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妗妗(女今读什么)

妗妗(女今读什么)

粤语挑战赛|“靓”字到底是读jìng(静),还是读lìang(亮)

若是放在三四十年前,“靓”字绝对是个冷僻字,几乎没人知道它怎么读、是什么意思,甚至在报刊杂志上,我们也压根儿没有机会看到这个字。

其实,“靓”是一个极为常用常见的古语词,在历朝历代典籍文献中俯首皆是。但是,到了现代汉语中,“靓”字却一度消失,锁在深闺无人识,虚负凌云万丈才。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广东经济迅速崛起对内地的冲击影响,加之港澳文化传媒的推波助澜,负载着浓郁地方特色的粤方言便脱颖而出,成为一种强势方言进而北上。

在“粤语北上”的浪潮中,“靓”这个广东人天天挂在嘴边的方言口语字甫一进入北方语言系统,便立刻以其新奇、洋味、现代气派投合世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心理,一度成为都市流行语,走红大江南北。

粤语示例

一时间,“靓仔”“靓女”“靓车”“靓汤”……铺天盖地而来,成为大家尤其是年轻一族的口头禅,其身影更是频频见诸各大媒体。

那么,“靓”字为什么会独存于粤方言中?它在古代汉语中的读音和意思又是什么吗呢?

“靓”字在古代汉语中怎么读

“靓”字最早见诸记载,似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靓,召见,从见青声。”

“靓”字纂训于东汉,很可能出现于先秦时代。比如《诗经·邺风·静女》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古代字书

意思是说,一位漂亮的姑娘与我相约在城边的角落见面,到了之后却不见她的踪影,急得我抓耳挠腮团团转。

诗中的“静女”,历代学者大多认为,是指闲适沉静的女子,也对!但仍可以进一步商榷。

其实,说白了,静女就是靓女,即漂亮的女子。

“靓”字在古代汉语中,读音就是“静”,含义也与“静”相通。

古代典籍《说文解字》

下面,咱们先说说“靓”字的读音。

《说文》:“靓,从见青声。”说明“靓”的义符是“见”,声符是“青”,它的读音与“青”有联系。

到底有什么联系?具体可见从唐朝直至明朝的历代官修韵书,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中,均将“靓”字注音为“疾正切,音净”。

“疾正切”,是古代一种常用的注音方法,叫反切法。

中国古代没有拼音字母,为了帮助人们识字,古人发明了很多注音方法,如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等,其中“反切法”的影响最大、使用范围最广。

古代典籍

所谓反切,简单来说,就是把两个容易识别、极为常见的字,合在一起,第一个字取其声母,第二个字取其韵母和声调,然后声韵调相切,这个生字的读音就拼出来了。

比如,上文提到的“疾正切”,“疾”字的声母是j[基],“正”字的韵母是eng[亨],声调为去声。但是声母j[基]不能和韵母eng[亨]相拼,而eng[亨]和ing[英]在古代同属一个韵部,如此,音韵调相切,用现代普通话拟音,即为jìng(音同“静”)。

阅读古代典籍

同时,古代各类韵书又均以直音法,明确标注出“靓”字的读音为“净”。

因此,在古代汉语中,“靓”字只有一种读音,那就是jìng(音同“静”)。

“靓”是什么意思

接着,咱们再说说“靓”字的含义。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靓”字最初的本义是“召见、邀请”。清朝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解释说:“《广韵》曰:‘古奉朝请多作此字’。”

所谓的“朝请”,乃汉律,诸侯春朝皇帝叫“朝”,秋朝叫“靓”,后来泛指朝见。

古代书籍

古从“见”表“朝请”义还有一“觐”字,《说文》:“觐,诸侯秋朝日觐, 勤劳王事也。”这个“觐”字,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但是表同一意思的“靓”字,现代已不使用。

