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曾的意思是什么解释(曾的意思)

曾的意思是什么解释(曾的意思)

《说文解字》第117课:“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的“曾”是何意?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17课,讲两个字,都是《说文解字》“八”部汉字,分别如下:

1、尒。读ěr,就是“尔”,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尔”,因为尔字后来有更多的词性,比如代词、助词。《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尒,词之必然也。从入、丨、八,八象气之分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尒之言如此也。后世多以爾字为之。”所以,尒的本义就是肯定句的句末语气,相当于“然”。【猜想】“尒”的字形就象一个人说了一句肯定的话,或者做了某个“判断”,中间的“丨”,指的是这个“判断”,而两边的“八”是人的口气分散的样子。

需要注意的是,尒字在现代词典201部首检字法中,归入“小”部,检索请到“小”部。

“尒”后来就写做“爾”,比如云爾、果爾、不爾等,“爾”字现在简化字写作“尔”。《说文解字》另有“爾”字,意义要多得多,到本字时再详解。

尒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尒的小篆写法)

2、曾。“曾”是现代汉语常用字。这个字有两个读音。201部部首检字法归入曰部。

(一)中华书局版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一个读音zēng。给的解释是:“曾,词之舒也。从八、从曰、囱(古囱字从“囗”字框内一个“小”字)声“它的本义必须从字形来分析,字形演变如图:

(曾的字形演变)

这个字有争议:杨树达的《释曾》:“曾从曰,从囱,从八,盖口气上出穿囱而散越也”,“故训为语之舒。”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字的本义就是人从胸中长出一口气,吐出来的样子。但是于省吾的《释曾》却说:“古文曾字无从囱从日者,许说失之。”他认为许慎说的不对。都是名家,争论我们先放着,暂按许慎的说法理解,就是“词之舒也”曾的本义就是长舒一口气。

本义之外,曾字在后来繁衍、引申出来许多意思,举常用的说一说:(1)用作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乃”。关于这个字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曾之言乃也。”比如《诗经.卫风.河广》有:“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这里的刀通“舠”,指小船。这句诗的大意是:谁说黄河广又宽?其实它是一条小船也容纳不下。谁说宋国远又遥?其实不用一个早上就可以到达。这是宋人思归不得的诗,黄河不宽,宋国也不远,想回去并不难,可是他(或她)却因为某种限制不能如愿,于是有了这首诗。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2)用作副词。表示相承,相当于“则”、“就”、“是”。《广雅.释言》称:“曾,是也。”《广韵.登韵》有:“曾,则也。”比如《淮南子.修务训》有:“三代与我同行,五伯与我齐智,彼独有圣智之实,我曾无有闾里之闻、穷巷之知者何?”高诱的《淮南子注》称:“曾,则也。”这句话的大意是: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和我德行相同,春秋五霸和我智力相等,他们偏偏享有名实相符的“圣智”声誉,我则在乡里穷巷中无人知晓,这是为什么呢?

(常州“春秋五霸”石刻)

(3)用作代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方言》卷十:“曾,何也。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在方言里有这种用法。《论语.八佾》有:“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即是这种用法。呜呼,为何泰山还不如林放呢?根据礼制,诸侯国疆土内的山岳,应该由诸侯主持祭祀,季氏要去祭泰山实际是一种僭礼的行为。当时,冉求正担任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孔子教徒)

(4)重。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比如曾祖;曾孙。《尔雅.释亲》里有:“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另一段又说:“孙之子为曾孙”郭璞的《尔雅注》称:“曾,犹重也。”(5)又用作谦词。犹“末”。《左传.襄公十八年》:“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称:“曾臣,犹末臣”孔颖达又补充:“曾祖曾孙者,曾为重义 ,诸侯之于天子,无所可重,曾臣犹末臣,谦卑之意耳。”

曾还通“增”,通“橧”。此外,曾还是姓氏,也是常见姓氏,《通志》有载。

(二)曾字的第二个读音读céng。读音出《广韵》:“昨棱切”(古今读音不同)。读这个音时也有几个意思:(1)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相当于“尝”、“已经”,比如曾经、曾是。《广韵.登韵》:“曾经也。”比如晏殊那阙著名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里的曾,就是“曾经”的意思。

(《浣溪沙》词意)

这是晏殊的代表词作,暮春时节,花儿都不得已、无法挽留地落了,好像是曾经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前一句哀伤惋惜,后半又深抱希望,所以耐读。

(晏殊像)

(2)深。陆机《招隐诗》有:“哀音附灵波,颓响赴曾曲。”虽延济注说:“曾,犹深也。”(3)通“层”。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曾,假借为层”。作“层”讲时,有两个用法:一个是“重叠”,如杜甫《成都府》:“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仇注说:“曾,音层,层,重也”;另一个是“高”,江淹的《别赋》:“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涼。”李善作注:“曾,高也。”

曾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曾字的小篆写法)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已经开始讲到一部分非名词类汉字,学习这些汉字的课程将更为枯燥。大家要沉下心。

