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土白术(土白)

土白术(土白)

请土白对号入座①:百越民族的九大特征,你汉化成功了吗?

南越,又称南越人,先秦时期百越各部落的其中一支部落。南越不等同于南越国,南越是部落名,居地主要是广东,包括壮族、瑶族、畲族和疍家等。

《史记》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简称“粤” 。后来"粤"和"越"区分,粤指广东,越指浙江。

实际上,俚僚人就是指南越人。在古籍中,俚人和僚人会分开用,但后面又合为俚僚人。

民族学研究者练铭志说,俚人从东汉兴起,到两晋南北朝及隋唐广布岭南百越地区,直至隋唐,俚人是粤西一带的主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汉人大量南迁,北燕王后裔冯融家族迁居新会后,部分南迁高凉。而到刘宋时期,境内俚人十多倍于汉人。

现将南越民族的九大特征介绍如下。

语言

南越民族使用的共同语,是今天的壮侗语族的语言,土白话其实也是其中之一,有大量的壮侗语为底层,即使是日常用语也充满壮侗语色彩,比如喜欢用倒装句。

布依话与千里之外的泰国语相通,谚语云:“会说布依话、走遍东南亚”,就是因为两个地方都在使用百越民族共同语。

网络截图

白话的祖先是古俚僚语,是古俚僚语受汉语影响而形成的。所以,壮族人学白话很容易,这说明两者之间是亲戚关系。

我们可以留意到,各词条及论文介绍土白话时,都会有类似表述:

古越人把古俚僚语发展成俚僚白话和壮侗语,所以俚僚白话中有大量壮侗语的成分难免。现在白话中存留着不少的古壮侗语成份。

南北朝至隋唐俚僚人发展创造出了俚僚白话,并溶合夷化了当时的南迁汉人,成为了岭表的新僚人。

伝语,即吴川话,俗称吴川骨,属土白话,是一种以俚僚古越语为主体,融合了古闽语和古汉语(官话)的混合型语言。

有的学者认为百越语是白话,白话是广州话的底层。白话(主要指粤西、桂东、桂西南语区)与广州白话相比,存在着巨大差异,有的白话人根本听不懂白话。

唐后期因羁糜政策(少数民族自治政策)的收缩,地方势力走向中央流官制,朝庭偏重沿海统治,移治广州,粤西、桂东南语区再度与外界隔绝,至今经历了千年之久,俚僚语白话变化不大。由俚僚语白话发展而来的广州白话(珠三角至西江流域),因明朝大批汉族移民(实为客家人)融入,又加上多次正音运动,改造和重塑土白话,使之与俚僚语白话拉大了距离。这也正是某些人倒打一耙,说客家话为什么和广州白话有些相似的原因。有空笔者将会专门论述广州白话的历史。

好的,再把话题收回来点,古俚僚语之所以变成白话,其实是要感谢冼夫人的。

冼夫人

冼夫人(512~602年),出生于阳西(今阳江)冼村,南北朝岭南地区俚人领袖,高凉郡(今广东恩平、高州一带)俚人。“俚”为壮族古称之一,故冼夫人为壮族人。冼氏世代均为南越族首领。

她约20岁时与高凉太守冯宝结婚,婚后常和冯宝一起处理政事。其实,冯宝就是个“妻管严”。久而久之,冯宝及其子孙都已经被同化夷化。请注意是被同化夷化了。

陈永定二年(公元558年),丈夫冯宝病逝,岭南大乱。冼太夫人凭着自己的威望,劝服、团结百越,使社会安定了下来。

在此之前,各部落语言杂乱,经冼夫人统一岭南百越,遂令语言逐渐趋同,其产物就是土白话。其实,现在各地的土白话也不统一。当时已有俚僚人大量汉化——其实是伪汉化,只是取了汉族姓名,风俗、饮食等跟俚僚人一样。

