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王义之是哪个朝代的作家(王义之)

王义之是哪个朝代的作家(王义之)

王羲之最出色的15幅作品!

——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艺术——

◆ ◆ ◆

羲之是中国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他广采众长,自成一家,不仅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极具象征性丰碑深远影响中国千年书法。王羲之留下的书法精品很多,我们挑选他的15幅代表作给大家欣赏和参考。

注:排行榜仅供学习展示,不具学术参考。

NO.15《妹至帖》

妹至羸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耽之。

NO.14《雨后帖》

今日雨后,未果,奉此,想□□能于言话可定便。得书问,永以为训,妙绝无已,当其父转与都下,岂信戴适过,于粗也。羲之。

NO.13《姨母帖》

王羲之代表作。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姨母帖》为唐摹本,6行,42字。作品书法风格,不类传世王羲之诸摹本。其朴厚而多隶意,殊少遒美俊逸之姿。

NO.12《胡桃帖》

此帖出自王羲之草书《十七帖》,全文见《右军书记》:‘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须。知足下谓须服食,方回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现存此帖已残,仅存21字。释文 ……回近之,未许□□□。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卿,以当一笑。

NO.11《行穰帖》

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NO.10《黄庭经》

《黄庭经》,王羲之小楷作品,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黄庭经》是中国道教的经典著作,相传为老子所写,内容是以七言歌诀,讲述道教养生修炼的道理。《黄庭经》字数不多,却内容深奥,语意深远,是道家必修的经典。

NO.9《乐毅论》

《乐毅论》四十四行,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真迹早已不存一说真迹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一说唐太宗所收右军书皆有真迹,惟此帖只有石刻。现存世刻本有多种,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

NO.8《大观帖》

大观帖(Notes of Daguan Period),中国北宋官刻丛帖。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NO.7《干呕帖》

《干呕帖》,又名《如常帖》、《昨还帖》。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国家一级文物。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NO.6《哀祸帖》

频有哀祸,悲摧①切割②,不能自胜③,奈何奈何!省慰④增感。

NO.5《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NO.4《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行书,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NO.3《平安帖》

王羲之书写尺牍作品。今存墨迹本为唐代双钩摹搨,硬黄纸本。纵24.7厘米,4行27字。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NO.2《丧乱三帖》

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合裱卷

丧乱三帖含《丧乱帖》八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纸本,纵26.2厘米、横58.4厘米,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其中代表为《丧乱帖》: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NO.1《兰亭序》

(冯摹本局部)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局部欣赏如下:

王羲之真迹现世!曾流落民间1000多年,差点给武则天随葬

对于任何一门传统艺术而言,都有着极为精湛的技术层面,这些技术在传统社会当中往往是口口相传的,并且随着传世经典的留存,而逐渐被世人学习和发觉。

《万岁通天帖》长卷

在书法领域也是如此,很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书法的技法,简单地讲就是用笔之道、结字变化、章法布局技巧,等等方法,而这些方法就隐藏在了古人的经典当中,而最能代表这些经典的一个人就是王羲之。

王羲之就好比汪洋大海,后世诸家往往是涓涓细流,从大海当中引出的一个支流。所以作为一个书法人,王羲之是值得你毕生临摹的对象。

《万岁通天帖》长卷

古人也是如此,唐太宗曾经毕生收藏王羲之的真迹,先后令魏征、褚遂良来鉴别,并将这些法书,编成了许多集字刊印成册,甚至于用了一些鬼蜮伎俩骗取王羲之的法书,比如“萧翼赚兰亭”,可见唐太宗对于王羲之法书的痴迷。

这种风潮到了唐代中后期也一直延续,在唐高宗到武周时代皇家也一直致力于搜集王羲之真迹,这一年王羲之的后人出现了!

