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地上的三条龙脉,如今已被斩断两条,后果真的很严重?
周星驰版电影《鹿鼎记》中有一个情节,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费尽心机要抢《四十二章经》,想要找到并企图摧毁满清的龙脉。电影结局,韦小宝在龙脉中大战冯锡范,最终发现,原来满清的龙脉,其实是一个藏了无数金银财宝的大仓库。
这种解说自然是荒诞不经的。龙脉与金银财宝并没有什么关系,而只是象征着自然界山脉走势与封建王朝气运的对应关系。
《鬼吹灯之龙岭迷窟》中,盗墓三人组在选定墓的方位之时,会看看地形风水中有没有龙脉,在我们的印象中,好似每个朝代甚至每位皇帝的陵墓都坐落在龙脉之上,那么,中国到底有多少条龙脉呢?
龙脉居然也有家谱?“一干三宗”是什么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史记》,不过当时的说法并不是“龙脉”,而是“地脉”。
这个概念,与秦朝末年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蒙恬有关。
话说当年胡亥抢了扶苏的帝位,对扶苏的心腹蒙恬不信任,赐其自尽。蒙恬死前说,我最大的罪过,在于率兵修筑长城,从临洮到辽东挖了万余里的山,肯定挖断了大秦的地脉。
这里所说之地脉,已隐然与后世的龙脉理论有所接近。那么龙脉是什么呢?本意是指山川的形势、气象、脉络等,原本是堪舆学上的概念。
《阴阳二宅全书》云:“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地理大成·山法全书》又云:“龙者何,山之脉也”。
在堪舆学家认为华夏大地的龙脉,一共有“一宗三干”。
一宗,就是指天下龙脉之宗,昆仑山。
天下万山万脉,皆发端于龙脉祖庭昆仑山。
唐代杨筠松《青囊海角经》说:“山之发根脉从昆仑,昆仑之脉,枝干分明,秉之若五气,合诸五形。”
这个理论,我们都知道,与我们中国三大阶梯的地形是相符合的,位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脉,与古代典籍所说昆仑山虽不能完全对等,但比喻为万山之源也是合理的。
三干,就是说从昆仑山龙脉延伸出来的三条主干龙脉。
第一条干龙:顺黄河东下,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而入海,关系中原王朝运数,甚至于全天下的命运。
第二条干龙:由昆仑山发脉向东北行,过河北至海而止,隋帝开凿大运河后,风水家认为大河打穿了燕山山脉,破了第一干龙的脉气,使第二干龙秀气挺发,以至于自安禄山之乱后,战祸不断,藩镇割据,五代兵兴,两宋疆域萎缩,又有辽、元、清少数民族入主大统,皆从此崛起。
第三条干龙在南方,自昆仑发脉而至福建、浙江、广东等入海而止。
历代王朝的龙脉在哪里?
如果按照每一个王朝就有至少一条龙脉来计算的话,从夏朝开始算,中国历史上至少有24个王朝,那么中国就至少有24条龙脉。
按照王朝来看,各个王朝的龙脉又都在哪里呢?
黄帝的龙脉在中原黄河流域,也就是太行山在河南西北的余脉,至黄河而止。现在搞炎黄祭祖,地点选在河南郑州,倒也合乎其理。
大禹的龙脉在今天四川汶川县的九龙山;商汤的龙脉在黄河流域;周朝的龙脉在岐山。
这些远古之龙脉,因为缺乏相关资料支撑,就不必多说了。
秦朝的龙脉在咸阳,乃是陇山山脉与秦岭的交汇之处。秦人于陇东牧马数百年,龙兴于此。蒙恬所说的挖断地脉,指的似乎是整个华夏大地的脉气。
汉朝的龙脉在沛县,芒砀山一带。汉高帝出身于此,晚年仍然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後吾魂魄犹乐思沛。”
西晋的龙脉在河内温县一带,太行山的支系。温县是历史上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与司马氏皇族联系非常紧密。不仅西晋时重要,就连南迁建康之后,乃至南北朝时代,温县仍然屡出司马氏名人豪族。
隋朝的龙脉在弘农;唐朝的龙脉在长安、陇西、太原。隋唐的历史渊源都与西北大有关联,隋朝托名弘农,实际与唐的先祖都出自关陇。太行山脉是北方砥柱,龙脉雄奇峻伟,故而国家气象也是古代的巅峰。
宋朝的龙脉在开封、巩义、洛阳一带,中原山少而低,巩义以西才有熊耳山脉,但大都不甚高峻,宋朝国势之弱,也是后世有目共睹的。
元朝的龙脉在蒙古高原;明朝的龙脉在安徽凤阳;清朝的龙脉在东北。
元清两朝的龙脉,超出了三大干龙的脉络,特别是清朝在东北的气脉,可以说与西北的昆仑山脉基本没有关系,但这正代表了华夏文明强大的扩张力,将气运向四隅伸展。
当然,这些都是大致的范围,其实龙脉的具体位置是很难确定的,这是因为龙的活动范围是变动不定的,并且大多数龙脉都是依山傍水而生的。
龙脉可不是封建迷信!
