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皇觉寺在哪里(皇觉寺)

皇觉寺在哪里(皇觉寺)

龙门十寺八庵之皇觉寺

“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

自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定都洛阳,大兴佛事,龙门借山水之胜成为造佛、建寺的最佳地方。自北魏至唐延续到北宋累计开凿四百余年,其中至唐时达到鼎盛。龙门东、西两山挟峙,面对皇城北门,苍松翠柏,伊水东流,泉水汩汩。寺院林立,钟罄之声不绝于绝,穿林而过;青烟缭绕轻漫于心,轻拂水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亦是洛阳盛唐时佛事的真实写照,龙门山水之形胜与寺院庙宇之幽静融合为一,成为法正庄严、莲花万朵、妙音弥空的一方极乐世界。

大唐时龙门周边寺院无数,白居易《修香山记》载龙门十寺或为虚数,可见古刹名寺之繁盛,其中不乏皇家寺院,香山寺现仍巍然屹立在龙门东山,其它寺院早已泯灭在历史烟尘中,而在龙门山南侧的郭寨村里默默隐藏着一座唐代建造的皇家寺院--皇觉寺。

皇觉寺太不起眼了,可能仅存于史书的记载中,存在于村民们习已为常的昼出夜伏的劳作中。清朝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重修洛阳县志》谓:“皇觉寺在伊阙西南,唐开元时建”。寺中所立一碑的介绍说为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皇帝李隆基所建。

可惜早已没有了皇家寺院的辉煌,如果从寺院门前过可能不知道是座庙宇。

喜欢这座寺院是它的幽静,座落在村内民宅间不闻世事、飘然世外的淡然。更是那一孔不知已传多少代的水井,至今清澈甘甜供村民饮用。寺有泉则有灵气,虽破落但气脉仍存。佛讲因缘,有水有气脉,缘份到了,自然烟火重新旺盛。

皇觉寺的大门,一如平常农家的朴素,甚至不知是座寺院。

与前几来时相比,院里的树多了显得有生气,遮掩住老旧大殿的破败感。

伽蓝殿,寺内仅存的清代建筑,一面阔三间、两间进深的清代硬山式大殿建筑。屋脊、房瓦及青石台基已残破不堪 。几年前就是在这所大殿内与挚友一起学会了拜佛仪式。一位十几岁的小姑娘在佛前静静地读着佛经,耐心教我们每个动作与含义。

屋檐上没有六兽,有龙及其它龙形雕刻饰。

伽蓝殿门额上的牌匾,匾额上方的木梁上仍留有清代时期的绘画。

屋檐下悬挂着一大一小两口钟,2002年制。

院内散落着一些佛像残件。

左边拖碑的赑屃风化得辨不出面目;右边残八面体尊胜陀罗尼经幢柱,高77厘米,经文字迹模糊不清。落款刻:“建中三年(西元782年)九月三十日,东都大安国寺比丘尼唐十六师法号口口”。

最珍稀的是寺院内的一口古井,古井仍能饮用这在其它寺院内并不多见,许多名寺古井早已只存在记忆与传说中了。有水则有灵性,气脉尚存。佛讲因缘,寺存灵性与气脉,天缘世运来了,香火自然盛了。

井中的天空,白云印水,一片禅意。有亦无,无亦有,心有事负重而行,放下了内心一片澄明。

伽蓝殿两侧新建有厢房,供奉着各尊佛。后面二殿是观音殿,2006年建。

观间殿后的半坡上也建有数间殿,因栅栏锁着进不去,右边可见“莲师殿”的字样。

寂静的院内一棵果树吸引了我,果无蒂直接结上枝杆上,请教网上朋友说是木瓜。

想起秦时卫风《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朱元璋与皇觉寺

朱元璋与皇觉寺。

作为一个元朝社会的底层人,朱元璋的身份十分卑微。为了生计,他来到皇觉寺出家,但寺院的条件也十分简陋,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面对这种困境,他只好拿起一个破碗,四处乞讨,勉强维持生命。

在公元1343年左右,元朝经济崩溃,导致百姓生活十分艰难。甚至连乞讨这样的生计也变得十分困难。在任何时代,只要人们面临饥饿的威胁,就会进入到一个动荡的时期。

朱元璋开始了他的造反之旅,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常见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