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4个独一无二的“笔名”,一个比一个惊艳,好听到耳朵怀孕
相信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名人,比如鲁迅、冰心、巴金、茅盾等人,他们是一代文豪,所著之书影响了一个时代。但是你知道吗?其实这些名字都是他们的笔名,他们的真实名字不是这样的,可见一个好的笔名很重要,能够快速且轻易地流传你的作品,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推荐几款很惊艳的笔名。
图片内容来自于网络,侵删
【长恨】
出自李煜《相见欢》中的“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寥寥几句便将诗人当时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人生漫长,有很多个无奈在其中。长恨二字便是最好的写照,取其为笔名,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鞭策。
【晓梦】
出自杜牧《锦瑟》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晓意味着破晓,黑暗散去后是希望的黎明。梦则是梦幻,人生无一不是大梦一场。晓与梦结合之后,寓意大彻大悟,开始步入高光时刻。
图片内容来自于网络,侵删
【流觞】
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流意味着流动,也象征着源远流长。觞是一种酒杯,饮酒作乐,流觞曲水,表达着一种豁达的心境。取如此笔名,可以形容作者写作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十分豁达。
【紫烟】
出自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在古代是一种贵族色,平常人根本用不了。而烟则象征着缥缈,蕴含了一丝仙气在其中。紫烟更是人间罕见,取其为笔名,寓意典雅高贵独一无二。
图片内容来自于网络,侵删
那么,如果是自己取笔名的话,应该注意那几点呢?有什么好的方式技巧吗?小编为大家总结了6大方法,全是干货。
1、拆分
汉字十分精巧,不管是音律还是字义字形,都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我们在取笔名的时候,可以将一些优美并且富含特殊含义的汉字拆分为自己的笔名。例如“颖”字,可拆分为“匕禾”作为笔名使用,好听又独特,富有内涵。
2、古装剧的人物名称
要取一个古风的笔名,参照古装剧中的人物名称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表达个人喜好的同时也能突显自己的个人风格,而且很多古装剧人物的名字意义独特,叫起来更熟悉。
图片内容来自于网络,侵删
3、结合诗
诗是我国文学经典的内容,我们在取笔名的时候,不一定要循规蹈矩去查字典,其实我们可以借鉴古诗词,也可以把一些诗词中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学典故,引入自己的笔名。如此取材的笔名十分气派,古色古香,高雅。
4、加入有古典意味的事物
古风是近些年一种新兴的文化类型,网上更是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古风作品。其实取古风笔名很简单,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比较古风的东西,比如古琴、发簪等,既有古典韵味,又有古风。
5、合并名称
大自然中深受人们喜爱的自然景物,花的名字是最美的,它有着美丽的外貌,而且不同的花还带着不同的花语,在取笔名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想要体现的东西,选择适合自己的花名称,融入自己的笔名,意境唯美又浪漫。
图片内容来自于网络,侵删
6、神话传说的借鉴
作为一种民间传说中不可信或超自然故事的总称,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要取古风的笔名,可借鉴神话传说,其绚丽多彩的想象,以及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理解,使名字更有生命力,更能吸引读者。
以上就是取笔名的6大方法,融会贯通之后,取一个好听又富有意义的笔名十分简单。
喜欢以上内容,别忘了给小编一个点赞+关注,你的关注就是小编更新的动力,咱们下期再见啦~
这些清新仙气的古风网名,我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在网络世界里,网名就是我们一个自我标签,不仅能简单的概括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而且还能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所以,起一个好听的网名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现在是新媒体时代,我们的交流和沟通都可以在网络上实现。因此,在众多的网名中,今天起名网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很受欢迎的清新仙气的古风网名。
莫离
“莫离”这一艺名是比较古风、有内涵的,给人的感觉文艺又唯美,读起来很儒雅。这样的艺名比较符合现在的潮流,因此比较容易让人记住。“莫离”可寓意着永久的陪伴,我们都知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所以,这个网名有一种撒娇的意味,很适合女孩使用。
姬芙
芙是指代芙蓉花,是花中的王者,在古文中常用芙蓉以形容气质颇佳容貌秀丽的女子,而搭配姬则有一种古韵气质,将其与芙蓉花结合,便能将芙蓉花中的华贵气质赋予到名字中来,成为一个意境唯美的古风网名。
黄昏后
“黄昏后”这个网名提取自杜甫的一句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所以,为自己起这个网名,不仅有一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感,而且还能让人联想到,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碧空高深无比,可以说是一幅流动着的美丽图画。总之,这个网名既烂漫,又有诗意。
笑红尘
《笑红尘》是一首经典的粤语歌,知名度是非常大的,借鉴来给自己起网名,是比较好听好记的。同时,“笑红尘”作为网名,也有一种非常随性、大气的感觉,风格独特明显,很容易吸引那些喜欢武侠的看客的关注。最重要的是,名字本身也是很好听有韵味的。
赴约人
“赴约”是指在约好的时间地点相见。所以,“赴约人”这个名字可以说是代表着一种承诺,可以是亲人之间的一种承诺,恋人之间的一种承诺,朋友之间的一种承诺。因此,“赴约人”名字简单易记,而且很独特。
春羽
“春羽”是一种多年生绿色草本植物。使用花草树木名作为自己的网名,也会让名字变得更为好听易记。羽有飞行的意思,这也意味着能够在娱乐圈中自由的飞翔。春羽也谐音春雨,春雨给人一种滋润,温和的感觉。拥有这种性格的人,也是会受到很多人的喜爱的。
映秋
“映秋”出自《送别》中“雁行遥上月,虫声迥映秋”,映字有照射的意思,在人名里有光亮、明亮、温暖之义,搭配秋字能表现独特的意境美。让人一看到名字,就能联想到秋天柔情的阳光,与女人媚人的笑颜。映秋一名会使我们更有儒雅、宁静致远的气质。
冷清秋
“冷清秋”出自于柳永的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描绘出一幅秋江别离图,充满萧瑟凄凉的意境美。也取自电视剧人物名,也可以侧面表现出自己工作涉及的内容与影视剧有关。表面意义上给人一种霸气十足之感,深挖其蕴藏的内涵,还有几分凄然心境,令人动容。
本文为起名网首发,禁止转载。
男人最好听的微信名字,适合男生的网名大全
好听是大多数人对于名字的要求,当然男生对于自己的微信名字也不例外,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男人最好听的微信名字,有没有合适你的呢?
