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朋友圈|英年早逝的赵曙、熊孩子赵顼
宋慧敏 时拾史事 昨天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周二专栏/大宋朋友圈
一一四赵曙是宋仁宗赵祯的亲侄子,迎娶的皇后是皇太后曹大大的亲外甥女高氏小名滔滔,封为宣仁皇后。满大街的孩子都在唱:曹门好,有好好。曹门高,有高高。寓意开封东郊曹门特产是美女,美女的职业是皇后。当年,赵曙作为备胎从濮王府来到皇宫学习国家管理,高氏被曹皇后接来身边熟悉皇后的工作任务:男人是用来征服世界和管理天下的,女人是用来征服男人帮他们持家的。两个小朋友青梅竹马朝夕相处从纯洁的友谊发展倾城之恋,小黄人和小宫女私下称赵曙为官家儿,滔滔为皇后女。没有外人的时候,赵祯就问侄子赵曙:想不想娶高氏当老婆?赵曙一脸的懵:娶老婆干啥?赵祯拧了一把他的耳朵:娶老婆点灯说话吹蜡生娃娃。说到生娃娃赵祯的心里有一丝牵疼,为什么他生的娃娃都长不大呢?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期许,整个皇宫都希望有朝一日这对小朋友能顺理成章顺其自然顺顺利利成为一对相亲相爱的好夫妻。这一天如愿以偿,从时光里姗姗走来,虽然有点曲折。
本来这一对小朋友还可以继续培养感情,可是盛宠的张氏害怕他们分了赵祯的心夺了自己的宠,把他们统统打回了原籍,各自回家玩去吧。直到张氏薨了,赵祯才对曹皇后说:咱两也没个孩子,老十三(赵曙)和滔滔也都长大了,我要亲自为他们主婚。于是,天子娶妇,皇后嫁女成了爆料,成了朋友圈的头条。
一一五赵曙多愁多病,当了皇帝之后更是案牍劳形。治平年间,久病的赵曙慢慢痊愈了,可是医嘱不得近女色的禁令还没有解除。曹太后有点过意不去,一天让体己贴心的小黄人悄悄对赵曙说:医生的话都是屁话,耸人听闻夸大其实常常把活的说往死里说,把所有的人都拖拉都悲观失望的泥沼里,然后在悬壶济世冒充高明。陛下现在吃嘛嘛香身体倍棒,也不能总闲着啊。太后的意思太后的心情,希望陛下明白。赵曙还没有说什么,高滔滔就给曹后发私信:我心灵的土地堆满石头,我感情的河床渴得难受。我拒绝雨露均沾。
讲真,赵曙还是挺看重高滔滔以及他们共同成长的那段青葱岁月,对高滔滔的如滔滔河水没有支流,高滔滔那块心灵的沃野高产优质,接二连三给赵曙生了四儿四女,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一个人解决了皇嗣这个对于前任皇帝赵祯来说,难于上青天的老大难问题。
一一六立嗣是天朝大事,一般程序是大臣们朝堂达成共识之后,把办公厅秘书们召集在一起封闭子在办公室起草文件,严格保密制度。赵曙病的病情反反复复,形势严峻,他让十分信任的御医供奉官高居简把办公厅张主任召宫里,什么事来了再说。张主任来到赵曙身边,赵曙半卧在床上,明黄色的被子映衬的脸色更加惨淡憔悴。他强打精神隔和张主任打招呼:大学士好久不见。你把这个事给办了吧。顺着赵曙的目光,老张看到案子上有一张纸,纸上有一行字:明日降诏立皇太子,但是没有写候选人。是颖王赵顼吧!陛下爱长子,颖王德泽厚。赵曙点点头,用眼神确认。但是陛下为了稳妥起见还是立个字据吧。赵曙勉力挣扎,写出的字看不出究竟。麻烦陛下再写一次。这一次赵曙下笔三个字定乾坤:大大王!老张拿着字据回到办公厅起草红头文件。颖王赵顼加冕为皇太子,距离金碧辉煌的龙椅只有一步之遥。而这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节外生枝,地狱和天堂之间也是一步之遥。稳坐龙椅之后的宋神宗赵顼感念老张是熟悉路况的老司机。