“靓”,既然“古奉朝请多作此字”,也就是说,要面见天子,任何人都必然会精心装扮一番。即便是一般邀请,按人之常情,也要衣冠整齐,以示礼貌与庄重。

由此,“靓”字又引申用作“装饰、打扮”义。南朝梁顾野王编撰的字书《玉篇・见部》中,“靓”字的释义即为“装饰”。

古代书籍

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用“靓妆刻饰”,描写汉代女子的装饰,晋郭璞释曰:“靓妆,粉白黛黑也。”

西晋左思《蜀都赋》中,有“袨服靓妆”,用以描写蜀地男女的装扮,魏张揖将此释为:“靓,谓粉白黛黑也。”

由装饰打扮,“靓”又进一步引申指艳丽、美好的事物。

宋代周邦彦《侧犯》词:“暮霞霁雨,小莲出水红妆靓。”

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猪嘴道人》:“见楼台山水,花木靓丽。”

古之从“青”得声者,多含“精美,美好 艳丽”之义。

古代书籍

比如“倩”字,《类篇》释义为“美也”。

又如“靘”字,明朝《篇海类编・声色类・青部》云:“靘,与靓同。”靘,读作qìng(音同“庆”),与“靓”一样,都是表示美好、艳丽的意思。

再如,上文提到的“静女其姝”的“静”,与“靓”音义相通。历史学家吴小如《诗三百篇臆札》说:“此诗‘静女’犹言‘好女’,亦即‘靓女’或‘美女’,谓其人为妍丽之女也。”

“靓”字在粤语中怎么读

“靓”在普通话中曾一度消失,却留存于粤方言中。

粤方言区的人很喜欢用“靓”,他们称漂亮美丽的女子为靓女,英俊潇洒的男子为靓仔,甚至形容任何美好的事物,包括一些抽象美好的东西,都可以冠之以“靓”:靓发、靓汤、靓名、靓声、靓心情……

广州街头

那么,“靓”为什么会留存在粤方言中呢?

严格来说,无论是表“召见、邀请”的“靓”,还是表“装饰、美好”的“靓”,如今在粤语中都不存在了。

粤语中的“靓”,只是一个“训读字”。训读的“训”有“学习”之意,这是个借自日语汉字读音的专门术语。

日语本无文字,约公元5世纪前汉字传入日本,乃于初期借用汉字记音。例如“草”,罗马音为kusa,日语以“久佐”二字表音。

由于此法丧失了汉字之辨义功能,日语中便干脆使用汉字来表义,直接写作“草”,但发音仍沿用日语传统读法kusa,此种方式即为训读。

日本餐厅的灯笼

汉语方言的训读字,也是这样的,也是用方言口语常用词的字音去读另一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这是一种字形、字义与字音之间的张冠李戴现象。

比如潮汕话读“昔”为“早”[za2],读“夜”为“暝”[mên5]或[mên7],读“涸”为“洘”[ko2],等等。被读错的字,如“昔”“夜”“涸”等叫训读字,把引起误读的“早”“暝”“洘”等叫本字。训读字与本字之间,在意义上比较相近,但是在语音形式上常常相差甚远。

靓女

广州话中本有一个方言发音leng3,国际音标为[lɛŋ33],表示“漂亮、美丽”的意义。但是,[lɛŋ33]在粤语中只有音和义,而没有字,于是就借用了同义的“靓”字。

古“靓”字在粤语中读[ʧeŋ22],大致与“静”同音,[ʧeŋ22]和[lɛŋ33]叠韵,即这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所以可以近音假借,于是“靓”字在粤方言中就留存下来。

“靓”字的粤语读音,在普通话里没有同音字,现代汉语拼音也无法拼出'靓'字准确的粤语读音,于是便对来自粤方言的“靓”的音[lɛŋ33]进行语音折合,进而规定为liàng(音同“亮”)音。

