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觑的意思(虚的意思)

觑的意思(虚的意思)

一些看起来认识又不会读的词,你认识几个?

有些词第一眼看上去认识,也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但读出来的时候就会有些犹豫,到底该念什么。

下面17个词语,你认识几个?

释义:本解释为旌旗随风飘扬的样子,引申为柔和美丽,多用来描写景物。柔美、婀娜多姿的样子,多用来比喻女子。

例句: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kuǎi

cǎo

释义:蒯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或阴湿的地方,茎可编席,亦可造纸。《左传·成公九年》 写道,“蒯草,虽有丝麻,无弃菅蒯”。另外,蒯也是姓氏。

niān

huā

释义:1.比喻心心相印、会心。2.用各色丝线或棉线等在绸、布上绣成各种图画或图案。

例句:这个姑娘擅长书法绘画,拈花刺绣。

xiā

chá

释义:意为小口地喝茶。

例句:清早醒来,静静地呷上一口春茶,体会岁月静好。

dié

xiè

释义:1.小步走路。2.往来徘徊。

例句:蹀躞越桥上,河水东西流。

jīng

huá

释义:同精华,指事物最好的一个方面。出自《尚书大传》卷一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例句:《论语》者,六经之菁华,《孝经》者,人伦之本。

liè

qie

释义:身体摇晃,站立不稳的样子。

例句:他走进屋来打了个趔趄,摔倒在地没有起来。

kuī

释义:意思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例句:对这片茂密的森林,他们窥觑已久。

释义:单身独行、孤独无依的样子。

例句:深秋的夜里,他在大街上踽踽独行。

shì

释义:意老牛舔舐小牛,比喻对子女的疼爱。

例句:能拥有爸爸妈妈的舐犊之爱,我们多么幸福呀!

líng

释义:监狱

例句:他遭受迫害,身陷囹圄。

wǎng

liǎng

释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川精怪。一说为疫神,是颛顼之子所化。出自《孔子家语·辨物》等著作。魍魉也可代指影子。

造句:那些魑魅魍魉,在光天化日之下终于出现了原形。

chí

chú

释义: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造句:他做事总是踟蹰不前,许多事都耽误了。

chǎn

mèi

释义:卑微地奉承、讨好别人。

造句:他经常在领导面前拍马谄媚,实在让人反感。

guān

释义:无妻或丧妻的人。

造句:经朋友撮合,她跟远方渔村的鳏夫结婚了。

cūn

liè

释义:发生在手足的深浅不一的裂纹。既是一些皮肤病的伴随症状,也可作为一种独立的皮肤病。

造句:你的手皴裂了,一定要注意养护,尤其是冬天。

qūn

xún

释义: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或退却。

造句:马逡巡不前,拒绝跳过去。

duō

jiē

释义:吆喝。

造句:他在这一带可是呼风唤雨,咄嗟立办。

延伸阅读

“聪明”孩子怎么变“笨”了?很多家长弄错了聪明的要义!填色的好处有这么多,后悔知道晚了!折一群五彩斑斓的小鸡,赢有趣的游戏册!

好书推荐

[法] 克利斯提昂•约里波瓦/文

[法] 克利斯提昂•艾利施/图

郑迪蔚/译

不一样的卡梅拉·低幼版”是作者为低龄幼儿量身创作的新系列,讲述的小鸡们心中的大英雄皮迪克的故事。那时候,美洲大陆还未被哥伦布发现。在这里,皮迪克与自然和谐相处,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经典故事的延续

作为经典系列的延续,故事短小精悍,并充分尊重低龄幼儿独特的审美想象和认知规律。浅显有趣的文字、清新亮丽的画面让阅读的过程轻松愉悦,是适合低龄孩子阅读的入门绘本。

美好品质的阐述

低幼版延续了主线故事的精神内核,故事蕴含了孩子们成长需要养成的美好品质:勇敢、善良、童趣、机智等,热心的皮迪克也用这些美好品质帮助小伙伴们战胜恐惧、克服依赖、排解孤独、认识自我。

