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之外:历史上的清宫宴
李宝臣 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文化冲撞中的制度惯性》《礼不远人》等,发表《礼法社会的政治秩序》等论文六十余篇。
《礼记》“礼运篇”讲:“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陶冶人格培养规矩当从最基本的生物本能开始,礼在食中,尊长爱幼,中庸谦和,构建一大套食文化规矩。
清廷负责宴会与饮食的衙门
清朝负责朝廷宴会与内廷日常饮食的衙门,主要有四个:礼部精膳司、光禄寺、御膳房与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务处。在此根据《清会典》《国朝宫史》《宫史续编》等典籍,分别简要介绍各衙门职能。
礼部下辖四司,其中精膳司负责筵飨事务。凡朝廷法定宴会,提前上呈宴图拟定程序,获皇帝批准后,行文相关衙署准备。
光禄寺下辖大官、珍馐、良醖、掌醢四署。负责筹办宴会事务。
御茶膳房负责皇帝一家人日常饮食与内廷筵宴,隶属内务府。初分茶房与膳房,乾隆十三年合并为御茶膳房。御膳房分两处:一在景运门外,称外御膳房,分担部分朝廷宴飨事务,以及供应宫内值班官员的膳食;一在养心殿南面,称内御膳房,只服务皇帝一人。御茶房在乾清门内东庑。乾隆三十六年(1771)设御茶膳档案房,掌本房题本奏章、文书档案等事宜。
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务处,简称掌关防处,负责内廷的物资供应,管理饽饽房、菜库、酒醋房、官三仓、恩丰仓等。饽饽房雍正二年设,亦分内外,内房专供皇上;外房供妃嫔、皇子与朝廷宴会所需。饽饽即糕点,乃是宫廷日常饮食、宴会与祭祀上供必须之品,消费旺盛。
朝廷例宴的分级
朝廷例宴按性质、等级而供应宴品不同。分为:满席六等,汉席三等,上席、中席。这种分类,查阅光绪《清会典》卷七十三“光禄寺”开列的清单可知:
一等满席:用面一百二十斤。定额玉露霜方酥夹馅各四盘、白蜜印子鸡蛋印子各一盘、黄白子松饼各二盘、合图例大饽饽六盘(合图例系满语什锦之义)、小饽饽二碗、红白馓枝三盘、干果十二盘、鲜果六盘、甎盐一碟。陈设高一尺五寸。
二等满席:用面一百斤。定额玉露霜二盘、绿印子鸡蛋印子各一盘、方酥翻馅饼各四盘、白蜜印子黄白子松饼各二盘。饽饽以下与一等席同。陈设高一尺四寸。
三等满席:用面与二等席同。定额方酥以下与一等席同。无黄白子松饼,别有四色印子四盘、福禄马四碗、鸳鸯瓜子四盘。陈设高一尺三寸。
四等满席:用面六十斤。定额方酥以下俱与三等席同。陈设高一尺二寸。
五等满席:用面四十斤。定额方酥以下俱与四等席同。陈设高一尺一寸。
六等满席:用面二十斤。无方酥夹馅四色印子、鸡蛋印子,余与五等席同。陈设高一尺。
据《清会典事例》记载:乾隆年间,一至六等满席分别用银为八两、七两二钱三分四厘、五两四钱四分、四两四钱三分、三两三钱三分、二两二钱六分;到了嘉庆年间普增至十两、八两、六两、四两、二两八钱等等。
一等汉席:肉馔鹅鱼鸡鸭猪肉等二十三碗、果食八碗、蒸食三碗、蔬食四碗。道光《光禄寺则例》卷四十“造办汉席”详细记录了宴品构成。有兴趣可以一查。
二等汉席:肉馔二十碗,不用鹅。果食以下与一等席同。
三等汉席:肉馔十五碗,不用鹅鸭。果食以下与二等席同。
上席:高桌陈设实一座,用面二斤八两,宝花一攒,肉馔九碗,果食五盘,蒸食七盘,蔬菜四碟。
中席:高桌陈设宝一座,用面二斤,绢花三朵,肉馔以下与上席高桌同。
从史料来看,满席只有各式饽饽与干鲜果品。制度规定,三等满席以上皆用于祭祀供品,四等以下才在宴会中使用。譬如,帝后过世灵前随筵用一等,皇贵妃用二等,嫔妃用三等,贵人、公主用四等,常在、答应奠筵用五等。
筵宴场所,宴品丰俭,这是由礼典政治等级决定的。譬如:元旦、万寿、冬至、皇帝大婚,在太和殿举行;凯旋宴在西苑丰泽园。皆用四等满席。
招待外藩王公与各国贡使宴会在礼部或下榻馆舍,兼用五六等满席。
进士恩荣宴、衍圣公来京宴于礼部,用六等满席。
文会试主考等官员入场前、出场后宴于礼部;武会试入、出场宴于兵部。皆在三等汉席中选择一等。
盛大宴会皆上茶酒。茶系乳茶。酒分乳酒、祭酒(黄酒)、燕酒与烧酒。
清朝国宴什么样
在古代,国宴被称为宴飨。在清朝,最重要的宴飨就是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的太和殿宴会。
今人可能会以为既然是国宴,必是珍馐毕集豪奢无比,能够享用珍品极尽口腹之欢,如今甚至有人把现代商业炒作的“满汉全席”误认为昔日的宴飨食单而大加渲染追捧。其实,所谓的“满汉全席”是清亡以后,清朝宫廷膳食档案公开,商家打着皇家旗号营销高档宴席的行为,与清廷并无关系。
清朝早期的国宴,延续关外传统,由皇帝与宗室王公共同出资。这是因为,当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是兵民合一行政军事组织,遇到战争,将士自带武器、干粮出征,所获战利品由八旗均分。既然如此,逢上喜事聚会庆祝,就不能只由汗王努尔哈赤一人出资,必须各家分摊。
以乾隆三年元旦太和殿宴飨为例来说明这种传统:计划需用饽饽二百一十席、羊百只、酒百瓶。《清会典礼部事例》记录了王公进献的份额:亲王每人八席,郡王五席,均羊三只,酒三瓶;贝勒三席,贝子二席,均羊二只,酒二瓶;奉恩公一席,羊一只,酒一瓶。当时亲王十二人,郡王八人,贝勒五人,贝子二人,奉恩公十五人,共应进一百七十三席,羊九十一只,酒九十一瓶。不足部分由礼部行文光禄寺补办三十七席、羊九只、酒九瓶。
