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罄是什么意思怎么读(罄是什么意思)

罄是什么意思怎么读(罄是什么意思)

成语典故:罄竹难书——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成语】罄竹难书

【注音】qìng zhú nán shū

【解释】罄:尽、完,在这里是用尽的意思;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的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

【出处】《新唐书·李密传》

成语出处

《新唐书·李密传》:隋时李密移檄郡县,数炀帝十罪曰:“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成语典故

隋朝末年,隋炀(suí yáng)帝杨广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好大喜功,多次劳师远征高丽,大兴土木,破坏农业生产,人民不堪重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李密本是隋炀帝杨广的侍卫,他生性聪明灵活。在一次值班的时候,因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认为他不老实,于是就免了李密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从此发奋读书。

后来,李密参与了反抗隋朝的运动,他投奔了翟让领导的瓦岗农民起义军,在李密的帮助下,这支起义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大胜利。翟让就主动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

李密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进攻洛阳时,他发出了讨伐隋炀帝的檄(xí)文,宣布隋炀帝有十大罪状,号召百姓起来推翻隋炀帝,其中就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表述,意思是说把南山的竹子都制成竹简,也写不完隋炀帝的罪状,决开东海的堤坝,滔滔海水流完了,隋炀帝的恶行还没有流完。成语“罄竹难书”便由此简化而来。

过了几年,隋炀帝被部下所逼,上吊自杀,隋朝灭亡。隋朝大将李渊建立了唐朝,李密也归顺了唐朝。

是此,罄竹难书。

(微信公众号:成语铺子)

“穀”和“榖”只有“一横之差”,两字该如何区分?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五柳七

此前写《和葫芦唠个“家常”》一文,说到宋代陶穀“依样画葫芦”一事,把陶穀写成了“陶榖”,幸蒙读者指正。

穀和榖都可谓带“壳”的字。壳本写作殻或殼,是象形字,左边是钟形乐器,右边的“殳”是敲钟的手形。壳中有禾,是五谷的穀;壳中有木,是榖树的榖。穀和榖均见于《诗经》,穀字常释为善,而榖却被当做恶木。一说穀榖可通用,两字如此“善恶分明”,不太好通。

穀可简化为谷。把陶谷写作陶穀,舍简就繁,并非为了卖弄。谷可理解为山谷,又可理解为五谷。古人取名多有深意,取本字为更好辨识。简繁转化要注意别闹笑话,诸如岳飞不是“嶽飞”,杨万里不是“杨万裏”,武松更不是武鬆。

从某种角度说,错误书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三国演义》就不少张冠李戴:傅肜(róng)写作傅彤;苑康写作范康;李利写作李别;吴巨写作吴臣;刘靖写作刘熙;孟达字子庆,其实是字子度;杀了张飞的是范强,不是范疆;周瑜的老丈人乔国老,很可能是桥国老。

北京三里屯有个太古里。早在1866年,英国太古洋行来上海做生意,据说老板约翰·萨缪尔·施怀雅想起个中文名字入乡随俗,他在街上常见“大吉”二字,因为不谙中文,把“大吉”误写作了“太古”。

这么说绝没有给自己开脱的打算。《吕氏春秋》中有个三猪过河的故事,“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历史写作,犯了此类错误,闹了笑话,脸再红都要原地立正。

多一横少一横,错也可大可小,闹大了其实会原地爆炸的。1962年美国发射水手1号探测器,计划探测金星,升空仅5分钟,就因为出现制导系统的问题放了大烟花。调查发现,因为程序转录员出现了低级失误,少抄了“一小横”。

穀榖难分,一笔之差不是因为眼神不好,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榖树之榖,背了上千年的恶名与骂名,也是一笔之失闹的,正好借此文为榖正名。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有“方期戬穀”

《诗经》处处皆“善也”

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朱熹《诗集传》,“穀”字当粮食作物讲时,均简为“谷”,有意思的是均用于“百谷”一词,其他情况都沿用繁体的“穀”。

