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和团大师兄肺腑之言,说出“刀枪不入”的大实话,让人听着心酸
话说光绪年,山东闹了义和团,不知打哪天起,这股子邪风刮到天津卫,从河北来了一帮人,自称大师兄,先在杨柳青,而后是静海,接着是咸水沽,而后就进了津。
至于进津的义和团拳民有多少,到现在每个定数,据说连外来的,带本地,足足有十来万。天津卫多大点地方,义和团这一来,也就算“热闹”起来了。满大街提刀拿枪的师兄师弟,说着各地方言,让津门百姓看着脑袋都疼。
义和团拳民
这么多人,肯定要有个安顿的地方,道台大人可算发了愁,这多人往哪儿安置,只能任由他们擅闯民宅,自己找地方住。小门小户,师兄师弟们看不上,专挑大户,谁家院落最大,就住谁家。若是家中发现洋货,比如洋表、洋装、洋鼻烟儿,哪怕是一盒洋火,都有可能被“满门抄斩”。因此这些有钱人家上下打点,找中间人跟首领师兄谈条件,可在本宅设坛,吃喝本宅全管,但不许骚扰女眷,并饶恕子孙性命。
白花花的银子使出去,没有办不成的事儿。于是乎,那些有关系有门路的,首领师兄会在其门前挂上一张黄纸裁剪的大符。告知此地是某团系的坛口,不予外人再行骚扰。一众师兄师弟就在人家家里住下,好吃好喝好招待,每天开坛做法,要以法术驱散洋兵妖气。这“法术”大到什么地步呢?具忽悠之说,可将海水蒸发干净,让洋人的铁船开不起来。他要真有这能耐,龙王爷也不干啊。
影视剧中的义和团
大师兄每到一户,便称自己目睹洋人强占我国土,欺凌我百姓,广筑教堂,传播妖教,惑乱人心,动摇我大清国本,是可忍孰不可忍。今日某家在此开坛设法,定要跟这不是人揍的洋玩意儿斗到底,看看是他洋枪洋炮厉害,还是我铮铮铁骨厉害。
义和团坛口按乾、坤、震、坎、艮、巽、离、兑分为八大团系,每个坛口有总首领,下辖百余坛口,各自有大小首领管辖,每个坛口之中,弟子多达数千人,少则数百人。这小小卒子,一个个耀武扬威,自称“天兵神将下凡间,扶清灭洋在今天”。这一个说自己是身上附的是关羽关云长,他要过关斩五将;哪一个说自己是张飞张翼德,要三战吕奉先;再一个说自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金箍棒下有威风。总之每个人身上都顶着个神仙,就连烧火做饭的,也口称自己是火神爷转世。
义和团拳民
按理说“神仙”讲究清修,不吃荤腥。可这些位“神仙”则不然,他们在乡下吃够了又粗又糙的棒子面,现如今到了天津卫这花花世界,要改吃细白面,大馒头一笼接着一笼,大肉包子一屉接一屉,敞开肚皮可劲造。面粉之中以东洋白面最为上等,大师兄们最喜欢吃东洋白面,说是吃了洋人的面,就等于破了他的法,因此要多吃才行。
众“小仙”吃白面,首领大师兄可不吃这些俗物,他们要吃肥腻腻的红烧猪肉,要吃油渍渍的肥烧鸡,牛羊肉来者不拒,鸡鸭鹅多多益善,敞开腮帮子,咧开后槽牙,一个字——吃!