据方言学研究,从广州话与壮语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词汇,亦可看出粤方言源自古俚僚语。比如:倒塌,粤方言为lam5,壮语为lam4;痒,粤方言为hen2,壮语为hum2或han2;软、烂,粤语为nam2,壮语为nom;北方话“的”,粤语为“概”(ke5),壮语为ka:i5;北方话“这”,粤语为“呢”(ni55/nei55),壮语为nai4或nei4,西双版纳傣语为ni4,等等。

稻作

百越民族自古生活在水田地区,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被称为“稻作民族”。

1926年,中国水稻研究的奠基人丁颖在广州市郊发现了野生稻。他在1957年《农业学报》上写道:“认定我国栽培稻种是源于华南。”后来,在整个岭南西江流域,经常会有各种野生稻被发现。

西江流域为古代骆越人生活的区域。由于这片区域发现的野生稻面积最大,品种最多,基因多样性最丰富,广西已成为水稻基因多样性的研究中心。

原住民

古俚僚人俑,出土于广州白云山下

百越民族是中国南方原住民族。他们迁徙路线仅限于中国南方的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省和迁往南海对面的东南亚各国,所以,被称为中国南方民族。

所以,土白人才称汉族人为“客人”或“客家”。

人种

百越民族的人种,应该是南方人种,个头较矮,骨架偏细,人多苗条。

祖籍广东台山的“港姐”雷庄儿,未整牙前是典型的白话女长相

北方人种多是蒙古人种,个头较高,骨架粗大,人多壮汉。

因此,有人认为,除了语言上的类似外,今天我国的傣、泰、壮人民以及操白话方言的人种体质与今天东南亚人种具有较多的相似之处,首先是多数眼穴较深,鼻梁塌扁,肤色偏深,显然和马来人种有着近亲关系。

另据人类学家测定,四五千年前的越人和中原人的确分属不同的种族,岭南土著的种族特征是:身材较矮小,脸形较瘦窄,眼睛较大,鼻梁较低,颧骨凸出,皮肤较黑。今日之广西壮族、海南黎族、土白人还保留了不少古越人的特征。

当然,也有南迁汉人被同化夷化的,他们的长相则是北方汉族人的长相。比如,本是客家人、潮汕人或是其他北方地区迁入者的后代,他们现在讲的是白话,但是他们并非俚僚土著。

共同的人文始祖

百越民族在自己的古籍里,记载有一个共同的人文始祖布洛陀,散见于水书、布依文古籍、壮族布洛陀经书之中,也口口相传于傣族、黎族的神话传说中。

“布洛陀”,“布”在壮语中是对人物或人物群体的尊称,“布洛陀”用壮语翻译过来就是“山里的老人”“无所不知的老人”,也就是“始祖公”。

也有专家认为,“布洛陀”其实就是盘古。

布洛陀

所以,广西壮族学者认为,布洛陀是源远流长的珠江流域各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

《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

如今广州花都人依然保留着拜祭盘古王的传统习俗。徐闻地区还有过“盘古诞”的习俗。广州、佛山、清远、高州等地都有或曾有盘古庙。

徐闻“盘古诞”

