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蹴是什么意思怎么读(蹴是什么意思)

蹴是什么意思怎么读(蹴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第334课:成语“一蹴而就”的“蹴”,你读对了吗?

先奉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成语“一蹴而就”中的“蹴”读cù,有人误读为jiù,是犯了“读半边”的错误。“一蹴而就”指踏一步就可以完成。通常用来形容事情很快就能完成或很容易就可以完成。

好了,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足”部的两个字:“蹴”和“躡”。“躡”字简化后写作“蹑”,两个字都不是常用字,但也不是生僻字。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蹴。读音有两个:

(一)cù。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蹴,躡也。从足,就声。”形声字。本义是践踏,踩,踏。

(踩足球)

比如《孟子·告子上》:“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赵岐注称:“蹴,蹋也,以足践踏与之。”朱熹《孟子集注》:“践踏也。”践踏过了再给予,乞丐都不屑要。成语“一蹴而就”中,“蹴”用本义,就是踏一步就可以完成。通常用来形容事情很快就能完成或很容易就可以完成。又比如杜甫《遣兴五首》之二:“骍弓金爪镝,白马蹴微雪。”蹴也用本义,白马踏微雪。

本义之外,蹴还有其他用法,比如:

(1)踢。《篇海类编·身体类·足部》:“蹴,蹴踘。”就是蹴鞠,实际就是中国古代的足球(中国在远古就有了足球这项运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项)处后蹴踘,要蹶寒,汗出多,即呕血。”(项)处后来“蹴踘”(踢球),结果腰部寒冷,出了很多汗,吐了血(扁鹊诊断他肺腑有病,不能做操劳用力的事,他却去踢球)。

(黄杨木雕:蹴鞠)

又比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壶史》:“(有人)叩门求籴,怒其不应,因蹴其户。”就是踢门。

(2)追逐。《集韵·屋韵》:“蹴,逐也。”明代王直《彭氏义阡表》:“会风雨大作,河水暴涨,兵大半不得渡,贼以众蹴之,遂擒文远。”

(3)促。《直音篇·足部》:“蹴,促也。”《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二回:“季友闻变,夜扣公子申之门,蹴之起,告以庆父之乱。”季友(庆父的弟弟)催促公子申起床,因为庆父谋杀了鲁闵公和慎不害,他们要赶紧逃走(后来逃到了邾国)。

(4)不安。《篇海类编·身体类·足部》:“蹴,不自安也。”《管子·戒》“桓公蹴然逡遁。”桓公不安退让。

(二)zú。这个读音出自《集韵》。恭敬貌。《礼记·哀公问》:“孔子蹴然辟席而对。”孔子重礼,哀公开口说“请教”时,孔子连忙离开座位恭敬地回答。

(公子像)

蹴的小篆写法如图:

(蹴的小篆写法)

2、躡(蹑)。躡字简化字是“蹑”,以下行文用蹑。

读niè。《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蹑,蹈也。从足,聂声。”形声字。本义是踩,踏。比如《淮南子·览冥》:“骋若飞,惊若绝,纵矢蹑风,追猋(biāo,通“飙”)归忽。”高诱注称:“蹑,蹈也。”(马儿)奔跑如飞,驰骋疾速,像踩踏着飞箭和大风,如暴风一样回旋。

(马踏飞燕)

又比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指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话。

(影视剧中的刘邦和张良)

本义之外,蹑还有很多用法,比如:

(1)登攀。这是方言用法。《方言》卷一:“蹑,登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曰蹑。”《玉篇·足部》:“蹑,登也。”司马相如《封禅文》:“然后蹑梁父,登泰山。”蹑和登意义相同。现代汉语同样这样用,比如《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就是他帐下那班奔走的健儿,也是一个个有飞空蹑壁之能,虎跳龙拿之技。”

(泰山之巅)

