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古汉语中的“本”字义项详解,从成语和例句轻松掌握
8.本(1)树根
【成语】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源,水源。本,树根。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务。
清原正本:清理水的源头,扶正树的根。比喻从根本解决问题。
【例句】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2)树干
【例句】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3)根本
【成语】
背本就木
标本兼治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不依本分
秉本执要
反本溯源
推本溯源
追本溯源:溯,探求。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逐末舍本:追求细枝末节,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
拔本塞源;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
本末倒置: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例句】
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
②王欲行之,则益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③故有间,舍本而问末者耶?(《赵威后问齐使》)
(4)书本
【成语】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照本宣科:科,科条,条文。照着本子念条文。形容讲课、发言等死板地按照课文、讲稿,没有发挥,不生动。
一本正经: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有讽刺意味。
(5)本来
【成语】
变本加厉
本相毕露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三句话不离本行
英雄本色:杰出人物的本来面貌。多指杰出的人物必然有非凡的行为、举动。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例句】
①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②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梅馆记》)
③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⑤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6)本钱
【成语】
一本万利:本钱小,利润大。
小本经营:小本,资金不多。指小商贩或小手工业者所经营的买卖。也指买实做得小。
本小利薄:本钱小,利润薄。指买卖很小,得利不多。
【例句】
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刘子厚墓志铭》)
(7)农业生产
【成语】
务本抑末:从事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
去本就末:谓弃农经商。
务本力穑:穑,收割谷物,还里泛指农业劳动,指努力从事农业劳动。
【例句】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8)推究
【例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9)依照,依据
【例句】
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图画》)
(10)这,那
【例句】
用芽者自从本说。(《梦溪笔谈》)
【语义提示】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引申比喻为“基础、本原”。再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事物的“本来”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事物的“本来”是需要依照的。再虚化为“这”。
【思维导图】
流行的“端厅”,究竟有什么好?
在人们对住宅需求的不断更迭中,楼市出现了一个相对明显的变化,户型迭代升级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这其中变化最明显也是最直观的就是客厅的变化。
从最早的餐客双厅到餐客一体,之后又开始流行横厅、方厅等设计,以此满足更多人对客厅空间尺度的需求。
而这两年,端厅则成为了改善人居的标配,并且还有很多房企开始将端厅产品进行优化和改良,把它们当成上升市场的升维产品或引领性产品。
随着端厅产品在西安楼市中出现的数量越来越多,相信会有很多人疑惑,到底怎么理解端厅?端厅又有哪些特点?
住宅户型不断优化
端厅住宅开始风靡
作为家庭居所、会客、休闲互动的核心空间,客厅一直以来是购房者重点关注的空间。而随着市场的不断进化、需求的改变以及购房者思想的转变,客厅的变化在近20年的楼市发展中,细数之下也有了4次悄然的变化。
>>>>
户型1.0--竖厅
商品房刚刚起步的阶段,“小客厅+大卧室”的单位小区设计并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客厅社交”需求。而后,随着高层商品房的兴起,得益于楼体结构和人们对于“客厅社交”的需求,从这个时期开始商品房户型大多都是进深大于面宽的竖厅设计。
好处在于放大客厅的社交空间,满足更多数家庭对居住空间拆分的刚性需求,但舒适性较为有限,比如南向采光面小、暗房设计、南北空气对流受阻、动线规划设计不合理等。
