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避星宿注意事项(避星宿的禁忌与时间)

避星宿注意事项(避星宿的禁忌与时间)

《长安十二时辰》:被30万人吹捧,暗藏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近日,《长安十二时辰》在热播。播出伊始,它就获得全网的热烈讨论,好评不断。

不仅是其长镜头电影式有质感的画面,演员出色夺人眼球的演技,还有其连环紧凑的剧情,剧里对历史文化的考究也令人咋舌,让人感受到导演及其创作团队给观众的的诚意与对制作的匠心。

剧中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究竟有哪些耐人寻味的考究之处吧。

1.叉手礼

和之前的古装剧什么随意的抱拳礼不同,这部剧中采用了叉手礼的作揖方式。

相信大部分民众都是第一次认识认识叉手礼,看《长安十二时辰》的剧中人物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打见面礼!

录制《这!就是街舞2》中场休息时,主持人廖博便对易烊千玺做了一个叉手礼,听说易烊千玺的粉丝们都在学叉手礼,以便跟偶像偶遇的时候可以用上呢!

左手抱于右手的大拇指,左手的小指冲着自己的手肘,右手四指皆直,大拇指上翘,这便是叉手礼也是是唐宋时期盛行的一种打招呼方式。

▲图 檀棋剧照·叉手礼

当然也有眼尖的网友指出之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赵丽颖也用到了叉手礼。

那么叉手礼到底是啥来历,又有何意义呢?

▲图 明兰剧照·叉手礼

叉手礼是揖礼的一种,叉手”一词常见于早期的汉译佛典, 大体解释为“两手交叉”或“手指交叉”, “叉手”最初为佛教固有礼仪。

东汉时期, 佛教语域中用“叉手”表示尊敬。经西晋、隋唐之后开始盛行。

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上就绘有一名正在行叉手礼的侍者。南宋人陈元靓所著《事林广记》中,也对叉手礼有着清晰的记载。

▲ 图 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

在使用叉手礼时,除了手上的姿势,嘴里还要发出一种声音,并不是跟其他的古装剧一样的“诺”,而是喏(re)。

这是一个在唐宋时期比较盛行的口气词,根据语气不同,分为唱喏、小喏和肥喏。

四大名著之一的 《水浒传》 中,也有提到鲁智深向宋江唱了个肥喏,这个喏有点类似现在的你好、哈喽。

肥喏就是代表很诚挚的打招呼,或者说有点尊敬的意思。

历史学家认为当我们身体弯腰幅度较大,就表示对面前的人非常尊敬,那么就要唱到肥喏。

此外,小喏、中喏都有特殊的动作以及时间的长短。

根据说话人的语气,这个词的意思也是大不相同的。这一个字可以表达出感谢、敬重、回应等等意思。

剧中,雷佳音的一声喏,霸气、有威力,而婢女们的喏则代表着下级对上级的服从,敬重,这个词发音的细节的体现,让人忍不住对这部剧的考究程度竖起大拇指。

▲图 剧照·叉手礼

《长安十二时辰》礼仪展示,让我们会更加体会到剧中人物尊卑有序,也能更加贴近每个角色的内心,去体察他们的动机。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之邦,中国文化根源出乎于礼,尊重历史是古装剧的前提,对礼仪的重视也使 《长安十二时辰》在众多古装剧中脱颖而出。

2.子午簪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主演易烊千玺饰演李必,自然是剧中的焦点,他的造型也自然是人们关注的对象。

李必一出场就身穿道服,手拿拂尘,头戴莲冠。且不说这一身道服,头上簪子的方向就成为了人们质疑的点。

▲ 图 李必造型

在以往的古装剧中,簪子通常是横叉,这个纵插又是咋回事呢?是不是剧组不小心插错了呢?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得知,并没有插错,这叫子午簪。

这是道教的一种用法,代表了子午的水火相济,跟身上的道服还是很搭的。

修道者的服饰遵循等级制度。衣服、冠巾和靴履及其所用的颜色、质地等按照入道年限和学道深浅划分为七档。

而剧中李必戴的玉清莲花冠,也正是道教中高阶法师才能佩戴的头冠。

怎么样,是不是涨姿势了?

