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樊姓起源和来历和祖先(樊姓起源)

樊姓起源和来历和祖先(樊姓起源)

《百家姓》之——樊姓来历

源流

①远在在人皇氏时代有泰壹氏之后,传到尧帝时,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有樊姓酋长樊竖字仲文到帝都屯丘(今河南清丰),参加废帝挚立尧为帝。其尧臣樊仲文后被封到山东西南立国为君,进入夏商时期迁入陕西长安东南,其后有樊仲氏。

②相传伏羲氏之后有个叫后照的到四川的东部巴水河上游定居,其子孙以巴水之名姓巴,后来巴氏有个叫顾相的生有五个儿子,分为五个姓,其中有巴郡蛮族的樊姓起源。

③高辛氏帝喾有女配槃瓠生有六男六女后自配成婚,衍发为六个姓,其中有武陵南郡蛮族的樊姓起源。

④有颛顼帝之后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封为赢姓。据考古发现在河南信阳的平桥镇以南的狮河之滨有古樊城,出现有赢姓的古樊国之墓。

⑤陕西氐族樊姓相传是炎帝之后,汉文帝时有氏族人樊仲子,十六国时有氐族人樊世等氏族樊姓。

⑥樊姓起源于姬姓,形成于西周 。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号神农氏;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号轩辕氏。从二帝的后代看,炎帝相传仅姜姓一系,而黄帝相传却有25个儿子,后来发展为25宗,分为12个姓:姬、酉、祁、己、滕、箴、任、仼、荀、僖(xi)、姞(ji)、儇(xuan)、依。在此12族中,只有“苍林”与“青阳”同黄帝姓姬,而樊姓是从姬姓产生的。 姬姓传至周太王之玄孙虞仲支孙仲山甫被周宣王赐封到周成王的都城洛阳管辖的河南济源西南建立樊国,其后有樊姓起源于仲山甫的一支。

⑦樊姓起源于子姓,形成于商代 。樊姓是商汤的后裔,是最早的樊姓起源。商朝中期,国内形成了七个大族,即陶、施、樊、繁、錡、几和终葵。樊姓为七族之一,子孙一直世袭下来。周武王灭商后,他把商代遗民七族分别迁往齐、鲁一带定居,所以战国前后,樊姓名门望族多在山东、山西地区。 望出于山西“上党郡”,其后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樊迟字子迟就是商朝“殷民七族”的后人。

⑧樊姓也应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期,巴郡、南郡蛮夷地区,本土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此五姓皆来自陕西南汉中地区。又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曾有王室封于“樊”,西周灭亡时,部分族人徙于荆楚,夔巫之地,可见沿汉水而上的樊姓一族,应为巴郡一部。 此外,还有瑶族、苗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均有不同宗的樊姓。

始祖

仲山甫,他是周文王的后代,是周宣王的贤臣。当时周王朝边境动乱不安,是仲山甫率领尹吉甫,方叔,召虎等卿士(王朝执行官)北伐狁(yun,即匈奴),南征荆蛮、淮夷、徐戎,国家得以安定,成就了周王朝的中兴大业。因仲山甫战功显赫,受封于樊(一说今湖北襄阳的樊城;一说是今河南济源西南)地。仲山甫受封后改名樊仲,又叫樊穆仲,其后代以国号为氏。樊氏后人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始祖。仲山甫与周武王姬发是四代内堂兄弟关系,故樊姓从产生开始就属于王族,望族。樊姓从受封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迁徙

第一次: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南渡,南宋建立,金兵南下,汉族人大都逃亡江南各地。世居任城一带的樊姓人也大都南逃。散居苏杭、嘉兴、长山各地。

第二次:元朝统治江北的几十年间,因与南宋连年征战,无暇顾及黄河堤防。尤其元末,黄河多次决口,漫灌四省六郡四十二县。因元军驻守长江北岸,南逃无望,只得往无战事的山西逃生。只几十年,黄河泥沙就把梁山水泊八百里几乎淹没。到明洪武二年,开始长达五十余年的山西大迁民。大都被迁到苏、鲁、豫、冀四省的黄泛区。此时樊姓人有部分从山西迁返。

第三次:明初,燕王又与建文帝征战在黄淮一带二十余年,族人避战乱外逃甚多。有的从戎征战,后屯边驻守,故丰、沛、单、曹亦有屯边记载。

第四次:清初顺治元年五月(公元1644年),鱼台明末进士樊毓敦反清复明,聚众三万,号称樊家军,隐于任北先贤父林,择机伏歼清军固山额真巴哈纳部精锐。后兵败,株连州属各县族人,惨遭抄杀。族人大都西逃郓城,南逃单、曹、苏、豫、皖等地。敦率部边战边撤,沿兖、曲、泗、平邑、费县一线南下,到临沂后逐步四散隐居。建东、西樊村。其弟毓朗、毓质南下,陆续隐于东海赣榆、苏州、嘉兴(上海)、宁波、福建。余部随郑成功去了台湾。另有一部西南撤退,散居河南内黄等地。其中逃亡郓城者,迫于生计,趁清将石廷柱驻郓扩军之际从戎,后编入汉八旗,南下平三藩后,留驻南疆屯边。平藩有功者回京受封、赐田、赐物,世居丰台建樊家庄。

发展

樊姓发祥于河南济源。春秋战国时,樊姓氏族以此为源,北入山西,东到山东,南迁湖北、江苏,西徙陕西,与当地氏族世代共处。

在长期的繁衍播迁中,樊姓逐渐人丁兴旺,形成了昌盛的大郡望有两个:一个是南阳郡,一个是上党郡,治所秦时在今山西壶关,到西汉时移治长子(山西)。自战国至西汉期间,在河南的尉氏、陈留、新野、唐河、泌阳、新蔡、平舆、汝南、正阳等地皆有樊姓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中唐河湖阳樊姓一族,迅速发展壮大成南阳郡大姓。西汉末、新莽初,南阳大庄园主樊重富可敌国。

与此同时,北迁山西的樊姓人口繁衍昌盛,亦形成了另一大郡望——上党郡。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党郡仍乘借南阳樊姓皇亲的余威壮大势力。如南朝梁的樊方兴及其子孙皆封公侯,此支樊姓门第光耀六百年之久,至隋湮而不闻;上党郡还有一支樊姓族人,他们迁往北猗(yi)氏,以北齐樊进为代表,使北猗氏樊姓昌盛起来;唐代时,北方樊姓氏族依然呈繁荣势。值得一提的是,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樊淑曾西游大食国(今阿拉伯),把中国书画艺术传入西方;两宋时江南始有樊姓见诸史册;明初,樊姓作为洪洞大槐树的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山东,江西等地;清代时,樊姓已广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如今,樊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陕西,河南,江西三省为众,三省樊姓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其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区都有樊姓人居住。

郡望

上党郡: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隋朝开皇三年(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

此外还有庐江郡、沛国郡等。

堂号

上党堂、南阳堂、舞阳堂。

姓氏图腾

樊,本义是马负过重,止而不前。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樊字像一匹马身上驮了很多很大的东西,马变得很小之形。其实,樊字的上部像篱笆或关鸟兽的笼子之形。引申有笼子、藩即篱笆之意,还有围绕、边缘、纷杂外貌等意思。笼子是原始人群十分需要的捕捉和驯养动物的工具,擅长编制笼子的一支群体称为樊氏族,樊是氏族的原始图腾和族徽,樊人所居之地称为樊,由于樊氏族擅长编制笼子,自然也善于建筑围墙蔷笆等,很快建起了城堡,后来发展为国和姓。据最新考古发现,在河南信阳地区的古樊城之地出土了古樊国的器皿,铭文上表明古樊国是东夷族赢姓的后裔,东夷族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捕鸟和编制鸟笼当然是他们的擅长之技能了。