(【说文解字】之117,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说文解字》第117课:“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的“曾”是何意?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17课,讲两个字,都是《说文解字》“八”部汉字,分别如下:

1、尒。读ěr,就是“尔”,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尔”,因为尔字后来有更多的词性,比如代词、助词。《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尒,词之必然也。从入、丨、八,八象气之分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尒之言如此也。后世多以爾字为之。”所以,尒的本义就是肯定句的句末语气,相当于“然”。【猜想】“尒”的字形就象一个人说了一句肯定的话,或者做了某个“判断”,中间的“丨”,指的是这个“判断”,而两边的“八”是人的口气分散的样子。

需要注意的是,尒字在现代词典201部首检字法中,归入“小”部,检索请到“小”部。

“尒”后来就写做“爾”,比如云爾、果爾、不爾等,“爾”字现在简化字写作“尔”。《说文解字》另有“爾”字,意义要多得多,到本字时再详解。

尒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尒的小篆写法)

2、曾。“曾”是现代汉语常用字。这个字有两个读音。201部部首检字法归入曰部。

(一)中华书局版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一个读音zēng。给的解释是:“曾,词之舒也。从八、从曰、囱(古囱字从“囗”字框内一个“小”字)声“它的本义必须从字形来分析,字形演变如图:

(曾的字形演变)

这个字有争议:杨树达的《释曾》:“曾从曰,从囱,从八,盖口气上出穿囱而散越也”,“故训为语之舒。”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字的本义就是人从胸中长出一口气,吐出来的样子。但是于省吾的《释曾》却说:“古文曾字无从囱从日者,许说失之。”他认为许慎说的不对。都是名家,争论我们先放着,暂按许慎的说法理解,就是“词之舒也”曾的本义就是长舒一口气。

本义之外,曾字在后来繁衍、引申出来许多意思,举常用的说一说:(1)用作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乃”。关于这个字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曾之言乃也。”比如《诗经.卫风.河广》有:“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这里的刀通“舠”,指小船。这句诗的大意是:谁说黄河广又宽?其实它是一条小船也容纳不下。谁说宋国远又遥?其实不用一个早上就可以到达。这是宋人思归不得的诗,黄河不宽,宋国也不远,想回去并不难,可是他(或她)却因为某种限制不能如愿,于是有了这首诗。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2)用作副词。表示相承,相当于“则”、“就”、“是”。《广雅.释言》称:“曾,是也。”《广韵.登韵》有:“曾,则也。”比如《淮南子.修务训》有:“三代与我同行,五伯与我齐智,彼独有圣智之实,我曾无有闾里之闻、穷巷之知者何?”高诱的《淮南子注》称:“曾,则也。”这句话的大意是: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和我德行相同,春秋五霸和我智力相等,他们偏偏享有名实相符的“圣智”声誉,我则在乡里穷巷中无人知晓,这是为什么呢?

(常州“春秋五霸”石刻)

(3)用作代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方言》卷十:“曾,何也。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在方言里有这种用法。《论语.八佾》有:“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即是这种用法。呜呼,为何泰山还不如林放呢?根据礼制,诸侯国疆土内的山岳,应该由诸侯主持祭祀,季氏要去祭泰山实际是一种僭礼的行为。当时,冉求正担任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责备他。

(孔子教徒)

(4)重。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比如曾祖;曾孙。《尔雅.释亲》里有:“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另一段又说:“孙之子为曾孙”郭璞的《尔雅注》称:“曾,犹重也。”(5)又用作谦词。犹“末”。《左传.襄公十八年》:“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称:“曾臣,犹末臣”孔颖达又补充:“曾祖曾孙者,曾为重义 ,诸侯之于天子,无所可重,曾臣犹末臣,谦卑之意耳。”

曾还通“增”,通“橧”。此外,曾还是姓氏,也是常见姓氏,《通志》有载。

(二)曾字的第二个读音读céng。读音出《广韵》:“昨棱切”(古今读音不同)。读这个音时也有几个意思:(1)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相当于“尝”、“已经”,比如曾经、曾是。《广韵.登韵》:“曾经也。”比如晏殊那阙著名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里的曾,就是“曾经”的意思。

(《浣溪沙》词意)

这是晏殊的代表词作,暮春时节,花儿都不得已、无法挽留地落了,好像是曾经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前一句哀伤惋惜,后半又深抱希望,所以耐读。

(晏殊像)

(2)深。陆机《招隐诗》有:“哀音附灵波,颓响赴曾曲。”虽延济注说:“曾,犹深也。”(3)通“层”。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曾,假借为层”。作“层”讲时,有两个用法:一个是“重叠”,如杜甫《成都府》:“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仇注说:“曾,音层,层,重也”;另一个是“高”,江淹的《别赋》:“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涼。”李善作注:“曾,高也。”

曾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曾字的小篆写法)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们已经开始讲到一部分非名词类汉字,学习这些汉字的课程将更为枯燥。大家要沉下心。

(【说文解字】之117,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什么?!“曾几何时”竟然不是“曾经”的意思

有些我们常常见到的成语

在日常表达中总会被误用

比如它们

你如何称呼顺风车主呢

或者在搭乘顺风车时

你如何同车主打招呼

分享给我们吧

天南地北话人名(七)

天南地北话人名

(七)

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之名字也是很有含义的。《老子》云:“水善利万物而不居,处众人之所恶,几近于道”。(水对万物都有利,但却从不居功。它所处的位置却在众人所厌恶的低下处。水的这种有功不居傲的虚心精神,和道家提倡的“道”很相近了)。“水扁”之意,即道德和水一样美好,并处事低调。“扁”即低调之意。只可惜他的贪婪腐败,而有辱其名矣!

