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细数中国民间供奉的9位财神爷,他们各司其职,不能随便乱拜哦
在一个社会中被认为是神圣的人东西,因为它代表了价值、情感、权力或被公共的信仰赋予了使人敬畏或神圣的品性神圣的东西来自于整个社会,并被整个社会所支持。——迪尔凯姆
现代社会对于神话传说的诠释更多来源于实际情感的表达和寄托。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间的神话信仰,多数是超出了个人情感的表达。那种来源于古今文化源流的追溯和生活希望的传承,才能揭开神话传说历史真相的神秘面纱。
历史长河奔流向前,在沧海桑田的中华大地变迁史里,曾经浩如烟海的神话传说现如今更多被封存在了记忆的尘埃里。可即便如此,也难以侵蚀中华文明千年信仰的文化瑰宝。
现如今,大多数群体早已舍弃对于神话人物的崇拜心理。可有一个神话形象却始终被人们小心谨慎的供奉,甚至香火旺盛的佛寺都难与其匹敌。
这便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受欢迎的神仙之一"财神"。财神的传说在中国更是渊源已久,作为道家和中国传统神话形象的代表,千年风雨变换,财神始终没有被移出世人的视野之外。
财神传说的由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古往今来,财富对于世人而言,似乎是永恒不变的话题。古之贤士,曾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志向;也有今人,为了蝇头小利蜂拥而上。大千世界之间,财富便是生活最难以或缺的重要事物。
因为在世之人,有着难以避免的追求财富的欲望。而在华夏先人的传统信仰之中,便自然拥有了管理财富和接受世人供奉的专有神话形象——财神。千百年的时间流转之中,财神也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民间文化渊源。
如今,万家灯火之下多数人早已没有了往日在家中供奉神灵的习惯。但财神的形象仍然始终保留,身穿华服,手持元宝,庄严威武却不失慈祥的财神模样也早已深入人心。
远古时代的财神,拥有着更为广泛的形象变化。他的来源也通常被分为道教赐封和民间传承两种。由于历史文化的融合和交替,财神也逐渐成为了民间供奉的特有神话形象。
民间的九大财神财神作为历史上中国香火最旺盛,民众广为接受的神话形象;它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单一的形象。更有甚者,在诸多神仙之中,财神的数量是最多的。
早在数千年前的华夏文明之中,财神的供奉数量就有九位之多。细数中国民间供奉的9位财神爷,即便是如今,也不能不加以区分。他们都被称为财神管理人间财运,可掌管的领域各有不同,他们各司其职,不能随便乱拜哦。
中财神:王亥
王亥是财神形象中历史最为久远的一个。他本是夏朝商族的首领,因为他在位期间善于教授族人驯养牲畜,交易货物,以此让部族迅速成长发达。
后世认为他开创了商业文明的先河,也是商人的起源。之后他不幸被其他部落首领杀害,商朝以来,他也被追封为"商高祖"。同时因为对于商业的贡献,后世将他供奉为中财神。
东财神:比干
商朝著名的历史人物比干,也是商王朝最杰出的臣子之一。他在世之时,除为民请命之外,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增长了当时的生产能力,达到了富国富民的成效。
历史传说之中比干更多被形容为文曲星等神仙形象,但是基于他在世时对于国家富强的突出贡献,他也位列财神之一。
南财神:柴荣
柴荣是五代时期后周的帝王,也是当时世间广为人知的经世之才。曾经作为天子的他,在国内颁布一系列政策使得百姓富足,中原一代的经济也开始迅速回温。而原本作为天子的柴荣跟财神的关联还要追溯到后世。
直到宋元时期,他仍然因为在世的功绩被中原地区的人民牢记于心,也就此被供奉为掌管升官发财的财神之一,更有甚者称其为"柴王爷"。
西财神:关羽
