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谷梁传的榖怎么读(谷梁)

谷梁传的榖怎么读(谷梁)

《春秋》学中《公羊传》的最大敌人是《榖梁传》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春秋》,续接上篇:汉宣帝听从萧望之对《春秋》的理解,不再提“九世复仇”的故事,反而与匈奴展开了和平外交。这里面除了大汉朝的国力不及汉武帝时期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汉宣帝并不喜欢《公羊传》。

这要从何说起呢?

巫蛊之祸的副产品

事情还得从汉武帝让《公羊学》论断《春秋》的事情上说起,汉武帝信奉《公羊传》于是找了一名老师给太子上课学习《公羊传》,但是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总有那么一点不合群,太子其实并不喜欢《公羊传》,而喜欢《榖梁传》。

太子的《榖梁传》老师名字叫做丘江公,这个人曾经在汉武帝面前以《榖梁传》第一高手的身份,挑战《公羊传》第一高手董仲舒,可惜最后落败。当他成为太子《榖梁传》的老师之后,便开始引导正处于叛逆期的太子:《榖梁传》才是《春秋》解释正统的理论。

太子也欣然接受,如果事情就这么顺利发展下去的话,那么等汉武帝驾崩,新皇帝继任后《榖梁传》就很有可能取代《公羊传》国家最高意识形态的位置。不过,上天从来不喜欢太平的人间,正在丘江公如意算盘打得正响的时候,西汉巫蛊之祸突然爆发,太子一家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遭到诛杀,受牵连的人多达数十万。

不幸中的万幸是,太子有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孙儿被偷偷救了下来,这就是汉宣帝。汉宣帝自幼在民间长大,听说祖父喜欢《榖梁传》于是也成为了《榖梁传》的爱好者。汉宣帝即位以后马上召开学术会议,再次让《公羊传》与《榖梁传》进行辩论,萧望之担任裁判官,结局很明显《榖梁传》被增补进入了西汉官学体系内,从此对于《春秋》的解释大权,《榖梁传》与《公羊传》分庭抗礼。

《榖梁传》与《公羊传》

如果我们有机会又耐得住寂寞,可以将两本书翻看对照来看。我们会发现一个秘密,其实这本书不但题材相似,内容相似,就连书名读音都很相似。所以有学者认为,两本书同出异源,只是后来在传播过程中,因为方言、口音的原因导致了一个名叫:榖梁,一个名叫:公羊。

当然,再小的差异在意识形态中都会产生剧烈的斗争,特别是同一阵营的斗争更为血腥和凶残,此时的《左传》依旧没有资格参与到这场斗争中。

我们依旧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一看《榖梁传》与《公羊传》的相似程度。昨天我们提到过《公羊传》对“晋士匄帅师侵齐”的解释。《榖梁传》也同样重点在了“还”字,大意是说:国君命令士匄去杀敌,士匄本人却和齐国的国君没有仇怨,所以如果齐国国君还活着那就一定要打一场大战,如果齐国国君死亡了,那么就可以不打这场战争,这就是“礼”的精神。《春秋》之所以记录这件事情,是因为他合乎“礼”。“还”的意思则表明事情没有办圆满。

《榖梁传》的解释很明显比《公羊传》更进一步,“还”字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一方面赞扬士匄的行为是合乎“礼”的,一方面又说他未能将事情做的很圆满。

这是为什么呢?《榖梁传》接着解释说:君主不主持小事儿,臣子不能专享美名,事情如果办得很圆满就要归功于国君,事情没有办完就要归罪于自己,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春秋》对于这件事情用了一个“还”字。

那么士匄应该要怎么做,才不会被责备呢?《榖梁传》还真给出了答案:士匄应该就地平整土地,举行祭祀,派遣使者向国君汇报,得到国君的认可后再带兵返回。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也不难看出《公羊传》与《榖梁传》的相似之处,对于这个“还”字从“褒贬”的角度上来说都是表扬大于批评。