前国家女排队主教练陈中和之名也是有讲究的:“中和”二字典出《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家乡,有不少人取名也引经据典。如兄取名为“物格”,而弟取名为“知至”。“物格”、“知至”典出于《大学》:“物格而后知至”句。也有取名为“家齐”的。“家齐”二字亦典出于《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便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家乡,有为女儿取名为“秋云”者。秋云二字也不错。宋代词人孙洙之《河满子•秋怨》词中写道:“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其意为秋景愁人。如将“秋云”改为“秋筠”,“云”和“筠”同音,可其意却大有不同。苏东坡之《临江仙•送钱穆父》词写道:“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无波真古井”比喻饱学之士处世和古井一样,平静无波,荣辱不惊。“有节是秋筠”则喻人之品格高尚,其气节如秋天的竹子(筠,竹皮,喻竹)。在此需要普及一个知识。筠在人名中都要读“云”这个音,比如烈士江姐名江竹筠,筠就一定要读“云”音,而不能读“均”音。“筠”读“均“音,只有在四川的“筠连县”时,“筠“才能读“均”音。

老大生下小孙子时曾打电话要我为小孙子取名。我脱口说,取“若愚”或“守愚”可。“若愚”二字出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老子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其貌若愚”。其意是:好的商人,他的财富往往是深藏不露的。一个好的君子,内藏道德,外表看起来很迟纯。而“守愚”二字,却典出《孔子家语•三恕》:“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故不少人取名时取“守愚”、“守让”、“守怯”、“守谦“的,便全是出自此语。这是金子般的语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聪明睿智者,往往来引人嫉妒。只有坚守住一个“愚”字,才是保全自己的最佳办法。“愚”,是一种大智慧。老子曾经告诫过孔子:“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辨广大而危身者,发人之恶者也”。的确,一个看问题全面明了的人,是十分接近危险的。因为他能看清楚内幕,遭内幕中人痛恨;能言善辩的人也是很危险的,往往会他会戳到别人痛处。三国时的杨修,因为他处处能看清楚曹操的为人而遭曹操的毒手,这就是最好的范例。我深谙其中道理,可因性格使然,如果要我看到看不惯的事不说,比杀了我还难受。要我把假的说成真的,我即使死也做不到。幸好我不是一个怕死的人。小女儿生下二胎时,当时他家想为其取名“安澜”,后因为和抗日名将戴安澜同名同姓,只好作罢。我当时想,为什么不取名“其澜”呢(没和他们说)?“其澜”二字典出《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曾经沧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名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其”可代表人之一生,“澜”即波澜,希望他一生不平庸,波澜壮阔。

“曾经沧海难为水”真正的意思到底是什么?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离思五首》的第四首,这首诗是悼念亡妻韦丛之作,也有说是怀念少时恋人崔莺莺的。

全诗如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这一句化用《孟子》中的典故。《孟子·尽心章句上》:「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注释说:「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意即曾经见过沧海,则其他之水不足观。

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句化用「巫山云雨」的典故,典出宋玉《高唐赋》。《高唐赋》有云:「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故比别处的云更美。这一句意为除了巫山的云,别处的云不能称之为云,即看过巫山之云,别处的云亦不足观。

这两句都是化用典故,用典而不泥典,已经脱离了原来典故的意思,即使我们不知道典故,但依然能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海之水与巫山之云的喻指,既可以是诗人与亡妻(此处采用此说是写给亡妻韦丛一说)的感情,也可以是诗人的妻子,既可以指感情,也可以指人,甚至同时有这两种意思。

诗人与亡妻的感情如沧海之水一样深厚,如巫山之云一样美好,诗人的亡妻是世间上最美最好的人,曾经拥有这样美好的感情,曾经拥有过这样美好的人,自然别的女子不足观也。

顺便说一下后两句的意思。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取次,是仓促的意思。

我仓促地从美女如云的花丛中走过,却懒得回顾,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是因为你。

有人看到「半缘君」,觉得情不够深,显得有些凉薄,其实恰恰是这样克制的表达,方显感情的走势,如果有人说我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想你,你信吗?

说句题外话,今天有些人读元稹这些深情的诗,总要去探讨元稹是不是渣男,好好欣赏诗就是了,为什么人的注意力总是跑偏?!

文 | 谢小楼

每天一首古诗词:元稹《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