(2)至。《淮南子·览冥》:“邅回蒙氾之渚,尚佯冀州之际,径蹑都广,入日抑节。”高诱注称:“蹑,至也。”大意是:漫步徘徊于蒙汜的水洲、徜徉在冀州大地、飞越至都广山岭、送夕阳回日落之地。

(3)追踪;跟随。《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杨)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羊)祜等皆引军还。”先跟踪,再出击。这个用法,后来用例较多,比如《聊斋志异·胡四相公》:“忽一少年骑青驹,蹑其后。”也是这个用法。

(4)穿鞋。《广雅·释诂一》:“蹑,履也。”比如《史记·虞卿列传》:“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大意是:虞卿,是个善于游说的有才之士,他脚穿草鞋,肩搭雨伞,远道而来游说赵孝成王。这个用法,现代汉语也用,闻一多《大鼓师》:“我蹑着芒鞋,踏入了家村。”

(现代的芒鞋)

(5)跕;轻步。比如蹑手蹑脚。如《红楼梦》第四十四回:“打的那丫头一个趔趄,便蹑脚儿走了。”凤姐生日喝醉了酒发威,丫头吓得只能放轻脚步躲开。

(6)急。《方言》卷十二:“蹑,急也。”比如曹植《七啟》:“忽蹑景而轻骛,逸奔骥而超遗风。”李善注:“蹑之言疾也。”

(7)古代织布机上用脚踩的两只踏板。《傅子·马(钧)先生传》:“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织布机的工艺是不断改进的,到后来,织布机发展成为两蹑,因为综架已经发展成前后两综了。

(织布机的脚踏板)

躡(蹑)的小篆写法如图:

躡(蹑)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334,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聊聊什么是蹴鞠?

蹴鞠(cù jū),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 “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蹴踘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与“中庸”,多数情况下的社会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轻“武功”。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鄙薄孔武之士的争强好胜。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踘由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史记》和《战国策》最早记录了足球运动的情况。《史记》和《战国策》记载都表明,在当时的齐国故都临淄,蹴鞠(为足球)已发展成一种成熟的娱乐方式,而且在民间广为盛行。齐宣王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断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历史时期,在齐国故都临淄城足球活动就已广泛开展。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

秦统一六国后,蹴鞠运动一度沉寂。西汉建立后,又复兴盛。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展开,而且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西京杂记》上就记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吃穿用度极尽豪华,终日看歌舞伎乐。但他却并不满意,终日闷闷不乐。原来刘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杀牛之辈,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离不开斗鸡、蹴鞠。于是,刘邦就下了一道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原来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住到新城,刘太公和刘温也迁住到那里。又开始“斗鸡、蹴鞠为欢”,这才心满意足。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战国时期,足球是城市下层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到了西汉初年,足球也得到贵族阶级的喜爱。桓宽的《盐铁论》中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蹴鞠斗鸡”为乐,一般的人们也是在“康庄驰逐,穷巷蹴鞠”, 古人居家旅行必备娱乐物。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很喜欢观看蹴鞠运动。《汉书》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以斗鸡、蹴鞠比赛为内容的“鸡鞠之会”,宠臣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类似于今天的球星)。可见,在西汉时期,足球活动的社会面更为扩大了。

由于蹴鞠运动的兴盛,汉代还出现了研究这项运动的专著,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属于军事训练的兵技巧类,可惜后来失传了。西汉时期的项处是第一个因足球而名垂史册的人,不过他的经历却很不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唐代在制球工艺上有两大改进:一是把用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的形状更圆了。二是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成为充气的球,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个发明。据世界体育史记载,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十一世纪,比我国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时间。