>>>>
户型2.0--横厅
横厅的设计其实与竖厅的出现基本是同一时间,但受制于横厅在产品设计上需求的空间更大,横厅的市场需求并不大。
不过,随着市场需求的改变,横厅扁平化下的开间尺度感,让空间布局更灵活多变,采光面积大+空气对流通风效果好,让观景视野增加,以及餐客厅空间可以平行并列实现公共空间的家人交流互动,横厅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
户型3.0--LDKG方厅户型
LDK取自 Living Room(客厅)、DiningRoom(餐厅)、Kitchen(厨房)的首字母,即客餐厨一体式设计,这种设计就是让客厅、餐厅、厨房共处于一个开放空间内。
这种设计常见于日本户型,因为受限于房屋面积较小,因此大多数房子不做公区隔断,而是将餐厨空间改为开放式空间,这样整个公区就能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空间,让公区更加开阔,也更便于一家人之间的交流社交。
而国内,随着二孩、三孩以及近两年因素,改善置业的升级需求推动公共空间的设计再一次出现升级,LDK+所带来的居住功能性和个性化,吸引越来越多的房企用在改善型产品之上。再加上LDK+公区自由化设计,也更能满足“多人+长期+同时”在公区的互动、沟通、交流需求,也让越来越多的购房者喜爱。
同时在产品力的不断升级之下,LDK产品设计也在逐步向下渗透,不少刚需、刚改产品中,也更加注重对于产品个性化和购房者需求化的体验。
丨万科VCITY城市(图源网络)
>>>>
户型4.0-端厅
端厅又称边厅,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将客厅的位置放在房间最端头的一众户型设计方式,简单理解,靠在边上的厅。
为啥非要靠边?这就是端厅和传统横厅、方厅等客厅的差别。
为了具备无边界视野和采光充沛的特点,端厅打造的是270°及以上采光面,而这也让房子的边缘、端头成为更优的端厅布局选择。
当然,端厅的户型设计演变,实际上也和当下人居生活方式的变化相关。
住宅产品的更新换代,最重要一点就是为了实现更优的生活。在西安已经进入改善为主的大环境下,产品的逻辑自然也发生了变化。
对于改善阶层的置业者来讲,家庭成员和好友日常的社交自然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一个空间容纳度较高的客厅自然更加重要,在这里可以聊天互动,可以赏景谈心,能够推窗见景观享受环幕景观视野的空间无疑更满足需求。
而在户型设计的过程中,将观景视野更强的位置留在客厅,也就出现了端厅的设计。
除了日常和亲朋好友的社交外,现在家庭在人们心目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改善阶层,因此公区在室内的占比量也成为家庭生活的必备考量。
端厅把大半面积留给公共空间,更注重公区氛围的营造,让客厅、餐厅、阳台不再是摆设,而是生活品质的延伸,这也成为家庭成员互动的绝佳空间。
总结下来,端厅的特点有2个!
其一,采光揽景效果更优。
区别于过去“竖厅”的进深长、面宽短,会导致采光面和观景面不足,也不同于横厅对面积的要求相对较高。
端厅进一步优化了空间布局,推窗见景超宽视野,不仅能够增加整体明亮度和舒适度,还能拉伸景观视角。
其二,更有效实现动静分离。
目前来看,端厅的设计能够更有效的动静分离,它将活动、社交“厅”区域放置在户型的一侧,打破了客厅传统布局,在能够维持动区活动的基础上,保持静区一定的私密性,互不干扰。同时这样的设计也让空间能够实现更多元化的生活功能。
如今更多改善客户注重的空间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大”,而是对生活“舒适度”有了更进一步的追求。
例如采光揽景,又例如互动社交等等,而这些需求端厅都能很好甚至更优的实现,因此也成为现阶段住宅产品升级的必然选择之一。
西安端厅户型
有这些亮点
从西安热销的项目中,不难看到端厅的身影,曲江文商檀境、保利天汇、大明宫金茂府、龙湖青云阙、自然界河山等,都用到了流行的端厅户型。而待售的新盘中,天地源·永安华府、中建悦庐、高科·云天等也有端厅户型设计,2月底保利的发布会上,也提到保利北里王项目保利·天珺也将在住宅产品中加入端厅的设计。
我们也找到了现阶段部分正在销售的楼盘以及待售新盘的部分端厅产品,亮点多多,大家也可以一起看看。面积适中的产品,说不定可以划定到你的选房范围中~~
当然,我们也期待后续越来越多的刚需/刚改产品,有端厅的设计。
曲江文商檀境
刚刚结束登记的曲江文商檀境中,就有比较亮眼的端厅设计。
此前,檀境在售的约127㎡户型中,就有端厅的设计元素在内,而这也是目前西安住宅端厅设计面积中,相对鲜少能够在120㎡左右户型中,做出端厅设计的产品。
目前约127㎡户型已经基本售空,不过檀境还是有大面积的端厅产品在售。
这次登记中,约178㎡的端厅也是当年整个区域内稀缺的端厅产品。户型设计了端厅270°的超大采光,实现真正的环幕视野。
高科·云天
虽然目前高科·云天暂时仍未公示价格,不过现阶段约240㎡和约320㎡的户型已经公布了信息。
从户型的设计来看,约240㎡的户型打造的是270°端厅,能够享受到全景寰幕视野和极致采光面。约320㎡的端厅更打造出L型阳台,搭配挑高设计,实现高层中有露台的进阶享受。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高科·云天整个社区楼栋打造的约15°楼体转角设计,这样意味着在端厅的阳台上可以观看到更优的风景,同时也更注重私密性,对味进阶人居需求。
保利天汇
保利天汇143㎡的端厅户型将空间的重心让渡给家庭核心公区,在前期设计上,深刻洞察并满足了家庭物质与精神上的生长性、多变性、多元性需求。
约7米宽南向的客厅阳台大横厅,搭载270°全景视界,重新定义了在约143㎡户型上所能实现的奢阔尺度。
中建悦庐
作为中建在西安的TOP系产品,这一次中建悦庐的设计可以说是不断打破极限。
尤其需要关注的约175㎡四室两厅三卫户型,不仅同样实现了以往通常在200㎡以上才能实现的端厅+270°转角阳台的设计,在北向还规划有专门的生活阳台,实现了真正的双阳台设计。
丨中建悦庐约175㎡户型
当然,以上的户型展示,并不是全部,还有一些优质的端厅户型因文章篇幅优先,没有被呈现出来。
