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梦见亡灵是什么意思(亡灵是什么意思)

梦见亡灵是什么意思(亡灵是什么意思)

「末日冷知识」丧尸=僵尸吗?

什么叫丧尸?

影视作品中的丧尸

丧尸(Zombie),或别称“活死人(Living Dead)”、“行尸走肉”,是西方科幻娱乐作品里经常出现的生化怪物,它们是由于人类受到某些变异影响而复生的活尸体,如科学药物、生化因素、病毒感染等;行动之间有快有慢,行为疯狂怪异且丧失理智,会吞食活人或其他动物的血肉,且会接连不断的传染,一旦异变就无法恢复,数量很多,成群结队的伤害人畜,除了同类。丧尸形象为:翻白眼、皮肤惨白、身体溃烂,衣服带血且破烂,或满身是血。在一些影视剧或媒体游戏中,可以用枪弹类武器爆头射杀,或用火药、爆破等引燃物消灭。

丧尸是从黑白电影时代活跃到如今的奇幻形象,是人类畏惧死亡的产物,最早在乔治·A·罗梅罗的电影中出现,经过时代演变而成为流行文化的独特标志。与中国的僵尸有本质上的不同之处。

末日血战中的丧尸

『Zombie』这个名词是来自海地的巫毒教文化。根据巫毒教信仰,巫师可以复活死者,复活之后同样被称为Zombie(参考还魂尸),是丧尸形象的灵感来源。死者虽然能走动,能用工具,但没有自主意识,并且受举行复活仪式的人操纵,如同一个无魂傀儡,因此常被随意当成奴仆使唤。

丧尸通常被归类为死灵族(Undead),与吸血鬼、亡灵及骷髅等怪物在各大流行文化里登场。虽然严格来说不算是活物,但大部分作品中,它们是活人因病毒感染而变成,虽然也有死人复生的例外。

万幸的是,现实世界并未发现过任何有关丧尸真实存在的记录,通常仅在电子游戏、小说、漫画、动画、电视剧和电影中作为一种创作题材。

起源传说

海地

关于丧尸的传说起源于西非的巫毒信仰系统并且在海地有一段著名的历史。根据巫毒信仰,一个巫师,或者是波哥(海地巫师),能够使人起死回生并且通过超自然力量控制他们的行动。许多人把这古代仪式当做宗教神话。

科学证据

在20世纪80年代,一名海地男子声称他在1962年就死了而且被一名波哥救活了。此人能够回想起别人根本不能了解到的他的早期生活的细节,引着海地当地人相信他的故事。这份报告使民族植物学家维德·戴维斯(Wade Davis)去到海地去寻找科学的解答。

在那里,戴维斯找到了一个可能能解释丧尸现象的被巫师们使用过的实物。这种粉末成分包含有两种能够造成麻痹并抑制人对刺激的反应能力的强力药物,这两种药物——混合起来——能夺取人的性命。戴维斯的理论是:一个服用了这种粉末的人能在被埋葬后被巫师挖出来并救活。但是,这种药物的影响可能会使人无法恢复到正常状态,反而把他们变成一个丧尸一样的存在。尽管许多专家都反驳戴维斯的研究成果,这也是被提出来的唯一的科学的解释了。

流行文化侵袭

电影《活死人之夜》

自从1968年的电影《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上映以来,丧尸片已经成为了大银幕上受欢迎的种类。更早的时候,丧尸就由畅销书,比如《傲慢与偏见》和《Zombies》,并涉及到了电影比如《Zombieland》(丧尸岛),在流行文化中享受了新生。在一连串的恐怖电影之后,文学作品和电视游戏也看中了这些生物,这很容易想到丧尸们只是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家们心中的一类虚构角色。总之,如果丧尸们真的徘徊在我们之间,别忘了对付丧尸的首要法则……快跑吧!

