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这些习俗你要知道!
今天是大年初三
老祖宗留下古训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今天宜
大年初三
这些习俗你要知道
不外出拜年
正月初三又称赤狗日,所以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因“赤口”,正月初三一般人们不会外出拜年,以此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烧门神纸
老一辈的人到了正月初三这天会把过节的松柏枝及所挂的门神等一起焚化,表示年过完了马上要开始经营生意了。所以有句俗谚说“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老鼠娶亲
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小年朝
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
东北—扫帚日
正月初三在北方很多老百姓都称之为“扫帚日”,因为这天老百姓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而且在打扫院落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要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的意思。
山东—回娘家
在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烟台、莱芜、聊城等地,却是初三、初四才“回娘家”。
甘肃、江浙—送灶神
在西北农村的大部分地方,初三这天是要送灶神的。从小年请回灶神爷贴在灶台中间,到了正月初三就要把灶神爷送走。
闽南—竹竿舞
从正月初三开始,福建闽南当地的畲族同胞会用喜庆的竹竿舞来迎接八方来客,用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来庆祝新年,表达欢乐的心情。
来源: 河南日报
老家年俗:初二拜外家
我的老家在陕南。陕西地方大,分三大块:黄土高原的陕北,八百里秦川的关中,秦风楚韵的陕南。地域不同,乡俗也就不同,就是陕南,也分个汉中、安康、商洛三地,三地民风民俗也有不同。老家有一句话“十里乡俗不同”,就是我生活的商洛洛南县——全区六县一市中唯一处于黄河流域(也有一小部分属于长江流域)的县份,东路和西路,南路和北路乡俗也不完全相同。所以,我说的在我的老家过年拜年的乡俗只代表我老家方圆十里的风俗。
我老家拜年的风俗用一曲俚语就能概括“初一拜自家,初二拜外家,初三初四姑姨,初五初六丈人家”。大年初一不走亲戚,辛苦了一年,好不容易天南海北的赶回家过年,年前买年货,打扫卫生、蒸年模、炸果子等,累并快乐着,所以大年初一早上放了鞭炮,就在家歇着,中午饭吃得比平常早点,饱了硬币的饺子,吃出来年的好兆头;吃过饭,男人就出去打牌,女人也不拦着,高兴嘛,就高兴一回,彩头不大,输赢都高兴。
初二开始拜年,外家是最主要的,外甥拜舅,放在最主要位置;初三初四两天是给姑姑姨姨拜年的日子,姑姑是父亲的姐妹,姨姨是母亲的姐妹,一碗水端平,那边也不偏向。初五年末,初六年尾,才是拜丈人的日子。可见,传统的年俗老少尊卑是分得很清的,不像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了,早上看了个视频,北京大妈说,都是拆迁闹得,北京很多兄弟姐妹之间已经不来往了。而在农村,现在拜年的习俗也淡了。
我的外家距我家很近,两个自然村挨着,中间隔个小土岭。我母亲有两个哥哥两个弟弟,此外,还有个同奶异爷的叔叔,叔叔一个儿子。这样我就有五个舅舅。我记得事的时候,大舅住三间土木结构的正房;三舅和四舅住厦子房,厦子房也是三间,四舅结婚了,住两间,三舅单身,住偏南一间;二舅当过兵,部队入的党,在老房子西边不远自己盖的有房,还有个土门楼。
应该是我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大舅家的二表哥带我去他家,当时家里没人,记得他从吊在空中的笼子里拿出了一个月饼,记忆力大舅家是可以拿磨具做月饼的,但是是卖的,不是给孩子吃的。大舅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女儿是个哑巴。也就在我懵懂的年纪,好像就是因为哑巴表姐嫁给了山外,大舅一家也搬到了山外去住。
记得我母亲好像说过,我大舅先是在女儿嫁的地方给人家经营菜园子,后来村子里人说,我大舅的菜种得好,就同意了我大舅一家落户那里。后来长大了,才明白我大舅一家住在山西临汾。但我一直没去过。前几年,我爸去世,大表哥还回来了。说是我大舅早去世了,我大舅妈身体还好。
我二舅是我几个舅舅里最出息的,复员军人,党员,大队支委。人特别整齐,也争气。在村里有威望。他本来可以竞争支书的,因为生的孩子多,三个女儿,两个男孩,在那个生育计划的年代,个人优势就减分不少。这是其一,其二是大儿子不争气,染上了赌博恶习,在外面也是给我二舅丢人丢脸不少。传说我二舅把大儿子吊在房梁上打,也不起作用,我二舅后来五十多岁就去世了。二舅的一生是自己的清高和子女的不争气碰撞的一生。
