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星云大师是什么地方人(星云大师是哪里人)

星云大师是什么地方人(星云大师是哪里人)

江苏民众忆“老乡”星云大师:有“缘”留于此乡中

中新社南京2月6日电 题:江苏民众忆“老乡”星云大师:有“缘”留于此乡中

中新社记者 朱晓颖 崔佳明 申冉 徐珊珊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惊闻星云大师圆寂,其30多年的故交、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赖永海6日用这两句话对中新社记者评价大师的一生。

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创办人星云大师于2月5日安详离世,享年96岁。

星云大师俗名李国深,1927年生于江苏扬州江都。10岁时,星云大师随母亲来到南京寻父,亲历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年幼的他跟随人群逃亡,12岁在南京栖霞寺剃度出家。1949年,星云大师迁居台湾,1967年在台湾高雄开创佛光山。

资料图为星云大师的《一笔字》展览现场。 图/中新社记者 泱波

因幼年的经历,星云大师后来请旅美画家李自健创作了油画《屠·生·佛——南京大屠杀》。这幅油画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70多次巡展,后于2000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63周年之际,被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15年,该油画被评为抗战类国家一级文物。

残忍的日军擦拭刺刀上的鲜血,被屠戮的尸体堆积成山。唯一幸存的孩童从死人堆里爬出,对着苍天嚎哭、呐喊……李自健曾回忆:当星云大师看到这幅画时,久久凝立,不发一语。一滴眼泪从他眼中流出。

“我看到河里面的人头朝下、脚朝上,到处都是尸体,血水渗透到河底下的树叶、泥浆,看得清清楚楚。我还看到路边的尸体被狗给吃掉了胸膛,只剩下四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星云大师在生前形容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是“人间地狱”。

“我就是南京大屠杀的亲眼见证者也是受害人。这份痛苦,我记了几十年。”曾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的朱成山清晰记得星云大师这样说。在捐赠油画时,星云大师表示:“这幅画寄托了我的情感。由纪念馆收藏,也是我的心愿。这里是画作最好的归宿,让后人参观,可以起到更大的警示作用。”

资料图为星云大师的《一笔字》展览。 图/中新社记者 泱波

赴台发展佛教事业后,数十年来,星云大师的脚步遍及五大洲。但家乡扬州始终是他心里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一张口,最是那浓重的乡音,一听,就是地道的扬州人。

在重返扬州的一场媒体见面会上,星云大师对中新社记者深情讲述思乡之情。“我想不出比古人更好的词语赞美我的家乡。”古人把天下三分明月夜的二分给了扬州,星云大师感念故乡有这样的无上荣耀,诵起古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2008年,星云大师在扬州捐建的鉴真图书馆开馆,设于馆内的扬州讲坛于同期开讲。多年来,扬州讲坛邀请各方名家前来义务开讲,星云大师也多次回乡,登临扬州讲坛。2010年3月20日,星云大师在家乡首讲,畅谈他是怎样从扬州走向世界。

扬州文化学者顾风向中新社记者回忆,2015年,星云大师到鉴真图书馆连开3天的讲座,座无虚席。因场地受限,很多人站在图书馆外通过大屏幕听讲座。“那时他年事已高,视力变差了,但坚持开讲。”临走时,大师仍不忘与家乡人民深情告别。

资料图为2015年10月12日,中华文化研究院大楼(星云楼)在南京大学启用,星云大师为自己的雕像揭幕。 图/中新社记者 泱波

星云大师致力于促进两岸交流,在无锡宜兴复兴大觉寺,捐建中国书院博物馆、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大楼(星云楼),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和谐。

星云大师曾在受访时说:“我一以贯之的心愿就是两岸和平。”2009年3月,在无锡举行的世界佛教论坛上,星云大师表示:“台湾没有台湾人,台湾哪个不是中国人?”