末日血战中的缝合怪

丧尸和僵尸是很容易搞混的,尤其是一些主流的生化题材游戏、电影,《生化危机》、《CS》、《植物大战僵尸》,到了国内都被翻译成僵尸。丧尸的英文是“Zombie”,西方文化里没有东方的“僵尸”,同样,东方文化里也没有西方的“Zombie”。

生化危机电影海报

丧尸与僵尸的区别

1:丧尸是活人变的,僵尸是死人变的。不过也有死人复生为丧尸的情况,例如电影《生化危机2》、《活死人归来1-5》。僵尸可以通过用牙啃咬、用指甲抓挠、吐出毒气等方式向人传染尸毒,被感染的人会慢慢变成僵尸,所以也存在着由活人转化而来的僵尸。

2:人类或尸体变成丧尸是受到某些原因而变成,例如:病毒、细菌感染;化学毒剂扩散、寄生虫寄生;核辐射变异等,在奇幻作品里还有受魔法影响而产生的事例。一般定义,僵尸是死人受到尸变而变成,如染上尸毒、风水问题、照到月光、黑猫经过等等,特征是四肢僵硬、头不低、眼不斜、腿不分、身躯不腐烂。

末日血战中的食尸鬼

3:僵尸能吸血亦能吸阳气,丧尸则是吞下一切能找到的新鲜血肉。

4:僵尸可以控制吸血的欲望,丧尸则不能,它会不停地进食(僵尸与丧尸都对活人产生兴趣,也有对其它动物感兴趣的情况发生)。

5:一般来说丧尸是没有智力的,这是和僵尸最明显的区别,僵尸当中的一些个体可拥有一个人类的智力。当然丧尸不是完全没智力,某些作品的丧尸可具有生前的记忆,拥有一般人类智力甚至可以使用工具和驾驶载具,从而可以形成一支能运用如枪械之类武器装备的军队。

6:僵尸往往都是钢筋铁骨,刀枪不入,水火难侵,免疫一切物理攻击(也有像《僵尸家族》的一个僵尸是例外),只有用桃木剑、糯米、黑狗血、符咒等东西才能消灭。普通丧尸是豆腐渣工程,动不动就支离破碎,爆头是最快捷的消灭方法,不过有像《活死人归来1》那样必须用火烧才能消灭的。

7:僵尸不会进行二次变异,但丧尸会,《生化危机》世界观的丧尸可进化为舔食者。

8:僵尸不会腐烂,丧尸会腐烂。

9:两者的起源都来自迷信传说,僵尸起源于湘西赶尸的跳尸,丧尸起源于海地巫毒的还魂尸。

10:僵尸一般都力大无穷,有的能用法术。普通丧尸基本没什么特点,但高级品种可具有特殊效果。

11:僵尸有个人思想感情,并不是像丧尸那样连痛觉也没有。(《植物大战僵尸》里的僵(丧)尸是有痛觉的,pvz英雄里的僵(丧)尸英雄会做出痛感反应。僵王博士埃德加有自我意识。)

12:僵尸和丧尸基本不存在天敌。但丧尸在某些奇幻作品中(通常是电子游戏)会畏惧食尸鬼,因为食尸鬼可以吞食尸体并且连尸骨都不剩,另外有部分作品还会将食尸鬼设定为丧尸的高级类型。而一些僵尸片里面常把僵尸和西洋风的吸血鬼作为对手,让它们之间彼此争斗,添增戏剧效果。

13.僵尸不会走路,但丧尸会,在《僵尸世界大战》中的丧尸基本跑的都很快,也有的丧尸行动速度很慢(在《生化危机1》《生化危机2》《生化危机3:复仇女神》《生化危机:爆发》和《生化危机:爆发2》等卡普空作品可以说明),而僵尸能跳。

当然,说到底僵尸和丧尸都是人们虚构出来的,现实中并不存在,没有准确的定义,甚至不同作品中的僵尸和丧尸都是有不同设定。(另外一提,《我是传奇》里的不是丧尸,而是类似丧尸的吸血鬼型变异人类。)

香港电影中的僵尸

如果你也想体验在末日中生存的紧张感和与丧尸搏斗的快感

↓↓↓点击下方链接,进入末日血战,感受游戏魅力

儒、释、道三教,是如何说“鬼”的?