《诗经》中“百谷”共有六处。如“既沾既足,生我百谷”(《信南山》);“播厥百谷,实函斯活”(《载芟》);“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七月》)。

朱熹撰《诗集传》,为昌理学,满纸“善也”。“田车既好”,好释为善也;“莫不令德”,令释为善也;“亦孔之嘉”,嘉释为善也。“射则臧兮”,臧释为善也;“永锡尔类”,类释为善也;“窈窕淑女”,淑释为善也……

朱熹释“穀”,说成“善也”的时候也最多。“穀旦于差,南方之原”,“穀旦”是善旦,意思是良辰;“此邦之人,不我肯穀”,穀是善待的意思;“教诲尔子,式穀似之”,就是教诲民众,良善传家。

“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穀,诒孙子。”《有駜》写宴会上载歌载舞,但君子留给子孙的“穀”,可不是大米白饭,朱熹说是“善”。

“天保定尔,俾尔戬穀。罄无不宜,受天百禄。”(《天保》)“戬穀罄宜”是吉言,常题于旧时影壁之上。戬穀一词,《毛传》训为福禄,而《诗集传》引闻人氏之说,认为戬是尽也,穀是善也,戬穀等于尽善,境界一下就拔高了。再早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把“方凭积善”划去,改成了“方期戬穀”。老百姓祈福禄,士大夫求尽善,是阶层问题。

朱熹注疏《诗集传》。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刊本

朱熹喜谈“尽善”,不喜谈“尽情”。举个例子,《诗经》有两篇写生死相许,一是《大车》,“穀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是《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穀则异室”的穀作生讲,生前没一起,死后一块埋。朱熹说这是“故淫奔者畏而歌之如此”,至情至性而至勇,哪里看出来的“畏”?

《桑柔》有句“朋友已谮,不胥以穀。人亦有言:进退维谷”。若把穀简化为谷,读来就会莫名其妙。“进退维谷”是成语,意思本不复杂,朱熹则说“穀”是善,而“谷”作穷,“言上无明君,下有恶俗,是以进退皆穷也。”之前唐代孔颖达释作:“谷谓山谷,坠谷是穷困之义,故谓谷穷。”令人费解。

清代阮元在《诗书古训》把谷也要当善讲:“谷乃‘穀’之假借字,本字为‘穀’。进退维穀,穀,善也。此乃古语,诗人用之。”

《晏子春秋》载,晋士大夫羊舌肸(xī)和晏婴有过一场讨论。叔向(羊舌肸)问晏子:“齐国之德衰矣,今子何若?”晏子对曰:“婴闻事明君者竭心力以没其身,行不逮则退,不以诬持禄。事惰君者优游其身以没其世,力不能则去,不以谀持危。且婴闻君子之事君也,进不失忠,退不失行,不苟合以隐忠,可谓不失忠,不持利以伤廉,可谓不失行。”叔向回答:“善哉!《诗》有之曰:进退维谷。其此之谓与?”

阮元以此为例,认为进退维谷是“皆谓处两难善全之事而处之皆善也。叹其善,非嗟其穷也”。进退维谷成了进退皆善,可谓强解。

进退维谷的谷,当山谷解释就好,无须为了善作过度解读。《诗经》中还有一句“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宛》),如临于谷总不能说成如临于善。山间进退自然要小心掉沟里,但总还有路可走,不是穷途末路,更不是左右逢源。羊舌肸认同晏子的意见,君子做进退取舍,态度要持重。

名字带“壳”怎区分

有部动画片叫《攻壳机动队》,海报上写作“攻壳”“攻殻”“攻殼”的都有。“殻”和“殼”多一横少一横,都是壳字。当年“寡姐”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同名电影上映,有过壳怎么读的讨论。