一一七吃水不忘挖井人,赵顼就很感激他的启蒙老师孙思恭。孙思恭耿直狷介学富五车却不想当官,被体制的条条框框限制自由飞翔的翅膀,也算是老天成全,老孙考上公务员不久父亲就病故,他理直气壮的在家守孝,丁忧期满仍然以走不出失去父亲的阴影为理由宅在家读书。可是作为在编的公务员,服从分配和组织召唤是工作纪律,老孙推辞不过只得出仕当了南苑(今淮阳)县长,因为转运使组建抢险突击队抽调该县的民工老孙和他理论,对方以势压人争吵变为人身攻击和互相问候长辈,一怒之下老孙裸辞回家继续宅读,研究天象。不想当官那就来给我家赵顼当老师吧,曹太后聘孙老师为皇子说书。曹太后让年轻的还没有开始油腻的王安石起草诏书,王安石正在办公室抠鼻子,连忙拿起毛笔:打开心灵剥去春的羞涩,舞步飞旋踏破冬的沉默,我用温暖的目光迎接卓尔不群的你,来吧来吧,我把祖国的花朵天朝的未来交付于你。署名:一个没有时间教育熊孩子的辣妈。不就是给教教小毛孩吗?这个可以有。老孙爽快地答应了。
熊孩子赵顼可不是等闲之辈,历任老师都被他整“毕业”了,套路是老师引经据典开讲上句他立马接龙下句,中心思想名词解释段落划分一气呵成,把老师台词全抢了。孙思恭了解他的口味重,一上来就给他撒了一把盐。讲《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赵顼马上接“徽子,纣之诸父也,抱祭器而入周,非亲戚畔之耶?”孙老师一边感叹熊孩子机敏聪颖,一边顺着他的思路讲小聪明和大智慧之间的区别,讲得赵顼心服口服。一年后,登基做了大宋天子的赵顼重温孙老师的第一课,对孙老师更加礼敬。其实他不知道孙老师每次给他上课前都要深呼吸提一口气:我每进讲,未尝不出汗。你说我容易吗。没事的时候孙老师也哼两句:皇帝老师不容易,容易干不成大业绩。
《宋人轶事汇编》 丁传靖 中华书局
上一期:大宋朋友圈 | 宋神宗的隔代亲
往期目录
中世纪的奇葩性生活
教科书为何称他“民族英雄”
埃及人在修金字塔,中国人在做什么?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里?
被邀请出席新中国开国庆典的帮会大佬
新疆是先有了汉族还是维族
死人是怎么结婚的?——聊聊冥婚
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是怎么失去南京的呢
投稿请发historytalking@outlook.com(有偿)
赵曙与高滔滔:一生一世一双人,原来青梅竹马的爱情才是最好磕的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北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曹皇后将自己年仅3岁的外甥女高滔滔接入宫中亲自抚养,与此同时 ,仁宗因多年无子,也在宫中抚养了濮安懿王第十三子赵宗实(后改名为赵曙),并将他交与曹皇后照看。于是乎,两个年幼的孩子,两颗稚嫩的心灵,在北宋的后宫慢慢相遇。
在这期间,高滔滔与赵曙都得到了仁宗与曹皇后的悉心培养,一人学习琴棋书画,另一人则学习治国之道,两人因都在曹皇后身边长大,便常常相约一同玩耍,感情十分亲密,当时后宫中的众人都将他们称为“皇后女”与“官家儿”。
一、“天子娶妇,皇后嫁女”
转眼到了庆历七年(1047年),赵曙已长成了意气风发的少年郎,而高滔滔也出落得亭亭玉立。不知是否是仁宗与曹皇后看出了他俩的小心思,同年,在仁宗与皇后曹氏的赐婚下,这两个已经相识多年的少男少女终于结为了夫妇。
两个由皇帝皇后一手培养出来的孩子的婚姻,成为了当时北宋皇室的一桩美谈,众人还给其冠以了一个特别的说辞:“天子娶妇,皇后嫁女。”
两人婚后恩爱异常,仅一年,高滔滔便为赵曙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此后,赵曙一生中仅有的四子四女都为高滔滔一人所生,即使到他后来成为皇帝后,也从无宠幸过其他女人,一度除了高滔滔外,“左右无一侍御者”。
就连重病后所纳的三位妃嫔,也是在曹太后的建议下,由高滔滔亲自挑选用来为他冲喜的,但根据当时赵曙的身体情况来看,他也并未宠幸过这三位妃子。
治平四年(1067年)的正月,赵曙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从他4岁与高滔滔相识,到35岁离去,可以说,在赵曙短暂的一生中,几乎所有的日子都是与高滔滔一起度过的,他是真真正正的爱了高滔滔一生啊!
