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国家公园丨三江源国家公园:绘就“中华水塔”新画卷
新华社西宁7月22日电(记者李占轶)长江、黄河、澜沧江从青海发源,大河浩荡,奔流不息,滋养着广袤大地。地处青海南部的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美誉,是全球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从2005年开始,我国正式公布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相继实施以“生态治理、生态补偿、草原恢复”等为重点的三江源一期和二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
这是2021年5月25日拍摄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的鄂陵湖(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2016年,我国启动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藏高原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推进一系列改革,着力解决当地局部生态退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保护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开展一系列探索,成效显著。三江源国家公园创新建立了“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超过1.7万名牧民持证上岗,捡拾垃圾、巡护山水、保护野生动植物,守护三江源。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勒那村,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生态管护员在扎陵湖畔巡护。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青海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加强对源头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通过实施黑土滩综合整治、退化草场改良、沙化土地治理、水源涵养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使三江源头的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黑土滩治理区域的植被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70%以上。
持之以恒的保护建设,换来了三江源头“千湖美景”重现。雪豹、藏羚羊、白唇鹿、野牦牛、藏野驴……一度罕见的各类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如今频频现身广袤的三江源大地,动植物类种群数量增加,广袤草原呈现青山绿水、湖泊交织辉映的美丽景象。
这是2021年9月28日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保护区拍摄的藏羚羊。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生态环境逐步修复的同时,三江源牧民群体也实现了增收。青海健全完善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特许经营制度,优化特许经营项目目录,科学合理测算生态体验项目生态访客容量,推进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等特许经营活动有序展开,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群众积极参与保护、共享建设成果,实现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这是2022年3月24日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内拍摄的野生白唇鹿群。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走进三江源,雪山遍布冰川矗立、草甸绵延荒漠茫茫、蓝天白云“触手可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震撼人心。藏羚羊、雪豹、白唇鹿、野牦牛等特有珍稀动物不时出现,更让国家公园充满灵动与生机。牧歌悠扬,牛羊肥壮,万物共生,绘就“中华水塔”新画卷。
来源: 新华社
下班后“工作微信”该不该回?能不能要加班费?
下班后还要微信办公,算加班吗?
下班了还要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处理工作,是否涉嫌“隐形加班”?用人单位应该支付加班费吗?
2023年7月,洪山区法院审结一起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长时间在下班后用社交媒体处理工作事务,公司被判决向其支付加班费5000元。公司不服提起上诉,近日,二审法院维持原判,该判决现已生效。
基本案情
2021年5月,张某入职某蔬菜团购公司,合同约定每月工资16000元,每天工作8小时。尽管合同对每日工作时长有明确约定,但张某经常在下班时间使用微信处理工作事务,有时是简单回复工作问题,有时是召开线上工作会议,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小时。
2021年11月,张某与被告解除劳动关系,在经过劳动仲裁程序后,2023年3月,张某将该蔬菜团购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该公司支付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工资8万元。
张某认为,从2021年7月到离职前,自己一直是24小时待命工作,下班后仍在微信处理工作事务,经常工作到半夜,最晚的时候微信工作到凌晨2点,公司还会半夜召开微信工作会议。微信加班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休息生活,超过了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公司应该支付加班费。
公司则认为,张某属于公司的管理人员,在工作群里沟通属于正常工作交流,而且张某接洽相关事务后,不需要他亲力亲为,所以张某不存在加班行为,公司不应该向其支付加班工资。
法院认为,张某利用休息时间回复工作相关问题,已超出了简单沟通范畴,需要进行实质性处理,应当认定张某存在加班情形,又因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加班时长难以量化,全部时长认定加班有失公平,故综合考虑到原告的工资情况、职务要求、加班频率、时长、内容等酌情支付该项加班费用为5000元。
法官说法
随着经济发展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劳动者工作模式越来越灵活,可以通过电脑、手机随时随地提供劳动。对于非工作时间的隐形加班问题,不应局限于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应综合考虑劳动者是否在工作时间外处理工作事务,是否付出了实质性劳动,占用了劳动者休息时间。
本案中,张某付出了实质性劳动,应当认定为加班。当然,不是所有“居家办公”“微信办公”都算加班,若是简单沟通,具有偶发性和临时性,未影响劳动者生活休息,则不应认定为加班。
如何认定加班不应停留在前手机时代
对于这个判决,大多数网友都表示支持,甚至还有人希望自家的老板也来看一看。
这足以说明,下班后还要用微信办公确实不是个例,而是让不少职场人感同身受的问题。当下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给工作者带来的却不只是方便。大家的直接感受是上班、下班没有了边界感,工作时间制度也变得模糊不清。
明明是在休息时间,车上、地铁里、逛街时乃至在床上、在洗澡时,随时随地,一通电话,一个微信群发,就让人瞬间转入工作状态,可谓身不由己、苦不堪言。不仅如此,还有部分公司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不回复、不应答,就要做出相应的处罚,这更是在劳动者的头上套上了“紧箍咒”。
而一些公司之所以会做出如此不合情理的规定,事实上是因为其观念还停留在前手机时代,即只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内的工作才应该获得报酬。正如王先生所在公司辩称的,“在工作群里沟通信息属于正常工作交流,且王先生接洽相关事务不需要亲力亲为,所以不存在加班行为”。
但上述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此前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的案例已足以说明问题——李女士于2019年4月入职某科技公司担任产品运营,次年在被解除劳动合同之后,李女士将公司告上法庭,其中要求公司支付她此前在公司任职期间的加班费。一审法院没有支持李女士的诉请,但是,二审终审改判公司应支付李女士加班费共计3万元。
从法院给出的解释来看,只要有“明显占用休息时间”“提供实质工作内容”这两个要素,就可以被认定为“加班”。因此,王先生下班后还要用微信办公,甚至开会到凌晨,这些都应该归属于实质性的工作内容。所以道理并不复杂,法定劳动时间只有8小时,在非工作时间里还要完成工作内容,就是加班。
当然,也有网友指出,与王先生付出的劳动相比,得到的加班费5000元似乎并不多。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在手机上工作的价值应该如何来衡量,这可能需要相关部门,比如劳动仲裁机构、法院做出更精准、科学的认定。另一方面,相关劳动法规和保护措施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脚步,给予劳动者足够的保障,让大家在岗位上不断奋斗的同时,也能更安心。
下班后“工作微信”该不该回?