这里所说的席系指四等满席,俗称饽饽桌。王公进献的是否成品,还是按额折算出资,估计应是后者,交纳相应银两由光禄寺统一办理。假如缴纳实物,羊比较好办,而酒与饽饽就很难做到口味、包装、形态一致。
不过后来,随着清朝王公们逐渐丧失旗主权力,国宴也不再要求王公们出资,而改由朝廷担负。
清朝国宴主打满洲饽饽、羊腿与干鲜果品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清末。
宴席上的羊肉,初期为烧烤,康熙二十三年改作蒸煮,餐具也由银器改用瓷器。满席糕点由光禄寺煠食房与清宫外饽饽房预先制作,按宴会规制等级装盘,分别额码放在红漆长方形矮桌上,酒分灌于瓷罐,系以红络。安放在饽饽棚内,光禄寺官员验看合格后,按桌缠以红布覆以红袱,命人日夜看管,宴前抬至会场布席。“御桌”由御膳房单独预备。
届时太和殿丹陛正中设黄幔,内设反坫(接手桌案)与炭火铜盆上置两口大铁锅分别用来热酒热肉。两侧卤簿后设蓝布帐幔,排列宴桌。上午十时开始入场,王公与一品大臣在殿内,文三品、武二品以上官员在丹陛上檐下。四品以下官员坐帐幔下。一般两人一桌,地上铺毡上置蒲团,席地而坐。全体官员就位,皇帝驾临升座,奏中和韶乐,众臣一叩首坐下。
宴会进程分为三进三赐:进献皇上茶,皇上饮茶,随后赐众臣茶;进献皇上酒,皇上饮酒,赐众臣酒;进献皇上馔,皇上进馔,赐众臣馔。一进一赐,全体官员都要在原地一叩首。随后分场次乐舞表演,有满洲庆隆舞,蒙古、瓦尔喀部舞以及朝鲜、回部等杂戏。每场演出结束,众臣依然要原地一叩首。演出全部结束,奏丹陛大乐,众臣三叩首,鸣鞭,奏中和韶乐,皇上还宫。众臣散去。桌上宴品可以打包带回。
这里要说一下,出席国宴,抛开政治荣誉意义不谈,其实很为辛苦。清廷三大节中的元旦、冬至都处在寒冷季节,穿戴厚重朝服、听口令反复站起叩头坐下,其实很劳累。若是坐在殿外,不但寒气逼人,又无法观看殿内舞蹈杂戏,却要随班行礼,甚至会感到无聊。而且万寿节由于根据在位皇帝生日而定,譬如:康熙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两帝万寿分别在春秋季,气候宜人,实是出席官员的幸事。若皇帝生日在夏季,那么其中的闷热难安之状,自不待言——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六日在太和殿举行万寿宴会,时任吏部郎中的何刚德参加,所著《春明梦录》说:“宴列于丹陛,接连及殿下东西,两人一筵,席地而坐。筵用几,几上数层饽饽,加以果品一层;上加整羊腿一盘。有乳茶,有酒。赞礼者在殿陛上,赞跪则皆起而跪,跪毕仍坐。宴惟水果可食,饽饽及余果可取交从者带回。赤日行天,朝衣冠,盘膝坐,汗流浃背,然却许从者在背后挥扇。历时两点钟之久。”
再如恽毓鼎《澄斋日记》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八日记,记录了他出席慈禧寿筵的情况:“雨稍止。卯正二刻,颐和园仁寿殿筵宴。入座皆朝服。毓鼎改与庶子庆颐同桌。光禄寺斟酒一巡,内务府斟奶茶一巡,均系银碗。计:羊腿四只,一大盘国语名色食牡丹;苹果四盘,葡萄四盘,荔枝、桂圆、黑枣、核桃仁各一盘;五色糖子四盘;五色饽饽二十盘,牛毛馓子三盘(每盘十六件,虚架起)。谢宴,谢盘赏,行一跪三叩礼。辰初宴毕,以口袋携各品果饵而归。唯苹果、葡萄尚可吃,馀则或生或蛀”。其中所说的“国语名色食牡丹”,国语系指满语,“色食牡丹”,牡丹亦作穆丹,乃糖蓉糕之类的点心。宴品的“生或蛀”,是晚清政治腐败、官员惰政的绝好例证。尽管慈禧庆寿,筹备充分,投资预算不菲,但是光禄寺、内务府等衙门皆是敷衍了事,以次充好,乘机中饱私囊。
清宫日常饮食各设膳房
宫廷日常生活饮食自有一番规矩。皇帝一家人平日各吃各的,不像寻常人家聚在一起用餐。帝后嫔妃以及太皇太后、太后、太妃、皇子女等内廷主位各设本宫厨房。依其身份等级,御膳房每日供应食材与蜡炭。食材包括米面、油盐酱醋、时令鲜菜等品类齐全。蜡炭则是照明用的白蜡、黄蜡、羊油蜡,烧饭取暖用的红罗炭、黑炭。
《国朝宫史》卷十七“日用”详细记录了内廷主位的日用、月用分例,在此仅举猪肉一项,可以从中感知清代后妃等级待遇之间的巨大差距:皇太后:猪一口;皇后:猪腿肉菜肉共二十五斤;皇贵妃:十二斤;贵妃:九斤八两;妃:九斤;嫔:六斤八两;贵人:六斤;常在:五斤;答应:一斤八两。
在清朝,皇帝每日两次正餐,两次加餐。呈现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用餐习惯。一般来说,早膳多在卯正到辰时(六到八时);晚膳午正到未时(十二时至十四时)。晚清宫廷作息时间逐渐摆脱农业社会习惯,早膳基本上变成午餐,晚膳成为名副其实的晚餐。
御膳房每日按事前报批核准的菜谱烹饪,何人制何菜,职司明细,全部记录在案。皇帝餐毕,随同用膳记录一并存档,按月结集成册。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卷帙浩繁的《膳底档》。
皇帝用膳地点不定,行之所在只要传膳,大监需要立即从膳房运送到指定宫殿布置。御膳房做饭都是按点提前做好以备随时传送的。齐如山《清宫史话》讲,做好的菜品,“盛于黄砂碗之内盖好,然后都摆于一大铁板之上,板下有炭火,上边再盖一铁板,板上仍生炭火,如此则上下都是火,碗中永是沸度,永远扑哧扑哧冒泡。几时敬事房太监喊一声传膳,则立刻把铁板撤下,把各碗之菜,由黄砂碗倾入细瓷碗中”。
