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解咒十种方法(解咒的方法)(解咒十种方法)

解咒十种方法(解咒的方法)(解咒十种方法)

魔法世界求职指南:如何了解不同职业之间的区别

1

上次我们谈到,Holland兴趣类型理论会扮演分院帽的角色,像一个高效率的分拣器一样,能够把形形色色的人分成六个不同的类别。所以,在生涯咨询的过程中,这个理论常常被用来设计成一个促进自我了解的活动,帮助人们去初步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请戳右边的链接→分院帽与职业兴趣)。

然而,就像学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一样,对职业兴趣的分类也只占了Holland理论的一半内容。当主角们最终从伟大的霍格沃茨毕业之后,他们也将面临职业选择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可以由Holland理论回答,因为它除了对人进行分类之外,还会对职业也进行分类。

Holland理论认为,我们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大大小小的工作,也可以分成同样的六种类别:

追求实际的工作(Realistic):典型职业如机械师、司机、飞行员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追求学识的工作(Investigative):典型职业如地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追求艺术的工作(Artistic):典型职业如歌手、演员、舞蹈家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追求社交的工作(Social):典型职业如教师、护士、心理咨询师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追求事业的工作(Enterprising):典型职业如律师、经理、销售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追求传统的工作(Conventional):典型职业如会计、秘书、图书管理员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2

职业也可以这么分类的吗?怎么分的呢?Holland早期的分类逻辑可以说是相当地简单粗暴:从事某个职业的人主要是哪种兴趣类型的人,这种职业就被分成哪种类型。比如,当老师的一般都是喜欢和孩子打交道的人,所以教师这个职业就是一份追求社交的工作;而销售大多有着三寸不烂之舌,喜欢影响和说服别人,所以销售就是一份追求事业的工作。

当然,随着这个理论逐渐地深(xi)入(nao)人(cheng)心(gong),在美国的职业咨询中取得了重要的地位,有了大把的人力财力之后,在实际的操作中,她们对职业的分类也变得相当繁复,比如不仅仅参照从业人员的典型兴趣,也会将工作任务、技能要求、人际关系等客观的工作特征纳入考虑。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对各种不同的职业特征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了。

其实,不光在我们麻瓜世界里,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工作分类。比如,哈利波特和二愣子罗恩一直非常憧憬的职业——傲罗(类似于现实世界中的秘密警察或FBI探员),其实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追求实际的职业(R型职业)。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胆小怕事、老实巴交的纳威·隆巴顿最终成为了霍格沃茨的草药学教授(S型职业),而赫敏则最终成为了魔法部法律司的一员,成为了一名她曾经非常嫌恶的律师(E型职业)。罗恩的哥哥乔治曾经开过一家店,但是这家店可不是一家普通的超市,而是出售各种新奇物品的魔法玩笑店,而乔治则是这家店的首席设计师(A型职业);而罗恩的另一个哥哥在埃及研究魔咒(I型职业)。最后,魔法世界的中央银行古灵阁中,到处都是从事柜员业务的小精灵(C型职业)。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3

还记得我们之前提到,每个人都是六种兴趣的混合体吗?对于职业来说也是如此,每一种职业也是六种类型的混合体,没有办法用一个简单的类别来描述。而且,随着职业的类别变得越来越细,职业之间的差别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比如,同样身为老师,数学老师、语文老师和体育老师,其实并不能算是一种类型的工作。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Holland的解决办法是,给每个人和职业,分配一个代码。对于职业兴趣来说,这个代码就是个人最强的三个兴趣。所以,如果一个人最喜欢的是钻研知识(I),其次喜欢唱歌跳舞(A),然后喜欢呼朋唤友(S),那么他的兴趣代码就是IAS。

而对于职业来说,这个代码就是主要从事人员的三个共同特征。这样一来,一些相似的职业就能得到非常有效的区分,比如心理学家的代码是IAS,意味着它首先需要对知识感兴趣、其次需要有一定的艺术细胞、第三才是有助人的倾向;而心理咨询师的代码则是SIA,最先要求的是助人的兴趣,其次才是对知识和艺术感兴趣。这样大家就会明白,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师,其实并不是一回事了。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4

