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4:英年早婚》:婚姻冷静期的矛盾与冲突
《前任4:英年早婚》是一部由田羽生执导,韩庚、郑恺、于文文、刘雅瑟、曾梦雪、张天爱、朱颜曼滋、罗米主演的爱情喜剧电影。这是“前任”系列电影的最新作品,继《前任攻略》、《前任2:备胎反击战》和《前任3:再见前任》之后。
影片讲述了孟云(韩庚饰)和余飞(郑恺饰)的感情纠葛,他们的感情走向“扑朔迷离”,孟云陷入了“分手后遗症”,一边寻找真爱一边思考人为什么要结婚;余飞和女友丁点(曾梦雪饰)创造了“结婚冷静期”,以便更好地进入婚姻的实际操作。
影片于2022年4月9日获得了电影频道M榜暨中国电影大数据盛典年度关注影片奖。前任四之所以备受关注,原因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婚姻冷静期的矛盾与冲突。上一集中,余飞(郑恺饰)和曾梦雪(丁点饰)上演了一场感人至深的告白戏,而这一集中,两人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婚姻冷静期”。恋爱一旦进入家庭,是否还能像以前那样自由自在?
两个人的性格和世界观存在差异,导致两个人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这是每个年轻人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孟云(韩庚饰)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了,却要面对许多年轻人都会面对的问题,被迫结婚。
孟云的感情线是这部电影中最搞笑的部分,只是看了一圈,他并没有找到适合的人。电影的成功还与演员的演技密不可分。
女子领证后又与他人办婚礼同居,法院:重婚罪!律师解读→
女子因重婚罪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一审宣判后,男方认为判得太轻,女方认为判得太重,双方均提出上诉。近日,青海省西宁市中院二审驳回双方上诉,维持原判。
女子婚后半月又与他人举行婚礼一审法院判刑六个月
小华、小丽同为青海人,两人都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
小华在起诉书中称,他与小丽自由恋爱,双方于2022年7月1日在西宁依法登记结婚。
在此期间,小丽与小明(青海人,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出生)通过家人介绍认识。2022年7月15日,小丽在未解除与小华婚姻关系的情况下,与小明在当地举办婚宴。此后,小丽与小明以夫妻名义在当地租房共同生活。
获悉情况后,小华以小丽涉嫌重婚罪向西宁市城中区法院提起自诉。
一审法院认定的证据有:小华和小丽的结婚证复印件、微信和抖音聊天记录、结婚登记审查处理表复印件等,证实小华与小丽属于自由恋爱,并于2022年7月1日依法登记结婚的事实;小丽母亲、化妆师等人在网络平台发布的照片及视频截图,证实小丽与小明举办婚宴酒席,后在租住的房屋共同居住的事实;小华与小丽的聊天记录,证实小丽在小华提出离婚后,小丽让小华不要离开自己,不要和自己离婚等事实。
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小丽有配偶而与他人举办婚礼并共同生活,其行为符合重婚罪的构成要件,应予惩处。自诉人小华起诉小丽犯重婚罪,起诉罪名成立,予以支持。
2023年6月27日,一审法院以重婚罪判处小丽有期徒刑六个月。
男女方均不服一审判决上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判决书显示,一审宣判后,小华、小丽双方提出上诉。
小华上诉提出,原判对小丽量刑过轻。小丽及其辩护人则提出,小丽与小华是被迫登记结婚;小丽主观恶性小,人身危险性较小,恳请二审法院判处无罪或非监禁刑。
二审期间,小华、小丽未向法院提交新的证据。西宁中院二审审理查明,原判认定上诉人小丽犯重婚罪的犯罪事实清楚。认定上述事实的证据均经一审庭审示证、质证并予以确认,证据来源合法,证据内容具有客观性,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具有关联性,能够证明案件事实。对一审判决书认定的事实及所列证据,西宁中院亦予以确认。
西宁中院认为,本案在案证据不能证实上诉人小华与小丽之间存在被胁迫的婚姻,依法登记的婚姻关系应受到法律保护。上诉人小丽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又与他人举办婚礼,共同生活,构成重婚罪。上诉人小丽的上诉理由与法院查明的事实不符,不能成立。
西宁中院认为,原判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上诉人小华、小丽及其辩护人的诉辩意见不能成立,不予采纳。
近日,西宁中院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律师说法:重婚罪既可自诉也可公诉最重判两年
重婚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量刑幅度是多少?重婚罪是自诉案件还是公诉案件?自诉时应注意哪些事项?涉嫌重婚当事人的家长、重婚对象如果知道当事人已婚,仍支持或和其结婚,是否涉嫌犯罪,应承担什么责任?