靓女靓仔

可见,造字之初,亮丽美好之本字当为“静”,而“靓”则为“召见邀请”之本字。但世人多以“靓”为亮丽、美好之义,倒把原本用形容“美人之貌”的“静”字给压倒了。

“靓”本读jìng(音同“静”),广州话今读leng3,进入普通话系统后,取近似音,读如liàng(音同“亮”),成为标准音,这是方音压倒普通话读音之例。(张文平)

今夜清光此处多——唐代小说里的明月想象

作者:谷文彬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一轮明月代表着美丽、诗意与神秘,让人骋意畅怀。于是关于明月的名篇佳句纷至沓来,譬如脍炙人口的唐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其实,在唐代小说中,我们能看到更多关于月亮的内容,那里有浪漫的情思、梦幻的色彩、蹁跹的想象,与映照古今的唐诗桴鼓相应,共同形塑着唐人对诗意之月的认知。

蟾宫折桂图高其佩作者供图

从文献记载来看,关于唐代小说里的明月想象,要数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录最多,其中“天咫”卷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虽是寥寥数语,却成为后世“吴刚伐桂”传说的滥觞。同卷还讲述了太和年间,郑仁本表弟与友人在林中偶遇一白衣仙人,问其来自何方,仙人答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月亮如球形,上面的月影正是日光在表面凹凸之处形成的,而他则是“八万二千户”修凿月亮的月工之一。相比较与月球修理工短暂的邂逅这一奇想,同书“壶史”卷叙天师翟乾佑之事更见离奇,他“曾于江岸,与弟子数十玩月,或曰:‘此中竟何有?’翟笑曰:‘可随吾指观。’弟子中两人,见月规半天,琼楼金阙满焉。数息间,不复见”。翟乾佑能把遥远的月亮拉近,让弟子们看得清清楚楚,虽然只是维持片刻,但也可见其道术高超。

同卷还载唐居士令女贴下弦纸月于壁一事,“长庆初,山人杨隐之在郴州,常寻访道者。有唐居士,土人谓百岁人,杨谒之,因留杨止宿。及夜,呼其女曰:‘可将一下弦月子来。’其女遂帖月于壁上,如片纸耳。唐即起祝之曰:‘今夕有客,可赐光明。’言讫,一室朗若张烛”。唐居士女贴纸月,与张读《宣室志》刻纸为月有异曲同工之妙,“长庆中,有弘农杨晦之,自长安东游吴楚,行至乌江,闻先生高躅,就门往谒。先生戴玄绡巾,衣褐衣,隐几而坐,风骨清美。晦之再拜备礼,先生拱揖而已,命晦之坐其侧。其议论玄畅,迥出意表。晦之愈健慕,于是留宿。是日乃八月十二日也。先生召其女七娘者,乃一老妪也,年七十余,发尽白,扶杖而来,先生谓晦之曰:‘此我女也,惰而不好道,今且老矣。’既而谓七娘曰:‘汝为吾刻纸,状今夕之月,置于室东垣上。’有顷,七娘以纸月施于垣上。夕有奇光自发,洞照一室,纤毫尽辨。晦之惊叹不测”。这种刻纸为月,在后来的《聊斋志异·劳山道士》中还能窥见流风余韵,“师乃剪纸如镜,黏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

