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宋词中的添字减字偷声摊破促拍,各是什么意思?
前言
唐宋词中,有一些常见的词牌如《木兰花》、《浣溪沙》、《南乡子》等,他们会被加上两个字如偷声、减字、摊破、促拍,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摊破与添字《浣溪沙》是最常见的词牌之一,这个词牌押平声韵,由六句七言句组成,例如晏殊的名篇: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摊破,就是用增加字的方法,改变了原先的句式,也叫作添字,如南唐中主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又名《添字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可以看出,这个词牌把《浣溪沙》的第3句和第6句,各加了3个字,改为十字句。常见的”摊破“词牌还有如《摊破南乡子》、《摊破采桑子》、《摊破木兰花》、《摊破江城子》。
二、偷声偷声,就是在原先词谱的句子中,减少字数,因此也叫作减字。例如纳兰容若《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是八个七言句组成的词,共56个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从北宋张先的《偷声木兰花》可以看出,第3句和第7句,各减少的3个字:
画桥浅映横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目送残晖。燕子双高蝶对飞。风花将尽持杯送,往事只成清夜梦。莫更登楼。坐想行思已是愁。
但是从押韵来看,《木兰花令》通篇押仄韵,第3句和第7句是白脚。韵脚是:
仄(韵),仄(韵)。平(白脚),仄(韵)。
仄(韵),仄(韵)。平(白脚),仄(韵)。
而《偷声木兰花》押韵的方式有很大不同,采用了句句押韵的方式。第3句和第7句都换平声韵,第4和第8句押平声韵。韵脚是:
仄(韵),仄(韵)。平(韵),平(韵)。
仄(韵),仄(韵)。平(韵),平(韵)。
三、减字另有《减字木兰花》,看字数上看,比起《偷声木兰花》来,第1句和第5句又各减少了3个字,成了四个4言加7言组合的词牌,例如《减字木兰花·读淮上女词有感》 :
江南梦醒,皓月苍山星耿耿。人向天涯,日日黄昏数暮鸦。
愁肠断处,白草黄沙春不度。故国东风,往事朦胧泪眼中。
《偷声木兰花》和《减字木兰花》都是从《木兰花令》改编而来。但是除了字数以外,押韵的方式又有不同。减字木兰花两句一换韵,平仄韵交替:
仄(韵),仄(韵)。平(韵),平(韵)。
仄(韵),仄(韵)。平(韵),平(韵)。
四、促拍促拍也是增加字数的方式,但是和第一部分说的摊破(添字)又有不同。
唐宋词,大多是可以演唱的歌词。促拍是在曲子不变的情况下加字,因此每个字所占的节拍变少,会有急促的感觉,因此叫作促拍。
促拍的词牌,往往和原先词牌变化非常大。例如朱敦儒《采桑子`彭浪矶》: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朱敦儒的《促拍采桑子 》:
清露湿幽香。想瑶台、无语凄凉。飘然欲去,依然似梦,云渡银潢。
又是天风吹澹月,佩丁东、携手西厢。泠泠玉磬,沈沈素瑟,舞遍霓裳。
几乎看不出与原来词牌有什么相似之处了。
促拍的词牌,另有《促拍满路花》,如秦观的这首《促拍满路花·露颗添花色》:
露颗添花色,月彩投窗隙。春思如中酒,恨无力。洞房咫尺,曾寄青鸾翼。云散无踪迹。罗帐熏残,梦回无处寻觅。轻红腻白,步步熏兰泽。约腕金环重,宜装饰。未知安否,一向无消息。不似寻常忆。忆后教人,片时存济不得。
结束语词,原本是给歌女演唱的歌词。添字偷声促拍等都是基于演唱的需要,在原有词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变化。
这些变化,有些能够看出原先词牌的一些影子,有的,则变化得看不出本来面貌了。
@老街味道
老街诗词闲话42关于仄韵诗词的押韵问题
什么是添丁,又如何增口?该明白古代的添丁进口的含义
起来添丁进口是字面上很容易理解,是指家中增加人口,血脉有了继承。当然后来也引申出在商业上的含义,表示进了新货,新商品,或者说是引进了新的科技。而生男子叫添丁。生女子则是进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分呢,这跟古代差役赋税体系脱不开关系。
添丁进口一词最早出自《唐才子传》卷八:卢仝,范阳人,号玉川子。仝老无发,奄人于脑后加钉。先是生子名"添丁",人以为谶云。丁古代通常指能任赋役义务的人。《史记·律书》:"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秦汉时有丁男、丁女之别,丁男必须承担徭役和兵役。丁"是古代土地租赁、服务提供、兵役的重要基础,如西进(16-60岁)代缴50亩,查丁男(13-15岁,61-65岁)代缴25亩;为服役,征兵打仗,都是由家里男人人数的组合比例决定的。说起来好像有些税不用女子交,兵役不用女子服好像是占了便宜。但其实是对古代女子地位低,不被尊重的一个体现。