一个很哇塞的汉子↘薄荷✿情话蕞湸の心暗恋一场纯真闷骚♆£爷霸气傀儡寒灰映雪-有所指ϟ望年少梦未了岁月冷ф清ぅ骚动的青春'好好先森 /*現狀、很好隐居.晚风吻尽yè奇迹✡少酒、醉出人性好小伙永垂不|朽蒙蔽·双眼·深呼吸七分风流、喜孤@泛舟、北海中过去ϟ不重要男神b黑衣少ο孤氿…说爱太烫嘴言情太伤心~/.猜不透雅正身负。寂寞渐浓疯子范ル承认想念℃进退ϟ沉浮深浅难携手.醉◈花荫下溺于你心海 ,风月本无界。_____浅沫♆中二病态高冷范的逗比σ先让出自ϟ由余生一个@你笑起来※很干净荣辱兴亡盛ϟ衰气质|小男人清晨_倾城这些邪魅霸气的古风网名,是心动啊
我们的网名是我们在网络世界里的一个自我呈现,所以,我们在起网名时,常常也加入了自己喜欢的元素,希望其能给自己带来一种愉悦的享受。并且,近些年来,古风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欢,为自己起一个古风网名,既有一种复古的韵味,又是追求潮流的体现,那么在众多的古风网名类型中,邪魅霸气型的网名,很有惊艳妩媚的美感,故而,今天起名网就被跟大家分享一些邪魅霸气的古风网名,不知道,你最喜欢哪一个?
花容
“花容”取自于《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花容一名看似让人感受到温顺平和之感,谐音通“华容”,给人一种无间道的邪魅韵味,非常的霸气。同时花容也寓意着人有着花容月貌,让人情不自禁陷入其美貌之中。
问剑
“问剑”这个网名第一眼就给人一种潇洒霸气的感觉,其是出自“试问剑歌悲壮”中,并且在古风仙侠故事构造中,以剑修仙是非常有名的,问剑即以剑提问,问其苍天,问其内心,颇有仙气与禅意,其豪迈气势令人惊叹,总之,它是一个相当富有深意的古风网名。
今棠凝
“今”字表现当下,是希望人能抓住当下的时间,同时表示马上,让人感觉到自信霸气。棠代指海棠花,有着纯洁优雅的性格。搭配凝字的冷意,又有着从容不迫的端庄优雅。今棠凝一名很有古风韵味,又带着一种单纯和复杂交织的邪魅感。
秋濯
“秋濯”来源于杜甫《寄韩谏议·寄韩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秋濯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清冷之感,为女孩的身上增添了秋天的冷意。濯读作zhuó,让人感觉到一种势在必得之感,温柔典雅又特别的霸气。
黎书艳
黎的本义是众多和黑色,黑色带给人一种邪魅感,让人觉得黑暗感十足。书十分有古风古韵之味,象征着人学识渊博,感受到人的满腹经纶,在文采学术上的霸气。艳的意思是冷艳,符合女孩子邪魅的气质。
易左冷禅
“冷禅”源自《笑傲江湖》中人物的左冷禅,用作女孩网名突出了女孩性格中邪魅的气质。易字本身为去声,搭配左字的上声,声调变幻好听。而且冷字本就给人一种冷傲霸气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一个人性格中的冷艳部分。
君予文
君让我们身上集结了君子的优雅气质和高尚品德,霸气又不失美感。予有着给予之义,代表着一个人身上满是善意和爱意,搭配文字的古风雅韵,让人感受到女孩的文雅和文采。君予文一名看似文雅,实际带着对事情的肯定和自信的霸气之势。
楚凌星衣
楚字作为姓氏,本就十分的大气霸气。凌星给人夜晚星空的好看感,代表着我们如同星星一般闪耀发光。搭配楚姓,营造了十分邪魅、冷艳的氛围。结合衣字更加体现了古风女孩的气质,让人从网名上就能发现你的美。
季念紫寒
念表示想念和思念,寄予了我们对这个世界上美好事物的深切情感。“紫”是尊贵、典雅的象征,给人一种霸气又高雅的感觉。寒字让人感受到女孩的冷意,更体现了其高处不胜寒的高洁品质。“紫寒”两字让人感觉到了高贵的气质。
本文为起名网首发,禁止转载。
关于“庐隐”笔名的几种逸想
在“福州三大才女”中,林徽因、冰心有很多引人羡慕之处。庐隐呢?幼时灰暗,青春忤逆,婚姻多舛,难产而夭。不会有人想要这样的人生吧?