可见平日穷够了,如今赶上白吃白喝,不把肚皮撑爆都不算自己本事。吃得多,才显得我大师兄有真本领。来啊,上酒,大师兄要灌灌缝儿。
大师兄吃饱喝足,打着饱嗝,摇摇晃晃去开坛做法。什么天兵神将,纯粹饿死鬼投胎转世。
自从义和团大师兄们进了天津卫,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是那些底层百姓,愁的是那些商人巨贾,以及那些信洋教的洋教徒。当然,其中也不乏有许多借洋人之势作威作福的洋奴才。这些人多是地痞无赖,见洋人势力大,连道台大人都惹不起,于是摇身一变,加入洋教,十字架往脖子上一挂,说自己不是自己亲爸爸生的,而是主在第六天生的他,他是主的儿子。现如今有“主”在后面撑腰,这帮家伙恶吃恶拿,欺男霸女,做尽坏事。
这种祸害被铲除不值得可惜,可其中也不乏有许多好人遭受连累,比如有些学生用钢笔写字,这便是通洋卖国的罪证,是要杀头的。当时紫竹林设有海关衙门,许多知识分子在此处办公,不想义和团的师兄们闯进紫竹林,见学子们使用钢笔、墨水、挂洋表,便将一众学子列为通洋的二毛子。可怜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人,全做了这些大字不识一个愚蠢之辈的刀下之鬼。国家栋梁成了冤死鬼,实在令人痛惜不已。
天津紫竹林的知识分子
天天叫嚣杀洋人保大清,结果洋人就真的来了。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大沽口失守,洋兵从大沽口一路杀到津门,原本军粮城一代驻扎几个大坛口,有上千弟子在此坐镇。这是洋人进津的必经之路,按理说那些刀枪不入的弟子们能顶上一阵子,起码宰几个洋兵显显威风。结果听到炮声之后,没等开打,先行解散。洋鬼子一兵未损,大摇大摆进了天津。义和团师兄师弟们跑了,可沿途老百姓跑不了,结果遭了殃,死的死,杀的杀,死伤难以计数。
咱有嘛说嘛,尽管义和团装神弄鬼,但到了关键时刻,也的确起到一些作用,真就跟洋人玩了几场恶战。当然,全部以失败告吹。
影视剧中的义和团
在开战之前,又是饮符水,又是请神上身,从一请唐僧诸葛亮,二请八戒孙悟空到五大家仙、土地、灶王,把中国人信奉的佛祖圣贤、乃至于怪杰奇才,一切存在过或不存在过的人或神,全部“请”到自己身上。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子虚乌有的谎言上,带着这种愚昧和无知以及一腔热血朝着敌阵冲杀而去。在枪炮声中,如稻草一样一个个倒下,最终与泥土融为一体。
天津旧档案记载,单紫竹林一处就横尸三里多地,东北角、西北角两地,拳民、清兵、百姓尸骸堆积如山,令闻者伤心见者流泪。
天津海关衙门官员
不是说“刀枪不入”吗?怎么刚上阵就被打成筛子眼儿?在一位津门大师的回忆录中,曾记载到一位义和团首领大师兄在出发迎敌之前,留下的一段话:“不在义和团,让洋人欺负死;在义和团,跟洋人拼死。欺负死了,咱死他活着。拼死了,还能搭上一两个。我死了,师弟上,师弟死了,还有师弟,这就是刀枪不入!”
说到底,所谓的“刀枪不入”就是拿人命来填,听起来是这么个理儿,却让人无比心酸。
影视剧中的义和团
不可否认,义和团之中滥竽充数之辈数不胜数,但也绝非全部乌合之众,其中也有那么一些真豁出性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好汉子。任何组织都一样,成员有好有坏,断然不能一概而论。看事物要看全面,不能单看一面就说好或不好,若固执己见,就是管中窥豹,只可见其中一斑。
好了,陋文一篇,就此打住。关注大狮,听大狮讲老年间的段子给你,
殷商文史(四)——商丘火神祭祀及其影响
商丘火神祭祀及其影响
从远古至今,商丘的火神祭祀延续了几千年,波及了华夏许多地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探讨商丘火神祭祀的义蕴,对理解和继承优秀历史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商丘火神源于上古时期。据《左传·昭公元年》载:“昔帝喾高辛氏有二子,长曰阏伯”,“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宋·章如愚《祀大火》载:“太常礼院言:阏伯为高辛火正”。元代脱脱(元中书右丞相)等编著的《宋史》载:“礼官议:‘阏伯为高辛火正’”。
《汉书·五行志上》曰:“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左传·襄公九年》记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
