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混元一气功(混元一气)

混元一气功(混元一气)

谈形意拳之混元气

形意拳拳经云:

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

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

要如真形合真象,欲问真象须求真

真形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

诚心练养精气神,近在眼前变化中

这一段讲练形意拳时外形与内气混元一气的关系,即内外配合的重要性。这是练拳的“窍”,不通此“窍”,则功夫难成。笔者学形意拳之初,老师曾作歌曰“武艺虽精窍不真,赞尽心机枉劳神”。可见练形意拳时“窍”之重要。常见苦练十数年而收效甚微者,以其不明“窍”之故也。关于练气之窍,先人有口授而少见于书传。以致后之学者,难明其究竟,今姑简释之。盖练气养生者,元气充足则可以延年益寿,自不逮言。

混元一气与经络之气

然而并不能将丹田之气发之为绝技。欲使此浩然之气发为武术绝技,必加以专门练习,即不但要善于聚,而且要善于运。技击所运之气谓之“混元一气”,与经络之气不同。此气并不完全按十二正经之顺序,周天运行,而是全身之气混元一体,根据作势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则一齐凝结,潜伏于丹田,发时一齐贯通于四梢,上下鼓荡,左右开合。每于临敌挫阵之时,若有一团气力坚凝于腹脐之间,倏然自腰而背直贯于顶,自觉心明眼亮,勇气倍增。起落钻翻横竖随时而用,形意拳十二形龙、虎、猴、马、鮀、鸡、燕、鹞、蛇、骀、鹰熊变化咸宜,毫忽之间,胜败立分。此即混元一气之功也。

如何练成混元一气

练此混元一气,必讲架势,盖气虽为架势之本,而架势则所以运用气力者也。二者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缺一而不可也。练时应先从乾坤桩和三体桩开始,以打通气路,按照拳经规定的要求,即前边所述八要中舌顶齿叩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诸法以充实丹田,导气使自肝、心、脾、肺、肾五道关层层透过,一无阻拦。即拳经所云,“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之意。然后以劈拳、崩拳、炮拳、钻拳、横拳五拳为形意拳基础,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内气之运行带动外形之变化,使丹田之气由背骨往上回住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冲于顶,凝于肋,随架势之变化而充于四肢,倏忽之间千变万化,此乃形意拳混元一气之根本。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有较深功底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桩功和五行拳作为基本形式进行练功的,对于这些架势无论从外形上或内气上讲,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混元一气在拳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古代神仙等级体系中,孙悟空究竟属于哪个段位?级别有多高?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级别一直极受争议。

昴日星官和东华帝君看到他要“主动行礼、请入奉茶”,福禄寿三星看到他却能讥讽他为“未入真流的太乙散数”。

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那在我国传统神仙等级体系中,孙悟空又究竟属于哪个“段位”呢?

太乙金仙孙悟空

其实,出现这种反差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孙悟空的修为与地位不匹配。

从修为上看,他是战力极强的“混元一气上方太乙金仙”,位列太乙仙的顶端,而天庭中太乙仙的地位可是直接朝着三清四帝靠拢的。

有关这一点,在西游记第5回,蟠桃宴的宴请名单中,有着明确记载,

“上八洞三清四帝太乙天仙等众,中八洞玉皇九垒海岳神仙,下八洞幽冥教主注世地仙……”

这解释了为什么孙悟空下地府、抢东海,大闹天宫,降而复叛,天庭对他的态度却始终是以拉拢为主,因为他的实力太强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太白金星和增长天王看到他后要“慌忙行礼”,瀛洲九老、东华帝君看到他后去“共饮茶浆”,因为强者更容易获得尊重。

可光有修为没有用,孙悟空在众仙之中的地位其实并不高。

一来是他出身一般,根脚不行,二来是他品职太低,未入真流。

天庭众仙的根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承至三清的正统“大罗仙”,另一类就是修炼旁门左道的“太乙仙”。

孙悟空虽然师从菩提老祖,严格意义上来说,也能分到大罗的行列,但就在他出师之前,菩提老祖警告他日后不许报出自己的名字。

因此在天上众仙看来,孙悟空就是个靠自己修炼上来的“野路子”,虽然实力强悍,但终归不是正统,所以福禄寿三星才会说,

“那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虽得了天仙,但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