从我们已经展现出的户型产品来看,能够明显看到这些端厅户型产品有“内卷”趋势,而随着市场改善需求的越发明显,也在不断倒逼房企对户型进行改良创新和产品突破。
这对于购房者来讲,也是一件好信号,随着越来越多优质改善产品进入西安市场,也将带来更契合人居生活舒适度的产品。
对于购房者来讲,你更喜欢哪种户型设计?哪些房企的项目户型你更喜欢?欢迎大家文末留言,一起互动~~
函字取名,有内涵,有高度,有文采
函Hán
一:匣,盒子:石函。剑函。
套子,引申为量词:书函。信一函(信一封)。
信件:函件。公函。来函。
包含,容纳:函夏(“夏”,指中国;“函夏”即包括整个中国)。巨蚌函珠。
二:包含;容纳
席间函丈。
函之如海。
臣蜯函珠。
三:宽阔
伊兹都之函宏。
又如:函弘(广大。弘,或作宏)
函诗词句子: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
函塞云间别,旋门雾里看。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函疏辞专密,炉香立独亲。
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
函字取名:
嘉函,宇函,诗函,栩函,沐函
妍函。蹊函。茹函,煜函,翊函
函字起名寓意吉祥,有涵养,有才华,胸怀开阔,能包容他人。用函起名,就是一个完美的人,有宽度,有高度,有深度,做这样一个人,有何不美!
函五行属水,适合缺水的宝宝起名,或水弱的宝宝取名。夏天生人,火势炎热,补一点水,也是恰到好处,一股清凉之风拂面而来。宝宝起名字是一件专业的事情,还得请专业的人为宝宝取名字。深圳四方源取名馆,深圳起名网,专业为宝宝起名字,专业取名馆做专业起名字的事。
读“潺”赢大礼
6月3日—6月9日,写出“潺”字的拼音,并解释意思,私信发送到“市场星报”官方微信后台,即可参与互动抽奖!
小编每天随机抽取三名粉丝,每人送出一箱潺水(550ml*24瓶,安徽境内免费邮寄)!
很热,我清凉,
我的存在就是为了爱你!
花亭潺水
这份大自然的馈赠让仲夏夜也有滋有味~
赶紧动动脑筋,
这份夏日清凉立刻拥有~
安徽花亭潺水文化园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8年7月,为安徽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总投资1.32亿元,是一家从饮用水加工到生态文化旅游、水文化博物馆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
以向消费者提供天然、健康、优质的好水和水文化科普为己任,坚持在水源头建厂,源头引流取水灌装,最大程度的保持每一瓶潺水的原生态、无污染、高品质,同时为社会大众提供全新的水文化科普博览旅游休闲方式。
公司坐落于大别山南麓安徽太湖县晋熙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郁郁葱葱的优美环境孕育了天然好水,状元故乡、禅宗之源更是为其增添了文化气息,使公司致力于打造水文化科普博览旅游休闲方式成为可能。
自强不息的潺水人以专业、专注、专心为理念,以团队合作、高效率、快落实的行为准则,积极开拓市场。
潺水依托安徽出版集团强势的行业资源及媒体资源,必将能在“普及水知识、健康饮用水、提供全新水文化科普博览旅游休闲方式”的大健康产业中强势崛起;与各位合作伙伴实现资源整合,财富共赢。
说文解字,曾字原义,草木之初生
说文解字,曾字《说文解字》中关于“曾”字的解释为:“草木初生曰曾,复曰曾,如庳侗之状。”意思是指草木初生时,叶子还很嫩,形态呈现出弯曲的样子,这种状态叫做“曾”,等到叶子逐渐成熟了,又会再度弯曲,这时候叫做“曾”(注意发音的区别)。所以“曾”字形会像一个曲折弯曲的草木,比较形象地表达了这个概念。
在中国文化中,“曾”字也有着一些象征意义,比如表示生命的复苏与重生,或者表达一种旧时代的感慨和思念。例如,古诗《登幽州台歌》中就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句诗,其中“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就与“曾”字有些相似之处,都表达了一种时间和历史的深远感慨。
总之,“曾”字是一个非常具有形象意义和象征意义的字,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曾,僧,增,赠,憎,这些字的区别和联系这些字的确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是“曾”和“僧”,这两个字在汉字的发展历史中,经常被用来表示“祖先”或“祖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曾”字也可以表示“以前”或“曾经”,而“僧”则表示佛教中的“和尚”或“僧人”。这两个字的联系在于它们都和宗教、祖先、历史等相关,而“曾”字更强调的是历史上的“曾经”,而“僧”字则强调的是宗教信仰中的“和尚”。
其次是“曾”和“增”,这两个字的意思有些相似,都表示“增加”或“增多”的意思。不同的是,“曾”字更强调过去的状态,表示过去曾经有过某种情况,而现在又有所增加。而“增”字则更侧重于增加的动作和效果,强调当前状态的变化。
再次是“赠”和“憎”,这两个字虽然音、形相似,但意义完全相反。其中,“赠”表示送礼、赠送的意思,而“憎”则表示厌恶、憎恶的意思。这两个字的联系在于它们都与情感有关,一个是善意的赠送,一个是消极的憎恶。
总之,这些字的区别和联系主要体现在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上,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加以理解。
(文章部分图源互联网,侵删!)
一课译词:源源不断
[Photo/pexels]
“源源不断”,汉语成语,意思是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可以翻译为“continuously,in a steady stream”等。
例句:
灵感源源不断
