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和“阴历”一样吗?各有啥不同?如何区分?
在中国,有农历阴历,民间就把春节称为“农历新年”,为什么不叫阴历新年呢?农历和阴历一样吗?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区分?
中国的农历新年,是中国农历的“正月一日”,相对于公历新年“元旦”来说,就是“农历新年”。
什么是“农历”?农历起源于夏朝,最早的历法是《夏小正》,历史上我国农历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今天的“农历”是沿袭历史多次融合演变修订而成的。
“农历”最初是黄河流域汉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发明的历法。汉民族一直是农业民族,所以创造的历法不仅是日历,也包括季节时令,节气,用来规范农业生产,指导农民种植收获,所以,农历对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由于“农历”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色,故历史上又被称为“汉历”“夏历”。
“农历”中所包含的“干支纪元”、“闰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等传统文化是中国历法的独有的,在国际上,“二十四节气”的设置,还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农历”是我国民间的叫法,其实,农历就是“阴阳”合历。说白了,民间所说的农历,指的就是农历和阴历合在一起混用的阴阴历。
“农历”的主要特点是在阴历的基础上加入了阳历的成分,以便更好地反映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
农历的一个月有29或30天,一年共有12个月,再加上一个闰月来调整四季的变化。在农历中,每19年会有7个闰月,这种闰月的设置使得农历能够较好地反映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
“阴历”,也称殷历、太阴历或月亮历,它主要是以月亮的盈亏变化为依据,每个月的天数相对固定。阴历的一年分为12个月,354天,没有闰年。阴历的月份和日期基本上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来决定的。
阴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阴阳历,它是根据农历,也叫太阳历进行编制的一种历法,因为受到自然界阴阳交替、气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所以常常被称为“农历”。在人们生活中,“农历”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既定的口语习惯,
阴历也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农民根据阴历的月份和节气来确定播种、收获和耕作的时间。许多传统节日都是按照阴历来庆祝的,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阴历还运用于宗教节日,如佛教、道教和儒教,也使用阴历来庆祝节日和纪念日。在中国,结婚看日子喜欢用阴历,人们计算自己的生日也用阴历,因为阴历生日更准确地反映了一个人的出生时的星图。
但是,阴历和农历相比,有一个明显不足,就是它不能很好地反映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指导四季变化和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缺陷。
我们知道,农历是指根据太阳历进行编制的一种历法,其起点是冬至,一年被分为24节气,每个节气的时间不同。
而阴历是一种以月相周期为基础计算时间的历法,其起点则是月朔,以每个月的首个新月为分界,把整个周期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朔日为起点,以晦日为结束。
阴历的核心就是以“月相周期”为基础的时间计算方式。阴历每年大约有354天,所以相对于太阳历,阴历每年会慢10到12天,需要通过“闰月”的方式来调整。
相对于阴历来说,农历就不一样了,它的二十四节气如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等。这些节气反映了太阳在地球上的位置,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影响。
比如立春节气,就标志着春季播种的开始,农民就知道在这个时候开始种植春季的作物了。而阴历主要作用在于计算月份和日期,它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影响就不如农历了。
总的来说,农历和阴历在实际应用中确实存在一定的混用和误用现象。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不同,区别主要在于它们的制定依据、计算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日常使用中稍加注意就可以了。
自古以来,不管是阴历还是农历都被一直被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祭祀等活动,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23-2025“闰”出惊天奇观,农历与阳历重要关系再现!
闰月在农历中是为了与阳历相协调而增加的一个月份,以确保农历与四季的对应关系。根据传统规定,农历在某些年份会增加一个月,这个月份被称为闰月。
2023年的闰二月意味着这一年将会比通常的农历年多出一个月,这种情况不太常见。2024年则是闰年,表示阳历年中的二月有29天而非通常的28天。而2025年的闰六月则意味着在这一年的农历六月会有一个额外的月份。这种情况同样并不常见。
闰月的出现主要是为了修正农历和阳历之间的差异,使得节气和季节能够更加准确地对应。农历作为一种传统的时间计算方式,它在农业和文化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闰月的加入则保证了农历年份与季节的一致性。
总的来说,闰月的出现在农历中是一种必要的调整,用于保持农历与太阳历的协调。每个闰月的出现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节庆活动。尽管闰月的出现不太常见,但它是农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细腻观察和调整。
为什么说农历不是阴历?阴历、阳历、公历、农历之间到底啥关系?