与孙悟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师承三清的天蓬元帅,也就是猪八戒。

在西游记第十九回中,他曾回忆过自己成仙的过程,说是“天仙对对来迎接,玉帝设宴会群仙”,由此可见一个好的根脚是多么重要。

另外,“齐天大圣”虽然听起来光鲜,可实际上是不入品级的空衔,孙悟空真正的品职还是当初那个不受重视的“弼马温”。

这个职位的品级是非常低的,甚至低到了未入流的地步。

当初孙悟空曾经问过旁人,弼马温这个职位是什么官衔,旁人回答道,

“没有品从,只可唤做未入流,是最低最小的官儿,只可与他看马。”

也正是因为职位太低,觉得自己受到了羞辱,所以孙悟空才会反叛天庭,最终有了后来的“大闹天宫”。

不过孙悟空也并非是始终都没有品级,在顺利保护唐僧抵达西天之后,他被封“斗战胜佛”,也算是真正完成了品级的跨越。

西游五等仙

当然了,即使是在成佛之前,孙悟空也是不可小觑的,因为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他是五等仙中的第一等,天仙。

五等仙分别是哪五等?天仙又是什么概念呢?

有关这些问题,在西游记第58回中有明确记载,

“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

顾名思义,这五种仙的名字分别叫做天仙、地仙、神仙、人仙以及鬼仙。

在地藏王、菩萨以及如来的交谈中,地仙的地位似乎是要高于神仙的,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真正的顺序其实是“天神地人鬼”。

最好的证明就是,蟠桃会宴请群仙的时候,将神仙的名字放在地仙的前面,而福禄寿三星作为神仙,提起地仙之祖,也同样有这一股倨傲之意。

至于所谓“天仙”,上到三清四帝,下到弼马温,皆是如此,所以说按照品级区分有着高低之别,但从本质上来看都是天仙。

如此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天庭会用弼马温这个职位来招安孙悟空,这并非是一种羞辱,而是在他们看来能入天仙之列已经很了不起了。

天仙之下便是神仙,指的是那些没在天庭任职,反而是居住在地上的仙,典型代表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福禄寿三星,以及东华帝君等等。

神仙再往下便是地仙,典型代表就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地仙之祖镇元子。

能够称“祖”的都不是什么简单角色,镇元子资历老,实力强,社交圈子相当广泛。

不仅三清四帝都是他的朋友,就连孙悟空都曾被他镇压。

可就是这么一位“地仙之祖”,在自家府邸五庄观的门口挂的却是“神仙府”的字样,隐隐有自比为神仙的意思。

由此可见,地仙的级别是真的比神仙低,毕竟地仙之祖都想向神仙靠拢。

至于再往下的人仙和鬼仙,其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入流”,前者本身还是肉体凡胎,只不过有些修为寿命较长人来说更长。

比如说,观音禅院的金池长老,比如说,曾被沙僧吃掉的9个取经人。

这些人略有神通,但是和天仙神仙以及地仙比起来,就是天差地别了。

至于鬼仙就更不济了,说白了就是有一些道行同时又得到了认可的鬼怪,比如说山神土地等等。

在西游记中,这些角色就连那些普通的妖怪都打不过,还时常遭到对方的要挟与威迫,由此可见是多么普通。

可能大家会感到疑惑,传说中的“仙”怎么可能这么差劲呢?

其实这是西游记中,关于修仙的独特设定所造成的,在这里边太白金星就曾与玉帝说过,

“上圣三界中,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

更离谱的是,并非要有所成,才可称之为“仙”,而是只要走上这条路的都算,门槛又低、取得称号又简单,其质量自然就参差不齐了。

孙悟空的整体水平

众仙数量虽多,但是能达到孙悟空这个水平的,可以说寥寥无几,除了福禄寿等少数仙人外,大多数仙人对待孙悟空的态度还是比较尊敬的。

这份“尊敬”,甚至还要盖过出身正统的猪八戒。

当初孙悟空和猪八戒共同上天求援,恰好碰到了昴日星官。

猪八戒一边捂嘴,一边嬉笑说道,“恕罪恕罪,有病在身,不能行礼。”

反观孙悟空,只在一旁定定地站着。

而昴日星官在看到孙悟空后,迅速整理衣服并主动上前行礼,前后差距之大,可谓一目了然。

这番差距摆到各大帝君面前就更为明显了,猪八戒遇到了这些人,得老老实实行礼,可是孙悟空就不一样了。

他只要站在殿外,帝君下属就需要全部主动出门来迎,就连大帝都要亲自下殿。

由此可见,孙悟空的地位有多高。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星宿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天齐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