在对个人兴趣和职业类型做出了细致的划分之后,Holland理论终于图穷匕见,亮出了它最高潮的论断:人们应该根据他们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职业。如果兴趣和最终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匹配程度越高,那么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就会越好:不仅会做起事来更带劲,效率更高、效果更好、做事更成功,因此对这份工作更满意,而且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行动,以保持成功和满意之间的积极循环。

相反,如果兴趣和从事的职业之间相似性越低,个体的工作劲头就会越低、效率越低、效果越差、越容易失败,因此对这份工作就越不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常常会改变他们的行为:要么就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认知以适应环境,要么就选择一个新的匹配的环境。

怎么样决定兴趣和职业之间是不是匹配,匹配的程度究竟是高还是低呢?Holland理论所依靠的就是Holland的六边形和代码。如果兴趣和职业的代码一样,匹配最好;如果兴趣和职业的代码存在相邻,则匹配程度次之;相隔又次之,相对的代码的匹配性最差。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一点在魔法世界里倒是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比如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黑社会组织食死徒,其中大部分的成员都来自于斯莱特林,你会发现他们确实在折磨和恐吓别人方面非常有激情。在小说中仅有的在学业上胜过学霸赫敏的两大学神之一比尔·韦斯莱(在霍格沃茨的毕业考试中拿到了全优的神存在,另一个学神则是他弟弟珀西·韦斯莱),就把他的热情全部灌注到了埃及的解咒员的工作上。这份工作类似于密码破译,是高智商的人才能玩的东西——比如电影《模仿游戏》中的艾伦·图灵。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兴趣与职业的匹配能不能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呢?

要怎样做,才能解除同心咒的束缚

一颗心,去无可去,住无可住

徘徊往复,将自我的概念一点点剔除

扑灭挂牵,不给悲伤可乘之机

要饮下千般忧愁,万般无奈

才能凝成一滴露珠,紧挨着黎明

要拦住多少大江大河,潮起潮落

才能炼化人如泥塑,心如铁石

若说是前世的债,请允许我悉数偿还

若说是前世的错,请允许我真心改过

若说是前世的愿,请允许我全部收回

若说的前世的怨,请允许我彻底忘却

要怎么做,可以解开千条金缕万条丝

要怎么做,可以解除同心咒的束缚

不再有感知,不再有牵念

念念都是苦,刚被风吹去,又逐明月来

千辛万苦采摘的鲜果,你一眼也不瞅

拒绝盛夏的关切,又将秋风塞满怀

一层又一层花苞,是担忧也是护佑

一朵又一朵花,在秋风里不明所以的开

一片又一片落叶,在时光里纷乱

一天又一天,在黄昏里倾颓又在晨光中焕新

一年又一年,在眷恋中远去祈祷中折返

让我如何相信,生活自己在轮转

缠缠绕绕理不清思绪,忙忙碌碌推不开悲欢

一切如常,阳光在不远处召唤

一切都是为了你,一切也都不是为了你

本是局中人,又如何忍心冷眼旁观

清醒地看自己做梦,在梦里看自己流离辗转

你被知识诅咒了嘛?(附破解知识诅咒的方法)

点击上方红色“+关注”,立刻关注。

《每天思考》第84篇原创文章。

你被知识诅咒了嘛?

01 “知识的诅咒“含义。

假设你不知道“知识的诅咒”这个概念,所以今天与你分享它。

“知识的诅咒”有一种解释是:我们一旦知道某种知识,就无法想象不知道这种知识时会发生什么,这种现象就是知识的诅咒。

“知识的诅咒”也可以理解为:

我们一旦知道某种知识,就无法想象或无法理解他人不知道这种知识。

我们一旦知道某种知识,在同他人的沟通中,就会自动认为他人也知道这种知识。

我们一旦知道某种知识,就很难与他人分享这个知识,因为站在知者的角度,这个知识太简单了,知者无法理解不知者的思考与想法(更准确的是心理状态)。

02 知识诅咒的典型场景。

1 老师教学生(以英语老师为代表,其他的学科也差不太多)。

英语老师经常吐槽:“ABCD,太简单了,教了好多遍都不会!”“di一单元的单词,那么容易,教了整整一星期,还是不会!”“学生的作业,看到后,就想发火,那么容易的题,但凡听课了,都能答出来!”

