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仰望的意思(仰的意思)

仰望的意思(仰的意思)

《古文观止》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该如何解?

今天读《孔子世家赞》。

原文: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对其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一句觉得不好理解。

汉朝郑玄注:景,明也。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唐朝孔颖达疏:毛以为,若得贤女在王后之位,则谏王使之为善,庶几於古人有高显之德如山者则慕而仰之,有远大之行者则法而行之。...郑以为,言高山者,以山之高比人德之高,故云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也。且仰是心慕之辞,故为高德。德者在内,未见之言行者。已见施行之,语德则慕仰,多行则法行,故仰之、行之异其文也。

宋朝朱熹注:“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看了郑玄和朱熹的注释,我反而更加迷惑。

郑玄的意思似乎是说:有高尚德行的古人就仰慕他,有行为光明正大的古人就能够遵行他。注意,郑玄的注“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中的“而”字,应该是助动词“能够”的意思,后代引用郑注的人,都忽略了此处的“而”!

朱熹的意思似乎是说:仰,是仰望。景行,是大道。高山可以仰望,大道可以循行。

这些注释,看了不仅不能释惑,反而更加迷惑。

如果按照郑玄的解释,再加上后面几句,逻辑上有点似是而非:有高尚品德的古人就仰慕他,有光明正大行为的古人就遵行他。虽然我不能达到他这种境界,但是我内心向往这种境界。

如果按照朱熹的解释,再加上后面几句,更加不堪:高山可以仰望,大道可以循行。虽然我不能达到,但是我内心很向往。

再看现代全注全译版本,也让人迷惑:

中华版译为: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像山岳那样高尚的品德让人景仰,像大道一样光明的行为会吸引人遵从。”虽然我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内心却很向往。

上古版译为: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一个人的品德像山一样高尚,人名就会敬仰他;一个人的行为像达到一样光明正大,人们就会跟着他走。”我虽然不能达到这种境界,但是内心一直向往着。

岳麓版译为:

太史公说:《诗》上有这样的话:“仰望着高山,可以向上攀登;遵循着大路,可以向前迈进。”虽然不能达到这个目标,可是心里向往着它。

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上,而是在“然心乡往之”这一句中的“然”字。

司马迁在“但是”什么呢?

由文义可知,司马迁向往的是孔子如巍峨高山般无法仰视的高尚品德,是孔子矢志不渝追求的儒家大道。

意思是说,孔子的德行如高山,让人绝了攀登顶峰而与孔子比肩的想法。孔子的大道如大同,让人绝了努力去实现的念头。因为高山是如此之巍峨,大同是如此之完美。

接下来,司马迁就说,虽然我知道我个人的品德不能比肩孔子,虽然我知道我个人的追求比不上孔子的大道,但是,我也有上进心呀,我的内心也是向往着自己的个人品德将来有一天能达到孔子的高度,自己的人生追求能瞄准儒家大道,而不是俗人眼中的荣华富贵。

因此,这一段注释如下:

原文: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太史公曰。太史公,司马迁自称;曰,说;

《诗》有之。《诗》,《诗经》;有,有无的“有”;之,代指下面要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高山,高山一样的品德;仰,仰望;止,止息(超越之心);

景行行止。景,大;前“行”,道;后“行”,循行;止,止息(企及之心);

虽不能至。虽,“虽”字后所言是事实,故译为“虽然”;不能,不能够;至,达到;

然心乡往之。然,连词,表转折,但是;心,内心;乡往,向往;之,它,指高山一样的品德,大道一样的追求;

可译为:太史公说:《诗经》有下面的话:“(品德如)高山(可)仰望(而)不可超越,(追求如)大道(可)循行(而)无法企及。”虽然(我)不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是(我的)内心(还是)向往它。

对吗?不对吗?

以上。

说文解字谈文化:“望”从何来?