嫦娥望月扇面佚名作者供图

皇甫枚《三水小牍》叙九华山道士赵知微“去岁中秋,自朔霖霪,至于望夕,玄真谓同门生曰:‘堪惜良宵而值苦雨。’语顷,赵君忽命侍童曰:‘可备酒果。’遂遍召诸生,谓曰:‘能升天柱峰玩月否?’诸生虽唯应,而窃议以为浓阴駃雨如斯。若果行,将有垫巾角折屐齿之事。少顷,赵君曳杖而出,诸生景从。既辟荆扉,而长天廓清,皓月如昼,扪萝援筱。及峰之巅,赵君处玄豹之茵,诸生藉芳草列侍。俄举巵酒,咏郭景纯游仙诗数篇。诸生有清啸者、步虚者、鼓琴者,以至寒蟾隐于远岑,方归山舍。既各就榻,而凄风飞雨宛然。众方服其奇致”。赵知微这种化苦雨天为朗月天的法术,同书的韩生也具备,相形之下,后者更富有诗意,“桂林有韩生,嗜酒,自云有道术。一日欲自桂过明。同行者二人与俱,止桂林郊外僧寺。韩生夜不睡,自抱一篮,持匏杓,出就庭下。众往视之,则见以杓酌取月光,作倾泻状。韩生曰:‘今夕月色难得,我惧他夕风雨夜黑,留此待缓急尔。’众笑焉。明日取视之,则空篮弊杓如故。众益哂其妄。及舟行至邵平,共坐至江亭下,各命仆办治殽膳,多市酒,期醉。适会天大风,日暮,风益急,灯烛不得张,众大闷。一客忽念前夕事,戏嬲韩生曰:‘子所贮月光,今安在?’韩生抚掌对曰:‘我几忘之!’即狼狈走舟中,取篮杓一挥,则白光缭焉,见于梁栋间。如是连数十挥,一坐遂昼,如秋天晴夜,月色潋滟,秋毫皆睹。众乃大呼,痛饮达四鼓。韩生者又酌取而收之篮,夜乃黑如故”。这则故事里,一个普通的夜晚因为想象浸染了浪漫的色彩,韩生用木杓取一捧月光,黑夜变晴空,奇幻更梦幻。轻逸有趣,令人读之悠然神往。

如果说上述故事还只是纸月、刻月、留月,那么接下来的这个故事更见唐人的精神漫游畅然之至,那就是《宣室志》里的摘月。小说叙唐太和年间,有一个姓周的书生,会道术,途次广陵,舍佛寺中。“会有三四客皆来。时方中秋,其夕霁月澄莹,且吟且望。有说开元时明皇帝游月宫事,因相与叹曰:‘吾辈尘人,固不得至其所矣,奈何?’周生笑曰:‘某常学于师,亦得焉,且能挈月致之怀袂,子信乎?’或患其妄,或喜其奇。生曰:‘吾不为明,则妄矣。’因命虚一室,翳四垣,不使有纤隙。又命以筯数百,呼其僮绳而架之。且告客曰:‘我将梯此取月去,闻呼可来观。’乃闭户久之。数客步庭中,且伺焉。忽觉天地曛晦,仰而视之,即又无纤云。俄闻生呼曰:‘某至矣。’因开其室,生曰:‘月在某衣中耳,请客观焉。’因以举之,其衣中出月寸许,忽一室尽明,寒逼肌骨。生曰:‘子不信我,今信乎?’客再拜谢之,愿收其光。因又闭户,其外尚昏晦,食顷方如初。”周生把筷子当作摘月亮的天梯,摘下来的月亮仅“寸许”,用衣袖盛之,都难掩人间天上,驭风归去的浪漫。

颇有意思的是,这个故事里提及的“开元时明皇帝游月宫事”见载于唐代多种小说,如旧题柳宗元《龙城录》、郑处诲《明皇杂录》、薛用弱《集异记》、牛僧孺《玄怪录》、卢肇《逸史》、郑綮《开天传信记》、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杜光庭《仙传拾遗》等,可见在当时流播甚广。这些记载中,作法携玄宗到月宫的人或是叶净能,或是叶法善,或是罗公远,或是申天师,并不相同,细节也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增加,但是对月宫的描写基本保持一致,强调是有别于喧嚣凡尘的一块清冷乐土。其中,又以《龙城录》描写更为绮丽详细:“天师引上皇起跃,身如在烟雾中,下视王城崔巍,但闻清香蔼郁,视下若万里琉璃之田。其间见有仙人道士,乘云驾鹤,往来若游戏。少焉,步向前,觉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极寒不可进。下见有素娥十余人,皆皓衣乘白鸾往来,舞笑于广陵大桂树之下。”虽是渲染道士法术高超,但已有学者指出,小说家笔下的广寒清虚之府的想象,实脱胎于佛教典籍的描述。原来唐人对登月的浪漫憧憬,早已融合了佛道两家的文化。

