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测评卷,题目有点难,考高分的都是高手
这份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测评卷,考查的知识点有:拼音、生字、词、句以及阅读与写作,总体来说,题目偏难,能考高分的同学都是高手!
学习语文是一个不断用心学习积累的过程 ,没有什么万能公式让我们一就而成。
题一:选拼音涂色
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前鼻音和后鼻音的理解和在实际生字读音拼读时正确区分能力。这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应该用标准的普通话,正确而多次的巩固拼读,培养我们的语感。认真对待拼音,不光要读,还要练习书写。
如果没有带彩笔,随便用铅笔涂几下就可以了。(个别小朋友说,没带彩笔,所以不做了)
题二:看拼音写词语
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已学生字的拼读理解和规范书写的熟练掌握程度。对生字的书写,可以从生字的偏旁部首和组成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记忆。
在书写生字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同学的书写习惯很不好,他不是按生字的笔顺按顺序写的,他是以自已怎么顺手怎么来的方式进行拼凑生字的写法来写。这个习惯很不好,希望有此习惯的同学尽快地改正过来。
题三:汉字加减法
(1)题给字做加法,(2)题给字加偏旁,(3)是给字换偏旁,多做一步变个字。考查同学们对形近字的理解区分和记忆积累。基本上都是课本上的生字,就看同学们平时在学习生字过程中,有无注意和留心。
如“古”字加一笔,可以变成“舌”;“白”字加一笔,可以变成“百”或“自”。
而“包”字加偏旁能成的字有很多,如:饱、雹、跑、抱、咆、袍、泡、炮......
题四:选字组词
与题三相似,考查同学们对形近字读字和同音字义的理解和正确区分。可以从字的偏旁或组成结构上进行分析归类记忆。
题五:查字典
考查同学利用学习工具字典运用音序查字法查找生字的学习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有字母大小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和利用字典运用音序查字法查找生字生的熟练程度。
题六、选词填空
考查同学们对近义词、同音字的理解和在实际句中的正确使用。可以从词性、词义和使用范围等方面进行区别理解和记忆。
填空之后,就完事了么?没有!填完空再读一遍句,看句子是否通顺。很多同学就忘了这一步,这是检验我们是否选错的最好方法。
题七:填量词
考查同学们对量词的理解和实际应用。量词的记忆和使用方法可以从书本、课外阅读以及生活实际中进行积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体现量词的作用和准确性。
题八:写句子
针对仿写句子类型题,注意做到这三点:一是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二是句式要统一,指仿句与被仿句的结构要一致;三是修辞寺法要相同,指仿句和被仿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要完全相同。
题九: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的关键,是要真正读懂短文的中心思想,建议多阅读几遍,先一遍粗略读,然后带着问题细细读,抓住关键句子来理解并回答。
一至三题答案都在文中,第四题需要我们结合自然生活常识来回答。如鸟儿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它/保护它。
题十:看图写话
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展开想象,组织语言,表达想法。
通过观察,可以知道:
在一个餐桌前,有四只小动物,分别是猫、猴子、大象、熊猫。
而摆在它们面前的食物并不是它们爱吃的,它们爱吃的食物在其他动物面前,为什么会这样?这时应该怎么办呢?
想想!!