壳,俗读ké,文读qiào。北宋宰相蔡确,曾被刘攽(bān)戏称为“倒悬蛤蜊”,蛤蜊俗名“壳菜”,倒过来读就是蔡确的谐音。照这么说,殻也能读què。

壳、殻、殼都是象形字,本义是敲。在甲骨文中是手持槌敲击“南”(一钟形陶制乐器)。壳字可谓“百宝囊”:加把禾,是穀;加根木,是榖;加束丝,是縠(hú);加张弓,是入我彀(gòu)的彀;加辆车,就成了朱轮华毂(轂)的毂(gǔ)。

名字一带壳,就容易认错人。

金代有张彀和张瑴(jué,同珏)两兄弟。张瑴是弟,以紫髯著称,“少有俊才,美风姿,髯齐于腹。为人豪迈不羁,奇士也”(《归潜志》)。张彀是兄,做人有担当。他任同州观察判官时,州中要征收箭支十万,并且要求只要十万雕翎箭。张彀说:弓箭就是耗材,在乎什么羽毛?(矢去物也,何羽不可)。长官说那要向上面打报告。张彀说事关民生,我担着。

唐末有诗人王轂,曾作《玉树曲》,名噪一时。一次在街上,看见同窗好友被几个无赖纠缠,王轂上前扬声说:“莫无礼,识吾否?吾便是解道‘君臣犹在醉乡中,面上已无陈日月’者。”无赖们“敛衽惭谢而退”。宋代文献又有记其名为王縠和王穀的。轂的本意指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王轂字虚中,由此可认定,縠、穀是误写。

唐末诗人郑谷,因《鹧鸪》一诗闻名,人称“郑鹧鸪”。本字就是山谷的谷,不能写作郑穀。唐代还有位郑縠,郑縠的父亲叫郑熏,当年曾经诬告过宰相郑畋,但郑畋不记前仇,提拔郑縠为给事中。《唐语林》中郑縠被误写为“郑穀”。

北宋有墨工潘谷,被苏轼咏为“墨仙”。《春渚记墨》载,当时墨工制墨,名字多相蹈袭。著名墨工有张遇、常遇、潘遇,也有潘谷、张谷、叶谷。有人趣说,墨工家世,不是谷之子,就是遇之孙。潘谷的谷,也不能写作潘穀。

北宋名士巢谷比较特别,《宋史》说他“初名穀”。苏辙曾写《巢谷传》,纪念这位眉山同乡的情谊。哲宗亲政后,苏辙获罪遭贬,亲朋故交纷纷和他做切割,“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年已古稀的巢谷从四川眉山徒步到广东惠州,探望苏辙。相见之后,遂改名“谷”。苏轼其时贬至海南,巢谷执意前去相见,死于路上。

南宋严粲《诗缉》。此为明嘉靖时期赵府居敬堂(味经堂)刊本

明代书画大家钱穀,一生抄书成癖,手录古文金石书几万卷,“手自抄写,几于充栋,穷日夜校勘,至老不衰。”可惜大部分未能流传下来,钱穀的书法作品亦鲜见于世。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行书仿米芾诗轴》,被认为是钱穀之作,但有诸多疑点,如钱穀题款,穀字必写那一小横,而此幅题款却写如“榖”字。

(明)钱穀《求志园图》卷

此书是不是钱穀真迹?故宫博物院馆员傅东光撰文考证,是钱穀真迹,但不是明代钱穀。史上有三位书家叫钱穀,明代钱穀最为知名。其余两位均为清人,一是浙江萧山人,字龙泓,一是上海人,字子璧。从款印以及抬头款的使用来判断,这幅《行书仿米芾诗轴》是百余年后清代钱子璧的作品。虽不确定古人写穀,到底是少一横还是少一撇,但钱子璧的书法确实多了一层辨识度。

“四字哥哥”怎么读

春秋时楚国令尹斗穀於菟,就是《论语》中被孔子赞为“忠”的令尹子文。他姓斗,子文是他的字。

斗穀於菟是私生子,又说因为生于五月初五,日子不吉利,因此出生后就被遗弃于云梦泽中,幸有老虎喂乳而生。恰逢郧国国君郧子在云梦泽间打猎,带回宫中抚养。楚人称老虎为於菟,称乳为穀。斗穀於菟的意思就是被老虎奶大的孩子。