历史名人

樊於期,战国时秦国大将,避罪于燕,得燕太子丹之庇护,后因荆轲欲替太子丹杀秦王,愿得其首级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樊哙,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沛县人。楚汉战争时,项羽的谋士范增打算在鸿门宴上谋杀刘邦,樊哙持盾闯入,斥责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灭秦后,与张良谏刘邦不要贪图咸阳宫室安乐,遂封存重宝财物府库。以军功封舞阳侯。

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樊父原系隋将,归依突厥)。樊梨花智勇全,美貌绝伦,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

樊圻,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后(1616-1694后)清画家。字会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金陵八家”之一。

樊继祖,字孝甫,号双岩,郓城县人,明正德6年(1511年)进士。著有《双岩奏疏》、《十友传》、《山海纪程》、《金丹集》等,流传于世。

樊氏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七位,人口约12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93%左右。

《百家姓》之——樊姓来历

源流

①远在在人皇氏时代有泰壹氏之后,传到尧帝时,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有樊姓酋长樊竖字仲文到帝都屯丘(今河南清丰),参加废帝挚立尧为帝。其尧臣樊仲文后被封到山东西南立国为君,进入夏商时期迁入陕西长安东南,其后有樊仲氏。

②相传伏羲氏之后有个叫后照的到四川的东部巴水河上游定居,其子孙以巴水之名姓巴,后来巴氏有个叫顾相的生有五个儿子,分为五个姓,其中有巴郡蛮族的樊姓起源。

③高辛氏帝喾有女配槃瓠生有六男六女后自配成婚,衍发为六个姓,其中有武陵南郡蛮族的樊姓起源。

④有颛顼帝之后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封为赢姓。据考古发现在河南信阳的平桥镇以南的狮河之滨有古樊城,出现有赢姓的古樊国之墓。

⑤陕西氐族樊姓相传是炎帝之后,汉文帝时有氏族人樊仲子,十六国时有氐族人樊世等氏族樊姓。

⑥樊姓起源于姬姓,形成于西周 。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号神农氏;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号轩辕氏。从二帝的后代看,炎帝相传仅姜姓一系,而黄帝相传却有25个儿子,后来发展为25宗,分为12个姓:姬、酉、祁、己、滕、箴、任、仼、荀、僖(xi)、姞(ji)、儇(xuan)、依。在此12族中,只有“苍林”与“青阳”同黄帝姓姬,而樊姓是从姬姓产生的。 姬姓传至周太王之玄孙虞仲支孙仲山甫被周宣王赐封到周成王的都城洛阳管辖的河南济源西南建立樊国,其后有樊姓起源于仲山甫的一支。

⑦樊姓起源于子姓,形成于商代 。樊姓是商汤的后裔,是最早的樊姓起源。商朝中期,国内形成了七个大族,即陶、施、樊、繁、錡、几和终葵。樊姓为七族之一,子孙一直世袭下来。周武王灭商后,他把商代遗民七族分别迁往齐、鲁一带定居,所以战国前后,樊姓名门望族多在山东、山西地区。 望出于山西“上党郡”,其后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樊迟字子迟就是商朝“殷民七族”的后人。

⑧樊姓也应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期,巴郡、南郡蛮夷地区,本土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此五姓皆来自陕西南汉中地区。又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曾有王室封于“樊”,西周灭亡时,部分族人徙于荆楚,夔巫之地,可见沿汉水而上的樊姓一族,应为巴郡一部。 此外,还有瑶族、苗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均有不同宗的樊姓。

始祖

仲山甫,他是周文王的后代,是周宣王的贤臣。当时周王朝边境动乱不安,是仲山甫率领尹吉甫,方叔,召虎等卿士(王朝执行官)北伐狁(yun,即匈奴),南征荆蛮、淮夷、徐戎,国家得以安定,成就了周王朝的中兴大业。因仲山甫战功显赫,受封于樊(一说今湖北襄阳的樊城;一说是今河南济源西南)地。仲山甫受封后改名樊仲,又叫樊穆仲,其后代以国号为氏。樊氏后人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始祖。仲山甫与周武王姬发是四代内堂兄弟关系,故樊姓从产生开始就属于王族,望族。樊姓从受封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迁徙

第一次: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南渡,南宋建立,金兵南下,汉族人大都逃亡江南各地。世居任城一带的樊姓人也大都南逃。散居苏杭、嘉兴、长山各地。

第二次:元朝统治江北的几十年间,因与南宋连年征战,无暇顾及黄河堤防。尤其元末,黄河多次决口,漫灌四省六郡四十二县。因元军驻守长江北岸,南逃无望,只得往无战事的山西逃生。只几十年,黄河泥沙就把梁山水泊八百里几乎淹没。到明洪武二年,开始长达五十余年的山西大迁民。大都被迁到苏、鲁、豫、冀四省的黄泛区。此时樊姓人有部分从山西迁返。

第三次:明初,燕王又与建文帝征战在黄淮一带二十余年,族人避战乱外逃甚多。有的从戎征战,后屯边驻守,故丰、沛、单、曹亦有屯边记载。

第四次:清初顺治元年五月(公元1644年),鱼台明末进士樊毓敦反清复明,聚众三万,号称樊家军,隐于任北先贤父林,择机伏歼清军固山额真巴哈纳部精锐。后兵败,株连州属各县族人,惨遭抄杀。族人大都西逃郓城,南逃单、曹、苏、豫、皖等地。敦率部边战边撤,沿兖、曲、泗、平邑、费县一线南下,到临沂后逐步四散隐居。建东、西樊村。其弟毓朗、毓质南下,陆续隐于东海赣榆、苏州、嘉兴(上海)、宁波、福建。余部随郑成功去了台湾。另有一部西南撤退,散居河南内黄等地。其中逃亡郓城者,迫于生计,趁清将石廷柱驻郓扩军之际从戎,后编入汉八旗,南下平三藩后,留驻南疆屯边。平藩有功者回京受封、赐田、赐物,世居丰台建樊家庄。

发展

樊姓发祥于河南济源。春秋战国时,樊姓氏族以此为源,北入山西,东到山东,南迁湖北、江苏,西徙陕西,与当地氏族世代共处。

在长期的繁衍播迁中,樊姓逐渐人丁兴旺,形成了昌盛的大郡望有两个:一个是南阳郡,一个是上党郡,治所秦时在今山西壶关,到西汉时移治长子(山西)。自战国至西汉期间,在河南的尉氏、陈留、新野、唐河、泌阳、新蔡、平舆、汝南、正阳等地皆有樊姓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中唐河湖阳樊姓一族,迅速发展壮大成南阳郡大姓。西汉末、新莽初,南阳大庄园主樊重富可敌国。

与此同时,北迁山西的樊姓人口繁衍昌盛,亦形成了另一大郡望——上党郡。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党郡仍乘借南阳樊姓皇亲的余威壮大势力。如南朝梁的樊方兴及其子孙皆封公侯,此支樊姓门第光耀六百年之久,至隋湮而不闻;上党郡还有一支樊姓族人,他们迁往北猗(yi)氏,以北齐樊进为代表,使北猗氏樊姓昌盛起来;唐代时,北方樊姓氏族依然呈繁荣势。值得一提的是,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樊淑曾西游大食国(今阿拉伯),把中国书画艺术传入西方;两宋时江南始有樊姓见诸史册;明初,樊姓作为洪洞大槐树的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山东,江西等地;清代时,樊姓已广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如今,樊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陕西,河南,江西三省为众,三省樊姓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其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区都有樊姓人居住。

郡望

上党郡: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隋朝开皇三年(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