就该案涉及的法律问题,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了陕西浩公律师事务所贾育厅律师。
贾育厅介绍,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重婚罪指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重婚罪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有配偶的人与他人登记结婚;另一类是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
贾育厅指出,构成重婚罪的人员有两类,一类是有配偶者与他人结婚,另一类是虽没有配偶,但明知他人有配偶并与之结婚。主观上必须是故意,即重婚者明知自己或他人有配偶而又故意与他人结婚或以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
“重婚罪是一类既可以公诉,又可以自诉的案件。被害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贾育厅强调,针对重婚自诉案件,提起诉讼时,如证据不充分的,或通过自身无法收集、调取相关证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移送公安机关进行侦查,由公安机关收集相关证据。
贾育厅最后说,被告人的家长在明知被告人的行为是重婚行为,且积极与被告人商量促成结婚,积极主动公开为其举办结婚仪式,并为重婚者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提供经济、住房等帮助的,则涉嫌构成重婚罪的共犯。(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佘晖
来源: 华商报
鉴往知来丨景德镇的古与今
新华社南昌10月12日电 题:景德镇的古与今
新华社记者
这是一座在中国乃至世界版图上都独一无二的城市——景德镇,千年瓷都。因瓷而生、因瓷而兴,泥与火的交融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了一个城市依靠单一手工业支撑千年的奇迹。
今天,古老的景德镇正以独特的方式焕发新意:老瓷厂变身创意街区,一个个文化艺术新地标接连涌现,3万多名来自各地的“景漂”在这里聚集……在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进程中,这座手工艺之都越来越体现出多元的气息。
有传承,也有创新;是开放,也是包容。秉持对瓷的匠心、延续千年文脉,景德镇在日新月异的变化里也守护好这座城市的根与魂。
这是景德镇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一景。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坚守,呵护城市的“烟火气”
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1000余年前,宋真宗以年号“景德”赐名,延续至今。今天,穿越千年历史,瓷——仍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
漫步于街头巷陌,“三洲四码头、四山八坞、九条半街、十八条巷、一百零八条里弄”,一处处文化遗存讲述着瓷都变迁故事;
抟泥成器、范土为窑、瓷上作画……步入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手工制瓷技艺在这里“活态”传承。
廊下,56岁的孙立新手持画笔,寥寥数笔,在素坯上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婴戏图。曾祖父拉坯,祖父配料,父亲将毕生画青花手艺传给了孙立新。13岁开始学艺,他43年来与瓷为伴。“瓷都要有瓷匠的坚守,代代相传才能薪火不断。”
在景德镇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里,孙立新正在绘制青花。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一大批能工巧匠、完备的产业链、一个个历史文化园区……因为坚守,在现代工业大发展的今天,景德镇仍保留着最完整的手工制瓷技艺体系和古瓷都独有的魅力。
划定保护区,将散布全城的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等文化遗存列为“一号工程”进行抢救式保护修缮;成立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用现代技术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发展和变迁;老城保护再现千年古镇风韵,新城建设展现国际瓷都魅力……城市规划和布局中始终守护着“瓷”的根基。
这是近日拍摄的景德镇陶瓷博物馆。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瓷都就像一棵古树,总会在厚重的泥土里不断滋养出新枝。”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翁彦俊说,历史与文化的涵养赋予了这座城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要不遗余力保护传承,为后代留下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回忆、可讲述”的景德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相关主管部门引导各地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转型发展相结合,景德镇也迎来新机遇。
根植于陶瓷业,回归于深厚的瓷文化,这座城市走出一条文化引领发展的路径——
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6项、国家(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90人,陶瓷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数量接近城区人口的四分之一。