商丘人世代相传,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之子阏伯被帝喾封在商丘为“火正”,管理火的事务,阏伯终日为火事操劳,引来火种置放在高丘上,上面搭一个遮雨的篷子,天上下雨不能把火浇灭,河水泛滥也不能把火浸灭。阏伯又带领人们四处寻找柴草使火能够持续。在阏伯管理下,火给百姓带来了幸福,生产和生活条件都大大改善。阏伯按照火星运行的规律以纪时,指导当时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让人民得到了利益。因此,人们感激阏伯,都说他是天上的神仙下凡给百姓造福来了。阏伯死后,人们怀念他的功德,都怀着崇敬的心情,以当时最厚的葬礼把他葬在他生前保存火种和主星辰之祀的高丘上,从此开始了对阏伯的祭祀。《商丘县志·阏伯祠记略》云:“陶唐氏以为火正,曰伯者,所以有功而食其墟。……伯,火官,掌祭火星,行火政,后世以为火祖。”
唐·孔颖达解释说:“传言‘以为政’者,以为救火之政耳。”阏伯掌祭火星,行火政,就是一掌祭火星,二管理人间之火事。唐朝初年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说:“祈,求福也。禳,除祸也。”对阏伯的祭祀,主要是祈祷以求福除灾。
先秦时期,“火正”已是常设之职,定期发布行火、禁火、改火命令,在民神杂糅的文化环境下,火官也兼有祭祀的身份,负责“敬天授时”。《文献通考·卷八十·郊社考十三》说,到汉朝时期,“宣帝立岁星、辰星、太白、荧惑(指火星)、南斗祠于长安城旁。”“平帝时,王莽奏:‘分群神以类相从,为五部:兆镇星从黄帝,岁星从青帝,荧惑从炎帝,太白从白帝,辰星从黑帝。’”汉朝祭祀火神仍是大事。
至唐代,由于经济的繁荣,由原来的单一的祭祀逐渐转向了祭祀、娱乐、贸易、交流等多元化形态。
宋朝王明清《挥麈录(后录)》记载:“太祖皇帝(赵匡胤)草昧日,客游睢阳,醉于阏伯庙,梦中觉有异,既醒,焚香殿上,取木王丕珓以卜平生,自裨将至大帅皆不应,遂以九五占之,珓盘旋空中。已而大契,太祖益以自负。”晏元献曾以诗题庙中:“炎宋肇英祖,初九方潜鳞。尝用蓍(shī)草占,来决天地屯。唐契大横兆,謦咳如有闻。”说明五代时阏伯庙便是人们占卜、祭祀、祈禳的地方。
因为赵匡胤在后周时曾任归德军节度使,做了皇帝后以归德古名“宋”为国号,名为宋州的商丘后来被升为南京应天府。《宋史·朝日夕月九宫贵神高禖大火寿星灵星风伯雨师司寒蜡七祀马祖酺神》记载:“大火之祀。康定初,南京鸿庆宫灾,集贤校理胡宿请修其祀,而以阏伯配焉。礼官议:‘阏伯为高辛火正,实居商丘,主祀大火。后世因之,祀为贵神,配火侑食,如周弃配稷、后士配社之比,下历千载,遂为重祀。祖宗以来,郊祀上帝,而大辰已在从祀,阏伯之庙,每因赦文及春秋,委京司长吏致奠,咸秩之典,未始云阙。然国家有天下之号实本于宋,五运之次,又感火德,宜因兴王之地,商丘之旧,为坛兆祀大火,以阏伯配。建辰、建戌出内之月,内降祝版,留司长吏奉祭行事。’乃上坛制:高五尺,广二丈,四陛,陛广五尺,一壝,四面距坛各二十五步。位牌以黑漆朱书曰大火位,配位曰阏伯位。牲用羊、豕一,器准中祠。岁以三月、九月择日,令南京长吏以下分三献,州、县官摄太祝、奉礼。庆历,献官有祭服。”
仁宗庆历(1041-1048)年间,宋廷专门为祭祀官员设计了特殊的祭服,还命“商丘火祠坛庙有颓毁处加完葺之”。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张谔检正尚书五房事、判司农寺,认为天下祠堂庙宇每年都有香客烧香,利益丰厚,不如将它们由官方买断,改建在河流渡口和交易市场旁边,可以有更高的收益。王安石采纳了张谔的意见,并不上奏皇帝,直接由自己领导的衙门中书省下达指令,命令全国各地遵照实行。阏伯庙和微子庙都成了商贾交易之所。阏伯庙、微子庙已系百姓承买,阏伯庙纳钱46贯5百文,微子庙12贯文,并系三年为一界。时任应天府职的张方平以为大不妥,上奏论云:“阏伯远自唐尧迁此商丘之土,主祀大火,而火为国家盛德所乘而王,本朝历世尊为大祀。微子宋之始封君,开国于此,亦为本朝受命建号所因,载于典礼,垂之著令,所当虔洁,以奉时事。”请求不出卖阏伯庙和微子庙,“以称国家严恭典祀”之意。神宗览奏,对卖庙一事龙颜大怒,以为:“辱国黩神,此为甚者。”此事说明,在神宗朝,宋廷仍是把火神阏伯当做国运的庇佑神看待的。