仅从字面上就能感受到恶意了,大家知道,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且基本上是男耕女织。所以男子叫添丁,也意味着,家里添了新的劳力,更意味着能有土地种。这对土地重要且神圣的古代平民来说代表什么应该能明白。之所以添丁是古代大喜之事,就是如此这般了。古代更是有喜添新丁之说。
女子叫进口,口字简单来解释,就是多了一张吃饭的嘴。《易·颐卦》:自求口食。一个口自然代表一个人,口具有量化人口的意义。没有其他什么特别的含义。女子一般也不拥有土地,所以更和"丁"越走越远。不能承担强劳力的土地耕种,更不拥有土地,可想而知在那个土地是一切基础的年代,女子会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男女性地位的不平等从这一个词中就可见一斑了。
那么男女不平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的呢?今天主流的历史研究上都把第一次农业的大发展时期定义为男女地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时间段,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还是古埃及,古印度,包括黄河流域的古文明,所有的文明都经历过所谓的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阶段,那是一段母系氏族的时期,因为在农业还未出现,或者说早期的农业工具,农业技术,还没有得到发展前。在采集,编织等等女性能获取更多能量,所以自然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社会结构一直持续到农业的发展。出现了水利灌溉,出现了农具,出现了农作物的培育,出现了冶铁技术。这才让男丁正式接管了社会上层,因为在体力上男丁天然的比女性强,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情况下导致了这个结果。
中国古代也正是在这样的时期进入了宗法制,男性主导宗家,女性属于男性。这才有了所谓男尊女卑。一样随着男性主导地位的巩固,女性地位低也就不奇怪了。这才有了《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句话也不难看出,统治者当然是被统治者之纲常,不出意外,到了明朝,有了程朱理学的出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集权到达了顶峰,对女性的压迫也一样。见微知著,地主对农民的压迫同古代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理,不过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剥削。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添丁进口这样的词语本就是在男尊女卑这样的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下出现的,而在语境上,丁这个字也比口代表的更多,无论是其代表的壮劳力,还是宗法制社会结构的形成,还是其与差役赋税所挂钩,都表明这个字意义重大,从家庭到社会到国家都有定的贯穿。相比之下,口无论是代表"多添一张嘴吃饭"。还是其代指人口,都是表层的,肤浅的,不做更多解释就表明其不受重视地位,往往被无视才是最大的卑微。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任何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地主阶级的出现,还是男权社会的确立,都是在生产力发展下的产物。从夫为妻纲,到君为臣纲不过都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宣传。
当然到了今天添丁进口广义上代表家里有了新生代,男女之别越来越模糊了,不再有人会特意区分添丁还是进口,也是今日男女越来越平等之下的进步。我们拥抱今天平等下的蓝天,也要了解昨日男尊女卑的阴霾。
语文根基之易错字辨析(6)____动词字义的辨析使用
“戒”“诫”与“戎”
“戒”读“jiè”,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戈”,下面象两只手(即“廾”),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本义:警戒,戒备。基本意思是防备、警惕、戒除、戒律等。词语有戒心、戒备、戒严、警戒线、引以为戒(引:用;戒:鉴戒。指把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拿来作为警戒,避免重犯)、戒骄戒躁、戒之慎勿忘、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戒除、戒酒、戒烟、戒尺,戒条、戒指。
诫,形声字,从言,戒声,本义:告诫,警告,如告~、训诫、诫勉谈话。
“戎”读“róng”,是兵器、武器、军事、军队之意。例如:戎马生涯、戎装、兵戎。这里的“戎装”是指军装,不能写作“泳装”。
“乔”与“侨”