Get a perennial inspiration
石油通过这条输油管源源不断地流往北京。
Through this pipeline, crude oil flows to Beijing in a steady stream.
Editor: Jade
来源:chinadaily.com.cn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连续性
作者:王学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文史教研部中国史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秘书长)
文明如江河,从一线清溪渐成澎湃巨浪,时而静水流深、波澜不惊,时而奔腾浩荡、沛然莫御,终汇聚为承载世代人类智慧的生命之流。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炼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其中“连续性”居于首位,“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最为鲜明且最为基础的特质。进而言之,历史的连续性并非仅指线性维度上的连绵不绝,实际上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含义,且与其他四大突出特性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独特的地理气候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自然基础
“文明”大致可概括为某一特定的人类集群,或者指该人群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任何一种文明的诞生与发展及其自身特质的形成,都必须依托一定的地理空间和气候条件。就目前研究的共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区域是中原地区。远古时代,中原地貌多为稀疏草原,地理格局大致除了覆盖野草、低矮灌木、乔木外,别无太多大型植被,只需采用较为简易的石器、骨器或木制工具,便能进行地表清除,进而有助于人类对野生植物的驯化与种植。农业便在距今10000年前诞生于此。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气候条件也颇为独特。这一片幅员辽阔的平坦区域,在远古年均降水量有600—900毫米,符合英国学者汤因比的文明史研究观点,这是一种总体上挑战性适度的自然环境。
举目整个欧亚大陆,中华文明也颇占优势。一方面,西北的戈壁与山脉将其他族群隔绝在外,东面的滔滔大海在当时是任何外族不可跨越的天堑,中原不会面临类似两河流域、古埃及、希腊那样的频繁战争。另一方面,不光是黄河流域,中国境内的长江、淮河、海河、珠江等流域间并不明显阻隔,只要技术条件允许,可以实现内部互通,中华文明的发展始终体现出既葆有各地区自身特色,又能在小异之上颇见大同之复杂情形。这种地理条件不仅对于出现先进生产力极为有利,同时对于华夏大地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整合也十分有利,使得华夏以中原为枢纽,早早就实现了政治统一,促使国家与社会治理达到了较高水准。中华文明于此广阔的摇篮中可久可大。
稳定的空间规模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生长保障
正是基于文明的早熟与政治统一的实现,从五帝时代单一制的邦国到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复合制的王朝国家,再到秦汉至明清的以郡县制为机制的“中央—郡县”一元化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于距今数千年前就底定了疆域的基本规模,为中华文明的稳中有变、改易更新提供至为关键的空间保障。
同时,纵观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较为明确的疆域规模也孕育了非常鲜明的治国理念——“大一统”思想。《楚辞·天问》有云“焉有虬龙,负熊以游”,炎族的图腾龙背负黄族图腾熊出行,说明两族已高度融合,“炎黄子孙”遂为中华民族大一统之象征。进入商周时代,礼乐文明逐渐发达,为“大一统”思想的孕育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诗经》里面所宣扬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最生动的体现。降至春秋战国,周王室衰落,礼坏乐崩,诸侯林立,天下苦乱久矣,反而催生了“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公羊传》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是“大一统”三字的最早出处。最终,由崇尚法治的秦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为2000多年的中央集权确立了新的政治制度基础——官僚制与郡县制。自西汉武帝将“大一统”纳入其构建王朝治理的实践后,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历朝无一不将之贯通于治道的因革损益与治术的进退消长之中。在如此长时段的历史变迁中,在中原民族与边疆民族反复的双向碰撞和互动中,“大一统”思想不断被赋予新内涵。
文明江河川流不息,“大一统”贯穿始终,延续不辍,代有递嬗。虽然具体的政治制度不断更迭,但其背后蕴含的制度精神内核之一的“大一统”思想却不曾泯灭,这也成为我们维系和理解历史连续性的古代中国制度遗产依据。总之,“大一统”传统早已跃出政治实体视域,升华为一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熔铸于中国人的心里和行动中,内化为中华民族内心强大的文化信仰和政治使命。