二、为何赵曙独爱高滔滔?
宋英宗赵曙,本名为赵宗实,他是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养子,其亲生父亲为濮王赵允让,而赵曙则是赵允让的第十三个儿子。
宋仁宗在位期间,治国有道,使得北宋的经济、文化、科技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其统治时期被后世称为:“仁宗盛治”。就连《宋史》也曾称赞他到:“为人君,止于仁。”
可惜的是,尽管宋仁宗在治国方面颇有作为,但他却一直膝下无子,眼看年纪一天天老去,为避免大宋江山后继无人,景祐二年(1035年),他将堂兄濮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宗实(后改名为赵曙)接入皇宫,将其作为自己的养子与未来的皇位继承人来培养,并将赵曙交由皇后曹氏亲自照看。
这位曹皇后也可堪称北宋著名的贤后,她不仅悉心培养赵曙,还专门为此培养了他未来的皇后高氏。
也就是待在曹皇后身边的这段时间,赵曙与年纪相仿的高滔滔逐渐熟悉,两个年幼的孩子离家待在陌生的皇宫中,特别是赵曙,不仅每日有学不完的功课,还面临着随时被仁宗“抛弃”的风险,幼小的他将全部情感都寄托到了这个与他命运相似的小姑娘身上。
而自1047年他们成亲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赵曙也并没有被仁宗钦定为皇位继承人,未来道路一片迷茫,但高滔滔却始终默默的陪伴在赵曙的身边,在王府中过着他们两人的小日子。
三、一朝称帝,皇后唯你一人
宝元二年(1039年),仁宗苗妃为其生下一个儿子赵昕,7岁的赵曙便被仁宗送出了宫。
但可惜的是,这个备受仁宗珍爱的孩子,还是逃不过早夭的命运。本就身体不好的仁宗,在接连失去三个孩子后,身体状况更加糟糕,朝中大臣眼看江山社稷后继无人,纷纷劝诫仁宗尽快立储,终于 ,在嘉祐七年(1062年)的八月,仁宗正式将这个他从小培养的孩子——赵宗实立为了皇子,赐名曙。
次年二月,仁宗便一病不起,三月于东京福宁殿驾崩,同年赵曙登基为帝,史称宋英宗。
在赵曙登基后的第一时间,他便将自己的妻子——高滔滔立为了皇后,而在当上皇帝后的几年中,赵曙的后宫中,除高滔滔外,再无他人。
作为一手将这对北宋新任皇帝皇后培养起来的人,曹太后那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建议赵曙广纳后宫,他都不予理会。最后,曹太后只得命人将这话带给了自己的侄女高滔滔,希望她能多多劝谏英宗,可这话却被硬气的高滔滔给直接怼了回去:“奏知娘娘,新妇始得嫁‘十三团练’耳,即不曾嫁他官家。”高滔滔能如此有底气地与曹太后说话,可见赵曙对她的宠爱之深。
治平三年(1066年)底,赵曙大病,为了给他冲喜,无奈之下,高滔滔听从曹太后的建议,擅作主张为自己的丈夫挑选了三位妃嫔,赵曙得知此事后,既没有责怪高滔滔,也没有宠幸妃嫔,他对她的爱,掺不得任何杂质。
治平四年(1067年)的正月,深受病痛折磨的赵曙还是离开了,留下他心爱的皇后高滔滔一人在这世间,我想,如果不是为了赵曙的大宋江山,或许高滔滔也会毅然随他而去吧。
小结
在赵曙去世后的多年中,高滔滔垂帘听政,辅佐了一位又一位的新皇,在她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替赵曙守好这大宋江山!