唐代的球体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戍”。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象打仗一样。唐代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从足球技术来说,是一种发展:而间接对抗,从体力训练来说,却是足球运动的一个退步。由于球体轻了,又无激烈的奔跑和争夺,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唐代诗人王建有一首《宫词》说在寒食节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为乐。唐太宗、玄宗都爱看踢足球,当时球门是“树两修竹,络网于上,以门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唐代不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术还很高超。不仅皇帝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民间也有。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踢球习俗的普遍。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诗人陆游在《春晚感亭》诗中描写过这个情景:“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又《感旧四首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有比赛就有球星。当时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如果你读的古书多,大概已经猜到了:恶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个“勤政楼”去居高临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这场景可真够讽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气重了不少。当然,也不只是他一个人如此,等到几代之后的唐僖宗,自己就变成了一个恶少年,亲自蹴鞠斗鸡,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温逼迫着从长安搬迁到洛阳的路上,六军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军或者恶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着他,可见感情深厚。中唐以后的军队当中,本来就有不少是恶少年,平日间就在街上蹴鞠斗鸡赌博的。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小说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高俅因踢球而发迹,告诉了我们这样两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是喜爱踢球的,有些人本身爱踢球,有些人爱看踢球。宋徽宗赵佶是个足球迷,他看了宫女踢足球后写诗道:“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文献通考》介绍:“宋女弟子队153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上海博物馆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样,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已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宋代制球工艺比唐代又有提高,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两”。足球规格要“碎凑十分圆”。这样做成的球当然质量是很高了。当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制球工艺的改进,促进了踢球技术的发展;而制球手工业的发展又反映了社会需要量的增加。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至少在南宋时期,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也可以说,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

到了元代,关汉卿等人的散曲中记述了男女对踢足球的情景。但这种男女对踢,已不是双方寻求自身的娱乐,而是以妇女踢球作为一种伎艺供他人欣赏。萨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说:“毕罢了歌舞花前宴,习学成齐云天下圆”。可见踢球和歌舞一样,都是宴会上的伎艺。“占场儿陪伴了英豪”的妇女,大都是“谢馆秦楼”、“鸣珂巷里”的“绝色婵娟”,可见踢球成了妓女娱客的手段。踢球娱乐的社会性已大大缩小,它不再是节日的活动内容,也不再是宴会上的节目,而是和放荡行为相联系的娱乐。

《明史》上记载,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可见踢球已和淫乐连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后,传下圣旨,严厉禁止军人踢球。朱元璋的圣旨只能禁止军人踢球,但并不能改变足球的娱乐性质。被称为明代社会百科大全的小说《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写西门庆在丽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里先踢,又教桂姐与两个圆社踢。“一个捎头,一个对障,拗踢拐打之间,无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写,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娱乐性质。 满族人曾将其与滑冰结合起来,出现了“冰上蹴鞠”的运动形式。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足球的传入,中国传统的蹴鞠活动被现代足球所取代。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我国古代的蹴鞠活动,自战国起经历了几千年,在汉、唐、宋时代,曾经象彗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辉;后来,投入清代社会的水中,只留下一点泡沫,终于暗落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说:“目前有据可查的中国最早的蹴鞠团体杭州齐云社,比131岁的曼联足球俱乐部早诞生800年。”南宋时期,临安(杭州)就成立了“齐云社”,又称“圆社”,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也可以说,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宋元时代的蹴鞠专业书籍多次提到齐云社。包括《水浒传》在内的许多历史文献上都有关于齐云社的记载。但是关于“齐云社”的许多史实尚待考证。朱炳仁表示,“齐云社的具体地址尚未考证,但以当时在御街附近进行蹴鞠买卖的史实可以断定齐云社就在御街,而御街就是现在的中山中路。”2009年7月,曼联赴杭州参与比赛,朱炳仁将介绍“齐云社”的纪念册赠送给曼联。曼联队员说:“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现代足球俱乐部和世界上最早的古代足球俱乐部之间的一次奇妙碰撞。”

