大年初十,地日!老传统“一节、两日、三吃,四忌”,愿十全十美
明天是农历正月初十,是十全十美的日子。民间讲究“一节、两日、三吃,四忌”,看看你知不知道这些老传统。
一节。石头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石头神的生日,又称“ 石磨日 ”“ 十子日 ”“ 石不动 ”。
两日地生日。有天还有地,人畜房屋都依地。大年初十是地日!要拜一拜土地公,庆祝土地公公的生日,保佑老百姓一年丰衣足食。
老鼠娶亲日。俗称十指。在南方会在屋角、过道遍插蜡烛,意思是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
三吃大年初十不仅要过传统节日,还要吃三样,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日子十全十美。看看你家吃对了吗?
一、馍饼
北方大年初十必食馍饼,老传统认为初十这天吃馍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馍饼又大又圆,预示着团圆和吉祥。
推荐做法:炸油饼1、往盆里倒两斤面粉,加6克左右的盐增加底味,三勺泡打粉、三勺小苏打,主要是方便起酥、起脆。全部和面粉拌匀,然后磕一个鸡蛋,加点水,搅拌均匀。把鸡蛋水和进去,再一点一点的加清水,把所有的面粉全部润湿,搅成面絮。
2、面要和的稍微软一点,炸的时候好发起来,但是面一软就容易粘手,往里搁点油,不光能防止粘手,还是起酥、不沁油的关键。一定要给它搅匀喽!
3、活好的面放一边饧上十几分钟,让面筋松弛松弛。饧好以后接着盘,一直把面团揉光揉亮,用保鲜膜封住,放冰箱里,密封饧上三个小时以上。一般晚上吃,下午就得准备和面。
4、饧好的面非常软,一拉就能拉很长。案板上抹上油,把面团摁扁,用洗干净的啤酒瓶子擀开,顺手还不粘面。面只有饧到劲了,才会有很好的延展性,随便擀不回缩。然后划成大油饼,一个油饼上喇俩口。
5、炸油饼的油温要高一点,大概六七成热下锅。油温太低了浮起不来,一会的功夫就飘起来了,而且面发的特别好,泡鼓的特别均匀。一般外皮炸酥,炸成金黄色就管出锅了。沥过油就能吃,酥香过瘾。河南地区爱配上胡辣汤吃,这味道,绝了!
二、面条
面条细细长长,北方叫“条条顺”,初十人们会吃面条,庆祝土地公的生日,期望一年五谷丰登,土地肥沃,庄稼有个好收成,日子过得顺顺溜溜。
推荐做法:炝锅荞麦面1、杂粮面的口感没有精细粮好,为了口感好,可以切一点肉丝。生姜、大蒜切片,再切一点葱白。青菜叶、豆芽洗净备用。
2、下面我们开始炝锅,这样的话,面条做出来会更有味儿一点。锅中烧油,倒入葱姜蒜和五花肉,炒出蒜香味,加入食盐,生抽,十三香,鸡粉,然后把调料翻炒均匀,再加入适量的开水。
3、水很快烧开。然后下入面条。煮4~5分钟就可以了。建议用中火慢慢煮。可以尝一下味道,如果咸味不够,可以再加点食盐。家里有香菜的话,可以放一点香菜。面条煮熟就可以出锅,喜欢吃酸汤的可以再加一点香醋。
精粮吃多了,也要吃一些粗粮面,营养才够全面,对于血糖高的人,减肥人士不妨试一下。
三、饺子
初十老鼠娶亲,民间传统要包饺子,而且要把饺子皮捏得紧紧的,象征捏住了老鼠嘴,这样老鼠今年就不能偷吃家里的粮食了,寓意家里五谷丰收,一年不愁吃。
推荐做法:茴香饺子1、味道鲜美不出水,馅料成团不破皮,出锅配上辣椒油,越吃越有!说的就是饺子。第一步,和面。准备高筋面粉适量,磕入一个鸡蛋,加少量清水,先搅拌成面絮,再不断加水和面粉,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放入盆中,盖上盖子醒半个小时。
2、准备五花肉馅,加入姜末、葱花、食盐、鸡粉、味精、十三香、老抽、蚝油、少许白糖,打入鸡蛋,顺着一个方向搅拌,打出肉馅胶质,这样肉馅成团不松散。洗净的小茴香一把,切碎,放在肉馅里,淋入香油,锁住水分,搅拌均匀。
2、拿出醒好的面团,再揉一揉上劲儿。然后切一条面团下来,揉成圆滚滚的长条,再切成小块,用手压扁,擀面杖擀成薄厚均匀的面皮儿。饺子皮就擀好了。皮要四周薄,中间厚。
3、在饺子皮上,放入适量馅料,把面片对折,放在虎口处,大拇指用力一挤,饺子就包好了。也可以用自己习惯的手法包成饺子。
4、烧开水后,沿着锅边下入饺子。用勺子背面轻轻推动,防止粘锅。一定记住用勺子背面,不然饺子皮容易被刮破,饺子就不好看也不好吃了。
5、盖上锅盖,中火煮2分钟,水烧开后,淋入少许清水,重复操作三次,饺子口感更加劲道,不易破皮,业内称为 “点三水”,饺子全部飘起,清香可口的,茴香肉馅饺子,就做好了。配上醋或者辣椒油,再来碗面汤,原汤化原食,这饺子吃着真挺美。