“乔”是指假扮、高的意思。例如:乔木、乔迁、乔装打扮。而“侨”主要指侨居、侨民。例如:侨胞、侨眷。
乔qiáo的同音字:荞麦 樵夫 翘望 翘楚 翘首以待 翘列变形
近音字Qiào: 翘尾巴 翘辫子 讥诮 料峭 剑鞘
“己、已、巳”
“己、已、巳”三字字形相似,发音不同。
“己”是自己的意思,是天干第六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庚”。例如:各抒己见、以天下为己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已”(yî)是停止的意思。例如:争论不已、不能已于言、学不可以已。又作已经讲(与“未”相对)。例如:事已如此,还有什么办法呢?已婚。也可作过了一会儿讲。例如:已而、已忽不见。又可解释为太、过。例如:不为已甚。
“巳”(读sì)是地支的第六位,也即古时十二个时辰之一:“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yǒu)、戌、亥”中的“巳”。旧式计时法午9时至11时为“巳时”。
“竞”与“竟”
“竞”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本义:争竞、角逐、比赛。
例如:竞争、竞标、竞彩、竞猜、群芳竞(争相)艳、负势竞上、万类霜天竞自由、竞走、竞技(比赛)、竞赛(比赛,争取优胜)、竞进(争逐拥进)、竞斗(争斗,打斗)、竞心(争强好胜之心)、竞逐(角逐,竞争)、物竞天择(物竞:生物的生存竞争;天择:自然选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原指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竟” 会意,从音,从人,本义:奏乐完毕。
动词义:结束 完毕,如竟书、竟笔、竟酒、竟学、事竟、未竟之业。
副词义:终于到底,如毕竟、有志者事竟成。古文中:竟与毛遂偕、竟怒不救楚、竟无语凝噎、婿竟不调;表示处于意料之外,竟然,如竟自与径自不同,竟是竟然,径是直接;全部、完全、整个,如竟日不出门。
“漂”与“飘”
“漂”是指停留在液体表面不下沉或顺着风向、液体流动的方向移动,如漂移、漂游、漂流。
注意漂(piăo)白的音调和漂(piāo)的一般声调不同。
“飘”是指随风摇动或飞扬,如飘荡、飘拂、飘扬、飘舞。
“漂泊”同“飘泊”,“漂浮”同“飘浮”,“漂流”同“飘流”,用时不易区分,在液体中以“漂”为准,在空中以“飘”为宜。
剽(piāo),形声,从力,票声。本义:抢劫,如剽掠(抢劫;掠夺)。主要意思有:窃取、抄袭,如剽窃;勇猛,如剽悍(敏捷而勇猛)等意义。
平与凭
平,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主要用法:
形容词平和(平远,谓性情平和,胸襟远大)、平坦(平畴、平板、平川、平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平安(如清平)、齐一 均等 平等(平夜,犹半夜、平肩、水面初平云脚低—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从上观之适与地平)、平允 公正 公平(持平、法平则吏无奸)、普通 平常<如:平平(普通;平常);平岁(普通丰收之年);平人(平民);平白(平时,平常);平平泛泛(平常,一般);平昔(往常);平头百姓(平民百姓);平等之人(平常人);平剑(普通剑器);平步(平常之举步) >等。
动词 平地 平整土地(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平定 平息(:扫平(扫荡平定);讨平(讨伐平定);平忽(平息;平静);平一(平定统一);平收(平定,收捕);平除(平定而根除之);平涤(平定荡涤);平荡(扫荡平定);平灭(用武装镇压消灭);平讨(讨伐平定)。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 关西,为 操后患—《资治通鉴》)、评论<大事当共平议;平章(评议;商量);平章政事(丞相);评说(陈说评论);平画(评议谋划);平道(犹评议,评说);平注(评注。评论注解);平脏(平定赃物的价值);平铨(比较评量);平论(评论)>、宽恕<如平宥(宽宥;宽恕);平恕(持平宽仁)>、平复,康复<如:平愈(平复痊愈);平服(痊愈,复原;用武力平靖);平复(痊愈;康复);平复如旧(恢复健康) >、媾和 和好、
副词无缘无故地,如平白(无缘无故)、平空里(平白无故)、平空(凭空;突然;无缘无故) ;全部地,如平吞(全吞;一口吞没)。
凭,会意,从几,从任,几,矮而小的桌子,任,凭借。本义:倚靠,如凭几学书、凭栏远眺、~吊(对着遗迹怀念)。引申为②依靠,仗恃:~借、~靠、~信;③根据:~票入场、凭按(据以查验)、凭限(官员赴任文凭上规定的期限)、凭说(辩白的证据)、凭臆(凭主观推测立说)、凭应(依据瑞应)、凭断(据以判断)、凭龟(以龟卜为据) ④由着,听任:任~、听~。
名词义⑤证据:凭单、~据、文~、~空、~证、空口无~。连>
连词义⑥不论;不管,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注意词语:平步青云,比喻社会地位陡然大幅度上升
