匜簠斝甗卣盉鬲还记得怎么念吗?罍鬶觯殳钺,这些呢?
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文物上的生僻字,是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窗户,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此前,极目新闻《文博艺览》推出文章《匜簠斝甗卣盉鬲 来吧,请念出它们的名字》,还记得这些生僻字怎么念吗?
今天我们继续解锁它们——罍鬶觚觯殳钺,希望大家在博物馆再见时,不会“相见不相识”。
【1】
钺yuè
看字像“越”,看器像斧,说的就是“文能当仪仗,武能去打仗”的文物——钺。
上周,历史作家、微博大V沅汰做客湖北省外文书店,作《博物馆里的汉字:古文字与青铜器》主题分享。她介绍,钺是古代的一种兵器,这种兵器是从大斧演变而来,可以砍劈。“戉(yuè)”字在甲骨文里非常形象,就像是一把有柄的大斧。最早的“戉”并不是金属的,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原来的石制大斧逐渐演变成了青铜大斧,“戉”变成了“钺”,它也不再仅仅是武器,而是演变成礼器,是权力的象征。《尚书》记载,武王伐纣时,作为军队的最高统帅,他左手拿着黄钺,右手拿着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旗帜,用这两件东西作为权力的信物,行使他的指挥权。
(图源:浙江省博物馆)
有一件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玉钺,淡青色,夹墨绿色斑。两面均刻有完整的神人兽面纹以及鸟纹,刻纹精致,是目前唯一一件刻纹玉钺,被称为“钺王”。
据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介绍,这件玉钺王出土于余杭反山12号墓,处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300—4300年),玉钺在良渚时期发展到极盛。在良渚文化的墓葬中,随葬钺的现象十分普遍。
【2】
罍léi
在《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诗,“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意思是“我姑且来把酒尊斟满,喝个一醉方休,以作永久的怀念”。诗中所指的罍是一种盛酒器,也常见于现代博物馆里。
据四川博物院介绍,罍是流行于商周时期的大型盛酒器,在先秦时期主要是以盛酒礼器的角色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祭祀是商周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青铜礼器则是祭祀的重要载体。巴蜀地区的青铜容器以罍和尊为主体,其中罍是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纹饰最为繁缛的一种。
羊首兽面纹铜罍(图源:四川博物院)
四川彭县竹瓦街的青铜器窖藏,是古蜀地区与中原文明融合的重要标志。据介绍,1959 年窖藏中的一大四小五件列罍,体现了当时蜀地“尚五”的风尚,这种现象在四川成都新都马家乡战国大墓中也有体现。这五件包括西周羊首六涡纹铜罍、西周羊首兽面纹铜罍、西周兽面纹铜罍、西周四涡纹铜罍、西周六涡纹铜罍,均藏于四川博物院。
【3】
鬶guī
东夷文化是中国古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文化分支之一,鸟崇拜文化是东夷文化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山东博物馆官方介绍,这种特征在岗上遗址发现的一些器物中有鲜明体现,例如陶鬶。
陶鬶(图源:山东博物馆)
陶鬶是史前东夷人创造的饮煮器,据《说文》记载:“鬶,三足釜也。有柄喙。”大致可以看出鬶的形制为空心三足,有把柄,还有鸟喙状的流,颈有长有短,整器造型类似于鸟类。
山东博物馆馆藏龙山文化橙黄陶鬶是山东史前文化众多陶鬶中最精美的一件,外表被打磨得光润细腻,拥有流畅的轮廓和精美的局部装饰,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
龙山文化橙黄陶鬶(图源:山东博物馆)
【4】
觯zhì
在博物馆碰见文物觯,如果用“秀才认字认半边”的方式念其名,恐怕很多人会误读成单。实际上,“觯”音同“智”,觯为饮酒器。
据洛阳博物馆介绍,青铜觯是一种小而圆的饮酒器,形状像今天的小瓶子,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说文·角部》中说:觯,乡饮酒角也。从字形上看,这类酒具可能源于兽角制作的水器。
青铜觯(图源:济南市长清区博物馆)
《礼记·礼器》曾记载“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可见觯也为地位较高的酒器。
洛阳博物馆藏兔纹铜觯,颈部有八只活泼的小兔纹样,较为罕见。
兔纹铜觯(图源:洛阳博物馆)
【5】
殳shū
很多人最早接触“殳”,是从偏旁部首开始,例如“没”“投”“设”“般”等。“殳”是偏旁部首,也是字,还是一种古代兵器。
在武汉地铁8号线省博湖北日报站,站内左右两侧共24幅铜制壁画,其中有一幅画的正是“铜殳”。
据湖北省博物馆社教部介绍,殳是曾侯乙墓中的重要发现之一。古代文献上常常提到殳是周代的五兵之一(戈、殳 、戟、酋矛、夷矛),但殳是什么形制却一直是个谜。直到一件刻有铭文“曾侯戉之用殳”的铜殳于1978年从曾侯乙墓出土,才解决了长期以来殳的形制不详的问题。这件铜殳年代为战国早期。殳头呈三棱刮刀形,三面刃薄如纸且中间均带血槽,末端装饰有浮雕的龙纹,十分锐利。
铜殳(图源:湖北省博物馆)
————
从文中找答案
1、《尚书》记载,武王伐纣时,左手拿的兵器是什么?
a钺
b 剑
c 斧
d 弓
2、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古时东夷人将作为图腾崇拜。
a 虎
b 蛇
c 鱼
d 鸟
3、周代五兵指的是。
a 剑、戈、殳、戟、槊
b弓、弩、戈、殳、夷矛
c 戈、殳、戟、酋矛、夷矛
d殳、戟、酋矛、 车、弓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一见·总书记再提“长江文化”,有何深意?
