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还有多少天七夕节2023(还有多少天七夕)

还有多少天七夕节2023(还有多少天七夕)

今年七夕来得有点晚,这是咋回事?还有关于七夕的这些小知识你知道几个?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8月22日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七夕佳节,也称牛郎织女节。一些公众发现,今年的七夕来得有点晚,这是咋回事?

摄影师:陈彦 2023年3月 摄于老商埠

七夕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但对应的公历日期却不固定,一般落在公历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

今年是农历的“闰年”,多出一个“闰二月”,从公历3月22日开始至4月19日结束。正是因为在农历七月前插进了一个月,导致七夕的日子靠后。

为什么要设置闰月呢?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我国现行公历和农历两种历法,一个公历年的长度是365天或366天,一个农历年的长度是354天或355天,公历年和农历年相差11天左右。为平衡两者之间的“时差”,农历历法用增设闰月的办法,设置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则。每隔2年到3年,就必须增加1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

“置闰”的规则是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定。农历历法规定,每个农历月都有一个中气,如果某个月中不包含中气,就算上一个月的闰月。

今年3月21日(农历二月三十)为中气春分,下一个中气谷雨在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这当中的3月22日至4月19日的农历月中只有一个节气清明,没有中气,所以这个农历月就定为闰月。因为它的前面是二月,所以叫“闰二月”。正是由于“多”了这个“闰二月”,导致今年的七夕来得有点晚。

杨婧指出,闰月多发生在四月至八月,二月、三月、九月、十月少有发生,一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则极为罕见。

今年的七夕是来得最晚的吗?不是。1901年至2100年这200年的统计结果显示,七夕对应的公历日期最早可落在7月31日(如2006年),最晚可落在8月30日(如1987年),这也意味着,公历7月31日至8月30日中的任何一天都有可能成为七夕。照此来看,今年的七夕来得还不算特别晚。

杨婧表示,同样的道理,今年的端午节和即将到来的中秋节、重阳节都会比较晚,相较去年来说,都会向后推迟19天。

摄影师:邵凯 2023年5月 摄于老商埠

穿针乞巧、储七夕水 今日七夕,这些小知识你知道几个?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穿针乞巧、储七夕水等习俗,都体现了一种“中国式浪漫”。

包括七夕在内的岁时节日,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色彩。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对七夕的由来和种种习俗进行了解读。

七夕的起源源自于天象崇拜?

关于七夕的起源,主要有自然天象崇拜、时间数字崇拜等说法。

实际上,七夕主要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人们慢慢地将织女星与牵牛星人格化,并结合男耕女织的生产实践,创造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后来,七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丰富习俗和内涵的节日。

“牛郎织女”的传说何时出现?

“牛郎织女”的传说起源很早,在战国末期已具雏形。汉代,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已经极为成熟,相关的节俗也开始流行。

这一传说流行于汉代,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汉代的爱情与婚姻已经要受到家族和社会的制约,它在汉代的世俗演化,使其更贴近汉代普通人的生活现实,所以也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对象。

七夕为何被称作中国的“情人节”?

将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主要是当代的一种文化重构。

当然,传统的七夕本身就蕴含着爱情的元素,牛郎织女的传说歌颂了爱情的坚贞不渝,所以将其称作中国的“情人节”也有一定的道理。对此,一些学者已经做了论证。

但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七夕的节俗比较丰富,以西方情人节的框架来看,将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较为勉强,乞巧节、女儿节的相关习俗容易被边缘化。

七夕何时正式成为节日?

将七夕正式作为节日是在汉代。汉代是七夕由古代历法的天文点向岁时节俗转变的时期,后世的一些节俗基本在汉魏之际就已形成。

如晋人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记述,汉宫“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此外,“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就描绘了当时乞巧等习俗已经开始流行。

七夕节为何又叫“乞巧节”?

七夕节还有许多专名,有的是根据节日所在历法中的位置命名,如七月七、七夕;有根据节日活动主体命名的,如女儿节;有根据节日的活动内容命名的,如乞巧节、巧夕。

乞巧节主要源于古时女子向织女“乞巧”的习俗,在甘肃陇南地区西和县,至今仍保留着仪式完整、被誉为活化石的七夕乞巧民俗。

古代如何“乞巧”?

古时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穿针乞巧,即女子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喜蛛应巧是指捉蜘蛛放于小盒中,至天明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明清两代很盛行。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或河水与井水混合在一起。

此外,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下的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便是“得巧”。

七夕美食有哪些?

七夕的节令食品有巧果、酥糖、瓜果等。

其实历朝历代的七夕节令食品都有所不同,汉代食糜,“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晋代则是吃汤饼,“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今北人唯设汤饼。”

宋朝时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节日食品也较为丰富,有煎饼、果食等等。据记载,“又以油麹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精致的“果食”就是巧果一种早期的形态,后世的巧果逐渐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古代过七夕如何送上祝福?

最早,人们正是通过观察星宿而产生了浪漫的想象,创造出“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观星实际上是远古时期星辰崇拜的遗俗。

七夕是“女儿节”,年轻女子们会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相互之间还会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赠送,表达希望对方心灵手巧的祝福。

来源:综合爱济南、新华社、中国新闻网

今日七夕 | 七夕节不只有“爱情”,还有许多你不知道的知识……

今天农历七月初七,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一提到七夕,

大家很自然就会想到“中国的情人节”——

鹊桥会、定情、收礼物……

但你真的了解七夕节吗?