斗穀於菟怎么读?不是送分题,是“送命题”。这位“四字哥哥”的名字,都是多音多义。

(清)丁善长《历代画像传》中的斗穀於菟像,写作“闘穀於兔”

斗。斗穀於菟的斗,正字是鬭,读作dòu。据《说文》,鬭的本义是遇。《国语·周语下》载:“穀洛鬭,將毁王宫”,穀水和洛水相遇争流,因此王宫告急。

於。於读wū,本义是乌。於戏读“呜呼”,荆轲刺秦中那位自杀的樊於期,也读wū。“于”不是於的简化字,於读wū时,不能写作于。因此於菟不该写成“于菟”。

菟。菟丝草的菟,读tù;於菟的菟,读tú。成语“归老菟裘”指归隐,菟裘是古地名,也读tú。

一到穀字情况就变复杂。《左传》载“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但是李时珍在《本草》中提出异议,认为楚人口中的乳,是榖树的榖,因为“楚人呼乳为榖,其木中白汁如乳,故以名之”。清代《礼书纲目》就此总结说:“孺子曰穀,或曰榖。读为斗穀於菟之穀。穀,乳也,谓哺乳小儿也。”(这话网上常见为“孺子曰谷,或曰谷。读为斗谷于兔之谷。谷,乳也,谓哺乳小儿也”。)

清代陈大章在《诗传名物集览》中又提出一说,认为乳穀的穀,本字应该是穀孑(gòu)。《说文》载,“穀孑 ,乳也。”南唐徐锴也说:“楚人谓乳曰穀孑 ,故名子文曰穀孑 於菟,通作穀。”从字形到字义,穀孑 倒是显得更合理。

据此说,这位楚令尹应该叫斗穀孑 於菟,读为“逗够乌图”。

《谷城长荡阴令张迁颂》,简称《张迁碑》,图中文字为隶书“汉故穀城长荡”

《庄子》中有“臧穀亡羊”故事:臧和穀相伴放羊,结果两个人的羊都丢了。问臧,臧说因为在读书(挟筴读书);问穀,穀说因为在下棋(博塞以游)。庄子认为,“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孟子说:“臧,善学人;穀,孺子也”。

《诗经》里的臧和穀,朱熹都释为善。清代画家臧穀,字善均,又字宜生,又字诒孙,名和字均取自《诗经》。

顺带说一嘴,斗穀於菟是班姓先祖。据《名义考》载:“斑彪,史误作班彪,斑姓出楚令尹子文之后。”东汉班彪、班超、班固父子,原来要姓斑。一说因为斗穀於菟是老虎带大的,虎身有斑,其后人于是以斑为姓。

“谷树皮”写错了?

说回朱熹谈《诗经》,谈善当然要谈恶。枭、鸱、鸮是恶鸟,蓫(zhú)、葍(fú)是恶菜,樗和榖则成了恶木。

榖树出现在《鹤鸣》《黄鸟》中。“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鹤鸣》)”,朱熹注“榖,一名楮,恶木也”。檀比喻君子,榖代表小人。

武大郎是“小人”,就和榖大有渊源。“三寸丁谷树皮”的谷,应该是榖。

“三寸丁谷树皮”这个诨名,出自《水浒传》:

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金瓶梅》沿袭了“三寸丁谷树皮”的说法:

(武大)因时遭荒馑,搬移在清河县紫石街赁房居住。人见他为人懦弱,模样猥衰,起了他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俗语言其身上粗躁、头脸窄狭故也。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刻的《皋鹤堂(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中,“榖树皮”直接写作了“谷树皮”。明清刊本常见“穀”写作“谷”的情况。如晚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以楮立条,搜集了大量前人论述,所用也均为穀,应是谷、穀、榖三字混淆造成的。

去年,学者朱玉麒、汤超骏发表《“三寸丁谷树皮”的误读》,比较全面地梳理了对“谷树皮”的历史误读。《误读》一文考证《水浒传》历代版本,发现谷、穀、榖三字混淆是常见现象:

“三寸丁谷树皮”中的“谷”,在作为底本的天都外臣序刻本中,往往“谷”“穀”混淆,而其他各本则“谷”均作“穀”。据笔者对几种不同章回的《水浒传》版本的对照,当有些版本把代表黍稷一类庄稼的“穀”字简化为“谷”字时,“三寸丁谷树皮”的“谷”字也是简化的;但当在代表庄稼谷物的“穀”字写作本字“穀”时,“三寸丁谷树皮”的“谷”字也都写作了“穀”或者“榖”。

明万历四十五年刊本《新刻金瓶梅词话》,写作“三寸丁谷树皮”

明末建阳藜光堂刘钦恩刊本《新刻全像忠义水浒志传》同样写作“三寸丁谷树皮”

从《水浒传》小说的文本表述上,“三寸丁谷树皮”点断为“三寸丁、谷树皮”,并无疑问。《水浒词典》解释说:

三寸丁即三寸钉,喻其矮;谷树皮,喻其皮肤粗,皮色难看。谷,繁体作“穀”,是“榖”的讹字。一说谷树即胡粟,一种皮呈黑红色而且上带黑点的高粱。

学者钱文忠、王海燕在《“三寸丁谷树皮”臆解》一文中,认为“三寸丁谷树皮”的“丁谷”,是外来语,来自吐火罗语,是洞窟之意。三寸丁谷树皮是“三寸高的洞窟里长的树的树皮”。

丁谷之谓,是因为吐峪沟峡谷呈丁字形而得名。古代文献中丁谷山并不写作“丁穀山”,从这个角度说,《臆解》一文立论时,还是忽略了“谷穀”的简繁之分。

问题来了,武松杀嫂发生在“阳谷县”,阳谷的谷是山谷的谷还是五穀的穀?宋代阳谷县在今山东省聊城市。据地志,阳谷县是取东阿县界“陽穀亭”为名,“阳谷”是穀城山之阳的意思。穀城就是生产阿胶的东阿镇。相传,神农氏曾尝五谷于此,故而得名。民国时期编纂的《阳谷县志》,即写作“陽穀縣”,在内文中“陽穀”“陽榖”不分,往往一页上出现多种写法。

民国时出版的《阳谷县志》

再如东汉《曹全碑》提到敦煌效谷县,西汉渔泽尉崔不意教民力田,以勤效得穀,效谷因此得名。虽和丁谷地方离得近,但不是一个“谷”。

至于北京平谷,得名于先秦。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载:“四周皆山,中则平地,因以平谷名。”

替榖树伸一脚

白居易《长恨歌》有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树木连理,最初却被视为不祥之兆。司马迁《史记》载,第十代商王太戊(一作大戊)任命伊尹之子伊陟为相,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都城亳(今河南偃师)出现桑树与榖树的连理现象,被视为不祥之兆。伊陟让太戊施行善政,怪桑枯死。

桑和榖同科不同属,但亲缘很近。《史记》记载可能是我国树木连理的最早记录。上古对连理现象不理解而视为凶兆,自《孔雀东南飞》起后人视为爱情象征。

《毛诗品物图考》榖树

榖又称“楮”或“构”,落叶乔木,雌雄异株,《本草》说雄树有斑,雌树皮白。榖树被称为“不材”,是千古奇冤。《后汉书》载:“(蔡伦)用楮树皮及麻头、鱼网、故帛,以为纸。”仅造纸一项,榖就功莫大焉。韩愈作《毛颖传》,奉纸为“楮先生”。

明代袁中道居地“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有人劝他砍掉榖树,种植松柏桃李,被他拒绝。袁中道在此造“楮亭”,并作《楮亭记》,说榖树虽不认为不材,但大有用处,只是不能栋梁,因此袁中道说榖“在材与不材之间”。