唐代小说里的种种明月想象,实际上是时人玩月情趣的流露。贞元十二年(796年)八月十五夜,诗人欧阳詹与友人聚集于长安赏月赋诗,留下了有名的玩月诗及序,《玩月诗序》可代表着唐代文人对明月尤其是秋月的共同审美感受:

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朓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贞元十二年,瓯闽君子陈可封游在秦,寓于永崇里华阳观,予与乡人安阳邵楚长、济南林蕴、颍川陈诩,亦旅长安。秋八月十五夜,诣陈之居,修厥玩事。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大寒,夏则蒸云大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乎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况埃壒不流,大空悠悠。婵娟裴回,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气与之清冷。

唐代小说家笔下的明月故事,存储着最浪漫的情致和最丰富的想象。这些故事承载了唐人对那片未知天空的梦想,在潜意识里辛苦地织补着我们略显平淡的生活。这也印证了德国作家贝恩德·布伦纳《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一书中的观点:月亮的重要性不只在于它距离地球很近,而在于它在人类的想象力中占有关键地位。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30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神奇的形声字(23)“也”、“它”、“虫”字大家族

“也”、“它”、“虫”本是同一个字:蛇。也有学者认为“也”一开始就是个语气词,后来分道扬镳,各自滋生出一堆子孙,也都离开本义被借做它用,“也”做了虚词,“它”做了代词。但是我们发现,以“也,它”为声符的字,却顽强地保留着“蛇”的某些特点。这非常有趣。

也,yě 。象形字。金文像一条蛇。本义就是蛇,后来这个意义也写做“蛇”。“它”与“也”是同一个字的两种写法,“虫”旁是后加的。“也”后被借用为虚词。

以“也”为声符的常用形声字:

弛,池 chi

施 shi

他,她 ta

地 di

以“弛”为声符二代形声字:

驰 chi

以“施”为声符二代形声字:

迤 yi

拖 tuo

弛 ,chí 。意符为“弓”,表示此字与弓箭有关。声符为“也”。“弛 ”字本义是解下弓弦,引申为放松、松弛。声符“也”表示松下来的弓弦如蛇状弯曲。“弛”是二代声符。

池, chí 。意符为“氵”(水),表示此字与水有关。声符为“也”。“池”字本义是积水的大坑。声符“也”在这里似有流动之意。

施,shī 。意符为“㫃”(yǎn飘动的旌旗),声符为“也”。“施”字的本义是旌旗飘扬的样子,假借为施行、施展,但从“施展”的“展”字展开之意中,仍能隐约感到飘动的意思。声符“也”所含的蛇的扭动之意与旌旗的飘扬之意也合拍。“施”是二代声符。

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以上几个字都是动态的,线性的动,这与蛇的运动姿态相似。

他,tā 。意符为“亻”(人),表示此字与人有关。声符为“也”。“他”字是由“佗”字隶变而来的。可以看出“也”和“它”两个母字本是一字。“他”字现在用做第三人称代词。

她,tā 。意符为“女”,表示此字与女性有关。声符为“也”。“她’字是女性第三人称代词。这个字是五四运动之后新造的。

地,dì 。符为“土”,表示此字与土地有关。声符为“也”。“地”字本义是大地。此字的另一种写法是“陀”(tuó),意符“土”换做“阝”(阜,山坡),声符“也”换做“它”,此处也可见“也”和“它”两个母字本是一个字。“陀”字意符声符均有不平坦之意,可见“地”字最初也有此意。

二代声符 弛

驰,chí 。意符为“马”(繁体写做“馬”),表示此字与马有关。声符为“弛”(省略了“弓”旁)。本义是马奔驰。声符“弛”有放松、放开之意。

二代声符 施

迤,yí。意符为“辶”(走),表示此字与行走的意思有关。声符为“施”(省略了意符“方”)。“迤”字的本义是地势斜着延长,本读做 yĭ。逶迤:山脉、河流等长而弯曲。