蹴鞠名人:汉高祖刘邦的父亲早年曾是一踢球高手,刘邦当了皇帝后,其父一天到晚踢不着球十分郁闷。《西京杂记》记载:“高祖窃因左右问,(刘邦父)正以生平所好,皆屠贩少年,斗鸡蹴鞠以为欣,今皆无此,故不乐也。”刘邦也不是当年的街头蛊惑仔了,端着高皇帝的架子放不下来, 宫中好手又太少,自然不好组织一支皇室球队来娱乐自己的父亲。相比之下汉武帝就比较放得开。汉武帝在东部巡狩,封禅泰山之后,意兴所致,也喜欢踢上几脚蹴鞠,还让文官们写赋来赞颂自己。据说汉武帝平定西域(大概是匈奴藩属下的西域邦国)后,得了一胡人俘虏,身长善跃,蹴鞠技艺十分了得,“盖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看来这位胡人很有范巴斯滕的手段,他也许是历史上最早引进的外籍球员了。

曹操也是踢球高手,至少是位超级球迷。《魏略》称有个叫孔桂的,蹴鞠玩的实在太好,“故太祖爱之,每在左右。” 三国时蹴鞠也很盛行,《会稽典录》曾说:“三国鼎峙,互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所以,如果有人大话历史,称乡村地主出身的张飞是超一流的锋线杀手,倒也并非是空穴来风。唐人踢球场面甚为火爆。唐朝仲无颜写了篇《气毬赋》,文中说,“广场春霁,寒食景研,交争竞逐,驰突喧阗”,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冬春之交,万象更新,正是唐人踢球的好时光,场面上对抗激烈,节奏快捷。赋中还说“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以月圆”,看来唐人对低平球和高空球的控制技巧掌握的很熟络。《水浒传》中第一回中提到街头帮闲混混高逑,因球踢的好得到了端王即后来的宋徽宗赏识。当年端王在玩蹴鞠时,球落到了高逑面前,只见高逑,抖擞精神,使了一个漂亮的“鸳鸯拐”,把球踢还给端王。高手一出手,便知有没有。高逑凭这个鸳鸯拐,一下子把全场的人都给镇住了。高逑如果活在今天,李毅怎么也出不了名。高逑会被球迷尊称为“高逑大帝”,并有体育记者为其撰写“高逑本纪”。罗纳尔多也会在记者招待会上一脸真诚的说:“我的护球,很像中国的高逑。”大宋流行的是踢球,球技不高的人难免会受到排挤。就拿那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来说吧,虽使得一身好枪棒,却踢得一脚臭球。难怪帮闲混混高逑还能执掌白虎堂,林冲却最后家破人亡,被逼上梁山。估计武松、鲁智深辈也不是踢球的料,三五脚都停不了球,一场比赛下来还会把蹴鞠踹坏几只。球场不得意,前途没有希望,所以这些人最后只好上了梁山。这真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人踢球几人愁。只要球艺超一流,皇上面前充大牛。

《水浒传》毕竟是文学作品,人物、情节都是虚构的。不过历史上真有象高逑这样的,以高超的蹴鞠技艺,受到皇帝的欣赏进而升官发财的。《宋史王荣传》曾提到,宋太宗一次谈话中说:“张明起贱微中,以蹴鞠事朕,洁己小心,见于辈流。” 可见蹴鞠并非不入流的杂艺,只要机遇好,蹴鞠技艺高超,就如身负登龙术一般,前途不可限量。

中国历史上,自战国以来,汉、唐、宋、元、明等朝代都有不少人参与蹴鞠活动,高手也很多,后来到了清朝不知怎么回事就完全失传了。到了清末民初,全中国都找不到一个会踢蹴鞠的。难怪西方人死活不承认蹴鞠是现代足球的祖宗。所以到了现代,中国足球很鱼腩,长年与雄起无缘。道理很简单,为“往圣”继不了“绝学”嘛,一切都从零开始,起点太低,后天努力又不够,自然技不如人。《旧唐书》中记载高丽人擅长踢球,“人能蹴鞠”。就是说,在古代高丽,基本上人人都会踢球。蹴鞠在中国古代虽然很流行,也没有做到这么普及。韩国有这么好的历史传统,难怪在2010年2月10日以前,中国足球还“逢韩不胜”。