庐隐(1898—1934)
庐隐是一个孤独、典型的个人奋斗式的女作家。文学的天赋拯救了她,写作成为了她的生命形态,在一次次书写中,疗伤自救;在一次次书写中,确立未来的方向。当女性,尤其是女作家到了一定年龄,可能会清醒地认识到,庐隐也许才是离我们最近、不甘命运摆布、尽力呼吸者的一面镜子。
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学名黄英。将“庐隐”作为笔名,有何深意?作家的笔名,往往隐藏着内心世界,是以自我作为创作对象的一部作品。探究“庐隐”二字,或许是理解这位女作家的一把钥匙。
一、关于“庐”
第一种解释:生存处境的穹庐。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庐隐的生存处境,尤其是故乡的穹庐盛满了痛苦与矛盾,那里有被放弃被忽视的最早记忆,那里定型了她以后生活与写作的基本色调。
庐隐本是福州闽侯县南屿乡一个官宦之家的女儿,上有三个哥哥。她出生时偏巧外祖母去世,母亲视其为灾星,便丢给奶妈带大。两岁时,她全身生疥疮,三岁还不会走路、说话,得了重病后,被奶妈带至乡下,但侥幸活了下来了。父亲赴任湖南零陵知县,在船上,竟将哭闹的她抛入河中,幸被随从救起。这样的童年记述在庐隐的自传里很详尽,也多次在她的小说中呈现过,这是不断被她摩挲的人生起点。
六岁时,父亲病逝,全家投奔北京的舅父。她九岁被送到教会学校寄宿,因脚生疮差点致残,还因肺管破裂吐血不止。终于凭借她的用功和天赋,考上高小和师范预科,才被人刮目相看。尤其十三岁时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庐隐性情为之一变,“走路时跳跳蹦蹦,永远带着孩子的高兴。谈笑时气高声朗,隔了几间房子,还可以听见”(苏雪林语)。这个时候的她开始热心社会活动。
但是,故乡的穹庐,依然隐喻着她的悲哀与苦痛。她再次回福州是成年之后。庐隐取消与初恋的订婚,要嫁给有妇之夫,母亲受不了别人的嘲讽而一病不起。庐隐赶回福州时,母亲已去世。
她仍是执意要嫁郭梦良,第二年又回福州。此次他们同回故乡探亲,感受却很糟糕。庐隐写信给好友程俊英:“应郭父母之命,回乡探亲,备尝奚落之苦,而郭处之泰然。俊英,此岂理想主义者之过乎!”没想到三年后,庐隐再返福州,竟是为郭扶柩回乡。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回到故乡。郭梦良病逝,留下二十七岁的庐隐和十个月大的女儿。
此时的故乡,带给她的是无尽悲恸、迷茫和烦厌。《寄燕北故人》写道:“我伴送涵(代指郭)的灵柩回乡吗?那时我满想将我的未来命运,整个的埋没于闭塞的故乡,权当归真的墟墓吧!但是当我所乘的轮船才到故乡的海岸时,已经给我一个可怕的暗示——一片寒光,深笼碧水。四顾不禁毛发为之悚栗,满不是我意想中足以和暖我战惧灵魂的故乡。”“到家门时,更是凄冷鬼境,非复人问。唉!那高举的丧幡,沉沉的白幔,正同五年前我奔母亲丧时的一样刺心伤神。——不过几年之间,我却两度受造物者的宰割。哎!雨打风摧,更经得几番磨折!——再加着故乡中的俚俗困人,我究竟不过住了半年,又离开故乡了——正是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小说《公事房》写福州,她以文狷的口吻对榕生说:“说起来真罪过,我对于故乡不只不眷恋,我还有几分慊恨呢!”庐隐后来曾说过一段话:“按说北京是我第二故乡,我七八岁的时候,就和它相亲相近,直到我离开它,其间差不多十八九年,它使我发生对它的好感,实远胜我发源地的故乡。”这种比较有失公允。故乡承载了她的很多不幸,对这里的怨愤,就是对命运的宣泄与控诉。故乡是父母之邦,她对父母永远无法宣之于口的委屈、愤懑、茫然,通过对故乡直率的抱怨,有可能在曲折地释放出来。以心理学来讲,这也是一种亲近的渴求与爱的表达。
但是显然,庐隐这般激烈地表达,令故乡有些无所适从。庐隐是“福州三才女”中,成人后在福州待的时间最长的,她甚至在郭去世后打算在这里生活,还找了一份教职。但是在今天的这座城市,相较于温暖的冰心、清婉的林徽因,狷烈的庐隐是有些被隐没的。但可能还是她的生命太短暂了。三十六载匆匆过,还没来得及与人生的很多事情和解,甚至还没来得及真正长大。
她是会改变的,就像后来移住鼓岭,心情完全不同:“欣悦自不待说”,“透明的溪水,照见我灵海的潮汐,使我从新认识我自己”;她感觉“幸运”,“使我诅咒人生之余,不免自惭,甚至忏悔,原来上帝所给予人们的宇宙,正不是人们熙攘奔波的所在”。
不过这样的快乐很短暂。庐隐对包围她的穹庐,总体还是:“无情的世界诚然厌弃了我,然而我也同样的憎厌世界呵!”
第二种解释:女作家的精庐。
1921年2月,庐隐的笔名第一次出现在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小说处女作《一个著作家》,也预示要以著作家为身份目标。事实上她做到了,此后庐隐一共创作了八十个中短篇及四部长篇,是五四女作家中的第一高产作家。
庐隐一直渴望有座属于自己的房间,那代表着女性解放的第一步,代表着知识女性的独立自由,代表着书写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被真正肯定。小说《海滨故人》中,露莎(庐隐的化身)写给女友云青的信中对“理想生活”的描述是:“海边修一座精致的房子,我和宗莹开了对海的窗户,写伟大的作品……”,并说:“终相得一佳地,左绕白玉之洞,右临清溪之流,中构小屋数间,足为吾辈退休之所。”在书信体《呓语》中也写道:“在我希冀中,只望于海滨辽阔之地,得一傍崖绕溪之区,建两三间茅庐,极自然之趣。”
庐隐的故事世界中仅有的几个温馨、安详的时刻,也都是在“梅窠”或“吾庐”中度过的。在女作家幻想的房间里,作伴的是知己女友,这是五四时期特有的姐妹同盟关系,出走的“娜拉们”面临的情智冲突。庐隐在《何处是归程》中这样感慨:“结婚的结果是把他和她从天上摔到人间,结婚不好,不结婚也不好,歧路纷出,到底何处是归程啊?”