“鬼”是什么东西?

“鬼”真是让人恐惧的东西吗?

我们来看看,儒、释、道三家是怎么说“鬼”的。

儒家的“鬼”

其实,在古时候人们对“鬼”并没有太多的概念,更没有什么恐惧的心理。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死如归。《尸子》曰:““鬼”者“归”也,‘人死为鬼’者,言其归也”。孔子也在《家语》里说:“夫,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这里所说的“归”不是回家的意思,是指人回到本源之地,也就是“回归”到投胎前所在的地方。

《礼记·郊特牲》说:祭祀啊,必须谨慎分辨阴阳。人死之后,魂气归于天,肉体魄气归于地了。气轻而清的部分上升,我们称之谓神,就是阳魂。气浑而浊的部分下沉,我们称之为鬼,就是阴魄。

需要注意的是:儒家,特别是孔子所说的“鬼”与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的“鬼”并不是一回事。其实在佛教传入之前,“鬼”者“归”也,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认识。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死后陪葬文化。古人认为人死后,要到本源之地生活。因此,要把生前用的生活用品,和主人一直埋藏到坟墓里。

佛教的“鬼”

佛教的六道轮回观认为:人会按照生前的因果,进入不同的六道轮回。这六道分别是:天神道、人间道、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轮回是不断在天道至地狱道之间的六道进行,纯看生前善恶。饿鬼道只是轮回的一部分,据大乘义章卷八末载,所谓饿鬼者,常饥虚,故谓之饿;恐怯多畏,故谓之鬼。饿鬼道众生,多受饥饿怖畏,故名饿鬼。

饿鬼也叫希求鬼,因为他们经常的向人,或其他众生祈求饮食用以活命。根据佛教的说法,人之所以会到饿鬼道轮回,是由于在身体语言及心理上,不停地造作吝啬贪婪之恶劣行为,因此往生到鬼道上去,获得饥饿口渴的报应。这种饿鬼时时刻刻被饥渴所煎熬着,每分每秒都想从别处得到吃的喝的。所以说,又把这类众生称作希求,“希求”就是鬼类的一个特点,所以也叫希求鬼。

鬼道的众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悭贪。这个“悭贪”实际上是两方面的含义:舍不得布施这叫“悭”。“悭者不施”,就是把自己的财物看得很重,舍不得给别人。“贪”就是祈求别人的东西,想占有别人的东西。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你想也别想,你的都应该给我。”

佛经认为“鬼”有两个特点:一是乞求;二是多畏。鬼的另一特点是多畏,平常我们总以为鬼非常可怕,因此一想到鬼那青面獠牙的形象、张牙舞爪的情形,我们就会毛骨悚然。人们却不知道鬼更怕人,平常我们会听到形容鬼的两个成语,一是鬼鬼祟祟,一是心怀鬼胎,这说明鬼也非常怕我们。

佛教认为鬼受尽欲望的折磨,是很可怜的。因此,佛教里也很重视超度鬼类众生,寺庙里经常举行一些施食法会,招请十方孤魂野鬼都来参加,希望能以法力超度它们,令能离苦得乐、脱离鬼身、投生人道,就算未获法益,也可饱食一餐,解决一时饥渴之苦。

道教的“鬼”