《宋史》又载:“建中靖国(宋徽宗赵佶年号)元年又建阳德观以祀荧惑……有司请以阏伯从祀离明殿,又请增阏伯位。按《春秋传》曰:五行之官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祝融,高辛氏之火正也;阏伯,陶唐氏之火正也。祝融既为上公,则阏伯亦当服上公衮冕九章之服。既又建荧惑坛于南郊赤帝坛壝外,令有司以时致祭,增用圭璧,火德、荧惑以阏伯配,俱南向。五方火精、神等为从祀。”
徽宗朝时,火神阏伯地位更加显隆,政和年间(1111—1117),宋廷制定了《五礼新仪》,将应天府祀大火星增列为“大祀”。这是北宋时期最隆重的一种祭祀,一般由天子亲自主持。
南宋时,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三月,宋廷封阏伯为宣明王。此后,祭祀时特制乐章。绍兴十八年(1148)五月,又在皇室宫观内另建一殿,专门供奉火德,以阏伯配祀。嘉泰四年(1204) 六月三十日,宁宗诏令临安府(今浙江绍兴)在开元宫火德真君殿右侧建阏伯商丘宣明王殿,每年立夏日,派遣官员到开元宫主持祭祀,礼仪使用最为尊隆的太一宫体例。嘉定(1208—1224)间,南宋皇室拨赐433亩田产为开元宫永业,“特免纳租赋,其余寺观不得援例”,这是奉祀火神阏伯的开元宫的特权。
《宋史》记载,南宋“绍兴三年,诏祀大火。太常寺言:‘应天府(今商丘)祀大火,今道路未通,宜于行在春秋设位。’乾道五年,太常少卿林栗等言:‘本寺已择九月十四日,依旨设位,望祭应天府大火,以商丘宣明王配。二十一日内火,祀大辰,以阏伯配。大辰即大火星,阏伯即商丘宣明王也。缘国朝以宋建号,以火纪德,推原发祥之所自,崇建商丘之祠,府曰应天,庙曰光德,加封王爵,锡谥宣明,所以追严者备矣。今有司旬日之间举行二祭,一称其号,一斥其名,义所未安。乞自今祀荧惑、大辰,其配位称阏伯,祝文、位板并依应天府大火礼例,改称宣明王,以称国家崇奉火正之意。’”
从《宋史》记载看,自北宋到南宋,国家对阏伯祭祀从来都没有忽略过。当时的人们相信,宋朝国运之根本源于宋地,且得到了火神的庇佑,对火神阏伯的祭祀不断升级。
明代,火神阏伯仍为正祀。明初规定,民间神灵,凡为正祀,神像均用木主。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六月乙未,明王朝曾“祭火德之神”。明·杨尔曾《海内奇观》卷四《吴山图说》载:“蜀人牟子才等请建火德庙,宋以火德王故。建设于此,以奉荧惑之神。今郡人禳火,皆就庙中,盖遗俗也。”吴山火德庙的由来,清梁诗正等撰《西湖志纂》卷九《吴山胜迹》说得更清楚:“火德庙,在金地山城隍庙南。《西湖游览志》曰:‘宋以火德王故,南渡后建庙于此。明洪武、永乐间相继重修。’今居民禳火者,皆就庙中,盖遗俗也。’”吴山是西湖南山延伸进入杭州城区的尾部,可见,当时敬祭火神阏伯的不仅是商丘及其周边地区,外省亦然。虽然有学者说万历年间明王朝败亡之兆已显,“祭火德之神”明显属“临时抱佛脚”,但所抱的却不是别的,而是“祭火德之神”,由此可见当时火神阏伯在明朝统治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当时,明朝的首都北京也建有祭祀火神阏伯的火神庙。
清代,国家礼制规定:孟夏即春四月上旬丁日祀火神阏伯。民间祭祀一般不受这一规定的限制,举行频繁。清朝时,在阏伯台,人们崇祀火神阏伯之盛,曾经达到正月初七日数万人同时朝觐的规模,世所罕见。康熙年间祭祀火神阏伯不但规模很大,而且人们以为火神历代呵护万民,香客的来源地域也很广,“江之南河之朔,千途万径”而来,“抑以邃古之封实有不可亵越”之故。崇祀之热烈与虔诚也令人惊叹。清·乾隆四十四年《商丘县志·风俗·节庙附》记载当时商丘风俗说:“正月元日,早起,祝内外神,拜家庆毕,遍谒亲友,谓之拜节。”“三日展墓。”“七日,俗传阏伯火正生辰,男女群集于阏伯台及火星庙进香,车马阗咽,喧豗累日。”
光绪年间,正月初七日,前来“朝台”进香的人数不下数万,可谓盛况空前。《归德府商丘县西南五市里勒马集东北五里许孔家楼会完满碑》称:“吾邑旧有阏伯台,俗名火星台,其来尚矣。庙貌威严,香火特盛。每当正月之七日……四方男妇奔走崇祀者,不下数万人。”亦是“寓居郡东僻壤孟陬之朔门外”。说明那时奉祀火神已成为当时豫鲁苏皖地区盛大的公共祀典。
清朝时期,不但商丘和河南省其他地区有火神阏伯庙而且有盛大的庙会,外省也建有火神庙,以祭祀火神阏伯。如山东曹县安才楼镇,既有火神台,也有火神庙,此处的火神阏伯祭祀便是从商丘播迁过去的。台下的一通清道光九年(1829)的古碑碑文记载:“粤稽(查考,考证之意)火正之官始建于陶唐阏伯,迄今上自王侯,下迄编氓,无智愚之贤否,未有不须火以生活者。传曰: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若火神之为功斯世也……曹邑东南三十余里有金凤台,上有火神庙宇,每逢正月初七日四方云集进香者数千人,历年久远。”另一通是2010年重修火神庙时立下的会碑,碑文说:清康熙间,“改金凤台为火星台”,道光九年重建时“又改火神台”。鲁西南地区以正月初七为祭祀火神之日,民间有组织“火神会”的风俗,除去火神庙朝拜外,全体会员还要聚餐两次。