此外还有庐江郡、沛国郡等。

堂号

上党堂、南阳堂、舞阳堂。

姓氏图腾

樊,本义是马负过重,止而不前。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樊字像一匹马身上驮了很多很大的东西,马变得很小之形。其实,樊字的上部像篱笆或关鸟兽的笼子之形。引申有笼子、藩即篱笆之意,还有围绕、边缘、纷杂外貌等意思。笼子是原始人群十分需要的捕捉和驯养动物的工具,擅长编制笼子的一支群体称为樊氏族,樊是氏族的原始图腾和族徽,樊人所居之地称为樊,由于樊氏族擅长编制笼子,自然也善于建筑围墙蔷笆等,很快建起了城堡,后来发展为国和姓。据最新考古发现,在河南信阳地区的古樊城之地出土了古樊国的器皿,铭文上表明古樊国是东夷族赢姓的后裔,东夷族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捕鸟和编制鸟笼当然是他们的擅长之技能了。

历史名人

樊於期,战国时秦国大将,避罪于燕,得燕太子丹之庇护,后因荆轲欲替太子丹杀秦王,愿得其首级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樊哙,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沛县人。楚汉战争时,项羽的谋士范增打算在鸿门宴上谋杀刘邦,樊哙持盾闯入,斥责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灭秦后,与张良谏刘邦不要贪图咸阳宫室安乐,遂封存重宝财物府库。以军功封舞阳侯。

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樊父原系隋将,归依突厥)。樊梨花智勇全,美貌绝伦,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

樊圻,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后(1616-1694后)清画家。字会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金陵八家”之一。

樊继祖,字孝甫,号双岩,郓城县人,明正德6年(1511年)进士。著有《双岩奏疏》、《十友传》、《山海纪程》、《金丹集》等,流传于世。

樊氏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七位,人口约12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93%左右。

《百家姓》之——樊姓来历

源流

①远在在人皇氏时代有泰壹氏之后,传到尧帝时,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有樊姓酋长樊竖字仲文到帝都屯丘(今河南清丰),参加废帝挚立尧为帝。其尧臣樊仲文后被封到山东西南立国为君,进入夏商时期迁入陕西长安东南,其后有樊仲氏。

②相传伏羲氏之后有个叫后照的到四川的东部巴水河上游定居,其子孙以巴水之名姓巴,后来巴氏有个叫顾相的生有五个儿子,分为五个姓,其中有巴郡蛮族的樊姓起源。

③高辛氏帝喾有女配槃瓠生有六男六女后自配成婚,衍发为六个姓,其中有武陵南郡蛮族的樊姓起源。

④有颛顼帝之后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封为赢姓。据考古发现在河南信阳的平桥镇以南的狮河之滨有古樊城,出现有赢姓的古樊国之墓。

⑤陕西氐族樊姓相传是炎帝之后,汉文帝时有氏族人樊仲子,十六国时有氐族人樊世等氏族樊姓。

⑥樊姓起源于姬姓,形成于西周 。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号神农氏;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号轩辕氏。从二帝的后代看,炎帝相传仅姜姓一系,而黄帝相传却有25个儿子,后来发展为25宗,分为12个姓:姬、酉、祁、己、滕、箴、任、仼、荀、僖(xi)、姞(ji)、儇(xuan)、依。在此12族中,只有“苍林”与“青阳”同黄帝姓姬,而樊姓是从姬姓产生的。 姬姓传至周太王之玄孙虞仲支孙仲山甫被周宣王赐封到周成王的都城洛阳管辖的河南济源西南建立樊国,其后有樊姓起源于仲山甫的一支。

⑦樊姓起源于子姓,形成于商代 。樊姓是商汤的后裔,是最早的樊姓起源。商朝中期,国内形成了七个大族,即陶、施、樊、繁、錡、几和终葵。樊姓为七族之一,子孙一直世袭下来。周武王灭商后,他把商代遗民七族分别迁往齐、鲁一带定居,所以战国前后,樊姓名门望族多在山东、山西地区。 望出于山西“上党郡”,其后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樊迟字子迟就是商朝“殷民七族”的后人。

⑧樊姓也应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期,巴郡、南郡蛮夷地区,本土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此五姓皆来自陕西南汉中地区。又据史料记载,西周时,曾有王室封于“樊”,西周灭亡时,部分族人徙于荆楚,夔巫之地,可见沿汉水而上的樊姓一族,应为巴郡一部。 此外,还有瑶族、苗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均有不同宗的樊姓。

始祖

仲山甫,他是周文王的后代,是周宣王的贤臣。当时周王朝边境动乱不安,是仲山甫率领尹吉甫,方叔,召虎等卿士(王朝执行官)北伐狁(yun,即匈奴),南征荆蛮、淮夷、徐戎,国家得以安定,成就了周王朝的中兴大业。因仲山甫战功显赫,受封于樊(一说今湖北襄阳的樊城;一说是今河南济源西南)地。仲山甫受封后改名樊仲,又叫樊穆仲,其后代以国号为氏。樊氏后人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始祖。仲山甫与周武王姬发是四代内堂兄弟关系,故樊姓从产生开始就属于王族,望族。樊姓从受封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

迁徙

第一次: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南渡,南宋建立,金兵南下,汉族人大都逃亡江南各地。世居任城一带的樊姓人也大都南逃。散居苏杭、嘉兴、长山各地。

第二次:元朝统治江北的几十年间,因与南宋连年征战,无暇顾及黄河堤防。尤其元末,黄河多次决口,漫灌四省六郡四十二县。因元军驻守长江北岸,南逃无望,只得往无战事的山西逃生。只几十年,黄河泥沙就把梁山水泊八百里几乎淹没。到明洪武二年,开始长达五十余年的山西大迁民。大都被迁到苏、鲁、豫、冀四省的黄泛区。此时樊姓人有部分从山西迁返。

第三次:明初,燕王又与建文帝征战在黄淮一带二十余年,族人避战乱外逃甚多。有的从戎征战,后屯边驻守,故丰、沛、单、曹亦有屯边记载。

第四次:清初顺治元年五月(公元1644年),鱼台明末进士樊毓敦反清复明,聚众三万,号称樊家军,隐于任北先贤父林,择机伏歼清军固山额真巴哈纳部精锐。后兵败,株连州属各县族人,惨遭抄杀。族人大都西逃郓城,南逃单、曹、苏、豫、皖等地。敦率部边战边撤,沿兖、曲、泗、平邑、费县一线南下,到临沂后逐步四散隐居。建东、西樊村。其弟毓朗、毓质南下,陆续隐于东海赣榆、苏州、嘉兴(上海)、宁波、福建。余部随郑成功去了台湾。另有一部西南撤退,散居河南内黄等地。其中逃亡郓城者,迫于生计,趁清将石廷柱驻郓扩军之际从戎,后编入汉八旗,南下平三藩后,留驻南疆屯边。平藩有功者回京受封、赐田、赐物,世居丰台建樊家庄。

发展

樊姓发祥于河南济源。春秋战国时,樊姓氏族以此为源,北入山西,东到山东,南迁湖北、江苏,西徙陕西,与当地氏族世代共处。

在长期的繁衍播迁中,樊姓逐渐人丁兴旺,形成了昌盛的大郡望有两个:一个是南阳郡,一个是上党郡,治所秦时在今山西壶关,到西汉时移治长子(山西)。自战国至西汉期间,在河南的尉氏、陈留、新野、唐河、泌阳、新蔡、平舆、汝南、正阳等地皆有樊姓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中唐河湖阳樊姓一族,迅速发展壮大成南阳郡大姓。西汉末、新莽初,南阳大庄园主樊重富可敌国。