只要传膳令下,太监结队用食盒运送,清末太监耿进喜说“盒子里盛着家伙,盒子外头包着被窝”。被窝就是黄云缎的棉袱子。
御膳传到,当班太监摆膳。清末太监信修明自述《宫廷琐记》讲,摆膳所用膳桌为金花清地漆八仙炕桌。桌之下有一楠木矮桌,名叫土子根。殿当中铺油纸一张,以防菜油污地。膳桌左右,靠墙设八仙桌各两张,距膳餐桌甚远,以备放置膳菜、点心、粥罐之用。殿外院中仍设红漆油桌四张,为膳菜落脚之用。盘碗为江西黄龙瓷,皆有银盖,以防菜冷,冬天有火碗和火锅,以及暖盘和暖碗,皆银质。名菜上均有银牌,长三寸,宽五分,菜如有毒,银牌则变色。
若论吃饭,皇帝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延续生命的本能,只不过皇帝享用机会比较充分。至于菜品繁多,餐具精美,布席上菜程序化,并不代表皇帝能吃下多少。繁文缛节、声势浩大超出食物与工时浪费意义,往往是所谓皇朝物阜民丰的象征。
清朝的皇帝一般坐在炕上用餐,侍餐太监按皇帝心思布菜。溥佳《清宫回忆》讲,皇上吃饭是“吃一看二远观三”,多数菜品只是摆样子。
皇帝每餐后,大量的剩菜,则用来“克什”。郝懿行《证俗文》卷十七说:“满洲以恩泽为克什,凡颁赐之物出自上恩者,皆谓之克什。”吴振域《养吉斋从录》卷十三说:“每日膳单指出某物赐某处、赐某人。”后妃、阿哥、公主与御前、内务府、军机、南书房入直大臣以及总管、管事太监皆可能得到赏赐。获赐者,向来视为恩宠荣誉。这也是皇帝笼络人心的手段。
至于御膳味道,不要说今人无从判定,就是当初众多曾享受过克什待遇的人,也没留下多少关于御膳味道的文字记忆。显然,皇帝的餐饭没有什么令人叫绝之处。溥仪曾评价御膳是“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御膳房不同于市面上的经营性饭庄,它只服务皇帝一人,年节家宴扩大到后妃,没有靠精研提高厨艺牢笼食客的动力。而且御膳房更不是厨艺实验所,它只是照本宣科、维持祖制旧法的地方。膳单预先拟定审核后,皇帝之外,谁也不能改动丝毫。御膳房机构庞大,花费惊人,食材优质高档,厨艺却不见得高超。厨役终身制,且父子相承,按部就班依样画葫芦就可以衣食无忧。内御膳房三旗厨役五十七人、招募厨役十人、夫役三十人。众人各司其职,按烹饪专长、食材种类,分工明确细化,落实到个人头上,不过每日做同一类别的几道菜而已,即使想钻研厨艺有所创新,也难冲破层层管制直达天颜。道光以前,御膳基本上以烧蒸煮炸为主。每日正餐大致由火锅、蒸食、熘烩、烧炸、酱菜、主食、粥汤、饽饽以及时令应景菜组成。烧蒸煮炸菜品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
即使烹制精良,但这种装盒保温的传送方式,让大部分菜品失去品尝最佳时刻,譬如在膳单上经常出现的两大片盘:挂炉猪与挂炉鸭,即今日之烤乳猪与烤鸭。片盘经过盖盖包裹保温,蒸汽内敛致使肉片疲软,错过食用良机。炸制食品同样如此。再如蒸煮菜肴,有的不怕保温时间久,有的太久则软烂如泥失去质感。而中国美食素来推崇出锅第一时间趁热吃最地道。
皇帝的家宴
内廷例行宴会莫过于皇帝家宴。皇帝与后妃聚餐一年到头不过几次,皆选在年节之际。聚则聚矣,却是同堂分桌用餐。更为奇特的是,皇帝、皇后与嫔妃之间,按等级使用的餐具与菜品数量递降的差距悬殊。当代清宫剧的皇帝与后妃同桌共餐谈笑,属于超时代创意。
以乾隆二年除夕家宴为例:乾清宫内正中地平上安置金龙大宴桌,地平上左侧西向安置皇后金龙宴桌。地平下,东西两侧对摆妃嫔宴桌。西边:头桌贵妃,二桌纯妃,三桌海贵人、裕常在;东边:二桌林妃,三桌嘉妃、陈贵人。
本日的《膳底档》记录的膳品摆桌是这样的:
皇上金龙宴桌上:群膳、冷膳、热膳四十品(白里黄碗),两边干湿点心四品,奶饼敖尔布哈(满语奶饼子)一品,奶皮一品(俱五寸黄盘)。中:金匙、象牙筷纸花筷套,两边小菜三品、清酱一品(金碟);
皇后桌上:群膳三十二品,两边干湿点心四品(五寸黄盘),匙箸纸花筷套;
嫔妃桌上:每桌群膳十五品。两边干湿点心四品(紫龙黄碟),小菜四品(银碟),匙箸纸光筷套。
宫廷餐具,瓷器为大宗,多由江西景德镇官窑烧造。此外亦有金银、玉石、珐琅、翡翠、玛瑙的热锅、暖碗、盘碗、匙筯等。皇后用黄釉黄龙盘碗,贵妃、妃用黄地绿龙盘碗,嫔用蓝地黄龙盘碗,贵人用绿地紫龙盘碗,常在用五彩红龙盘碗。
酉时(晚六时)开宴,先上汤饭,帝后各一对盒,嫔妃各一盒;再上奶茶;第三上酒馔;最后上果桌。每一程序都是先呈进皇上,其次皇后,再次妃嫔。按顺序分别演奏丹陛清乐、中和清乐与承应宴戏。宴毕,奏中和韶乐,皇上离去。乐止,皇后以下各还本宫。
第二天是乾隆三年元旦,申时(下午四时)仍在乾清宫,赐宴宗室王公、额驸。两人一桌,开宴九桌。宴品与程序类似除夕宴。
“满汉全席”非清廷宴式
民国以后,清宫膳底档公开,同时,御膳房厨役大批流向社会,让人有机会了解御膳的构成与宫廷烹饪技法。可是在这千载难逢最容易进行商业炒作的时刻,餐饮业界却未创造“满汉全席”之名进行营销。日本田中静一《一衣带水:中国料理传来史》认为,“满汉全席”作为成型宴单,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餐饮业的炒作。既是商业营销就要编排相对固定的菜谱进行推介。
