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计划生育是谁批准的?(计划生育是谁批准的)

计划生育是谁批准的?(计划生育是谁批准的)

5月起广东率先放开生育,家庭生孩子无需政府审批

根据<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生育登记管理办法>, 它明确了生育子女无须再审批,实行全口径生育登记制度,这意味着广东是中国率先明确放开生育的第一个省份,接下来哪个省会跟上,需要拭目以待。

广东省作为中国GDP的老大哥,率先明确放开全民生育,广东省的领导班子是很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其中有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庞大的人口红利。而最近几年每年新出生婴儿数量每年递减效应,国内有些超级城市在往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如果人口持续老龄化。那么我们国家发展就会放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制造业会出现用工荒,从而人工成本升高,在我们制造业没有完全成功转型升级之前,市场上昂贵的人工成本,对制造业发展是不利的。

此外,新生孩子逐渐减少也会对房地产带来很大不利影响。我们现有的楼盘在售总数已经是绰绰有余了,后面00后出生的孩子多会继承父辈的房子,爷爷传给爸爸的房子爸爸自己年轻买的房子,而最后家里都是生一胎,这个孩子就会有好几套房子。

未来的20-30年,如果新生婴儿数量持续下降,那最后谁来给房地产接盘?只有不断有更多的新生婴儿,20年后结婚成家才会有更多的住房需求。

最后,还有我们的养老,我们工薪阶层每年都会缴纳养老保险,这里我们需要去关注在职人员个退休人员数量比例。假设未来持续人口老龄化,那么在职人员数量会减少,退休老人增多,这样趋势下去,会首次出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年收入不抵当年支出,当年收支会出现负数,等我自己最后年老退休后,出现更少人在职人员缴纳养老保险,所以多生优生,利国利民啊。

三胎走起来啊

最早提出计划生育的专家,自己却生了8个孩子,还娶了两个老婆!

1953年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在6亿左右,当时人口增长率达到20%,如果持续下去20世纪最后一年,我国预计会有26亿人口,这样会导致人均资源的匮乏。

为此,到了80年代,计划生育就成了我国基本国策来实行。但值得注意的是,提出计划生育的专家,他自己明媒正娶2位妻子,儿女数量更是高达8个,在那个计划里显得格格不入。

那么,这个专家是谁?为何提出计划生育自己却能有8个儿女?

(一)

这个专家名叫马寅初,出生于1882年,他出生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好在家里比较殷实,10多岁家人为了他的安全考虑,就将其送往美国留学。

马寅初本人也很争气,学习十分认真,后来顺利从耶鲁大学毕业。不满足硕士文凭他,又得到教授推荐,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有所成后,他拒绝了校方想让他留校授课的请求,选择回国发展。

此时国内还在动乱的民国时期,马寅初受邀进入北大,五四运动爆发之时,他对学生是大力支持,赢得了所有学生尊重。

他本人是很讨厌政治,也不愿意接触政治。可1927年,张作霖封锁北京大学,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跟随国民政府来到杭州,在其邀请下,马寅初也一同来到杭州。此时蔡元培不仅是北大校长,还担任浙江临时政治会议委员和代理主席。

为了建设浙江,蔡元培还招聘马寅初以及蒋梦麟等人一同参加,马寅初主要负责鸦片问题,但没多久,随着张静江担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后,他就把蔡元培和马寅初等人逐出浙江省政府。但他依然还在杭州财务学校任教,之后虽说也相继承担过职务,但还是以教学为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马寅初还曾担任北大校长,专门负责从事教学工作的研究。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当时已经达到了6亿,人口增长率有20%左右。

这个数据引起马寅初的关注,在后面的调查中他发现,如果继续按照这个速度增长,那么到了20世纪最后一年,我国将会有将近26亿人口。为此,马寅初将自己的发现发表出来,标题则为“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