与此同时,北迁山西的樊姓人口繁衍昌盛,亦形成了另一大郡望——上党郡。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党郡仍乘借南阳樊姓皇亲的余威壮大势力。如南朝梁的樊方兴及其子孙皆封公侯,此支樊姓门第光耀六百年之久,至隋湮而不闻;上党郡还有一支樊姓族人,他们迁往北猗(yi)氏,以北齐樊进为代表,使北猗氏樊姓昌盛起来;唐代时,北方樊姓氏族依然呈繁荣势。值得一提的是,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樊淑曾西游大食国(今阿拉伯),把中国书画艺术传入西方;两宋时江南始有樊姓见诸史册;明初,樊姓作为洪洞大槐树的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山东,江西等地;清代时,樊姓已广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并有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者。如今,樊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陕西,河南,江西三省为众,三省樊姓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其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区都有樊姓人居住。

郡望

上党郡: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隋朝开皇三年(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

此外还有庐江郡、沛国郡等。

堂号

上党堂、南阳堂、舞阳堂。

姓氏图腾

樊,本义是马负过重,止而不前。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樊字像一匹马身上驮了很多很大的东西,马变得很小之形。其实,樊字的上部像篱笆或关鸟兽的笼子之形。引申有笼子、藩即篱笆之意,还有围绕、边缘、纷杂外貌等意思。笼子是原始人群十分需要的捕捉和驯养动物的工具,擅长编制笼子的一支群体称为樊氏族,樊是氏族的原始图腾和族徽,樊人所居之地称为樊,由于樊氏族擅长编制笼子,自然也善于建筑围墙蔷笆等,很快建起了城堡,后来发展为国和姓。据最新考古发现,在河南信阳地区的古樊城之地出土了古樊国的器皿,铭文上表明古樊国是东夷族赢姓的后裔,东夷族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捕鸟和编制鸟笼当然是他们的擅长之技能了。

历史名人

樊於期,战国时秦国大将,避罪于燕,得燕太子丹之庇护,后因荆轲欲替太子丹杀秦王,愿得其首级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樊哙,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沛县人。楚汉战争时,项羽的谋士范增打算在鸿门宴上谋杀刘邦,樊哙持盾闯入,斥责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灭秦后,与张良谏刘邦不要贪图咸阳宫室安乐,遂封存重宝财物府库。以军功封舞阳侯。

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樊父原系隋将,归依突厥)。樊梨花智勇全,美貌绝伦,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

樊圻,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后(1616-1694后)清画家。字会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金陵八家”之一。

樊继祖,字孝甫,号双岩,郓城县人,明正德6年(1511年)进士。著有《双岩奏疏》、《十友传》、《山海纪程》、《金丹集》等,流传于世。

樊氏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七位,人口约12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93%左右。

樊氏家族简介

樊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著名人物有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樊哙。

起源

源流一

源于 姬姓,出自 周文王裔孙仲峬的 封地,属于以 封邑名称为氏。据 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周文王的儿子 虞仲有孙名仲峬,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 周宣王姬静南征北战,使周王朝统治的疆域不断扩大,号称“宣王中兴”。姬仲峬,亦称樊仲甫、樊仲,逝世后谥号“穆”,故又作樊穆仲,他是 鲁献公姬具的第二个儿子,在周王室为卿士,是辅佐周宣王中兴的贤名之臣,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在樊仲峬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称樊氏至今。因其始祖为樊仲峬,史称姬姓樊氏、樊氏正宗。樊氏族人大多尊奉仲峬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 子姓,出自 商汤王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据《 左传》记载, 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按分封的地名,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氏,子孙一直沿袭下来。

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姬发把殷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樊氏家族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须,字子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氏的后人。史称子姓樊氏。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樊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樊人,亦称樊缨、鞶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职责就是掌管周王朝君王行走的道路。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记载:“掌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钖樊缨。樊,马大带也。”钖,就是马额头上的金属装饰物,走动时会发出悦耳声响;繁,就是束马的腹带;缨,就是挽马的颈革;都是用来辂马的带饰与工具。实际上,樊人就是在指定的王路上为君王驾御马车的小吏。在樊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樊人氏,后省文简化为樊氏。

源流四

源于 古巴人,出自汉朝时期巴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上古时期, 古代巴人居住在今甘肃南部地区,后迁徙到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以巴廪君为首领,由巴氏、巴蔓氏、巴瞫氏、巴相氏、巴郑氏这五个姓氏部落组成部落联盟,史称古巴国,国人称巴人。古巴国在夏王朝时期称“巴方”,在商王朝时期称“巴奠(甸)”。

巴国形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灭亡于战国中期,约有八百年历史。秦国灭巴国之后,故巴国五个姓氏部落中的巴蔓氏族部落,后取谐音汉字“樊”为姓氏,称樊氏,世代相传至今。 按历史、文物专家 李学勤考据,信阳平桥樊君墓出土铭文,樊为芈姓。 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包括混入赢姓、子姓、姬姓的部分樊姓 ,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 长阳 西北)。

源流五

源于 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流域等地区。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中叶以后,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樊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流六

出自三国时期,河南省许昌县小召乡樊庄村。

始祖

樊仲峬(姬仲峬、樊仲甫、 樊仲、樊穆仲)、 樊迟。 周宣王时之名臣,因食采于樊,故又称樊仲峬,亦称樊仲山父、樊仲(见《国语·周语上》、《晋语四》),卒谥穆,故亦作樊穆仲。 樊重即其后。又易蹇卦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疏曰:“尽忠 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类聚卷·二○》引作“夙夜匪懈”。樊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仲山甫。他是 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仕周为卿士,后来因功被 周天子封在 樊国,爵位为侯,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他的后代子孙,后来也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以国为氏,而我国就开始有了“樊”这个姓氏。樊氏后人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始祖。

樊韬、樊清、樊湍、樊福员:始祖世居鄱阳,子樊韬迁进贤,樊韬三世孙樊清、樊湍,北宋末扈徙高宗南渡,遂居于常山之叠山,十二世孙樊福员由叠石迁博龙溪。

迁徙

樊氏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七位,人口约120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93%左右。

樊氏主要出于姬姓。 周太王有后代叫作仲峬的因为作战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济源),他的后代以国号为姓,世代以樊作为姓氏。而樊氏最早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

上古汤王建立了商朝,汤王的后代十分兴盛,后来渐渐分离成了七的大族,其中就有一族为樊氏。后来商朝被周武王打败,周朝平定天下以后,周成王的叔叔康叔管辖商朝的遗民,他将这七大王族迁到山东山西一带,让他们在此定居。所以樊氏的名门望族亦大多出于山东山西一带。

在古代,樊氏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樊氏族人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

樊氏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较广,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为多,这三省樊氏约占全国樊氏人口的50%左右。

历史名人

樊皮

春秋时周国大夫。 樊皮叛王《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樊於期

樊於期,战国时秦国大将,避罪 于燕,得 燕太子丹之庇护,后因 荆轲欲替太子丹杀秦王,愿得其首级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樊哙

樊哙,西汉开国元勋、 大将军、 左丞相,沛县人。楚汉战争时, 项羽的谋士范增打算在 鸿门宴上谋杀 刘邦,樊哙持盾闯入,斥责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 灭秦后,与 张良谏刘邦不要贪图 咸阳宫室安乐,遂封存重宝财物府库。以军功封 舞阳侯。

