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昔日情缘
一样的季节,一样的时间,回忆,又盘回到昔日相约的地方,寻找昔日的情缘。
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就象在欣赏自己的面孔。笑声,依然在风中徘徊,挂满摇曳的枝头。
每一次的观望,都是沉默的开始,都是飘零中落不尽的思念……。
知道吗?你说的话,我早已装订成收藏的精华版,连同你的笑靥,结成我心中最美的图腾。
那个时候,夜,总是明亮的。
伸出我的手,漫长的日子并没有洗去握别时的余温,以至于心都被烤的火热。临别时,你抛给我一个再见,就象放飞一片枫叶一样轻松,视野中的期待转瞬便成了背影,只是你回眸中那闪动的波光,让我的心头再次泥泞……
我的眼睛,也随着你远去的影子开始涨潮,注目中,忍受着感情被撕裂的痛楚,独自靠着空荡的时空而茫然。
走吧,把我的祝福穿在身上,就会一路好运,我会在秋天的尽头等候你的归音。
如果,梦——还可以从新做一回。
真想,彼此相依,永不分离……
《情为物》
作者:清依
曲终人散不相识
昔日情缘是何物
风云吹起昨日梦
撕心裂肺又掀起
2020.06.26
1976年,金庸撕掉离婚书,朱玫铁了心拒绝:离都离了,没有回头路
过去,有种背叛叫“一哭二闹三上吊”,如今,背叛就变成了“一哭二闹三互撕”。
这事放在朱玫身上就变了:离都离了,没有回头路。
朱玫是谁?有着香江才子之称的金庸前妻,一个陪着丈夫在最艰苦岁月打拼江山,然后在背叛中黯然离去的女人。
林燕妮的评价对朱玫总结到位,言简意赅:
“金庸第二位太太朱玫,是与他共同打江山的女强人,美丽能干,他们生下两儿两女。也许英雄见惯亦寻常,婚姻中少了互相欣赏,再加上其他原因,终于分手了。”
可所谓的其他原因是什么呢?恐怕说来让人啼笑皆非:无非是金庸在美人面前英雄气短,背叛了二十几年的糟糠之妻而已。
当然,金庸老先生如今已经去世了,更多的批判都显得不公平。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金庸在与朱玫的婚姻中认识了林乐怡,然后与她私下共同生活十年之久。
这对一个女人而言,如果非说它不是背叛,只是在婚姻中没有了爱,所以才行的下策,那只能说是胡搅蛮缠。
相信所有女人都听过一句话:如果爱,请深爱,如果不爱,请不要伤害。
朱玫无辜,她用尽一生的心血,只是换来被背叛的结局,仅凭这一点,金庸难辞其罪。
有人说这也怨不得金庸,当初朱玫提的离婚,两个人连离婚协议都写好了,金庸还在犹豫:“我们不要离婚了。”
可是,朱玫没有同意,金庸当时对许戈辉是这样讲这件事的:“但是她不接受了,她说离都离了,不要再搞回头的事情了。”
所以,很多人都说,这不是金庸绝情,而是朱玫性子太刚烈,自尊心太强了。假如她后退一步,这段婚姻可能就保留了下来,也不至于落个孤独终老的结局。
也许是吧,可有一种痛叫哀莫大于心死。性子刚烈是错吗?
金庸当初爱上朱玫的时候,便早知道她性刚如火,便早知道她坚定执着,可他选择了相爱,选择了婚姻。
时隔二十多年,你再说因为这样的个性,我们没办法继续婚姻?
这是不是打自己的脸。打也就算了,大可以公然提出离婚的事宜,何必在背地里彩旗飘展,家中却一片死寂?