增进亲子关系

看完故事,孩子们会恍然大悟:原来卡梅利多和卡门兄妹俩的优秀品质,有一部分来自于爸爸皮迪克。这可以激发孩子了解爸爸妈妈故事的欲望,原来爸爸妈妈也曾经是小朋友,于无形中增进亲子关系。

助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低故事中有很多反映孩子生活的情节,比如入睡焦虑、奶嘴戒断、与同伴吵架等,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为父母和孩子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模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科普和人文知识的延伸

故事介绍了很多关于动物和植物的科普知识,呈现了一堂生动的自然科普课。孩子能从书中看到自然之美,感受物种的神奇与丰富,拓展孩子的人文科普视野。

最新的故事也接续了经典故事的情节,《我遇见了卡梅拉》与《我想去看海》相互呼应。

于晓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于晓非,1985-2015 年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现任净名文化教育公益促进会(筹)名誉会长,喜马拉雅 FM2017 年度历史人文类十大节目“于晓非《金刚经》导读”主播。

第五段经文是以佛陀反问须菩提问题开始的,老师说: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否?”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

老师说,须菩提,你对下边的事儿怎么看: 可不可以以见到如来的身体的形象,就算看见如来了?如来是对佛的另一种称呼。“身相”, 鸠 摩 罗什 译 得 很 简 单, 梵文 是“lakṣaṇa- sampadā”,意为“ 完美身体的形象”,义净法师译作“ 具足胜相”。什么意思? 一个人在世间成佛了,或者说佛陀应化在人间所示现的色身的形象,当然不是常一不变,但有没有一个相似相续下的相对稳定的色身形象呢?这个问题《金刚经》里没讲,但是佛陀在其他经里反复讲了,应化到人间的佛、如来,有相对稳定的色身形象, 这个形象叫作“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什么意思?

中国有相学, 民间有人会看面相、看手相;印度也有相学,而且相当发达,印度人看相不仅仅看面相、看手相, 是从头到脚看,无处不看。印度相学认为,我们人间有 32 个一等好的相,具体哪 32 个,在这里不具体列举了,大家可以查一下资料。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32 个相不需要全有,只要有其中的三个、五个、八个,就已然是世间绝顶尊贵的人了。如来在其他经里讲课,说应化到人间的佛,相对稳定的色身形象什么样?他老人家这 32 个相全都具有。除了 32 个一等好的相之外,还有 80 个二等好的相,印度人叫“八十种好”或“八十随好”。具体哪 80 个, 大家自己可以查一下资料。80 个二等好的相虽然是二等好,也相当地好,一个人不需要 80 个全有,有其中的十个、十二个、十五个,就已然是世间相当尊贵的人了。释迦牟尼在其他经里讲,应化到人间的佛,不仅 32 个相全有,80 个相也全有。所以我们经常赞叹佛是“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为什么应化到人间的佛会是这样呢?印度人认为,我们的身相,身体的形象,这个色身的形象,是我们往昔多生累劫死了再来、死了再来、生生死死的相似相续过程中所修行的福德的显现。一个人修行的福德越好,他所显现的这一生的身体形象就越好。所以印度人对一个人相貌长得好,是非常不吝赞美之词的,当印度人赞美长得真漂亮, 其实就是在赞美你很有福德。可是要知道,成佛是两样东西的圆满具足,哪两样东西?就是福德与智慧的圆满。佛陀是一个福德圆满者, 因此他这一生所感得的身体、色身的形象,就一定是圆满的,具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而我们一般的普通人,福德不圆满,因此感得的色身形象,肯定也是有缺陷的,而佛陀是圆满的,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说身相非身相