樊氏

昔 桂阳太守 赵范寡嫂。先主平江南,范降。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

樊英

字季齐,生于汉代,南阳鲁阳人。他通晓阴阳地理,并洞悉其中的奥妙,能推测灾异。他在壶山之阳隐居时,向他求学的人从四处涌来。无论州郡如何礼请他,他都不应。有一次,有暴风从西方吹来,樊英对学生们说:“成都正在发生火灾。”就喝了口水冲西喷去,并让学生记住当天的日子。后来有人从 蜀郡来,说那里大火,发生的时间与与樊英喷水的日期正好相符。来人还说,当时有黑云从东边突然袭来,须臾之间转为大雨,于是火灾得以扑灭。永建年间,宫殿上有一架钟在无人敲击时,自己能发响,皇上对此甚为忧虑,公卿大臣们无人能解。于是便去询问樊英,樊英说:“蜀岷一带发生山崩了,山是铜为母,母亲崩,所以儿子鸣。这并不表示当今圣朝会有什么灾祸。”时隔不久,果然有人向朝廷奏报,蜀地发生了山崩的消息。在中国古代,隐士多是修道之人,修道人具有特异功能并不足为奇,因此他能用遥识功能看见成都市的火灾,并用功能扑灭它。

樊逊

北齐哲学家,他对道教神仙方术加以批判,认为皆虚妄之术,“ 秦皇汉帝,信彼方士,冀遇其真, 徐福去而不归, 栾大往而无获。犹谓升遐倒影,抵掌可期,祭鬼求神,庶或不死。江璧既返,还入 骊山之墓;龙媒已至,终下茂陵文坟”(《北齐书·樊逊传传》),到头来都进了坟墓。

樊稠

(?-195), 东汉末年军阀,官至右将军、万年侯。凉州 金城人。 董卓部。董卓死后,无所依附,于是伙同 李傕、 郭汜、 张济等人合众十余万反扑长安,败 吕布、杀 王允,把持朝政。后马腾与李傕有隙,交战数日,溃败 长平观下。 樊稠追至 陈仓,与 韩遂友好罢兵,却遭李傕猜疑。不久,于会议中为李傕刺杀。(猜疑只是权争的托词罢了)

樊兴

安州(今广东省 中山市)人,原籍安陆(今湖北省 安陆市)。为人忠谨,大唐开国功臣。历左骁卫将军、赤水道行军总管、左监门大将军等职,后官累至检校右武侯将军、襄城郡公。永徽初卒,赠左武侯大将军、洪州都督,陪葬 献陵。

樊梨花

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 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樊父原系隋将,归依 突厥)。樊梨花智勇全,美貌绝伦,其自嫁薛丁山为妻,协助 薛丁山登坛挂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 兵马大元帅。其一生故事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视剧、电影、歌舞戏剧等。且广为民间 道教立庙祀神至今。樊梨花是 中国古代四大 巾帼英雄之一。和 花木兰、 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话色彩似乎还要浓厚一些。《说唐》《薛家将》在讲到薛丁山征西的故事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这样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说的是在大唐 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 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宝座之后,以甘肃 武威为中心的西凉国等一些西北小国不愿接受唐王朝的管辖,并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对抗。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决定派 薛仁贵前去征讨,所有关于樊梨花的传说便都发生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上。

樊圻

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 康熙三十三年后(1616-1694后)清画家。字会公, 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 金陵八家”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柳溪渔乐图》

樊莹

(1434—1508),字廷璧,号 澄江, 常山人。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引疾归养。 成化三年(1467),应知县李溥之聘编纂《 常山县志》。四年授行人,出使 西川(今四川中部),不受地方馈赠,民建“ 却金亭”以彰其德。此后,历任山东 道监察御史、 云南巡按、 松江知府、河南 按察使、 应天知府、 南京工部右侍郎、 都察院左 副都御史等职。惩贪官、精吏治、赈济灾民,不遗余力,为民爱戴。 弘治八年(1495),因病辞官,授徒讲学,长达七年。 弘治十六年,云南 景东卫地区地震,天灾频仍, 贵州亦多灾异,又被推荐授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按云贵,弹劾镇巡官之罪,罢撤不称职文武官员1700人。还查清指挥 吴勇侵吞府库钱财,图谋逃脱罪责,虚夸灾情一案,威名大震。前后三入云贵,虽年已古稀,犹跋涉于穷崖绝险瘴疠毒侵之地,查访政治利弊和民间疾苦,深得民心,升任南京 刑部尚书。 正德元年(1506),辞官回乡。时 刘瑾专权,莹在任时曾忤瑾,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诬陷,又追究任松江知府时为 苏民困而减征官布之事,削籍为民。 晚年,常于农忙时,坐竹轿戴笠帽,子孙抬行田间,谓非徒视庄稼,而欲子孙习劳。病危时,叮嘱其子道:“世俗治丧,率用浮屠,岂有饭僧礼佛而获冥福乎?汝成吾志,勿为流俗所移。”正德三年十一月十八日病故,葬博望乡(今常山县 何家乡)大尖山。正德十四年昭雪,追赠 太子少保,谥清简。

樊继祖

字孝甫,号双岩, 郓城县人,明正德6年 (1511年)进士。初任 临颖(今河南省)知县,因御寇有功,提升为御史。奉命勘查 庄田,清出被侵占民田2万余顷,权贵为之敛迹。又做河南副使、江西参政。在 大同兵变时,任兵部左佥都御史,前往平叛。樊继祖擒其首恶,叛乱 遂平,嘉靖16年(1537年)升兵部左侍郎,嘉靖19年(1540年)升 兵部尚书。嘉靖22年(1543年),改 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封太子少保。在朝居官40余年,后辞官返乡,卒于嘉靖37年(1558年)9月5日,享年78岁。著有《双岩奏疏》、 《十友传》、《山海纪程》、《金丹集》等,流传于世。

樊腾凤

樊腾凤,字凌虚,河北 邢台 隆尧县西良前村人,以创著《五方元音》闻名全国。樊腾凤墓碑记载,他生于明代万年29年(公元1601年),卒于清代康熙3年(公元1664年)。根据他的十代孙樊洛设介绍,樊腾凤是一秀才,清兵入关后,他积极参加反清活动,自为军师,联合本村人高唐、高殿,邻村人梁路头、贾二杆杖等人,拥载邻村人叫赵二疯子的为皇帝,抗击清兵。后来失败,赵二疯子等被杀。樊腾凤在地窖里藏了三年,写成了《五方元音》。

《五方元音》是字典的一种,在清代和民国初盛行全国。这种字典用的是反切法,用十二进个韵母和二十个声母来拼音。十二个韵母是:一天、二人、三龙、四羊、五牛、六獒、七虎、八驼、九蛇、十马、十一豺、十二地。二十个字母是:梆、匏、木、风;斗、土、鸟、雷;竹、虫、石、日;剪、鹊、系、云、金、桥、火、蛙。用这种方法查字很方便。

《五方元音》原以木版本刊出。他的后代将木版卖给山东省东昌府一家,此人把木版带到 上海用石印翻印,流行全国。 上海锦章图书局印行的石印本,封面题“五方元音大全,樊腾凤先生原本”,这种版本流传很广。

樊增祥

樊增祥(1846—1931),清朝政治家、文学家、著名诗人,亦名云门,字嘉父,别号樊山,恩施城关人。16岁取秀才,21岁中举人,31岁中进士 。1884年起,先后出任陕西宜川、咸宁、富平、长安、渭南等县知县,渭南 知府, 陕西 布政使。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慈禧太后召樊增祥进京,负责处理 军机政务。1904年,任 江宁布政使。1910年任 两江总督。1912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去京任参议员、 参政。晚年闲居北平,以诗酒自遣,曾为梅兰芳改订京剧部分台词。1931年病故。樊擅诗词骈文,著杂文约2万篇、诗词3万余首。其代表作有《彩云曲》、《樊山诗集》等 。

