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五福临门指一个生肖(五福是哪五福生肖)

五福临门指一个生肖(五福是哪五福生肖)

“肥猪旺福、五福齐聚”猪年生肖邮票是如何产生的?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 题:“肥猪旺福、五福齐聚”猪年生肖邮票是如何产生的?

新华社记者赵文君

2019年是生肖猪年,5日发行的生肖猪邮票首次完整体现“全家福”概念,呈现出“肥猪旺福、五福齐聚”的喜庆氛围。这套生肖猪票有哪些设计灵感?邮票的画面设计和艺术绘画有什么不同?记者就此专访了生肖猪邮票设计者韩美林先生。

2019年是农历己亥年,即生肖纪年的猪年。猪在十二生肖中居第十二位,与十二地支配属“亥”。古人用表示“收藏万物”的亥字来结束十二地支的循环历程,喻示万物归根,生命伏藏。表示伏藏的“亥”之后,紧接着就是表示新生命诞生的“子”,所以猪成为生命和时间循环周期的临界点。

韩美林设计绘画的生肖猪票通过深挖文化理念,以“家”的核心概念,将生肖的形象特点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巧妙结合,赋予生肖形象以“合家欢”的生动设定。邮票第一图为“肥猪旺福”,肥猪肚藏乾坤,憨态可掬,以奔跑的动态表现灵动生风的喜感,象征着正在奔向美好生活。第二图为“五福齐聚”,两只大猪和三只小猪同时出现,其乐融融,寄托新春佳节合家团圆、五福临门的美好祝福。

众所周知,韩美林先生擅长画动物。“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与生肖邮票颇有渊源。”韩美林说,1983年发行的第一轮生肖猪邮票、2017年的第三轮生肖鸡邮票,都是他一手创作、绘制的。“一枚小小的邮票只有方寸空间,画面创作乃至用色都不能太复杂,否则效果就会杂乱无章。”韩美林说,与绘画相比,邮票更是代表了国家形象、承载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国邮票要有中国味,邮票设计要突出民族性,同时也要走向世界。

走进韩美林的画室,中间一张数十米长的画桌格外吸引人。这张画桌上的物品琳琅满目,堆积如山的画册、一摞摞垒成几十本的构思本、各种小动物的雕塑模型,至于各种画笔、颜料更是俯拾皆是。围着画桌转一圈,仿佛随手就可以抓起笔作画。

韩美林说,他喜欢用一种厚厚的构思本创造手稿。这种构思本从外表看有点像影集,里面都是白色的画纸,最薄的一本也有200页厚度。随手翻开一本,每一页画纸几乎都画满了,连一点空白的角落都没留下。零碎的小角落里填满了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动物,有熊猫、小兔、鸡、老虎等,憨态可掬、呼之欲出,没有一个重样的。韩美林笔下的动物,有的模仿孩童形象谐趣横生,有的展现母爱光辉,从他的手稿本里,完全能感受到这种风格的统一。正所谓画如其人,韩美林先生已经83岁高龄,手稿本里还洋溢着掩不住的天真和童趣。

天道酬勤这句话,当下对于韩美林先生,依然适用。像这样的构思本,他现在几乎每天用完一本,全部用于创作手稿。说话间,韩美林拿来几张白纸,随手快速画了几幅生肖猪。他说,作画的娴熟,不仅是因为平日勤奋练习,更多源自不断涌现的灵感和创作热情。

“画家的积累就如同天上积攒的云彩,有合适的时机就会下雨。有时下小雨,有时要下场倾盆大雨。”韩美林说,灵感只能来源于生活。现在他每年仍出国游历,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地跑一跑,行程上万公里,饱览世界的风土人情。

时隔36年再度创作生肖猪票,有什么不同?“那时画猪比现在‘困难’,一幅手稿起码要花上五六天时间。”韩美林说,即便如此,1983年的生肖猪邮票,也是他从上千幅手稿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美术如果光搞理论,那就要了命了,光卖嘴可不行,必须要有真正的动手能力。”韩美林目前担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常常对几个博士生强调,不能只顾研究理论,更要重视实践。“不搞空头的理论,才是艺术家的理论。艺术家的天职,就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把美和快乐送给人民。”韩美林说。

五“虎”=五福!这五份福气你值得拥有

广西故事|福虎赓新

虎面铜鼓

“我的爷爷几代人他们都做铜鼓,所以我们每年过大年的时候,每年三十晚,要供这个铜鼓。”

对于民间工艺师韦启初而言,与铜鼓相伴是他的日常,今年的春节更是不例外。

韦启初:

男,壮族,1963年出生,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广西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会员,2012年创办韦启初铜鼓铸造大师工作室,擅长铜鼓铸造技艺。2012年12月被授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代表作品《壮乡鼓王》《一路平安鼓》《铜鼓王》等。

为迎接虎年,今年59岁的韦启初带着8岁的孙子韦博弈共同完成了一场特别的“爷孙”手工艺活动——制作一面虎主题的铜鼓。

在设计之初,韦启初却犯了难。广西目前没有发现虎年主题的铜鼓,只有在12生肖上有虎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已经比较模糊,这让他无从下手。最后,通过翻阅大量资料,他在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中找到了灵感。

壮族铜鼓:

在岭南地区,壮族是使用铜鼓历史绵延最长的一个民族。对于广西壮族群众而言,铜鼓是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等节日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习俗。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只老虎置于鼓面,五个福字分隔其间。这是韦启初精心设计的铜鼓“五福临门”。在经历了设计、制模、溶铜到浇铸成型等一系列过程后,这面虎主题铜鼓终于大功告成。

奋力一击,浑厚的鼓声荡漾四方,寄托着韦启初对于新年的美好祈愿。“我做这面五虎铜鼓,是寓意五福临门。希望虎年大家长寿、康宁、富贵、德高,子孙满堂 。”

虎器虎礼

广西曾经是华南虎的一个主要活动和栖息繁衍地。从有关史料的记载来看,华南虎不仅广泛分布于广西的森林、山地,而且栖息于丘陵、平地,甚至出没于城镇,漫游于乡村。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昭州(今广西桂林市平乐县)代郡守时就曾写下《昭州》一诗,描绘了当地“虎当官道斗,猿上驿楼啼”的景象。在清朝《(雍正)广西通志》一书中,更是频频记载着虎入县城的事件。

图丨唐李商隐《昭州》

图丨清朝《(雍正)广西通志》

在尚未制造出与猛兽斗争的工具前, 人类出于对虎的敬畏,把虎视为通天的使者和神衹。出于对于虎的崇拜,从夏商周时期开始,许多青铜器上便装饰有虎的图案。

1971年,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出土了一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盛酒器皿。它的肩部巧妙地装饰了两只张开大口、站立回首的老虎,人们给它命名:双虎耳蟠螭纹铜罍。

图丨双虎耳蟠螭纹铜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在秦统一岭南以后,大规模的移民来到岭南地区。这些移民带来了先进的汉文化与生产技术,广西慢慢从火把照明时期步入使用灯具的时代。

智慧的民间匠人对虎的形象进行加工,使得原本庄严肃穆的虎元素更加灵动写实。

1958年,在梧州市云盖山一座汉墓中出土了一盏虎座陶灯,高15厘米,陶底座伏卧着一只老虎。它的背上插着灯盏,尾巴翘起与灯底相连形成灯把,融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身。

图丨汉代 虎座陶灯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再后来,虎的形象也随着时代所赋予的审美倾向不断改变。

图丨隋代 淮南瑞兽十二生肖铜镜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图丨清代 青玉虎钮钺形珮 南宁博物馆

图丨清代 室上富足镜心绣片 广西民族博物馆

从肃穆威严的青铜虎,到精美细腻的丝绣虎,虎姿百态,记录着先民的生产劳动与民族的文化传承。

虎头虎爪

“摸摸虎头,吃穿不愁。”虎头帽几乎是与百姓最为亲近的虎形象,它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北朝晚期。

早期的虎头帽与佛教艺术中的护法神形象紧密联系, 古人期望孩童能得到驱邪镇恶的天王佑护,虎头帽逐渐在中原地域广泛传承, 并扩大到其它地区。

图丨虎头帽 广西民族博物馆

广西汉、壮、苗、瑶、布依等世居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虎头帽。 多民族聚居的特质使得虎头帽的样式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在苗族,绣技精巧的苗族人将丝线拆分成8至16股进行刺绣,令帽饰更显精美细腻。

除了传统的虎元素,微微翘起的胡子更代表了狮的意象,点缀的蝴蝶纹样也暗含着寓意,彰显出广西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今天,儿童佩戴虎头帽的习俗已不多见。但在广西红瑶民族中,带有“老虎爪印”的妇女服饰,却得以世代流传。

红瑶自称“尤诺”或“尤念”,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瑶族一个支系。在红瑶民族的妇女服饰背后腰部位置,均装饰有两个呈斜“十”字架形的几何化图案,红瑶人称之为“老虎爪印”。