女作家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独立人格与家庭婚恋的矛盾,一个不受打扰的自我空间,这是本能的追求。庐隐尤其需要,除了著写,她一无所有,无人给予她任何支撑。她是靠书写成为庐隐的。
庐隐的精庐之梦终究是破灭了。两度婚姻,都免不了陷入世俗生活的泥淖。她说:“我常自笑人类痴愚,喜作茧自缚,而我之愚更甚于一切人类。”《海滨故人》结尾写道:秋天的时候,女友们到旧游的海滨,果然看见露沙留下一所很精致的房子,只是屋迩人远,“留下这所房子任人凭吊,也就太觉多事了”。
庐隐在三十四岁左右作自传,说:“假使我能活六十岁的话,我未来的生命还有二十六七年呢!这二十六七年中我应该怎样呢?……我愿将我全生命供献于文艺,我愿我六十岁作自传的时候,已经有一二本成功的杰作,那么我就在众人赞叹的声中,含笑长逝吧!”这个六十岁计划永远无法实现,它也像是一所空房子,在历史的天空中发出空洞的回响。
第三种解释:不识真面目的庐山。
与隐去真面目的庐山相比,庐隐的蕴含则复杂得多:有不愿意示人的孤傲,有天下无人识的落寞,有对别人认识能力的怀疑,也有一种大隐于市的自足。
茅盾说:“庐隐与‘五四’运动,有血统关系。她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庐隐,她是‘五四’的产儿。”庐隐是第一批觉醒的女性,行事与思想在当时被人认为过激、莽撞,尤其是三段婚恋史让人无法理解。
家人要解除她与林鸿俊的“娃娃亲”,她反而坚持与之订婚;当觉得两人价值观不同后,她又主动解除婚约。随后公然与有妇之夫郭梦良相恋;郭家中有包办的妻子,为不忤逆父意,郭不愿离婚,他们以“同室”之名结为伉俪,受人耻笑。新寡不久,又与小九岁的文学新人李唯建结婚,再次遭人指责、嘲笑。
在世人眼里的庐隐叛逆不羁,喜欢“叫板”。她说:“生命是我自己的,我凭我的高兴去处置它,谁管得着。”但一意孤行反而暴露她的迷茫。在《亡命》里她说,“在我心里最大的痛苦,是我猜不透人类的心;我所想望的光明,永远只是我自己的想望,不能在第二个人心里掘出和我同样的想望。”潜台词是无人懂她。
或许母亲与家庭早年的“抛弃”,让她一生陷在叛逆期。她从未正面写过“五四狂飙”,按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很可能她本就是天生的叛逆者,天生的“五四者”,这种不畏世俗的勇气与信念,本身就是五四精神内核的一部分。生逢其时,她的青春叛逆正好与五四青春叛逆合成一股。如果没有五四浪潮,她性格可能依然如此,当然结果可能更为惨烈。
说来奇怪,庐隐的生日恰巧是5月4日,去世之日也是5月(5月13日)。庐隐果真是五四的产儿,不仅生祭日如斯,而且生命历程正合生于五四时代的黎明,死于五四时代的黄昏。
爱情唯有困难,才能彰显可贵。庐隐其实并不害怕别人的不解。她接纳林鸿俊(与之订婚)和李唯建,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他们的身世激发了庐隐强烈的同情。林鸿俊幼年丧母青年丧父;李唯建童年与成长经历也很不幸,这些都让有相似痛苦的庐隐产生共鸣。而对于郭梦良,虽然已婚,可身上有她所崇拜的地方,那是她彼时的“希望”与“倚赖”。庐隐在情感选择上看似随意冲动,其实特别真诚,甚至到了天真的程度。她的这些选择与思想,换到今天,就是平常之事。从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她在情感上是脆弱的,只要得到一点儿认可和共鸣,就容易陷进情网。
庐隐的真面目是什么,恐怕连她自己一时都不能明白,真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关于“隐”
第一种解释:问黄英,“偕谁隐”。
黄英是菊花的一种。庐隐曾经与友人到中央公园赏菊,见黄英,写下诗:黄英呵!/谁和你曾相识?/清照拿你比人瘦,/渊明引你为和音;/黛玉曾问你“偕谁隐”?/但是谁知你的真性情?/年年中央公园里/谁曾给你个“的评”?/你的貌藐小;/你的形冷清;/你的心包括万物;/你的情温存乐生,/“物相即我相”!/真纯洁的天然差是你的知音!菊,不为世俗闹,宁做清藐孤,被称为花中隐士,这是庐隐的“自况诗”。
黄英在百花中是不起眼的,正如庐隐之人。苏雪林回忆庐隐说:“似乎不怎样动人,身材短小,脸孔瘦而且黄,而且身在客中,常有抑郁无欢之色,与我们谈话时态度也很拘束。”同窗程俊英也说,她身材短小,面容黄瘦,以至于让人不禁产生莫名的“身世飘零”之感。
庐隐在短篇小说《蓝田的忏悔录》中,对蓝田外表几乎是自照镜子写的:“实话说,若讲起‘漂亮’两个字她真轮不到。她长方形的脸蛋,一对疏眉倒还不错,不过太阔而且松散了,有些像参差不齐的扫帚。眼睛很够大的,不过眼珠嫌过分的突出,结果有点仿佛金鱼的眼睛。鼻子呢,是扁平的,嘴倒是四方海口,是个古英雄的好嘴脸,然而长在女性的脸上,至少要损去许多嫣然的丰韵。说到身材姿态,虽没有多大毛病,可是也没有多少出色的地方。倒是性子是极诚实而恳切的,若果和她交久了的人,无论谁都能因她的内质的璞美而忘记她外表的不大雅观。”
这段描写费了不少笔墨,虽有自我解嘲的意味,但更多的还是一种辩解与提醒,让人看到她内质的璞美。
第二种解释:隐身于作品的人。
庐隐隐身于作品,没有秘密。茅盾说:“庐隐很天真地把她的‘心’给我们看。”
小说处女作《一个著作家》用庐隐笔名,这时的“隐”实在是欲盖弥彰,写的虽不是自己,但也暴露了平生志向。正如自传小说《海滨故人》写道:“有几个刻薄的同学给她起个绰号,叫‘著作家’,她每逢听见人们嘲笑她的时候,只是微笑说:‘算了吧!著作家谈何容易?’说完这话,便头也不回的跑到图书馆去了。”
她为自己的人生设计了“三窟”:教师、作家、主妇。作品几乎等同“她的供状”,比如《一个著作家》《一个病人》《一个女教员》《一个情妇的日志》,从篇名看就很直白地记录了她的某些经历。庐隐说:“我是一个心里藏不下丝毫渣滓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庐隐写过多篇文学理论性文章,如《小说的小经验》《著作家应有的修养》《我的创作经验》《研究文学的方法》《文学家的使命》等,是一个对待创作慎重的人。