此人叫做王方庆,是当时的凤阁侍郎,他将家藏的王氏家族真迹包含了王旷、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等等28人的墨迹总计10卷本进献给了武则天。值得一表的是,在门阀士族时代,书法的笔法传承往往是在高门大姓当中传播,就像张彦远在《法书要录》谈到的笔法传承一样。

《万岁通天帖》长卷

而王氏家族的笔法皆承一脉,从钟繇、卫夫人、到王羲之、王献之,所以想要探寻“二王”笔法乃是魏晋笔法,这10卷本王氏家族墨迹是一部最伟大的书法宝库,书法史上没有哪一件作品能比得上这一卷作品!

这一年正值万岁通天二年,所以帖被命名为《万岁通天帖》!

武则天得到此作之后,令弘文馆书法高手将此作进行“并行线拓”的方法进行仿制,这种方法是从纸张、做旧、用笔、用墨、墨色浓淡、用笔的干枯等等方面入手,弘文馆的一众书法高手耗时数年才将此作摹写出来,世人皆分不出真迹。

《万岁通天帖》长卷

这种方法同王羲之其它墨迹的“双钩填墨”法还不相同,乃是从工笔国画当中演变出来的一种摹写方法,与真迹并无二致,几遍当时熟知王羲之真迹的人也难分轩轾,甚至有人一度怀疑,后来武则天归还的作品乃是伪作,后来藏于深宫当中的作品才是原作!

据说武则天一生对此作极为真爱,并反复临摹,甚至还一度想在自己死后,将此《万岁通天帖》作为殉葬品!

《万岁通天帖》长卷

此卷《万岁通天帖》后来在不断的战乱与历史朝代更迭当中,遭到了7次火灾,如今仅剩下了王羲之等7人的10件墨迹,尽管如此,这件《万岁通天帖》依旧是研究魏晋书法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此作曾经流落民间1000多年,如今被《辽宁省博物馆》珍藏。前年,此作展出,在国内外书法界引起巨大的轰动!

《万岁通天帖》长卷

如今,我们采用超高清的宣纸复刻技术,将这件作品按照原作进行1:1复制,还原出了跟原作几无二致的作品,丝毫不亚于古人的“并行线拓”之法,此作能完全窥见晋人的笔墨之妙!

欲购此《万岁通天帖》,请点击下面购买:

《万岁通天帖》长卷

王羲之靠实力写出《兰亭序》,不是靠捧,郭沫若:兰亭是假的

假如《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写 ,会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吗?

用简单语言阐述传统的艺术,大家好,我是不二斋,有网友问我“假如《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写 ,会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吗?”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王羲之不是捧起来的

其实,很早之前就有人提出质疑,说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并没有那么高明,是被唐太宗李世民捧起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确实是王羲之的超级粉丝,称王羲之的行书“尽善尽美”,甚至采用了坑蒙拐骗的方式得到了《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这个叫法也是从李世民这开始的,李世民死后,还把王羲之的《兰亭序》带进了自己的坟墓。

但事实上,早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前,王羲之的书法就已经很出名了,王羲之活着的时候,他的书法和文章就已经声名远播,并不是靠别人捧起来的,山东临沂琅琊的王氏家族本来就是一个擅长书法的家族,王羲之的父亲、伯父、妻子、堂兄弟、儿子都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当时的书法是贵族的专属,普通人是没有闲情逸致练习书法的,全国书法的话语权都掌握在当时几个大的家族手里,也就是说王羲之只要能够在他自己的家族里出名,就是在全国的书法圈出名了。

所以,王羲之真的不是靠捧起来的,而是靠着真才实学赢得当时书法圈子的认可,包括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也是如此,他们都从王氏家族脱颖而出,被当世认可,被后人学习的。

假如《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写

假如《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写,那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其实这话已经有人说过了,当代文学家、书法家郭沫若就曾说过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假的,在王羲之那个年代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行书来,认为当时的行书还完全没有成熟到《兰亭序》这种程度。