繁衍是物种的本能,人类也是如此,以往封建社会将传宗接代看的很重,这就是主要原因。但不加以控制导致超生现象越来越多。

尽管马寅初提出了计划生育的政策,但当时人们心中依然有封建思想的存在,包括现在依然有相当数量的人有封建思想。所以传宗接代和重男轻女的观念就在人们心中很难抹去,有的家庭为了男孩子不惜连生好几胎。

如此大规模的繁衍,只会加剧国内人口数量,时间长了一些弊端就出现了,为了提前预防,80年代,计划生育就被定为基本国策。

不过这个观念的提出,让马寅初被顶上“风口浪尖”,很多人都在议论,甚至还在痛骂。毕竟当时马寅初娶过两个老婆,他自己也有8个子女。

(二)

早在1901年,马寅初还在上学的时候,为了尊重父母安排。他和一个名叫张团妹的女孩成婚,虽然一开始马寅初并不想接受这段包办婚姻,但眼瞅着连孩子都要生出来了,所以他也只能接受。

想着张团妹温柔贤惠,过日子倒也不错,但没想到,就在日子安定下来后,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不幸染病夭折。孩子去世,马寅初很痛苦,直到好多年过后,张团妹接连生下2个女儿后,马寅初才逐渐走了出来。

但这还没完,马寅初是开心了,但他的父母开始有了意见,因为在他们看来,都是女儿,他们想要男孩,现在两个孙女他们不能接受,所以催促马寅初和张团妹赶紧再生一个儿子。

父母的言论让马寅初很不满,他觉得有女儿就够了,自己对传递香火这种封建思想坚决反对。没想到的是,不仅父母如此,连妻子张团妹也有重男轻女思想。

她对自己女儿不冷不热,一心执着于再生个儿子,身边的人都是这种封建思想,让马寅初很难忍受,本着眼不见为净,马寅初索性回到美国避难。

但躲的了一时,躲不了一世,到底是亲人,家还在,也还是要回去的。回家后,马寅初依然要面对父母的压迫,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一哭二闹三上吊,再加上还有妻子的软磨硬泡。

眼瞅着自己妻子因为孩子问题愈发消瘦,为了安抚妻子的情绪,马寅初只好同意。但张团妹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再生育,只好纳妾,至于这个小妾,才13岁大,且是马寅初其中一个女儿的同学。

看着很乱,无法接受,但这不是否定马寅初对学术贡献的理由。他纳妾是在1918年,是封建社会朝着现代社会的过渡期,这样的现象当时很是普遍。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纳妾这个行为才属于非法,被禁止。

我们不能用1949年后的法律去要求1918年时期的马寅初,这跟拿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一个道理,最主要的是,当时马寅初对人口问题不是很上心,毕竟那个时候四处都在打仗,亡国灭种的危险面前,调查人口就显得微不足道。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下来,人口问题的隐患就出来了,针对于人口暴涨这一现象,马寅初提出了“新人口理论”。意思就是,在新生儿的出生率问题上必须重视和控制,如果任其发展,对国家和生态来讲都是负担。

可当时这个理论没有被国家采纳,计划生育也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潮流。在大家都在铆足了劲生育的时候,马寅初站出来宣传避孕,自然就被敌视。

对于避孕和如何实施计划生育,马寅初认为要推行避孕,人工流产不行的,这是杀生。而且会伤害妇女健康,容易体弱多病,还有冲淡避孕的意义以及增加医生负担造成资源浪费。

对于这些理论,上级就认为他的言论没有科学依据,按照当时的情况,人口充足才能建设好新中国,所以这种违背而行的行为,马寅初受到了很大批判。

面对众多的针对性言论,马寅初坚持自己底线没有屈服,一直到80年代,人口增长的弊端迅速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

面对如此激增人口,国内市场都不同程度出现紧缺的现象,包括后来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种种弊端下让人民日子过的很艰难。

不仅如此,众多人口也导致国家在财政方面造成很大负担,对民众而言,主要体现在教育,福利和就业。正因为如此,马寅初的计划生育理论到了80年代才被重视,甚至被视为基本国策推行到全国各地。

(三)