“平心而论”是指平心静气地评论,不能写作“凭心而论”。“ 平添、平白无故”中的“平”也不能写作“凭”。“凭”是指证据、根据。例如:凭借、凭仗、凭吊。“凭空”同“平空”,但提倡用“凭空”。例如:凭空想象、凭空捏造。
“券、卷、眷”
券,形声。,券要分成两半,故从“刀”。本义:契据。一般指用于买卖或债务等事务的契据凭证,如证~、债~、公债券、国库~、入场~、优待券、稳操胜~、因烧其券。古文有动词义契合(券内)、描摹(券宇宙之无极)等。
“卷” 形声,从卩( jié,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劵( juàn)声。( quǎn)本义:膝曲。
念juàn时,多指书本、卷子、机关里保存的文件。例如:考试卷、答卷、卷宗、案卷、卷轴、卷帙(书卷成束,用布裹或布囊装起来称“帙”,即书套。现一般指书籍)。
念juǎn时一般为动词卷起,如卷尺、卷发、卷饼、卷笔刀、卷袖子、卷裤腿、卷铺盖;把物弯转成圆筒形,如漫卷诗书喜欲狂;席卷,如卷地、北风卷地白草折、卷我屋上三重茅、卷起千堆雪、卷土重来(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恢复势力,重新猛扑过来)等。
只在古文念quán,同蜷。
“眷” 形声,本义:回头看。是指亲属、关心、怀念。例如:侨眷、眷顾、家眷、眷恋、眷属。
“孰”与“熟”
“孰”是疑问代词谁、哪个(表示选择)。例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可忍,孰不可忍。古文中还有“仔细”的含义。
“熟”是指熟练、程度深、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跟“生”相对)。如熟知、熟视无睹、熟能生巧、熟悉。
“怂”与“耸”
“怂”在词典中只有“怂恿”一个词组,是指鼓动别人去做某事。“耸”是在耸立、引起注意。例如:耸动、耸肩、耸人听闻。毛骨悚然的悚是害怕。
“撒”与“洒”
“撒” sā的动词义有:张开、放开、发出,如撒嘴(松开口)、撒口(放松口气)、~手、~网、~谎(说谎)、~气、撒鸭子(放开脚步快走)等;尽量施展或表现出来,如~刁、~奸、~娇、~欢儿、~野、撒泼、撒手锏、~酒疯等。
Sǎ的基本意思是指把颗粒状的东西分散着扔出去、散落。例如:撒种、撒盐、~播。
“洒”是指使水或其它东西分散地下落。例如:潇洒、洒脱、洒落、洒泪而别、洒扫。“撒”指散落讲时,同“洒”。
“志”与“智”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本义多为名词义,如志向、志愿,心情、知觉,记号、记事的文章等,组成的古今词句有志介(志气和节操)、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分(志向与才分)、志抱(志向和抱负)、志略(志气谋略)、志气、~愿、~趣(志向和兴趣)、~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同志、诗言志、志同道合、志大才疏、鸿鹄之志、有志者事竟成,志情(心情)、志识(思想意识;见解)、志思(情志,怀抱)、神志不清,标~、地方志。
动词义为“记,记在心里”,如~喜、~哀、~怪(记载怪异的事)、永~不忘、博闻彊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多。闻,学识。彊,同“强”。志,记);立志、专心、有志于,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学之年。
“智” ,会意兼形声,从日,从知,知亦声。“知”的后起字。本义:聪明、见识、智慧、智力强。例如:~力、~慧、~商、~育、~能、~谋、才~、机~、理~、明~(a.考虑问题周到、严密;b.有远见)、智多星、足~多谋、利令~昏、少年智则国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注意:因“智”为“知”的后起字,所以很多古籍中智慧一词写作“知”,如《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一点在古文默写中要特别注意。
“添”与“填”
“添” tiān ,形声,从水,忝声。本义:增加,增补。是添加、增加、生育(后代)的意思。例如:添补、添油加醋、添枝加叶、添砖加瓦、添彩、添置、添加剂、添嘴送舌(添言加语;搬弄是非)、锦上~花、画蛇添足。
“填” tián, 形声,从土,真声。本义:充塞。是指把凹陷的地方垫平或塞满、补充、填写。例如:填词、填坑、~塞、填鸭、~补、~充、~空(kòng )、填沟壑、义愤~膺、填报、。
托”与“拖”
“托”是指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物体)。例如:两手托着下巴。
“拖”是指拉着物体使挨着地面或另一物体的表面移动。例如:拖布、拖带。
“寻”与“巡”
“寻”是指找。例如:寻找、寻求、寻觅、搜寻。
“巡”是指巡查、巡视。例如:巡视、巡逻、巡夜、巡哨、巡查。
“携”与“挟”
“挟”是用胳膊夹住、挟制。例如:要挟、挟天子以令诸侯。
“携”是携带、拉着手。例如:携手、父老携幼。
“曳”“拽”
“曳” (yè)通“拽”,“曳”是拖、拉、牵引的意思,如弃甲曳兵;
“拽”(zhuài)有扔、抛、拉的意思,如生拉硬拽,一把拽住不放。口语读音:拽zhuāi过来、这个人很拽zhuǎi。