守正创新 建构当代中国画学体系
【艺点】
作者: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者按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的繁荣发展之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有着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中国画创作出新、出彩,加强对中国画学体系的梳理与建构,是广大美术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从理论的角度说,中国画学的价值、评论、创作、话语体系都亟待系统性的整理;从创作的层面讲,中国画语言模式创新的理念与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新时代中国画如何传承发展,如何在多元文化格局中守正创新,如何发掘转化传统资源、建构自身的文化体系,是我们共同关注的核心命题。
丽人行(中国画)程十发
连接历史文脉与时代新风
回望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守正创新”一直是其中的精神内核和精华所在,也是新时代中国画理论与创作体系建构的重点。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画的文化语境发生了诸多变化,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价值观的思考与讨论始终持续。中国画如何走出国门为世界认同和欣赏,连同对回归传统笔墨的反思以及中国画概念、材料的限定与拓展等种种问题,都成为摆在中国画家面前的时代课题。
蓼蓼(中国画)叶健
如何建构新时代中国画的体系,即包括理论体系、价值体系、评论体系、创作体系、话语体系等在内的中国画学体系?这是一项知行合一、史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课题,既不能脱离创作、鉴赏的实践,也不能脱离史论的思辨与研究;既不能脱离历史文脉的渊源,也不能脱离时代新风的更新。
中国画理论与创作体系一方面有着自身悠久而自足的学术渊源、相对明确成形的研究对象与深闳丰富的文献成果,另一方面又并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科转型,在很多的语境与场合中,常常停留在一个包容度极大、涵盖范围很广的学术概念上。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特别是作为中国绘画学术系统的主干内容,20世纪的中国画研究在承继传统画史画论思想的同时,显现出浓重的现代学术理路与学院属性。无论是主张“传统出新”还是“引西润中”,无论是强调“笔墨核心”还是“形式革变”,围绕现代中国画发展路向、价值标准、创作理念乃至教学传承的思考,已经成为百年来中国美术研究的重要版块。
白蛇传(中国画)关良
借山图(中国画)齐白石
相对于其他美术门类,中国画学体系更为强调综合性、本体性与会通性。一般意义上,中国画理论体系的主要研究范畴是古代到近现代以来有关绘画的文字著述,其范畴涵盖了中国画的历史、理论、品评、技法、著录等各方面的内容。在画理、画法、画道的不同层面中,现代中国画学在精细分科研究的基础上,也需要宏观的整体性研究,更倾向于对形而上的画道层面的研究。
建立现代研究阐释体系
与传统研究方法相对,在20世纪西方学术思想全面引入以后,以西方现代研究方法与视角重新审视传统中国绘画,成为当下中国画理论体系的主要参照。经由译介引入的海外中国美术研究方法与观念,已经深刻影响了中国画史论研究,一方面使中国学者们对照式地重审中国自身的绘画史学传统,另一方面更契合了中国画学研究进入现代学科体系的需要。然而,由于海外中国古代绘画研究全面转向图像研究,亦使现代中国画学研究时常遇到研究观念的不对应与方法论的抵牾。对于中国画史上的画家与画派的个案讨论,使中国画学研究重新聚焦于具体的绘画作品、史实细节与画论文献。这在客观上扭转了单纯以西方观念对于中国画作品进行理论阐释的空泛问题,同时也及时地提示了中国画学研究的本体性问题。在此角度上,古代与近现代中国画史论文献的发现、整理至今仍是中国画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中国画理论、评论、创作、价值、话语体系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如同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流,在绵延流动中取舍增删、沉积聚沙,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文化语境中,体现出不同的适应性与差异性。近现代以来,对于传统中国画的观照,常常已在很大程度上融入现代视角,也接受了现代西方学术之民主、科学思维。如20世纪20年代,陈师曾的文人画观体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胆识,更兼具了建构文人画之现代理论体系的策略意识,这种对于“文人画”概念的重新发掘、建构,在厘清了文人画注重主观表现而不求形似的特点之外,也使“文人画”增益了新的内涵,使其由零碎、单纯而变得系统、丰富,顺应了进化论思潮影响之下的时代风气。
总的来看,当下语境中的中国画创作,其重点和难点并不在于用以表现当下社会生活的写实基础与造型能力,也不在于以宣纸笔墨作为媒材所展开的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实验,而是通过吸纳笔墨传统,抒写主体精神,使之完成中国人内在精神的延续与拓展。
应对图像时代机遇与挑战
在多元媒介与图像时代,中国画创作体系面临着如何回应新媒介与图像文化的挑战、回应图式语言的更新拓展等课题。在全媒体时代语境下,对于图像的借鉴、参照成为中国画创作的重要视觉资源。面对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影像视觉图像,如何充分“消化”当代媒体图像文献,如何在大量历史图像文献资料中探寻艺术意象,通过遴选与整合图像资源,从生活体验和视觉影像中汲取养分,通过宏阔深沉或以小见大的题材,以现实场景再现历史,以具体局部的精微表现彰显宏大主题。回首新中国成立至今的诸多中国画经典,从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到冯远的《世纪智者》、唐勇力的《新中国诞生》等,很多经典作品也正是通过对于影像的参考内化完善人物形象的塑造,建构了富有丰厚意味的视觉意象,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笔墨与色彩语言,完成了对于真实影像和图像文献的诗意超越。