▲ 图 剧照·俯瞰图

唐代对外开放,经济发达。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市场。

据史料记载,长安城的商行多达220种,经营品种遍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出现了具有金融服务功能的柜坊,这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商业形态。

它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旅的同时,也吸收着其他文明的精华,这也使它自然而然地担起承载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重任。

世界上所有人们都接受和认知的文化,在长安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

唐代的民间信仰十分丰富。唐人不但笃信神仙方术,使佛教、道教在唐代有了重要的发展,还对异域的信仰多有接触。

▲ 图 剧照

唐人百神皆祭、百鬼皆避。天上的星宿,地上的青草,石子都被认为是有灵性的。从皇帝到百姓都渴望的道成仙,其中不少故事都发生在西市。

▲图 《长安十二时辰》影视照

唐代文献里有很多记载神仙的故事,像 《太平广记》中的“渭水龙”、“ 杜子春遇仙”、 “李君遇仙”等等,都以大唐长安城为背景。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长安老百姓在享受巨大物质文明带来的体验时,对于鬼神的信奉及敬仰。

通过《长安十二时辰》对唐代长安道教打扮的展示,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大唐长安在文化方面的多元性、包容性,这也为《长安十二时辰》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此外,还值得一说的是长安城的建筑,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朱雀大街宽阔笔直,大明宫气势煊赫,尽显唐代长安的不同凡响,连灯会都丝毫不逊色于当代的明星演唱会。

▲ 图 上元灯节太上玄元大仙灯

提到唐代长安,人们想起的总是那丰富多彩、包容开放的唐风唐韵以及荣耀绝代的千年帝王之都。

▲ 图 唐长安城坊示意图

3.日晷

细心追剧的人会发现,《长安十二时辰》每集的开始,都会出现一张标示时辰的图。

毕竟《长安十二时辰》讲述的是发生在十二个时辰里的故事,每半个时辰都是办案的重要节点。

全长安城的日常作息也遵守着严谨的时间节奏,所谓“一更鼓闭城门,二更鼓上床眠。三更鼓到子时,四更鼓睡正沉,五更鼓城门开”。

在影视剧中也经常看到更夫打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更是成为了更夫的代名词,打更其实就是一种报时,晚上七点打“落更”,“二更”为晚上九点,“三更”为晚上十一点,“四更”为凌晨一点,“五更”为凌晨三点。

那么你知道图上的圆盘状物体是什么吗?大多数人可能并不陌生,现实中有些古建筑中也依然存在,它叫日晷。

▲ 图 剧照

日晷,日晷又称“日规”,是最早的计时工具之一,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晷面上刻有刻度。

“日晷”本意是指太阳的影子,它的计时原理也和太阳有关。它通过太阳投影的移动方向来确定并划分时刻。

在一天中,物体投下的影子会随着太阳照射的不同而不断地变化。

第一,影子的长短在改变。早晨的影子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

第二,影子的方向在改变。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

按理来说,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辅助计时,但由于方向计时更方便,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晷针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就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从而显示时刻。

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正午时,太阳最高,针影位于正北方;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 图 日晷

时辰是中国传统的计时单位。

将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十一点起算,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日晷上面的刻度也并不是都相同的,因为不同的纬度太阳光的照射时长不同。日晷分为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

最常用的是水平式日晷,因刻度盘采用水平的而得名,指针的倾斜度根据当地纬度确定,一般适合低纬度地区使用。

赤道式日晷的刻度盘是等分的,指针朝北固定,指针垂直于刻度盘,常用于赤道附近的纬度,不同纬度范围都会有相应的日晷。

现在人们普遍用钟表计时,手机上时间的显示也不可或缺,时间成为了人们生活节奏的一种参照物。日晷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计时的历史长河上仍有一席之地。

4. 双环望仙髻

《长安十二时辰》制作精良,服饰妆容可以说是让人眼前一亮。不仅剧里的舞姬服饰精美,宛如从壁画中走出的仙女一般,连镜头不多的小女孩也作了打扮,眉心有点,头发扎起,像极了活生生的唐朝彩陶再现。