“不论三界五司,十方主宰,都与我情深目熟。”

这里边虽有几分自夸意味,但是从西游记中的诸多描写来看,也的确属实,他在天庭众仙面前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

除此之外,我们前面也提到了,孙悟空是混元一气上方太乙金仙。

何谓“混元”呢?那是二五合凝而未照,阴阳与五行尚未分的一种状态,是西游记中诸仙追求的一种极致。

孙悟空能够达到这种水平,品级的高低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再者说,齐天大圣虽然是虚衔,但是光从地位上来看,毕竟是极高的。

除了极少数的仙外,其余众仙在面对孙悟空时往往都得唤一声“大圣”,自然而然的矮他半头,可见他在道家神仙体系里的影响力。

后来他成佛后,虽然从道家神仙体系里脱离了出来,转而进入佛教体系,但是斗战胜佛毕竟是佛陀一级,而严格意义上来说,佛与佛是平等的。

这时候跟他谈品级就更没有意义了,反倒是猪八戒被封了净坛使者,谁高谁低一眼便明。

有关猪八戒和孙悟空的实力差距,在奎木狼这个28星宿之一的天仙身上表现得得更为明显。

当初孙悟空大闹天空,打得奎木狼狼狈而逃,给奎木狼留下了深重的心理阴影,反正是猪八戒,根本不是奎木狼的对手。

从前期来看,孙悟空的实力冠绝天庭,能与他交手的有一些,但是能打败他的寥寥无几,可是从后期来看,孙悟空时常因为一些小角色而求援。

这是怎么回事?是被镇压500年后,孙悟空实力下降了吗?

孙悟空实力之谜

其实,孙悟空被镇压后实力下降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在西游记原文中,就曾有他被救出来后实力的相关描写。

“那大圣一路筋斗云,直至幽冥地界,径撞在森罗殿上,惊得那十代阎君拱手接,五方鬼判叩头迎。”

“枉死城中魑魅化,奈何桥下鬼超生,正是那神光一照如天赦,黑暗阴私处处明。”

要知道孙悟空等人取经的本意之一就是为了超度冤魂,而地藏王菩萨,更是历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孙悟空一路穿行,不经意间便度化了无数鬼魂,由此可见其实力还是非常强悍的,他齐天大圣的名号自始至终没有被褫夺,更是最好的证明。

更难得的是他天赋惊人,根据西游记中所描写,孙悟空在方寸山上学艺时间并不长,之前一直在打杂,只用最后时间学会了一身技艺。

那为什么孙悟空在取经途中,表现得那么艰难呢?从西游记中看无非三点原因。

第一,西行取经本就是对唐僧师徒的磨练,孙悟空被锁了很多技能。

在穿越流沙河的时候,孙悟空就说过这样的话,

“像这泼魔毒怪,使摄法,弄风头,却是拉拉扯扯就地而行,不得带得空中而去。”

“那样反而老孙也会使会弄,还有隐身法,缩地法,老孙件件皆知,但只是师傅要穷历异邦,不能超脱苦海,所以寸步难行也。”

很明显,为了让唐僧得到足够的磨练,也为了让八十一难起到应有的效果,孙悟空是在有意配合的。

若非如此,他大可以带着唐僧一个跟头飞到灵山。

所以不是打不过,是不能打,要“配合出演”。

第二,取经之初,观音就明确说过,可以找人帮忙,孙悟空本人也有类似理念。

面对一路上的各种妖怪,孙悟空并没有想着盲目打杀,反而是认为这些妖怪各有各的归宿,

“若是天魔,解于玉帝,若是土魔,解于地府,西方的归佛,东方的归圣,北方的归玄武,南方的归火德,各有地头方向。”

既然那些妖怪都有出身,那孙悟空自然是不好盲目逞能的,为了能让各方满意,孙悟空留了很多妖怪一命。

第三,以无心对有心,孙悟空每一仗都打得非常艰难。

为了能取到足够的磨练效果,取精妖怪的路上可不简单,有老子座下青牛,有佛祖身侧大鹏。

甚至还有昔日孙悟空的结拜兄弟,牛魔王这种不好相与的角色。

这些妖怪早早占好了地理优势,以逸待劳,打起来自然是占便宜的。

更何况他们其中有很多都带着主人的法器,孙悟空打起来自然更困难了。

总的来说,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所遇到的艰难,更多的来自于情势所迫,而并非他本身实力的不足。

况且即使是在重重拘束之下,那些妖怪也只能够收住孙悟空,却依旧拿他没有办法,这跟昔日孙悟空大闹天空之时,是何等之像?

