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被谣言填满的家庭群
50袋湖盐!看着占据了整整一柜格的湖盐,北京市民薛丽长叹了一口气。
这是一个多月前,她在65岁的母亲强烈要求下,从电商平台“抢购”回来的。“这还是经过一番博弈后,我妈能够接受的最低数量,当时要不是我极力反对,估计得多买好几倍。”薛丽说,她母亲在某老年人社交群里看到一条关于核污染水排海后海盐被污染的视频,并听闻其他群友都在抢盐,就不停催促她赶紧囤盐。目前这条视频显示“已被清除”。
类似的故事,不少家庭都曾发生过。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接收谣言、上当受骗的渠道增加,其中不少人对社交媒体上的谣言深信不疑。
记者近日调查采访发现,“震惊体”“标题党”谣言文章成为老年人在社交群转发较多的内容之一,大多与养生、健康等话题相关。这些内容往往都经不起推敲,但许多老年人却信以为真并疯狂转发。除了容易误导受众以外,文中涉及的诈骗链接、恶意下载、广告引流等问题也亟须引起关注。
网上各种谣言泛滥
老年人认知受影响
“一开始看到家族社交群里有人转发号召大家囤盐的文章,我就赶紧给我妈解释,她还没有当真。但等到后来看到这则视频后,她再也坐不住了,一上午给我打了4个电话,催我赶紧给她买盐。”薛丽说,她收到50袋湖盐的次日,#茶卡盐湖现有盐够全国吃70年#话题便登上了热搜。
北京市民张凯告诉记者,这类谣言文章在自己的家族社交群里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其中转发最多的是养生类信息,比如说什么蔬菜不能搭配吃、某些食物含有什么有毒成分等。为了劝说家里人不要轻信这些谣言,他甚至还与父母发生过冲突。
新媒体蓝皮书《微信公众号谣言传播研究报告》显示,七大类主题谣言数量最多,涉及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相关以及健康养生、防骗、金钱、亲子等。其中,食品安全类和人身安全类以及疾病相关类主题谣言占总谣言的大多数。
这些谣言,尤其是关于健康类、疾病类的,也影响着老年人的认知。
“我外婆总是会说吃这个菜好、那个菜不好,只要网上说有什么成分吃了对身体好,她就坚信不疑。”张凯说,每次到外婆家吃饭,他就感受到了被社交群里虚假、谣言等信息支配的恐惧:饭桌上不少长辈是网络谣言文章标题的复读机,如“多吃点洋葱,血管刷得特干净”“泡过的木耳隔夜容易吃死人”“多吃醋,降血压的”“猪肝不能吃,全是重金属”。
谣言标题有时候也“暗藏玄机”。北京市民高海整理父亲一周转发的43篇文章发现,“震惊体”标题比比皆是:《晚上睡觉前喝这个,居然能把有毒物质都排干净!》《体检害死了无数人,你还敢体检吗?》《严重警告!WiFi竟会伤害家中小孩,后果不堪设想!》……
科技媒体“懂懂笔记”曾报道,一位前营销机构的文案写手讲述,引发中老年群体热烈转发的视频和文章,基本都是出自90后、95后之手,他们每天开会探讨中老年群体爱看什么,如何把社会热点融入他们喜欢看的内容中去。有关家风道德、夫妻相处、育儿之道、养生保健的内容,基本上都能迅速打动他们。
专门制作虚假推文
引流变现牟取暴利
“技术没有善恶,全看使用技术的人,将技术用于何种目的。单就技术而言,已经可以做到将谣言文字生成短视频了。”据互联网行业创业者郭凯(化名)透露,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还可以依靠大数据分析,迎合相关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调节内容,这意味着,以后的谣言可能大规模迁移到短视频平台上,老年人将被“更方便”地收割。
在这些文章、短视频背后,收割的镰刀早已准备好。比如,利用这些诱导性的文章或视频进行广告引流就是“震惊体”标题的目的。
对此,张凯深有体会,他父亲前几天在家人群里分享了标题为“所有人一定要知道的常用泡脚秘方,给钱都不换!”的链接,结果点进去看却是在卖货。