10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西考察。这是10日下午,习近平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考察时,冒雨沿江堤步行察看沿岸风貌。
10日下午,江西九江。冒着绵绵细雨,总书记来到长江之畔,了解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建设等情况。
“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南昌市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再一次强调“长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及大江上下,登大坝、乘江船、访农家……走遍了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
“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一次次深情凝望,一句句殷切叮嘱,习近平总书记情牵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万古奔腾的长江,出世界屋脊,穿高山峡谷,过峻岭险滩,纳百川千湖……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了锦绣壮美的华夏大地,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
浙江余杭良渚,“美丽的水中之洲”。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作出要求。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又对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作出重要指示。
印证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让世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一千多年”。
溯江而上,沱江支流鸭子河畔,三星堆遗址“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通天神树”上,金乌栖息、游龙蜿蜒;青铜纵目面具,凸眼巨耳、神秘庄严……今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参观“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等展陈,了解三星堆遗址发掘历程和古蜀文明成果。
“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习近平总书记感慨道。
长江之水万古奔流,千年文脉生生不息。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绵延万里,百川归江,长江因此而壮阔。
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这些诞生于长江流域的文化区交汇融合、相映生辉,还有那读不尽的雄文翰墨、诗词歌赋,数不清的文化经典、文化遗存,在中华文明长河中留下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鉴往知来。
“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
“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
……
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和合共生、创新创造、开放包容的长江文化,正闪耀着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光辉。
“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总书记深刻指出。
长江上游,四川眉山。三苏祠里的百年银杏、千年黄葛生机盎然。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实地考察。“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
长江下游,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橹声欸乃,评弹悠扬。
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见到了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苏绣已在她家传承了四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
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弦歌浩荡。
“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
“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具有自然山水特色和历史人文内涵的滨江城市、小城镇和美丽乡村,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江苏扬州,长江、运河在此交汇。“扬州是个好地方,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是国家重要历史文化名城。”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沿着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亲水步道一路察看。
四川宜宾,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作为长江上游城市,要强化上游担当,不能沿江‘开黑店’、排污水”。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三江汇流处,驻足眺望,殷切叮嘱。
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启动;2023年7月,《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公布……一项项切实举措,推动长江文化赓续不绝。
日前召开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上,长江沿线各省区市因地制宜,生动作答“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这一时代课题:江苏登记收录长江江苏段文旅资源单体102.4万个,四川进一步彰显巴蜀文化,湖北将打造一批“国家展厅”“长江客厅”……
赓续千年文脉,弘扬中华文明。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策划:张毅 杜尚泽
撰文:张烁
编辑:王靖远 贾雪
校检:朱利
摄影: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视觉:虞东升 徐亮 李琰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二年级语文下册偏旁部首汇总练习,太实用了,值得收藏
一、偏旁部首1.含“贝”字旁的字多与 钱财 有关,比如 贵 、 赚 、 赔 、 购 、 贫 。
2.含“钅”字旁的字多与 金属 有关,比如 钱 、 铜 、 镜 、 铁 、 钢 。
3.含“王”字旁的字多与 玉石 有关,比如 珠 、 珍 、 环 、 玻 、 璃 。
4.含“火”“灬”字旁的字多与 火 有关,比如 烧 、 烤 、 烫 、 煎 、 煮 、 蒸 。
5.含“心”“忄”字旁的字多与 心情 有关,比如 怒 、 恋 、 感 、 慌 、 惊 、 怕 。
7.含“刂”“刀”字旁的字多与 刀 有关,比如 刺 、 刮 、 剑 、 分 、 剪 、 切 。
9.含“月”字旁的字多与 身体部位 有关,比如 股 、 腰 、 脸 、 脾 、 肩 、胃 。
10.“厂”字头的字多与 房屋、处所 有关,比如 厨 、 厕 、 厦 、 厕 。
11.“穴”字头的字多与 洞穴 有关,比如 窟 、 窿 、 窑 、 窄 。
12.“木”字旁的字多与 树木、植物 有关,比如 梅 、 柿 、 根 、 桃 、 柳 。
13.“氵”字旁的字多与 水 有关,比如 江 、 河 、 湖 、 海 、 源 、 涨 。
14.“土”字旁的字多与 土 有关,比如 城 、 墙 、 场 、 坡 、 地 。
15.“礻”字旁的字多与 祭祀、礼仪 有关,比如 神 、 祖 、 礼 、 福 。
16.“衤”字旁的字多与 衣服 有关,比如 补 、 袜 、 衫 、 被 。
17.“冫”字旁的字多与 冰、冷 有关,比如 冰 、 冷 、 冻 、 凉 。
二、书写提示1.“底”“原”是左上包围的字,“处”“递”是左下包围的字。
2.“匹”“巨”“周”是三面包围的字,“团”“圆”“国”是全包围的字。
3.“含”的上面是“今”,不要写成“令”。“迎”被包围的部分是“卬”,不要多写一点。“留”的左上角不要少写一点。“荡”是上下结构,“满”“敬”是左右结构。
4.“又”作偏旁时,最后一笔捺变成点。“土”作偏旁时,最后一笔横变为提。“车”“牛”作偏旁时,最后一笔横变为提,笔顺也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