樊弘

四川I江津人。民国14年北大毕业后,任北京《中美晚报》编辑助理和《 国民公报》编辑 员。后赴英国留学,入 剑桥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生。回国后,历任湖南大学、 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和 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主任。民国31年任 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专项 研究员。民国35年后,任 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 1950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曾任政协第一、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七 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1988年4月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著有 《劳动立法原理》。编有《社会调查方法》、《中国劳动年鉴》(与人合编)、《工资理论之发展》、《论社会主义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

樊宗师

字绍述,河中人。始为国子主簿。元和中,擢军谋宏远科,授 著作佐郎。历金部郎中,绵、绛二州刺史。进 谏议大夫,未拜,卒。诗七百六十九篇。今存一首。

郡望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为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堂号

上党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祠联

四言

巨鹿贤守;

屠狗英雄。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湖阳人 樊准,字幼陵,少年起学儒术,和帝时为 尚书郎,后历官 御史中丞、 议郎、巨鹿太守、河内太守、 尚书令(宰相)、 光禄勋。在巨鹿任上时,对内安抚百姓,发展农桑,对外抵御羌族进犯,境内得以安定。下联典指汉初将领樊哙,沛县人,青年时以杀狗为业。后随刘邦起义,因军功封贤 成君。灭秦后, 项羽的谋士范增计划在 鸿门宴上谋杀刘邦,他直人营门,斥责项羽,刘邦得以脱身。汉初,又随刘邦平定 臧荼、 韩王信的叛乱,官 左丞相,封舞阳侯。他妻子 吕须,是 吕后的妹妹,因此深得吕后信任。

彭城医圣;

猗乐文魁。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名医 樊阿,彭城。 华佗的弟子,擅针灸。主张可深刺,一反当时胸、背、腹不可针过四分之二说。下联典指北朝北齐哲学家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乐人。幼时好学,专心典籍。初为县主簿,后诏入秘府刊定书籍,时有“文章成就,莫过樊孝谦”之说。官至员外散骑侍郎。

下床答拜;

尽室 登仙。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樊英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下联典指《列仙传》载, 刘纲与妻 樊夫人,善道术,举室仙去。

李谦文学;

子盖清廉。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齐·樊逊,字孝谦,以文著称。下联典指隋·樊子盖,以善政闻名,人称清廉。

南阳世泽;

营国家声。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樊兴,从太宗征战,积功封营国公。

巨鹿贤守;

屠狗英雄。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樊准,拜巨鹿太守。下联典指汉·樊哙,以屠狗为业,后佐高祖开国。

六言

隐乐湖山之迹;

补衮诗歌之章。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樊英·事典。下联典指西周·樊穆仲事典。

无遗行于乡里;

有令德在子孙。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汉 樊敏碑字联。

七言

陇西出谋获全胜;

鸿门斥项解危机。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樊志张, 南郑人。博学多通,尝游陇西,破羌将军段干请见之,他出谋说:“向东南角乘虚引出,及百里,还师攻之,可以全胜”。干从之,果验。下联典指汉初将领樊哙(?—前189), 沛县(今 江苏省)人。初随刘邦起兵反秦,为其部将,以军功赐爵,封贤成君。在 鸿门宴上, 范增欲杀刘邦,他不顾个人安危,直闯营帐,斥 项羽背信弃义,使刘邦得以脱走,为刘邦解了危。

不以荣华耀乡里;

常将道德养祥和。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长松 卓立古之直;

好风微起圣而清。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高风清节超巢许;

丰功伟烈并萧曹。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周樊侯樊仲甫的事典。下联典指汉初将领樊哙事典。

八言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

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壶山隐居,术灭风火;

杏堂 高弟,学有师传。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樊英的事典。樊英,字季齐,鲁阳人。习京氏易,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著易章句,世名樊氏学。官至 光禄大夫归卒。下联典指春秋时 鲁国名人 樊迟(前515-?),一说为 齐人。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

八言以上

薄稼圃而不为,宜善会先贤之意;

敬鬼神以仍远,当恪遵乃祖所闻。

——吴信辰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樊氏宗祠联。

字辈

湖南桃江樊氏字辈:“偃腾玉庆茂九梅宗孟秀友胜樊世问学崇正大德修益光明杨声宏祖志道盛蔚邦华克敦诗与礼自今愈厚佳”。

湖南资兴樊氏字辈:“忠孝传家国鸿”。

湖南新邵樊氏字辈:“朝廷开景佩”。

湖南宁远樊氏字辈:“世季昌祺家强谱艳”。

湖南张家界樊氏字辈:“金学传世永文章定能云”。

湖南 衡阳、长沙、宁乡、新化、安化、邵阳、溆浦、益阳、湘潭樊氏字辈:“辛元明宗福再昌永太荣华富贵兴旺加爵禄”。

湖北利川樊氏字辈:“贞纯希明哲孝友启后人”。

湖北襄樊、陕西旬阳樊氏字辈:“自西达于清世开永在兴仁义礼智信晓雨玉堂春”。

湖北黄石樊氏字辈:“应兴孝友启后人”。

樊氏家族简介

樊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著名人物有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樊哙。

起源

源流一

源于 姬姓,出自 周文王裔孙仲峬的 封地,属于以 封邑名称为氏。据 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周文王的儿子 虞仲有孙名仲峬,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 周宣王姬静南征北战,使周王朝统治的疆域不断扩大,号称“宣王中兴”。姬仲峬,亦称樊仲甫、樊仲,逝世后谥号“穆”,故又作樊穆仲,他是 鲁献公姬具的第二个儿子,在周王室为卿士,是辅佐周宣王中兴的贤名之臣,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在樊仲峬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称樊氏至今。因其始祖为樊仲峬,史称姬姓樊氏、樊氏正宗。樊氏族人大多尊奉仲峬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 子姓,出自 商汤王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据《 左传》记载, 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按分封的地名,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氏,子孙一直沿袭下来。

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姬发把殷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樊氏家族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须,字子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氏的后人。史称子姓樊氏。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樊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樊人,亦称樊缨、鞶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官位,职责就是掌管周王朝君王行走的道路。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记载:“掌王之五路。一曰玉路,钖樊缨。樊,马大带也。”钖,就是马额头上的金属装饰物,走动时会发出悦耳声响;繁,就是束马的腹带;缨,就是挽马的颈革;都是用来辂马的带饰与工具。实际上,樊人就是在指定的王路上为君王驾御马车的小吏。在樊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樊人氏,后省文简化为樊氏。

源流四

源于 古巴人,出自汉朝时期巴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上古时期, 古代巴人居住在今甘肃南部地区,后迁徙到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以巴廪君为首领,由巴氏、巴蔓氏、巴瞫氏、巴相氏、巴郑氏这五个姓氏部落组成部落联盟,史称古巴国,国人称巴人。古巴国在夏王朝时期称“巴方”,在商王朝时期称“巴奠(甸)”。

巴国形成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灭亡于战国中期,约有八百年历史。秦国灭巴国之后,故巴国五个姓氏部落中的巴蔓氏族部落,后取谐音汉字“樊”为姓氏,称樊氏,世代相传至今。 按历史、文物专家 李学勤考据,信阳平桥樊君墓出土铭文,樊为芈姓。 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包括混入赢姓、子姓、姬姓的部分樊姓 ,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 长阳 西北)。

源流五

源于 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满语为Ilari Hala,汉义“开”,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流域等地区。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

清中叶以后,满族、锡伯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樊氏、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源流六