“这些文章或视频有时也会通过误导的标志来引诱老年人进入广告页面、下载App。”根据高海分享的一个视频链接来看,当退出视频点击“退出按钮”的时候,反而进入了广告页面,广告页面极难关闭,甚至要求下载App。“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不懂这么多的操作,只会按照要求往下点击。”
据郭凯透露,利用老年人的网络活跃度,赚取商家广告费和平台流量分成是流量变现的一种常见途径。看的人越多,这些文章短视频背后的营销号,就可以通过“流量主分成”拿到广告费。同时,这些营销号也能招揽到广告主。
卖课、低配版知识付费也是这类文章、短视频的变现途径。据媒体报道,一篇养生文会附上二维码,以进群免费学习艾灸课程的噱头吸引老年人进群,同一个团队还有免费学面诊、学刮痧、学脾胃调理、学穴位、学拔罐、学肩颈调理、学推拿等数十个矩阵号,互推引流。
因为寂寞所以转发
打破沉默挑起话题
不自知,是不少受访者在谈到自己长辈辨别谣言能力的评价。
“我妈总是说她可以根据阅历和经验辨别谣言,看到认为是谣言的信息绝对不会转发,但朋友圈分享的《超市这三种挂面万万不要选,很多人不知道,难怪吃一嘴的化学用品》等几篇文章,都已被辟谣平台判定为谣言,她依然深信不疑。”薛丽吐槽道。
记者对30位65岁至70岁在城市居住的老年人进行了线上和线下的调查采访,发现有22位受访者对于自身对谣言的感知力和判断力非常自信,比例高达73.3%。但根据对受访者家人采访以及在其近期传播分享的信息进行观察,结合一些有效辟谣平台对相关信息做出的判定,发现老年人分享与传播信息,存在不少谣言。
对于“如何辨别谣言”和“如何确定自己传播的信息不是谣言”等问题的回答,有17位受访者表示自己能够根据自身经历和阅历来辨别,比如表示“我自己就可以判断,动脑筋想明白”“我都活了几十年了,肯定还是有辨别能力的啊”;有11位受访者表示自己拥有相应的个人素养,能够对信息做出判断或是对自身信息传播行为进行约束,比如表示“我有理性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我会在网上搜,来看这是不是谣言”。
30位受访者普遍认为自己不传播谣言,并且对谣言有足够的辨识力,即“看一眼就知道是不是谣言”。
此外,记者通过调查注意到,社交参与是影响老年人信息认知的重要因素。有16位受访者认为自己社交圈内的人十分重视与谨慎对待信息的分享与传播,所以他们发布的信息可以信任,自己也可以对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转发传播。
总结30位受访者的转发目的,大多是希望表达关心关切,将他们获取到的“警告”和“注意事项”告知朋友和小辈们,“宁可信其有”。还有不少老年人表示,在获取到感兴趣的健康类信息后,转发给子女是希望打破沉默找到沟通话题,引起子女的注意。
有受访老人告诉记者:“孩子都不在身边,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一面。他们在大城市谋生计也挺难的,听他们说每天要加班到八九点钟,还经常出差,特别辛苦。我们做父母的帮不了他们什么,只能尽量不给他们添麻烦。时间长了,聊天也不知道问什么好,问多了他们也嫌烦,有时候在网上看到什么介绍养生的方法或者食谱,我就发给他们,他们看到了就会回我信息了,然后再问问近况。”
为维护老年人权益
谣言治理刻不容缓
尽管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正在积极推进,互联网生态净化、网络内容治理也在不断加深,由复旦大学课题组推出的《中老年人用网情况及网络素养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数字鸿沟和网络谣言依然是降低中老年人用网体验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诈骗和网络谣言对中老年人的网络信任度构成重要威胁。
《报告》还指出“网络文化反哺”的重要意义,呼吁青年子女在父母触网过程中给与必要的介入和帮助,树立子女是中老年人用网便利和用网风险监督“第一责任人”的概念。