写自己的作家,命运有时是会被自己“写”成的,两者冥冥之中仿佛有关联。庐隐的作品有大量的死亡与悲哀,几乎预示或演示了她自身的早亡与悲凉。就像《归雁》中写道:“我造成我自己为一首哀艳的诗歌,我造成我自己为一出悲剧中的主人。”
“生死观”是庐隐人生很大的课题,也是她创作很大的母题。一出生就是外祖母死亡,这个死亡对她一生又产生极大影响。生与死就这样铰链在一起。是死亡开启了庐隐的命运,怎么能让她不时时畏惧与警惕?所以,不难理解她的作品充满了死亡的宿命气息。
我们首先经历的是他人的死亡,然后才能意识到自身的死亡。对庐隐来说,母亲的离世,郭梦良的病逝,好友石评梅爱人高君宇的“殉情”,直至石评梅的病逝,对她都是强烈的冲击,但是她又将之内化为一种命运的必然。死,成为肯定生命、肯定爱情的一种方式,成为超常的人生诗意。曾有一段时间,她与石评梅每周日都会去陶然亭,在高君宇墓前徘徊,叫两斤绍兴酒、两盘盐水煮花生,饮毕而哭。所以对于死亡,她再熟悉不过。当她走向自己的人生终点,在血泊的产床上,最后一刻会想些什么呢,或许会松了一口气,叹道就是这样的了吧。她的遗言是不要去追究产婆的责任。这表明她心胸仁厚,但也有对生命的无奈吧。
庐隐一生都在与命运抗争,依然免不了悲哀的结果。但对于作家来说,生活无所谓悲喜,都是素材。只是最后的那一刻,她用不上了。
第三种解释:隐藏矛盾的自我。
文学与自我,在庐隐有时是互为障眼法。她在《归雁》中写道:“我最怕人们窥到我的心,用幸灾乐祸的卑鄙的眼光,怜悯加之于我的时候,那比剐了我还要难过。”
在“隐”(自我设想)与“显”(写作特性)的交错中,庐隐给予外界印象是矛盾的。既游嬉又真诚,既多情又无情,既悲哀又豪爽,仿佛游走在冰与火的两极。庐隐承认:“事实上我是生于矛盾,死于矛盾,我的痛苦永不能免除。”
她有个著名的“游戏人生论”,看起来洒脱,实际上生活得比谁都认真。因为真,才会受到很多伤害,只好以戏谑的狠话“消解其中的慎重与沉重感罢”。伤害依然难免,她哀叹:“我想游戏人间,反被人间游戏了我!”就像无情与多情也是如此,只是嘴狠而已,行动起来却不是。如对待曾伤害她至深的母亲,庐隐一言一行都会违逆,但仍然在千里之外会惦念怕她伤心。
读者总以为她就像作品中的人物,是一个易感多愁脆弱的人。她否认。大哭与大笑,是庐隐的标志。小时候爱哭,让家人烦厌,长大后,泪泉更多地在作品中流淌,而她本身仿佛补偿报复一般,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活泼、活跃,甚至到了夸张的地步。苏雪林说,庐隐外表虽然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甚或骄傲得难以教人亲近,其实是一个胸无城府、光明磊落的人。
庐隐性格里面悲与喜都是热烈的。悲愁,似乎是一种强烈的燃料,可以将心中的热望激发出来。丧夫后,她在与石评梅的信中说,“我们将来也许能作到英雄。”后期她的创作果然开始关注秋瑾、李大钊等英雄题材。
三、关于“庐隐”或结语
庐与隐,组合在一起,似乎又是另一个词:如影。庐隐就像一道影子,划过文学与历史的天空。
这道影子,是她和她一代人在作品中的投影。这道影子,也是女性,尤其是女性作家的写影。她们一直在找寻,找什么,怎么找,直到今天还是一个问题;这道影子,还是生命戛然而止留下的阴影。当她年少悲观厌世,却强韧地活了下来;当她对未来怀有热望,生命却悄然倏逝,这是一道射向人类无常的课题。
庐隐喜欢写书信体文章,并称之为“灵海潮汐的印影”。她的作品就像是她写就的一封封信件,不知寄向谁,只看见在时间的长河里孤帆远影……会渐渐隐没吗?庐隐,如影。
文/万小英
一个个“待解谜”的笔名,令作家本身成为了文学角色 | 此刻夜读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从卡洛·科洛迪到阿尔贝托·莫拉维亚,从约瑟夫·康拉德到巴勃罗·聂鲁达,从特奥菲洛·福伦戈到伏尔泰,从翁贝托·萨巴到佩索阿,再到罗曼·加里(本名罗曼·卡谢夫,他在以埃米尔·阿贾尔署名的小说再次赢得龚古尔大奖后与世长辞),以及不可或缺的埃琳娜·费兰特……历史的长河里,作家和诗人们出于各种原因选择使用笔名,他们的名字也因此名垂青史。
同样的,别名(或网名)的使用,甚至崇拜,从未像今天这样受欢迎,因为我们今日正生活在一个网络的密林之中。意大利作家马里奥·鲍迪诺在《你不知道我是谁》一书中深入剖析了历史上的大作家和诗人们选择使用笔名的人文原因及其影响,探寻历史上作家笔名的趣味性,更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你不知道我是谁》
作者:[意] 马里奥·鲍迪诺
译者: 徐嘉娜
联合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Lei Non Sa Chi Sono Io
罗曼·加里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公众人物之一:他曾是战时飞行员(如圣-埃克苏佩里和安德烈·马尔罗一般),亦是拥护戴高乐主义的英雄;他英俊潇洒、风度翩翩、衣着考究,又暗藏着几分挑逗的意思;他魅力超凡,身边美女如云,过着常人几乎无法效仿的生活。然而,1980年12月2日,他在巴黎巴克大街的家中,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这一天,距离罗曼·加里第二任妻子珍·茜宝自杀的日子仅一年之隔。她是电影明星,曾在《精疲力尽》中担任女主角,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她与加里早已分居多年,但二人仍长期维持着朋友关系。
罗曼·加里与珍·茜宝