回到经文。释迦牟尼老师反问须菩提说, 须菩提,可不可以以见到如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样圆满具足的身体形象,就算看到如来了?这个问题问得很严重。首先看须菩提怎么回答的。须菩提回答说: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老师,不可以,不可以以见到如来的色身形象,就算看见如来了。继续看经文: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须菩提说, 我为什么这么回答呢? 因为如来说他的色身形象,那就不是色身的形象,“如来所说身相, 即非身相”, 说身相非身相, 怎么理解?不要忘了二谛,二谛模式贯穿于般若经始终。如来说身相,说没说?当然说了。如来在很多经里都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但如来说身相,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以现在所讨论到的教理层次,就是在世俗谛的缘生意义上说的。从缘生意义上讲,从过去多生累劫的相似相续的修行历程上讲——注意是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是佛陀往昔的相似相续的修行历程上讲的——佛陀经历多生累劫的相似相续的修行,这一生成佛了,福德圆满了。所以从世俗谛上讲,这一生所感得的身体形象是圆满的,所以如来说身相,确实说了。但是在胜义谛上一切都是空,在现在的讨论层次上就是性空,那么“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空不空?当然是空。须菩提非常领会佛陀的意思, 所以须菩提说,说身相非身相——虽然佛陀在世俗谛上说了身相,但是在胜义谛上,在空上, 如来老人家说了,我们还得当没说,如来说身相,那就不是身相,因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依然是空。须菩提是如来“解空第一” 的弟子,在佛陀诸弟子中对佛陀所说的“空” 这个道理理解得最好,所以须菩提才能做了这么精彩的回答。须菩提回答完了,看老师怎么评价的: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见相非相

这段经文, 鸠摩罗什大师译得非常好, 佛陀跟须菩提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里说的“ 相”, 对照梵文原本来看, 指的是佛陀应化到人间的色身的“ 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其实这句话的基本含义是,佛陀跟须菩提讲,说的对,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身形象,是虚妄不实的,是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八个字经常被引用,很多人讲课、写佛教文章,经常引这八个字。当然大家在引用这八个字的时候,其实把“凡所有相”的“相”的概念,给扩大了。从《金刚经》具体经文上讲,这个“相”指的就是如来的色身形象,可是当我们平时引用这八个字的时候, 把这个“相”就扩展到我们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凡夫所能理解所认定的相。概念大大地扩大了,可以不可以呢?可以的。

看下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大家好好体会这句话,鸠摩罗什译得非常好。什么才是见如来?要见诸相,还得非相,才是见如来。“若见诸相”,见没见?见了。但是从什么意义上见了?从世俗谛缘生的意义上见了, 但是见了相还得“ 非相”, 在胜义谛上还要观“ 相” 本然是空, 所以见了还得当没见, 这才是见如来。压根儿就没见,不是见如来; 见了当真见,也还是没有见如来。什么才是见如来?见相非相,见了还得当没见,才是见如来。这是二谛,是中道。

这段经文, 在具体的修行上生活上, 有什么指导意义吗?举个具体的例子。走进寺院里边的人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那些没有文化的老太婆,进了寺院以后面对着佛像,不管是木雕的、泥塑的、铜铸的、纸糊的,这是佛呀, 带着强烈的贪着心,带着那种祈福的心,拜呀拜呀,这是一类。第二类,是一些在家里自学过《金刚经》的知识分子,他们走进寺院, 拜佛吗?往往不拜,很高傲的。看着那些老太婆拜佛,旁边还一撇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读过《金刚经》。”他不拜。这是两个极端, 不是中道,不如法。这两类人什么时候学佛算进步了呢? 当这个老太婆学习了《金刚经》, 知道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见相非相,佛陀讲的根本的教义是“空”,所以下一次再走进寺院的时候,面对着佛像,当然佛还是要拜的,但是她知道了,能拜的是空,被拜的是空,拜的这事儿依然还是空——在空上拜,拜了还得当没拜,以这样的精神状态拜佛,这个老太婆学佛就进步了,因为这是中道。而那个知识分子当有某个机缘,真正理解了般若法门的深意, 知道在胜义谛上是空,但是作为我们凡夫,此时此刻世俗谛的缘生性不能丢,拜一次佛有一次功德。《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讲普贤菩萨修行的十大根本法门,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这个知识分子再走进寺院的时候,如果他真地肯跪下来给佛陀顶个礼了,当然他毕竟是知识分子, 读过《金刚经》, 知道在胜义谛上是空,拜了还得当没拜,但今天毕竟肯跪下来给佛陀顶个礼了,他学佛就进步了,因为这是中道。只有见相非相,才是真正地见如来。

本文由净名精舍根据喜马拉雅FM“于晓非《金刚经》导读”第028 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