故而我们说,孙悟空在500年前后的实力差距其实是不大的,反倒是品级上差的比较多。

取经成功后,一跃从一等仙末端跃升到了一等仙前列,地位也得到了认证。

太乙混元桩法

郭浩然

太乙混元桩法全称为“武当太乙隐仙派混元阴阳五行桩”。

该桩为武当太乙五行拳法、道法的根本,凡修炼武当道家嫡传内家拳功者,无不以此桩为基础,其中的”七返九还桩法“为隐仙派采气得气之源,而“混元抟气桩”之法更为求得拳术中”旋转力、混元力“之基础,因此凡我门中学习武当太乙派拳功者必以此桩为重中之重,每天操练一至十遍,一年后即可打下根基,下面具体详细解说练法。

该功共分三步,第一步为“太乙七返桩”,内容如下:

预备势:练此桩前最好空腹,除净大小便,裤带不可太紧,以自然不松垂为度。自然松净站立,双手分置大腿外侧,且平视前方,如图1所示。

图1

意念:我站在金顶之巅,天风温和的吹拂我周身,我要与山川大地融合为一。

太乙七返桩:

由“预备势“双脚以脚跟为轴,双脚尖极力向外分开,成一条直线为度。

上身保持不动,接着再以脚尖为轴脚跟向外(两侧)横撇,变成两脚脚尖朝前直放,如凝神定气,两手同时由下向前向上缓缓抬起,掌心向下,高与肩平。

如图2所示

坐腕亮掌,变成两掌心向前 手腕下折,掌心向前有凸意,但不可用力,全身仍保持放松状态,尤其肩 部松垂,身缓缓下坐,同时双掌缓缓随身体下按至小腹前,双掌仍掌心向下,虎口相对,五指自然分开。

如图3,图4所示

此势即为“太乙七返桩”定势。

注意下蹲不可太低,不可太高,膝盖弯处约成120度角即可,身体保持中正,脊柱竖直不可尾闾骨前顶。两胯根处微有向两侧的横撑之意,使阴部保持自然松垂。女性练习也需要横撑胯根,自然松垂。两手不可有丝毫用力,意念双脚与大地粘在一起,并越粘越紧,牢不可拔。

现在开始调呼吸。其实所有的内功都是由呼吸炼成的,此处也不例外。

注意,缓缓地吸气,意念大地阴冷冰凉,而地心处却涌动着炽热的地火,我的吸气便是把地心处的地火热气吸上来,沿着我的两足心“涌泉穴” 吸入骨髓中,再沿着骨髓向上升,在“会阴穴”(在前后阴之间,阴囊与肛门之间)处融而为一,再沿身体之中线向上升,直升到脑部中的“泥九宫”。 “泥丸宫”在眉心与后脑之间,意为一空窍,为神灵所在之地。

其路线由“会阴穴 ”向上经“丹田“(肚脐后,命门前空穴)再经过膻中窍(两乳头连线中间点向后,体腔中间之空窍)向上经脖颈中管过“鹊桥”(舌头轻抵上腭即上牙膛,称为搭鹊桥)再向上可入“泥丸宫”。此时眼可微闭,中间留一微缝恰巧照住双掌中的空间,耳不外听,上下牙齿轻合,小腹内收,此为一吸气。

吸气过程中,随小腹内收可用意念向阴部向上向体内抽吸。但不可太勉强用力,只要有微动感觉即可。

吸气完成后,即转为呼气,呼时全身放松,气由“泥丸宫”经喉中“鹊桥”、“膻中窍”、“丹田”向下到“会阴穴”仍分为两股入两腿骨内,再向下经脚心“涌泉穴”深入地底回归地火之中,此为一呼气。

注意:呼吸用鼻,口唇闭紧。呼时全身自然松垂,小腹复原,阴部松沉胯根仍撑开。一吸一呼为“一息”,心中默数,共七吸七呼为第一遍。

呼吸之间用意不用力, 力求自然,一定要缓慢悠长。心中慢慢的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吸时数,呼时松气即可,再数二、二、三、四、五、六、七,一至数到七、二、三、四、五、六、七为第一轮。