民国时期,《绥靖旬刊》载:“有阏伯台一座,本地人叫它做‘火神台’,上面是一片庙院,建筑相当壮丽;每年农历正月间,远远近近的善男信女们,都跑来朝台进香。”
正月火神台庙会期间,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民众、商家和民间艺人纷至沓来,易物购物,听戏赏曲,每天到会人数达数十万。“朝台”本来从正月初四开始,但路途较远的外省和本省的香客为表达对火神阏伯的虔诚奉祀,从头年的腊月便往这儿赶,春节未到,火神台附近方圆几里已住满了外地的香客。庙会设有总会,各地设有分会,朝台时由分会会首到总会先行报到,然后由总会安排朝拜时间,按次序进行朝拜。大家对朝台都十分认真和虔诚,各团队敲锣打鼓,焚香拜祭,既热闹非凡,又肃然有序。有的分会朝拜时,仅随朝台进香队伍奏乐的以及绝活表演者就有百余人。各地的香客朝台各有程式,精彩纷呈。
河南、山东的很多民俗、乐舞和戏曲,都或多或少地同阏伯台庙会有关。比如,山东曹县安才楼镇火神台祭祀火神阏伯直接渊源于商丘阏伯台;平顶山宝丰县“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街书会的产生和发展,也与火神阏伯祭祀有密切联系。马街村东北侧伫立着一座庙,庙里供奉着火神、观音菩萨、关公三尊塑像。据宝丰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介绍,马街火神庙是沙河、汝河流域众多火神庙的总庙,这里的火神便是阏伯。在马街书会的起源传说中,祭祀“阏伯火神”一说最为流行。凡到马街书会“亮书”的艺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这里烧香朝拜,然后为火神说唱一段,希望得到保佑,能尽快把书“写出去”。讲唱人面朝火神庙唱经,信众一边听经,一边随声附和,一边许愿、还愿。
河南三门峡临汝县,盛行“偷火神”之俗,即将在赛会日要请的火神塑像从庙中提前悄悄“偷”去,放置在本村预先搭制好的小庙内。至赛会日,各路神社到“偷火神”的村庄请神。“偷火神”村庄的人,只需烟茶招待,便可在自家门口一览“迎神赛社”的盛况。
河南新乡市的“小冀背妆”,是豫北新乡县小冀村民众在吸取戏剧、曲艺及舞蹈等多种艺术成分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最初便是因祭祀火神阏伯而起。当地一通民国十三年的碑文记载:“镇西南隅坤太街旧有火帝真君圣会,每年新春初七日(阏伯的生日)为帝君寿诞之辰,十六例会扮背妆庆贺。神庥相传此会起自咸丰年间……”清道光年间已成规模,后于咸丰年间加入火神会组织,于每年正月初七火神生日和元宵节期间形成演出例会。另外,北站区东张门村普遍祭祀火神爷阏伯,于农历正月初七与十五两天分别举行社火演出活动。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新乡地区有名的锣鼓乐“小咚鼓”。
登封县负黍镇(大金店)有火帝真君(道教神灵。包括“火祖隧人帝君,火祖炎帝帝君,火正阏伯真官,火神祝融神君,火神回禄神君,火炁郁攸神君,丙丁位司火大神,已午位司火大帝,南方赤精帝君,南方赤灵帝君。”(《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二五五),火帝真君庙坐北朝南,庙院内设有大殿、东西配殿和厢房,每年正月初七火神庙会在此举行。大金店东街火神社就是按照阏伯的诞辰日起会纪念火神阏伯的,称火神阏伯是人们心目中敬仰的神灵。可见,当地民俗也把火神阏伯称为“火帝真君”,每年逢庙会,人们都有祭文呈上,祭祀火神的日期和风俗细节都与商丘相近。
火神阏伯祭祀起源于商丘,在历史沿革中波及大江南北,影响深远,上至王侯,下至庶民,都尊阏伯为庇护神,原因就是因为阏伯“掌祭火星,行火政”,不但使人们有了生活中的长久用火,而且在阏伯的精心管理下大大减少了火灾,又“祀大火而火纪时”,使农业生产有了时之指导。正像山东曹县古碑碑文所说的:“迄今上自王侯,下迄编氓,无智愚之贤否,未有不须火以生活者。传曰: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若火神之为功斯世也”。六经之一的《礼经》曰:“凡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能为民御灾捍患者则祀之。”阏伯就是这样为民造福的官。火神阏伯祭祀传承了中华民族祖先以为民造福为己任、人民不忘圣贤功德薪火相传的优秀文化。