道教认为:鬼,是指人阳寿未尽,却因为上吊、凶杀、落水、冤死、饿死、病死、堕胎等种种意外,而提前过世的亡魂。

其特点都是:具有强烈的不愿死的怨念。因为这些怨念,使这些鬼不断地去找仇人或者无辜的人报复,其怨念愈强烈,越厉害,最厉害的就被称为“厉鬼”。

道教认为,这种“鬼”对活着的人有很大的危害性,会伤害活人的性命。为了保护生人,需要有人去把这些危害活人的“鬼”抓到或者消灭掉。大家都熟悉的九叔林正英,他塑造的“茅山道长”形象,就是以捉鬼为主业的道教流派——茅山派为背景的。民间还流传着捉“鬼”、吃“鬼”专司打鬼驱邪的神仙——钟馗。现在有些地方,还有挂钟馗神像辟邪除灾的风俗。

除了上述观点外,人们现在所说的“鬼”,实际上已产生多种歧义或都引申义,与传统文化中“鬼”的不同看法,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如:指心中藏有不可告人的阴谋诡计或肮脏勾当的“鬼”。比如心怀鬼胎、鬼鬼祟祟、背后捣鬼等等;

或者,指表达对某类行为人的蔑视或鄙薄的“鬼”。比如饿鬼、烟鬼、酒鬼、色鬼等等;

再有,带有褒义或中性色彩的“鬼”,具有特定的意义。比如机灵鬼、红小鬼、调皮鬼等等。

你是怎么认识“鬼”的?欢迎留言讨论。

梦中的吉兆,能否预示好运降临?

《梦境中的好运开端》梦境一直以来都是让人神秘而着迷的话题。古人认为,梦境可能是神明对我们的暗示;而现代心理学家则认为,梦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反馈和表达方式。虽然关于梦境的真正含义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但梦境无疑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有些梦境被认为是好运的开端。比如,梦见亲人或朋友的身影。当你在梦中意外地遇到离世多年的亲人,他们看上去幸福而安详,脸上洋溢着善意的笑容。古代民间传说认为,亡灵在梦中开怀大笑预示着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现代心理学家则解释说,梦见已故的亲人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对他们的思念,梦境成为一种心理的慰藉。无论你是从传说还是科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梦境,它都预示着一个美好的开始。例如,有人在梦中见到已故的母亲满脸笑容,不久后,他的事业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一个被认为是好兆头的梦境是梦见自己的衣着整洁,面色红润。在传统文化中,一个人的外貌被视为内心世界的反映。

所以,梦见自己穿着整齐,脸色红润,被认为是个好兆头。这个梦境显示出你的内心状态良好,精神焕发。它预示着你即将迎来一段好运。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个梦境也许可以理解为,在梦中看到自己整洁美丽的形象,是对自己自信和积极态度的一种反映。当然,每个人的梦境都有不同的含义,无法一概而论。有些人可能会做出更加奇特和难以理解的梦境,这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解读。无论如何,梦境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讯息,它们可能与我们的内心深处有着紧密的联系。总结来说,梦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反馈和表达方式。虽然关于梦境的真正含义还存有争议,但古人和现代心理学家都认为,梦境可能预示着好运的开始。梦见亲人或朋友的身影,以及梦见自己的衣着整洁,面色红润,都被视为好兆头。然而,每个人的梦境都是独特的,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解读。无论如何,梦境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表达,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梦境?你认为梦境是否真的能够预示好运的开始?请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和经验。如果你一直在关注自己的运势和人际关系,那么你可能已经听说过《周公解梦》这本古籍。它虽然历史悠久,但其中的解释和分析依然引人入胜。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与自然的联系,而梦境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反思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如果你经常梦见自然中的景象,不妨好好思考一下它们对你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暗示和启示。但是梦境并不是预示一切的真相,我们应该以它们为参考,而不是绝对的规律。所以,请勿全盘接受它们的解释,而是用它们打开你的思路,激发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你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迎接更多的好运和机遇。那么,你是否有过与自然或金钱有关的梦境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分享。作为今日头条的作者,我们时常会收到读者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关于梦见金银财宝的梦境解读。