“为维护老年人互联网场域的基本权益,谣言治理刻不容缓。”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说,老年群体克服自身思维定式接触网络,本应享受数字红利,通过网络拉近与社会的距离,然而大量映入眼帘的却是没有营养,以标题和噱头博取点击关注,骗取老年人流量的网络谣言。如果不为老年群体辟谣,则谣言的不良影响会蔓延扩散。即便及时辟谣,也是对老年人接触互联网的打击和热情的消耗。
在受访专家看来,老年人对应用软件的需求与年轻人相比较少,但对一两种主流社交软件的依赖程度很高,因此作为老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这一两种社交平台对老年用户能否获得真实、优质信息起到关键作用。
在调查过程中,也有不少受访的老年人抱怨社交平台健康类信息鱼龙混杂,难以分辨真伪,对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未来社交平台能否考虑到老年人的信息获取需求与能力,为老年群体推出更具有针对性、信息推送更精准、谣言监管更严格的版本。
“社交平台必须重视健康类信息获取路径的优化,提高健康类信息传播的精准度,优化传播效果,满足老年群体的健康信息获取需求。”郑宁说,同时应当加强自我净化、谣言监管与风险管控,减少谣言的传播。
郑宁认为,无论是对健康类谣言还是时事类、安全类等谣言的辟谣工作,都是一项长期、持续的任务,阻止谣言的侵害不能只依靠“把关人”,还需要建立一套辟谣的长效机制,依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为建立完善的谣言监测体系持续赋能。
在记者调查中,多数受访老年人表示偶尔会在社交平台或者电视节目里看到辟谣信息,但这些辟谣信息呈碎片化,也没有针对性地涉及自己感兴趣或者困惑的信息,他们希望有专业辟谣平台或节目给予指导。
对此,有业内专家建议对目前辟谣平台进行整合,并增强平台宣传力度与曝光度,确保辟谣的权威性,提升知名度,及时高效向老年群体推送辟谣信息。在相关平台设计上还需趋向简化便捷,页面制作清晰明朗、便于查找,以免因操作难度大以及功能混乱降低老年人的使用热情。
综合法治日报
来源: 央视网
最好的家庭作业
前言:这还是三年前的家庭作业,当时感慨良多,却没过审,一直愤愤不平,今天偶然发现,把一些我以为的文字替换,希望这篇文字可以和大家见面。
——————————————————————
工作这么多年,说实话,觉得自己没有变。
但事实是,每个人都在改变,只是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改变理所当然地被忽视了。
时间,磨平了所有的情感,慢慢变得麻木、变得铁石心肠。
像指尖的茧子,触不到的柔软;像脚根的厚茧,不在意的坎坷。
那时是多愁善感,现在是心如磐石。
有一段时间挺闲的,闲得发慌,给自己报了提升班。现在又忙成小动物。
上周,老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了解自己的家庭故事,家庭历史。
微信让家庭之间的联系更紧密。所以我求助了家庭群的亲人们。
昨天,收到了姑姑发我的一段文字,我第一次落泪。
今天、刚刚,我和爸爸通话,这是第二次落泪。
他们说到的都是关于一个人,关于一段历史。
这个人是我的奶奶。
这段历史是所有中华儿女铭记的历史。
我的奶奶是个孤儿,她在叔叔家长大。
有一次,纳鞋底,奶奶想找“针锥子”,她把手伸进长颈花瓶里。手指一痛,她以为是碰到了针锥子尖,手拿出来一看,竟然是一只青色的大蝎子。
奶奶是个孤儿,但她是烈士的孤儿。
她不怕苦不怕累,不给别人添麻烦。
她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她16岁入D,17岁参加工作,参加过JFwar。
她真的是背过Q的巾帼英雄。
历史在泛黄的纸页上,静默着。
我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年代,奶奶爱给我们讲故事,如猪八戒吃西瓜、卧冰求鲤、或一些异志怪谈。
我却觉得堂姐更幸运,因为她听过奶奶的很多真实的故事。
在石头缝里藏书。