近些年,随着查阅清宫膳底档的便利,难以尽数的满汉全席菜谱大都是以同治、光绪时期现成的添安膳单为底本,进行改造重编的。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清帝膳单多如牛毛,这对于餐饮营销者来说,剪裁拼接花样翻新的食单菜谱易如反掌,而且名正言顺挂上御膳之名。何谓“全席”?中华佳肴数也数不清,谁能一网打尽?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清廷膳单记录的菜名虽多如牛毛,却没有一件详细记录了烹饪技法。所谓宫廷秘制、秘方、秘法大都缺乏历史实证。在古代,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四项,衣住行三项皆有等级限制,唯独食无贵贱之分,有条件即可随心所欲。
正如我们前面一再强调的,皇上拥有食材的优质与品类繁多,让常人望尘莫及,但不见得他就能够享用绝佳的烹饪技法。
当代打起宫廷美食旗号进行商业营销的,常常贴上乾隆或慈禧喜爱标签。其实,谁又能确凿知道这两位被当下视为奢华讲究的旧时人物,究竟爱吃什么。口味乃身内之物,并不因身份地位差异而分高下,在生物本能的吃上扯古今名人,荒诞之极,如果味道好恶不由己出,却被名人声威镇住,那就不是品尝,而是耳餐了。
想象之外:历史上的清宫宴
李宝臣 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文化冲撞中的制度惯性》《礼不远人》等,发表《礼法社会的政治秩序》等论文六十余篇。
《礼记》“礼运篇”讲:“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陶冶人格培养规矩当从最基本的生物本能开始,礼在食中,尊长爱幼,中庸谦和,构建一大套食文化规矩。
清廷负责宴会与饮食的衙门
清朝负责朝廷宴会与内廷日常饮食的衙门,主要有四个:礼部精膳司、光禄寺、御膳房与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务处。在此根据《清会典》《国朝宫史》《宫史续编》等典籍,分别简要介绍各衙门职能。
礼部下辖四司,其中精膳司负责筵飨事务。凡朝廷法定宴会,提前上呈宴图拟定程序,获皇帝批准后,行文相关衙署准备。
光禄寺下辖大官、珍馐、良醖、掌醢四署。负责筹办宴会事务。
御茶膳房负责皇帝一家人日常饮食与内廷筵宴,隶属内务府。初分茶房与膳房,乾隆十三年合并为御茶膳房。御膳房分两处:一在景运门外,称外御膳房,分担部分朝廷宴飨事务,以及供应宫内值班官员的膳食;一在养心殿南面,称内御膳房,只服务皇帝一人。御茶房在乾清门内东庑。乾隆三十六年(1771)设御茶膳档案房,掌本房题本奏章、文书档案等事宜。
掌关防管理内管领事务处,简称掌关防处,负责内廷的物资供应,管理饽饽房、菜库、酒醋房、官三仓、恩丰仓等。饽饽房雍正二年设,亦分内外,内房专供皇上;外房供妃嫔、皇子与朝廷宴会所需。饽饽即糕点,乃是宫廷日常饮食、宴会与祭祀上供必须之品,消费旺盛。
朝廷例宴的分级
朝廷例宴按性质、等级而供应宴品不同。分为:满席六等,汉席三等,上席、中席。这种分类,查阅光绪《清会典》卷七十三“光禄寺”开列的清单可知:
一等满席:用面一百二十斤。定额玉露霜方酥夹馅各四盘、白蜜印子鸡蛋印子各一盘、黄白子松饼各二盘、合图例大饽饽六盘(合图例系满语什锦之义)、小饽饽二碗、红白馓枝三盘、干果十二盘、鲜果六盘、甎盐一碟。陈设高一尺五寸。
二等满席:用面一百斤。定额玉露霜二盘、绿印子鸡蛋印子各一盘、方酥翻馅饼各四盘、白蜜印子黄白子松饼各二盘。饽饽以下与一等席同。陈设高一尺四寸。
三等满席:用面与二等席同。定额方酥以下与一等席同。无黄白子松饼,别有四色印子四盘、福禄马四碗、鸳鸯瓜子四盘。陈设高一尺三寸。
四等满席:用面六十斤。定额方酥以下俱与三等席同。陈设高一尺二寸。
五等满席:用面四十斤。定额方酥以下俱与四等席同。陈设高一尺一寸。
六等满席:用面二十斤。无方酥夹馅四色印子、鸡蛋印子,余与五等席同。陈设高一尺。
据《清会典事例》记载:乾隆年间,一至六等满席分别用银为八两、七两二钱三分四厘、五两四钱四分、四两四钱三分、三两三钱三分、二两二钱六分;到了嘉庆年间普增至十两、八两、六两、四两、二两八钱等等。
一等汉席:肉馔鹅鱼鸡鸭猪肉等二十三碗、果食八碗、蒸食三碗、蔬食四碗。道光《光禄寺则例》卷四十“造办汉席”详细记录了宴品构成。有兴趣可以一查。
二等汉席:肉馔二十碗,不用鹅。果食以下与一等席同。
三等汉席:肉馔十五碗,不用鹅鸭。果食以下与二等席同。
上席:高桌陈设实一座,用面二斤八两,宝花一攒,肉馔九碗,果食五盘,蒸食七盘,蔬菜四碟。
中席:高桌陈设宝一座,用面二斤,绢花三朵,肉馔以下与上席高桌同。
从史料来看,满席只有各式饽饽与干鲜果品。制度规定,三等满席以上皆用于祭祀供品,四等以下才在宴会中使用。譬如,帝后过世灵前随筵用一等,皇贵妃用二等,嫔妃用三等,贵人、公主用四等,常在、答应奠筵用五等。
筵宴场所,宴品丰俭,这是由礼典政治等级决定的。譬如:元旦、万寿、冬至、皇帝大婚,在太和殿举行;凯旋宴在西苑丰泽园。皆用四等满席。
招待外藩王公与各国贡使宴会在礼部或下榻馆舍,兼用五六等满席。
进士恩荣宴、衍圣公来京宴于礼部,用六等满席。
文会试主考等官员入场前、出场后宴于礼部;武会试入、出场宴于兵部。皆在三等汉席中选择一等。
盛大宴会皆上茶酒。茶系乳茶。酒分乳酒、祭酒(黄酒)、燕酒与烧酒。
清朝国宴什么样
在古代,国宴被称为宴飨。在清朝,最重要的宴飨就是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的太和殿宴会。