关羽"关二爷"的威名在中国历代更是无人不知。以武圣之名闻名天下的关羽曾经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立下无数卓越的功勋。后世出于对他的尊敬在将他奉为武圣或武神的同时,更是将其称作"财神"之一。因为他庄严威武的形象相比其他神仙,更能掩护商人平安。
北财神:赵公明
神话文明记载最全面的《封神演义》中,曾有过对赵公明的描述。传说他曾是法力高强的截教外门大门生。日后被姜子牙封为"玄坛真君"的他,在神话中是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神仙。
又因为民间传说之中他手下掌管有四个神仙,分别掌管财物细节,因此也被列为财神的行列。他也是如今财神形象中最常见的一位。
西南财神:端木赐
端木赐字子贡,是儒家先祖孔子的弟子,也是《论语》之中广泛提及的孔门十哲之一。他曾经凭借巧舌如簧的本领在两国之间贸易往来中成为首富。商界将他推崇为财神,更多源于他高尚的品格。儒商一行,供奉财神也更多会选择拜端木赐。
东北财神:李诡祖
李诡祖原来是南北朝北魏的官员之一,是爱民如子的清廉县令。民间传说之中,他也是太白金星下凡的形象,如今河北各地仍旧保留对他的各种祭祀活动。
他也是民间最受欢迎的财神之一,清代民国时期钞票印象之中,更多的财神形象也都是李诡祖。官场之人,要是拜财神,李诡祖是不二之选。
东南财神:范蠡
春秋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范蠡,曾经辅佐过越王勾践,也在越王成功后退居山林。他最著名的事迹便是三次行商成功,也三散家财。后人尊称为"商圣"的他,也是财神中地位最高的一位。家里子女多的行商者应选择供奉范蠡。
西北财神:刘海蟾
本名刘操的刘海蟾,是五代时期燕山人。官至丞相的他,更多倾向于修行道家之术。日后他也成为了全真道祖师和全真派玄门北五祖之一。
他实际上并非财神形象的代表,后世因为他的封号将他列为财神之一,拜他的人多数为修道玄门之人。
如今生活中的财神财神形象在民间的流传实际上远不止九位。因为对于财产的重视和财物的喜好,财神形象也逐渐得以丰富。
重要的是,因为文化差异的区别和财神形象的由来不同,不同群体在供奉祭拜财神的时候也要选择妥当。如赵公明大多数时候没有祭拜的禁忌,其他几位财神则各有纷说,要视情况而定。可以肯定的是,财神文化将会在后世流传更为久远。
佛、道烧三支香意义各不相同,正确上香手势非常讲究,别当外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例如大家常见的酒文化,逢年过节必备的烧香拜佛。
对于烧香拜佛这一个传统习俗,那可是有许多讲究。其中全国各地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习惯,那就是只插三根香。那为什么上香的数量是三个呢,为什么不是其他的数字呢?
这就关乎许多民间习俗,而且现如今随着科技发展,许多年轻人越来越忽略上香的方式。而正确的上香方式那可是非常有讲究的,现在应该很少人知道了吧,毕竟这融入了祖先们的伟大智慧。
拜佛烧香的起源以及意义烧香拜佛的起源那是非常久远了,据传在上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就是使用燃烧植物的方式,来以此达到驱邪的目的。可能这只是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但这可以说是当时人们寻求安慰的一种方式。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方式逐渐演变成我们的民间习俗,也就是如今大家常见的烧香拜佛。而且在国内的许多佛教圣地,道观等等地方,每当盛大节日来临之时,总是会有人来到这个地方,来寻求佛祖的庇护。
而且在大年初一的时候,许多地方应该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那就是会上头香,寓意同样也是非常重要,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平平安安!任何事情存在即合理,这种烧香拜佛的民间习俗,看上去没有任何意义,但却是大家寻求心理安慰的一种方式!