总体看来,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体系的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趋势,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融合与延展,在20世纪中国画名师大家艺术成就的积淀之下,当代中国画更为强调对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对于新题材、新风格、新画法的探索发掘,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画科也在表现题材、笔墨与色彩语言上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趋势;其二是传统出新与多元共生,不同于以往的中西文化“冲击—回应”模式观念,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更为强调以本土文化为主体的中西文化融合,传统画法与当代观念的关系也不再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分隔,而是多元共存、相互影响。
显现本土文化格局与魅力
从创作方法与观念而言,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体系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和趋向,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积极应对:
其一,艺术表现的同质化。当下的中国画创作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着题材扎堆、图式雷同的同质化问题,这也使当代中国画创作面临日益严重的“制作化”“趋同化”危机,“同质化”与“商品化”的现象成为当下创作生态中的突出问题。过度追求视觉张力与感官刺激,使当下中国画创作面临困境,需要创作主体能够坚持自我风格的探索、守正创新,拉开个性风格差异,追求多元的艺术风格。
其二,主题性创作的模式化。近些年来的中国美术界对于主题性创作已经投入了比以往更大的关注和支持,随着一些国家级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工程的开展与推进,涌现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当代主题性中国画佳作,但也存在着诸多局限与问题,情感饱和度的不足就是其中之一。创作者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能够反映出时代温度和家国情怀的优秀作品。
其三,应加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创作体系建设。新时代的中国画应强化本土文化气质与精神特征,力求蕴含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实生活内容、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这种守正创新的意识,不仅能赋予中国画作品以鲜明的个性化形态,更能使作品显现中国本土文化的格局与魅力。
当下的中国画创作者只有与历史文脉和时代生活保持天然联系,才能充分体现民族化、生活化、大众化的气质与风格。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同时,新时代中国画创造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与借鉴、守持与创新的关系。中国画理论体系、价值体系与创作体系的建构,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视野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不负时代,更加稳健地走向未来。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2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象棋入门一学就会,走进象棋世界,相(象)的走法和吃子方法
我们在以前讲过,无论是红相还是黑象,都是不能过河的棋子。相(象)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在特定的情况下有助攻的作用。相(象)的走法和马的走法有些相似,都是走「斜」线。不过,马走的是「日」字的对角线,而相(象)走的是「田」字的对角线,俗称「相飞田」。
图1
如图1,红箭头表示红相可以走到的方向和位置。黑象所走轨迹就是从田字的一角飞到对角。
老师,马有“警马腿”,相(象)有“警象腿”吗?
相(象)没有“憋象腿”,但是有一个“塞象眼”的讲法。就是当“田”字的中心点有其他棋子(包括己方棋子和对方棋子)时,相(象)是不能走的,这个限制俗称为“塞象眼”。
图2
如图2中,在只能走动一步的前提下,红相有红兵塞象眼,所以红相不能直接走到 E 点;同样由于有红炮塞象眼,红相也不能直接走到 F 点。红相只能走到 G 点或 H 点。黑象没有受到任何限制,所以,黑象可以直接走到A、B、C、D四个点中的任何一点。
老师,相(象)和马还有一个区别,相(象)走的位置是固定的。
这当然了,马是可以过河的,相(象)又不能过河,走的位置当然是固定的啦……
小明同学只说对了一半,小静同学观察得很仔细。由于相(象)的走子轨迹是“田”字的对角,所以无论是左相(象)还是右相(象),它可以走到的点都是相同的。
如图3,现在如果让红相连续走,那么它可以到达几个点呢?