“星云大师把自己的心力倾注在公益事业、大众事业中,也把一粒粒善缘的种子、和平的种子播撒世界。”一位扬州市民说。(完)

星云大师:圆寂没有舍利子,被称“政治和尚”,他为何了不起

2023年2月5日,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安详圆寂,享年96岁。走到人生的尽头,他表示没有舍利子,舍去一切繁文缛节。

星云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积极推动两岸佛教交流发展。他童年曾亲历南京大屠杀,反对台独,期盼两岸和平。

对于两岸而言,星云大师受到万人敬仰。但有人质疑他是“政治和尚”,也有人好奇他为何圆寂后没有舍利子,这是为什么呢?他的一生到底为何了不起?

大家好,我是壹嘉文史,讲述传奇故事,感悟精彩人生,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点赞、转发!

01 出生

星云大师,原名李国深,1927年出生在江苏江都县(今江苏扬州江都区)。他家境贫寒,父亲李成保、母亲李玉英都是朴实的农民,家中子女4人,他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和姐姐,下有弟弟。

李国深出生时半边脸是红色,半边脸是白色,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恢复正常。在今天看来,这种新生儿红印很常见,或许是由于挤压、过敏等原因造成,但在医学常识匮乏的年代,吓得他的母亲差点不要他。

02 外婆和母亲是影响他一生的两个女人,

由于父母常年忙于生计,外婆刘王氏就一直带着他长大。因为外婆是虔诚的佛教徒,常年念经吃素,所以李国深四五岁便跟着外婆吃素。

李国深没有正式上过学堂,但对文字却非常感兴趣,他跟着外婆念《般若心经》,很小就能背诵寺庙墙上的《三世因果经》。他后来回忆说,自己的很多观念都是在文字中领略和获取的。

外婆是他一生最敬重的人,因为她勤劳贤良、性情温和,从不说人闲话。从小就教他善恶因果、行善助人、爱惜生命,所以对他影响至深。

他的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但安贫、知足,性格乐观豁达,她经常教育子女知福、惜福,母亲说福报就像银行里的存款,不能随便乱花。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母亲总是很看得开。有一次他看到母亲的衣服破了,他便提醒母亲是否该补补,而她却说“不是破了,是布不够”。母亲就是这样的性格,再难的事换个角度看就不一定是难事了!

星云大师非常感激父母生养了他,而且影响了他一生的性格,因果忠义、乐善好施的道理始终了然于心。

03 童年亲历南京大屠杀

由于家中贫穷,母亲身体不好,父亲便去了南京做点小生意想改变家中的境况。1937年在南京行商的父亲突然失踪,家人焦急万分,于是10岁的李国深便跟着母亲到南京寻找父亲。

来到南京,他发现这里犹如人间炼狱,到处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父亲不知所踪,他和母亲只好去死人堆里挨个找,可扒遍了死人堆都没有发现父亲的踪影。街上到处都是提着刺刀的日本人,李国深扛着两个小床单,和母亲跟着逃亡的人群拼命跑。

在南京呆了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仍然没有父亲的下落,他和母亲只好准备折返回家乡。

04 剃度出家,只因一句承诺

返家途径栖霞山时,李国深偶遇了南京栖霞寺的知客师,知客师随口问“小朋友,你是否愿意出家?”,李国深竟不加思索地回答“好啊”。

他这样回答,或许是由于从小就信佛念经的影响,也或许是因为之前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刺痛了他幼小的心灵,内心希望不再有灾难杀戮,所以希望吃斋学佛。

这一句随口的“好啊”竟被当了真,李国深被请进栖霞寺,面见了当家主持,因为出家需要得到父母的同意,所以母亲也一同被请了进去。

母亲对小孩子的随口一说当然不同意,所以婉言拒绝了主持。但主持与李国深一番交谈后,发现这孩子很有慧根,便一再劝说母亲,表示一定会好生栽培他。而李国深出家的心意也很坚决,他说“我已经答应了他,就不能反悔”,拗不过他,母亲只好同意。