“翼”与“翌”
“翌日”是指次日。“翼”也有次日的含义。例如:翼日。建议用“翌日”。
“原”与“源”
“原”是开始的、最初的、原来、原本的意思。例如:原先、原籍、原始、原班人马、原型人物。
“源”是来源、水流起头的方向。例如:发源地、货源、源头。
一般来说,“原原本本”不写作“源源本本”。“源远流长”也不写作“源远流长”。“源源不断”不写作“源源不断”。
“骛” “鹜”
“骛”是指纵横奔驰,也指追求。“鹜”是指鸭子。“好高骛远”、“趋之若鹜”中的“骛”和“鹜”字是不相同的。
“长”与“涨”
“长”指增加。例如:长工资、长进、拔苗助长。而“涨”是指(水位)升高、(物价)提高。例如:物价上涨、水位上涨。
“再”与“在”
“再”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更加、再出现。例如:再版、再见、再说、再生、青春不再。“在”是指存在、生存、参加、在于、正在等含义。例如:在编、在册、人生在世、在劫难逃、在位。
“浊”与“濯”
“浊”是指浑浊(跟“清”相对)。“濯”是指洗。例如:濯足。濯濯童山是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
“出”作声旁的一组字
“拙”是笨的意思。例如:笨拙、拙见、心劳日拙(心劳:费尽心机;日:逐日;拙:笨拙。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
“绌”是不足、不够的意思。例如:支~(款项不够分配)、左支右~(支:支持;绌:屈曲,引伸为不足。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相形见~(相比之下显得不足)、心余力绌(心里想做但力量不够)。
础,形声,从石,楚声。本义:柱脚石,垫在房屋柱子下的石头。例如: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柱子的基石润湿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方向)。
咄,形声,从口,出声。本义:呵斥声。例如:~~怪事、~~逼人。
“茁”是指草木发芽,也指植物旺盛生产。例如:“茁壮”。
“滋”与“兹”
“滋”是指滋生、添加、喷射。例如:滋补、滋润、滋味、往外滋水。“兹”是指这个、现在、年。例如:于兹已有三载。
“已”与“矣”
“已”有停止、已经(跟“未”相对)、后来、太、过等含义。
“矣”是古汉语助词。一般用在句末,跟“了”相同。例如:由来久矣、悔之晚矣。
“宣”的形近字
宣,形声,从宀( mián),亘( xuán)声,“宀”与房屋有关。一说据甲骨文为云气舒卷自如之象。本义:帝王的宫殿,如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李商隐《贾生》
①公开说出,散布,宣布,宣读,传达:宣誓、~讲、~传、~战、~称、~言、心照不~。古文例子:或王命急宣(传达),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江水》肃宣权旨—《资治通鉴》廉君宣恶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疏导:~泄。③抒发,表白:宣情(抒发情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国语》
喧,口字旁表示意义:声音大而嘈杂。如~哗、~闹、~嚷、~嚣、~宾夺主(喧:大声吵嚷。客人谈论的声音超过了主人的声音。比喻客人取代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侵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潜《饮酒》)、飞湍瀑流争喧豗(李白《蜀道难》喧豗xuānhuī发出轰响,也指轰响声)。
渲,形旁从水,表示意义:一种先把颜料涂在纸上,再用笔蘸水涂抹使色彩浓淡适宜的绘画方法。如渲染。
暄,形旁从日,表示光明,温暖,如寒暄(见面时说冷暖一类的应酬话,寒暄不能写作寒喧)。松软,松散:~土、馒头很~、~腾。
煊,形旁从火,表示盛大,显著,如煊xuān赫(同烜xuǎn赫)一时。
其他形近字:萱草、萱椿(指父母)、揎袖(绾起袖子) 、~拳捋袖(捋luō:拉起。揎xuān:卷起袖子。拉起袖子,伸出拳头。形容怒气冲冲准备动武的样子)。
迷与谜
迷,①分辨不清;失去判断能力:迷失|迷惑|迷路|昏迷|迷津|。②对某人或某事特别喜爱:迷恋|沉迷|痴迷|迷你型。③极为喜爱某事的人:财迷|戏迷|球迷|影迷。④使看不清;使迷惑:迷宫|迷踪|捉迷藏|迷彩服|财迷心窍。⑤使失去判断力:迷魂|迷惑|迷人。
谜,会意兼形声,从言,迷声,本义:谜语,影射事物或文字的供人猜测的隐语。如灯谜、字谜、谜底、谜面、哑谜、谜团、猜谜语等。
“仑”做声旁的形近字
仑lún,条理、伦次之意。仑做声旁的字很多,如伦、论、轮、抡、纶、沦、囵等,其意义取决于形旁。
伦,单人旁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辈、类、次序之意,如人~、天~((古代指父子、兄弟等关系)、~常、~理,无与~比、不~不类、廉颇赵奢之伦(之论:这类人),~次。古代有动词匹敌之意。