七夕起源是什么?

有哪些风俗习惯?

除了爱情,

还蕴含了哪些古人的智慧?

和小编一起学习吧!

七夕节的历史渊源

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提及七夕节,

人们总是第一时间

想到“中国情人节”,

悠悠岁月寄予其中的传统意蕴,

却常常被忽视。

在古代,

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的传说关系密切,

但它又有“女儿节”的称谓。

简单来说,七夕就是一个

“女子大型祈福节日”。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

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今亦有五孔、九孔之说。

汉代已有欢庆七月七的习俗,

女孩们向心灵手巧的织女,

乞求智慧巧艺,

所以它被称为乞巧节、女儿节。

唐宋之际,

京城设有专卖乞巧物之市场,

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世人称为乞巧市。

小编给大家梳理一下——

古人过七夕节主打一个“热闹”。

宋元时期七夕节的隆重程度,

丝毫不亚于春节,

当时还专门设有“乞巧市”,

专卖乞巧物品;

清代江南女子还有七夕染指甲的习俗

……

总之,

这是名副其实的“女儿节”嘛!

七夕节还有这些讲究

在古代,七夕节还与农耕劳作、观测天象相关。 农耕文明时期,种庄稼要知农时。而掌握四季的演变节奏,需要通过观察天上的日月星辰,进行判断。

出土于陕西靖边县渠树壕东汉墓的 天文星象图, 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星形、星数、图像和题名四要素俱全的天文图,也是目前已知内容最完善的二十八星宿图,从中可以看到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节与爱情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雏形,

在汉代古诗十九首中,

已有酝酿。

牛郎织女的神话,

源于我国先民们的天文学想象。

战国晚期竹简《日书》里写

牛郎织女的婚姻非常悲剧——

“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

不出三岁,弃若亡。”

大概意思是:

若人们在这种时候结婚,

丈夫三年内会离弃妻子。

直到西汉中期以后,

七夕的分离禁忌才逐渐消退,

演进到男女的约会。

但东汉《古诗十九首》里

牛郎织女还是相爱而不能团聚: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银河阻隔,佳期如梦,

牛郎织女在七月七得以重聚。

跨越世俗中种种障碍,

坚守着忠贞不渝的爱情。

七夕节与美食

01

巧果

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称巧食或巧舌,是上海特色传统糕点,七夕的应节食品。

02

五子

食五子,即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是七夕“拜织女”的祭拜贡品。

03

巧酥

传统名点之一,为了庆贺牛郎、织女农历七月七鹊桥相会。

04

巧巧板

山东风俗: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手巧,吃到枣早婚。

05

云面

山东临沂七夕出云面。此面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

06

江米条

老南京人过七夕有个独特的风俗:吃江米条。

七夕节与诗词

古人总是习惯用诗词

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关于七夕,他们又会如何表达呢?快带孩子一起来学!

迢迢牵牛星

两汉 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赏析

这首诗讲述了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只相隔了一条银河,但也只能含情脉脉相视无言。

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赏析

一年一度的七夕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这个时候,每家每户都在乞巧,对着月亮穿针引线。唐代诗人林杰在《乞巧》一诗中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赏析

这首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好的爱情不是天天腻在一起,经过分离考验的感情才更可贵。彼此真诚相爱,即使天各一方,也能心心相印。

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

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凝视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这首诗构思巧妙,语言质朴流畅,感情蕴藉婉约,颇能代表杜牧七绝的艺术成就。

情人节2023年是几月几日?2023年情人节是哪一天?

#头条创作挑战赛#

对于情侣来说,最期盼的也必须要过的就是情人节了。这不圣诞节还没过去呢,就有网友在问木子2023年情人节是哪一天?这个看似大家都知道的问题,木子在这里就给大家在做一个普及吧。

2023年情人节是2023年的2月14日。这里的日子说的是阳历,那么就有人会问了23年的情人节农历是哪一天呢?

2023年情人节是农历的哪一天?

既然我们都知道了情人节2023年是2月14日,2023年的春节(大年初一)是1月22日,2月14号的话就是农历的正月二十四。因此,2023年情人节是农历的正月二十四。

情人节的来历

情人节,又称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日期在每年公历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著名的浪漫节日,但是不同国家的人们表达爱意的方式却各不相同。

情人节的意义

情人节巧克力

情人节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

情人节玫瑰花

在情人节的习俗中,鲜花和巧克力是庆祝时必不可少的。这是男性送女性最经典的礼物,表明专一、情感和活力。玫瑰代表爱情是众所周知的,但不同颜色、朵数的玫瑰还另有吉意。在古希腊神话中,玫瑰就是美神的化身。在世界范围内。玫瑰是用来表达爱情的通用语言。玫瑰颇色丰富,不同颜色有着不同的寓意。

(图表·漫画)[七夕节]浪漫七夕节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3年8月21日

(漫画)浪漫七夕节

8月22日将迎来七夕节,这一天也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新华社发 徐骏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