因为这个无心的承诺,李国深便剃度出家了,那一年他12岁,拜了南京栖霞寺志开上人为师,法号悟彻,号今觉,是禅门临济宗第48代传人。

志开上人

05 法号“星云”的由来

出家时,本来师父给他取名“今觉”,意思是“今天觉悟”,后来他在《王云五大辞典》中,无意中看到了星云图,他认为星云二字宽广而浩瀚,能在黑暗中带给人们光明,于是便把名字改为了“星云”。

在栖霞寺学佛的岁月里,战争的硝烟依旧未停,炮声连连,星云每天都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独自跪在空旷的佛堂里祈福修行,希望灾难尽快过去。所以养成了天天修行的习惯,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那时饥饿成为了家常便饭,一个月都吃不上一顿饱饭,不过想到战争岁月的艰辛和师父的不易,星云很感念寺院对他的照顾。所以,学会忍耐也成为了他一生的习惯。

那时他学佛却不是很认真,因为总是花时间去看小说,特别是历史传记、文学作品,他都统统读了个遍,师父经常批评他不用功读经论,但无意中成为了星云的一笔知识财富,因为读书多,练就了好文笔。

06 辗转赴台

七年后,星云去常州的天宁寺做苦工,后来又转到了镇江焦山佛学院去学习,20岁时他结束了学习生涯,去了江苏宜兴白塔山大觉寺,之后内战爆发,他辗转又到了南京的华藏寺。

因为时局动荡,在得到家师允许后,1949年春,星云组织了70多名青年僧侣救护队,漂洋过海去了台湾。南京解放后,本来一行人打算回到大陆,不料台湾实行戒严,阻挡了他们的回乡路,却成就了星云大师的一生。

07 了不起的弘法之路

当时在台湾,星云大师人生地不熟,又遇到台当局严查来历不明的人员,所以他被警察逮捕,关进了桃园一个破旧的仓库里。几经周折才从旧仓库跑了出来,他辗转来到了桃园的圆光寺和新竹的灵隐寺,靠着帮寺院看护山林,才算有了稳定了生活。

闲暇之时,他就趴在草地上写书,写下了《无声息的歌唱》、《玉琳国师》、《释迦牟尼传》等多本佛学书籍。

他把微薄的收入都用来购买佛教书籍,捐赠给当地的寺庙,经常忍受饥饿徒步各地去讲经说法,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人来学习佛法。后来他在宜兰成立了青年团体,以办文艺社、读书会的形式弘扬佛法,吸引了更多的信徒。

后来,星云大师觉得游学讲经的形式不能长久,也不能更好的进行佛法交流,于是他考虑开办佛学校,他看中了高雄的佛光山,打算在这里定居办学。

台湾佛光山由五座犹如莲花一样的小山组成,虽然它是一座荒山,却非常适合修建寺庙,学道修行。1967年,在星云大师及弟子的努力下,他们在这里一砖一瓦建起了佛光山道场,星云大师出任主持。

他制定了佛光山四大宗旨:培养人才、弘扬佛法、回馈社会、净化人心;制定了工作信条:给人信心、欢喜、希望、方便;造就了人间化、现代化、生活化的人间佛教;他在资金紧张情况下,坚持开办佛学夏令营、普门高中、西来大学、佛光大学。

星云大师一生创办了300多个道场,分布在台湾、内地、海外。还创办了9所美术馆、26所图书馆、16个丛林佛学院,遍布100多个国家,拥有上千个华人佛学社团。他本人获得了30多个荣誉博士,包括美国东方大学、香港大学、台湾辅仁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不仅如此,星云大师留下了2000万字的著作,这些书籍被翻译成英、法、日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并且重新编印了《佛光大藏经》,出版了白话版《中国佛教经典宝藏》。

08 说我是“政治和尚”,那是看的起我。

星云大师一生弘扬中华文化,致力于促进两岸和平,他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希望两岸早日统一。

早在1987年,星云大师就向蒋经国建言“开放回家探亲,让老兵们回到大陆探亲”,后来蒋经国的思想逐渐松动,星云大师的建言是先决因素。

1989年,星云大师受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邀请,到中国大陆弘法,他率领“国际佛教促进会”浩浩荡荡来到大陆。这是两岸佛教隔绝40年后,首次交融相会,这次盛会使得两岸交流跨越了一大步。

当年陈水扁搞台独,破坏两岸关系,星云大师也挺身而出,痛斥陈水扁忘祖,没有民族大义。

因为反对台独,所以星云大师经常被卷进政治斗争中,所以一些“有心人”就称呼他为“政治和尚”,但星云大师表示对政治不感兴趣,他只是出家人又不当官,只是一些政治人物到他的寺庙里吃饭喝茶,就成政治和尚了?