而她也确实做到了,她以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将大宋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发展空前繁荣,甚至被后世称之为 “女中尧舜”,终于,在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62岁的太后高滔滔去世了。
她去世后,葬入了宋英宗赵曙所在的永厚陵,“生同衾,死同穴”,赵曙与高滔滔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也成为了千古以来为人传颂的佳话。
宋英宗的一生有多心酸?两次入宫当备胎,临终前还被逼着书写遗诏
北宋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1063年4月30日)夜里,宋仁宗赵祯突然驾崩。
曹皇后痛哭一场后,忽然想到了什么,当即阻止了想要出宫报丧的内侍,
并悄悄派人去召韩琦等重臣天亮后入宫,共同商量由谁来继承皇位,
此后不久,赵曙就被召入了宫中。
赵曙进宫后,听闻众人的意思,大惊失色连忙说“我不敢做,我不敢做”,
说罢转身就走,说什么都不肯继承皇位......
韩琦等人见状,只得冲上去将他抱住,七手八脚为他穿上了黄袍,
安顿好了赵曙,才派人出宫报丧,
与此同时,众人将翰林学士王珪找来草拟遗诏,
王珪从没想过会遇到这样的场面,
慌乱得不知如何下笔,亏得韩琦临变不惊,吩咐他按自己说的写。
到了下午两点左右,百官自垂拱殿门外哭着涌到了福宁殿前,
韩琦宣读遗诏,新皇赵曙登基,这位新皇帝就是宋英宗,那一年他31岁。
英宗刚坐上皇位的两天,表现得十分果断英明,
行事作风让朝臣们那叫一个满意,暗自庆幸遇到一位明主了,
谁料四月初四日晚,英宗突然得病,
据《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记载,英宗当时是“不知人,语言失序”,
等到宋仁宗入殓的日子——四月初八那天,
英宗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剧了,居然“号呼狂走,不能成礼”,
像极了精神失常的表现.........
还好韩琦反应快,当即拉下帷帐,命几名内侍护持皇帝,才让葬礼正常进行。
正因为英宗得了这个病,朝臣们不得不请曹太后垂帘听政,
这也使得本就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子二人,关系愈发紧张起来,
待到英宗康复,曹皇后甚至表现出不愿还政的意思,
多亏了朝中大臣们执意要她还政,英宗这才开始亲政,这一年是治平元年(1064年)。
可万万没想到,宋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就演出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闹剧震惊朝野,
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等到这场闹剧平息,宋英宗的生命也走到了终点.......
宋英宗赵曙行事虽说有些荒唐,却有着振作国势的宏图大志,
面对仁宗留下来的内外交困的局面,
曾希望改革积弊,提出“积弊甚众,何以裁救”的问题,遗憾的是没有获得韩琦、富弼等重臣支持,‘
英宗本人重病缠身,再加上“濮议”事件,他救治积弊的愿望最终化为了泡影。
宗室子弟那么多,为何是赵曙成了宋仁宗的养子赵曙,原名赵宗实,并不是宋仁宗赵祯的亲生儿子,从血缘关系上说,他是仁宗的堂侄,
赵曙的生父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生母是赵允让的妾室仙游县君任氏,
原本他与皇位是无缘的,可偏巧宋仁宗膝下只有他这么一个养子,
机缘巧合之下,就这样成为了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
说起来,宗室子弟那么多,为何偏偏是赵曙成了宋仁宗的养子呢?