建筑

建筑是与当地环境、地理气候相适应的结果。百越民族因为生活在潮湿大雾、水网密布的中国南方,为了防蛇防潮、规避野兽,造房起屋要盖成通风透光、离地三尺的吊脚楼。

干栏式建筑

T.Allow笔下的广州集市

岭南富商宅院

由上三图可对比发现,古代相当一段时间,南越人(土白人等)的建筑仍以干栏式、吊脚楼的为主。

而汉人迁入岭南后,南越人的建筑才发生了变化。广为人知的镬耳屋其实也是学习徽派建筑所得,有空笔者将会专门撰文讲述其中的历史。

镬耳屋

由于明以前建筑采用木结构,保存困难,所以现存的传统建筑,多为明清和民国时期所建,也就是说镬耳屋其实是明清以来建设和保存下来的。

欲知后事,请见下回分解。

【玉林头条】广东,广西最多人以广府民系说白话

#玉林头条# 广东,广西最多人以广府民系说白话为主

广东,广西以广府民系说白话为主,所谓广府民系是单单指的是广州府,而是广南西路,广南东路说白话全称广南西路两广总督府白话民系。简称广府民系,广府民系在广东有六千万左右,广西有二千五百万人 两广有八千五百万人。占到两广三分之二人口。两广以广府民系为主其次是壮瑶民系,客家民系,闽南民系。广府民系俗称白话,广东称粤语,粤西高信话,广西称为平话,白话,土白话。土白话俗称勾留系白话发源于北流,玉林。玉林,容县,兴业,北流以白话勾留系为主,陆川北部,博白北部均以白话为主,贵港,桂平,平南也是以白话为主,南宁也是以白话邕钦平话。平话也是白话为主。白话是大秦兵团与两广壮族,瑶族,黎族通婚形成秦朝,南越帝国官方语言。虽然我们说白话祖上是从广东,陕西,江西,福建,河南而来但是不像客家人一样四海为家,漂泊四海,只是暂时客居两广,江西,福建所以称为客家人,而我们广府民系世代与广西,广东壮族,瑶族,黎族,苗族,布依族世代通婚。所以广府话最早是以陕西腔,以及河北腔跟当地壮瑶通婚。当时由于秦兵团征服岭南两广,为了长治久安,赵佗对当地臣服于南越国封为南越贵族,从赵佗开始与百越民族通婚,五代称雄岭南。当时那些不肯臣服,后来通过军事能力征服,把那些征服百越民族女子赐给秦兵团士兵。本身从梁光开始俗称苍梧王赵光,祖上就是战国外交武官,以及商贾后人跟本地土司通婚结盟。当时百越土司为了跟南越武帝共享岭南,嫁给他们女儿给赵佗,以及赵佗五代后裔通婚。那些不服从部落战败之后女子都沦为奴隶,赐给秦兵团士兵通过不断融合形成南越华夏族俗称南越族就是广府民系。经过战国三千多年自楚国,赵国移民跟百越民族通婚形成今天壮族,瑶族,黎族,两广汉族。我们汉族跟壮瑶苗都是至亲兄弟,姻亲关系。所以说白话跟壮语接近,毕竟世代通婚,加上为了交流秦朝华夏人兵团跟当地民族通婚交流慢慢演化成今天两广白话,广府民系。#贵港头条#

#广州头条# #肇庆头条# #潮州头条# #梅州头条# #汕头头条# #汕尾头条# #清远头条##揭阳头条# #清远头条# #佛山头条# #云浮头条# #茂名头条# #湛江头条# #贺州头条# #梧州头条# #桂林头条# #崇左头条# #北海头条# #钦州头条# #百色头条# #来宾头条# #阳江头条# #江门头条# #深圳头条# #福州头条# #泉州头条# #南昌头条# #吉安头条#

中药白芍,你还不知道的神奇疗效

白芍也称白花芍药,是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正名为青羊参。其根可入药,为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茎高约为 40~80cm,花期一般在 5~7 月,白芍是一种喜温湿、耐寒冷的植物,对于土壤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主产于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和西藏等省。

【美丽的传说】

相传武则天当政时期,安徽亳州有一个姓白的花匠,年轻英俊,特别喜欢种植花草,而白花匠最偏爱的是一种有着粉红花瓣、金黄花蕊、高雅艳丽的花,但不知其名为何,后来一位私塾老先生给它取名为芍花。