英语老师的吐槽,就是陷入知识诅咒的典型表现。老师会了,就无法理解学生不会;老师会了,教会学生也并不一定容易。

2 高手带菜鸟或者萌新。

篮球高手,无法理解成年男人不会三步上篮。健身达人,无法理解小白炼前不热身、炼后不拉伸。游戏职业选手,无法理解单打独斗、鲁莽到底的迷之操作。

演讲高手,无法理解成年人漏洞百出的自我介绍。文案高手,无法理解zi深广gao人,不懂简洁、直白的力量。营销高手,无法理解门店促销活动,设置的各种门槛与条件。

3 领导带下属。

能当领导的人,都是能力强、经验丰富,见识过大风大浪,但也更容易被知识诅咒。

下属编制表格不达标,领导扶额叹息,小小表格也不会做!下属书写通知有错误,领导仰头望天,小小通知写成这样!下属筹办活动不quan面,领导无语凝噎,小小活动何至于此!

但领导忘了,自己会的,下属不一定会;自己经历的,下属没经历过。

03 4个步骤po解知识的诅咒。

1 接受不知者的无知。

不知道某种知识很正常,哪怕zui简单的知识还是有人不知道。

比如:

有人认为菱角是长在树上。

有人不知道成年人的法定年龄。有人不知道五谷是什么。有人不知道机动车即使遇到红灯也可以右转。

有人不知道中国四大发明。有人不知道李白、杜甫、苏轼、欧阳修。有人不知道袁隆平、钟南山。

2 让自己回到不知者的位置。

接受不知者的无知后,知者要回到不知者的位置,才能打好分享知识的基础。

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成长?什么是确定性?什么是大趋势?什么是底层逻辑?什么是概率论?什么是相对论?什么是费马大定理?

回到不知者的位置,建立同理心。

3 如果需要分享已知的某种知识,把该知识与不知者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

不要告诉孩子大象有4米高,而要告诉孩子大象比他家的客厅高。

不要告诉学生电看不见摸不着,而要告诉学生电是看不见,摸起来会咬人的水。

不要告诉学生时针短、分针长,而要告诉学生,时针矮胖胖、分针高瘦瘦。

4 知者增加重复次数,不知者增加使用或练习次数。

如果想要不知者熟练掌握某种知识,知者需要增加重复的次数,同时建议或要求不知者增加使用或练习次数。

总结:知识的诅咒,是知识掌握者的陷阱。知识的诅咒,有多种典型场景。po解知识的诅咒,有4个步骤。

希望你能有启发。

还在做职场“滥好人”?记住这3个方法,让你摆脱“可爱的诅咒”

一、职场小白不好意思拒绝别人,你是中了“可爱的诅咒”

朋友莉莉刚上班就遇到了一件烦心事:

“莉莉,帮我倒杯咖啡!”

“莉莉,帮我复印一下文件!”

“莉莉,帮我拿一下快递!”

莉莉说:“每天帮别人干这些琐事,导致我自己根本就没法好好工作,每天都要加班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

我跟莉莉说:“工作范畴以外的要求,你可以拒绝啊!”

莉莉说:“我刚上班,还指望和大家搞好关系,以后能够多多指点我呢!都是同事,我也不好意思拒绝,万一哪天我也要求人家帮忙呢。”

职场中,很多人,尤其是像莉莉这一的职场小白,很容易遇到这样的情况:

别人让你帮忙,为了不破坏同事情谊,或者为了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纵使自己内心不愿意,我们也总是答应别人的请求。

这就是中了“可爱的诅咒”的典型表现。

可爱的诅咒

什么是可爱的诅咒呢?