苏东坡在儋州,园中有榖树,也本来打算把树砍掉,换种松树菊花。又屈指算来,榖树其实大有用处:“肤为蔡侯纸,子入《桐君录》。黄缯练成素,黝面颒(huì)作玉。灌洒蒸生菌,腐余光吐烛。”因此“投斧为赋诗,德怨聊相赎”,写成《宥老楮》一诗。

苏轼是老饕,发现榖树还能丰富菜篮子。“黄菘养土膏,老楮生树鸡。”楮鸡不是鸡,是长在榖树上的树菇,乃野味清欢。黄庭坚和陆游也爱吃。

苏轼、袁中道都通医,却遗漏了榖树的一个用处——树皮被用来治脚气。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治脚气常作榖白皮防之法即不发方。榖白皮,五升切。勿取斑者,有毒。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滓。煮米粥常食之。”

谷壳称糠。穀榖两字易混,榖白皮成了谷白皮,又被误认为糠。1896年,荷兰医生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在印尼研究得了脚气的鸡,发现米糠和脚气间的关系,由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说道:“我们感兴趣的是,(《千金翼方》)两个处方可以列入食疗范畴。一个使用猪肝作为主要成分,另一个使用米糠(谷白皮)与普通大米做成粥。据说持续使用这种粥,可以预防脚气的发生。不幸的是,这个重要处方,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李约瑟错以为,孙思邈是最早用糠来治脚气的。

明代张岱在《夜航船》中讲一故事,一僧和一士子同宿,士子高谈阔论,僧因敬畏而只敢蜷腿而卧。说着说着,僧人问:“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士子答:“两个人”。僧又问:“那么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答:“一个人!”僧人大笑:“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谈文论史,总有无知之感,不解之惑,战战兢兢却总贻笑大方。敬请伸脚。(责编:沈沣)

成语典故:罄竹难书——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成语】罄竹难书

【注音】qìng zhú nán shū

【解释】罄:尽、完,在这里是用尽的意思;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罪行多的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

【出处】《新唐书·李密传》

成语出处

《新唐书·李密传》:隋时李密移檄郡县,数炀帝十罪曰:“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成语典故

隋朝末年,隋炀(suí yáng)帝杨广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好大喜功,多次劳师远征高丽,大兴土木,破坏农业生产,人民不堪重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李密本是隋炀帝杨广的侍卫,他生性聪明灵活。在一次值班的时候,因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认为他不老实,于是就免了李密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从此发奋读书。

后来,李密参与了反抗隋朝的运动,他投奔了翟让领导的瓦岗农民起义军,在李密的帮助下,这支起义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大胜利。翟让就主动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

李密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进攻洛阳时,他发出了讨伐隋炀帝的檄(xí)文,宣布隋炀帝有十大罪状,号召百姓起来推翻隋炀帝,其中就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表述,意思是说把南山的竹子都制成竹简,也写不完隋炀帝的罪状,决开东海的堤坝,滔滔海水流完了,隋炀帝的恶行还没有流完。成语“罄竹难书”便由此简化而来。

过了几年,隋炀帝被部下所逼,上吊自杀,隋朝灭亡。隋朝大将李渊建立了唐朝,李密也归顺了唐朝。

是此,罄竹难书。

(微信公众号:成语铺子)

储蓄国债又要售罄,你买了吗?

10月储蓄国债如期而至,年内利率已是四连降!日前,财政部发布公告,10月10日起发行2023年第九期、第十期储蓄国债(电子式),三年票面年利率2.63%,五年票面年利率2.75%。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10月发行的两期储蓄国债票面利率环比出现下降,且幅度较大,这已经是年内第四次利率调整。

随着利率下行,储蓄国债的吸引力虽较以往有所下降,但依旧是储户的“定心丸”。10月10日发售当日上午,经济导报记者走访济南多家商业银行发现,包括招行、工行在内的多家银行营业网点的储蓄国债额度已经售罄。

储蓄国债依旧抢手

“买上了!发售前跟客户经理预约好了,今天一早8点多来的,已经办完了。”10日上午,在位于济南市历下区的一家工商银行营业网点,经济导报记者与一位办理完储蓄国债业务的退休职工张红攀谈起来。