当时,武则天搜罗了天下奇花异草,并把白花匠召进宫来为她种花养花。满园的花木都长得枝繁叶茂,唯有芍花逐渐枯萎,白花匠对它格外爱护。功夫不负有心人,芍花最终茂盛地生长起来,白花匠却因操劳过度生了病。有天夜里,他梦见芍花开了,花中走出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她告诉白花匠自己是芍花仙子,她拧下了自己的花根为他治病。白花匠刚要起身道谢,芍花仙子却转身离去。他急忙起身去追,女子却忽然不见了,而在芍花的根上还留有被拧掉的痕迹。白花匠感动万分,把芍根煎好喝了下去,第二天病竟好了。后来白花匠因思念故乡,带着芍药逃回了亳州,后来又生了一个 儿子,起名为“白芍”,这就是关于白芍的传说。

白芍水煮后除去外皮的干燥根,性微寒,味苦酸,归肝、脾经,主要含有芍药苷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止痛、保肝、抗免疫作用,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良好的疗效;白芍与制川乌常配伍使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记载有白芍-制川乌配伍的方剂就有 208 首之多,是历代医家治疗“风湿痹证”重用的药对。

【妇科第一方】

白芍对子宫活动具有特异作用,低浓度时可使子宫活动兴奋。日本学者吉野和男的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对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分泌具有刺激作用,影响睾酮的分泌量,将血液中睾酮的活性减弱。

白芍是“妇科第一方”四物汤 的组成药物之一,可养血调经,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头晕目眩等。四物汤是补血养血的经典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具有补血调经的作用。

【对关节炎的作用不可小觑】

有关学者以通络止痛方中君药桂枝和白芍的主要活性成分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CA)和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ia,TGP)为研究对象,发现白芍总皂苷对动物模型大鼠腹腔中过氧化氢和白细胞介素-1 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升高和恢复由于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导致的胸腺分裂原反应的降低和脾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 能力的损伤,可见其抗炎作用。

【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芍药苷类可提高人血白蛋白诱导的肝结构的改变,抑制小叶坏死,使胶原含量减少、使血清中的LN和PCIII浓度下降。白芍总苷类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炎症过程。

【对肝脏也有诸多好处】

清代著名医家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曾记载,白芍能“补血,泻 肝……治泻痢后重。若情志不遂,久郁伤肝,或饮食失调,或肝郁脾虚,导致肝脾不和,出现脘腹挛急疼痛,可用白芍来治疗。除了腹痛,白芍还可治疗肝 气不和导致的其他各类疼痛,如血虚肝郁导致的胁肋疼痛,以及血虚引起的四肢拘挛作痛。白芍还能养血荣筋,针对肝血不足导致的四肢拘挛、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等症状也有良好的作用。

白芍总皂苷能够避免 D-半乳糖胺对肝产生损伤和 SGPT 的升高,从而纠正肝细胞的病态变异,恢复坏死的肝细胞。用乙醇做溶剂对白芍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其提取物能够抑制乳酸脱氢酶和同功酶总活性的升高。白芍总皂苷还能够抑制由于四氯化碳引起的乳酸脱氢酶的升高。

以上了讲了这么多,再讲讲它的炮制注意事项。

【炮制有讲究】

切制工艺为基础工艺,对白芍自身成分影响较小,具有更高的药性特征;酒炙工艺炮制的白 芍更增加了化瘀功效;而土炒工艺长于养血和肝。

白芍的功效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这么神奇的药物,你知道吗?

你还有什么关心的问题,就在下方的评论留言吧。

参考相关文献

1.吴国学.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芍中多种化学成分的影响分析[J].国医论坛,2018,33(04):62-63.

2.王振,徐广力,候魁武,季金辉,付涛.白芍的特性及栽培技术[J].吉林农业,2018(17):73.

3.龚爱芳. 中药白芍的研究进展[A]. 中国商品学会.中国商品学会第五届全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论文集[C].中国商品学会:中国商品学会,2017:7.

4.王欢,王庆甫,史榕荇,张美丽,刘思婷,樊小燕,郭玉茹,许晶,丁海涛,唐学章.桂皮醛及白芍总苷对骨关节炎滑膜炎性反应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08):3356-3360.