当然,婚姻是一双具有排他性的鞋子,谁的鞋子只能自己穿才知道合不合脚。
或许金庸在这段婚姻中感受到了不满,但这绝对不是他出轨的理由。
一代江湖大宗师,行事就是光明磊落,为何要暗蹉蹉地搞见不得人的事?只此一事,就足以证明金庸其人并无宗师之贤。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玫看破了婚姻、爱情的同时,几乎连人生也看破了。
她抛开了丈夫,丢下了孩子,哪怕自己老来孤独无依,也不想去打扰金庸,包括她的孩子。
很多资料中说,朱玫晚年凄凉贫穷。事实上,朱玫并不贫穷,只不过她过得太苦了,那苦被外界解读为了贫穷。
殊不知,这“贫”非物质之贫,而是精神世界的荒芜。
金庸自以为给了朱玫《明报》的股份,以及豪宅,就可以保障她一生衣食无忧,生活不愁。可是,金庸写尽了江湖儿女的情仇,偏偏读不懂朱玫内心的仇苦。
这种仇不是恨到对方去死的仇,而是与人生,与事物老死不相往来的仇。这苦不是生活贫苦,而是内心世界苦到糖也没办法缓解的苦。
所谓情感创伤足以让一个人毁灭,朱玫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她在为爱情付出了青春付出了所有之后,看到背叛事实时,却没有歇斯底里地与金庸闹,与林乐怡互撕,那就只说明一个问题:她绝望了。
这就是“哀莫大于心死”吧!十年婚姻内出轨,对于任何一个女人来说,那都是一场不敢揭开的噩梦。
朱玫在嫁给金庸的时候,过得是优渥的大小姐生活,她与父母对抗,达成了这桩婚姻。
她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来帮助丈夫事业重起。她生儿育女,里外兼顾,只为让丈夫专心写自己的作品。
结果呢?人家因为心情不好就公然出轨了,而且对方不过是一个不识几个大字,与之没一点共同语言的小姑娘,年轻是资本吗?
当年朱玫也有呀,她比金庸小了11岁!
流年抵不过现实,金庸出轨,外界纷纷解读这位大才子在婚姻生活中不幸,解读其内心煎熬。甚至到后来,媒体将他与林乐怡的相识相恋视为一段佳话。
偏偏,没有人去感受朱玫的内心。她的痛不是失去了男人,不是失去了偌大的江山,而是在自己付出一切之后,得到的只是刺骨之痛。
当年,《明报》的总编辑雷传坡结婚时,朱玫与金庸早已经离婚了,但他们都作为旧相识参加了这个婚礼。
婚礼结束,金庸问朱玫:“要不要我送你回家?”朱玫却淡然地回了三个字:“不用了”。
有人说这是朱玫的刚性,金庸也说:
“我一直想接近她,想帮助她,她拒绝,她不愿意见我,我通过叫儿子去照顾她,她也不愿意见到,她情愿独立,她去世之后还有相当多的财产都分给了三个子女。”
说的人可以云淡风轻,听的人未必只是唏嘘。
因为有些痛,有些感受是相通的,朱玫内心的绝望都表现在逃避上,她没办法面对金庸与孩子,也没办法面对昔日所有的同事、同行。
这表面可以叫自尊心,可本质却是痛到不想再提及,痛到不想再回首。如果说修复一段情伤最好的方法是远离,那朱玫恰恰就是如此。
事实上,人间哪有什么释然,哪有什么原谅,不过是不在乎了,一切便归零了。
可这些在朱玫那里做不到,因为她一辈子的心血被人拿走,自己被世人狠狠地看了笑话,她成了丈夫出轨最后一个才知道的傻瓜。
只这一种感受,朱玫便永远不可能原谅,也永远不会释然。金庸所谓的念旧,帮助,那无不是在揭其内心的伤疤。
这种痛,难道金庸的笔下没有过?
世人都知道,金庸一共有三段婚姻,第一位妻子杜治芬是他一辈子的伤,因为她背叛了他。这件事一直到金庸老年才真正面对,年轻的时候根本不想提及。
而朱玫恰恰是那个救他于水火的女人,却被金庸用同样的方式当回报。
假如说有来生,恐怕朱玫绝对不想做那个抛弃世俗“见义勇为”的姑娘了吧?伤这一次,够她永生永世难忘了。
沈西城在《金庸往事》中说:“第二段婚姻的失败是金庸痛心的‘辣’”,因为他其实很了解,自己对于朱玫的愧疚永远难以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