图3
这个相可以走6个点。
应该把相本身的位置也算上,红相可以走7个点。
是的,相(象)只能在棋盘上这7个点活动,这是相(象)行走的局限之处。不过,由于相(象)不能过河,那么它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加强防御了。
那相(象)的吃子方法也和马一样吧,就是从“田”的一角走向对角,所到之处如有对方棋子就吃掉。
是的。下面,你们看看图4,红相可以吃掉哪些棋子呢?
图4
红相可以吃掉黑车和黑炮,因为有红马和黑卒“塞象眼”,所以,红相不能吃掉打叉的那两个黑马。
非常正确,现在老师教你们相(象)的行棋歌:大笨象,脚踏田;怕水淹,守家园;塞象眼,点中间。
棋博士说(象):今天我们说的「象」并不是「象棋」的「象」,而是相(象)这个棋子。唐代以前的象棋中并没有相(象)这种棋子,到了宋代,象棋中突然出现了「象」这一兵种。有人说,这或许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结果,因为印度有象战。不过在古代,并没有象战从印度传入我国的说法,中国本身也有过用大象打仗的战例。比如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的昆阳之战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擒孟获,都曾有过象战。此外,宋太祖赵匡胤在讨伐南汉时,也曾与当地的大象战队交过战。上述这些因素也慢慢渗透到了象棋游戏中。或许人们觉得既然叫「象棋」,棋盘上就应该有个肥头大耳的「大象」,况且象也可用于作战。
据考证,北宋时期的象棋中,象是一个攻击子力,可越过河界杀进敌阵,有相当大的攻击力,这与今天我们见到的象棋中的相(象)是有本质区别的。从元代至明代,象棋中相(象)的走法已经和现代的走法相同了。
练习题图
练习题下图中,红相的位置是控制点数最多的位置,现在请你用三颗黑子、一颗红子来困住红相,让红相无路可走,你能做到吗?#2022生机大会##我们的十年故事#
小时候下象棋,有没有想过,为啥将帅不能相见,其实是有典故的
象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是历史凝聚的产物。"马走日,象走田,炮打隔山子,将帅不相见",这是每个会下象棋的人都要遵守的规则。而棋盘中醒目的楚河汉界又在告诉我们曾经的楚汉之战是多么的声势浩荡,气壮山河。
楚霸王项羽,更是被李清照赞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汉高祖刘邦,也是知人善任,为人豪气,那么象棋中的将帅又与二者有什么关系呢?小时候下象棋,你有没有想过,为啥将帅在象棋中角色一样却不能相见呢?
其实这是有典故的,这就要回顾千百年前的楚汉之战了。唐代诗人许浑曾作诗描述过当年的楚河汉界的情景:"相持未定各为君,秦政山河此地分。力尽乌江千载后,古沟芳草起寒云。"
1、 红帅黑将,叱咤风云象棋的形成与发展与秦朝末期的"楚汉相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象棋中,棋子分为红和黑两种颜色,红色是帅方,黑色是将方,俗称"红帅黑将"。
传闻,当年刘邦还是沛县亭长的时候,曾压着农民去骊山修陵墓。由于看管不利,大部分农民逃走了。刘邦衡量如果自己仍旧带着剩下的农民前往骊山的话,也是死路一条,索性就把农民都放了,并嘱咐他们快走,而他自己也要逃命去。
这些农民见刘邦还有些仁义在,于是就跟随他。但刘邦仍旧愁容满面,毕竟是得罪了王族,以后自己的日子恐怕也不好过了,于是借酒消愁。路途中,刘邦让一个农民去前面探探路。这个人回来却战战兢兢地说道:"前面被一条大蛇挡住了去路,要不咱们还是回去吧"。
刘邦趁着酒劲嚷道:"大丈夫行走天下怎能如此胆小怕事!"于是走到前面拔出佩剑一气之下将蛇拦腰斩断。就在刘邦将大白蛇斩杀后,一位老妇人痛哭流涕地走过来,说他的儿子就是白帝的儿子,化作白蛇跑到山上游玩,哪曾想却被赤帝的儿子杀死了,她伤心极了。说完,老妇人却倏地不见了。
刘邦却很高兴,心生自豪。于是自从斩杀白蛇后,刘邦便自以为是赤帝的儿子,所以就特别喜欢红色,连军中的旌旗都改用红色,甚至相信自己一定会取代当时的秦王朝。