轮,车字旁表车轮、轮子、轮状东西,转动、依次更替之意,如轮胎、齿轮、年~、每轮、大一轮,间或一轮、轮班、轮换。还有高大 众多之意,如美轮美奂,轮奂是形容房屋的高大华美,所以不能写作“仑”。
纶,lún绞丝旁表示与线丝有关的意思,如锦~ 涤~(名词丝线)、经纶(整理丝线,治理之意)。Guān读音主要用于羽扇“纶巾”这样的词语中。
抡lūn,提手旁表手臂用力旋动,如~刀、~拳、~动大棒等意思。
论,言字旁表说 陈述、议论 评论、研究之意,如相提并论、无论魏晋,辩~、议~、论理(论说道理)、讨~、~断、论今说古、坐而论道,论世之事、论道经邦(研究治国之道,以治理好国家),其他意思也与此相关,如衡量 评定(论功行赏,可将论理解为按照 依照,如论资排辈)、判罪 判决(会论虞常)、主张 学说(独持迂论)。注意:论语Lún读音
沦,形旁从水表水起微波、沉没、沦丧之意,如~漪、~落、~陷、~亡、沉~、~丧(sàng)、~殁、~肌浃髓(浸透肌肉,深入骨髓。喻感受或中毒深)。
囵lún,完整、整个之意,如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读书时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认真)。
“匽”(yán)做声旁的字
揠yà,提手旁表“拔起“,如揠苗助长,亦称“拔苗助长”,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
偃yǎn,从人,匽( yàn)声,本义:仰卧、仰,如~卧、~仰(俯仰,喻随俗应付)、偃仰啸歌、偃腹(仰腹而卧)、偃寝(仰卧;躺下)、~旗息鼓(放倒军旗,停止击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也指停止战斗。比喻悄悄停止做某事)。引申出停止义,如偃武修文(停止武备,转而修明文教)。
堰yàn,形旁为土,指挡水的堤坝,如堤~、~塘、围堰、都江~、堰塞湖、大堰河等。
形近字“晏“
晏yàn,形旁为日,本义晴朗(天清日~、晏日即晴天),引申出平静,安定,安乐(海内晏如、河清海晏)、温柔,和悦(言笑晏晏)、晏驾指帝王死。
“詹”(zhan)做声旁的字
瞻zhān,从目,表往上或往前看。如~仰(恭敬地观看)、瞻玩(观赏、玩赏)、~前顾后(多指办事犹豫不决)、高瞻远瞩、马首是瞻(来比喻服从指挥或乐意追随。瞻,看)、“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赡shàn,从贝,表供给。如~养(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资助,和抚养、扶养不同)、赡家(养家)、赡老(供养老人)。
还有周济,帮助,如赡济(资助;救济) 、赡恤(救济,抚恤)、赡遗(周济,赠送);足,充足,富足,足够,如宏~、力不~、赡足(充足)、赡学(饱学)、赡闻(见闻丰富)、赡智(足智多谋)、赡墨(内容丰富的诗文)、赡畅(形容诗文内容丰富)、赡蔚(形容文辞丰美)、赡裕(丰富,充裕)、赡富(丰富)
此惟救死而不赡(这里“不赡”等于说“来不及”)。
蟾,从虫,指蟾蜍( chú),简称“蟾”,即癞哈蟆。如如~酥(色白,可入药)、~宫(月亮,传说中月有蟾蜍,所以称月为蟾)、~轮(圆月)、~辉 ~光 ~魄(均指月光)、蟾桂(神话中的月里蟾蜍和丹桂)、~宫折桂(攀折月宫桂花,比喻科举登第,榜上有名)。
澹dàn,从水,指水波荡漾的样子,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又指人恬静、安然。注意:这个意思现在用“淡”字表示,如~泊、~漠、~薄、恬~,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檐yán,指房顶或覆盖物的边沿伸出的部分,如房~儿、廊~、飞~、帽~儿。
“柔”做声旁的字
揉,从手, 本义使木弯曲或伸直(如~轮,使木弯曲制作车轮,《劝学》中“輮以为轮”同煣,火字旁表用火烘木使之弯曲),多指用手来回擦搓或团弄(如~搓、~眼睛、揉面、~泥球、矫揉造作)。
注意:鞣制皮革一词。
糅,从米,本义为杂饭,其基本义为混杂,混合,使混合,如杂~、~合(和柔和明显不同)、~杂。
蹂,从足,本义:践踏。如~踏、~躏、蹂践(踩踏,践踏)
“支”做声旁的字
技,从手,多指技艺、技巧、才艺,如技术、~巧、~艺、~工、~击、~能、~痒、~高一筹、~法、黔驴~穷(技穷,指方法用尽,本领使完)、雕虫小~。
同音字“计和记”: 计(计算)日而待、计日程功(计是核算之意。可以数着日子来估定进度和效率。形容前景乐观,成功为期不远。如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程功的)、不计(计较)报酬、“一日之计(谋划)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记(量词,指打一下)耳光。
岐qí,会意,从山,指山名、地名、人名,如~山、岐阳(岐山的南边;旧县名)、岐周(西周。周初立国于岐山,所以称岐周)、~黄之术(指中医的医术。“岐”,岐伯;“黄”,黄帝,相传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医家之祖)、凤鸣岐山。古文中“岐”的动词形容词义同“歧”“企”(踮diǎn起脚)