今人可能会以为既然是国宴,必是珍馐毕集豪奢无比,能够享用珍品极尽口腹之欢,如今甚至有人把现代商业炒作的“满汉全席”误认为昔日的宴飨食单而大加渲染追捧。其实,所谓的“满汉全席”是清亡以后,清朝宫廷膳食档案公开,商家打着皇家旗号营销高档宴席的行为,与清廷并无关系。
清朝早期的国宴,延续关外传统,由皇帝与宗室王公共同出资。这是因为,当时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是兵民合一行政军事组织,遇到战争,将士自带武器、干粮出征,所获战利品由八旗均分。既然如此,逢上喜事聚会庆祝,就不能只由汗王努尔哈赤一人出资,必须各家分摊。
以乾隆三年元旦太和殿宴飨为例来说明这种传统:计划需用饽饽二百一十席、羊百只、酒百瓶。《清会典礼部事例》记录了王公进献的份额:亲王每人八席,郡王五席,均羊三只,酒三瓶;贝勒三席,贝子二席,均羊二只,酒二瓶;奉恩公一席,羊一只,酒一瓶。当时亲王十二人,郡王八人,贝勒五人,贝子二人,奉恩公十五人,共应进一百七十三席,羊九十一只,酒九十一瓶。不足部分由礼部行文光禄寺补办三十七席、羊九只、酒九瓶。
这里所说的席系指四等满席,俗称饽饽桌。王公进献的是否成品,还是按额折算出资,估计应是后者,交纳相应银两由光禄寺统一办理。假如缴纳实物,羊比较好办,而酒与饽饽就很难做到口味、包装、形态一致。
不过后来,随着清朝王公们逐渐丧失旗主权力,国宴也不再要求王公们出资,而改由朝廷担负。
清朝国宴主打满洲饽饽、羊腿与干鲜果品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清末。
宴席上的羊肉,初期为烧烤,康熙二十三年改作蒸煮,餐具也由银器改用瓷器。满席糕点由光禄寺煠食房与清宫外饽饽房预先制作,按宴会规制等级装盘,分别额码放在红漆长方形矮桌上,酒分灌于瓷罐,系以红络。安放在饽饽棚内,光禄寺官员验看合格后,按桌缠以红布覆以红袱,命人日夜看管,宴前抬至会场布席。“御桌”由御膳房单独预备。
届时太和殿丹陛正中设黄幔,内设反坫(接手桌案)与炭火铜盆上置两口大铁锅分别用来热酒热肉。两侧卤簿后设蓝布帐幔,排列宴桌。上午十时开始入场,王公与一品大臣在殿内,文三品、武二品以上官员在丹陛上檐下。四品以下官员坐帐幔下。一般两人一桌,地上铺毡上置蒲团,席地而坐。全体官员就位,皇帝驾临升座,奏中和韶乐,众臣一叩首坐下。
宴会进程分为三进三赐:进献皇上茶,皇上饮茶,随后赐众臣茶;进献皇上酒,皇上饮酒,赐众臣酒;进献皇上馔,皇上进馔,赐众臣馔。一进一赐,全体官员都要在原地一叩首。随后分场次乐舞表演,有满洲庆隆舞,蒙古、瓦尔喀部舞以及朝鲜、回部等杂戏。每场演出结束,众臣依然要原地一叩首。演出全部结束,奏丹陛大乐,众臣三叩首,鸣鞭,奏中和韶乐,皇上还宫。众臣散去。桌上宴品可以打包带回。
这里要说一下,出席国宴,抛开政治荣誉意义不谈,其实很为辛苦。清廷三大节中的元旦、冬至都处在寒冷季节,穿戴厚重朝服、听口令反复站起叩头坐下,其实很劳累。若是坐在殿外,不但寒气逼人,又无法观看殿内舞蹈杂戏,却要随班行礼,甚至会感到无聊。而且万寿节由于根据在位皇帝生日而定,譬如:康熙生于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两帝万寿分别在春秋季,气候宜人,实是出席官员的幸事。若皇帝生日在夏季,那么其中的闷热难安之状,自不待言——光绪二十年六月二十六日在太和殿举行万寿宴会,时任吏部郎中的何刚德参加,所著《春明梦录》说:“宴列于丹陛,接连及殿下东西,两人一筵,席地而坐。筵用几,几上数层饽饽,加以果品一层;上加整羊腿一盘。有乳茶,有酒。赞礼者在殿陛上,赞跪则皆起而跪,跪毕仍坐。宴惟水果可食,饽饽及余果可取交从者带回。赤日行天,朝衣冠,盘膝坐,汗流浃背,然却许从者在背后挥扇。历时两点钟之久。”
再如恽毓鼎《澄斋日记》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八日记,记录了他出席慈禧寿筵的情况:“雨稍止。卯正二刻,颐和园仁寿殿筵宴。入座皆朝服。毓鼎改与庶子庆颐同桌。光禄寺斟酒一巡,内务府斟奶茶一巡,均系银碗。计:羊腿四只,一大盘国语名色食牡丹;苹果四盘,葡萄四盘,荔枝、桂圆、黑枣、核桃仁各一盘;五色糖子四盘;五色饽饽二十盘,牛毛馓子三盘(每盘十六件,虚架起)。谢宴,谢盘赏,行一跪三叩礼。辰初宴毕,以口袋携各品果饵而归。唯苹果、葡萄尚可吃,馀则或生或蛀”。其中所说的“国语名色食牡丹”,国语系指满语,“色食牡丹”,牡丹亦作穆丹,乃糖蓉糕之类的点心。宴品的“生或蛀”,是晚清政治腐败、官员惰政的绝好例证。尽管慈禧庆寿,筹备充分,投资预算不菲,但是光禄寺、内务府等衙门皆是敷衍了事,以次充好,乘机中饱私囊。
清宫日常饮食各设膳房
宫廷日常生活饮食自有一番规矩。皇帝一家人平日各吃各的,不像寻常人家聚在一起用餐。帝后嫔妃以及太皇太后、太后、太妃、皇子女等内廷主位各设本宫厨房。依其身份等级,御膳房每日供应食材与蜡炭。食材包括米面、油盐酱醋、时令鲜菜等品类齐全。蜡炭则是照明用的白蜡、黄蜡、羊油蜡,烧饭取暖用的红罗炭、黑炭。
《国朝宫史》卷十七“日用”详细记录了内廷主位的日用、月用分例,在此仅举猪肉一项,可以从中感知清代后妃等级待遇之间的巨大差距:皇太后:猪一口;皇后:猪腿肉菜肉共二十五斤;皇贵妃:十二斤;贵妃:九斤八两;妃:九斤;嫔:六斤八两;贵人:六斤;常在:五斤;答应:一斤八两。