如果为业余练功者,练完第一轮即可停止,然后接练“太乙九还桩”,如此日日习练日久自成。如果有时间的专业习武者,欲求长功快可再加练第二轮、第三轮,但最多不可超过第七轮。而且练几轮“七返桩”,就必须接练几轮“九还桩”。所以必须自己掌握好时间,以循序渐进为好。

用足底呼吸,这个功法为丹道家所修习的特殊功法,历史传承非常久远,庄子在《大宗师》里就说“真人之息以踵,常人之息以喉”,足踵现在通常指脚的踝骨以下足跟部,在上古时期通常指全部足底部。庄子在那个时代总结说,修行的真人用足底呼吸,普通人才用咽喉呼吸。可见此功法之历史之悠久,毕竟庄子也是总结了在他之前修道有成的“真人”所传习的功法,才得出的这个结论。

太乙九还桩:

接“七返桩”之架,身体不动, 只是缓缓地将两手由内向外翻转成手心向上,仍置于小腹前,五指分开 略撑,双掌如抱一大气球,如图5所示。

略定神,停止逆呼吸,恢复自然呼吸,意念头部之上顶中开一洞,洞口约拇指粗细,此洞深入向下经脑中、鹊桥、口腔、喉咙、膻中窍、丹田 到会阴,为一直线。天空中阳光灿 烂光明温暖,但天空极深极高远处则有阴凉之精气,此精气随我吸气时由我头顶洞口进入我身体内,由泥丸宫直下“会阴穴”内并充溢于阴部之中,我呼气时此清凉精气则归入我的腹腔命门等处。(命门在脊椎正 对肚脐之骨节处); 吸气时小腹略鼓,意念清凉精气由天至顶至会阴穴,为一吸气,呼气时意念精气归入腹腔命门。此为一呼气。一吸一呼为一息,共九息。呼吸时身体各部要求与“七返桩”相同,闭口,微合目留一缝照于双掌中间空处,耳不外听,舌抵上腭,鼻吸鼻呼,双手虚托不可着力,肩松垂,忘掉两腿。

就这样数呼不数吸,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直到九、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为第一轮。

一般练几轮“七返”就练几遍“九还”,其实也不拘于此.但“七返”通常最多不过七轮,“九还”最多不过九轮,“七返”为通地火,以地火之阳练我身中之阴,“九还”为通天水,以天水之阴济我身中之阳。

那么为什么又称之为“七返九还”而不叫“五返六还”呢?这是依据最古老的“河图,洛书”而来。在远古时代人们开始认识宇宙天地万物时,是由最简单的”一“开始的,道家之祖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此意。 《河图》的理论即为“地四生水,天九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因此,七为火数,九为金数,通过水火锻炼以成“金丹”。道家的“金液还丹”,便是由这些理论而产生的。这里以“七返、九还”为名,主要是锻炼体内的真气凝聚与通畅。“七返”由下通上,“九还”由上至下,使身内排浊留清,进而周流全身。

太乙混元抟气桩:

由“九还桩”势,身体不动,自然呼吸。两手由手心向上虚托,缓缓向上抬起,同时双掌略向内翻,成双掌合抱式,高与胸齐,十指自然分开相对,相距约五寸。

如图6所示。

全身松沉,胯根横撑,阴部松垂,意念两睾丸松松下垂而对称,如天平之两端的称盘平正一线,女性意念两乳房自然松沉,也如天平之两端称盘平衡一线。

此时不计呼吸,身体向左缓缓旋转90度两脚不动,同时身体前送,右脚蹬直,左腿成弓步。

如图7所示。

接上式,身体不动,左脚蹬直,身体后坐,重心落于右腿上,上身保持原态。

接上式,身体右转180度,如起势时面向北,则图6为面朝西,如图8所示。

此时转为面朝东方,身体缓缓随转动之势向前移动,左脚蹬直,右脚成弓步。接上式,身体缓缓后坐,右脚蹬直,身体重心坐于左腿上。如图9所示。

接上式再身体左转 180度,以后左旋右转,边转边数。

此时不计呼吸,左旋右转为一遍,左旋右转八遍为第一轮,共练八轮。也可根据练功强度多练不拘。

此式在太乙五行拳中名为“混元一气,旋转乾坤”(手势略有不同),关键在于旋转抟气,之前通过“七返九还”的采收天地二气,此式便将身中之阴阳二气抟和为一,使之成为真正的精气内力,旋转时,意想带脉,带脉如腰带围腰一圈,前后高与肚脐命门相齐。意念真气在带脉如腰带围腰一圈,意念真气在带脉中流动,(带脉粗如拇指)在身内画一与地面平行的8字圈,如图9。