传统的解释认为这是不吉利的预兆,但现代心理学家则认为,这种梦境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财富,关注物质生活的幸福。那么,这种梦境是否真的意味着好运的开始呢?我们一起来探讨吧。梦见金银财宝,传统的解释是不吉利的预兆。但是,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梦境可以被看作是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财富,关注物质生活的幸福。这种解释与传统的解释相比,似乎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因为现在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在追求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物质生活的重要性。有人梦到自己收藏的古董瓷器价值连城,后来竟在一次拍卖会上将其成功出售,收获了巨额利润。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梦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努力。只有真正付诸实践,才能让梦想变成现实。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种梦境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它能够给予我们内心的鼓励和动力,帮助我们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避免过度追求金钱和物质财富,要保持理智和平衡。总之,梦见金银财宝不一定是坏事,它可以被看作是好运的开始。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实际行动,才能让梦想变成现实。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要保持理智,珍惜身边的财富,追求平衡的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足。最后,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梦见过金银财宝吗?那么,你们是如何理解这个梦境的呢?

韩松《亡灵》兼及“医院三部曲”:科幻文学的“哲学境界”

韩松在评论菲利普·迪克的科幻作品时说,“他的文字黑暗、混乱、恐惧、战栗、怪诞、荒谬、疯狂、压抑……常常很难读,也很难理解,更难翻译。应该说,国内迄今没有十分满意的译本……”当然,韩松并没有因此迎难而上去尝试重译——他干脆自己也直接那样写了。这部《亡灵》以及同属“医院三部曲”的《医院》和《驱魔》,便是韩松的迪克式典型作品。

作为一个连“伪科幻迷”也算不上的入门级科幻读者,当我最初声称要去看这本《亡灵》时,已看过或粗瞄过此书的数位朋友出于好心对我进行了劝阻,他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理由。这些朋友,在我心目中自然都是“段位”比我高得多的科幻资深读者,他们的说辞不会平白无故,因此我一时竟有些踌躇。当然,最后我不但读了《亡灵》,而且一时意犹未尽,当然也是因为必要,把《医院》和《驱魔》也一并找来读了。朋友其实说的都没错,这也是我方才引证韩松自己的话的原因,但我更希望补充的是,“这是一位拓宽了科幻定义的作家”。

为什么是迪克和勒奎恩?

以前我总是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喜爱和推崇的那些主流文学作家在提到他们的创作之路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认曾受到某位或某几位国外作家的影响,甚至坦言“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对他幼稚的模仿”。最初我认为,这也许只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如一个外国人出现在乍开国门的中国街头,一时带来一些视觉上的新鲜感而已。要对这种想法的对错作检验其实也不难,那便是将同样的问题置于国外,看看是否会有对称的结论。然而,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一方面,至今尚没有足够的文本输出可以让国外的作者阅读与借鉴,至少相比另一方向上的文本输入差距甚远;另一方面,在输出的文本中即使有被肯定与被借鉴者,却往往被发现恰恰又有着国外的根源。

坦率而言,对于国人在科学技术上一直后进于西方的事实,我常觉不甘,但既然是“看得见”的硬事实,承认也就承认了;对于文学这个软件,我向来以为它可以跟历史跟思想跟文化有关,甚至也可以跟其它很多方面有关,但唯独应跟科学技术无关,它应该是也可以是超越西方的一个发力点。然而,到头来,却想不到文学其实完全不是自己认为的那样——文学“这门技术”,它决不是多样化的“平行”存在,而是有着自己的发展脉络与高下分阶,而且这种分阶是不分国界的,正像科学技术不分国界那样。