《鬼吹灯》中胡八一三人组勘探地势,有一套规则,用罗盘、标尺之类的工具,对着山川、林木、星斗方位一顿观测,八九不离十,就能找出一座大墓。
这种场景当然不是胡编乱造,古人不论营屋宇、选定万年吉地,都有一定的风水规则,胡八一也是按这套原则来探墓,所谓按图索骥,自然能屡屡成功。
龙脉与王朝都城的建设也是紧密相关的。
定龙脉是建城的首要原则。
龙脉不是随意可寻的,定龙脉要望势、察迹、辨形、观色,即要求山脉具有深度、广度,有萦绕之气。
元、明两代定都北京就是如此。
北京城的龙脉起自昆仑山北干龙,这条干龙是天下最长的龙脉。
它起首发自昆仑山的中脉,延绵数千里至于阗,历经浩瀚的大海,出夷入歙,又经万余里,到达燕然山处,又向东行数百里至天寿山,好像“万马自天奔腾而来”。龙脉便凝结于天寿山。
中国人讲究一脉相承,故宫的龙脉起自昆仑山,昆仑山接连天上的元气,就似气上通天,那故宫就具有了天上的元气。
按道家之说,元气是宇宙生命之源,它是一切存在物生命过程的能量。有了元气就有生气,那么北京城即故宫就会充满生气,成为万代永固的基业。
其实返本归元,从这个角度上看,龙脉理论与道家的哲学系统有共通之处,即:气是万物之源,亦是万物之本。
不光城市建造、都城选择深受龙脉思想影响,中国的传统山水画也打上了深深的龙脉烙印。
我们普通人看山水画,都能分得出好坏优劣。过于写实的画,在山水画中都是下乘之作。
真正有质量有水平的大多是艺术化改造过的山水样貌。比如宋朝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包括现代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我们能看出来好,好在哪呢?就在于不同程度参照了龙脉相关理念。
早在东晋时,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意识到事物空间关系的内在精神,已有了“龙脉”的朦胧意识。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直接将“生凤”、“白虎”画于山中,形成某种特定的气氛。
清朝王原祁总结历代画作规律,正式把龙脉理论引入了山水画理体系,大体就是说,作画应从大气势、大布局着眼,从主次、虚实、开合、体用上剖析山水形式的精微变化,这就使山水画章法更加复杂、精妙、立体。
龙脉潜伏于地下,就好比宇宙间的元气注入人的身体那样。山乃龙之势,水是龙之血,山环水抱之地都是风水宝地。
即便是抛开风水学、龙脉说的观念不谈,任何人在这种山奇水秀的环境中成长、生活都未免不是一种和谐、和乐的享受。
“斩龙狂人”刘伯温,一生斩了多少条龙脉,都造成了什么后果?
刘伯温是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至正十九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吴元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设立军法,肃正纲纪,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朱元璋称他“吾之子房”,中国民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
刘伯温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伯温自幼聪慧过人,勤思好学,是一位“神童”,他不但懂得治国,文采飞扬,并且深通奇门遁甲,能掐会算,据说他身怀斩龙之术,专门斩杀龙脉,可谓是“斩龙狂人”,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夺得天下后,成为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之一。
一天,朱元璋在金銮殿小憩,梦到远方天际一条金龙身带流云向他直冲过来,朱元璋吓得大声呼救,惊醒过来。他想自己本来就是真龙天子,竟然有金龙亵渎王座,这个梦不祥,于是就招来刘伯温解梦。
刘伯温来到青海,踏遍山山水水,查找龙脉所在,找到龙脉后,命令上百军士同时开挖,忙活了一天,眼看龙要斩首了,此时已经天黑,刘伯温心想,不急于一时,就让士兵休息。
然而第二天他再来看,发现龙脉竟然自动愈合,恢复如初,刘伯温命令人日日夜夜挖掘,但是龙脉却一直都能合拢,无法破除。
他随后摘了一片路旁的芦苇叶,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对着芦根一划,之间里面竟流出血来,朝着金河流去,原来这龙脉的精血跟金河相连。
这时候一个村妇出现,她笑着说,那么一点血,怎么可能流到金河中。说完电闪雷鸣,一道金光从龙穴飞出,芦苇根也不见了,地上也不见血迹,最终龙脉被斩。
还有一次刘伯温在无锡山斩龙脉,当时刘伯温向朱元璋进谏,他说无锡山正在孕育龙脉,可能会出现造反的人,还精确地算出了有三升三斗芝麻多的文官和三王十八将要诞生,朱元璋就派他去斩龙脉。
刘伯温到了无锡山龙脉处,让百姓用山上的泥土捏泥人,将山上的土都快用完了,这已经破坏了龙脉,后来他还想挖一口深井,彻底破坏龙脉,但是这件事被山神知道了,非常生气,又变出了一座小山。
据称,刘伯温一生斩的龙脉有99条,他每次都有不同的方法,要么将龙脉破坏,要么将龙脉封印。
古人认为,也正是刘伯温斩龙脉,让明朝的统治时期延长,明朝是个特殊的朝代,反复的经历中兴,很难说出哪个时期是明朝最好的时期,也许这就跟刘伯温斩龙脉有关。
但是刘伯温本人的结局却不算好,他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登基后,大肆屠杀功臣,但是并没有杀刘伯温,反而非常信任他,刘伯温也为明朝尽心尽力。
不过他虽然正直又为国为民,最后却因为胡惟庸的诬陷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就病逝,可以说是郁郁而终。
刘伯温被民间传得神乎其神,但其实也不过是个普通人,所谓龙脉,只是古人的一种迷信思想,并不存在,这是风水学中的说法,明朝存在时间的长短只是因为君主是否有作为。
声明:内容为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本文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