他的心愿是实现两岸统一,认为台湾人不能否认自己是中国人,他在海外讲学时,经常被问起他是哪国人,他明确地回答“我的祖国在中国,我是中国人!”

09 圆寂没有舍利子

星云大师出家70多年,早已悟透了生死,他曾说一年有春夏秋冬,人当然有生老病死。他曾目睹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在枪林弹雨中流亡,患糖尿病多年,晚年两次中风、骨头跌断,依靠洗肾维持健康,经历了许多苦难。

85岁时,星云大师曾立了5000字的遗嘱《真诚的告白》,表示人生走到最后,没有舍利子,舍去一切繁文缛节。所以他的圆寂典礼简朴之极,礼没有治丧委员会,也不念佛事,连花圈花篮都恳辞谢绝。

许多人好奇为何星云大师没有舍利子?

这是因为星云大师圆寂后是“真身封龛”,意思就是其肉身在缸内打坐,缸内置放石灰和木炭,消耗肉身水分和细菌,通常3-5年后成为“干尸”后,再以真金塑身,供弟子和信徒供奉。

不过,据说星云大师封龛后并不会用真金塑身,而是会火化,所以是否会留下舍利子还难说。

结语

或许有无舍利并不重要,因为据说舍利子的形成就是人体产生的肾结石,研究发现舍利子含有的元素就是钙、磷、硅等,并无特别之处。

重要的是,星云大师一生功德无量,尘缘虽尽,但浩气长存。遗憾的是,大师圆寂时并未看到两岸统一,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信不久的将来,他的心愿一定会实现!

#头条创作挑战赛##2022生机大会#

台媒:星云大师圆寂,晚年身体状况不佳,“一度喘到无法进食”

中新社台北2月5日消息,据联合新闻网、中时新闻网等台媒5日晚间消息,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创办人星云大师于5日安详离世,享年96岁。

据中时新闻网报道,星云大师晚年身体状况不佳,多次出入高雄长庚医院,近期因血压过低住进加护病房,4日“一度喘到无法进食,医护人员紧急为他洗肾,才得以舒缓”。

联合新闻网报道称,有消息说,这两天佛光山本计划施放天灯,但在活动前几日临时暂停,未说明停放原因。

目前佛光山尚未宣布星云大师离世的讯息。台媒预计佛光山及医疗团队6日将对外说明。

据新华社,星云大师出生于1927年,江苏江都人,12岁在南京栖霞寺出家,1947年从焦山佛学院毕业,1967年在高雄开创佛光山。他毕生致力于弘扬人间佛教,在全球创建300余所寺院,16所佛教学院,24所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等。

来源:中国新闻网、新华社等

编辑:刘丹

96岁星云大师2月5日圆寂 大师遗言:我没有舍利子

据报道,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国际佛光会创办人星云大师于2023年2月5日下午安详示寂,享年97岁。

星云大师1927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都县,1938年于南京栖霞山礼宜兴大觉寺志开上人出家。多年来,星云法师一直秉承“人间佛教”的理念,致力于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弟子万众,影响深远。

星云大师早在2013年便写下了他“最后的遗嘱”,大师在遗嘱中自述了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阐述了他对生死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对佛教的期许和热爱,情真意切,感动了无数人!