这项计划让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少生优生观念迅速推广全国各地,重男轻女这种封建意识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和消除。

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不被家庭以及孩子所束缚,也就可以更好的投入工作,更好的建设社会,女性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

不管怎么说,计划生育在当时所带来的好处是大于坏处的,虽说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但我们时下的政策也是跟着社会情况即使进行调整。

马寅初除了在人口学上和经济学上有着卓越贡献之外,他本身也是一个具有文人傲骨,有血性的学者。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不顾百姓的需求,大肆发动内战。

为了让蒋介石发动内战目的曝光,马寅初不顾一切的四处宣扬,这把蒋介石气的直骂娘,甚至还放下话说:以后马寅初再敢搞演讲,就去干掉他!

如此赤裸裸的危险,马寅初不为所动,毅然前往南京进行自己反对内战演讲。1947年,马寅初在某个学校的礼堂演讲,中途的时候他发现场内有特务,但马寅初没有害怕,依然从容不迫的演讲。

他表示,自己知道有特务在场,同时也有枪正瞄准自己,但他依然选择站在台上,激情的演讲,他就是要揭露国民党的贪污和独裁专治。

如此壮烈的发言,感动了在场的学生,结束后爆发了轰烈掌声。不过马寅初这样的行为也得罪了很多人,没多久他就被抓捕,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周恩来总理的批准后,马寅初恢复人身自由。

马寅初很感激新中国的援手,为了报答,他将自己后续的一腔热血全都用在新中国建设,哪怕在人口论发布,自己被人身攻击的时候,他也坚持自我,不畏惧各方势力的抨击。

他在这样的重压之下发布了他的《新人口论》,1976年,周总理去世,马寅初拖着病重的身体坚持到葬礼现场进行哀悼。1982年,我国开始注意人口带来的危机。

为此,计划生育政策如火如荼的迅速推广全国,而马寅初也在同年结束了自己一生。回顾他的生命,马寅初至始至终都在考虑如何让国家可以得到发展,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传授知识培养下一代人才。

以敏锐的观察,在人口基数刚刚增长的苗头就发现了弊端,然后上报给国家,大力推广计划生育。但人无完人,马寅初虽说一生有8个子女,但相比起他的贡献没人可以否认。

计划生育那些年

国庆放假,闲来无事,陪老妈回了一趟老家。

青山绿水,早没了童年记忆中的样子,可多年不见得亲戚却依旧热情好客。

一家一家喝下来,自然免不了聊些陈年旧事。

今天我们要说的,正是其中听来的一段关于三十多年前的旧事。

之所以说起这家的事情,起因还是我们开车路过村头碰见的一位老人,而这位老人正是我妈的一个远房表姐夫。

小时候我去过他家,记忆中他是个特别勤奋的木匠,手艺虽说没有多精,却在乡里乡亲中极为吃香。也正是因为有手艺,在那个粮食都不太够吃的年代,他们家已经不愁吃喝。

可这么多年过去,再见他,却是满脸皱纹,头发乱做一团,灰白打结,衣服上油泥成片,一双又黑又破的鞋子,宛如乞丐。

老人坐在自家门口,见我们路过,似乎有些好奇地看过来。

我妈就趁着这么会功夫,跟人热情地攀谈起来,不一会还认了个亲。

也就是这天中午,我们在同村的二姨家吃完饭闲聊,提起了他。

“他不是有儿有女,怎么好像没人管是的?”

我妈似乎怕自己记错,有些迟疑地问起我二姨。

“哎,这儿女有跟没有也没区别,一个进去了,扔下个半大的小闺女跟着他过;另一个嫁在外地,离得远不说,自己也不学好,根本没有回来过。”

二姨倒是满口同情。

接着二姨夫接过话,几人聊着聊着,就有点跑偏。

“他们家孩子不成才,也是自己造的孽。”

“你胡说什么,喝点酒又开始。”

二姨抄起筷子敲了几下二姨夫的碗,似乎不太想让他说下去。

可二姨夫是个爱讲话的,笑眯眯地推了一下桌子上的碗筷,就说了起来。

“我又不编瞎话,你妈也知道,他们家,要认真算起来,至少得有五六个孩子。”