四禁忌俗信“石头节”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否则伤了庄稼。
这一天不能打老鼠。并且要早早就上床睡觉,不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初九夜里,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如石头落地,预示着年成不好。
不能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以免触怒石头神。
第一美食编辑:启明
春节的十个小知识:春节为啥又叫新正、元日?
中新网北京1月22日电(记者 上官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年新春佳节来临,人们以丰富多样的节庆习俗,来迎接期盼已久的农历新年。
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孟令法在接受中新网专访时提到,春节反映了自然时空的新旧交换,具有除旧布新、祈福纳祥、感念先恩、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
其实,无论年俗如何变化,春节始终是中国人看重的团圆节,也从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春节有何寓意?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俗话说,“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它反映了自然时空的新旧交换。
因此,作为“年”的一种称谓,春节在各种祭祀仪式与欢庆活动中,就具有了除旧布新、祈福纳祥、感念先恩、阖家团圆的美好寓意。
从本质上讲,“过年”也可以视为一个时段。在古代,并无“春节”一词,而“正月初一”常谓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或新正等。
孟令法说,直至民国,“正月初一”被定名为“春节”,并沿用至今。
二、春节为啥又叫新正?
在春节的各种名字中,“新正”自隋唐以来就得到普遍使用,如孟浩然《岁除夜会乐成张少府宅》诗曰:“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樽。”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中写道:“一入新正,灯火日盛。”明清时代“新正”这一名称也得到延续,荻岸山人在《平山冷燕》中写道:“因岁暮就在家过了年,新正方起身上任。”
“正日”这一称谓或在汉代即已出现,唐徐坚《初学记》卷四引汉崔寔《四民月令》说:“正月一日,是谓正日。”新正也好,正日也罢,这些称谓都体现了古人对新年第一天的认识。
从本质上说,这些词汇都带有一定的美好寓意。无论使用哪一词汇指称“正月初一”,其中的“新”“正”“元”等词汇所体现的“一元复始”等理念,都彰显了人们对一年之始的时间定位,也是对万象更新的体认。
三、如何以岁首定年节?
春节能够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而这也与历法的选择有关。
孟令法介绍,中国观象授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历朝历代仍有差别,这对以岁首定年节的传统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远古时期,人们以北斗七星为基准,确定了“斗柄回寅”为春正,“建正寅月”之立春为岁首,这恰是干支纪元法,或称星辰历。
简单来看,夏历正月在孟春,商历正月在冬十二月,周历正月在冬十一月。秦统一六国后,用秦历(颛顼历),正月定在冬十月。
汉初时,沿用秦历。至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邓平等人在吸收干支历(节气成分)的同时,制“太初历”,恢复夏历春季一月一日为岁首。此即为今之春节奠定了时间基础,而四川阆中人落下闳则成为当代学者所认定的“春节第一人”,被奉为“年爷爷”。
四、“年”为何被引申为岁名?