他说:对于人生的最后,我没有舍利子,各种繁文缛节一概全免,只要写上简单几个字,或是有心对我怀念者,可以唱诵“人间音缘”的佛曲。如果大家心中有人间佛教,时时奉行人间佛教,我想,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怀念,也是我所衷心期盼。

星云大师遗嘱:《真诚的告白——我最后的嘱咐》

在贫僧出家七十多年中,经常讨论到生死的问题。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等于季节有“春夏秋冬”的循环,物质有“成住坏空”的还灭,人生当然有“老病死生”的轮回。

对于死亡,我从小就有一个不在乎的想法,数十年的人生岁月,在死亡的边缘来回也走过多次,如:枪林弹雨中流亡、监狱的蒙难、心脏的开刀,四、五十年的糖尿病,两次中风,骨头跌断,抽筋剥皮……,这许多苦难,贫僧都不计较。

中国有一句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在六、七十岁的时候,身体还很健壮,就想,活到八十岁就好了。哪里知道,又这样继续的活下来,当然人生总是生命有阶段性,我在八十五岁的时候,就预立遗嘱,但只是给佛光山的弟子知道我一些想法。这篇遗嘱我把它定名为《真诚的告白》,曾经对徒众讲说过一次,现在拿出来,又叫人念给我听一遍,就作为《贫僧有话要说》的一个总结吧!

下面就是《真诚的告白——我最后的嘱咐》全文:

各位护法信徒、各位朋友、各位徒众弟子们:

在这里要向各位做个真诚的告白。

我一生,人家都以为我很有钱,事实上我以贫穷为职志。我童年家贫如洗,但我不感到我是贫苦的孩子,我心中觉得富有。到了老年,人家以为我很富有,拥有多少学校、文化、出版、基金会,但我却觉得自己空无一物,因为那都是十方大众的,不是我的。在世界上,我虽然建设了多少寺院,但我不想为自己建一房一舍,为自己添一桌一椅,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佛教僧伽物品都是十方共有,哪里有个人的呢?但在我的内心可又觉得世界都是我的。

我一生,不曾使用办公桌,也没有自己的橱柜,虽然徒众用心帮我设置,但我从来没有用过。我一生没有上过几次街,买过东西;一生没有存款,我的所有一切都是大众的、都是佛光山的,一切都归于社会,所有徒众也应该学习「将此身心奉给佛教”,做一个随缘的人生。

我一生,人家都以为我聚众有方,事实上我的内心非常孤寂,我没有最喜欢的人,也没有最厌恶的人。别人认为我有多少弟子、信徒,但我没有把他们认为是我的,都是道友,我只希望大家在佛教里各有所归。

我没有什么个人物质上的分配,说哪一块钱分给你们,哪一块房舍土地分给你们,也没有哪一个人拿什么纪念品。你要,那么多的书,随便在哪里都可以取得一本做为纪念;你不要,我有什么良言好话也没有用。我只有人间佛教供你们学习,只有道场供你们护持。

我对大家也没有何好、何坏,在常住都有制度,升级都有一定的标准,但世间法上总难以平衡,升级的依据:事业、学业、道业、功业,这里面大小、高低、有无,看的标准各有不同,都与福德因缘有关。所以大家升级与否,不是我个人所能左右,这是我对所有的徒众深深抱歉,我不能为你们仗义直言,做到圆满。不过,你们也应该学习受委屈,宗务委员会决议你们的功绩升降,出家道行,自有佛法评量,不在世法上来论长道短。

今后,我所挂念的是徒众的调职,佛光山它不是政府,但是单位多,又有调职制度,传灯会竭尽所能安排适能适任,对于个人所长、想法纵有所差,大家都要忍耐。世间难以论平等,我们要把它创造成和平、美满的人生,但也要看在哪个角度来论平等。未来如有不同意见,大家要依循《佛光山徒众手册》,可以更改,但要经过大众的同意。

我一生,人家都以为我创业艰难,事实上我觉得非常简易;因为集体创作,我只是众中之一,做时全力以赴,结果自然随缘。许多人以为我善于管理,事实上我只是懂得“无为而治”。感谢大家互助合作,除了戒律与法制之外,我们都没有权力去管理别人。对于世间的一切,来了,并没有觉得欢喜,去了,也没有觉得可惜。总想,人生应该任性逍遥,随缘自在,能够与道相应、与法相契,就是最富有的人生。