▲ 图 剃头匠家的小女孩剧照

剧中女子有梳着云朵髻的、还有梳着双环望仙髻、螺髻、堕马髻及倭堕髻的,生动还原了唐代《髻鬟品》中对发髻的描写。

不仅如此,女性人物的妆容“花钿、斜红”和咬唇妆等,也是符合相关史料记载的。

▲图 剧照

据《长安十二时辰》化妆指导张丽透露, 为了让妆容能够贴近历史,同时又能尽量贴近当代人的审美,女子妆容要一层层叠加才显自然,光粉底阶段就要用掉一个小时。

有人觉得唐风和和风非常相近。

事实上, 并非是唐学日本,反而是在唐朝国际化交流频繁,日本借鉴了盛唐时期的服饰和造型,以达到修饰身材使女子看起来更曼妙高挑楚楚可人的目的。

剧中舞者许鹤子便是梳的双环望仙髻,参照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藏品,高度还原了唐代的“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

后面出场的妆容尤其是唇妆也特色鲜明,显示了唐代女子的特点。

▲图 许鹤子剧照

5.执壶

除了礼仪服饰等,剧中的生活器具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执壶便是其中一样。

▲ 图 执壶剧照

“执壶”是唐代最为常见,使用最广的一类器物,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

和唐朝的执壶不同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执壶没有流(出水装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流仅仅作为一种装饰,没有实际出水功能,直到唐代,流才有了其实用价值。有的壶只有流,没有柄,便称为“花浇”而不叫“执壶”。

器物的造型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唐代的流比较短,宋代时期,点茶开始兴盛,流长的执壶符合人们点茶的需要,开始慢慢出现,于是流的长短以及真假也成为了判断时代的一种方法。

▲ 图 唐宋时期执壶造型

与剧中清一色“白色”的执壶不同,唐朝时执壶的品种很多,三彩的,白的,黑的,青的都有。

既然执壶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器具,各大窑肯定也都有烧制。剧中大多为白色,可能是考虑到画面效果以及经费支出吧。

时至今日,执壶又在哪里呢?曾经的重要生活器具为什么看不见了呢?

其实不是不见了,它只是换了个样子罢了。

现在的酒壶、茶壶、分酒器实际上都是执壶的演变品,子孙后代呢!仔细想想是不是有点像呢?

尾声

《长安十二时辰》讲的是历史和文化,实则暗喻人性;看似是官场的故事,却也是映射社会的万花筒。

张纪中说:“那时拍戏不仅仅为了钱,而是要做艺术品。”

国剧在用心,该夸!!!

天文二十八宿与地名命名

牛汝辰

地名是文化的镜像,也是天文的镜像。在我国有一些地名的命名就跟古代天文的二十八宿有密切关系。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尚书·尧典》

历史上,我国是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国家之一,观象授时、指导农事成了迫切之需。古籍记载,帝尧命羲和观察日月星辰之律,然后将四时时令传授人间,使百姓不违农时以谋丰收。据此可知,古代天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和农业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这也很好地解释了顾炎武“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的论述。

与西方黄道十二星座类似,中国古代天文学主干之一是“四象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国将黄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分野就是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或者说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于是二者互为分野。

星宿的分野最初是按列国来分配,后来又以州来分配,也有以十二次为纲再配以列国的。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华大地就被分成了“九州”,后来古人就建立起了中国各州(不止九个)与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

十二星次:寿星、大火、析木、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

二十八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据《晋书·天文志》的标准,天上二十八宿在地上的分野如下: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兖州,豫州,幽州。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扬州、青州、并州。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徐州、冀州、益州。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雍州、周、荆州、幽州。

一、安徽寿县因寿星分野得名。

“寿春”之名,最早见于《史记•楚世家》,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可知楚人迁都之前已有“寿春”之名。探究其源,考烈王初年,此地为春申君黄歇的食邑,“寿春”之“春”即指春申君。回溯历史,“寿春”之前,因蔡国迁都于此历时47年故史称“下蔡”;“下蔡”之前,此地为淮夷部落所建的“州来”古国。

寿春、寿阳、寿州、寿县之“寿”字,便得之于淮夷部落所处位置与古天文学的星次分野相互结合而来。夏商周之时华夏民族的分布,统称东夷、西羌、南蛮、北狄。淮夷部落是东夷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活动于今山东南部,河南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境内。