歧,从止,本义为多余的脚趾,所以基本义有岔道,偏离正道的小路,如大道以多歧亡羊(列子里的这个故事后来成为成语歧路亡羊);叉开,事物错出,如~途(岔道,喻错误的道路,如“误入~~”)、多歧路;不相同,不一致,如~义、~视、歧出(指本文之内文字前后不符,多指术语等)。
跂,同“歧”读qí,通“企”读qì,踮起脚后跟,如吾尝~而望矣、日夜跂而望归(举起脚跟远望)。
同音字祈和祁qí:六出祁山(指诸葛亮出祁山六次伐魏,这里的祁是山名)、祈求 祈祷 祈福 祈使句(祈从示,指向上天或神明求福,注意祈求、乞求和企求不同,区分关键语素即可)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流程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教学流程
一、复习《古诗三首》:
1.背诵古诗。
2.背:注释。(见语文书)
3.背诗句翻译。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下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的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花凋谢,连那举着雨伞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天。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是夜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
4.复习二类字。
(1)复习读音。
(2)复习组词:
斜(歪斜、斜面、斜线)
赠(赠送、赠书、赠礼) 残(凋残、残疾、残缺)
犹(犹如、犹豫、犹然) 傲(傲霜、骄傲、傲慢)
君(君子、君主、国君) 橙(橙子、脐橙、橙色)
橘(橘子、橘黄、柑橘)
挑tiǎo(挑拨、挑弄、挑起)tiāo (挑水、挑土、挑担)
5.复习一类字:
寒hán(寒冷、寒风、寒假) 径 jìng径(石径、径直、直径)
斜 xié (歪斜、斜面、斜线) 霜shuāng (霜叶、经霜、寒霜)
赠zèng (赠送、赠书、赠礼)盖gài(盖子、盖住、瓶盖)
菊jú (菊花、赏菊、秋菊) 残cán (凋残、残疾、残缺)
君jūn (君子、君主、国君)橙chéng (橙子、脐橙、橙色)
送sòng(赠送、送人、送还) 挑 tiǎo(挑拨、挑弄、挑起)
听写易错词语:寒冷、石径、凋残、橙色。
6.这三首诗写的都是秋季。
二、复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1.朗读课文。
2.复习二类字:
(1)读音。(见课本)
(2)组词:
洼(坑洼、水洼、洼地) 印(印刷、印章、刻印)
凌(凌乱、欺凌、冰凌) 增(增加、猛增、增添)
棕(棕色、棕树、棕熊) 靴(靴子、马靴、皮靴)
3.复习一类字:
铺pū(铺路、铺满、铺床)泥ní(泥土、水泥、泥巴)
晶jīng(亮晶晶、水晶、晶莹)院yuàn(院子、院墙、小院)
墙qiáng(墙壁、围墙、院墙)印yìn(印刷、印章、印象)
排pái(排列、横排、前排)列liè (列宁、排列、列车)
规guī(规则、规律、班规)则zé(规则、原则、守则)
乱 luàn (凌乱、混乱、乱七八糟)
棕zōng (棕色、棕树、棕熊)迟chí (迟到、延迟、迟缓)
4.课后习题:
(1)明朗:天空湛蓝清亮,光线充足。
(2)凌乱:不整齐、没有秩序。
5.小练笔:
早晨,我走在上学的路上。我一边走一边看着蓝天。啊,今天的天空一丝白云也没有,好像镜子一般,又像清澈淡蓝的湖面,真美呀!
今天,熟悉的小路像往常一样人来人往,人们都步履匆匆。看,叔叔阿姨们夹着文件包向公司走去;勤劳的报刊亭阿姨将新的报纸和杂志摆放好,准备迎接一天的顾客。远处,一位穿着橙白相间的上衣、咖啡色裤子的清洁工叔叔,手握扫把,正辛苦地扫着落叶。走近一看,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流了下来,再看他脚边,落叶已堆成了一座小山。我不禁想,他应该很早就来了吧?
我继续往前走,不知还会遇到什么更美好的风景。
三、复习《秋天的雨》
1.朗读课文。
2.复习二类字:
钥yào(钥匙)匙shi(钥匙)缤 bīn(缤纷)
枚méi (一枚、不胜枚举、姓枚)频pín(频频、频道、频繁)
勾gōu(勾住、勾结、沟通)喇叭lǎ bā
厚 hòu(厚厚、深厚、厚重)曲qǔ(歌曲、一曲、曲调)
丰fēng (丰收、丰满、丰富)
3.复习一类字:
盒hé(盒子、一盒、盒饭)颜yán(颜料、颜色、五颜六色)
料liào(颜料、材料、料想)票piào(邮票、票子、车票)
争zhēng (争取、争当、斗争)仙xiān(仙子、神仙、仙境)
闻wén (闻一闻、新闻、耳闻目睹)勾gōu(勾住、勾结、沟通)
紧 jǐn(抓紧、紧张、紧紧) 洞dòng(水洞、山洞、黑洞洞)
油yóu(油亮亮、石油、菜油)曲qǔ(歌曲、一曲、曲调)
丰 fēng (丰收、丰满、丰富)
4.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5.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秋天?