我一生,服膺于“给”的哲学,总是给人赞叹、给人满愿;我立下佛光人工作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因为我深知结缘的重要,心里只想到处结缘、到处散播佛法种子。我立志兴办各种教育,因为从小我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读书,明白教育才能提升自我,改变气质。我也发心著书立说,因为从佛陀那里一脉相承的法水流长,我不能不把心里的泉源用来供应世间。

我这一生奉行“以退为进,以众为我,以无为有,以空为乐”的人生观,凡我出家弟子,都应本诸出离心,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生活要求简朴,不要积聚。过去三衣一具、头陀十八物、衣单两斤半,这许多优良传统,都合乎戒律,都应该深思熟记。佛光弟子不私自募缘,不私自请托,不私置产业,不私造饮食,不私收徒众,不私蓄金钱,不私建道场,不私交信者,大家都能这样做到,佛光山的法脉会更加光耀永远。所谓“光荣归于佛陀,成就归于大众,利益归于社会,功德归于信徒”,大家应该好好奉行。

须知“佛道遍满虚空,真理充塞法界”,法界一切都是我的,但形相上的无常,一切都不是我的,不要对世俗有太多留恋。人间佛教虽然不舍世间,但是「犹如木人看花鸟”,不要太多留意、太多分别。时时以众为我,以教为命,在佛道上安身立命。

凡我徒众,拥有佛法就好,金钱、物质,尽量与人结缘,因为那是人间共有的财富。对于财务经济,点滴归公,我们每个人一切都是常住供应,不需纷争,不要占有,只要大家正信办道,生活应该不足挂虑。也希望徒众不要为世间这种衣食住行太多的分心罣碍,此实不足道也。

我希望常住净财要用于十方,不要保留,这才是佛光山未来的平安之道。除了道粮需要以外,如果还有净财,一律都布施文化、教育、慈善。佛光山取之十方、施之十方,我们要济助急难,关心鳏寡孤独,或随缘做些施舍予贫困民众。因为灾难、贫苦是人间的不幸,急难救助,这是理所当然要给予一些助缘。

佛光山、佛陀纪念馆等土地以及所有的别分院道场,都不是国有的,也不是租借的,都是常住陆续以净资购买。所有一切全为佛光山常住所有,没有与人合股共业,没有牵连,也没有借贷,常住开山以来,从未向外借贷。

对于那许多别分院道场都要好好辅导、整修,给予信徒方便。如果实在不能维持,得到宗委会和信徒的同意,把它结束,净财集中到教育、文化、公益基金,私人不可分配。和佛教界、道友都不共金钱来往,要有来往就是布施,没有偿还,不可借贷,免除日后纷争。

我这一生信仰佛陀,以佛陀为我的导师,为我的道路。未来,大家在佛道的修学上,佛陀、十大弟子都是我们的榜样,佛教的宗门祖师都是我们的模范。在佛法的弘传上,世界各地的道场,要尽量给予本土化,请当地徒众住持;我对人间佛教的所有言教,都要能传达到家家户户,为人所接受。

我一生,以弘扬人间佛教为职志,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凡有助于增进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苦,要视为我们增上缘的力量;无常,不是定型的,可以改变我们未来的一切,促进人生的美好;空,不是没有,空是建设有的,要空了才有,我一生一无所有,不是真空生妙有吗?

