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什么叫自缢身亡呢(什么叫自缢身亡)

什么叫自缢身亡呢(什么叫自缢身亡)

一名中学生校内自缢身亡,官方发布情况通报

刚刚,成都高新区联合调查工作组发布情况通报——

2023年10月10日下午,成都高新区省教科院附属实验中学发生学生向某某在校内自缢事件。

事件发生后,成都高新区迅速组织公安、教育、卫健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工作组开展调查。区公安分局通过现场勘查、法医检验、视频查证、走访调查、电子数据勘验等工作,初步认定事件经过:

当日下午17时25分许,向某某自习课辅导老师发现其未回班级,即组织师生寻找。17时54分许,发现向某某在教学楼5楼(该楼层未作为日常教学使用)的过道护栏处自缢,学校迅速实施急救并拨打120,同时通知家属到校。18时07分许,120到达学校开展施救工作。18时20分许,向某某母亲赶到学校现场。18时43分许,120宣告向某某死亡,其间向某某母亲情绪激动、扑倒在地,其手机两次掉落,老师、校医先后捡拾并随后归还。经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后,19时25分许,殡仪馆工作人员将向某某遗体送往殡仪馆。公安机关经调查取证,认定向某某为自缢身亡,排除刑事案件。

经调查,向某某有自伤的言行和疤痕,未发现针对向某某的校园霸凌行为。

10月11日晚,向某某父母及亲友到区公安分局查看了现场视频,对调查结果没有异议。目前,事件后续处理正在进行中。

这一事件的发生,我们十分痛心。我们深刻反思对学生身心健康关心关爱不细致、对家属沟通抚慰不到位等问题,我们将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帮助家属回归正常生活,支持学校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转自:成都高新

来源: 齐鲁晚报

我们为什么会自杀?自杀者会经历的六个心理阶段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一直持续下去的,无论是多么轰轰烈烈的爱情、多么牢固的友情,甚至是血浓于水的亲情,都会随着时间改变,所以你的抑郁情绪也一样,无论现在多么痛苦,它也是没法长久持续下去的。自杀不能解决问题,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嗨!你今天过得好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40秒就会有一个人自杀,而全球每年平均有80万人死于自杀,在15岁至29岁的年轻人中,自杀是继交通事故之后的,导致年轻人离世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但你有想过吗?在自然界里,人类是唯一会自主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动物吗?其实在自然界里也有很多动物会选择走向死亡,但更像是一种“自毁”行为,而人类的自杀则要复杂得多。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这个较为沉重且经常被污名化的话题吧!当然如果你能点个赞加关注,我和我的狗狗会非常感谢的!

在1845年,英国报纸里的一篇文章就描述道“一只外形俊美帅气且高贵的黑狗”不断地投河自尽,即使在人们把狗狗救起来以后,那只黑狗还是一直不停地往河里跳,最终“成功”淹死自己的故事。

而在现实生活里,动物们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动力的故事也屡见不鲜,有狗狗在自己的主人去世后绝食,最后导致自己也离世的故事,有猎鹰径直飞向主人火葬的柴堆的故事,有海豚故意被渔夫捕获以及大群鲸鱼群集体搁浅的故事。

虽然这些动物的悲情故事和人类的自杀很相似,但很多学者还是以动物们没有“自主意识”而认为这些动物的行为最多是“原因不明”,还不能准确地定性为自杀。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一般情况下没有人会选择自杀,即使自己深陷抑郁的情绪与痛苦之中,除非内心的痛苦的累积已经超越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否者也不是每个深陷抑郁痛苦的人都会走到自杀这一步。接下来就简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会走向自杀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现实生活与我们心理预期之间的落差

我们人类都是社会性的动物,而我们的社会性也就会成为我们自杀的最大的原因,因为我们会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所以自杀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一个人选择自杀可能是要逃避别人对他的眼光,或是逃避社会对他的压力。

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对这个世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比如觉得爱人之间就应该是忠诚的,朋友之间就应该是彼此信任的,家人之间就应该是互相关爱的,这些价值观念支撑着我们在生活里的一切活动,是我们每一天的生活的基础。