“微言大义”又一例

那么在《榖梁传》的解释体系中,如果士匄完满的完成任务这个“还”字应该改成哪个字呢?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就曾经说过,如果士匄把事情做得很好,那么“乃还”就可以改为“乃复”,原文也会变成:“晋士匄帅师侵齐,至榖,闻齐侯卒,乃复。”这样的变动,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真的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在《春秋》学主导的最高意识形态中,一字之贬,一字之褒,却是能够真实影响人们的事情。

其实我们将《春秋》学到这里,也就不难发现所谓的“微言大义”全看个人怎么去理解和解释了,正说、反说都能够找出相应的道理,这只能怪当年空老子作《春秋》的时候是在写的过于简短,给予了人们充足的发挥空间所导致。

好了,关于“《公羊传》最大的敌人是《榖梁传》”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吧,今天的内容您只需记住两点:第一、在汉宣帝的时候《榖梁传》被添补进入了官学系统与《公羊传》分庭抗礼;第二、《榖梁传》与《公羊传》属于同源异流的学说,他们的相似程度很高。

谢谢赏阅,您的关注是对“王庶文讲坛”最大的鼓励。“王庶文讲坛”致力于中西方文化、历史、美文、诗词创作,谢谢您的支持。

#国学#

梦回春秋(三)——《穀梁传》

​殷商时期,一年只分春、秋二季,以之纪年,周代初期仍然沿用,进而称呼史书也用“春秋”。

先秦春秋时期,“春秋”是各国史书的通称,而有的国家的史书还有自己的专有称呼,如晋之《乘》、楚之《梼杌》等。

鲁国的史书则没有专用的名称,称为“鲁春秋”。

后来“春秋”这个名称泛滥开了,很多私家著述也用“春秋”来取名。如《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吴越春秋》等。

因为《春秋》是极简史,所以自《春秋》之后,多有为之作“传”者,就是解释《春秋》的著作。《汉书·艺文志》里提到的西汉时至少有五种阐释《春秋》的著作很盛行:《左传》、《公羊传》、《穀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但是《邹氏传》和《夹氏传》在当世就失传了,留下后来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穀梁传》的作者是战国时的穀梁赤,他和公羊氏一样也是子夏的学生,跟随子夏学《春秋》作《穀梁传》。

《穀梁传》后来传给了荀子,传到西汉时宣帝刘询很喜欢《穀梁传》将它更为官学,一时从者如流。穀梁学在西汉达到巅峰,而西汉灭亡后穀梁学也衰落了。

《穀梁传》解经之中渗透着宽仁厚德、崇尚礼制,亲亲恩上的思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尊奉周王室都是《穀梁传》想体现的思想。

还有一点,《穀梁传》里很强调爱惜民力。“敬事而信”,这也是儒家的传统思想。

至于说到现在的读者不屑于其中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不可以现在论当时,两千多年相隔有思想差异很正常。不在当世不能体会当时的社会,也就不便于以今论古。

#头条创作挑战赛#

沅汰,《沅汰博物馆》主编,历史作家

主要作品:《博物馆里的汉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系列,《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春秋人物故事》,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

《高澄传》、《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龙凤传奇》等。

《春秋》学中《公羊传》的最大敌人是《榖梁传》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春秋》,续接上篇:汉宣帝听从萧望之对《春秋》的理解,不再提“九世复仇”的故事,反而与匈奴展开了和平外交。这里面除了大汉朝的国力不及汉武帝时期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汉宣帝并不喜欢《公羊传》。

这要从何说起呢?

巫蛊之祸的副产品

事情还得从汉武帝让《公羊学》论断《春秋》的事情上说起,汉武帝信奉《公羊传》于是找了一名老师给太子上课学习《公羊传》,但是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总有那么一点不合群,太子其实并不喜欢《公羊传》,而喜欢《榖梁传》。

太子的《榖梁传》老师名字叫做丘江公,这个人曾经在汉武帝面前以《榖梁传》第一高手的身份,挑战《公羊传》第一高手董仲舒,可惜最后落败。当他成为太子《榖梁传》的老师之后,便开始引导正处于叛逆期的太子:《榖梁传》才是《春秋》解释正统的理论。