烧香上"3根香"的三大说法从全国各地上香的方式来看,人们都会选择插三根香,究竟有什么特殊意义呢?为什么不会是其他的数字?其实这就关系着许多不同说法了,而每一个说法那可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佛教上面来看,人们烧香时用的3根香分别代表佛学里面的戒、定、慧。除此之外也可能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佛那就是指佛主释迦牟尼佛,法代表了佛教的佛法,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三皈五戒",至于最后一个僧,就是指出家人。
所以插香的方式也很有讲究,并不是急急忙忙把3根香一起到香炉里,而是先把第1根香插中间,表示以此供养佛。接着插右边,表示这是供养佛法;最后就是插左边,指供养僧。所以这个顺序肯定不能够颠倒,毕竟佛教中佛祖最大,如果顺序搞错了,那不就是表示对佛祖的不敬吗?
在道教中,三根香表示供养道教里面赫赫有名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长老!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如今全国各地的道观里面,都是可以看到这三位长老被虔诚的教徒供奉着。
而道教里面另一种说法则是该教派的核心理念:道法自然!因为之前老子在《道德经》说过:三生万物!可见3这个数字,在道教中是占有一定的地位!上香的时候使用三根,就是为了表达对世间万物的敬重之情!
在民间的说法又是不一样,首先这三根香是指天地人。所以第1根香是敬天指以此寻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第2根香是敬地,表达人们希望能够有个好收成,这样才能够过上好生活!最后一个香是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以及感恩人类祖先所留下来的优良传统美德。
几种错误的上香方式如今其实许多人都不知道真正的上香方式,而他们所做出的一些行为,那是非常错误的!不过这可以理解,因为随着科技发展时代进步,越来越多年轻人不相信这种所谓封建迷信的烧香拜佛,所以对于上香的方式自然不是非常重视的!
而众多的错误上香方式中,这个可以说是很常见的。那就是许多人会用一大把香插到香炉里面,觉得用的越多的香,那么就能够得到佛祖更多的庇护。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烧香拜佛最重要的还是要虔诚,俗话说心诚则灵,所以你要真正的用心对待这种事情。
除此之外,许多人会选择非常大的香,觉得这样的诚意就越大。然而这只是一些商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特地卖的香罢了。最后就是叩头的时候,有些人会双手放在胸前左右晃动,这只是之前古代的作揖方式吧。
而真正的顺序应该是:先烧香,再叩头,而且当你上香时不能马虎,因为必须是左手拿香,同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最后就是高举过头顶作揖。 所以说这个手法是非常重要的,估计大家都没想到吧,简单的上香方式居然有这么多讲究!
其实归根结底,烧香拜佛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颗虔诚的心,而不是随意敷衍了事。这和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道理是一样的,不过你对待任何事情都是不用心,那么结果肯定会辜负你。反之如果你对每一件事情都是尽心尽力,那么相信最终的结果肯定会让你满意的!
烧香是对美好生活的寄托所以说,烧香拜佛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更多的是人们希望自己未来能够顺顺利利,这不就是希望能够拥有个美好的生活吗。因此,烧香的真正意义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对于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我们自然不应该鄙弃!因为这可以说是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最精髓的东西,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大家知道这种方式只是封建迷信。但是这些蕴含的意义,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好好探索!所以,这个传统的民间习俗自然不应该摒弃。
但是,烧香拜佛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会造成大气污染,破坏我们的环境!而我们要想在这个地球中生活,肯定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环境!因此这一传统习俗的一些不足之处我们一定要加以改进,但也不能够因此抛弃,毕竟这个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最美的东西!
所以我们在选择祭祀物品的时候,一定要再三选择,购买符合国家标准的物品,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是为了传承老祖先的智慧而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那就得不偿失了!