可爱的诅咒就是把友善待人当做自己唯一的行为准则,处处为他人着想,不懂拒绝,无视自己的工作和需求,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愿,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

这一观点来源于英国心理治疗师雅基·马森编写的《可爱的诅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

简单来说,中了可爱的诅咒的人,就是职场中的滥好人、具有讨好型人格,不敢表达自己想法的人。

著名作家蒋方舟就是一位中咒的人,她曾在《奇葩大会》上公开承认,自己就是讨好型人格,活得小心翼翼,总是为别人着想,而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二、被诅咒可能是因为这3个原因

中咒的原因

(一)思维上:赏罚教育、附加条件的爱,容易形成讨好型思维

赏罚教育是家庭、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即做正确的事情就受到表扬,反之,则受到批评。

正确的事情是指父母、老师认可的事情。为了避免挨罚,得到表扬,我们就会竭尽全力去做大家认可的、正确的事情,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

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面临父母附加条件的爱。

淘气的时候,父母会说:“你再闹,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孩子的内心就会认为,我不闹,爸爸妈妈就会爱我。

时间久了,我们就会进入一个误区:只要按照别人的要求,按别人的想法,我们就能得到别人的喜欢、表扬、赞赏,从而形成讨好型思维。

以至于进入职场后,我们会认为只要有求必应,不表达自己内心的意愿,我们就能得到同事的喜欢。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人公松子因为童年时一次看演出,自己扮鬼脸让父亲笑了。从这以后,她认为,只要自己扮鬼脸,就能得到父亲的关注。

长大之后,松子不惜付出自己的金钱、肉体,只为了得到男友的爱,这就是典型的早年经历影响形成的讨好型思维。

(二)心理上:得寸进尺效应使我们陷入可爱的诅咒

得寸进尺效应,又称登门槛效应。意思是,人们一旦接受一个小请求,就容易接受接下来的其他请求。

这一效应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所做的一个试验:

一开始,他请求一些美国家庭主妇在院子里挂一个小招牌,很多人答应了。后来,他又请求她们挂一个又大又丑的大招牌,那些曾经答应挂小招牌的人有55%同意,而原先没有答应的只有17%同意。

职场中也是如此,一旦你答应别人一个小请求,就有可能答应他接下来的一系列请求。

办公室小刘下楼买咖啡,小张说:“帮我买一杯!”小刘答应了。

后来,办公室的同事一个接一个都找小刘代买咖啡,十几杯不同口味的咖啡,小刘要等半个小时才能拿回来。

尽管有时候自己不喝,也不想去买,面对同事的请求,他不得不去。

小刘就是受到了得寸进尺效应的影响,答应了别人一个请求,从而答应了别人一系列的请求,中了可爱的诅咒。

(三)生理上:大脑结构影响情感同理心

同理心,又称共情能力,指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岛叶是位于脑组织深部的皮质结构,参与处理情绪表达。这个区域灰质密度较高的人,表现出的情感同理心较多。

合理范围的同理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换位思考。而过于丰富的同理心,导致我们容易中咒。

邻居老林就是同理心丰富的一类人。

很多时候,因为给别人帮忙耽搁了自己的事情,他特别想克制自己这个“滥好人”的“优点”,可是,当别人请求他帮忙时,他却克制不住自己去答应。

事后,他说:“我一看到别人求助的样子,仿佛那个人就是自己,不忍心去拒绝。”

老林有可能就是大脑岛叶区域灰质密度高,同理心即共情能力丰富,从而陷入可爱的诅咒无法自拔。

三、职场中掌握3个方法,助你摆脱可爱的诅咒

3种方法帮你破解可爱的诅咒

(一)BEAR四步法,表达自己真实想法

《可爱的诅咒》一书中提到,中咒的人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意见和想法,担心自己表达出想法后影响双方关系。

据此,作者提出了BEAR四步法,指的是呼吸(Breath)、赞扬(Eulogise)、接受(Accept)、尊重(Respect)。

举个例子:

林月正在讲解自己的策划案,这时候,一位同事站起来说:“我觉得你说得不合适。”

面对这种措手不及的情况,林月不知道此刻要怎么回答,如果不说话,气氛一度尴尬;如果据理力争,气氛就会剑拔弩张,甚至会影响双方私下的交流。

我们可以使用BEAR四步法,来帮助林月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1)呼吸(Breath)

深呼吸放松自己,调整呼吸,放松紧张的表情,避免一时冲动。

(2)赞扬(Eulogise)

真诚的赞扬对方,描述对方的优点。

林月可以说:“很感谢您听我讲述,并对我提出指导意见。“

(3)接受(Accept)

表示认知倾听并接收到了对方的意见。

林月接着说:“您说的意见1、2、3,我都明白了,感谢您提出来。“

(4)尊重(Respect)