如今,人们提起春节,总会说“过年了”。孟令法解释,“年”属于“禾”部字,许慎《说文解字》将“年”写作“秊”,从禾千声,意为“谷孰也”。
《谷梁传·桓公三年》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基于此,“年”有了“年成”之义,即“一年的收成”。基于这一本义,“年”逐渐往表示时间的意义上引申,如此便出现了“年节”“年纪”“周年”“年代”等概念。
“过年”的“年”亦是如此。正所谓“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循环往复,人们把“过年”视为庆贺丰收的节日其实不难理解。
此外,“民以食为天”,“社”“稷”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而在春节这样一个重要时段,张贴蕴含“丰收”之意的春联,举行“社火”“社戏”表演,祝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信俗活动。
五、除夕与春节有哪些关系?
从时间上看,除夕与春节相连,但有其起源,即“逐疫驱鬼”。汉画像石既有“傩戏图”,而宋佚名绘“大傩图”即是证明。
孟令法解释,“除”本义为“交易”“去除”,“夕”有“夜晚”之意,而此日一般在腊月三十,俗称“年三十”。是夜人们“通宵不眠”,俗谓“守岁”。
故从其本义出发,其意可为在一年的最后一晚“弃旧迎新”“驱邪避秽”。因此,春节和除夕既有相通之处,亦有一定区别,而前者在某种程度上还可包含后者——民间俗谓“过了腊八就是年”,而“年”在现当代社会即被称为“春节”。
此外,人们针对不同亲属关系,自初一开始便分不同时段前往亲戚家拜年,比如有些地方初二“回娘家”,初三“姑舅姨”。
六、除夕最早何时出现?
中国民间常将除夕称为“大年三十”,是日为“大除”,是夜,则称“大年夜”。在部分地区,还将除夕前一日称“小年夜”。
从典籍角度看,“除夕”的出现或比春节晚很多。现存文献最早提及“除夕”的是西晋周处所撰《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除夕大部分情况下是在腊月三十,但也有腊月二十九。孟令法说,中国传统历法总体是阴阳合历,既考虑太阳运行,也考虑月亮运行,同时观照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等,但为了弥合日月星的运行时间差,便制定了平年和闰年。
所以,农历年最后一月既有三十天,也有二十九天,但以三十天为多。
七、因何要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简单来说,就是在吃过年夜饭后,全家人在灯火通明中由“除夕”跨入正月初一,直至天亮。
孟令法认为,之所以有此风俗,原因之一可能是“守岁”起源于古代自然崇拜以及人们对它的合理解释。人们采取“熬夜”行为,以化解想象中“年兽”等带来的生存危机。
换言之,人们希望在两个时段的跨越中构建一种无形力量,以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从而实现对家庭或集体成员的有效保护。
总之,除夕“守岁”的风俗主要源自人们对新旧交替的一种象征性表达,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时序循环往复变化的感性认知以及处理方式,并逐渐走向了全民娱乐。
八、春节主要习俗有哪些?
春节期间的节庆习俗丰富多样,如吃饺子、放烟火、压岁钱、逛庙会等等。
吃过年夜饭,也接回了灶王爷,等到正月初一,大家照例走亲访友,依次“拜年”。人们穿起喜欢的新衣,准备好茶点糖果,热情招待客人。
在旧日民俗中,从初一到初七,每天做什么都有讲究,颇具仪式感。
九、为何要吃“五辛盘”?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过年时要吃“五辛盘”,是由生韭、生葱、兴蕖、薤以及蓼蒿五种植物组成的凉拌菜,有些也用葱、蒜苗、姜、椒和芥。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过年食春饼、萝卜与五辛春盘”。由此可见,“五辛盘”曾广泛流布于楚地。
“五辛盘”基本均以性味属“辛”的菜为主,取其谐音为“新”,寓意新一年的开始。此外,吃“五辛盘”还有祛邪除病之义,祈求“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十、辞旧迎新是春节核心议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孟令法说,“辞旧迎新”的确是春节的核心议题,可以说,大部分春节活动都与此密不可分。
贴春联、门神等,普遍出现于除夕日(晌午);正月初一拜年时的拱手作揖、相互问候时的吉祥语等等,都能说明两者均具有“辞旧迎新”的特征。
孟令法认为,相较而言,除夕的“辞旧”属性凸显,正月初一的习俗更倾向于“迎新”。
在他看来,庆贺新春佳节是中国传承数千年的重要活动,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做好工作,更好地维系传统节日的文化认同功能。(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