太子也欣然接受,如果事情就这么顺利发展下去的话,那么等汉武帝驾崩,新皇帝继任后《榖梁传》就很有可能取代《公羊传》国家最高意识形态的位置。不过,上天从来不喜欢太平的人间,正在丘江公如意算盘打得正响的时候,西汉巫蛊之祸突然爆发,太子一家包括皇后在内全部遭到诛杀,受牵连的人多达数十万。

不幸中的万幸是,太子有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孙儿被偷偷救了下来,这就是汉宣帝。汉宣帝自幼在民间长大,听说祖父喜欢《榖梁传》于是也成为了《榖梁传》的爱好者。汉宣帝即位以后马上召开学术会议,再次让《公羊传》与《榖梁传》进行辩论,萧望之担任裁判官,结局很明显《榖梁传》被增补进入了西汉官学体系内,从此对于《春秋》的解释大权,《榖梁传》与《公羊传》分庭抗礼。

《榖梁传》与《公羊传》

如果我们有机会又耐得住寂寞,可以将两本书翻看对照来看。我们会发现一个秘密,其实这本书不但题材相似,内容相似,就连书名读音都很相似。所以有学者认为,两本书同出异源,只是后来在传播过程中,因为方言、口音的原因导致了一个名叫:榖梁,一个名叫:公羊。

当然,再小的差异在意识形态中都会产生剧烈的斗争,特别是同一阵营的斗争更为血腥和凶残,此时的《左传》依旧没有资格参与到这场斗争中。

我们依旧通过一个例子来看一看《榖梁传》与《公羊传》的相似程度。昨天我们提到过《公羊传》对“晋士匄帅师侵齐”的解释。《榖梁传》也同样重点在了“还”字,大意是说:国君命令士匄去杀敌,士匄本人却和齐国的国君没有仇怨,所以如果齐国国君还活着那就一定要打一场大战,如果齐国国君死亡了,那么就可以不打这场战争,这就是“礼”的精神。《春秋》之所以记录这件事情,是因为他合乎“礼”。“还”的意思则表明事情没有办圆满。

《榖梁传》的解释很明显比《公羊传》更进一步,“还”字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一方面赞扬士匄的行为是合乎“礼”的,一方面又说他未能将事情做的很圆满。

这是为什么呢?《榖梁传》接着解释说:君主不主持小事儿,臣子不能专享美名,事情如果办得很圆满就要归功于国君,事情没有办完就要归罪于自己,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春秋》对于这件事情用了一个“还”字。

那么士匄应该要怎么做,才不会被责备呢?《榖梁传》还真给出了答案:士匄应该就地平整土地,举行祭祀,派遣使者向国君汇报,得到国君的认可后再带兵返回。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也不难看出《公羊传》与《榖梁传》的相似之处,对于这个“还”字从“褒贬”的角度上来说都是表扬大于批评。

“微言大义”又一例

那么在《榖梁传》的解释体系中,如果士匄完满的完成任务这个“还”字应该改成哪个字呢?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就曾经说过,如果士匄把事情做得很好,那么“乃还”就可以改为“乃复”,原文也会变成:“晋士匄帅师侵齐,至榖,闻齐侯卒,乃复。”这样的变动,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真的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在《春秋》学主导的最高意识形态中,一字之贬,一字之褒,却是能够真实影响人们的事情。

其实我们将《春秋》学到这里,也就不难发现所谓的“微言大义”全看个人怎么去理解和解释了,正说、反说都能够找出相应的道理,这只能怪当年空老子作《春秋》的时候是在写的过于简短,给予了人们充足的发挥空间所导致。

好了,关于“《公羊传》最大的敌人是《榖梁传》”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吧,今天的内容您只需记住两点:第一、在汉宣帝的时候《榖梁传》被添补进入了官学系统与《公羊传》分庭抗礼;第二、《榖梁传》与《公羊传》属于同源异流的学说,他们的相似程度很高。

谢谢赏阅,您的关注是对“王庶文讲坛”最大的鼓励。“王庶文讲坛”致力于中西方文化、历史、美文、诗词创作,谢谢您的支持。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