保家仙、萨满教、跳大神,来自东北的“淫祀”——“出马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天南海北之间所诞生了宗教信仰却也是天差地别。
单从“请神”这一简单仪轨来说,中华大地之上便有着诸多门派别类,神拳派有“神打”一说,南方有“观落阴”,闽南地区有“扶乩”一事。
当然,最为世人所知晓的还得是东北地区流传甚广的“出马仙”一派。
扶乩
出马仙作为东北地区典型的民间信仰,“出马仙”在当地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
如果说“赤脚医生”是旧时乡镇的主力身体治愈者,那“出马仙”便承载着心灵治愈这一更高难度课题。
在东北,人们将“找大仙儿”实为家常,家中儿媳不怀孕,找大仙儿破破;身体不舒服,找大仙治治;丢东西了,找大仙问问;甚至是最近麻将桌上手风不顺,也能找大仙儿帮你算算。
算准了,那便是你找了个好仙,若是没算准,那多半是仙儿的法力不够,再换个瞧瞧罢了,对“大仙儿”的信仰却是难以动摇的。
仙家出马仙,在有些地方被称为顶神、顶仙。
古时对这种不被官方祀典记录在册的民间信仰,有一个称呼——“淫祀”,这里的“淫”指的是泛滥,多。
与正统宗教的烧符、念咒、开坛不同,出马仙在治病、驱邪、算卦的手段走的是另辟蹊径,走的是仙家附身的路子。
这里的仙家,通常是“五大仙”——狐、黄、白、柳、灰。
其中“白”是刺猬,“灰”是老鼠,“胡黄”是对狐崇拜的发扬,包含了民间的胡仙崇拜,又增加了黄仙这个新成员;“蟐蟒”、“柳”,来自于蛇神崇拜,亦带有龙图腾的影子的存在。
后来有拜鱼、猴之类,但大多还是以“五大仙为主”。
这些仙家们想借行善受香火供奉修炼,便靠着出马仙行事。
所谓的“出马”,则是附身的一种形式,被附身者是被称为“弟马”的有缘人。
这一套看似完整的信仰逻辑,其实形成却是在近代。
这主要追溯到东北地区更早的“萨满教”信仰。
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以满-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称巫师为萨满而得名。
萨满一词,国内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的《三朝北盟会编》中,“兀室奸滑而有才,国人号为珊萨满”。
所谓萨满,起源于满洲通古斯语,意为“癫狂”。
其教义中信仰“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认为“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皆由鬼神主宰,神灵赐福,鬼魔布祸”。
正因为如此,萨满神为了保护族人,特在氏族内选派自己的代理人和化身——萨满,并赋予其特殊品格和通神,为本族消灾求福。
最早崇拜萨满教的地方是伏尔加河流域、芬兰人种居住的地区、东西伯利亚与西西伯利亚。
由于满洲人的祖先是女真,,清朝皇帝把萨满教和满族的传统结合起来,运用萨满教把东北的人民纳入帝国的轨道,同时萨满教在清朝的宫廷生活中也找到了位置。
自此以后,无论是民俗还是政治文化上,萨满教在中国历史上都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当然,萨满教并不是“出马”的全部,“出马仙”中的另一半则是中国华北地区的保家仙。
保家仙狐、黄、白、柳、灰的“五大仙”,原脱胎于华北地区“胡、黄、白、柳”四大门。
在当时的华北地区,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家里都要摆上贡品进行供奉保家仙。
人们一般将“仙家”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亦或是用木板制作的胡黄常蟒的牌位,有的人家也有小庙;供奉保家仙一般不用做仪式,直接写上供奉即可。
在清代的《阅微草堂笔记》便有女狐附身讲人言的故事:
“女巫郝媪,村妇之狡結者也。余幼时,于沧州吕氏姑母家见之。自言狐神附其体,言人休咎。凡人家细物,一一周知,故信之者甚众。”
光绪年间的天津的《津门杂记》也记载了一个女狐巫的故事:
天津地区有个叫“胡娘子”女巫,自称是个顶神,能看香头,会治病,周边人家也多半来她那儿寻医问诊。
其仪轨也与如今“出马无异”——炉中点了一炷香,片刻就开始摇头晃脑,呓语不断,自称黄少奶奶、白老太太、胡某姑姑,接着就给人看病问卜。