红瑶服饰上“老虎爪印”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皇帝上山打猎,却与随从走失,在森林中迷了路,不巧路遇一只猛虎朝他扑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路过的瑶姑用箭将虎射倒,救了皇帝。为了感谢这位勇敢的瑶姑,皇帝砍下虎爪,沾上虎血盖在瑶姑的衣服背后。由此,人们一旦见到身着老虎服饰的人,就明白此人是皇帝的救命恩人。

红瑶人将这一生动的传说织在了日常生活的服饰上,特殊的“老虎爪印”承载着族群的记忆与对祖先的价值认同。

虎形虎意

千百年来,虎在画家的笔墨之下常画常新。不论是形神兼备的传统工笔画,还是融入现代审美的趣味画作,都为虎的形象注入了鲜活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化的底蕴。

为了迎接虎年到来,以画神仙鱼独步画坛的吴学斌,也提笔创作了一组虎图。在他的笔下,虎不威不怒,甚至笑脸相迎,令人倍感新奇。

相较于描摹自然界中的“真老虎”,吴学斌笔下的虎多取材于布老虎、泥老虎等民间手工艺品,突出强调虎的活泼可爱。

另类的“虎气”之下,人情味却更浓了。谈到对虎的理解,吴学斌面带笑意地回答,“在我的画里面,这个老虎全身都可以摸,它很可爱就跟大猫差不多。鲁迅都有一首诗的写道: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小於菟就是小老虎。“

鲁迅《答客诮》: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近年来,相比于马、牛等常见物象,自然界中的虎却陷于濒危处境。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虎的形象与精神又该如何转变与呈现?这成为越来越多动物题材创作者的课题。

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教授喻湘龙,结合现代老虎的最新形容词“肥、萌、圆”等等,融入家庭温情与生活情趣,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他将国画的笔法与漫画特点相结合,创作了虎年12个月的系列画作。

不仅如此,他的不少灵感与他的家庭有关:他的妻子周彤从事设计工作,经常成为她画作的原型。

图丨喻湘龙作品《母老虎》

图丨喻湘龙作品《爱老虎油》

喻湘龙负责作画,周彤负责文案,两人配合如虎添翼,他们的画册预计在虎年出版。未来,他们希望把作品做成文创产品,将中国传统虎年文化与时尚元素,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透过“虎”的纹饰、图案与符号,充满想象的生活意趣和丰富的民族内涵在八桂大地传扬。壬寅年将至,人、虎、自然的故事还等待着新的书写,不妨迈虎步,添虎翼,感受虎虎生威的新一年。

1月31日(大年三十晚)19:35

广西卫视播出的《广西故事——福虎赓新》

漫画作者:喻湘龙

编辑|骆泽聪

责编丨卿林强

农村春联“四时春作首,五福寿为先”,“五福”指的是什么?

临近春节,农家习惯,家家户户门窗都要贴春联。在农村,不管是畜圈门还是厕所门,只要有门窗的地方,都要贴对联,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1、传统春联中的数字

在农村的春联中,上联出现了一个数字,下联必定有一个数字来对仗,才对得上。比如,现在一些企业的大门、商家的门脸、从事经商职业的人家,春节时喜欢贴出“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春联。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镇,只要你留心,均可看到这幅对联。

这里以此对联为例,说说传统春联中的数字。

这里的“四海”“三江”都带有数字“四”和“三”。而这些数字的说法,并非信口开河,大多在历史上文献典籍之中都有据可查。

比如说四海,现在的年轻人学过中国地理,可能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也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四海龙王的传说,即东海龙王、南海龙王、西海龙王、北海龙王,于是,有人便把四海说成是东海、南海、西海、北海。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

古代所谓四海的“海”,与现在的大海的意思不同。因此,古人说的四海,指的不是现在的海洋,而是古代的分布于四方的族群。我国古代典籍中均有解释。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雅·释地》如是解释:“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汉代经学家、文学家刘向的《说苑·辨物》有:“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是指人居住的地方,而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海洋。

四海的说法,是因为与当时华夏族居住在黄河流域为中心,四方皆有多数民族相邻而居,史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为四海,历史又总称为东夷、北戎、西狄、南蛮。后来,各民族大融合并走向统一,四海泛指全国各地。中国人自称中国国内为海内,称国外为海外。