二姨夫看着我,对我说道。

我这才成功挤到话题里,虽然心里没啥八卦之心,却也表现的很好奇。

找到捧场的,二姨夫这才娓娓道来。

原来,这表姨夫一家,最后剩下的一儿一女,女儿是老大,儿子算起来应该是老四。

这一儿一女之间,还有一儿一女,不过女儿据说是七八岁时掉到水缸里淹死了。

儿子好像是七八个月,胎儿成行了,找算命的说是女儿,吃了药打掉了,最后才知道是儿子。

而老四下面,又有一个儿子。

这个儿子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

这个儿子大冬天,生下来还不到十天,就被他爸揣在怀里,裹着军大衣送到了自己小姨子家里。

原本为了躲避计生办的巡查,逃避罚款。

可谁知,临走前,这父亲居然对自己的小姨子嘱咐道。

“你帮我留意一下,附近要是哪家要儿子,你给搭个搭个,钱的话,最少一万。”

这位父亲说完,看都没看自己亲生儿子一眼,掉头就走了。

说来也巧,没几天,小姨子家村里,还真从镇子上来了一个合作社开拖拉机的年轻人。

小姨子想到先前自己姐夫的嘱托,也是随口一问。

这年轻人当时只说给留意留意。

如此又过了二天,这年轻人还真的给带来了一对夫妻。

据说当时,夫妻两个是开着夏利车进村的,两人都是珠圆玉润,身材壮实,在那个年代,打眼一看就是富裕家庭。

最为显眼的是,这对夫妻,不论男女,手上都带着金疙瘩,四四方方,金灿灿的。

小姨子是个没见识的,恐怕耽误了事儿,就偷着把自己儿子支出去,请来了个帮手。

这个帮手,正是孩子的姑奶奶。

姑奶奶来的路上,夫妻两个已经看过孩子。

两人一会说孩子太小,要吃不少奶粉,一会说孩子太瘦弱,怕养不活。

总得意思,就是还价。

这可把小姨子给急坏了,想到当时姐夫一口要死的一万大元,怎么也不敢松口。

小姨子不松口,镇子的夫妻两个作势就要走。

这会这姑奶奶也总算上气不接下气地进屋了。

这姑奶奶是个能说会道的,三言两语就把人哄回炕上坐下了。

“要说这娃,是命苦,爹妈都是大学生,原本能有个好日子,可偏偏这爹妈还都没毕业,为了不受处分,耽误学习,才想出这么个注意。”

姑奶奶这么一说,这夫妻两一对眼,又都上心了。

那时候,都信点啥。

这大学生的后代,怎么听起来,智商也不会差,长大了学习也不费劲。

于是这夫妻又开始争取了起来。

双方拉扯了半天,孩子睡醒开始哭闹起来,最终闹心的姑奶奶直接拍板,定价五千。

达成一致后,这夫妻就美滋滋地把孩子给抱走了。

翻山越岭晚到半个小时的孩子父亲,五千块钱给自己姑奶奶抽出了二百,剩下的直接揣兜里,臭着脸就回家了。

而帮他拉扯了半个月的小姨子,连个笑脸也没得到。

两家也因此断交了好几年。

整个事情,大背景就是计划生育最严格那几年。

听完后,实在让人唏嘘。

尤其是如今国家开始鼓励二胎的情况下,这种对比更是充满了跨时代的戏剧性。

对于孩子父亲亲手卖掉儿子的行为,我也无法定义,这种行为时不时构成拐卖。

听说后来,这位大姨父家破人亡后,还试图寻找过这个掉进凤凰窝的儿子,可当年夫妻两个留下的名字与地址,居然全是假的。

而这些,也正是我二姨夫所说的报应。

那天离开那个山村前,我妈还特意跑去村里超市买了一箱方便面一箱八宝粥,给他送过去了。

车子开走后,那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还立在风中跟我们远远的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