在清朝,皇帝每日两次正餐,两次加餐。呈现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用餐习惯。一般来说,早膳多在卯正到辰时(六到八时);晚膳午正到未时(十二时至十四时)。晚清宫廷作息时间逐渐摆脱农业社会习惯,早膳基本上变成午餐,晚膳成为名副其实的晚餐。
御膳房每日按事前报批核准的菜谱烹饪,何人制何菜,职司明细,全部记录在案。皇帝餐毕,随同用膳记录一并存档,按月结集成册。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卷帙浩繁的《膳底档》。
皇帝用膳地点不定,行之所在只要传膳,大监需要立即从膳房运送到指定宫殿布置。御膳房做饭都是按点提前做好以备随时传送的。齐如山《清宫史话》讲,做好的菜品,“盛于黄砂碗之内盖好,然后都摆于一大铁板之上,板下有炭火,上边再盖一铁板,板上仍生炭火,如此则上下都是火,碗中永是沸度,永远扑哧扑哧冒泡。几时敬事房太监喊一声传膳,则立刻把铁板撤下,把各碗之菜,由黄砂碗倾入细瓷碗中”。
只要传膳令下,太监结队用食盒运送,清末太监耿进喜说“盒子里盛着家伙,盒子外头包着被窝”。被窝就是黄云缎的棉袱子。
御膳传到,当班太监摆膳。清末太监信修明自述《宫廷琐记》讲,摆膳所用膳桌为金花清地漆八仙炕桌。桌之下有一楠木矮桌,名叫土子根。殿当中铺油纸一张,以防菜油污地。膳桌左右,靠墙设八仙桌各两张,距膳餐桌甚远,以备放置膳菜、点心、粥罐之用。殿外院中仍设红漆油桌四张,为膳菜落脚之用。盘碗为江西黄龙瓷,皆有银盖,以防菜冷,冬天有火碗和火锅,以及暖盘和暖碗,皆银质。名菜上均有银牌,长三寸,宽五分,菜如有毒,银牌则变色。
若论吃饭,皇帝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延续生命的本能,只不过皇帝享用机会比较充分。至于菜品繁多,餐具精美,布席上菜程序化,并不代表皇帝能吃下多少。繁文缛节、声势浩大超出食物与工时浪费意义,往往是所谓皇朝物阜民丰的象征。
清朝的皇帝一般坐在炕上用餐,侍餐太监按皇帝心思布菜。溥佳《清宫回忆》讲,皇上吃饭是“吃一看二远观三”,多数菜品只是摆样子。
皇帝每餐后,大量的剩菜,则用来“克什”。郝懿行《证俗文》卷十七说:“满洲以恩泽为克什,凡颁赐之物出自上恩者,皆谓之克什。”吴振域《养吉斋从录》卷十三说:“每日膳单指出某物赐某处、赐某人。”后妃、阿哥、公主与御前、内务府、军机、南书房入直大臣以及总管、管事太监皆可能得到赏赐。获赐者,向来视为恩宠荣誉。这也是皇帝笼络人心的手段。
至于御膳味道,不要说今人无从判定,就是当初众多曾享受过克什待遇的人,也没留下多少关于御膳味道的文字记忆。显然,皇帝的餐饭没有什么令人叫绝之处。溥仪曾评价御膳是“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御膳房不同于市面上的经营性饭庄,它只服务皇帝一人,年节家宴扩大到后妃,没有靠精研提高厨艺牢笼食客的动力。而且御膳房更不是厨艺实验所,它只是照本宣科、维持祖制旧法的地方。膳单预先拟定审核后,皇帝之外,谁也不能改动丝毫。御膳房机构庞大,花费惊人,食材优质高档,厨艺却不见得高超。厨役终身制,且父子相承,按部就班依样画葫芦就可以衣食无忧。内御膳房三旗厨役五十七人、招募厨役十人、夫役三十人。众人各司其职,按烹饪专长、食材种类,分工明确细化,落实到个人头上,不过每日做同一类别的几道菜而已,即使想钻研厨艺有所创新,也难冲破层层管制直达天颜。道光以前,御膳基本上以烧蒸煮炸为主。每日正餐大致由火锅、蒸食、熘烩、烧炸、酱菜、主食、粥汤、饽饽以及时令应景菜组成。烧蒸煮炸菜品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
即使烹制精良,但这种装盒保温的传送方式,让大部分菜品失去品尝最佳时刻,譬如在膳单上经常出现的两大片盘:挂炉猪与挂炉鸭,即今日之烤乳猪与烤鸭。片盘经过盖盖包裹保温,蒸汽内敛致使肉片疲软,错过食用良机。炸制食品同样如此。再如蒸煮菜肴,有的不怕保温时间久,有的太久则软烂如泥失去质感。而中国美食素来推崇出锅第一时间趁热吃最地道。
皇帝的家宴
内廷例行宴会莫过于皇帝家宴。皇帝与后妃聚餐一年到头不过几次,皆选在年节之际。聚则聚矣,却是同堂分桌用餐。更为奇特的是,皇帝、皇后与嫔妃之间,按等级使用的餐具与菜品数量递降的差距悬殊。当代清宫剧的皇帝与后妃同桌共餐谈笑,属于超时代创意。
以乾隆二年除夕家宴为例:乾清宫内正中地平上安置金龙大宴桌,地平上左侧西向安置皇后金龙宴桌。地平下,东西两侧对摆妃嫔宴桌。西边:头桌贵妃,二桌纯妃,三桌海贵人、裕常在;东边:二桌林妃,三桌嘉妃、陈贵人。
本日的《膳底档》记录的膳品摆桌是这样的:
皇上金龙宴桌上:群膳、冷膳、热膳四十品(白里黄碗),两边干湿点心四品,奶饼敖尔布哈(满语奶饼子)一品,奶皮一品(俱五寸黄盘)。中:金匙、象牙筷纸花筷套,两边小菜三品、清酱一品(金碟);
皇后桌上:群膳三十二品,两边干湿点心四品(五寸黄盘),匙箸纸花筷套;
嫔妃桌上:每桌群膳十五品。两边干湿点心四品(紫龙黄碟),小菜四品(银碟),匙箸纸光筷套。
宫廷餐具,瓷器为大宗,多由江西景德镇官窑烧造。此外亦有金银、玉石、珐琅、翡翠、玛瑙的热锅、暖碗、盘碗、匙筯等。皇后用黄釉黄龙盘碗,贵妃、妃用黄地绿龙盘碗,嫔用蓝地黄龙盘碗,贵人用绿地紫龙盘碗,常在用五彩红龙盘碗。