与地面平行的8字示意

同时可观注“六球一柱”,何为“六球一柱”呢? “六球”即为上中下三盘各二球。上盘为两眼球,中盘为两肾球(命门 两侧各有一腰子如球),下盘为两睾丸球。女性中盘为两乳房球,下盘为两肾球、一柱则为脊柱。三盘两球连线则为“丰”字,内隐仙理,故称为“隐仙派”。(古文为“豐”字,上部有两个小“丰”字,中为脊柱,意为身体在左右旋转中都要关注六球一柱,一化为二之意。)

旋转时以脊柱为立轴,三盘六球随之左旋右转,内中真气自然也随之左旋右转,久则抟聚为一团精气,即成内力。再通过长期的左右旋转,身体如沉入大地,双脚如入地三丈,两腿如桩如山,身体双臂松沉旋转而具有一种螺旋力,此力可化解任何外力,而由于内气渐旺,双掌合抱中又产生一种如气团的膨胀力,也可称为弹力,所以此桩为武当拳功道法之本,精气内力之源。

丹道家称此阶段为“抟气筑基”。

旋转时,眼微开目光注于身体面对的前方,虽开而似闭,耳则似听非听,不着意于任何事物。身体切忌上下浮沉,始终要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尤其要注意的是,旋转时六球不可因离心力向外分开,一定要缓缓旋转,六球只是略略膨胀,真气充盈。

收势:

接“混元抟气桩”势,练完一整遍后,即可停止旋转之势,身体转向正北方,身体缓缓直立,双手放下恢复预备势之位置,以双脚尖为轴,双脚跟内合;再以脚跟为轴两脚尖内合并齐,两脚跟再内合并齐即可。

以上即为“太乙混元桩”的全套修炼方法,这是基础中的基础,每日至少练一遍。

关于“太乙混元桩”的内功练气共分为三层功夫,这里只介绍了“抟气筑基” 的第一层基本要求,其目标基本为聚敛真气,抟聚成气团,然后能用此气团开通八脉,再通过打“丹元哼”使身体的真气更加鼓荡,同身产生抗击打能力;然后运用真气可负重致远强健体力;用此真气可御寒辟暑,可辟谷不食,可颐养回春还颜不老,可精力健旺身轻力大,神彩照人。

第二层功夫为“运化”。即在旋转的过程中注意将意念贯注于“六球一柱” 的旋转摆动上,双脚交替为根与脊柱相连,再深入地底与地心相连。六球因离心力缓缓张开,身中精力充沛弥漫,身如擎天之柱,周围气流均为我的旋转所带动,围绕我的身体成一气旋,有如龙卷风之势。此时真气已充入身体的每一个毛孔每一个脏器,武功正与真气相合,形成真正的内功,此阶段为真正的伐毛洗髓超凡脱俗的阶段,丹道家称之为“武火炼丹”。

第三层为“入神”,如果前两层还有内气与内功的运化,那么这一层已不再关注真气的变化,而全部转为神意的运行。即周身真气盈满后,意念身体膨胀放大,而周身外围有一层气流如绳索缠绕着我,我不断的旋转用意念将周围的气圈撑大,渐渐我周身放出明净之光,此光气之圈再将缠绕我之气绳胀大,并逐渐融化与我身体充分融合,气光愈散愈大愈广愈远,渐与虚空相合。此时我顶天立地旋转于虚空之中,周围除了虚空已一无所有,我的身体已渐渐融化于虚空中成为一个透明的气旋,此时身心俱入虚静之中,我化作一团神意,不断地不由自主地左转右旋,愈转愈慢,渐渐不动,而连神意也不存在了,只留一片虚空。此时的功夫,道家称为“化光坐忘”,丹道炼气士又称为“沐浴养胎”。

“化光坐忘”是隐仙派武功的最高层次,此时神意与身体高度统一,周身松净之极已达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不以意觉纯以神行的境界,应事体物待敌全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南派道家祖师张紫阳称之为

“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

恍惚里相逢,杳冥中有变。

一霎火焰飞,真人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