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爱欲轮回

爱欲轮回

这个关于爱欲与成长的故事,读了会上瘾!

本周,我们将陪大家阅读的是约翰·欧文的《独居的一年》。

《独居的一年》,2018

关于书名,有几种不同的翻译版本,有翻成《独居的一年》的,也有叫作《寡居的一年》,还有的根据字面意思译为《一年的寡妇》。

其实无论哪一种译法,指的都是女主人公露丝失去丈夫后成为寡妇的那一年。

那一年,露丝独自带着三岁的儿子在郊区生活;那一年,她远离世俗的喧嚣,只关注自己的内心;也是在那一年,她理解了母亲,也原谅了母亲。

那一年是露丝人生的转折点。在这之前,她自以为是却又孤独迷茫,她事业成功经济独立,内心却是干涸封闭的。

而在独居的一年之后,她找到了想要的生活,也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人的成长并非渐进的过程,而是在经历了某个特殊的事件后突然发生的。

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也不难发现这样的关键节点。

在这个节点之前,所经历的一切似乎都只是在为成长做准备,直到某件事情发生,成长的跳跃才得以完成,关于人生的重要领悟也终于得以进入我们的心灵。

在那些时刻,我们突然成熟起来,仿佛一夜长大。

希望通过本周的阅读,你能从中得到这些关于人生、关于成长和爱的领悟。

本书的作者约翰·欧文,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

提到欧文,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提及另一个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笔耕不辍三十余年的村上一直将欧文视为自己的偶像。

早在1984年,村上春树刚刚以《且听风吟》在文坛崭露头角时,便以一个仰慕者的身份采访了约翰·欧文。

当时的约翰·欧文已经是知名作家,抽不出时间接受采访。为了能和欧文见面,村上春树去了欧文每天跑步的纽约中央公园,两人一边跑步一边完成了采访。

这段经历也成为村上最难忘的美好回忆。后来,村上春树还亲自翻译过欧文的《放熊归山》和《盖普眼中的世界》。

村上说:“读欧文的书会上瘾,他的读者都变成了瘾君子。”

事实也的确如此。欧文的作品先后被翻译成35种语言,在全球40多个国家畅销近半个世纪。

从纽约到巴黎,从东京到中国,没有人不爱约翰·欧文。

欧文是美国最具想象力和热情的作家,被誉为“狄更斯再世”。

从1978年写出第一部作品至今,欧文已创作了十四部小说,每一本都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榜。

他创作的《苹果酒屋的规则》更是一举荣获了奥斯卡金像奖改编剧本奖。

与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对应的,是约翰·欧文对文学的执着与热爱。

当读者为他的才华与天赋所折服时,很难想象这个写出这么多精彩故事的作家,小时候曾患过阅读困难症。

欧文的童年并不幸福美满,父母离异,他和母亲在继父家的生活,使得儿时的欧文养成了内向的性格,学习成绩也差强人意。

但他从小立志要当作家,并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从未改变过初衷。

约翰·欧文的小说画面感很强,而且往往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这一点在《独居的一年》中也有体现。

这本小说以女主人公露丝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成长的温暖故事。

故事从1958年一直写到1995年,时间跨越37年,地点涉及纽约和阿姆斯特丹。

作者用六百页、四十七万字的篇幅,为读者勾画了一幅20世纪的丰繁图景。

四岁的女孩露丝,无意中撞见了母亲和男孩埃迪的一次情事,吓得惊声尖叫起来,躺在床上的母亲玛丽恩镇静地对她说:“别叫啦,亲爱的,不就是埃迪和我嘛。”

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露丝不知道,这个长相酷似她死去的哥哥的十六岁男孩,是父亲特德特意安排在玛丽恩身边的,他想让玛丽恩出轨,以便在离婚官司中得到露丝的抚养权。