刘秀森,商丘人,中共党员,196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中国民间文艺家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新故事学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民俗学会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理事,商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商丘日报》主任编辑。作家、学者。从事商丘历史研究40多年,积累了大量有关商丘历史的文字、考古、口述资料,曾出版以商丘历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花木兰全传》《李香君外传》《乱世丹心谱》等12部,出版研究商丘历史的学术著作《商丘古城》《商丘德文化》《商丘成语典故》和与人合作的《阏伯台庙会》等书,并出版《廉洁修身》和《廉洁齐家》两部历史故事,在全国各地报刊和出版社出版的书籍里发表研究商丘历史的文章多篇。河南省民间文艺最高奖金鼎奖、河南省民间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被中国民间艺术家联合会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作品‘最具收藏价值’终身荣誉称号”。
刘秀森近照
编辑/贾舒宇
商丘市委网信办发布
关注网信商丘 了解权威发布
中国古代神话:火神、雷神和送瘟神
2020庚子年2月2日,武汉,一座名为“火神山”的医院,正式落成并交付。2月3日,解放军医护人员进驻火神山医院承担起医疗救治任务。2月6日,武汉,另一座名为“雷神山”的医院通过验收,开始逐步移交。从1月24日开工建设到竣工交付,极速建成的两座医院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的力量和国人抗击疫情的决心。
据悉,武汉是没有“火神山”和“雷神山”这两座山的。在楚地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建设者们为何采用这两个名字来命名这两所医院呢?下面请跟着我们,从神话传说和民俗方面解读“火神”、“雷神”和“瘟神”的寓意与文化内涵吧。
火神火是原始初民赖以生存和生活的重要能源。由于原始先民不知道自然起火的原因,认为它是和山川河流、日月星辰一样由某个神灵司掌的神异之物,于是就产生了火神。
随着人们能运用火,生火,火与人类生活发生了更为密切和广泛的联系,火神信仰由一种自然崇拜的形式演化为更为广泛的社会内容的实体。火神的职能和神性不断超越出他原来只象征自然力的自然神属性,火神的特征、形象、性别也随着人类对火的认识过程和用火的历史发生演变,祝融、火德星君、火德真君、朱雀、三足金乌等都是神话传说和民俗信仰中人们祀奉的火神。
火神祝融,图片来自网络
祝融是上古神话中最知名,影响最广泛的火神。在古楚之地(今湖北省),祝融被楚国人尊奉为先祖。《山海经·海内经》中记载祝融是炎帝的四世孙,而《大荒西经》则说他是黄帝曾孙颛顼的孙子。在道教,祝融以南方火神的身份为赤帝,成为南方赤帝南海君,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祝融原名叫黎,传说他是氏族首领的儿子。那时,燧人氏刚发明了钻木取火,人们对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识很缺乏。有一次,他随父亲进行氏族长途迁徙,因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他只带了钻木取火的石头。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却取不出火来,顿时气得他将取火的石头向山上扔去,不料石头落下来溅起了几颗火星。黎见了灵机一动,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办法。他采来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连敲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再轻轻一吹就冒起了火苗。这就是后来的击石取火方法。因此,当时中原的黄帝封他为火正官,并赐名祝融。“祝,大;融,明也。”