这要从赵曙的亲生父亲——赵允让开始说起了。
当年宋仁宗的父亲宋真宗赵恒,着实为自己的子嗣问题操碎了心,
在仁宗赵祯出生之前,真宗膝下曾有过五个儿子,
岂料其中四个儿子早夭,仅剩的一个儿子祐也在9岁那年去世了,
那时真宗已年近四十岁,为了避免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他不得不选一名宗室幼童养在身边。
这名幼童便是赵允让——真宗的四弟赵元份的第三子。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未来真宗的皇位是由赵允让继承的时候,刘德妃的宫女李氏生下了一名皇子,这便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欣喜若狂的宋真宗,随后就将赵允让送回了家中。
从这个方面来说,宋仁宗从赵允让的儿子中挑选一人来当养子多少有些补偿的意思。
另外,赵允让的儿子特别多,一生共有22个儿子,
赵曙在众兄弟中排行十三,他是在四岁时(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被选入宫中抚养的,
也就是说,当时赵允让的身边起码还有十来个儿子,送一个去宫里不妨事。
其实应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仁宗打算用这种方式“求子”,
谁让赵允让子嗣兴旺呢,
这就如同旧社会时不少人家给女儿取名“招弟”寓意招来个男孩,
毕竟景祐二年的时候,赵祯才刚25岁,他还有大把时间和机会生育亲生儿子,
这么年轻的时候抱养孩子,显然不会只是认为再也生不出儿子来才这么做的。
其实赵曙入宫两年后(景佑四年,1037年),还真就为仁宗“招”来了个儿子——赵祯的长子赵昉,
只可惜这名皇子出生即逝。
又过了两年,到了宝元二年(1039年),仁宗的次子赵昕出生,
之后,8岁的赵曙便被送回到了其父赵赵允让身边。
对于赵曙是在赵昕出生后被送回了家里这一段史料,《续资治通鉴长编》认为赵昕是在宝元二年八月十五日出生,而赵曙早在六月壬申日就回去了,
而《宋史》记载“宝元二年,豫王生,乃归濮邸”疑误,
本文考虑到宋史仁宗实录中,并没有六月壬申日那一天的相关记载,
而《宋会要辑稿》这种官修的史料也没给出具体日期,只说“宝元二年,出居睦亲宅”,
因此依旧采用了《宋史》的说法。
那为何偏偏选中了身为庶子的赵曙呢?
其实宋朝时期,庶子在家中的地位远比前几个朝代高出一大截,尤其是在遗产分配问题上,
不乏有嫡子、庶子平均分配的记载,由此可见,赵曙虽为庶子却不是个紧要问题,
我认为仁宗选择他的原因是年龄刚好合适,
四岁的孩子已不似襁褓中的婴儿那么娇弱,再过一两年就要接受教育了,
因此,应该是年龄的缘故。
又过了两年,赵祯又有了第三个儿子,取名赵曦,
这样看来,皇位是轮也轮不到赵曙了,
怎料世事无常,
康定二年(1041年)赵昕夭折;庆历三年(1043年),赵曦夭折,33岁的仁宗又没了儿子。
刚开始的时候,仁宗还是能够接受这个现实,毕竟正值壮年,还有机会生出儿子来,
谁知诺大个后宫,此后竟无一人为他生下儿子,生的都是女儿........
宋仁宗的心事俗话说“皇上不急太监急”,
这回太监没急,倒是朝中大臣们着急了。
确立皇位继承人,是每个朝代的头等大事,这关系到王朝的稳定与未来,
眼瞅着仁宗的年纪越来越大,后宫迟迟生育不出皇子,他们怎么能不心急呢?
更让他们揪心的是,宋仁宗的身体多次“不豫”,偶尔也会人事不知、胡言乱语起来,
这种病状在太宗长子赵元佐、三子真宗身上一再重现,似乎是赵宋宗室的家族病,
不是他们多虑,而是仁宗的状态让他们意识到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再拖了,
于是大臣们不断上书“提醒”宋仁宗早日立储。
知谏院范镇、并州通判司马光、御史赵抃等人先后上书,
要知道这么一个敏感的提议,但凡仁宗想歪了,他们这些大臣的下场可想而知,
不过仁宗倒是没想歪,可却也是毫无回应,就是不表态。
范镇见仁宗不搭理此事,急得胡子都白了,
仁宗见他这个模样,于心不忍,终于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
他也知道这个事已经迫在眉睫了,可他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想再等个三二年,
这一年是嘉祐元年(1056年),
可等到了嘉祐三年(1058年),眼见宋仁宗还是没有立储的打算,
欧阳修、包拯、吴奎、刘敞、富弼、文彦博、王尧臣等人开始新一轮的上疏行动,
无论这些人怎么讲,赵祯就是不听.......
这一年张尧佐去世,仁宗发牢骚说:台谏官总以为我用张尧佐,就像唐明皇用杨国忠一样,会招来播迁之祸,我看也不见得。
一旁的唐介接口说:恐怕还不如唐明皇哩,唐明皇还有儿子肃宗兴复社稷,您要靠谁?
仁宗气得脸色都变了,楞是无法反驳,憋了半天才说:此事与韩琦商量久矣。
这是说他终于决定要立储了吗?
如果真是这样反倒省心了,偏偏当时仁宗跟韩琦谈的是:后宫有孕了!