特德和玛丽恩的婚姻早已支离破碎,两个儿子的丧生更是加速了这个家庭的分崩离析。

虽然他们后来又有了第三个孩子露丝,但悲伤依旧笼罩着这个不幸的家。

而失去了儿子的玛丽恩已不敢再爱露丝。她害怕再次遭受失去孩子的打击,也害怕自己的忧伤传染给露丝,于是选择了离家出走。

露丝就这样在父亲的照顾下长大,从此再也没有见过母亲。

母爱的缺席,给露丝的成长带去了阴影,也极大地影响着她对婚姻和家庭的信心。

直到她结婚生子,后来又成为了寡妇,才渐渐理解了玛丽恩的选择。

而当年那个爱上了玛丽恩的十六岁男孩埃迪,也一直在等着玛丽恩的归来。事实上,在玛丽恩走后他便再没有爱上过其他人。

时光走到1995年的秋天,露丝已经41岁,就在她遇到真爱再次结婚时,玛丽恩回来了。

此时的玛丽恩已经76岁,温柔优雅依旧,往日的悲伤也已消退。

当她牵着埃迪的手出现在露丝面前时,吃惊的露丝留下了激动的眼泪,这时玛丽恩依旧镇定地说:“别哭了,亲爱的,不就是埃迪和我嘛。”

同样的句子,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同样的句子,也给这个温暖感人的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人生四季轮回,最终又回到了原点。但是站在原点的人已经不同。

从夏天到秋天,从青春到迟暮,他们经过了人生的创伤与悲痛,失去所爱又重获所爱,他们都从中完成了各自的自我和解。

作者将这样一个漫长的故事巧妙地安排在人生的三个时间点上,1958年夏天,1990年秋天,和1995年秋天。

夏天像青春年少,洋溢着激情,而秋天则是人生暮年,激情早已沉淀,爱却愈发显得浓郁,就像一坛散发着芬芳的陈酿美酒。

欧文曾经自我评价说:“我是个老派的、讲故事的人。我不是分析派,也不是知识分子。在写作中,真正永恒的是故事、角色、欢笑和眼泪。”

在《独居的一年》里,他也塑造了四个写故事的人——悲伤的玛丽恩、失去母亲的露丝、喜欢和年轻女性调情的特德、以及只爱老女人的埃迪。

他们的职业都是作家。而欧文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也间接地揭露了一个小说家是怎样写作的。

小说是该以真实经验为素材,还是全凭想象?这个问题书中的露丝也问过自己。

身为享有国际声誉的知名作家,她曾经宣称小说家应依靠纯粹的想象。但事实上,她却是在自身经历的基础上写出了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没有哪一个作家的作品不是真实经验的折射。写作是创造一个故事的过程,同时故事也在创造着写作者的人生。

玛丽恩通过写作,最终消减了内心沉重的悲伤;埃迪通过写作,寄托着他对玛丽恩的爱与思念;而露丝通过写作,完成了她的自我成长。

事实上,在《独居的一年》里也有着作者欧文自己的真实经历。

早在欧文出生之前,他的父母便离异了,6岁时母亲再婚,欧文便跟着母亲和继父一起生活。

他从未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也没有想过要去寻找父亲。

在作品里,露丝也自始至终没有去找玛丽恩。她不止一次地想过这件事,但每一次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她决定不去寻找,而是等待玛丽恩的归来。

她也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等到玛丽恩消减了自己的悲伤,重新回到生活中来。

这大概就是故事的力量,给人温暖,给人希望,让我们相信即使是残酷的现实人生,也可以煲成一锅滚烫暖心的粥。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我相信故事的力量,虽然这世界仍有苦难,但善的故事会像火把一样温暖人们的心。”

在明天的阅读中,就让我们一起在欧文真诚而不乏幽默的叙述里,品味这个温暖的人生故事。

在开始阅读《独居的一年》之前,让我们先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你是否也有过独居的经历,那些经历对你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人生难免经历失去,这时你会如何面对? 如果被悲伤重重包裹,要怎么做才能破茧而出?母爱缺失的童年,对人的一生有多大影响?一个人如何找到内心的声音,活出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