传说火攻战法也是祝融最早发明的。当时南方有个氏族,首领叫蚩尤,经常侵犯中原,祝融奉命前去讨伐。蚩尤人多势众,非常强悍。祝融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个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处放火,把蚩尤的队伍烧得焦头烂额,仓皇溃败,他们乘胜追击,终于打败了蚩尤,立了大功。为此,黄帝重赏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镇守南山。祝融是管火用火的能手,他不但发明了新的取火方法和火攻战法,他还教人们如何用火把食物烧熟了吃,如何用火取暖和照明,如何用火驱除瘴气和蚊虫,防止闹病。祝融以火施化,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因火是赤色的,人们就称他为“赤帝”,每年秋后都向他朝拜。
在原始社会,人们对火的认识还仅仅是表面的,认为火很神秘,主宰火的是神。祝融用火为人们造福,所以,后人把他尊为火神,每年各地都会进行隆重的祭祀来表达感激和纪念。在河南安阳,每年正月火神祭祀之时,百姓都要到火神庙中祈求火神爷保佑一年雨水充足、庄稼丰收。河北、山西等地也广泛流传着多个火神降雨的传说。而在山东,民众在火神节之日亦祈拜火神多降雨,保佑整年风调雨顺。鲁西南、江苏沛县与丰县等地有在正月送“火神把子”的习俗,与其类似的有河北邢台、井阱等地将火种请至火神庙的习俗。此外,有的地区认为认为羊与火神关系密切,火神节会祭祀羊牲等。
雷神当我们的先民通过艰苦的劳动脱离了动物界从而能够运用思维的时候,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神祇所控制,“万物皆有灵”。所以当雷电和雷电的破坏力发生时,先民们心生畏惧,便赋予雷电以神格,主管雷电,雷电之神则应运而生。据《竹书纪年》记载,华夏族元首黄帝就是雷神的儿子:“黄帝轩辕氏,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除了华夏民族外,各古老氏族是“不约而同”地创造了雷神,如《淮南子 ·天文训》:“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降其雨。”丰隆就是楚地的雷神。
由于各古老部落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经济生活不同,发达文化程度也不同,所以雷神的具体形象也不尽相同。现在人们所熟知的雷神形象,渊源于《封神演义》中雷震子:一个鬼头、鸟嘴、长有翅膀的怪物,左手掌鼓,右手执锥,一击鼓便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尖嘴猴腮比作“雷公脸”。另外一个人们所熟知的“龙身人头”形象,,实为上古女性雷神形象,名“雷兽”。《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黄帝妻雷祖或作螺祖,是蚕神,发明蚕桑,因而被祀为“龙蚕”。龙是虚幻的神物,可大可小,可飞天可潜渊,故而螺祖雷祖虽从事蚕桑之业,亦不失雷神的本来面目。
上古神话中,雷神曾经是一位地位极高的神祗,集多种神格于一身,他凿开宇宙之卵、生育万物、再创世、再造人。但是在汉以后关于雷神的记载大多叙述其降雨与惩罚的职能。在中国人的理念中,雷神是惩罚罪恶之神,人如果做了坏事或违背誓言,就有可能遭五雷轰顶。相传上古时期,有次三界大乱,妖魔横行,人间灾祸重重。此时,华夏民族出现了轩辕黄帝,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心地善良,英勇善战,武艺高强。玉皇很看中他,就命九天玄女接上天宫,把与雷有关的事情交给他,封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意思是三界、六道、四生、十方的雷事,雷人,雷仙,五雷令,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都归他管,每次有与雷有关的事情,都要他批准,才可施行。他最后用雷把那些做祟的妖魔全部消灭了。