这些动物仙信仰原本只是盛行在华北地区。
清朝初年,因满族入关等影响,大量原籍东北的满人和蒙古人,迁徙至关内定居,导致东北地区人烟稀少。
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渤海。
百年不遇的大洪灾,让中原地区的百姓生灵涂炭,运河漕运也因为洪水而改行海路。
无地可耕的农民们将目光投向了那片黑土地之上。
1860年,清政府正式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
在接下来的50年间,河北、河南、山东地区近大量人口迁居东北。
粗略统计,从1860年至1912年,东北地区人口,从300万增加到了1800万,到20世纪中期达3700万人,其中山东人高达2500万人。
自此以后,东北构建起了一个以北方汉民族为主体的新社会结构。
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动物仙信仰正式进入东北。
“鬼仙”“保家仙”与“萨满教”在当地杂起来,还融合了道教的“鬼仙”学说中的观念与仪轨。
在《钟吕传道集》中写道:
“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超脱,神像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入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就舌而已。”
《武术汇宗》中也有:
“一味闭目寂坐,冥心寂照,则静中寻静,而未灭尽定,只炼得一个强定之阴神,到气尽时,阴神一出.便为灵鬼,谓之鬼仙。”
可见,从修炼角度上看,鬼仙为修炼虽为最下乘,但在道教的典籍中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
跳大神说到“出马仙”,“跳大神”就不可不提了。
跳大神也产生与萨满教中。
在萨满教仪式中,萨满身穿神衣,头戴神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双眼半睁半闭,打几个哈欠后,开始击鼓,然后起身,边击鼓,边跳跃,边吟唱,音调极其深沉。
《双城县志》记载:
“跳神时,其人腰系铃铛,手执皮鼓,先击鼓,摇身振铃,喃喃作咒。”
是时,当地人也笃信萨满教的跳大神——“满人病,轻服药而重跳神,亦有无病而跳神者,富贵家或一月一跳,或季一跳,至岁终,无有弗跳者。”
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跳大神”只属于“萨满教”一系,与“出马仙”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在仪式上来看,跳大神请来的大多数都是“债主”,然通过跳大神的“二神”来调解处理事情。
而“出马仙”则是堂口的人马去给你办事,上弟马身的只能是堂口仙,堂口仙是不会让债主捆弟马窍的。
旧时,没有先进科学文化支持的情况下,民间信仰便成了支撑起社会生产运转的一股重要力量。
时至今日,传统的民俗信仰在民间依旧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与广泛的影响力,其虽然不被官方认可,但其依旧是宗教文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社会进程的发展,有着无可取代的历史作用。
二十四拜
作者:焦伯奎
摄影:于世伟
也说二十四拜——说说徐州北部丧葬习俗之祭拜礼
拜读了沛县95后小伙王书法的有关二十四拜的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禁为书法这种在民间文化的沃野上孜孜耕耘的精神所感动。
俗话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就二十四拜而言,就是丰沛两县也有好多不同的拜法。我浅谈常用的一些祭拜礼仪,藉此抛砖引玉。
诚如书法文章中所言,叩拜礼由叩和拜组成,叩,即是磕头,拜,即是作揖,所以说关于拜礼的叫法就离不开叩、拜、揖。
在徐州北部行祭拜礼简称“行礼”,行礼主要用在丧礼的“请灵”、“烧纸”、“堂奠”、“路奠”、“起丧”等程序上。
目前比较常见的祭拜礼有“九揖九叩礼”、“十五叩礼”、“懒四叩”、“二十四拜”等。
九揖九叩礼