古人认为天地之间处于一种相互映射的状态,“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便将地上的州、国划分为十二个区域,使其与十二星次相对应。东方苍龙与东夷相对应。东方苍龙的三个星次是寿星、大火、析木,其中寿星与东夷的淮夷部落相对应。《新唐书》:“郑、汴、陈、蔡、颍为寿星分”,五地恰为昔日淮夷活动区域。

二、因婺女星得名的金华市和婺源县

“金星与婺女争华”

——《玉台新咏》

金华位于浙江中部、金衢盆地东部,古称婺州,因“地处金星与婺女争华之地”而得名。“婺女”是天上的女宿,又名“须女”,由离织女星不远4颗小星组成。在吴越文化中,婺女是上古时期的抗洪英杰。传说,婺水流域曾突发祺灾,百姓家园陷于汪洋。婺女携长矛、骑巨鳙逆流而上,发现洪水源头有蛟龙兴风作浪。婺女斩断蛟龙尾,蛟龙逃、洪水退,苍生得救,婺女升天做了“婺女星”。

另一个因婺女星得名的城市,是位于赣、皖、浙交界处的江西婺源,相传是婺女的家乡。浙江台州也得名于星宿。古人认为天地感应,人间有皇帝,天上就有帝星,帝星东南方向有“上台、中台、下台”三星宿,三宿对应人间的神山叫天台山,天台山位于台州境内,台州也因此得名。

三、因沙星得名的长沙市

“长沙小星,下应长沙。”

——《明史·天文志》

长沙是湖南省省会,位于湘江下游和湘浏盆地西缘,别名星城、星沙。据《长沙风土碑记》记载:“天文长沙星,在轸四星之侧。上为辰象,下为郡县。”天上有了长沙星,地上对应长沙城。长沙星是南方朱雀轸宿的一颗附属星,掌管人间寿命,对应位置在西方星座的乌鸦座。“轸”指的是古代车箱底部后边的横木,轸宿古称“天车”。

四、得名于轸宿的衡山

南岳衡山也是这一星宿文化的印证者。衡山古属长沙,又名寿岳,山徽为朱雀。也有学者称,衡山的“衡”字即取自轸宿平衡车厢之意。

五、得名于娄宿和氐宿的湖南娄底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省的另一座城市娄底也得名于星宿。据传,“娄宿”和“氐宿”在这里交相辫映,故名娄底。

六、以柳星得名柳州

类似命名的还有柳州,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南昆州“以地当柳星更名”柳州。

七、得名于房宿和心宿之间的安徽宿州

以二十八星宿分野命名也有“不省心”的时候,典例是安徽宿州。有学者考究,宿州本该读“ xiu zhou古时宿州位于苍龙七宿的心宿、房宿之间,为苍龙心脏部位。《春秋说题辞》云:“房,心为明堂,天王布政之宫。房宿和心宿是皇族的象征,为避天子讳,干脆不谈此地属于何星宿,直接叫“宿”州。

大年初八习俗及禁忌

提示:

大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也是"顺星节"。

大年初八的习俗有哪些

1、大年初八习俗有谷日

民间传说正月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谷日"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

2、大年初八习俗有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鸟是吃谷的,会抢夺人的收成,所以这一天要放生(主要是鸟和鱼),表达好生之德,同时也贿赂一下鸟类,让它们嘴下留情。选择放生,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初八是顺星之日,可以让星宿看到自己的善行。

3、大年初八习俗有顺星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大年初八的禁忌

1、大年初八的禁忌有忌观红喜事

古代很少有男女在正月结婚的,古代有'抬头红'一说,即男女正月结婚,乃月太岁压头,不利儿孙,因此正月很少有新人结婚。

2、大年初八的禁忌有忌打碎器物

这一天打破碗碟杯盘,意味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也可用红纸包上碎片,新年后丢入河中,口吟"撞破瓷,钱银一大堆"。

3、大年初八的禁忌有米缸不能空着

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这叫做"聚财"。除夕夜大小水缸也不能空,装满之后,乡下还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