中国民间“雷公诞”的民俗全国各地都有,虽然日期不同,但是都要举行祭祀仪式。台湾客家地区农历五月十六日“五雷元帅诞”。中国北方一般以农历六月二十三或者六月十六为“雷公诞”。赣南、闽西、粤东、粤北等传统客家地区以及江苏吴中地区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雷尊生日”。雷公诞日家家户户吃“雷斋素”,据说吃了雷斋素可以消灾,避疫、保平安。苏州人吃雷素斋,一般从六月初一就开始,至雷尊生日结束,历时近一个月。此外,客家地区还有惊蛰祭雷神的习俗,都是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送瘟神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瘟疫的多发地区之一,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瘟疫”的记载。据学者研究,在有确切疫灾年份记载的春秋至清朝(前770一1911)的2681年中,共有疫灾之年669年,即平均每四年就有一年发生疫灾。疫灾频发可以说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
在瘟疫发生时, 古人们受科学知识的局限,普遍认为瘟疫是鬼神作祟导致,通过信仰司瘟疫的神就可以达到消灾减病的目的。瘟神信仰在我国渊远流长,民间所祀之瘟神大多为道教的五瘟使者,分别是东方行瘟张使者、南方行瘟田使者、西方行瘟赵使者、北方行瘟史使者、中央行瘟钟使者。《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了五瘟神的姓名:“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士贵,总管中瘟史文业。”除了道教的五瘟神外,我国各地还有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神祗,如清代徐瀛在《旃林纪略》一书中提到过西藏地区信仰的瘟神是牛魔王。而在东南沿海以及台湾地区比较普遍信仰的瘟神则是“王爷”。
面对疫情,人们采取的策略首先是想方设法送走瘟神。古人们经常采用祭祀祈祷仪式,希望把视为病因的鬼怪和瘟神等送走来消灭瘟疫,这些仪式经过长期演变形成各具特色的祛瘟送瘟习俗。先秦时期,设有头带面具、执戈扬盾的专门驱疫者。除此以外, 历代流行的纸船送瘟神等民俗, 也都是驱疫鬼的具体形式。正如毛主席《送瘟神》诗云:“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当然,除了“送”,还可“防”。据说门头挂上避邪的“艾草”,瘟神就不会闯进家里来了。如果瘟神送不走,那么就要靠动武驱赶了。如何驱除瘟神呢?有些地方的古俗是在农历腊月、正月、二月不同的日子,让方相氏(旧时民间驱疫避邪的神)蒙着熊皮,披着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带领一群仆从威风凛凛地在宫室之内追索,以此来殴打驱赶瘟疫恶鬼。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塞神舟会”是湖北省黄冈市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至今已有 2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西塞神舟会借助“送龙舟”这一形式,以驱瘟、除恶、消灾、祛病、以求平安健康、延年益寿为核心主题,为一方百姓消灾祈福,是端午节习俗中最壮观的一种民间盛会。
汉代画像石上的方相氏,图片来自网络
千百年来,在火神精神和雷神精神的照耀下,楚人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当前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火神山”和“雷神山”作为抵抗疫情的意象,是我们对消除灾难,重建美好生活的寄托。正如田兆元教授所说,“把火神、雷神理解成迷信就太肤浅了,它说明我们在抵抗疾病的过程中,一方面讲求科学,一方面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雷神’和‘火神’ 借助楚国的神话传统、民俗传统,中国的医学传统、创世神话传统,用很强大的精神力量,让大家精神一振,我觉得这是一种精神力量,把古老的文化传统激活,以面对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