三江之说,最早见之于《尚书》,指我国的黄河、长江和淮河,后来引申意义为范围很广,指全国各地。

2、五福在历史上的说法

春联“四时春作首,五福寿为先”也是一样,“四时”和“五福”这种带数字的说法,均是出自于古代的典籍之中,称引经据典。

四时(春联中又写作“三阳”、十二生肖年属相,如“牛年”等),我国从古至今均指春夏秋冬四季,到现在的意思都没有变化,农村人对四时、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非常熟悉,因为这些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如《论语·阳货》:“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又如唐代诗人韦庄在其诗作《晚春》中有“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五福,最早记载于《尚书·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这句话用现代汉语解释:一是长命、二是富贵、三是健康、四是道德良心得到满足、五是安稳得到善终。我国民间,提到五福时,一般就指这五福。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五福之说也是如此。我国古代有一种叫避讳的规矩,也就是说,与帝王的名字相同的字要避开,后来连父母及其他长辈名字中的字也要避讳。比如,我国古代称农历第一个月为“正月”,因秦始皇的名字为赢政,“正”与“政”同音,为了避讳,秦朝时期将“正月”改为“端月”,直到汉武帝颁布《授时历》时,才将端月改回“正月”,但“端月”的名称,与“正月”一起沿用至今。

五福的说法同样也经历了避讳的历史过程,因此,在后来多有变化。比如说,东汉时期,有一位哲学家、经学家、琴师、天文学家桓谭著有《新论》二十九篇,其中《新论·辨惑第十三》之中,因为避讳的缘故,把《尚书》五福中的“考终命”作了更改,变成“子孙众多”。之后,“五福”也随之变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子孙众多”了。

后来,关于五福,民间又出现了各种说法,各取所需。同时民间出现了“双福”、“多福”、“福寿双全”等说法,这些说法,在现在看来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但是,直到现在,《尚书》中的五福之说,依然是最普遍的说法。

3、“五福寿为先”的传统文化内涵

那么为什么说“五福寿为先”呢?

古人把四时中的春夏秋冬的“春”排在首位,把五福之中的寿排在第一位,自然也就是“五福寿为先”。也就因为如此,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命运长久而且福寿绵长,称之为第一福。

古代人们因生活水平、自然环境等生存条件恶劣,人们的寿命相对来说普遍比较短,人们都希望自己能活得长久一些,长命就成为古代人们最普遍的愿望。古人认为,即使其他四种福都很好,如果命不长久,都是身外之物,只有长命的人才能享受到其他的四种福。其实,现在的人们还是有着同样的愿望,都希望自己福寿绵长。

五福以寿为中心的传统说法,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既有文字符字表示,也有图案图形的寓意,民间把图案图形的寓意称之为“五福吉祥画”。我们今天不仅在春节年画能看到,平时在一些乡村的古村落的传统建筑、传统家具,以及家庭的平时日常生活使用的物器上,都可以找到其踪迹。旧时,一些老人的衣服上也有五福的图案。现在一些仿古传统服装上也有这种图案,只是稍抽象些,如果没有懂得这方面知识的人提醒,还看不出来。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蝙蝠的“蝠”与“福”同音,因此,蝙蝠就成了代表“福”的吉祥动物,民间吉祥画中往往用蝙蝠象征好运和幸福。五福表现在吉祥画里,由五只蝙蝠组成图案。比如“五福临门”,在大门上贴的年画中,一般都要在画里点缀五只蝙蝠。年画中的五只蝙蝠,代表新春的五个吉祥的祝福,用民间的吉祥语来表示就是:寿比南山、恭喜发财、健康安宁、品德高尚、善始善终。

我国最能体现“五福寿为先”的吉祥画为“五福捧寿”。画面上或者图案上,“寿”字居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周围为五只展翅飞翔的蝙蝠。同样是寿字居中,周围为五只蝙蝠,但每只蝙蝠之间用“卍”字相隔,那就既寓意“五福捧寿”,也表示“福寿万代”。“卍”字音与“万”字同音。

五福捧寿

这种“五福寿为先”的吉祥画,有的中间直接用“寿”字,有的用老人(寿星)代替寿字,有的用桃子(蟠桃)代替寿字。

我国乡村民俗活动中,一玼地方至今不保存着一种古老祈福文化活动,如钟馗故里、财神故里、刘海故里有“踩五福”习俗,用脚踩五只图画中的蝙蝠,寓意五福临门、福贵双全,五福随行等。

我国还一些乡村文化的巫傩文化中,有一种舞蹈叫傩舞,在傩舞中就有“跳五福”的内容。

旧时,乡村人们通过“跳五福”(有的地方称跳五通)来祈盼人寿丰年,幸福美满,福海无边等。现在这种祈福活动,随着年俗文化的淡化,各地乡村已基本消失,只是在一些旅游开发的村庄和旅游景区,作为民俗表演项目存在,但其中的民俗味道所带乡土气息很淡了,透出的是浓烈的商业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