加里去世时只有66岁,他的死讯给其颇具争议的传奇一生画上了句号。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为他自己的“整部小说”拉下了帷幕。就在自杀前的几个月,加里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部作品,并于11月30日寄给了出版商加斯东·伽利玛,希望能在自己死后出版。这部遗著的题目为《埃米尔·阿雅尔的生与死》,其尾语颇有一丝诙谐讽刺的意味:“我玩腻了。谢谢,再见。”
这里提到的阿雅尔,实际上是加里在人生最后六年中使用过的笔名。阿雅尔是一位被杜撰出来的作家,但文坛中却几乎无人质疑过,也从未有人真正深入调查过。然而,加里坚信,只要有谁稍微认真阅读他的作品,这一伪装便会露出马脚。加里是一个成熟的男人,但他笔下的阿雅尔却是一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因为在法国有一些尚未了结的官司而暂住巴西。加里凭借着195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天根》,一举拿下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而阿雅尔也借着《如此人生》获得了这一殊荣。曾有《快报》的一位评论记者称,这位青年作家在创作时,至少得到过加里,或者更多人的指点。换句话说,该作品是一部合著,之后的那些才是他的专著。
罗曼·加里凭借《天根》和《如此人生》两获龚古尔文学奖
如今,回过头来再看此事件,不难发现它跟神秘作家费兰特的身份之谜有几分相似,这位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作家的身份,至今仍是个谜团。坊间流传其作品均为“合著”,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探究,其中又大有玄机。整部《埃米尔·阿雅尔的生与死》叙事风格显得有些玩世不恭,加里清楚地明白这一点并写到,文学正在平庸中逐渐沉沦,他试图挽救,“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过程”——起码他是这么认为的——当然,19世纪初麦克弗森编造诗人奥西恩的壮举除外。但若仔细观察加里的所作所为,便会察觉其超凡脱俗之处。
如果说麦克弗森假装发现了一个伟大却被世人遗忘的盖尔族吟游诗人,而让(18世纪末的)世界为之一振,加里则无意间开启了一个多重身份的时代。换句话说,加里曾经所做的正是当今社交媒体所为的一把鲜为人知甚至遭人厌恶的文学语言大众化,并逐渐将其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完全可以尊称加里为虚假时代的先驱者和鼻祖,甚至连目前盛极一时的科幻小说都无法企及。他不仅在麦克弗森和费兰特之间扮演了承上启下的角色,同时也是一位不局限于诠释笔名语法和修辞的作家。加里大大超越了那被称为老把戏的艺术规则,成就了一个传奇。对于读者、记者、评论员,也就是文坛和公共舆论(有人可能不相信,但当时确实存在),他总是那么轻描淡写地说:“您不知道我是谁,且永远也不会知道。与所谓的真实身份相遇是在死亡后,但那时,这真实身份似乎会变得毫无意义。”
笔名文化从未像今天这般受人欢迎。可以说,出于工作的技术原因而使用的虚假身份已俨然变为多样的大众身份:这也许事出有因,其中大多数情况与事物存在的本质有关,而非职业因素,如特工、宗教人士、演艺界人士等。后者通常会因功能或传统需求,而使用化名,一方面可起隐秘或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凸显使用者的身份,如特工007或意大利的索菲亚·罗兰。
卡洛·科洛迪(左)和马克·吐温
数个世纪以来,笔名对于文坛来说几乎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写作的政治和宗教评论家、讽刺小说家和幽默小说家,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出于保护自身的目的才使用笔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便是最好的例子,其笔名马克·吐温的姓氏原是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用来测量航道水深的术语(这个计量值约为2米)。卡洛·科洛迪亦是如此。他原名为洛伦兹尼,是经典名著《木偶奇遇记》的作者,自认为是幽默小说家,实际上也的确如此。科洛迪是托斯卡纳维内利的一个小镇,是洛伦兹尼母亲的出生地。另一个例子是约翰·勒卡雷,原名戴维·康威尔。他并不是基于审美或商业考虑才选择使用笔名的。1961年,他凭借《召唤死者》首次进入大众视野时,还任职于英国军方情报单位,出于安全原因无法使用真实姓名出版作品。三年后,著名双面间谍金·菲尔比将份英国特工名单交给了苏联,使得约翰·勒卡雷身份暴露,他也因此改了行。而金·菲尔比随后成为约翰·班维尔经典小说《无法企及》中的文学人物。对于读者来说,此时的戴维·康威尔俨然已是勒卡雷,再用回原名会适得其反。在阿尔及利亚恐怖主义猖獗的那几年里,神秘的侦探小说作家穆罕默德·莫莱赛奥曾在军队中担任军官,为了躲避军方对书籍的审查,他使用妻子的名字“雅斯米纳·卡黛哈”作为笔名,在成名之后,仍继续沿用。
如今,笔名早已不再是某些特定社会阶层的特权,每个人都可以随意使用。每个人都能借助社交媒体,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展现自己,有意或无意地成为另外一个人,为自己编造虚拟的一生,尽管真实的姓名还在使用。所谓的日记综合征由此爆发,并通过网络得到强化:为了服务我们及其他人的自恋情绪,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假面。众所周知,笔名是一种大众仪式。那么,这又是怎样一种仪式呢?