这种祭拜礼在目前的丧事中,用的最多、最为普遍,简单好记易操作,它的具体做法是:供品在供桌上摆好,大老执高喊:“有请×庄烧纸的客。”唢呐高奏,鞭炮齐鸣。
行礼者在前站好,如后面伴礼者有长辈或者有别的庄上合并烧纸的,则要面朝伴礼者作一揖,表示尊重。
面对供桌,一揖,下跪,叩首,伴礼者在第一次下跪后就一直跪着,直至结束,如此动作反复四次;
行礼者在供桌的下首,即右前方,面着供桌的东北方向拱手作揖,但手不放下来,等司礼者奠酒敬香后,方可下跪、叩首;行礼者回到原位,再一揖,下跪,叩首,如此动作反复四次。
在最后一次叩首将要起来的时候,行礼者要朝后面扭头招呼一下,暗示行礼将要结束,一起站起来,往前一步,大哭,哭过之后再一揖,行礼结束。
这时司礼者高喊:“谢客。”两边跪棚的侄、孙辈往前执杖叩首,表示感谢,行礼者这时也要拱手一揖,表示还礼。
这种祭拜礼前边四揖四叩,后边的四揖四叩,再加上敬香的一揖一叩,正好为九揖九叩。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祭奠姑母、姑祖母、岳父母、舅父等亲属时,在使用这种祭拜礼时,在中间上香结束后,行礼者如果是直系亲属,要到丧屋里对棺材痛哭一、两分钟,然后哭着回到原地,边哭边行礼。
后边的伴礼者如有死者的直系亲属,也要痛哭,一直到行礼结束。
初学这种祭拜礼的时候,如果记不住,有个数桌子腿的笨办法,数着八仙桌的横串,一揖,再数着八仙桌的腿,叩首,八仙桌有四条横串四条腿,转一圈,正好四揖四叩。
十五叩礼
前期礼节同九揖九叩,故不再复述。
行礼者站在供桌前面对供桌,朝东跨一步,面对供桌的西北方向,一揖,下跪,叩首,如此反复五次;
然后奠酒敬香,回到原位,朝西跨一步,在对供桌的东北方向,一揖,下跪,叩首,如此反复五次,再次奠酒敬香,再回到原位,面对供桌,一揖,下跪,叩首,如此反复五次。行礼结束。
这种祭拜礼一共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五揖五叩,奠酒敬香的不算,总计共十五揖十五叩,简称十五叩礼。
它适合于死者的娘家、女儿家和外甥等亲属。如果行这种祭拜礼有两个人行礼,可以走剪子股。所谓剪子股,就是两人位置互相调换,如果配合默契,不出紪漏,可增色不少。
懒四叩
所谓懒四叩,就是九揖九叩的简单化。即一揖,下跪,连续叩首四次,奠酒上香,回到原地,一揖,下跪,再连续叩着四次,结束。两个阶段都是连续叩首四次,亦称为懒四叩。
这种礼节适合于“请灵”、“堂奠”和“路奠”,因为这几项仪式不同于中午的“烧纸”,时间比较紧迫,故要速度快,这种祭拜礼前后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也有比较疏远的亲属在烧纸时也使用这种祭拜礼。
二十四拜
丰县北部的二十四拜由前七后九中八拜和两次奠酒敬香组成。
前期礼节同前,故不详述。
行礼者站在供桌前面对供桌,朝东跨一步,面对供桌的西北方向,一揖,下跪,叩首,如此反复七次。
在每次叩首起身的时候,脚步要稍微往前移一点,移的幅度自己要掌握好,不能太大,不然七次叩首还未结束,就已经到供桌了。
然后奠酒敬香,回到原位,朝西跨一步,在对供桌的东北方向,一揖,下跪,叩首,如此反复九次。
每次叩首起身的时候,脚步也要往前移动,再次奠酒敬香,再回到原位,面对供桌,一揖,下跪,叩首,如此反复八次,行礼结束。
此种礼节一共三个阶段,奠酒敬香的不算,总计共二十四揖二十四叩,简称二十四拜。
这种祭拜礼适合于死者的娘家、女儿家和没结婚的新亲,行这种礼时不要慌张,把握好节奏,动作太快不行,要稳而慢,快者四五十分钟,慢者七八十分钟,故现在很少有人使用这种祭拜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城市化进程正在逐渐侵蚀着这些传统礼仪。但是,传统礼仪中唯独丧礼中保存传统最为全面、最为久远。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焦伯奎,1977年11月生,丰县顺河镇焦庄人,毕业于顺河联中,现在中冶宝钢技术第五分公司(五钢设备公司)工作。沐猎猎汉风,承丝丝道韵。爱读书,工诗词,仰文学,尤爱传统和乡土文化。繁忙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其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和网站。
过年供奉灶王爷、老天爷了,他们的底细你了解吗?