从日用陶瓷到精细陶瓷、传统制瓷到现代文旅,产业链、文化链不断生长;将生态修复、城市改造和文化复兴相结合,古瓷都吸引着越来越多人们流连驻足……
这是近日拍摄的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内的部分展品。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2019年8月,《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印发,千年瓷都“种”上传承创新的“国家试验田”。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去有瓷儿的地方”成为热搜,景德镇再次彰显浓浓“瓷力”。
“无论是城市风貌还是发展动力,景德镇还会迎来更多变化。但瓷的基因不会变,以瓷立市不会变,过去如此,今后也一定是这样。”陶瓷考古专家江建新说。
创新,探寻发展的“生命力”
“汇天下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融汇与创新是千年瓷都的传统和精神。
数百年前,景德镇工匠见到阿拉伯商人带来的苏麻离青钴料,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反复试验,创新烧制出惊艳世人的青花瓷。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一景。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因瓷而变,才能因瓷而兴。创新的故事在这座城市绵绵不绝。
在珠山区1949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90后”张辅元既师从古法,又大胆创新,将釉上彩与“国潮”巧妙融合,系列创意陶瓷作品备受年轻人喜爱。
在陶溪川,一个个昔日烧炼车间变成美术馆、博物馆,文化与产业的新业态吸引了近2万名年轻的手艺人、艺术家和设计师创新创业,带动上下游就业10万余人。
从历史文化中挖掘新价值、在保护传承中探寻新动能,景德镇不断释放生命力。
唤醒沉睡的资源,焕发新生机——
一座座老窑址、老厂房相继升级为孵化创客的邑空间、培养手艺人的工作室、展示陶瓷产品的直播基地;从练泥、拉坯到刻花、施釉,几乎所有传统手工制瓷工艺环节,都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
景德镇陶瓷手艺人张辅元(右)正在教徒弟学画釉上彩。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实现动能转换,培育新业态——
传承千年的陶瓷产业,在新科技与新创意的碰撞中有了更多“打开”方式:瓷刻艺术“牵手”AI技术,画出科技感十足的瓷板画;3D打印运用到陶瓷领域,材料每层精确至0.5mm;智能生产线联合手工作坊,个性化陶瓷“踏”上智能制造的快车……2022年,景德镇陶瓷产业总产值达665亿元,先进陶瓷产值同比增长165.6%。
推进有机融合,打造新模式——
窗前赏景,炉边沏茶。景德镇三宝国际瓷谷,艺术家们创作交流,匠人们施展绝技,游客们体验陶瓷工艺。小山村、国际范,这里已累计接待近万名外国艺术家驻场创作。
让艺术融入生活、将制瓷与乡村振兴结合,产业升级、诗意栖息,传统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焕发生机。立足陶瓷文化优势、整合陶瓷文化资源,景德镇日新月异。
开放,书写对话世界新篇章
10月9日,一辆满载陶瓷餐盘的货柜车从景德镇陶博城向海关报关,发往泰国曼谷。自今年4月启动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以来,已有47票货物发往17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各地的个性化需求与这里的能工巧匠更紧密连接。
一“镇”虽小,联通世界。
千百年来,搭乘各国商旅的马车舰船,“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远销海外、名扬天下。瓷器,为东西方贸易往来与文明互鉴搭建起坚固桥梁。有学者统计,16到18世纪的300年间,约有3亿件中国瓷器在欧洲登岸。
如今,景德镇日用瓷、艺术瓷等出口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全市出口额同比增长147.9%。千年瓷都成为世界体验中国发展、感知中国文化的新窗口。
沉醉于景德镇的多元、包容,法国女青年开弥在此生活了近10年,拥有两个工作室,她身穿麻布衣,说着中国话,正在为设计更多陶瓷作品乐此不疲;
法国青年开弥在观看陶瓷匠人创作。新华社记者 程迪 摄
在景德镇原人民瓷厂旁的一条里弄里,土耳其青年哈肯和他的妻子开设一间工作室,把青花瓷和他本国的文化融合在了一起……
这些年,世界各地的陶瓷爱好者、艺术家慕名来到景德镇,5000多名“洋景漂”在这里安家置业。
与此同时,景德镇匠人不断走出去,与国内外相关业界展开各种交流、合作,瓷文化更广泛地走向全球。
在景德镇陶瓷制造商余望龙的工作室里,匠心冶陶与国际前沿的设计理念深度融合。今年,他与海外设计师合作的拼色咖啡杯、青瓷套装等创意产品亮相意大利米兰的家居展,接连斩获国际订单。
9月初,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成立系列活动在景德镇举办。加大与国外城市的合作,今天的景德镇正为国家对外文化交流打开一扇新窗。
“陶瓷是永久的艺术,更是文化的符号。”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看来,景德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口城市,它以文化为核心的创造,“在更有高度、更国际化的层面去树立文化自信,这座城市的前景会更加广阔。”
千年窑火不熄,文化源远流长。
今天的景德镇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向世界讲述来自中国的故事。千年瓷都,正站在新的起点上。
记者:张辛欣、高皓亮、魏弘毅、黄浩然
视觉 | 编辑:吴晶晶、贾伊宁
新华社国内部、江西分社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