日历
你的生日是过农历还是公历?这个问题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经常被别人问到,尤其是长辈们。而且在前段时间,我看到有许多人因为2015年大年初一前出生的孩子,究竟是属马还是羊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属相是跟着阴历走,有人说属相是按照阳历算,还有人说阳历就是公历,阴历就是农历。听的人脑子都是嗡嗡的,不知道到底谁对谁错。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阴历、阳历、农历、公历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阴历与阳历是根据月亮、太阳的周期来制定的首先需要告诉大家,有两个结论:第一个,公历属于阳历,但阳历不一定是公历;第二个,农历并不是阴历,而是属于阴阳历,准确来说就是以阴历为主,阳历为辅。是不是依旧不是那么明白?那么下面,就依次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月亮运转周期的轨迹
我们先来解释并区分一下阴历和阳历,先说阴历,阴历实际上是根据月亮运转的周期制定出的历法,月亮由阴转晴再由晴转阴便是一个月。那么就这样换算下来,一个月就是29天12小时44分2秒8,勉强算得上是三十天。
再说阳历,它是根据太阳运转周期制定出的历法,大家都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圈为一年,也叫回归年,总共是365.24天。这样一来,平均下来12个月,每个月应该是30.43天。可是按照我们的习惯,天都是整数,没有带零头的。
太阳系
因此古埃及人就给每个月都分了30天,剩了差不多5天的时间,这五天就单拿出来,当成了年末。后来古埃及的制作出来的历法被古罗马人继承,而当时的罗马皇帝比较任性,觉得自己出生的那一个月,只有三十天不过瘾,于是就从二月拿了几天过来。
经过罗马皇帝这么任性的行为,一来二去,别的月份基本上都是30,31天,而二月份却变成了可怜的28天。这种历法延续到今天,成为了我们经常所说的公历,因此才会说公历是阳历,但阳历却不一定是公历,因为不是所有阳历的二月都是28天。
罗马皇帝
玛雅人有三种行星历法:太阳历、金星历、卓金星历其实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太阳历,月亮历之外,还有其他许多行星历法,比如玛雅人就有三种历法,除了太阳历,还有金星历,与中国的太阳历和月亮历不一样,它的一年是584天,还有一个比较稀奇的卓金星历,它一年的天数更少,只有260天。
至于这个卓金星历是玛雅人从哪里得来的?众说纷坛,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有人说,卓金星可能是玛雅人想象出来的一种宗教信仰,为了表达自己的信仰,因此建立了这个稀奇的历法。这种说法倒也是蛮符合玛雅人,一向带给我们的充满神秘的形象。
卓金星历
还有人说卓金星应该是真实存在过的一颗行星,玛雅人发现了这个行星的存在,并根据它建立了历法。不过后来因为一些未知的缘故导致它爆炸了,变成了成千上万、无数块的小碎石,漂浮在了宇宙中,形成了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
当然也有可能是反过来,这颗"卓金星"先爆炸后被玛雅人发现,然后玛雅人为了纪念它,才建立了历法。事实究竟如何,已经无法考究,而我们现在也知道了阳历、阴历、公历之间的关系,那么中国的农历呢?农历究竟是阴历还是阳历?
玛雅人
农历是阴阳历,属相也是跟着农历走实际上,农历既不属于纯阴历,也不是纯阳历,而是阴阳历。准确来说它是以阴历为主,阳历为辅。因为单纯的阳历和阴历,其实都有着很明确的优缺点:像是阴历,它的优点就是月份要比阳历精确的许多,但是它跟太阳的周期有所偏差。
这样就造成了阴历的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太阳周期的时间一长,四季就特别容易混乱,很有可能造成,原本的春天就成了夏天,夏天成了秋天的情况出现。原本现在的三、四月,九、十月就属于过渡期,季节不是很明确,要是再跟着阴历走,就更混乱了。
二十四节气
至于阳历,它的四季虽然精准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但是它没有办法精确的定义到月份,无法与二十四节气准确对应。这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好像没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这对于古代的农业社会来说,造成的影响就非常大。
因此,中国古代时候的人们,结合了阴历和阳历的优缺点,制定了农历。农历的月份是按照阴历来的,月满为中,而月缺则为月初或者月末;年份是按照阳历来的,地球绕一圈就是一年。那么这一年十二月,加起来凑不够一个太阳年,也凑不够一个回归年的365天该怎么办?
2020日历
这种情况,就过个2~3年后加一个闰月就行了。是不是觉得过个2~3年加个闰月的说法,听起来很随便?其实一点都不随便,至于究竟是2年加一个闰月,还是3年加一个闰月,其实这些完全是可以科学准确地计算出来的。
有学家已经精准计算出,闰月的周期是19年7闰,也是说19年里有7次闰月。按照我们现在的算法,19个回归年,总共是6939.601天,而农历的19年7闰之后,总共是6939.691天,那么换算下来,两者只差了两个多小时。
农历
是不是很惊讶于农历的准确度?这也是为什么老一辈的人们,比起公历、阳历更喜欢使用农历的缘故。而现在大家也应该都清楚阴历、阳历、公历、农历之间的关系了吧?这四个历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历法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出现了。
根据传闻,中国在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历法,但是没有证据可以进行佐证。倒是在《尚书·尧典》当中有记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懂得天文的官员们到各处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不过关于历法的材料至今还未发现。
立秋节气
等到了夏朝,历法就有了追溯的源头,《夏小正》依序记载了12个月中当月的星象、气象、物候等等活动;到了西周时期,历法开始逐渐完善,有了朔望的观念,当时他们的历法是以十一月为岁首;春秋战国时期,《左传》里已经有立春、春分、立夏等二十四节气的记载了。
秦朝时期用的是"颛顼历",不过不是很精确;到了汉武帝时期,对"颛顼历"进行了修改,制定了更为准确的"太初历",是中国历法上非常大的进步。随着天文学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对历法的要求也更加的精细。
颛顼历
祖冲之所制定的"大明历"将一年定为了365.2428148日,与现代的相差的微乎其微;之后,僧一行制定了"大衍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后世的历法基本上都是按照它来制定,直到明朝末年时期,吸收了西洋的历法后才有所改变,逐渐变为了现在常用的历法。
由此可见,历法是经过了漫长岁月,通过了众多天文学家一次又一次的测量,才制定出来现在的历法。至于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它的答案是属马,因为属相是跟着农历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