以尊重对方,而不是责备或者把对方驳斥到底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林月说:“接下来,我将根据您说的这3点,来讲一下我的看法,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还请您指出来。“

放松的表情、真诚的赞扬、认真的倾听以及对对方的尊重,往往比据理力争更让人容易接受。

破解可爱的诅咒,并不是要我们据理力争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而是把握一个度,做到考虑别人的同时,也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 三明治沟通法则,换种方式拒绝

三明治沟通法则源于批评心理学,是指把批评内容夹到两个表扬之间,就像肉和生菜夹到面包中间,从而使受批评的人愉快的接受批评。简单来说,就是表扬-批评-表扬。

职场中,生硬的直接拒绝往往会使双方都陷入尴尬的境地,我们可以使用三明治沟通法则,换种方式拒绝别人。

举个例子:

菲菲和琳琳在同一所公司上班,琳琳总是找菲菲帮忙。

“菲菲,你帮我看一下这个PPT怎么做?咱们俩时最好的朋友,你一定会帮我的吧!”琳琳说。

菲菲正在忙,她抬起头,心里想拒绝还是答应,要是拒绝,就会破坏自己和琳琳的友谊;要是答应,自己的一堆活肯定完不成了。

菲菲该怎么办呢?

(1) 给予肯定

菲菲应该对琳琳这样说:“琳琳,你遇到困难来找我,我真的很高兴,说明你把我当真朋友!你不会做这个PPT,我肯定要帮你的!”

(2)委婉拒绝

接着,菲菲说:“但是我这会特别忙,我正在弄的这份文案下班前要交给经理。不然,我真的愿意手把手的教你。”

(3)再次给予肯定,并提供一个方案

菲菲可以看一下琳琳的PPT,继续说:“你现在的思路就很棒,我这有一个模板,我发给你参考一下!”

通过肯定别人-委婉拒绝-肯定并提供另外一个方案,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做到拒绝别人和保护同事情谊,达到两全其美的状态。

(三)为社交减负,避开可爱的诅咒

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指出:每个人的社交人数上限是150,精确交往、深入跟踪的人数为20左右。

职场中,我们总是会认识不同的人,出于各种心理,我们与他们有了更深的接触,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维护这段关系,反而忽视了社交的真正价值所在。

为社交减负,也就是识别、清理无效社交,停止过度社交,提升社交质量,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高效能的人际关系中。这一观点来源于资深公共关系培训专家李维文所著的《社交减负》。

小海是一名部门主管,认识并结交了同行业的很多人,有的人他甚至都忘记了什么时候认识的,每天来自不同人的诉求让小海身心疲惫。

面对请求,小海心里很纠结:

帮吧,双方也不是很熟,占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关键帮了忙别人不一定记住这个情分;

不帮吧,万一我哪天需要别人呢?

那么此时,小海就需要遵循以下5个原则为自己的社交减负。

(1)按照自己地社交需求,有策略地清理朋友圈

可以根据3个维度评估自己的朋友类型,清理无效社交。

以利益和价值为导向:如同事、客户、领导;

以亲情为导向:如亲戚、兄弟姐妹;

以兴趣和交情为导向:好朋友,一起健身的朋友;

(2)从现在开始

不要考虑以前、未来会怎样,抛弃小海万一哪天需要别人的想法,保留现在符合要求的人。

(3)最少,但最好

即留下的虽然少,却是最符合自己社交需求的人。

(4)有加法、也有减法

为社交减负并不是只做减法,删掉无效的那部分社交,必然也会找到新的有效社交。

(5)聚焦和“深耕”原则

为社交减负就是减少社交广度、增加社交深度的过程。做到领域垂直,找到最适合的那个人。

最终,小海通过社交“断、舍、离”,删掉了一半多无效社交。

职场中,我们因为各种原因,容易成为一个“滥好人”,陷入可爱的诅咒,不懂拒绝,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可能与讨好型思维、得寸进尺效应、大脑结构有关。

如果我们能够使用BEAR四步法表达自己真实想法、三明治沟通法则委婉拒绝、为社交减负避免诅咒,我们就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权,在职场上获得真正的理解、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