厚重的文化积累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内在支撑
一个文明能够从不断裂、历久弥新,其中决定连续性的深层次原因必与既有的文化密切相关。换言之,同一个国家“不断裂”状态的维持,一是其国民的人类遗传基因延续不辍,二是其国家文化基因世代传承。中国文化基因,指的是保证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不曾断裂、屡经冲击嬗变不脱底色、固本培元且又与时俱进、开放包容、乐与他者交流的基本文化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所指出的,中国“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核心文化基因的形塑凝聚,凭借的是漫长文明演进中思想文化的积累。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中华文明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鲁迅等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比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等等。这些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诸多本质不变而内容常新的文化基因,构筑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认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与精神世界因之绵延恒久。
深沉的历史精神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核心品格
中华民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特别重视对自身历史的传承与借鉴,具有浓厚深沉的历史意识。所谓历史意识,即人类在绵延的历史过程中,将自身的存在依赖于历史,且自身受到历史委托的一种自觉,并在这一过程中追问人类存在的意义,甚至追问历史过程中本身的意义。
愈是久远厚重的历史积淀,愈能激发强烈高远的历史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中国历史的特质:一来持久,从未断裂;二来变化,流动不居。历代前贤讨论本国史,都善于在持久中触摸其变化的脉搏、在变化中紧盯其持久的痕迹,贵在“求其久”,重在“察其变”。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巨著《史记》,便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悬结为心中至高之目标。自此历代王朝但凡定鼎中原,都不忘编修前朝之史,2000多年来前后接力,终形成蔚为大观的《二十四史》。
同时,中华民族又深切理解“鉴古知今”之要义所在,如北宋名臣司马光发奋沉潜19载,“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编纂成皇皇巨制《资治通鉴》,旨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中华民族通过持续不懈的历史书写,赋予了本来单纯时间维度的中国历史无尽的政治和人文意义。赋予意义,既是记录历史,又是解释历史,更是在创造历史。历史意识的持续深化,即创生出历史精神。孟子言:“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回顾历史,过往的一切都化入典籍、遗迹与记忆之中,有的隐而不彰,悄然成为今天的一部分。可以预见的是,今天正在发生的一切,还要继续化,融于未来的“历史”与“现实”里面。这个“化”,始终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其中蕴含的要义就称为“神”,也就是历史精神。我们关注历史,除却具体的人、事与制外,更要注重把握历史背后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这无疑是中华文明里面最为内核的层次。正因为坚守此历史精神,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前行中,可以超乎于千山万壑之外、卓立于文明厄难之上,以守常而待变,故如松柏常青,自信自强。
中国共产党自建立起,就特别注重对自身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研究与比较,秉持着文明思维看待整个人类发展的进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传承与弘扬中国历史精神,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这是把握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历史连续性为何源远流长,为何只有中国共产党可以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关键理据。
南宋文学家杨万里有一首题为《桂源铺》的千古佳句,该诗风格质朴然哲理深邃,来形容中华文明的5000多年演进历程,似再恰当不过。我们的伟大文明在起源之初,所面临的即“万山不许一溪奔”的繁难境遇,祖先们代代自强不息、携手奋斗,与无数个风险和挑战交战交锋,那景象真的是“拦得溪声日夜喧”。经历了百转千回的文明困厄,穿越过险象环生的历史三峡,我们今天终能够“到得前头山脚尽”,逐渐远望到未来中华文明“堂堂溪水出前村”的宏大盛景。中华文明这条奔流了5000多年的万古江河,必然会在新的时代连续不断、涛声依旧。
来源: 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