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完服装厂开饭店!东莞大叔的另类爆品“竹筒饭”,一天能卖600份!
开在道滘的一家本地菜
有着最原始的水乡小镇味道
清一色用竹筒蒸制而成
口齿留有淡淡的山野清香
而这家店的初衷
来源于一个爸爸对女儿的爱
1
不起眼的米苏老爸饭店
一天能卖600个竹筒饭
来到道滘江月湾新东路
一家占地300平方米的饭店
看似不起眼 其实内有大乾坤
老板卢先生50来岁
是土生土长的道滘本地人
上午10点 离营业还有一个小时
他已经在店里忙碌了许久
从惠州南昆山砍下的新鲜丹竹
经过悉心挑选和清洗
运至米苏老爸鸡煲翅店
那么竹筒到底有多长呢?
短竹差不多是一个成年女性臂长
而扁平的短竹用来盛肉丸
长且深的长竹用来装竹筒饭
一个竹筒饭就够5-6个人食用
再次洗净、倒米、放水
卢先生开始制作竹筒饭和蒸肉丸
首先要提前半小时蒸饭
蒸箱热气腾腾工作着
把饭蒸到八成熟取出
一个竹筒铺上新鲜的牛肉
一个竹筒铺满加了葱蒜的蚬肉
然后放到蒸笼继续蒸
紧接着开始制作蒸肉丸
取三成瘦肉 七成肥肉
将提前剁好肉的进行拍打
保证肉丸的口感更加弹牙
一板有足足12个肉丸
蒸上15分钟就能取出
肉丸的香气和竹子的清香交融在空中
令人垂涎欲滴
低头看竹筒上的肉丸
还挂着晶莹剔透的汤汁
温热香软的米饭包裹着鲜美的牛肉
食材本身的味道在口中炸开
细嚼下去 竹香回味无穷
一种质朴的快乐 荡漾在心间
2
取名米苏老爸
源于女儿开的一家小食店
米苏老爸这家饭店开于2017年
卢先生每天五点起来去菜市场买菜
他要花整整三个小时来挑选食材
在他的观念里
“选不出好食材,就做不好菜。”
新鲜,是做出美味佳肴的第一要义
但身为饭店主厨的卢先生
却不是厨师出身
上个世纪90年代
跟随着东莞的经济浪潮
卢先生开起了服装厂
生意红火了许多年
可后来东莞产业升级改造
随着成本水涨船高而自身经验不足
卢先生工作渐渐感到力不从心
同时与家人的相处时间变少
思来想去,还是关了服装厂
在家安心做自己喜欢的“厨师”身份
碰巧这时卢先生的女儿
开了一家小食店和一家烘焙店
女儿对烘焙店还能应付得过来
但小食店不管投入多少
始终客流量平平,没太多人光顾
在家闲着没事干的卢先生
便去女儿的小食店里帮帮忙
为了“撑”女儿的米苏小食店
卢先生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
做了一道鸡煲翅
本来抱着试水的心态
没想到得到了顾客们的一致好评
店里的客流量逐渐增多
40平方米的小食店装不下慕名而来的客人
在家人的鼓励下
卢先生租了间300平方米的门店
取名为“米苏老爸鸡煲翅”
因为女儿的店叫米苏
所以他的店是米苏老爸
爸爸的开了后 女儿也经常过来帮忙
在不同的平台发米苏老爸做饭的视频
腼腆沉默的父亲 默默做一手好菜
新潮活泼的女儿 努力帮爸爸做宣传
父女之间的情感 令人动容
随后推出的竹筒饭也得到了顾客的喜爱
红火的时候
一天能卖600个竹筒饭
如今竹筒饭也成了来这熟客的必点菜
3
受欢迎的家常菜背后
是道滘延续百年的乡情
这一年最热闹的团体订餐
并不是全国各地都进行的“年饭”
而是道滘本地的“开灯宴”
因“丁”谐音“灯”
所以上一年添了人丁的家庭
在年初一要去祠堂“点灯”
到了元宵这天便要举行“结灯”仪式
将花灯焚化,寄托祝福
不同的村会在不同的时日摆酒席
有的村是固定日子
有的村是选择良辰吉日摆酒
卢先生所在的小河村就是固定每年年初二
前来吃酒席的客人吃完了
就把10元的利是放在碗下面
传承数百年的“点灯”习俗
在新时代下
有了祝愿家人健康、生活美好的新内涵
是一种朴实而真诚的生活美学
卢先生的店里
最受欢迎的菜品除了竹筒饭
便是这道螃蜞肉丸粥
与那些身价娇贵的大闸蟹不同
螃蜞是蟹族中算得上是最不起眼的一类
但对于水乡道滘人来说
螃蜞见证着道滘这座小镇的发展史
更是代表着勤劳勇敢的道滘人
走过那段艰苦岁月却不忘初心的精神
是乡愁的滋味 也是传承的可贵
卢先生的饭店之所以红火
究其深层次原因
是因为道滘优秀的传统文化
还有这里的历史和地域特性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美味菜肴的背后
是水乡道滘的独特魅力
策划 | 向志清 刘妍静
来源 | 文/任诗颖、图/金媛媛 受访者供图 网络图
编辑 | 任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