酉时(晚六时)开宴,先上汤饭,帝后各一对盒,嫔妃各一盒;再上奶茶;第三上酒馔;最后上果桌。每一程序都是先呈进皇上,其次皇后,再次妃嫔。按顺序分别演奏丹陛清乐、中和清乐与承应宴戏。宴毕,奏中和韶乐,皇上离去。乐止,皇后以下各还本宫。
第二天是乾隆三年元旦,申时(下午四时)仍在乾清宫,赐宴宗室王公、额驸。两人一桌,开宴九桌。宴品与程序类似除夕宴。
“满汉全席”非清廷宴式
民国以后,清宫膳底档公开,同时,御膳房厨役大批流向社会,让人有机会了解御膳的构成与宫廷烹饪技法。可是在这千载难逢最容易进行商业炒作的时刻,餐饮业界却未创造“满汉全席”之名进行营销。日本田中静一《一衣带水:中国料理传来史》认为,“满汉全席”作为成型宴单,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餐饮业的炒作。既是商业营销就要编排相对固定的菜谱进行推介。
近些年,随着查阅清宫膳底档的便利,难以尽数的满汉全席菜谱大都是以同治、光绪时期现成的添安膳单为底本,进行改造重编的。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清帝膳单多如牛毛,这对于餐饮营销者来说,剪裁拼接花样翻新的食单菜谱易如反掌,而且名正言顺挂上御膳之名。何谓“全席”?中华佳肴数也数不清,谁能一网打尽?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清廷膳单记录的菜名虽多如牛毛,却没有一件详细记录了烹饪技法。所谓宫廷秘制、秘方、秘法大都缺乏历史实证。在古代,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四项,衣住行三项皆有等级限制,唯独食无贵贱之分,有条件即可随心所欲。
正如我们前面一再强调的,皇上拥有食材的优质与品类繁多,让常人望尘莫及,但不见得他就能够享用绝佳的烹饪技法。
当代打起宫廷美食旗号进行商业营销的,常常贴上乾隆或慈禧喜爱标签。其实,谁又能确凿知道这两位被当下视为奢华讲究的旧时人物,究竟爱吃什么。口味乃身内之物,并不因身份地位差异而分高下,在生物本能的吃上扯古今名人,荒诞之极,如果味道好恶不由己出,却被名人声威镇住,那就不是品尝,而是耳餐了。
九剑之太阿云迹
【九】 湖州之行(1)
第二天,套好了两辆车。陈叔在前面,赶着一辆装满鱼的大车。第二辆龙静风驾车,六兄妹坐在车里。车里,龙母备好了特制的火炉和上好的木炭。一边烘手,一边在上面烤瓜子和花生。当然,欢笑之余,也没忘了驾车的大哥和老陈。隔上一会儿,就会送上一捧热乎乎的瓜子花生。
在湖州,龙家有专门卖鱼的铺面。鱼车一进城门,不少买卖铺户就看到了。一卸车,就你一笼,他一筐,不到半天,一车鱼变成了一堆铜钱和银子。烫了一壶烧酒,叫了两个菜,让老陈在铺子里休息。龙静风驾车,到城里采买米面油盐等一应物品。湖州就在太湖的边上,可以说是咫尺之遥。买好了由老陈一个人驾车送回去就行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中间,湖州风光。
山从天目成群出,
水傍太湖分巷流。
行遍江南清丽地,
人生只合住湖州。
东南文章大家戴表元对湖州风光也是赞赏有加。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当年项羽和叔叔项梁才选择避仇于吴中。秦始皇巡游天下路经湖州,项羽就在城东北的掩浦说出那句震惊天下的“彼可取而代之 ”。名扬青史江东“八千子弟兵”就是在湖州附近招募的。秦灭楚置乌程县,所以也叫“乌程兵”。也留下了霸王门,走马埒,饮马池,系马木,磨剑石等诸多遗迹。
朱棣的靖难大军的兵锋虽然没有到湖州,但是整整四年的殊死搏杀,不知有多少江南儿女命陨刀锋,血浸黄沙。一向富庶苏湖地区的民生也凋敝了许多。正所谓山河无异,物是人非。
进了湖州城,必游塔中塔。
第二天,送走了老陈,几个人径直来到飞英寺。飞英寺原名上乘寺,始建于晚唐。咸通年间,云皎和尚游历长安时,有缘结识了僧伽大师。这位僧伽大师是一位得道的高僧,被尊称为:“泗州大圣菩萨”。云皎和尚能到长安游历,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辈,与僧伽大师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临别之时,僧伽大师将珍藏的七粒舍利和阿育王饲虎面像赠给云皎和尚。云皎和尚得到意外之喜,自然是喜不自胜,立即带回湖州,在上乘寺造石塔藏之。到了北宋开宝年间又在石塔外面造木塔罩护。并取佛语“舍利飞轮,英光普照”,定名飞英塔。上乘寺由此易名飞英寺。
江南的风虽然远比不上塞北的朔风凛冽割面。但一大早就去登飞英塔的确实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幸好飞英寺的素斋在湖州城里也是相当有名的。拈香拜了佛祖,敬了香火钱,有知客僧引到后堂,坐在暖烘烘后堂,品尝不可多得的佛家美味,却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意见人生快事,美事。
几个人正在慢慢享用佛家美味,知客僧有引进来一个人。那个人一脸的风霜,穿着一件半新不旧八卦衣。看样子是一个走江湖上算命先生。想不到飞英寺的素斋这么有名,连走江湖的都来品尝。
用过了素斋,几个人穿过月洞门。走进了飞英寺的西院。在走进飞英寺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飞英塔。现在站在整个飞英塔面前,顿觉佛法广大,默然垂目。