5.孙清廉.白芍 养血柔肝的妇科良药[J].中医健康养生,2018,4(10):32-33.

图片来源网略

白术+苍术,一个补脾,一个运脾,可治脾虚腹泻,行经血少色淡

每天,我们品尝过的美食经咽入脾胃,进行重新分配。

将精微物质化生为气血营养人体,将水液转化为津液,濡养各脏腑。将糟粕物质往下运输,经大肠小肠的分清泌浊,从二便而出。

所以工作状态良好的脾能生化出欢快工作的气血。若脾胃虚,气血生化乏力,被称为血海的主生殖之冲脉血液供应不足,会引起行经血少而色淡,甚至慢慢闭绝不通。

一条河流,上游之水堵塞,下游便水流不利。若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液糟粕,水液潴留为湿,糟粕滞留为积。

湿则大便稀溏,每食生冷油腻或难消化食物则症状加重,腹部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肢体困倦,舌淡胖,苔白。而白苔与寒相关。

故寒证遇湿型腹泻,更可表现为大便清稀,肠鸣胀痛,身寒喜温,舌苔白腻,便无味。

积则便稀并伴有食物残渣。粪便粘稠而臭,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厌食,舌淡,苔垢腻,脉弦滑。

二术丸,出自宋陈沂撰,明陈文昭补解之《陈素庵妇科补解》。

组成:

白术,苍术,生姜,大枣

治妇人脾胃虚弱,始则行经血少而色淡,后且闭绝不通。并治男子、小儿脾虚腹泻。

所谓二术,当然是有名的苍术和白术。

白术苦甘温,入于脾胃,苍术辛苦温,不仅入于脾胃,还入于肝。

两味均因苦而能除脾之湿气,因温而能散寒通阳气。但白术有沾腻性,味甘而滋补,可在对脾行气利水之后让气得周流而生津益血,如同给土施肥一样将养脾,让脾之功能恢复。所以着重针对脾虚湿阻。为中医所述低洼不足之脾土。

而苍术之辛,有浓烈的香气,能让脾不打瞌睡,好好劳动加油干,除腹胀,开胃口。还让脾统血及生化气血的功能好好发挥,让血液运行到它该去的地方,比如入藏血的肝,解痰湿血诸郁并疏肝行气。

着重针对寒湿阻滞中焦而脾虚不明显者。为中医所述高而厚之脾土。

故医家有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之说。二味相遇,补运结合,苦温燥湿,辛甘化阳。就像一个精力充沛的人,奔跑在太阳升起的晨曦中。

故而脾胃虚寒之人服用二术,能开胃口,吃啥啥香。身上的肉肉也长起来。若再加上倍受脾喜欢之姜、枣辅助,大枣甘温,补脾益气,生姜辛温,温中去湿。则有如虎添翼之力。

将女子经少或闭,男子幼儿腹泻之症消除。

提醒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

中国白菜种类大全

如果评选最能代表中国的蔬菜,恐怕非白菜莫属。民谚曰“百菜不如白菜”,正是国人给予白菜的至高荣耀。不过白菜本身就是“百菜”,很多形态不一和名称各异的蔬菜都在其麾下----如果你把某种蔬菜叫做白菜,那它肯定是白菜;你不叫它白菜,也不一定不是白菜。

图0 芸薹的花序

《中志》收录的十字花科芸薹属青菜、塌棵菜、菜薹、芜菁以及白菜,学界公认都是芸薹后裔,应合并为一个物种,具体分类命名则有不同说法。本文采用的分类观点不是最新的,但我觉得很方便:学名Brassica rapa,中文名白菜,有芜菁/ssp. rapifera、小白菜/ssp. chinensis和大白菜/ssp. pekinensis等亚种。栽培作物分类难得尽善尽美,差不多就得了。