对于没有买上9月储蓄国债,她略有遗憾,“新发售的利率降下来了,9月的利率相对高一点,但没买上,现在利率水平都相差不多。还是感觉存国债更放心一些。”

不过,当经济导报记者询问额度时,上述工商银行营业网点工作人员回复,“三年和五年期储蓄国债额度都没有了。”

“三年和五年储蓄国债都没有额度。”在位于济南市历山路的招商银行营业网点,记者得到了同样的答案。

在相隔不远的一家建设银行营业网点,面对记者的咨询,大堂经理查询后表示,“三年期和五年期还都有额度。”另一家农业银行工作人员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储蓄国债三年期和五年期目前都还有,但五年期的快卖完了。”

经济导报记者走访发现,在10月储蓄国债发售首日上午,包括国有银行、股份行在内的部分商业银行的额度率先售罄,其他承销团成员银行的发售额度也在逐步减少。其中,储户锁定长期收益的意愿明确,五年期储蓄国债更受欢迎。

利率下行趋势明显

当下,存贷款利率下行趋势明显。从10月储蓄国债来看,三年票面年利率2.63%,五年票面年利率2.75%,均比上期环比下降0.22个百分点。

经济导报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储蓄国债已经历了3次降息,分别是3月、5月、7月。2023年3月首期储蓄国债的三年期票面利率为3.00%,五年期票面利率3.12%,分别较2022年最后两期(11月)储蓄国债利率下调0.05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

今年5月发售的两期储蓄国债利率分别是2.95%、3.07%,分别环比下降0.05个百分点。紧接着,7月两期储蓄国债利率又继续下调了0.1个百分点。

而回望2022年储蓄国债的发行,整年也经历了3次利率下调:2022年3月两期储蓄国债利率分别下调0.05个百分点,2022年7月两期均下调0.15个百分点,同年9月两期再次分别下调0.15个百分点。

综上历史数据可见,2023年10月两期储蓄国债的降幅为近两年最大的一次。“今年存款利率经历了几轮下调,现在国债利率下降也比较严重,利率下行趋势难挡。”上述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一家国有银行大堂经理表示。

利率3%以上存款将鲜见

下行趋势下,国庆假期之后,目前各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如何呢?经济导报记者观察到,虽然10月两期储蓄国债利率出现下调,但与国有银行现行的存款利率相比,还是略有优势。

“我行三年定期存款利率为2.6%,五年2.65%。10月储蓄国债三年期是2.63%,五年2.75%。”工商银行工作人员向经济导报记者介绍,储蓄国债相对利率高一点。同时她表示,“理财现在风险都比较大,可以考虑现金类产品,7天可以赎回,利率在1.8%-2.5%。”

“10月储蓄国债利率下调后,已经和定期存款差不多了。”面对经济导报记者的提问,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大堂经理有不同建议,“我行现在的理财产品,有一年一存连存五年,第六年起定额取,3.0%复利计息的,可以考虑一下。”

从中小银行来看,目前存款利率也均已下调至“2字头”,利率水平较高的存款产品多锁定在新客等特定人群。

10月11日,经济导报记者查询到,浦发银行三年期整存整取年利率2.25%,五年期2.30%;该行特色存款相对利率较高,三年期5万元起存以及三年期20万元起存的年利率分别是2.85%、2.90%,但5万元起存的济南分行专属产品已无额度,20万元起存的为新客专享;同时,浦发银行正在发售的20万元起存的三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2.90%,也仅限于新客专享。

城商行方面,以青岛银行为例,三年期整存整取年利率在2.25%(50元至2万元以下)、2.7%(2万元至5万元以下)、2.8%(5万元以上)不等;该行五年期整存整取年利率则低至2.4%。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随着存量房贷利率调整落地,存款利率下调也势在必行。利率3%以上存款产品将越来越少见。银行下调的以长期存款为主,引导储蓄资金从长期向中短期转移。

本文源自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