塔身高耸,古拙庄重。红墙青瓦,无一丝彩绘,自然之间,毫无尘世间的矫揉造作,斗拱飞檐,更是超凡脱俗。
站了足足有一刻钟,整个人似乎都被塔的庄重之气完全浸染,涤洗,心神俱为之清朗。慢慢地睁开眼睛,轻轻的迈开脚步,尽可能地放轻,好像怕破坏了塔里正在潜心清修的佛祖。
塔里没有那位心怀三界,悲悯世人的佛祖,只有一座隐藏起来到石塔。这座石塔已经不是云皎和尚倾十年心血的石塔。南宋绍兴二十年塔遭雷击而焚于火,幸而“舍利无恙”,很快就修复了。木塔也于端平初年“葺而新之”。高大须弥座几近五十尺,用了一百多块太湖青白石精心雕凿拼叠而成。围着须弥座缓缓绕行,看着一只只灵动的狮子,只能在心里赞叹,却不敢发出一丝一毫的声音。
因为内塔的原因,外塔四层以下都是中空的,每一层的都有悬挑出来的平座,设计精巧的扶梯。
每踏上一层,几个人就会围着石塔慢慢的转一圈。静默了了五百余年佛塔似乎已经不再静默,似乎也从来没有静默过,似乎从建成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敲响它的梵铃,吟唱着梵呗,如断如续,从未停止。不过,要用心去听,静静的聆听。
身处塔中,喧嚣的尘世已不复存在,没有人愿意打破这种静谧,几个人小心翼翼的走到五层。抬起头,头上的十字千斤梁撑起粗大的塔心柱,直插刹顶。巧夺天工?抑或鬼斧神工?都不足以喻其妙。
凭栏远眺,湖州城仅售眼底。
“梯飙直上几百尺,俯视层空鸟背过。
千里湖光秋色尽,万家烟火夕阳多。
鱼龙滚滚扶舟楫,鸿雁冥冥避网罗。
谁种山中千树桔,侧身东望洞庭波。”
一直跟在身边的龙静雪听到他喃喃自语般的声音,道:“三哥,你在想什么?”
项承志轻轻地道:“是赵孟頫的‘登飞英塔’。”
“赵孟頫?”龙静雪莫名其妙的摇头,“没听说过。是不是象你一样能文能武?”
“我哪能和人家比!”项承志不禁笑了,“人家吴兴的才子,称绝一时的书画大家。会不会功夫我就不知道了。”
龙静雪点着头,道:“那还不简单,有机会切磋一下就知道了。”
龙家身在江湖,不知道这些也不足为怪,项承志没有笑,道:“他是前朝的人,死去没有一百年也差不许多了。”
“哦,已经死那么多年啦?”龙静雪有一些失望。不过,她才不会把一位死人放在心上,指着远处的一片山,的:“三哥,明天我们去那里。”
“那是什么山?”
“弁山。那里有项王庙。”
“那倒是不可不去。”项承志点着头说道。
走出飞英塔的时候已经是下午的辰光,几个人塔里留连了足有一个时辰。
回来的路上,路过一家文源宝阁。凌霜悄悄问龙静雪:“五姐,你还有银子吗?”
“有啊?”龙静雪一愣,拿出一块银子,“这些够吗?”
那是一块足有十两的银子,凌霜道:“差不多。”拉着龙静雪的手走进了文源宝阁。
文源宝阁,顾名思义就是卖文房四宝的地方。走进去,眼光所到之处尽是湖笔。大的如椽,小的似针,尖齐圆健,琳琅满目,占去了整个店面的大半。两个人刚走进去,一个十六七的小伙计迎上来,打着躬道:“两位小姐,里边请。”
两个人往里走,小伙计跟在后面,介绍道:“两位小姐别看我们的店小,可是我敢说,在我们湖州,我们文源宝阁敢认第二,绝对没有哪一家敢说第一。两位小姐一定会问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店里不但有我们湖州驰名天下的湖笔,还有我们老板从产地特地购进的徽州的墨,宣州的纸,端州的砚。所以才敢叫‘文源宝阁’。只要您走进我们文源宝阁。就一定不会宝山空回。”
这个小伙计真是生了一张好嘴,口似悬河,滔滔不绝。如果不买一点真的是对不起他这张嘴。龙静雪转回头,微微一笑,道:“我这个妹妹一定会买的。”小伙计很识趣,立即闭上了嘴巴。
凌霜选了几支足尺的湖笔,一方端砚,两碇墨,就让小伙计打包。小伙计手脚麻利,三下五除二,一只包裹打得齐齐整整,干净利索。当然也报上来帐:一共四两二钱一分,去掉零头的一分,就收四两二钱好了。
真的好贵呀?凌霜不禁有些咂舌。
龙静雪拿出银子,道:“不买一些宣纸吗?”
凌霜道:“不好拿,不买了。”
小伙计一听,道:“这位小姐,您一定是头一回来我们文源宝阁。只要您在湖州城里,无论的哪条街,哪条巷,我们一定会在天黑之前送到您的手里。如果您要是不放心,可以先验货,再付钱。”
凌霜道:“我们不是湖州城里的,一两天就走。”
“那好办。”小伙计一点都不犯难,“只要您把您住的客栈留下,我们就会把货送到您的客房。”
“好吧。”龙静雪把银子放到柜台上,“剩下的银子都买宣纸,就送到玄武大街的安顺平客栈,交到柜上就可以了。”
“好咧!”小伙计拿起戥子称银子,“银子足色,戥上十两。货款四两二钱,还有五两八钱。宣纸每包三两,三百张。买一包奉送十张,合银子一钱。两包应送二十张,合银子两钱。您还剩五两八钱。扣掉奉送的二十张,您正好是两包,六百张。”
两个人连连摇头,道:“好了好了。到时候你送到柜上,我们会关照柜上的。”
“好咧。”小伙计提起笔,“玄武大街安顺平,交到柜上。”顿笔出锋,一手小楷写的倒是不错。
看着两个人走出大门,连忙送出来,道:“两位小姐慢走,以后用什么,请您多来文源宝阁。”
“会的,会的。”两个人抬眼一看,那几个人就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吃摊子买小吃,急匆匆走过去。
“姐姐,五姐,你们刚才到哪去了?”傲霜有些不高兴,“怎么一转眼,人就没了。”
“哦,”凌霜举起手里的包裹,“去给王伯伯他们买一些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