仁宗表面上装作不着急的样子,实际上他比谁都着急,
私下里没少在后宫下功夫,嫔妃们生不出儿子,他就从民间挑选新人入宫,
他都48岁了,
这个年纪能生下儿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但他不甘心啊,
好在终于有名女子怀上了身孕,仁宗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个还未出生的孩子身上。
然而事与愿违,结果生下来的又是个女儿........
赵曙成了“备用皇子”时光一晃,转眼就到了嘉祐六年(1061年),
宋仁宗望眼欲穿地盼了28个年头,仍然没能等到一个儿子出生,
大臣们再次请求立储,仁宗也知道这还真是没法再拖下去了,终于同意了。
于是赵曙被任命为秦州防御使(掌军事)、知宗正寺(掌管皇族之籍),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打算给他铺路了,
可赵曙这个时候还在为父亲赵允让服丧,以守丧期未满而推辞了,
到了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赵曙守丧完毕,又被授给前职,赵曙再次推辞,
朝廷只得同意他赵罢去宗正一职,旋即就让他又担任了岳州团练使。
与此同时,韩琦向仁宗建议:任命知宗正寺,外人认为就是皇子,现在不如立即为其正名。
仁宗赵祯便下诏宣布赵宗实为“皇子”,封钜鹿郡公,改名赵曙。
值得注意的是,
他未将赵曙立为皇太子,只是普通的皇子,到底还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显然还是不死心,盼望着能等到亲生儿子的出生,视赵曙如同备胎一样,
将来给他的亲生儿子让路。
大概是赵曙也猜到了仁宗的用意,这次他以生病为由,推托着不肯搬到皇子的住所。
“使者往返数四,留禁门至四鼓,皇子终不至”,
赵曙还去请潭王宫教授周孟阳撰写奏疏,
周孟阳觉得奇怪,于是问道:你坚持称病,到底是为什么呢?
赵曙回答说:非敢邀福,以避祸也。
短短八个字,却说出了赵曙的担忧,多少人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赵曙却看得清,
他赵曙只是年幼时期被皇帝夫妇养育过几年,算不得有什么法理,
仁宗又是如此反复无常,倘若他最终没有当上皇帝,
那么未来新任皇帝是不是会对他加以迫害,毕竟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
周孟阳一语点破,说:你现在不接受,假如能回去做藩王,就会无事了吗?
赵曙这才反应过来,接受了皇子身份、同意搬家,“行李萧然,无异寒士,有书数厨而已”,
临走之前对小厮说:谨慎地守好我的屋舍,皇上有了后嗣,我就回来。
这句话仿佛验证了我们前面所说的,赵曙可能认为这次进宫仍旧是为了给仁宗招来儿子。
赵曙能坐上皇位,究竟是谁的意思?然而宋仁宗本就体弱多病,再加上年老力衰,最终也没能盼出一个亲生儿子,于半年多后去世了,
接着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虽说赵曙是唯一的皇子,但宋仁宗至死也未将他册立为皇太子,
所以,曹皇后将韩琦等人叫进宫中商议此事就不奇怪了。
关于这一段史料,尤其是曹皇后的态度,究竟是先通知韩琦等人进宫还是先通知了赵曙,是有不同说法的,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蔡氏直笔云:仁皇暴崩,慈圣光献皇后秘不发丧,密召英宗入禁中,降內批宣大臣。
还有一段曹皇后与韩琦的对话内容:
后发哭曰:天下不幸,夜来官家忽然上仙。
大臣发哭。
后曰:怎奈何,相公?官家无子。
琦曰:皇后不可出此言,皇子在东宫,何不便宣入?
后曰:只是宗室,立了他,后莫有人争?
琦曰:更何可擬议!
后乃曰:皇子已在此。
方命捲帘时,英宗已即位了。
琦退谓同列曰:适来敢乱发一言耶!
於是宣班,草遗制。
而邵氏闻见录也说:仁宗大渐之夕,光献即召英宗入,翌日大臣方入。
对此,作者李焘认为,蔡氏直笔所记载的对话内容,若真有其事,韩琦家传必然不会漏记,恐怕这只是传闻,不可信,
而且当时大臣司马光的日记,也说“英宗在外,翌旦召入”;韩琦家传亦云“遣中使扶持皇子,须臾皇子到,与日记略同”,
官修的实录、本纪也说:辅臣至福宁殿,皇后传遗旨,命皇子即位,不云先召皇子入也。
而不是曹皇后先召皇子入,翌日才召辅臣。
这两种说法,区别就是:赵曙能坐上皇位,究竟是曹皇后的安排还是韩琦等人的支持?