而项羽则素来喜欢黑色。他穿的衣服、披挂都是黑色,军中旌旗也为黑色,就连骑的战马也是黑色的。由此"红帅黑将"便称之为二人,广为人知。所以象棋里的红帅黑将就被人们认定是刘邦和项羽,红色代表刘邦,黑将代表项羽,即红方为刘邦的队伍,黑方为项羽的队伍。
2、 风云变幻,云诡波谲从象棋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是古代战争在棋盘上的再现。而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则是根据楚汉相争而命名的。
两千多年前的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统一战争。这场战争的两个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刘邦和项羽。他们曾经共同的目标——推翻秦朝的统治,使他们曾经携手抗敌,甚至结拜为异姓兄弟。还约定谁先推翻秦王朝政权,便拥立谁为王。
楚霸王项羽实力雄厚,拥兵四十万大军奋力攻敌,而刘邦则仅有几万兵力,于是他避其锋芒转而攻打敌人内部,竟先一步攻破秦王都咸阳。但刘邦又害怕兵力雄厚的项羽不服,于是便产生了楚汉相争。也导致他们成为战场上的敌人,兵戎相见。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兵东出函谷关,与各个诸侯在洛阳汇集共计五十六万兵力,准备伐楚。趁着楚霸王项羽率兵征齐而攻入楚都城。项羽闻讯赶回,于是与刘邦大战。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打的汉兵溃不成军,刘邦突出重围。而后又重新召集残部,萧何又从关中送来粮草兵马,于是再次集结兵力,卷土重来。
两军在荥阳开战,可却一时之间难以分出胜负,拉锯战打了四年之久。于是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于是历史就把这条鸿沟称之为"楚河汉界"。而后来,也就成了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
3、兄弟反目欲相害,从此将帅不相见在象棋对弈中,将帅是不能直面相对的。因为如果将帅同处在一条直线上的话,且中间没有任何棋子做阻挡的情况下,则规定走子的一方获胜,所以在象棋的规则中,将帅不能相见。
这就好像是先动手的一方搭弓拉箭把对方的将(帅)射中了,而这也是出自刘邦项羽之间的故事。在项羽和刘邦一次交战之时,刘邦守城不出,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放到案上欲烹之来威胁刘邦,声称要是刘邦不出来,就要杀了其父亲。
刘邦不以为意,他深知项羽秉性,于是慨然道: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对刘邦恨得是咬牙切齿,却也无可奈何。最后还是放了刘邦的父亲。他本来在阵前大骂刘邦,结果被刘邦反唇相讥,更是怒火中烧,于是项羽拉弓搭箭射向刘邦,箭中刘邦胸口,红液呼之欲出,刘邦连忙用手捂住,生怕手下看到,乱了军心。
刘邦还故作声势大呼喊叫,企图稳住军心,但谋士张良觉得还不够,于是又扶着刘邦在军中转了一圈,然后才扶着刘邦到帐中赶紧治疗。从此之后,楚汉战争中将领就不再出现在战场上,以防敌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是象棋中的将帅也就不能相见了。
不管是争霸天下,兵戈铁马的荡气回肠,还是刘邦“大丈夫如是也”的红帅,项羽的“彼可取代之”的黑将,如今都化作棋盘上下棋人之间的运筹帷幄。举棋不定,稍有不慎,也许便是满盘皆输。
象棋,国之精粹,不仅凝结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展示了千百年前朝代更迭的波澜壮阔,而且还培养了中华民族“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的率真品格与秉性。
除此之外,其独特的行棋方式不仅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而且还能提高判断能力以及培养全局观念。国宝,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