01芜菁亚种

图1.1 芜菁

图1.2 芜菁

说到白菜,绕不开芜菁。芜菁又名蔓菁,即《诗经》“采葑采菲”的“葑”,是数千年前芸薹第一次传入中国(没错,还有第二次)后出现的根用型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堪称白菜之先驱,后来还在大白菜的演化中(可能)充当了重要角色。肉质块根发达,呈球形、扁圆形或长圆形,无辣味,煮熟后口感面,类似于土豆,高寒地区可代粮,目前国内好像多用作饲料。

图1.3 “气煞孩子”

图1.4

图3、4是潍坊的一种根用蔬菜,俗名“气煞孩子(孩子拔不动,故名)”,可腌制咸菜。虽然当地人也叫它蔓菁、地参蔓菁或人参蔓菁,但这个倒霉模样实在不像个正经蔓菁,让我一直迷惑至今。就在昨晚,我看到了一篇古老的论文《中国白菜各类群的分支分析和演化关系研究》,文中列举了56种研究材料,末尾赫然写着“气死孩”芜菁,无须考证了,就是它。确实是芜菁。

02小白菜亚种

小白菜亚种,是芸薹于汉代第二次传入中国后培育出的叶用型蔬菜,又名不结球白菜,包括普通白菜/var. communis、乌塌菜/var. rosularis、菜薹/var. utilis、薹菜/var. tai-tsai、分蘖菜/var. multiceps和白菜型油菜/var. oleifera等变种。国内有学者认为,白菜型油菜与菜薹很不好区分,该变种存在的意义不充分,本篇略过不提,反正也极少当菜吃。

①普通白菜

图2.1.1 上海青

图2.1.2 青梗菜

图2.1.3 紫叶品种

图2.1.4 奶白菜

图2.1.5 高杆白菜

普通白菜变种,依叶柄颜色,可大致分为青梗和白梗两类,主产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南方各省,北方有大量引种。通常植株矮小,叶片绿色展开,叶柄肥厚,短缩茎上的叶片抱合成筒状莲座叶,部分植株束腰呈“花瓶状”,但品种之间性状差异很大,也不能一概而论。最常见的“青菜”即属此类,如苏州青、上海青等,我乡统称“小油菜”。还有颇具特色的奶白菜和高杆白菜,叶柄均为纯正的奶白色,前者矮胖后者高瘦,放一块就像《鹿鼎记》中的胖瘦头陀。

②乌塌菜

图2.2.1 乌塌菜

图2.2.2 黄心乌

图2.2.3 黑心乌

乌塌菜变种,祖上是青梗类的普通白菜,原产江浙一带。其叶片贴地而生,宛如墨绿色的菊花,叶稍坚韧,然风味独特,经霜打后尤为鲜甜,如宋代范成大所说:“把雪挑来塌地菘,味似蜜羹更肥浓”。叶面皱巴巴的黄心乌和黑心乌,乃是乌塌菜进入江淮地区后与当地普通白菜的杂交后裔,形态不类菊花,更像是纸巾卷出来的玫瑰。

③菜薹

图2.3.1 菜心

图2.3.2 迟菜心

菜薹变种,以花薹为食用部位,杰出代表是深受华南地区欢迎的菜心。菜心是广东、广西和福建的主栽蔬菜,以广东产量最高,故又名广东菜心。常在北方菜市场出现的是早熟型菜心,仅取柔嫩主薹食用,宜白灼,是本砖家最爱的绿叶菜;还有主侧薹兼收的中熟、晚熟型菜心,号称“菜心之王”的增城迟菜心就是晚熟型,单棵重达10斤以上,北方难得一见。

图2.3.3 紫菜薹

紫菜薹,俗名红菜薹,茎、叶、花序轴及果瓣均带紫红色,艳丽不可方物。南方各省栽培,武汉洪山紫菜薹品质最佳,因质地脆嫩、清甜无渣而久负盛名。国内许多学者都把紫菜薹和菜心同归于菜薹变种,本文即采用此观点,但二者栽培史和发源地完全不搭,特征亦多有不同,据研究亲缘关系也不近,放在一个变种内并不合理,《中国植物志》中就是分开的。