课文从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和动植物准备过冬三个方面写了秋天。
6.仿写:
例句: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仿写:它把橙红色给了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照哇照哇,照来了秋天的丰收。
四、复习《听听,秋的声音》
抖dǒu(抖动、抖抖、发抖)蟋蟀xī shuài
振zhèn(振动、振奋、振作)韵yùn(韵母、韵律、歌韵)
掠 lüè(掠过、掠夺、抢掠)吟 yín(吟咏、歌吟、吟诗)
辽 liáo(辽阔、辽远、辽宁) 阔 kuò(辽阔、宽阔、阔人)
五、复习《习作》:
日记的格式:包括日期、星期、天气和正文。
六、复习语文园地。
1.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查字(词)典、看注释、向他人请教、看插图、找近义词、组词、猜一猜等。
憧憬的意思是:向往。
忐忑不安的意思是:内心不安定。
2.我积累的形容不同季节的词语:
春天:暖和、春光明媚、莺歌燕舞、桃红柳绿、温暖。
夏天:炎热、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暴雨如注、电闪雷鸣。
秋天:凉爽、硕果累累、金桂飘香、橙黄橘绿、天高云淡。
冬天:寒冷、冰天雪地、白雪皑皑、天寒地冻、鹅毛大雪。
3.书写提示:
横画要写得平稳,竖画要写得端正。横平竖直,字就平稳端正。
4.我积累的写秋天的词语:
天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金桂飘香、层林尽染
5.五谷丰登、果实累累、春华秋实。
古代历史上,为什么生男孩叫“添丁”,生女孩却叫“添口”?
添丁添口这个说法具有非常浓厚的历史色彩,里面包括的内涵很多,给大家做一个科普。
丁口这个词,主要和古代朝廷的赋税徭役制度密切相关,也和历代丁口税,丁口簿,丁口钱,丁口捐等阶段性政策具有逻辑上的延续关系。
传统中国是要收人头税的,自秦汉起,按田地、人丁、户籍征收赋税,包括了实物形式、货币形式、力役形式三种。
公元前216年,秦始皇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命令地主和有地农民自报占有土地数,按定制缴纳赋税。到了汉代时期,朝廷既要收田租,又出口赋,双轨并行(《汉书·食货志》)。
也就是说,朝廷编户齐民体制内的成年人,以户为标准,按照人头来计算收人口税(丁口税),根据土地多寡收土地税(地税)。如果成年女性没有土地的话,则只收口税,不收地税。有土地的丁女,一切照常。
另外在汉代,除了口赋,还收算赋,也是人口税的一种,规定口钱是未成丁的人口税。比如汉武帝时期,民三岁以至十四岁,出口钱人二十三。
自唐代之后,继承了魏晋南北朝计亩而税、计户而征的做法,受田丁男才交税,在均田制框架下,丁男(二十一岁为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各受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为口分田,二十亩为永业田,需要按时交税。
隋唐时期,中国的赋税制度才基本完善和定型下来。但是,也有很多曲折,比如两税法之后以丁户为本的租庸调法就不再适用了。
田赋的说法,一度也叫户赋,意思也有变化。其中田是指按田地征收的田租,最初赋是由军赋代金转变成的人头税,相当于不服兵役给朝廷的补偿,叫口赋。晋武帝在280年颁布了《占田令》,其中就规定:
丁男(十六至六十岁)按五十亩缴田租,丁女按二十亩缴田租。如户主为次丁男(十三至十五岁,六十一至六十五岁)按二十五亩缴租。
在古代社会,由于土地相对稀缺,是农户最大的资产,因此土地分配大多以男性数量为标准,故而丁指代的是能担任赋役的成年男子,与当时土地制度有关。五代时期,吴、吴越、闽、楚的人口税叫丁口钱,又称丁钱,丁身钱。
宋代的丁口簿籍,用于登记20岁(或21岁)至59岁的男丁姓名,用以摊派差役和丁税。明代行一条鞭法,征收货币地租,人口税的色彩和人身依附愈发弱势。
清代有一个转型。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五十年(1711)的丁银额为准,以后即使额外添丁,也不再多征丁口税,因此叫作圣世滋丁,永不加赋。
雍正也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到了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以丁粮摊入地粮内合一征收,故称为地丁,人口税和土地税合二为一,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丁银就完全随粮起征,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
可以说,丁银和田赋统一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收和稽征手续,是一个进步。这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活跃,土地税虽然还是大宗,但是在清代财政中已经占据比较小的比例了。
不过,丁口这个传统说法的影响很深远,包括香港以前的住宅改革,新界原居民中的男性后人,也就被称为是丁,获准兴建的房屋就叫做丁屋,丁有丁权。
丁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在古代,生下男孩可以分地叫添丁,生女孩为添口,都是传统制度下的产物。
例如,我们当下经常说的某某家里有几口人,有几个劳动力,这个劳动力就可以大致约等于丁,只是不再具备古代的赋税色彩了。人丁兴旺土地多,是普通老百姓最大的愿望。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有类似于丁粮(对男丁征收的粮食),丁力(一男之力,引申为劳力),丁女(能担任力役的成年女子),丁奴(二十岁以上的成年奴仆) 等一些派生性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