但如果在生活里我们意料之外地遭遇了爱人的背叛、朋友的欺骗以及家人的伤害等,与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相抵触的意外事件,就有可能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冲击,如果不及时寻求心理帮助,以及那样的伤害持续地影响着自己的生活的话,那我们就很有可能觉得整个人生失去了意义,自己就有可能一时无法接受生活里的那样的荒诞,最后深陷抑郁的泥沼,让自己的生活处于一个停滞、痛苦和崩溃的状态,那么最终自己就很有可能试图通过自杀来寻求解脱。

如果你原本的生活是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自己的薪资收入也比较理想,如果在生活里你意外地遇到了裁员或是创业失败,自己突然掉落到了一个比较低的生活水平,更严重一些的可能还会负债累累,那么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你对你自己的要求,还是别人对你的看法,都会无形之中给你施加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你就有可能因此而自杀。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发达国家自杀率会比较高,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与地区,自杀率会比较低的原因,以及很多新闻上的公司大佬在得知公司倒闭无法挽回后,都会选择在办公室纵身一跃。而这样的落差在感情上也同样适用,比如一个和你很相爱的人突然和你提分手,或是突然背叛了你,那么那样的心理落差也很有可能会导致你选择自杀。

第二阶段、对一切错误都自我归因

当你遭遇了背叛、遭遇了失败或是遭遇了不幸,你不会觉得是社会上的其他人做得不好,而是会自责自己为什么做得不够好?为什么不够努力?为什么不够聪明?在当你因为生活里的不幸陷入到了抑郁痛苦的情绪之中时,你会把所有问题的起因都归结到自己身上,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最终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悔恨情绪之中。

举个反例,在自我归因这一点上,美国总统川普就不会陷入抑郁的情绪之中而自杀,因为在他看来所有的问题都只会是别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都是别人的责任,所以川普就不太可能自杀。相反,那些对自己要求太高、给自己的压力太大、把所有问题的责任与失败都归结于自己的人,反而更容易走向自杀。

第三阶段、高度的自我封闭意识

当你被悔恨、自责以及抑郁的情绪折磨着,以及每天要承受着那巨大的心理压力,勉强维持着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你慢慢地就不会再去关心他人,失去了同理他人的能力,或者说你心里的巨大心理痛苦已经由不得你再去关心他人了,就算你想要去关心他人或是与你的亲友建立联系,你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心理压力已经无法让你再去建立那些沟通了,你会由于自责悔恨的情绪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糟糕与失败上,就算别人并不觉得你是一个糟糕的人,你也无法再获取得到那样的信息了,你的情绪只会让你觉得自己很糟糕,抑郁悔恨的情绪会切断你与外界的一切有效沟通,朋友的安慰或开导都会像耳边风一样没有任何作用。

第四阶段、失控的负面情感

到了这个阶段就不是简单的负面情绪了,你生活里的每一分每一秒你都会感受到一种窒息的痛苦,负面的想法与情绪基本占据了你的整个大脑,就算你很想要逃脱出来,也会变得很艰难。这就像是你站在一座正在发生火灾的高楼的窗边,你身后的熊熊大火让你感到恐惧与不安,你很想等待救援,但却没有见到消防车的身影,而身后的大火却即将把你吞噬,这个时候你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待在原地被大火吞噬,要么直接从楼上跳下去,虽然两个选择的结果都是死亡,但直接从楼上跳下去至少不用忍受被火烧的痛苦。

而当你准备跳的时候,楼下的人可能会劝你不要跳,再等一小会儿消防车就会来了,但作为主观的你而言,身后熊熊大火的可怕是最直观的,别人的劝告基本没什么用,当你要跳下来的时候,与其说你是在选择死亡,不如说你是在逃避你身后那熊熊大火的可怕烈焰,也就是你的负面情感。