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为何迪克和厄休拉·勒奎恩常常会被拿来形容或比喻韩松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以及韩松自己常常借鉴这些人物的观念与方法去创作自己作品的原因。科幻文学作为文学当然的一部分,有着文学所具有的一切形成特点和发展规则。也许我们仍可以坚持认为,科幻文学的状态和科学技术的水平并无关系,它在西方的高阶呈现与科技在西方的先进发达局面并列不过是个偶然,然而,无论如何,迪克和勒奎恩所创立与发展的“新科幻”,确凿已在许多国人之先了。自然,他们也在韩松之先,但或可无疑的是,是韩松发现了他们,并且义无反顾地追随而去。这种“新科幻”,在客观上正是科幻发展臻于“哲学境界”的高阶科幻。

科幻文学发展的三个分阶

如果说韩松及其有着共识的同行,包括国外的迪克、勒奎恩等人,他们各自天才的科幻创作尚属自发的认为“科幻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写”,那么,提出“科幻创作分为科学科幻(科普)、文学科幻与哲学科幻三重境界”观点的科幻研究学者江晓原则从理论上揭示了科幻文学的内在发展规则,并明确哲学科幻为科幻的最高境界。当然,“哲学境界”并不是说一本好好的科幻小说要去写成一本让多数人敬而远之的哲学教科书,而是意在“对科学的反思”以及“对科学不宜抱单纯幻想”的哲理揭示。

这种科幻“三重境界”的提法,显然也正是文学“分阶”规律的本有之意。文学上至高境界的“文以载道”,在今天已是众所共识,此四字虽然看上去已是那么浅显与当然,但它们的得来却也曾历经寻觅、彷徨与激辩。科幻作为文学的一支,它的最高追求与文学并无二致,“哲学境界”一语亦与“文以载道”不谋而合,殊途同归。只是,科幻的“哲学境界”要真正达到,一样不会那么轻而易举,磨折与锤炼正等待着它。当年的迪克和今天的韩松,不能被一时认可,便均是佐证。韩松并非一开始便不被认可,但随着他“一意孤行”的向上向前,终于撇下了他的大部分读者。

而这或也就是为什么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读者在初读韩松《亡灵》时感到读不懂或者迷惘于“这不是科幻吧”的原因了——在面对不一样的“新科幻”时,我们仍以对科幻最初的的印象与标准作为期待。让读者读不懂或产生对所读文本“是否属于科幻”的犹疑,当然不是“新科幻”作者的目标,但是,作为科幻读者,在已经到来的“新科幻”时代,假如我们仍然囿于科幻最初的印象,以为只有那才是科幻,则便是抱残守缺了。

当然,“三重境界”也并不否定前两重境界存在的必要,甚至肯定它们的长期存在。作为科幻一重境界的科普当然不可或缺,而仅借用科学之名的科幻二重境界的文学文本其受众似乎也正不少——它可以视作给大人的“科普”,但这时的文本作为纯文学,其实往往也难真正“文以载道”。

“二维”科幻与“三维”科幻

《亡灵》的腰封上,刘慈欣做的关于“二维三维”的比喻,似也正好拿来印证科幻文学“高下分阶”的说法。他说,“我写的是二维科幻,韩松写的却是三维科幻……二维科幻是金字塔的塔基,而三维科幻则是塔尖”。这位正在中国科幻文坛坐头把交椅的人,当然是谦虚的,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同行作此评价的真诚,正如反过来,作为科幻读者的韩松对他同行的无上赞美一样。那么,顺此比喻,如果说刘慈欣的作品正如经典2D电影一样,是以我们的“肉眼”便可观赏的;去看韩松,则如去看新潮的3D电影,是需要佩戴一副专门的高阶眼镜的——不戴此镜并非一无所见,但却影影绰绰,层层叠叠,闪烁迷离,晕头转向,其间的逼真无法呈现,内中的神奇亦难以领略……