答案来了!
案情简介
王某于2022年3月7日入职某建筑公司,任项目经理职务,负责该项目的全面工作,其中包括项目工作人员的考勤管理及排班安排。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约定王某月薪为1.5万元,另有房补、车补、通讯补助等福利,并约定王某实行标准工时制,每日工作8小时。
2023年3月21日,王某向公司提出离职,之后申请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要求建筑公司给付加班工资20万元。庭审中,他提供了100多页微信聊天记录作为证据,均为周六日、法定节假日、晚上休息时间在微信上与公司其他员工沟通工作的聊天内容,并主张这些微信沟通的过程即为自己加班的过程。
公司辩称,王某属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工作时间及休息时间灵活不固定,无论是节假日还是晚上工作,都属于自主安排;微信聊天不同于传统的在岗加班,他不应该凭此获得加班费。公司提交了由王某上报给公司的考勤表和工资表,其中显示王某未参加打卡考勤。
仲裁结果
仲裁委裁决驳回王某主张加班工资的请求。
案件分析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十三条规定: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四十二条规定:
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本案中,申请人王某作为公司项目经理,其岗位职责之一就是负责项目人员的出勤管理和排班安排,也就是说王某自己能够掌握安排加班的相关证据,但庭审中,王某并未提供。公司提供了由王某上报给公司的考勤表和工资表,其中显示王某未参加打卡考勤,也就是没有王某关于工作时长的记载。因此,必须慎重考察王某提交的微信聊天记录的证据证明力。
关于工作时间之外的微信聊天是否能认定为加班,应根据用人单位是否需加班及劳动者实际工作情况而定。现代社会利用微信进行工作沟通和交流较为常见,如果劳动者付出了实质性劳动内容,或者使用微信社交媒体工作的情况具有周期性和固定性特点,明显占用劳动者休息时间的,应当认定为加班。但如果在工作时间以外利用微信聊工作时只是简单沟通,具有临时性和偶发性,而且在聊天的同时并未影响自身休息,未打扰自己生活,则不能认定为加班。
另外还应注意,根据法律规定,劳动者加班需由用人单位安排。如果劳动者因自身原因没完成工作任务而自主决定加班,或者在节假日、晚上休息时间自主自愿工作,均不应认定为加班情形。
此外,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七条规定: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企业和不能实行前款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周休息日。
实践中,像王某这样职务为项目经理等的高级管理人员,其岗位职责为负责所在项目的全面工作,不参加打卡考勤,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别人休息时加班,也可以自主决定在别人工作时休息。因此,其工作时间及休息时间自由灵活、可自主决定,即使其在休息日工作,也不必然就属于加班,要根据他在一周中其他时段是否工作来认定。
本案中,王某作为项目经理,获取较高薪酬,工作任务多是必然的,经常通过微信沟通聊工作是常事;王某作为高管,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具有相对灵活性和自由性,仅凭各种时段的微信聊天记录而没有其他工作时间的在岗记录,不足以证明其加班事实,也不能证明加班时长。因此,王某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近年来,一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主张加班工资的劳动争议时有发生,给企业造成巨大压力和不利影响。针对此类案件,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应综合考虑职工岗位职责、薪酬待遇、自主权等因素,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慎重定性加班事实。
同时,人社部门应积极引导企业针对高管、技术人员以及难以用标准工时衡量工作时间而约定较高薪酬的劳动者,向人社部门申请执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或不定时工作制,并指导企业依法订立、履行、解除劳动合同,依法规范劳动用工行为,避免引发争议。
(综合来源:武汉洪山法院、澎湃新闻、光明日报、河北人社)
来源: 工人日报
回复 @范范范特稀的评论
2022年3月24日消息,今年西安市九年级初中毕业学校考试报名人数为83565人,八年级学业水平考试报名人数则为84875人。据悉,今年我市八年级学生将首次参加高考考试。据了解,参加此次考试的西安八万多八年级学生中,九年级考生为具有我市学籍或我市户籍的学生,符合教育部和省市对义务教育的有关规定。此次考试通过了我市中考报名资格审查,其中户籍在我市、学籍不在我市就读的学生(即网传的“回流生”)为3608人,占全市报名人数的3.5%,网传的“回流生人数高达4万人”的信息严重不实。我们将认真听取家长关于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严格执行上级教育部门考试招生政策,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据了解,今年西安市八年级学生参加高考考试的时间为10月3日至8月1日,共计五个月的时间。据教育局相关人士透露,八年级学生将参加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等科目考试。具体考试安排将在后续发布的官方公告中公布。
根据教育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西安市八年级学生参加高考考试的报名人数为84875人。而根据教育局相关人员的透露,八年级学生将参加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等科目考试。具体考试安排将在后续发布的官方公告中公布。这表明八年级学生将在五个月内参加所有科目的考试,这对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不小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