灶神
俗称灶王爷。是民间最普遍信仰的神,自唐以来,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家家都供奉。民间以为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请位于灶间,贴画像立牌位,腊月二十三日,包饺子烧画像送走,上天回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后,天必降福寿;过多者,三年后必降灾殃。此俗今仍流行于民间百姓家。且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时,鸣炮,烧送纸钱,并念奉祀词:请灶王爷上天后,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福禄寿禧多带来。
玉皇大帝
俗称老天爷。是民间信仰的最高神位,此神兼管民间所有的神,故备受民间信仰。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请位于堂屋正中,旁贴于“值佛”为玉皇通信跑腿,香火供之。农历正月十五烧画像,燃鞭炮包饺子送走。俗有“灶王爷住一年,老天爷住半月”之说。
土地神
民间以为无论城乡、住宅、园林、寺庙、都有土地。境内为平原,因土地神掌粮食丰欠,故村民多崇拜此神,旧时多在村头建土地庙,形象为一白发白胡须的老翁。建国后,破除迷信,土地庙多被拆毁。
财神
多在家中设位供之。关于财神是谁,众说不一。境内多以为是“赵公元帅”,形象为戴铁盔、持黑鞭、黑面浓须,骑黑虎的壮汉,今农村多不供,偶有经商人供之,祈求招财进宝。
阎王
俗称阎王爷,又称阎罗。民间称其为地狱的总头,掌管生死大权,人死后鬼魂要向他报到。旧时设有阎王庙,内除阎王外,还有小鬼判官。祈求阎王惩恶扬善,保住性命。
观音菩萨
又称“观世音”。在佛教诸神中影响最大,信仰最多世间观音像极多,有十六臂观音、披发观音、长带观音、送子观音、白衣观音等。境内供奉多为以妙龄女子像,身着白衣,面相慈善。民间多为祈福消祸、生育而供奉。
龙王爷
龙为中国古代幻想出来的动物神,有降雨的神性。传说居住海内龙宫,旧时境内多旱,村村设有龙王庙,形象为一龙头人身像,人们在水旱丰歉时,上香设供祈求。
文昌神
在民间称为主宰人世功名利禄之神。旧时文人学士多供奉,文人考官,出门经商、访友多向文昌神祭拜。民国时裱画店、冥衣铺、印字匠等奉文昌为祖师,此俗建国后随破除迷信运动多不存。近年,由于生育政策原因,家长望子成龙殷切,农村部分老年妇女供奉文昌神,望子成龙、女成凤。
门神
旧时有在门户悬挂神怪之物,恐吓妖魔、驱鬼避邪的习俗。钟馗捉鬼,在民间部分老年妇女修红砖小庙供奉家喻户晓,唐以后,多在除夕夜悬钟馗像于门。近年来,门神多改为武土画像,多取材于国演义》、《封神演义》、《水浒传》、《岳飞传》中的人物、门神贴于大门两侧,今在城乡广泛流行。
关帝
俗称关公,即蜀国名将关羽,于吴国作战时战死,传说死后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圣,称为关帝。民间把他与孔子并肩,称为武圣。一些帮会,江湖结拜必在关帝像前举拜明誓。也有把关帝当做财神供奉的。旧时有些村庄建有关帝庙,或在家设灵位祭祀。
另外,还有太上老君、药王、吕祖、二郎神、仓爷、窑神等,这些神虽在民间流传,但供奉人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