拖,tuō。意符为“扌”(手),表示此字与手有关。声符为“施”(省略了意符“方”)。“拖”字的本义是牵引,拉,引申为拖累。

它,tā 。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字体都像蛇。“它”与“也”同是“蛇”字,后来被借用做代词,遂加“虫”旁造出“蛇”字。

以“它”为声符的常用形声字:

沱,跎,鸵,驼 ,陀,佗,柁 ,砣 tuo

舵 duo

沱,tuó 。意符为“氵”(水),表示此字与水有关。声符为“它”。“沱”字本义是沱江,在四川。也指可以泊船的水湾。“它”有弯曲如蛇之意。

跎,tuó 。意符为“”(足),表示此字与足有关。声符为“它”。“跎”字本义是白白流失光阴,蹉跎。声符“它”在这里有走弯路之意。

鸵,tuó 。意符为“鸟”(繁体写做“鳥”),表示此字与鸟有关。声符为“它”。本义是鸵鸟,鸵鸟驼背。声符“它”有蛇隆起成弓形之意。

驼,tuó 。意符为“马”(繁体写做“馬”),表示此字与像马的动物有关。声符为“它”。本义是骆驼,骆驼弓背。声符“它”有蛇隆起成弓形之意。

舵,duò 。意符为“舟”,表示此字与船有关。声符为“它”。本义是船舵,控制方向的。古代船舵高出船尾,且不停摆动,这两点都和蛇的动态有相似之处。

以上几个字,都有弯曲之意。

陀,tuó 。意符为“阝”(阜,土坡),表示此字与地形有关。声符为“它”。本义是地面不平。陀螺,一种儿童玩具,呈圆椎形(注意,像土堆),用绳绕上,然后一拉,使其在地上旋转起来,用鞭抽打旋转。

佗,tuó 。意符为“亻”(人),表示此字与人有关。声符为“它”。本义是人背着个东西。人背上有东西,就成个鼓包了。

坨,tuó 。意符为“土”,表示此字与土有关。声符为“它”。本义是成堆或成块的泥土。

柁,tuó 。意符为“木”,表示此字与木料有关。声符为“它”。本义是房屋的大横梁。

砣,tuó 。意符为“石”,表示此字与石头有关。声符为“它”。本义是秤锤。

以上几个字,都有圆包或圆柱的形状。

综合以上内容可知:“也”与“它”确是同一个字。以它们为声符的字都与蛇的某些特征有关。大致情况是:以“也”为声符的字,含义往往与蛇的动态相关,以“它”为声符的字,往往与蛇的形态(弯曲,弓形,圆形,圆柱形)

虫,chóng 。象形字。像一条蛇,本读做huī。“虫”今做“蟲”的简化字。“蟲”读做chóng 。本义是昆虫。

以“虫”为声符的常用形声字:

融 rong

融,róng 。意符为“鬲”(gé,古代一种炊具),表示此字与炊具有关。声符为“虫”。“融”字本义是炊气上升,引申为融化。声符“虫”表示蒸汽弯曲如虫。

左边一个“黑”右边一个“今”是什么字?

左边一个黑右边一个今是什么字?近日有同学留言询问“黔”这个汉字,黔是贵州省的简称,你知道怎么读吗?快和小编一起来简单的认识下这个汉字吧。

左边一个黑右边一个今是什么字

黔,普通话读音为【qián】,最早见于秦篆中,“黔”的基本含义为黑色,如黔首;引申含义为中国贵州省的别称,如黔剧、黔驴技穷。

在日常使用中,“黔”也常做动词,表示晒黑,染黑,熏黑,如黔突(本指烟囱熏黑,也用以称烟囱)。

资源演变

黔,从黑,今声。本义为黑色。后逐渐演变为楷书体及简化版的“黔”字。其字源演变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