第五阶段、自我认知结构的改变

到了这个阶段,你就会失去一些高层次的抽象思考能力,你只能意识到一些最肤浅、最具体、最简单的东西,就像如果现在要你模拟你自己的遗书的话,你可能会思考一些人生意义之类的问题,或是为什么你会做出自杀的决定,或是你如何觉得人生没有了意义。

但在实际的自杀案例之中,很多人的遗书里都不会写那些太深奥的问题,都是一些“记得帮我喂我的猫”、“记得帮我每天遛狗”、“哪些东西是我跟谁接的,记得要还给他们!”之类的这些最单纯、最简单、最事务性的问题,而不会去讨论自己自杀的原因或是生命有没有意义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到了这个阶段,自杀者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似乎被解构了一样,已经被拆分成了三个独立的时间段,过去不再与现在有关,现在也不再与未来有关。

虽然自杀者现在所承受的巨大痛苦,是由于过去的一些事件与经验所导致,但到了这个阶段,自杀者似乎与过去的记忆产生了一种疏离,因为他觉得过去的那些人事物与自己已经不会再有任何的联系了,而到了这个接近自杀的阶段,一开始虽然会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人,但自杀者会觉得自己也即将要自杀,未来会发生什么、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也似乎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了。

到了这个阶段,你唯一能够体验到的就只有当下的每一个瞬间,你没法再串联过去现在与未来,你只会感受到当下的你还没看完的书、你还没穿过的衣服,并想办法把这些事物处理妥当一些。

第六阶段、心理上的解脱感

到了这个阶段,也就是自杀者决定真正自杀的前几天,在你活着的最后几天里,你感受到的或许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的感觉。

因为对自杀者而言,从当他们在心里真正做出要执行自杀计划的决定的那一刻开始,他们会感受到抑郁这段时间以来,过去的事物与经验对自己造成的巨大心理伤害与痛苦,以及自己对于未来的迷茫与压力,对他们而言,已经无法给他们造成任何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对此没有任何感觉了。

所以在自杀者自杀前活着的最后几天里,他们反而会表现出一种快乐、轻松的感觉。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经历了亲友的自杀后,都会觉得他们原本还好好的,甚至有说有笑,突然就做出了那样的决定。而且他们突然变得快乐了的表现会形成一种假象,让身边的亲友以及心理医生觉得他们已经走出来了,甚至好转了,而其实他们变得快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已经安排好要自杀了。

当然以上的六个自杀者会经历的心理阶段并不是绝对的,并不是每个有自杀倾向的人都会经历这六个心理阶段,之所以分享出来,是因为绝大多数实行自杀计划的自杀者都没有意识到,其实自杀都是有一个特定的心理发展阶段的,没有人会一遇到生活里的挫折就会选择自杀,人之所以会走向自杀,其背后都是有一连串特定的心理机制的,无论你是处于刚刚所分享的哪一个心理阶段,你都不是孤独的,无论你身处哪一个心理阶段,你都是有可能脱离那个心理机制的。

无论你现在正在经历多么大的痛苦,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永久持续下去的,你的痛苦也一样,自杀解决不了问题,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

你对于自杀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好的,今天的读书分享就到这儿,一天一点小知识,成为更强大的自己!欢迎留言分享加订阅!谢谢观看!我们下期见!

中学生校内自缢,当地通报!

情况通报

2023年10月10日下午,成都高新区省教科院附属实验中学发生学生向某某在校内自缢事件。

事件发生后,成都高新区迅速组织公安、教育、卫健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工作组开展调查。区公安分局通过现场勘查、法医检验、视频查证、走访调查、电子数据勘验等工作,初步认定事件经过:

当日下午17时25分许,向某某自习课辅导老师发现其未回班级,即组织师生寻找。17时54分许,发现向某某在教学楼5楼(该楼层未作为日常教学使用)的过道护栏处自缢,学校迅速实施急救并拨打120,同时通知家属到校。18时07分许,120到达学校开展施救工作。18时20分许,向某某母亲赶到学校现场。18时43分许,120宣告向某某死亡,其间向某某母亲情绪激动、扑倒在地,其手机两次掉落,老师、校医先后捡拾并随后归还。经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后,19时25分许,殡仪馆工作人员将向某某遗体送往殡仪馆。公安机关经调查取证,认定向某某为自缢身亡,排除刑事案件。经调查,向某某有自伤的言行和疤痕,未发现针对向某某的校园霸凌行为。