约翰·勒卡雷
乍看起来,这种仪式与文学中出现的平行现象大相径庭——它具有自己的传统、历史、动机以及不同的作用和特殊的目的。
埃琳娜·费兰特是一位拥有大量读者且享誉全球的那不勒斯神秘女作家,对其真实身份的调查与揭露在国际上曾引起一阵骚动,不仅仅是译者和出版商,她的铁杆粉丝对此也有些恼火。随着费兰特的小说逐渐成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任职于意大利商业日报《24小时太阳报》的记者克劳迪奥·加蒂,在2016年公布了意大利出版机构Edizioni E/O的营收,而一直在这家出版机构担任顾问的安妮塔·拉哈女士也在这时候开始与其作家丈夫多梅尼科·斯塔诺恩频繁置业。虽然这种调查手段颇有成效,但似乎很多人并不买账。在各位大文豪的笔名背后总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暂时先搁置不谈。多年来,人们一直对费兰特的真实身份津津乐道,试图通过分析其写作风格、人物背景及作品内容来解开这个谜团,克劳迪奥·加蒂的调查,似乎为这种持续多年的猜测提供了有力证据。
根据费兰特小说《我的天才女友》改编的电视剧
费兰特的例子对于笔名在文学领域的使用及其影响极具启发性。这不仅具有指导意义,甚至还很有趣。它算不上史无前例,因为它汇集了一个古老传说的所有元素,广为流传却又易被遗忘。总是有人想方设法要找出躲藏在名家笔名背后的人,而在真相大白之日,众人的反应总是可以接受且态度温善的。除个别特例(接下来我们会详细讨论)之外,如费尔南多·佩索阿那样模棱两可、极为复杂的情况,几乎每一个笔名背后的故事都会在作家生前被发现。当然,还有罗曼·加里的故事,只要有谁愿意稍微认真一些阅读他的作品,便会有所发觉。
也正因如此,才更要多些耐心,虚假的传奇至少需要一点儿悬念。现在,请回到加里,或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罗曼·卡谢夫。他出身于一个犹太家庭,童年时期,罗曼跟随追寻美好生活的母亲妮娜·奥钦斯基前往法国定居。妮娜·奥钦斯基曾是一名演员,后又成为一位服装经销商和富裕的企业家,她决定成就自己唯一的爱子,将他培养成一个伟人。她一直认为罗曼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事实证明,她的确没有看错)。如果罗曼学习成绩不好,妮娜便会怪罪老师无法理解他;如果罗曼学不会拉小提琴,那肯定是老师(或是制琴师)的错,使他无法走上光辉的演奏家之路。
根据罗曼·加里自传体小说改编的电影《童年的许诺》还原了他和母亲之间爱恨交织的羁绊
罗曼的名字有点儿俄化和犹太化,而他作为法国乃至全世界迄今最英俊、聪明且受欢迎的男人之一,很显然有必要改名字。因此,当他决定投身于文学时,便开始仔细研究有哪些笔名可以使用。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加里”(Gari)这个假名(俄语的意思为动词“燃烧”,后又被英语化为“加里”,即Gary)。这绝不能说是在浪费时间,况且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不管在这之前还是之后,总会有各式笔名涌现出来。此外,他将自己的原名“罗曼”(Roman)法语化为“罗曼”(Romain)。
加里于1935年成为法国公民,在巴黎攻读法学的他,一贯显得比较懒散。加里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在文坛小试牛刀(但成绩并不理想,当然,这绝对是因为出版商不懂得慧眼识珠),后来他继续以卡谢夫的身份出版小说,并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一些作品也陆续在美国被翻译出版。他于1937年出版小说《亡者之酒》,但这部作品并没有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使他停滞,又推动他步入人生正轨的是战争。法国战败后,这位年轻作家加入了戴高乐的部队。这其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巧合,那就是,几年前,在他与母亲讨论寻找合适笔名的时候,也曾考虑过采用将军的姓名。“自由法国”军队虽为法国的“地下”军队,但一直以正规军的身份与国外同盟并肩作战。罗曼曾是这支军队的副官,也曾进入最富有诗意的军种——空军服役。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勇敢、酷爱冒险,一生荣耀无数,奇迹般地在各种惨烈的飞机事故及难治之症中存活下来,同时也从未忘记母亲的教诲:坚持写作。他在降落场地上写作,也许还在飞机里创作;他在北非或者欧洲基地的漫漫长夜中写作;当同伴都已熟睡时,他还在运输船上、帐篷中写作。加里为解放日而准备的成果是题为“欧洲教育”的小说,于1943年在英国兵营中完成,后在1945年1月出版,取得了巨大成功。可惜他的母亲无法目睹这一幕,因为这名年轻的飞行员在战后才知道,母亲早在四年前就去世了。作家那几年收到的全都是母亲生前便已写好的书信,她在过世之前将信件交给一位好友,叮嘱对方在自己死后依次寄给加里。信中当然不可能提及时事,但却写满了对加里的鼓励。最后一封信中只写了这么一句话:“我的孩子,坚持下去,你要坚强。妈妈。”罗曼·加里的母亲是一个意志如钢铁般坚强的怪女人。她的预言几乎同时实现了;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罗曼·加里不仅成为一名成功且广受好评的作家,还开启了外交生涯,即使这是一个备选项,也是妮娜一直所预言的。他英俊潇洒、浪漫多情、魅力十足,在环游世界的同时,创作了法国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几部作品。他是一名成功的导演、一个连环诱惑者,全身上下都散发着浓浓的法国情怀。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为自己编造一个替身。很显然,他绝不是一个保守或内向的人,更不是一个谨慎之人;他这么做绝不是因为害怕或排斥公众场合。他毫无隐私可言,也没有用于隐居的秘密小屋。他位于马略卡岛的别墅甚至可被称为一座命运交织的城堡,人人都能下榻此地,而他也喜爱组织庆典。