但是王羲之写出来了,所以他才厉害,开创了行书的全新局面,标志着行书的完全成熟,也因此被称为“书圣”,成为祖师爷,这幅作品的水平实在太高了,同时还是一幅前无古人的创新作品,如果这幅作品被王氏家族的其它成员写出来,估计也会轰动一时的,成为当时的文化名人,也会流传后世,被后人所敬仰的,甚至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也是有可能的,因为他们都是贵族,能够被上层文人所知道并传播。

但是,如果《兰亭序》是当时的一个普通文人或者百姓所写,那估计当时就被扔进废纸堆了,或者放在书桌上,有一天没东西引炉子了,就给用了也未可知,一个普通人的一幅普通的作品谁又会留意呢?

你觉得假如《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写 ,会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书法的朋友看完别忘了转 发 关 注 哦。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到底谁更强?

王羲之是“书圣”人尽皆知,但是他这个“书圣”的位置好像一直没有坐稳过,千百年间,不少人与之比肩,扬言说超越了他。在众多与之比肩的人当中,他自己的儿子王献之,无疑是最有有力的竞争者。王羲之一共有八个孩子,七个儿子一个女儿,却只有王献之一个能与之并称“二王”,那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到底谁更强?

在《书谱》当中记录着这样一段对话,谢安曾问王献之:你的书法跟你父亲的比如何。王献之的回答只有三个字“固当胜”。说明在王献之的眼里,自己的书法成就超过父亲是显而易见的。

王羲之《鸭头丸帖》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南朝时的“山中宰相”陶弘景在和梁武帝萧衍的通信当中有这样一段话:“比世皆尚子敬(王献之),海内非惟不复知元常,于逸少亦然”。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学书法的人只知道王献之,却鲜有人知道“楷书之祖”钟繇和王羲之。梁武帝在自己的《书评》当中直接说:“王献之书绝超美,天下无人可比拟”。

这段话表明在曾经的至少过去的一段时间,王献之的名望曾经盖过自己的父亲,被称为当朝“书圣”。王羲之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在唐朝,因为李世民和武则天等帝王的推崇,天下无人不学王羲之。

王羲之《兰亭序》

唐代诸位帝王的推崇的确对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莫大的贡献,同时这也为人们质疑他埋下了隐患。不乏有人表示,相对于王羲之,自己的确更喜欢王献之书法的潇洒出尘。

子敬的确潇洒,他书法中的意气甚至要比王羲之更强,但终究是落了下风。王献之潇洒,而王羲之是可潇洒、可蕴藉、可怫郁、可天真。王献之在他的作品中展现的所有风格都能在王羲之的尺牍信札中找到源泉。

董其昌对王羲之有四个字的评价“右军如龙”,王羲之的书风变幻莫测,不可端倪。王献之再厉害,也不过只是张其一翼。

王羲之《金刚经》

相信大家都听过王献之“十八缸水”的故事。王献之随父亲练习书法,练了两年便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有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字给父亲看,父亲见他写的“大”字竟然上紧下松,便在“大”字下添了一点,变成“太”字。于是王献之又将这幅字交给了自己的母亲看,他母亲却说:“只有这一点,倒像是你父亲写的”。

此后的王献之再也不敢骄矜自满,以练完十八大缸水为目标。可青出终究未能胜于蓝。

“书圣”王羲之,一直被拉踩,从未被超越。奈何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王羲之《兰亭序》米字格版,初学行书的好资料

前两天刚刚谈到练习行书用不用米字格或者田字格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学习手札类的行书,还是最好不要用米字格或者田字格书写,因为行书不再像楷书一样单个字出现,它的章法、字和字之间的以及行与行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初学像《兰亭序》这样的行书,带格子练习也是可以的,有利于掌握行书的字体结构。

这篇王羲之《兰亭序》米字格版字帖做的很好,是初学行书的好资料,可以转发收藏学习。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的一篇序文,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历代书法家以此帖为宗,是学习书法必学的一本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