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是什么意思?(上巳节)](/d/pic/x/1098.jpg)
本文目录一览: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广西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的重要日子,当然最让人羡慕嫉妒的是广西今年壮族三月三连休4天。世界辣么大,只有广西在放假。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广西将壮族文化三月三推上了国际舞台。“三月三”节庆时,家家户户都会将糯米用不同颜色的植物汁液浸泡,做五色糯米饭,不少地方还会举行大型的公祭始祖。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的人物,聪慧机敏,歌如泉涌,后世的人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唱山歌来纪念她,因此“三月三”也是壮族地区的“歌圩节”,歌圩是男女青年找对象的好时机
来源: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
清明、寒食、上巳三者间什么关系?这是中国人一定要了解的传统节日文化
春回大地,天清地明
这段时间
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期
可是你知道吗
清明作为敦促春耕的节气
演化成为纪念祖先的节日
很大程度上
与上巳节、寒食节有关
视频加载中...
上巳节
俗称三月三
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
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上古时代人们在这天结伴去水边沐浴
此后又增加了
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就是写的一次文人雅士从事禊的活动
有了书圣的风雅前例
三月三这个官民游乐的好日子
更成了骚人墨客赋诗的好机会
寒食节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
清明节前一二日
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
祭扫、踏青、秋千、蹴鞠
牵勾、斗鸡等风俗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
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
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清明节
又称踏青节、行清节、
三月节、祭祖节等
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
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
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
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
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诗词欣赏
《清明》
作者:【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闾门即事》
作者:【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非常中国节|“上巳节”究竟是个什么节?
视频加载中...
每年三月初三,为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上巳节”。这一富有诗意的节日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在古代风靡一时,踏青游春、临水饮宴等趣味风俗也为上巳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又是一年三月三,让我们共赴春约,在盎然春意中穿越古今,感受古人的风雅与浪漫,看古人如何玩转春天!
非常中国节|“上巳节”究竟是个什么节?
视频加载中...
每年三月初三,为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上巳节”。这一富有诗意的节日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在古代风靡一时,踏青游春、临水饮宴等趣味风俗也为上巳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又是一年三月三,让我们共赴春约,在盎然春意中穿越古今,感受古人的风雅与浪漫,看古人如何玩转春天!
监制:唐心怡
编辑:常颖
校对:王云霞
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三月三被称为最古老的情人节,上巳节的真相是什么?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复兴,近年来对于古代情人节究竟是哪一天也说法不一。七月初七沾了牛郎织女的光,正月十五因“人约黄昏后”而火。除此二者之外,也有人提出我国最古老的情人节当属三月初三上巳节。
上巳节何时兴起目前尚无定论,但它确实在唐五代后开始没落,或者说不再是中原的主流民俗节日。时隔多年后的今天,三月三的气象开始复苏,汉服爱好者们走上街头,文人雅士聚集唱和。上巳节最主要的民俗习惯都有哪些呢?它又为何被称为“古代情人节”?
“情人节”的说法或缘起于生殖崇拜和祭祀
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日法,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但农历三月上旬巳日每年没有固定,为了方便和统一,一直到魏晋后才确定,不管巳日是三月上旬哪一天,都统一固定在三月初三。
但上巳节的起源非常古老,含有不少巫术色彩和生殖崇拜。《周礼 • 春官 • 女巫》记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在周代,女巫以香薰和草药浴给人们祓除不祥。而远古先民们最重要的活动是祭祀“高禖”。汉代画像砖中就有不少高禖神的形象,通常与婴儿连在一起,表达对生育的追求。后世所谓“媒婆”,即是从“高禖”演变而来。所以从此角度来说,上巳节也就是求偶节、求育节。
距今2000多年的《诗经·郑风·溱洧》就描述了这一场景,其中写“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以欢快、清新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远古三月三的风俗画,男女幽会于河边,赠芍药定情。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男女走出屋舍,到水边嬉戏游玩。从当代的意义来说,将上巳节作为“情人节”也算合理。
“曲水流觞”
汉唐盛世的传统踏春习俗
从远古时代走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和对世界认知的提升,不少远古巫术色彩都逐渐隐退,形成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一直保存于民间。上巳节也正是如此。《汉书 • 礼仪志》也载:“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可以看到最迟到汉代,上巳节已经成为官方认可的重大节日。
严肃的祭祀活动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喜闻乐见的踏春游春,在水边游玩的风俗被保留了下来。直到魏晋时期,浪漫的魏晋士大夫曲水流觞,宴饮集会。尤其是“曲水流觞”作为主角登上舞台,尤为文人雅士所好。曲水流觞,觞即是杯,投杯于水的上游,顺流而下,止于何处,便让其人取而饮酒并唱和一首。
当时三月三最有名的篇幅,来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 41 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临流浮觞,饮酒赋诗,得诗 37 首,结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序,写就名垂千古的《兰亭集序》。其中“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展示了一副三月三上巳宴饮吟咏图。
今天四川宜宾尚有流杯池公园,正是北宋大文豪黄庭坚居古戎州时,模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意境而凿其沟渠,是谓“流杯池”。
隋唐时期对上巳节的推崇更是达到顶峰,唐诗中随处可见对三月初三日的歌咏。曲江池畔多是“长堤十里转香车,两岸烟花锦不如”。沉郁的老杜也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传达了太平盛世的繁华气象与游赏。
因为上巳节的风俗多是在水边,彼时人们还发明了不少水上器具。史载隋炀帝曾让大臣设计制造了“水饰”达72 种之多,在水中活动逗趣,叹为观止。
宋代以来,上巳节逐渐衰微。不仅是在正史中少见记载,在文人诗词中也不再吟咏。欧阳修、苏轼、秦观、李清照留存了不少关于春节、端午、七夕、中秋等等各种习俗的词作,却几乎没有关于上巳节的。不少学者认为,其中缘由或许与在宋代日渐兴起的理学有关。随着对“理”的提倡,那种男女郊游风雅的习俗也日渐萧条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