④薹菜

图2.4.1 薹菜,有点“花叶”的特征

图2.4.2 花叶薹菜

薹菜是黄、淮河流域的特色蔬菜,知名度不高,唯山东、江苏栽培较多。全株均可作蔬食,包括幼苗、嫩叶、叶柄以及嫩花薹;据说山东还有肉质根发达可食的薹菜,根尤胜于叶,可惜茫茫互联网连个“薹菜根”的图都搜不到,其地位可知矣。胶东有不少人爱吃薹菜叶,我附近的狭窄荒地就被种上了叶缘极皱缩的花叶薹菜,很惭愧,过去我误以为是皱叶甘蓝。

⑤分蘖菜

图2.5.1 马耳黑

图2.5.2 京水菜

分蘖菜,特点是有众多菜芽合抱,一株能长一大片。地方性蔬菜,国内集中在江苏南通地区,名气尚不如薹菜,代表品种有“马耳黑”、“四月白”等。我托南通网友找了一张“马耳黑”照片,效果一般,凑合看看。另,19世纪末分蘖菜传入日本,又诞生了水菜、京水菜等日本白菜品种,叶裂而细碎,差点儿就要稀碎,酷似雪里蕻或多裂叶芥,然无芥辣味,生食清香脆嫩。

03大白菜亚种

大白菜的重要特征是叶柄宽大,叶片在叶脉间凸起呈泡状,多数品种有“结球”性状(不全是这样)。其演化形成扑朔迷离,一般认为由南方的白梗类普通白菜和北方的芜菁天然杂交产生,相关实验证明,普通白菜和芜菁的杂交子一代特征极似散叶大白菜。可分为散叶变种/var. dissoluta、半结球变种/var. infacta、花心变种/var. laxa和结球变种/var. cephalata。

图3.1 散叶变种

图3.2 半结球变种

图3.3 花心大白菜

散叶变种“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到死不结球;半结球变种勉强会结球,然叶球松散,内部空虚;花心变种的叶球内部充实,唯顶部嫩叶呈向外翻卷状,黄色或白色,如同“花心”,如北京的翻心黄、翻心白。这三个变种的市场占有率不高,特别是散叶变种,因纤维粗糙、品质较差而被逐步淘汰。苏东坡曾大赞白菜“白崧类羔豚,冒土出熊蟠”,但他最多也就吃个散叶白菜,说到底还是古人没见过世面,碰到点儿好吃的就一惊一乍。

图3.4 卵圆形

图3.5 平头型

图3.6 直筒型,天津青麻叶

图3.7 紫色大白菜

图3.8 河北玉田包尖

结球变种,发源于南方,盛行于北方,大白菜进化的高级类型,迟至清朝才有正式文字记载。其球叶抱合成坚实的叶球,球顶闭合或近闭合,内部叶因见不得光而缺乏叶绿素和纤维素,可长时间保持脆嫩多汁,是过去北方群众冬储蔬菜的头号大咖。可分为三个基本生态型:①卵圆型,叶球呈卵圆形,大白菜的主流型号;②平头型,叶球倒圆锥形,球顶平,代表品种山东冠县包头等;③直筒型,叶球细长圆筒形,代表品种有天津青麻叶、河北玉田包尖。

零零碎碎一大篇白菜,不知道怎么收尾了......最后来个国宴“开水白菜”镇楼,此时无声胜有声。Over。

-参考资料-

[1]《大白菜起源与演化研究的进展》,《中国果菜》2009

[2]《试论大白菜品种的起源、分布和演化》,《中国农业科学》1979

[3]《中国白菜各类群的分支分析和演化关系研究》,《园艺学报》1997

[4]《大白菜亲缘关系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8

[5]《 中国古代大白菜栽培与利用考述》,《农业考古》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