传承意义:流行了数千年的蹴鞠的兴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变化、新陈代谢的历史规律。跨越时间上的历史距离,消亡的古代蹴鞠又在兴盛的现代足球中获得新生。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被正式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布拉特再次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临淄是足球的故乡,不仅是你们的骄傲,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是所有喜欢足球、喜欢世界杯的人的自豪。”2006年4月,作为德国世界杯的一部分,德国汉堡足球博物馆正式开馆,向观众展示丰富的足球历史文化,包括作为足球起源地的灿烂的中国蹴鞠文化。

蹴鞠运动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提倡也是分不开的。唐宋皇帝大多都重视蹴鞠运动,并把它当作一种军事训练手段,遇到比赛时都亲临观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相沿成风,广泛开展,这是唐宋时期蹴鞠运动兴盛的重要因素。元朝是由生活在马背上的蒙古族建立的,出于生存习惯和民族隔阂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对汉民族的游戏类型和体育项目不适应,更不提倡。蹴鞠运动不得不从官办转移到民间,逐渐成为民间的纯娱乐性文化活动。朱元璋称帝以后,严禁军人蹴鞠,并下旨“蹴鞠者卸脚”,但由于蹴鞠运动本身的魅力所在,蹴鞠在民间依然盛行。清朝入关后,喜欢射猎的满族统治者,对汉民族的蹴鞠也实行了禁止政策。顺治皇帝曾口谕禁止踢球,对蹴鞠要“即行严禁”。后来,乾隆皇帝干脆明令禁止蹴鞠活动,民间的蹴鞠运动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说说成功的归因

说说成功的归因

一个人想要成就一件事,绝非一蹴而成。需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成功绝非偶然,是点点滴滴,不断积累,最终导致成功。

每个成功人的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辛酸,也更有家人无私的支持与陪伴。正像说的"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每个成功女人的背后,也都有其丈夫的竭力支持。"人生不易,成功更不易,这也就是众多人平凡,而少有人成功的缘故。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她)本人的付出,一份付出,一份收获,逐渐积累,造就他(她)不平凡的人生,记得之前看抖音很火的一个女副总,把召开例会上传网络视频,其中她提到自己的家庭。有一次,同事问她,在家里,谁做主,意思是老公做主还是自己做主,她幽默地回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来,她老公也是企业高管,她俩相当于都挺成功的。两人工作互相支持,家庭氛围相当融洽。我想,这些都离不开她俩的各自付出,在没"成功"之前,付出的汗水,恐怕也很难一一计量。

我想,首先是时间问题,没有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不会有实实在在的能力,就像"当一天好老师,容易,当一辈子学生都喜爱的好老师着实不易",一次的成功不算成功,把追求成功当作"事业",形成"常态",根植于内心,方切切实实去行动,时间长了,便真正获得"成功"。

其次,有个"独处"要素,我有深刻体会。当然,我不算成功,只是有时候,做一件事,如果"几次三番"被"打扰"。导致自己不能静下心来去做事,心里就会很焦虑,有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所以说,独处很重要,尤其是想做大事,人云亦云,你一言,我一语,不能统一意见,很难达成目标。

再有,我想说的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教育学上有个概念,说,儿童的成长因素有遗传、环境等,但这些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因素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个人的努力是非常关键的。唯有努力,方有成功的可能。不努力,只能望而却步。

还有一点,贵人相助,就像"千里马"是要有伯乐来发现的,影视演员王宝强,如果没有张艺谋导演的发现,恐怕现在还在工地上干苦力活吧?不是说工作有贵贱,只是说有人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才能有更好地展现自我的机会。刘天王,算是红的最长的明星了,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可以说很勤奋,也可以说是个传奇,跨越歌曲、影视等领域,但也曾经得到"四哥"、"发哥"的提点,这在"十七岁"当中,可以看出来。

我想说,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都不可复制,尤其是成功的人生。只有自己去亲自实践,不断努力,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你的努力,终究不会白费,自会有多方的支持在你身上呈现。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天自有安排,不要因一时看不到结果而着急,沉得住气,尽管努力去做,成功一定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