有次奶奶藏在地道里,能清晰地听到日本鬼子在地面搜查,在头顶经过的声音。
很多很多这样的故事。
奶奶大约是在55年TD。
当时的原因,很朴实,很“现实”,每每提到让我落泪。
当时奶奶在JFTS后,已25岁“大龄未婚”(所以我大龄未婚是家族遗传)。
所以她嫁给了一无所有的爷爷。
爷爷给地主家放羊,冬天从不脱鞋,因为冻疮已经让鞋子和脚粘在了一起……
爷爷也给战士们抬过单架,一天跑近百里路。
他是一个朴实的农民,一位中国老人。
他一生都是一位农民,爱着脚下的土地,爱着地里的庄稼,爱着他守候了60多年的山头。
两位老人,最终也都长眠在这座青山脚下。
两位老人用他们的智慧养育了儿女。
爷爷大字不识,奶奶只是上过夜校,但他们的儿女个个都读书识字,小初高中大学!
那个年代,我家里出个大学生哩!
爷爷奶奶把孩子送去当兵入伍,让子女读书建设国家,每代人都非常注重教育,每代都有人参军!
回顾那段岁月,几多感慨。
前事多难,今朝难忘。
张嘉益陈好《欢乐家长群》,双减政策下家庭剧,笑中带泪感动人心
《欢乐家长群》是一部由李亚飞执导,马广源编剧,张嘉益、陈好领衔主演,王晓晨特别主演,赵达、刘芮麟、凌孜、李传缨、张鹭、范静祎、卫然等主演的双向成长家庭轻喜剧。
该剧讲述了刘向上一家因为孩子开学而与朋友、邻居及其他学生家长成为“群友”,面对各种突发状况的新手家长们和鬼马精灵的孩子们共同迎接教育新课堂、人生新起点的故事。
刘向上(张嘉益 饰)是一位编剧,日常时间安排相对自由,在家里负责儿子果宁(汪煜轩 饰)、女儿果宝(卫诺谨 饰)的教育陪护,妻子戴静(陈好 饰)选择在薪酬较高的外地公司打拼。随着双减政策(减负和减量)的落地执行,原来的计划安排都势必进行调整,夫妻俩在对政策的认知、理解等方面出现分歧。
家长群里,来帮忙的老父亲刘学广(赵达 饰)表示不该减少作业量,还有个别家长质疑学习成绩与考试结果,戴静受这些影响放弃外地高薪职位回到家人身边陪伴孩子成长。一系列事件发生后,他们才明白了教育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四口之家都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双减”,共同成长。
该剧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当代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如何处理孩子与同学、老师、社会的关系等。同时,该剧也反映了双减政策给家庭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挑战,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如何调整教育观念和方法,如何促进家校合作等。该剧不仅关注孩子的成长,也关注家长的成长,展现了家长们在教育过程中的困惑、矛盾、进步和收获,以及他们之间的友情、互助和爱情。
该剧的高潮情节之一是刘向上为了帮助果宁参加数学竞赛,不惜与戴静发生争执,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果宁失踪的好友糖豆(孙思程 饰),最终在医院里与戴静和好,感动了所有人。该剧的高潮情节之二是戴静为了让果宝参加舞蹈表演,不惜与刘向上对抗,甚至冒着失去工作的风险去支持果宝,最终在舞台上与刘向上拥抱,感动了所有人。
该剧评价:
《欢乐家长群》是一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家庭轻喜剧,它以真实、温馨、幽默的方式呈现了当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和趋势,既有让人捧腹大笑的桥段,也有让人热泪盈眶的感动。该剧不仅给观众带来欢乐,也给观众带来启示,让观众在笑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该剧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