然而,韩松与刘慈欣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三维与二维到底指示着什么呢?我以我几近于科幻门外汉、局外人兼入门级读者的身份,不妨再给出一个心得。我记起自己小学时候的一堂思想品德课,那次是学习救火英雄向秀丽的事迹,而当时老师给我们的教导尚为“保护公物,向英雄学习”。后来,不知哪一年,在哪个场合,忽然听到一个关于当年那堂思想品德课的新颖结论:“现在学校里已经不再教‘着了火要救火,要去保护公共财产’了,而是更主张‘要及时自救’,因为‘你本身便是国家的最可宝贵的财产’。”我完全不怀疑这一说法的官方真实性,虽然我认为,这个新颖结论或至少应该还有一句“虽不主张救火,但也可视具体情况(比如火情很小时)采取措施”,但我初听时已经能感到一种感动贯穿周身了。这便是社会的进步,人性的进步,而且是真正的进步。

而这也是当我读到刘慈欣《朝闻道》中“一位娇小美丽的日本姑娘……脆弱的枪声,脑浆溅落”时不禁掩卷停顿的原因了。是的,我敬仰刘慈欣作品的匠心独运与巨笔如椽,他不愧为当今科幻文坛的领军人物,但在如《朝闻道》此种情节上的价值取舍,我不敢说不敢苟同,我只是觉得心下着实涌动起一种无名的不安。

而韩松呢,是的,可能满眼都是“更糟糕的”词眼,“黑暗、混乱、恐惧、战栗、怪诞、荒谬、疯狂、压抑”,甚至可再添上“猥琐、淫荡、肮脏、丑陋……”但是,当我们“看懂”时,也许只用一句话便说明白:韩松这一切“糟糕”书写就是在否定或反思“糟糕”,但反观刘慈欣,或许都是那么的郑重与壮丽的书写,做的正是“反向的事情”。

“医院三部曲”的要旨何在?

然而,如何真正读懂《亡灵》仍然是个问题,韩松的笔法也仍然有待破解。

凡事宜挈其要领、切中要害,我读《亡灵》的过程,大致即类于此。初读时看着明明都是通脱明白的情节,语言也晓畅轻松,但真要去从整体上理解时,却又顿感不明所以,不摸头绪。我以为是前因不明的缘故,于是去看“医院三部曲”的前两部,《医院》和《驱魔》,但孜孜矻矻读下来,并无任何效果,三部书不愧是一支“曲”上的旋律,一样的表面透明如晶莹的玻璃,但就是无法破解……那几天,我横竖睡不着,学了大先生,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原来三本书其实写的都是一句话:“反科学主义”!

韩松创作“医院三部曲”的雄心计划是一开始便有了的,并非写了《医院》,才临时起意要谱成三部曲。对此他自己也毫不讳言。指出这一点的原因是,须知韩松的“医院三部曲”,尤其末部《亡灵》,是一开始便设在统一的纲领下的,决非随写随拈的信笔发挥。这个纲领便是浓重而严肃的“反科学主义”,或者称之为以对科学的反思与批判为宗旨的“科幻现实主义”。

《亡灵》作为三部曲之三,接续前两部对“医院这一现实社会中科技应用密集场所”所进行的“科幻式”揭示,又更进一步,将人性与科技交互戕害的线索延长至人死之后,以“探讨人死之后如何活着”——而探讨的结果是,也只能是,在为科技所左右的“亡灵之地”,人性依然无力回归应有的位置。“复活”者并不能真正地“活着”,等待的结局只有“复死”。或者换一种说法便是,作者三部著作看似以时间先后为据,实际上是以不同的角度“平行”地去讲一个故事。

近几年,不止“医院三部曲”,在此之外,韩松已有诸如《轨道》《地铁》《高铁》等一系列作品,单看名字便已能感受作者那股对于现实——不仅是现实,简直是热点——的深沉关注。这样的做法,对于作家而言,无论是主流作家还是科幻作家,其实都是一种风险,但韩松还是毫不犹豫地去做了。

在我看来,韩松这样做的原因只是在于,这是一位走上科幻文学高阶的作家。科幻的高阶却不幸是有代价的,在西方,它可以让《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这样的无上经典票房惨淡恶评如潮;那在中国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文来自: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