三舅木匠手艺好!他的手艺传说是偷学的。舅家屋后有一户人家,当家的是木匠,手艺好,我三舅四舅他们就去学,人家看见他们来了,就不做活了。我外家是外来户,姓席,整个村子姓冀的多。那时候人都穷,有一门手艺就可以养活全家,人家自然不想给外姓传授技艺。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争气,三舅四舅最后都会做木匠活。
三舅后来去商州做了上门女婿,好的是三舅妈的前夫是三个女儿,到我舅当家时生了个儿子。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三舅得了肝癌,我记得我去看时,他躺在床上,肝腹水让他肚子涨得难受。见我们去了,偷偷埋怨说人家不给他看病——其实是去医院看了的,他不知道的是,肝癌晚期是治不好的啊。
四舅会做木工活,也会打铁。从小就勤奋,我父亲是教师,一辈子在外教书,家里的活做得少,四舅就经常来帮母亲干活。特别是大哥二哥盖房子时,四舅一直帮忙到底。我母亲经常念叨四舅的好。可惜的是,四舅和我一样,膝下无儿,三个女儿,但三个女儿都很优秀。三年前,四舅去世时,孩子都在外地,舅妈一觉醒来,就看见四舅已经躺在地下去世了,估计是半夜起床解手心梗所致。
最小的那个异性舅舅去世还要早一点,七八年前吧,也是因病住院。在医院去世后,我和二哥去医院买的内衣换上,帮忙用救护车拉回家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初二,我父亲会领了我们,我和二哥,后来是小妹,提了盒子笼去舅家拜年。那时都穷,拜年拿的礼物就是每家拿三个白馍,有红豆馅的和萝卜肉丝馅的,三个炸的果子,最值钱的就是纸包的一斤红糖了,如果再好一点,就是纸包的一斤白糖,但拿白糖很少。一般主家只会收下两个白馍和一个果子,一包红糖。我那个小舅家院子有棵梨树,每年他们来我家拜年,白馍和果子、红糖外,会额外加一分两半的梨,我们就很高兴。
到舅家拜年,舅舅舅妈会把我们让到热炕上坐,吃饭的小饭桌也会放在炕上,吃饭时都盘腿坐在热炕上。小舅家有个传统的铜火锅,火筒里放几块烧红的木炭,火锅周围的丸子。肉片子就滋啦滋啦地响。也发红包,两毛、五毛都有。心里就很高兴,就埋怨一年时间太长了,恨不得一个月过一个年。
那时候,送礼很轻,人情很厚!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年轻人为生活所迫,大多在外打工,有时候不得不因为某种原因在异地过年,就是回家过年,也基本不在走动亲戚。你不来,我不往,渐渐地,亲情也淡了。
…………………………………………………………………………………………………
老家初二过年禁忌: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初二动剪刀,口舌是非定难免”,意思就是这一天动剪刀针线,容易与人发生口舌之争。如果万一用剪刀时,伤了自己见了红,那么对于春节来说,就显得有些不吉利了。
请问你们那里,今天有何风俗习惯呢?一起交流一下吧?
其实,过年一家人能团聚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今天,请尽情享受天伦之乐吧,祝大家幸福感爆棚,开心快乐每一天!
大年初一,怎么拜年更合适?
带红包
带大红包
只是开个玩笑
今天是大年初一
中国人有两个新年
过了农历年
新一年才算真正开始
穿新衣戴新帽
是春节专属的仪式感
拜年当然是今天的主题
喜气洋洋为亲朋好友送去祝福
又吉祥又亲热
传统拜年礼仪分三种
一是叩拜
孩子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
要行叩首大礼
二是躬身作揖
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
俗称“吉拜”
三是抱拳拱手
多是平辈间的拜年
当然
这些形式如今已不常用
我们更熟悉的拜年方式
是微信、电话
和表情包
“初一饺子初二面”
正月初一这天
北方人有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形如元宝
有“招财进宝”的寓意
而在南方地区
主要吃汤圆和年糕
象征美满团圆、一年更比一年高
按照民间的传统习俗
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
古人认为这天动扫帚会破财
会扫走运气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
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类似的禁忌还有:
不能打碎器皿
不能动刀剪
不能动针线
不能往屋外泼水
……
尽管这些禁忌习俗
并不科学
但大过年的讨个好彩头
总归都是为了新一年顺顺利利
真正为大年初一“注入灵魂”的
是优秀传统文化代表
——
红包
过年给红包
取义“红包压岁”
压岁钱又叫“压祟钱”
传说用它可以压住邪祟
保证晚辈平安度过新的一年
传统压岁钱
必须由家中最年长者给予
因为他们生活经验更多
压祟的力度更大
压岁钱始于汉代
是特别铸造的“厌胜钱”
只用来佩戴和玩耍,不能流通
唐代宫廷内开始给真正的钱
但是立春日才给,并非春节
宋代该习俗传入民间
到了明清
终于成为了春节的“标配”
作为中国传统年俗文化中
独有的一种“仪式”
发红包传递出亲长爱幼、团圆祝福
既增进了人们之间的感情
也融洽了过年的喜乐氛围
说到底
红包的真意是爱
钱不在多少
心意到了就好
所以
请接受我们没有技巧全是感情的拜年!
新华网宝藏青年工作室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