出自三国时期,河南省许昌县小召乡樊庄村。

始祖

樊仲峬(姬仲峬、樊仲甫、 樊仲、樊穆仲)、 樊迟。 周宣王时之名臣,因食采于樊,故又称樊仲峬,亦称樊仲山父、樊仲(见《国语·周语上》、《晋语四》),卒谥穆,故亦作樊穆仲。 樊重即其后。又易蹇卦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疏曰:“尽忠 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类聚卷·二○》引作“夙夜匪懈”。樊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仲山甫。他是 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仕周为卿士,后来因功被 周天子封在 樊国,爵位为侯,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他的后代子孙,后来也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以国为氏,而我国就开始有了“樊”这个姓氏。樊氏后人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始祖。

樊韬、樊清、樊湍、樊福员:始祖世居鄱阳,子樊韬迁进贤,樊韬三世孙樊清、樊湍,北宋末扈徙高宗南渡,遂居于常山之叠山,十二世孙樊福员由叠石迁博龙溪。

迁徙

樊氏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七位,人口约120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93%左右。

樊氏主要出于姬姓。 周太王有后代叫作仲峬的因为作战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济源),他的后代以国号为姓,世代以樊作为姓氏。而樊氏最早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

上古汤王建立了商朝,汤王的后代十分兴盛,后来渐渐分离成了七的大族,其中就有一族为樊氏。后来商朝被周武王打败,周朝平定天下以后,周成王的叔叔康叔管辖商朝的遗民,他将这七大王族迁到山东山西一带,让他们在此定居。所以樊氏的名门望族亦大多出于山东山西一带。

在古代,樊氏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樊氏族人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

樊氏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较广,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为多,这三省樊氏约占全国樊氏人口的50%左右。

历史名人

樊皮

春秋时周国大夫。 樊皮叛王《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樊於期

樊於期,战国时秦国大将,避罪 于燕,得 燕太子丹之庇护,后因 荆轲欲替太子丹杀秦王,愿得其首级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樊哙

樊哙,西汉开国元勋、 大将军、 左丞相,沛县人。楚汉战争时, 项羽的谋士范增打算在 鸿门宴上谋杀 刘邦,樊哙持盾闯入,斥责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 灭秦后,与 张良谏刘邦不要贪图 咸阳宫室安乐,遂封存重宝财物府库。以军功封 舞阳侯。

樊氏

昔 桂阳太守 赵范寡嫂。先主平江南,范降。范寡嫂曰樊氏,有国色,范欲以配云。云辞曰:“相与同姓,卿兄犹我兄。”固辞不许。

樊英

字季齐,生于汉代,南阳鲁阳人。他通晓阴阳地理,并洞悉其中的奥妙,能推测灾异。他在壶山之阳隐居时,向他求学的人从四处涌来。无论州郡如何礼请他,他都不应。有一次,有暴风从西方吹来,樊英对学生们说:“成都正在发生火灾。”就喝了口水冲西喷去,并让学生记住当天的日子。后来有人从 蜀郡来,说那里大火,发生的时间与与樊英喷水的日期正好相符。来人还说,当时有黑云从东边突然袭来,须臾之间转为大雨,于是火灾得以扑灭。永建年间,宫殿上有一架钟在无人敲击时,自己能发响,皇上对此甚为忧虑,公卿大臣们无人能解。于是便去询问樊英,樊英说:“蜀岷一带发生山崩了,山是铜为母,母亲崩,所以儿子鸣。这并不表示当今圣朝会有什么灾祸。”时隔不久,果然有人向朝廷奏报,蜀地发生了山崩的消息。在中国古代,隐士多是修道之人,修道人具有特异功能并不足为奇,因此他能用遥识功能看见成都市的火灾,并用功能扑灭它。

樊逊

北齐哲学家,他对道教神仙方术加以批判,认为皆虚妄之术,“ 秦皇汉帝,信彼方士,冀遇其真, 徐福去而不归, 栾大往而无获。犹谓升遐倒影,抵掌可期,祭鬼求神,庶或不死。江璧既返,还入 骊山之墓;龙媒已至,终下茂陵文坟”(《北齐书·樊逊传传》),到头来都进了坟墓。

樊稠

(?-195), 东汉末年军阀,官至右将军、万年侯。凉州 金城人。 董卓部。董卓死后,无所依附,于是伙同 李傕、 郭汜、 张济等人合众十余万反扑长安,败 吕布、杀 王允,把持朝政。后马腾与李傕有隙,交战数日,溃败 长平观下。 樊稠追至 陈仓,与 韩遂友好罢兵,却遭李傕猜疑。不久,于会议中为李傕刺杀。(猜疑只是权争的托词罢了)

樊兴

安州(今广东省 中山市)人,原籍安陆(今湖北省 安陆市)。为人忠谨,大唐开国功臣。历左骁卫将军、赤水道行军总管、左监门大将军等职,后官累至检校右武侯将军、襄城郡公。永徽初卒,赠左武侯大将军、洪州都督,陪葬 献陵。

樊梨花

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 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樊父原系隋将,归依 突厥)。樊梨花智勇全,美貌绝伦,其自嫁薛丁山为妻,协助 薛丁山登坛挂帅、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 兵马大元帅。其一生故事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视剧、电影、歌舞戏剧等。且广为民间 道教立庙祀神至今。樊梨花是 中国古代四大 巾帼英雄之一。和 花木兰、 穆桂英相比,她身上的神话色彩似乎还要浓厚一些。《说唐》《薛家将》在讲到薛丁山征西的故事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这样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子。故事说的是在大唐 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 李世民登上唐王朝皇帝宝座之后,以甘肃 武威为中心的西凉国等一些西北小国不愿接受唐王朝的管辖,并以武力和唐王朝相对抗。为此,唐太宗李世民决定派 薛仁贵前去征讨,所有关于樊梨花的传说便都发生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上。

樊圻

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 康熙三十三年后(1616-1694后)清画家。字会公, 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 金陵八家”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柳溪渔乐图》

樊莹

(1434—1508),字廷璧,号 澄江, 常山人。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引疾归养。 成化三年(1467),应知县李溥之聘编纂《 常山县志》。四年授行人,出使 西川(今四川中部),不受地方馈赠,民建“ 却金亭”以彰其德。此后,历任山东 道监察御史、 云南巡按、 松江知府、河南 按察使、 应天知府、 南京工部右侍郎、 都察院左 副都御史等职。惩贪官、精吏治、赈济灾民,不遗余力,为民爱戴。 弘治八年(1495),因病辞官,授徒讲学,长达七年。 弘治十六年,云南 景东卫地区地震,天灾频仍, 贵州亦多灾异,又被推荐授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按云贵,弹劾镇巡官之罪,罢撤不称职文武官员1700人。还查清指挥 吴勇侵吞府库钱财,图谋逃脱罪责,虚夸灾情一案,威名大震。前后三入云贵,虽年已古稀,犹跋涉于穷崖绝险瘴疠毒侵之地,查访政治利弊和民间疾苦,深得民心,升任南京 刑部尚书。 正德元年(1506),辞官回乡。时 刘瑾专权,莹在任时曾忤瑾,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诬陷,又追究任松江知府时为 苏民困而减征官布之事,削籍为民。 晚年,常于农忙时,坐竹轿戴笠帽,子孙抬行田间,谓非徒视庄稼,而欲子孙习劳。病危时,叮嘱其子道:“世俗治丧,率用浮屠,岂有饭僧礼佛而获冥福乎?汝成吾志,勿为流俗所移。”正德三年十一月十八日病故,葬博望乡(今常山县 何家乡)大尖山。正德十四年昭雪,追赠 太子少保,谥清简。