其实从后面发生的事来看,
是韩琦等人硬把赵曙拉上皇位的,毕竟赵曙的皇子身份也是他们努力讨来的,并不是每个有能力的大臣都算得上社稷大臣,
韩琦做到这个程度无可厚非,所以官修的史料应该是靠谱的。
而且,曹太后与赵曙之间的关系一度相当紧张,调和母子二人矛盾的还是他们这个老臣。
宋英宗到底有没有“疯病”?起初宋英宗赵曙走马上任后,不负众望表现出有为之君的模样,
可为何突然就发了“疯病”呢?
说起来,从前面赵宋一族的情况来说,似乎这个家族有这方面的遗传病,
但奇怪的是,宋英宗坐在朝堂的时候,表现得很正常,
偏偏在后宫里举止失常,对内侍毫无道理地说打就打。
不过曹太后劝他注意自己皇帝的身份时,他也只是出言不逊,显然不似“不知人事”,
反倒更像是在闹脾气。
而且,面对其生父的名分问题,也就是长达18个月的“濮议”之争,
赵曙面对着群臣的强烈反对这样大的压力,依然没有什么疑似“精神失常”的表现.........
按世俗的看法,英宗倘若真得了“疯病”,应该是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
然而从史料来看,除了首次“发疯”,
之后英宗的表现可以说是“无理”、“胡闹”,算不得“失常”,
这不得不让人起疑,他到底得了什么病,果真是“疯病”吗?
有人认为,他这就像是“范进中举”一样,忽然当上了皇帝,激动之下就牵动了家族病爆发了,
其实我们看他首次表现得“失常”的日子,那一天他已经在皇位上坐了7天之久,
都过了这么些日子,再怎么激动的心情也该平复了。
到是他在坐上皇位之前,顶着的压力有激发他病症的可能性,
想想,一个四岁被收入宫中养育、八岁被送回家中的孩子,首先内心的落差是不言而喻的,
这也使得他不得不时刻注意着自己的言行,表现出一种符合他的身份的姿态,
以防别人说他仗着恩宠胡作非为,
等到成年后,面对反复无常的仁宗,他对未来也是充满忧虑的,
长年处于精神高度紧张之中,忽然坐上了皇位,使得赵曙刚刚即位就得了疯病,
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
不过, 有没有他是装病的可能呢?
我们先看曹太后与英宗这对母子之间的关系,
说是亲厚,实际是曹太后只算是养育了他四年的时间,与实质上的养母还是有些区别的,
曹太后也将自己名义上的养女、实际是外甥女的高滔滔嫁给了赵曙,
北宋的后宫嫔妃似乎都有收养女儿的习惯,这样做的目的不难猜测,多是为了固宠之用,
从这一点来说,曹皇后对于赵曙这个养子,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控制欲,
而新上任的英宗,不仅要面对一个略显强势的养母,
还要面对一众能够左右朝政的老臣,
使得他感觉自己被束缚着手脚,无法实现心中的宏图大志,
因此耍脾气,想摆脱皇帝身份。
所以,曹太后出来听政,英宗自己则是为了获得“自由身”不停地折腾着,
幸好这些大臣能忍受,韩琦甚至亲自端着药送到赵曙的嘴边,
不过赵曙根本不买账,只饮了一口便推开了,药汤洒了韩琦一身........
虽说这有些过分了,不过反倒说明赵曙的病情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疯”。
赵曙着实胡闹了好一阵子,与曹太后的冲突也是越来越多,
他认为太后对他太刻薄,处处给他小鞋穿,甚至对韩琦说:母后待朕少恩!
而曹太后在小人的挑拨下,也生出了废掉赵曙的心思,立一个听话懂事的人来当皇帝,
这样,朝廷便出现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
哪怕赵曙身体好转,曹太后却迟迟不肯还政.......