罗曼·加里与母亲
1968年之后,很多事情发生了改变,加里或许已经感受到没落的端倪。难道发生了类似于戴高乐将军的经历吗?这是个他曾经在荣耀之路上跟随过的人。黄昏即将来临,却没有作家能感受到它,他曾熟知所有黎明的曙光。加里开始渐渐厌倦自己的成功、名气和身份。《当法国开始厌倦》——这是《世界报》1968年3月15日发表的文章,其中描述了这种渗透至各个社会阶层的枯燥和乏味。而今,似乎也轮到他了。
正如格姆布洛维茨所说的那般,加里在临终前做出解释,想通过改名再次证明“一位作家可局限于人们为他创造的“形象”到何种程度,这个“形象”与作家的作品及其本人毫不相关”。十几年之后,多丽丝·莱辛也效仿加里——她用笔名简·萨默斯连续发了两部小说给常年合作的出版商。她想证明的是,没有什么比成功更容易造就成功。不出所料,这几部小说果然被退了稿,随后通过另一家出版社出版,但并没有多少销量,更没有引起文坛的注意——在作家出面澄清后,这几部小说才以《简·萨默斯日记》的书名再版。这位英国作家的目的或具社会意义。然而,加里不仅企图成就一个雄心勃勃的文学计划,当中还夹杂着些许报复的欲望。
多丽丝·莱辛
当他决定以笔名埃米尔·阿雅尔发表《爱蟒的人》时,法国评论家认为加里业已文思枯竭、江郎才尽。这种情况对于像他这样性情的人而言,实在难以接受。
于是,他在60岁时(1974年)发表了一个焦虑年轻人的处女作,为的是证明人生还有许多路要走。加里的一个朋友曾在他位于马略卡岛别墅的书桌上,看到过署名“埃米尔·阿雅尔”的手稿,她虽然曾向有关报社透露过这一消息,但没人相信她的话。两者的作品之间的一些风格相似之处偶尔会引起文坛的质疑,但作家大多会圆滑地回答:“众所周知,晚辈往往偏爱模仿前辈。”然而,从一部小说到另一部,从一个身份到另一个,也会在措辞、主题方面留下一些线索,但这些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忽略了。他在自己的遗作中以略带诙谐的口吻评论说:“只要读一下就行了。”没有人做得比这更明显了。可能罗曼·加里有所夸大,但毋庸置疑的是,他的确在各处都留下了线索。
加里与自己杜撰出来的作家都会按时出版作品,后者的书往往比他本人的书更受赞扬。阿雅尔(一个俏皮的笔名,俄语“阿雅尔”的意思为炭火,类似于“加里”之意)在1974至1979年间,先后出版了四部小说。但之后,这个游戏对于加里本人而言或许变得过于复杂了。又或许,他已感到厌倦。然而,在那段时间里,这个人物的出现无疑是一次胜利的挑战,充满了道德意义,也是冒险的大胆尝试。例如,当他打算给阿雅尔配上一幅画像时,还曾向远房表亲求助,但这也只帮他掩盖了一段时间。即使保罗·帕夫洛维奇走漏了些风声,也无法拆穿这个面具。也许,也没有人真正想要这样做,当然,具体情况如何,我们永远不得而知。
罗曼·加里的书房
罗曼·加里在遗作中声称,有那么一瞬间,自己完成了“整部小说”,而作者本人也成了镜像世界中的一个文学人物。这是他一生中恒久不变的话题,即在写作生涯中使用过许多笔名,例如福斯科·西尼巴尔迪、夏当·博加,但并未在文坛中引起过轰动。感谢阿雅尔,那些围绕着书而不是书的部分(装饰部分)成了文本。如果“整部小说”的想法会使人联想到瓦格纳及其所有艺术作品,那么,这种结合或许并不是偶然。但在这个纯文学领域,还存在另外一点:话语不多,极具启发性,似乎与费兰特的身份之谜有关。
阿雅尔发表《爱蟒的人》后,许多人都在揣测谁是阿雅尔。《新观察家》曾提出作者可能是奎纳乌或者阿拉贡,并认为这本书“一定是某位大作家所作”。加里还非常得意地回忆说,甚至有人认为这部小说是由令人毛骨悚然、极具神秘色彩的黎巴嫩恐怖分子——哈米尔·拉哈所著。
其实,拉哈(Raja)不正是倒着读的阿雅尔(Ajar)吗?这样一来,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加里在字里行间已经暗示了阿雅尔的身份。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熟悉的费兰特,已经被人指认为安妮塔·拉哈,也就是那位大翻译家。让我们来做一个奇幻的文学假设:《埃米尔·阿雅尔的生与死》首次在法国出版时,费兰特或曾拜读过。她也许从中感受到了一种召唤,甚至是一种使命。加里的书于1981年出版,埃琳娜·费兰特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讨厌的爱》,则由罗马的出版机构E/O于1992年出版。一个正准备结束游戏的作家曾在不经意间播下一颗种子,在此期间,这颗种子也有着充裕的时间去发芽成长。
翻译家安妮塔·拉哈被认为是埃琳娜·费兰特
让我们尝试做一个大胆的假设:罗曼·加里与埃琳娜·费兰特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关联。好吧,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确实不少:埃琳娜·费兰特既是作者,也是主角,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费兰特本人就是其小说的一部分,她通过邮件采访和自传性文章,撰写了一个故事,一个相对准确的自传。她在访谈集《碎片:一位作家的旅程》中采取了相同的做法,并进一步佐证了笔名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以费兰特的身份出现时,这位隐形作家使自我的另一面成为文学角色,正如加里创造阿雅尔那样。
在这种情况下,还缺少表亲帕夫洛维奇,但要说的是,只需要一点儿耐心,就能再次见到他的灵魂以其他形式在其他情况下重现。笔名的世界浩瀚无垠,难以掌控。然而,也许正如人类所有的事物、小说和叙述一样,笔名的世界也存在许多共同的特征、处境和情节,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周而复始,尤其是在我们当下的时代,笔名本身不正是叙述的一个要素吗?
我们目前经历的这个故事恰恰始于17世纪。这就好比一个旷日持久的翻牌游戏:不一定无谓,不必总是严肃,但这就是它的玩法。
新媒体编辑:李凌俊
图片来源:资料图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