樊继祖

字孝甫,号双岩, 郓城县人,明正德6年 (1511年)进士。初任 临颖(今河南省)知县,因御寇有功,提升为御史。奉命勘查 庄田,清出被侵占民田2万余顷,权贵为之敛迹。又做河南副使、江西参政。在 大同兵变时,任兵部左佥都御史,前往平叛。樊继祖擒其首恶,叛乱 遂平,嘉靖16年(1537年)升兵部左侍郎,嘉靖19年(1540年)升 兵部尚书。嘉靖22年(1543年),改 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封太子少保。在朝居官40余年,后辞官返乡,卒于嘉靖37年(1558年)9月5日,享年78岁。著有《双岩奏疏》、 《十友传》、《山海纪程》、《金丹集》等,流传于世。

樊腾凤

樊腾凤,字凌虚,河北 邢台 隆尧县西良前村人,以创著《五方元音》闻名全国。樊腾凤墓碑记载,他生于明代万年29年(公元1601年),卒于清代康熙3年(公元1664年)。根据他的十代孙樊洛设介绍,樊腾凤是一秀才,清兵入关后,他积极参加反清活动,自为军师,联合本村人高唐、高殿,邻村人梁路头、贾二杆杖等人,拥载邻村人叫赵二疯子的为皇帝,抗击清兵。后来失败,赵二疯子等被杀。樊腾凤在地窖里藏了三年,写成了《五方元音》。

《五方元音》是字典的一种,在清代和民国初盛行全国。这种字典用的是反切法,用十二进个韵母和二十个声母来拼音。十二个韵母是:一天、二人、三龙、四羊、五牛、六獒、七虎、八驼、九蛇、十马、十一豺、十二地。二十个字母是:梆、匏、木、风;斗、土、鸟、雷;竹、虫、石、日;剪、鹊、系、云、金、桥、火、蛙。用这种方法查字很方便。

《五方元音》原以木版本刊出。他的后代将木版卖给山东省东昌府一家,此人把木版带到 上海用石印翻印,流行全国。 上海锦章图书局印行的石印本,封面题“五方元音大全,樊腾凤先生原本”,这种版本流传很广。

樊增祥

樊增祥(1846—1931),清朝政治家、文学家、著名诗人,亦名云门,字嘉父,别号樊山,恩施城关人。16岁取秀才,21岁中举人,31岁中进士 。1884年起,先后出任陕西宜川、咸宁、富平、长安、渭南等县知县,渭南 知府, 陕西 布政使。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慈禧太后召樊增祥进京,负责处理 军机政务。1904年,任 江宁布政使。1910年任 两江总督。1912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去京任参议员、 参政。晚年闲居北平,以诗酒自遣,曾为梅兰芳改订京剧部分台词。1931年病故。樊擅诗词骈文,著杂文约2万篇、诗词3万余首。其代表作有《彩云曲》、《樊山诗集》等 。

樊弘

四川I江津人。民国14年北大毕业后,任北京《中美晚报》编辑助理和《 国民公报》编辑 员。后赴英国留学,入 剑桥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生。回国后,历任湖南大学、 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和 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主任。民国31年任 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专项 研究员。民国35年后,任 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 1950年加入 中国共产党。曾任政协第一、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七 届中央委员会顾问。 1988年4月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著有 《劳动立法原理》。编有《社会调查方法》、《中国劳动年鉴》(与人合编)、《工资理论之发展》、《论社会主义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

樊宗师

字绍述,河中人。始为国子主簿。元和中,擢军谋宏远科,授 著作佐郎。历金部郎中,绵、绛二州刺史。进 谏议大夫,未拜,卒。诗七百六十九篇。今存一首。

郡望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为以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堂号

上党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祠联

四言

巨鹿贤守;

屠狗英雄。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湖阳人 樊准,字幼陵,少年起学儒术,和帝时为 尚书郎,后历官 御史中丞、 议郎、巨鹿太守、河内太守、 尚书令(宰相)、 光禄勋。在巨鹿任上时,对内安抚百姓,发展农桑,对外抵御羌族进犯,境内得以安定。下联典指汉初将领樊哙,沛县人,青年时以杀狗为业。后随刘邦起义,因军功封贤 成君。灭秦后, 项羽的谋士范增计划在 鸿门宴上谋杀刘邦,他直人营门,斥责项羽,刘邦得以脱身。汉初,又随刘邦平定 臧荼、 韩王信的叛乱,官 左丞相,封舞阳侯。他妻子 吕须,是 吕后的妹妹,因此深得吕后信任。

彭城医圣;

猗乐文魁。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名医 樊阿,彭城。 华佗的弟子,擅针灸。主张可深刺,一反当时胸、背、腹不可针过四分之二说。下联典指北朝北齐哲学家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乐人。幼时好学,专心典籍。初为县主簿,后诏入秘府刊定书籍,时有“文章成就,莫过樊孝谦”之说。官至员外散骑侍郎。

下床答拜;

尽室 登仙。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樊英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下联典指《列仙传》载, 刘纲与妻 樊夫人,善道术,举室仙去。

李谦文学;

子盖清廉。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齐·樊逊,字孝谦,以文著称。下联典指隋·樊子盖,以善政闻名,人称清廉。

南阳世泽;

营国家声。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樊兴,从太宗征战,积功封营国公。

巨鹿贤守;

屠狗英雄。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樊准,拜巨鹿太守。下联典指汉·樊哙,以屠狗为业,后佐高祖开国。

六言

隐乐湖山之迹;

补衮诗歌之章。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樊英·事典。下联典指西周·樊穆仲事典。

无遗行于乡里;

有令德在子孙。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汉 樊敏碑字联。

七言

陇西出谋获全胜;

鸿门斥项解危机。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樊志张, 南郑人。博学多通,尝游陇西,破羌将军段干请见之,他出谋说:“向东南角乘虚引出,及百里,还师攻之,可以全胜”。干从之,果验。下联典指汉初将领樊哙(?—前189), 沛县(今 江苏省)人。初随刘邦起兵反秦,为其部将,以军功赐爵,封贤成君。在 鸿门宴上, 范增欲杀刘邦,他不顾个人安危,直闯营帐,斥 项羽背信弃义,使刘邦得以脱走,为刘邦解了危。

不以荣华耀乡里;

常将道德养祥和。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长松 卓立古之直;

好风微起圣而清。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高风清节超巢许;

丰功伟烈并萧曹。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周樊侯樊仲甫的事典。下联典指汉初将领樊哙事典。

八言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

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壶山隐居,术灭风火;

杏堂 高弟,学有师传。

——佚名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樊英的事典。樊英,字季齐,鲁阳人。习京氏易,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著易章句,世名樊氏学。官至 光禄大夫归卒。下联典指春秋时 鲁国名人 樊迟(前515-?),一说为 齐人。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

八言以上

薄稼圃而不为,宜善会先贤之意;

敬鬼神以仍远,当恪遵乃祖所闻。

——吴信辰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樊氏宗祠联。

字辈

湖南桃江樊氏字辈:“偃腾玉庆茂九梅宗孟秀友胜樊世问学崇正大德修益光明杨声宏祖志道盛蔚邦华克敦诗与礼自今愈厚佳”。

湖南资兴樊氏字辈:“忠孝传家国鸿”。

湖南新邵樊氏字辈:“朝廷开景佩”。

湖南宁远樊氏字辈:“世季昌祺家强谱艳”。

湖南张家界樊氏字辈:“金学传世永文章定能云”。

湖南 衡阳、长沙、宁乡、新化、安化、邵阳、溆浦、益阳、湘潭樊氏字辈:“辛元明宗福再昌永太荣华富贵兴旺加爵禄”。

湖北利川樊氏字辈:“贞纯希明哲孝友启后人”。

湖北襄樊、陕西旬阳樊氏字辈:“自西达于清世开永在兴仁义礼智信晓雨玉堂春”。

湖北黄石樊氏字辈:“应兴孝友启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