李商隐有首《无题》诗,其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句,向来对这首诗的解读说法不一。不管怎样,正是这位诗人将朦胧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诗中“望帝啼鹃”的典故,更是凄美哀婉意象的代表。高中语文教材对 “望帝”曾有简单的解释: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语焉不详。

据《中国神话传说字典》(袁珂)及晋常璩《华阳国志》载,蜀地杜宇出生在朱提(今四川昭通境内),是远古僰人的领袖。朱提山的一位梁氏女子在朱提江游玩,杜宇很喜欢她。把她纳为妃子。后来杜宇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号望帝。

《中国神话传说字典》还记载,民间传说岷江上游有恶龙,常发洪水危害人民。龙妹掘山以泄洪水,被恶龙囚禁。有个猎人叫杜宇,遇到仙人指点,赠给他竹枝,让他就龙妹。杜宇大败恶龙就出龙妹。龙妹遂嫁给杜宇。杜宇因受人民爱戴为君。杜宇有贼臣,欲霸占龙妹,并窃取君位。

一日在山中打猎,遇到恶龙密谋诡称恶龙与杜宇夫妻讲和,把杜宇诱至山中囚禁起来,篡夺了王位,并逼龙妹为妻。龙妹不从,也被贼臣囚禁。杜宇被囚不得出,死在山中。其魂化鸟,返回故宫,绕其妻子飞鸣“归汶阳,归汶阳”,汶阳即杜宇的古都,龙妹也悲恸而死,魂也化鸟一同飞走了。这一节,我们就来说说这个“望”字。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望”的字形演变过程:

站立在土丘上的人形构成。表示人站在高处向远方张望。至金文图二,加上月亮之形,表示仰望。但同时,表示眼睛的部分讹变为亡形。

这样我们现在所写的望字,在古代是有两种含义的。一类是

,表示月望,即农历每月十五日(或十六日)月圆,太阳西落时恰好明月东升,两者正好相对,就像臣子朝见君主一样。一类是讹变后的望字本身,表示远望之意。许慎对于望字释作:出门流亡在外,家里盼望他回来。就是除小篆外,没有更加古老的文字佐证,导致的失误。前文已经说过,这里的望字左上角的王,实际是目的讹变。

望的本义是远望,引申为望日。还可引申为盼望、希望,再引申为名声、声望。如果盼望,希望落空,那么就会产生埋怨、怨怒。下图是望的词义引申脉络图。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观潮》)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4.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5.都督阎公雅望,棨戟遥临。(《滕王阁序》)

6.敢用是为怨望。(《书博鸡者事》)

7.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答案】1.望日。2.远望。3.远望。4.希望。5.名声。6.怨恨。7.盼望。

文化常识:都表示观看,视、望、见、眺、瞻、观、察、相有何不同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

意思是说,玄之又玄的道无处不在却处处在,运行在天地万物之间。然而我们却看不见,闻不着,听不到。看不见的状态叫夷,听不见称希,而摸之不得则是微。

这里“视之不见”中的“视”字,就是看的最初表达方式,表示观看的意思,也是最平常的看。

和视一样,还有望、见、眺、瞻、观、察、相等字词,也都表示观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望,是向远处看。因此有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话,车辙在地上,所以是视,而要看到远方,只能站在车子上的“轼”才行。这里的“轼”,是指车厢前的扶手。苏洵给儿子取名苏轼,就是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不显山露水却又有用的人。

见,表示已经看见了。而视和望只表示看的动作,却并不代表有了结果,见却是确定的。因此才有“视而不见”的说法。

眺,和望一样,也是向远处看。不同之处在于,眺更偏向远看风景。如谢灵运有诗"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耳中倾听到的是滚滚波涛声,眼睛看到的是峰峦叠嶂。

瞻,也是向远处看的意思,但又引申出向高处看。因此有“瞻仰”的词语,就是一种怀着崇敬心情仰望之意。

观,仔细看。观,是有目的地仔细看。比如“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观鱼,就是站在那里仔看看鱼的状态。

察,和观一样,也是仔细看因此有“观看”的词语。不同处在于,察要有判断的因素,这是观所不具备的。如“察其究竟”,就是观看过后要有自己的结论。

相,同样是仔细看,相却有审查辨别的意思。所以看人面貌谈吐而判断一个人性格特征,叫“相面”,而不能称为“观面”或“察面”。

这就是以上所有表示观看的字词的不同之处。

文澜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