10月11日晚,向某某父母及亲友到区公安分局查看了现场视频,对调查结果没有异议。目前,事件后续处理正在进行中。

这一事件的发生,我们十分痛心。我们深刻反思对学生身心健康关心关爱不细致、对家属沟通抚慰不到位等问题,我们将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帮助家属回归正常生活,支持学校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成都高新区联合调查工作组

2023年10月13日

转自:成都高新

来源: 大众日报

初中生自缢身亡,是否需要更多心理辅导?

当日下午17时25分许,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在某某学校上演。据了解,当时向某某自习课辅导老师发现其未回班级,立即组织师生寻找。不幸的是,在17时54分许,向某某被发现在教学楼5楼的过道护栏处自缢,情况十分危急。

学校立即采取了迅速而果断的措施,实施急救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并通知了向某某的家属。 18时07分许,急救人员赶到学校开展施救工作,然而,尽管他们全力以赴,最终仍无法挽救向某某的生命。18时43分许,医生们宣告向某某不幸离世。

这一消息对向某某的母亲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她的情绪激动,扑倒在地。在这个过程中,向某某的手机两次掉落,老师和校医都及时将手机捡起并归还给了她。随后,公安机关进行了现场勘查,并经过调查取证,最终确认向某某是自缢身亡,排除了刑事案件的可能性。经过调查,发现向某某曾表现出自伤的言行和疤痕,但未发现有针对他的校园霸凌行为。

19时25分许,殡仪馆工作人员将向某某的遗体送往殡仪馆,结束了这场悲剧。这起事件使人深感痛惜和惋惜,也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身边的人,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共同构建一个关爱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名中学生校内自缢身亡,官方发布情况通报

刚刚,成都高新区联合调查工作组发布情况通报——

2023年10月10日下午,成都高新区省教科院附属实验中学发生学生向某某在校内自缢事件。

事件发生后,成都高新区迅速组织公安、教育、卫健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工作组开展调查。区公安分局通过现场勘查、法医检验、视频查证、走访调查、电子数据勘验等工作,初步认定事件经过:

当日下午17时25分许,向某某自习课辅导老师发现其未回班级,即组织师生寻找。17时54分许,发现向某某在教学楼5楼(该楼层未作为日常教学使用)的过道护栏处自缢,学校迅速实施急救并拨打120,同时通知家属到校。18时07分许,120到达学校开展施救工作。18时20分许,向某某母亲赶到学校现场。18时43分许,120宣告向某某死亡,其间向某某母亲情绪激动、扑倒在地,其手机两次掉落,老师、校医先后捡拾并随后归还。经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后,19时25分许,殡仪馆工作人员将向某某遗体送往殡仪馆。公安机关经调查取证,认定向某某为自缢身亡,排除刑事案件。

经调查,向某某有自伤的言行和疤痕,未发现针对向某某的校园霸凌行为。

10月11日晚,向某某父母及亲友到区公安分局查看了现场视频,对调查结果没有异议。目前,事件后续处理正在进行中。

这一事件的发生,我们十分痛心。我们深刻反思对学生身心健康关心关爱不细致、对家属沟通抚慰不到位等问题,我们将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帮助家属回归正常生活,支持学校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转自:成都高新

来源: 齐鲁晚报

成都初中生自缢身亡,官方称其有自残行为,更多内幕曝光

10月10日下午,四川成都一中学发生了一起学生自缢身亡事故,学生家长爆料称自己到学校后手机被校方人员藏了起来。

10月13日,当地联合调查组发布了情况通报,推翻了此前学生家长的言论,并表示学生本身存在自残行为。

学校与家长各执一词,究竟孰是孰非,我们来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1、初中生在学校身亡,家长称学校先后两次故意藏匿自己手机