为此韩琦、司马光、欧阳修等几位大臣在两宫之间做了不少的工作,
甚至绵里藏针“暗示”曹太后不要动废掉赵曙的念头,他们可不希望再出现个刘太后当政的局面。
最终,曹太后迫于形势,同意归政了。
不过这恰恰也说明,英宗不像是真得了“疯病”,否则朝臣们怎么会这么坚定地守护他的皇位呢?
欲图奋起命太衰英宗终于亲政了,颇有所作为,他知人善任将直臣唐介召入朝,让他权御史中丞,
但仅仅过了半个月,因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血浓于水,他想把生父也升格为皇帝,将这个问题交给礼官和待制以上的朝臣去讨论。
以王珪、司马光为首的大部分朝臣认为,按照礼制,帝王由旁支入承大统,就应该以先皇为父,而不能以本生父母为考妣,英宗应称他的亲生父亲为“皇伯”;
而大权在握的韩琦等人却认为,“出继之子,对所继所生皆称父母”,英宗应称他的亲生父亲为“皇考”,这也是英宗自己的意思,
其实韩琦等人并不算是为了讨好英宗,而是从现实角度考虑,毕竟当今皇帝是英宗,
他们要一心一意地拥戴英宗,追尊其生父情有可原。
不过这确实有违礼法,毕竟英宗能够继承皇位,还是因为他是仁宗“皇子”的身份。
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唇枪舌剑,不亦乐乎。
有意思的是,18个月后,原本强烈反对“皇考”之称的曹太后,态度大变,
竟然在议定濮王为皇考的诏书上签押了!令人费解。
有人传言,这是曹太后后误签,
不管怎样,白纸黑字,诏书发出了这是事实,
太后既已下诏,赵曙即命百官停止讨论,至此,濮议一事尘埃落定。
英宗亲政时,还非常重视书籍的编写和整理。
司马光写成了一部《历年图》进呈给英宗,英宗对此大加赞赏。
还对其书写成的《通志》八卷,大约即是后来的《资治通鉴》的前八卷,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
从财政、物资、人员方方面面支持司马光编修史书的事业,
应该说,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也应该算上宋英宗的一份功劳。
虽然英宗在生父名分问题上取得了小胜,但他本人不久也因重病缠身难以理朝。
韩琦等大臣进宫看望,见他病情沉重,知道又将面临又一次君权交替的严峻考验。
为此,他开始关照英宗的长子赵顼朝夕不离皇帝左右,
赵顼认为身为人子这本就是分内的事,韩琦却意味深长地说:不仅如此啊。
想来心中早有了打算。
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英宗病情加剧。
韩琦趁着英宗神智还清醒时,请他“早立皇太子,以安众心”,并把纸笔递给了他。
英宗费力写下了七个大字:立大王为皇太子。
韩琦看后说:一定是颍王,烦圣上再亲笔书写。
英宗只得拿起笔,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添上了“颍王顼”三字,放下笔后泫然泪下。
这场景令人心酸,
出宫时,文彦博问韩琦是否看到英宗流泪,
韩琦说:国事当如此,有何办法!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七,赵曙病逝,享年三十六岁,在位四年,庙号英宗。
英宗去世时,韩琦急召皇太子赵顼前来,其间英宗的手忽然动了一下,
另一宰相曾公亮担心英宗活过来都要背上大逆罪,提醒韩琦。
韩琦不为所动,说:先帝复生,乃太上皇。
继续安排赵顼即位,他就是宋神宗。
帝初晏驾,急召太子,未至,帝复手动,曾公亮愕然,亟告韩琦,欲且止勿召。琦拒之曰:“先帝复生,乃太上皇。”愈促之。——《续资治通鉴》
宋英宗赵曙在位时间虽短,却有志革除冗兵、冗官、冗费等弊政,
可惜天不假年,宏图未展、英年早逝。
他死后宋朝所面临的危机则进一步加深,
仅财政一项,仁宗时每年亏空的数额达300万缗以上,英宗时竟达到1570余万缗,
英宗的丧葬费,也因财政困难不得不大大削减。
对于宋英宗的一生,《宋史》说他执意推让,最终还是登上了帝位,是天命,
因为疾病早逝而不能大有作为,然而却使百代以下,都钦佩敬仰他的高风,歌颂叹服他的大德.......
耐人寻味的是,宋英宗临终之前的眼泪,代表着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