我坚信人间佛教必然是未来人类世界的一道光明;说好话是真,做好事是善,存好心是美,让三好运动的真善美要在社会里生根。智就是般若,仁就是慈悲,勇就是菩提,要努力做到,让戒定慧在我们的心里成长,以实践菩萨道做为我们人间的修行。

人间佛教的本源发自于佛陀,现在已经成为普遍的气候;所以佛光山、佛光会的发展,必定会成为佛教界一个正派的团体。但世间的人事各有所执,自古以来,在印度就有上座部、大众部,传到中国有八大宗派,在教义上实践理念各有不同,无可厚非,但如果在人我是非上较量,那完全不能契合佛心。

假如你们有心,为团结佛光僧信四众,可以效法过去古德圣贤成立一个宗派;但所谓创宗立派,则是看后代行人的作为,如果后来的人对佛教有所贡献,又众望所归,有个当代佛教的宗派来为佛教撑持,做擎天一柱,这也未尝不可。

对人间佛教弘法事业方法有所不满意的,所谓“我执已除,法执难改”,要另立门户,我们也要有雅量接受这种佛光的分灯法脉。只要对宗门没有伤害,不要给予排挤,还是要给予包容。

我们的理念不在于自我的成就,是在于佛法能够传承,不分男女老少。在“佛光大道”上,僧信四众现在已有规模,佛光山的僧众比丘、比丘尼要担纲,佛光会的优婆塞、优婆夷也要出一些人才,有所发挥,彼此不容分散力量,凝聚共识,让大家有团聚的向心力,使佛光会日日增上,俾使佛光普照、法水长流。对于佛光会会员在社会上合乎八正道精神意义的事业,都要鼓励,大家相互帮助发展。

佛光会永远为佛光山教团所属,僧信和谐,不争彼此,不必对立,等于空有是一体两面。佛光山已经推行民主的制度,今后佛光山和佛光会的领导人,都按照常住的循序,不要有所争论,要以大众意见为归。

我倡导“平等”,深信男女、贫富都在平等之中,不可以有所歧视。众生皆有佛性,情与无情,都能同圆种智,所以我从“人权的尊重”到“生权的提倡”,希望彻底落实“众生平等”的精神。大家对山上的老树、小花,要多多爱护,山下的村民、百姓,应该给予关怀;育幼院的儿童要多多鼓励,精舍赡养的老人要时常慰问,对开山的诸长老要给予尊重。

我对两岸视如一家,我对世界都如兄弟姐妹,我希望把美好的因缘留给人间,把佛法的情谊留给信者,把信心的种子留给自己,把无上的荣耀留给佛教大众。但愿普世大众,都能信仰因缘果报,希望每位仁者,都能奉行慈悲喜舍,把一切的心意留在人间。

人间佛教的事业:如办大学、电台、报纸、编辑出版、云水书车、养老育幼等,凡有利于社会公共事业的,都应该交由教团担当,给予支持,不可间断;滴水坊要把“滴水之恩”做得更加美好。对于佛光祖庭宜兴大觉寺,有缘分,要常去礼拜。我对社会的文教、公益数数尊重,所以有一个公益信托教育基金,现在已有十余亿元,除了少数由信众发心捐赠,全由过去的稿费和一笔字所得。今后,山上的长老可以护持,也希望佛教人士或热心公益者的遗产都可以参与进来,让公益基金壮大,更能造福全民,成为国家社会的一股清流。

像真善美传播贡献奖、三好校园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奖、星云教育奖等,其他再有项目,只要经济许可,将来都可以设立。我们对于社会总要增加养分,这是每一个佛教徒不可以推却的责任。

在教育上,开支最浩繁的,就是常住办的几所大学、中学等;若有缘分,无条件的赠予有缘人管理,不可买卖;如果卖学校,对那些募款办学的人怎么交代?这对佛光山的名誉不好,会给人批评。对于协助佛光山文化教育发展的社团,如有兴办,应该量力补助,以使其有心人更加团结。如有良言建议,甚至批评,只要是善意的,也不要排拒,要以“闻过则喜”的雅量接受,我们总要接受大家的意见,他人才会更加拥护。

我时常看到园艺组的徒众们在那里除草修花,看到环保组的同道们在那里做资源回收分类,看到工程组的修缮、都监院的服务、大寮里的典座,以及殿堂里的香灯、殿主等,那种投入,任劳任怨,实在是山上成功的动力,我只有感动、感激。没有大家的发心,何能有今日的佛光山?今后,对于客堂的接待,对于信徒的招呼,对于义工的参与,都要有种种教育训练,以使我们的教团更增臻完美。