事件发生在位于成都的四川省教科研究院附属实验中学,初一学生向某某下午没有到班里上自习课,辅导老师发现后组织师生寻找。

结果在教学楼5楼过道的护栏上,发现向某某已经自缢身亡了。学校马上对男孩进行紧急救援并拨打120,同时联系学生家长。家长到学校时,学生早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家长伤心倒地,痛苦不已,事发现场一片混乱。

后调取监控视频时发现,向某某是在当天下午17点07分左右,用一条红领巾自缢的。而当老师找到他的时候,已经17点54分了,距离学生自缢已经过去47分钟了。

事发第二天,向某某的母亲在网上爆料称,学校在打电话给自己时,已经发现孩子自缢了,但对方却称孩子找不到了,家长认为学校方面试图用撒谎在隐瞒一些事情。

不仅如此,她还表示自己到学校交涉时,学校工作人员曾先后两次将自己的手机藏起来,不让自己与外界联系。对于学校的做法,家长表示不解。

有网友表示,学校的做法不合理,应该好好查查校领导,为什么要把手机藏起来?为什么要把受害者家属控制起来?

2、官方发布情况通报,推翻了此前家长的说法,家长认可调查结果

事发后,当地教育部、公安等多个部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并且很快就将事件调查清楚了。

10月13日,成都高新区联合调查工作组就上述事件发布了情况通报,通报中详细介绍了初一学生向某某自缢身亡的整个经过,以及学校方面对此突发事件所做出的处置过程。

对于向某某质疑的学校工作人员藏匿她手机一事,通报中也给出了解释,称当时向某某的母亲情绪激动、扑倒在地,其手机两次掉落,老师和校医先后两次把手机捡起来,并随后交还。

公安部门也对事发现场进行了侦查,确定向某某是自缢而亡,排除了他杀的情况,也没有发现针对向某某的校园霸凌行为。另外,公安部门在调查过程中,还让死者家属查看了现场视频,家长对调查结果没有异议。

在通报中还有一行字,称“向某某有自伤的言行和伤疤”,也就是说死者生前就存在自残行为,这说明该学生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家长在知道孩子自缢后,并未对自缢的原因过分追究,而是强调学校试图藏匿她的手机,这里面很可能存在某些隐情。

3、疑似调查过程的内部资料泄露,言明了向某某自缢的原因

前面我们已经隐约感觉到,向某某的死因很可能存在隐情,果然网上就流传出了一份资料,疑似是官方调查过程中整理的文字。

这份不全的文字资料中,不仅详细的介绍了向某某自缢的全部过程,还写明了向某某生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非正常言行。

向某某有一个电话手表,警方对这个通讯工具进行了调查,发现向某某生前曾与人讨论与死亡相关的话题。

这个电话手表中,还有向某某自残割腕的照片,并且他还向人炫耀自残的快感。在死者生前的聊天记录中,他还提到父母已经将尖锐的物品收了,不让他接触尖锐物品。

也就是说,向某某生前就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有自残的倾向。他为何会这样呢?这份资料中也给出了答案:学习压力和家庭不和等综合因素导致。

向某某的心理辅导情况显示,他平时跟同学的关系不好,学习压力大,家庭中父母长期吵架,给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而且,向某某的情绪很不稳定,成绩下滑严重,并有多次使用圆规、美工刀等工具实施自残的经历,用以发泄自身负面情绪。

现在清楚了吧,这名初中生本身就存在很多心理问题,而这跟他的家庭有脱不开干系,这也是为什么事发后其家长不追问事件本身的原因。

目前此事的初步调查结果就是这样,造成这起悲剧事件的主要根源,其实与孩子的家长关系更大一些。

最后借用网友的一句评论来结尾:

通报已经发了,死者家属也亲眼看了现场视频,对调查结果也没有异议,所以大家就不要再揣测了,也别再传播了,不要对死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成都一初中学生校内身亡##成都初中生校内身亡:系自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