所以,集体创作的精神,要永远的、无怨无悔的坚持下去,这是我一生的志愿。因为谁都不能单独存在,大家要互助互敬、共存共荣,那才是懂得佛法的核心精神,宁可以个人牺牲、忍耐,不要让常住和大众受到损失。

我的乡亲前辈唐朝鉴真大师,经过多少磨难到达日本弘法传播文化,在七十五高龄,自知归乡无望,他写下遗偈:“山川异域,日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在人生的生命之流里,如同大江东去,终会有再回来的一日,人的生命一期圆满,还会有另一期生命的开始。

人类不能独居于世间,生活需要士农工商的供应,生存需要地水火风的助缘;大自然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我们的生命,大家要爱惜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要帮助地球上的一切众生,因为他们都是曾经给我、助我的人,对我们都有恩惠。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因缘里,要彼此相依相助。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没有带来,死也没有带去”,回顾自己这一生,我不知道曾为人间带来什么?但我带走了人间多少的欢喜、多少的善缘。我难以忘记多少信徒对我的喜舍、对我的护持、多少同门的祝福,我也难以忘记刻骨铭心的助缘。我这一生所受到的佛恩、友谊,真是无比浩荡,我应该在人间活得很有价值。我愿生生世世为佛陀奉献,为大众服务,以此上报四重恩。

现在,我虽然快要带走了你们对我的尊重,带走了你们给我的缘分,带走了你们对我的关怀,带走了你们与我的情谊,未来我会加倍补偿你们。我一生所发表过的言论,如:“集体创作、制度领导、非佛不作、唯法所依”,又如传法说偈:“佛光菩提种,遍洒五大洲,开花结果时,光照寰宇周。”希望大家都能谨记、实践。所谓“有佛法就有办法”,凡我信者,要实践慈悲、喜舍、结缘、报恩、和谐、正派、服务、正常、诚信、忍耐、公平、正义、发心、行佛……这些都是佛法,能够实践,你就会有办法。

我一生虽然遭逢大时代的种种考验,但我感到人生非常幸福,我享受苦难、贫穷、奋斗、空无;我体会“四大皆有”,我感觉人生“花开四季”,佛陀、信徒给我的太多了。虽然出家,注定要牺牲享受,但其实吾人也享受了牺牲的妙乐,我觉得在佛法里的禅悦法喜,就已享受不尽了。

对于人生的最后,我没有舍利子,各种繁文缛节一概全免,只要写上简单几个字,或是有心对我怀念者,可以唱诵“人间音缘”的佛曲。如果大家心中有人间佛教,时时奉行人间佛教,我想,这就是对我最好的怀念,也是我所衷心期盼。

最后我所挂念的,除了信众的幸福安乐,要重视世界各地办的大学,这也是我们的根本;山上的大众,尤其丛林学院的师生,他们未来都是佛光山菩提种子,要他们健全、发心,人间佛教才能长久与天地同在,与大众共存。

法幢不容倾倒,慧灯不可熄灭,期愿大家未来都能在人间佛教的大道上继续精进,大家相互勉励,共同为教珍重。

我最后要说的是:

心怀度众慈悲愿,身似法海不系舟;

问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星云于佛光山开山寮

星云大师生前所作《佛光祈愿文》,通过祈愿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使心灵得到深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全社会坚定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孝顺父母、利益众生的思想。情感真挚,令人动容,彰显了佛家的慈悲情怀。

每一篇都是内心深处感动的表露,是生命向上善美的希望,我们翻开这一页页的祈愿文,一念的谦卑、柔软,将化为心头的和风、阳光,让我们拂去生活的尘埃,点亮心灯。是连接心灵的桥梁,晨昏诵读,净化身心,增长福慧,增添慈悲。

如今星云大师虽了脱尘缘,舍报西归,但师父对我们的恩德和教导,永存心间!

祈愿星云大师高预海会,莲登上品,不舍众生,乘愿再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