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则的部首是贝还是刂(则的部首)

则的部首是贝还是刂(则的部首)

《说文解字》第222课:“此”部的三个汉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222课,讲《说文解字》“此”部的三个汉字(“此”部只有这三个字,“些”是新附字,暂时不讲):此、啙、㭰(部分设备不能显示),后两个字是生僻字,因此,今天的重点汉字是此,其余两字了解即可。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此。读cǐ。“此”是《说文解字》540部部首汉字之一。现代汉语部首检字法取消了此部,部下汉字多移入“止”部检索。“此”是现代汉语常用字,现代字典检索归“止”部。《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此,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我们说过,《说文解字》中有“从某、从某”标志的,许慎确定的会意字,这里从止,从匕,匕即人之反文。看字形:

(此字的字形演变)

这个字的字形争论很多:(1)在甲骨文里,此字都是一只脚,一个人,《字源》陈英杰称”会以足踏人之意“。此就是“跐”之初文。你看,字形是不是有点像是一只脚踢一个人的臀部;(2)林义光《文源》:“匕即人之反文。从人、止。此者,近处之称。近处,即其人所止之处也。”这两条从会意字角度解说。

此外:(3)陈邦福(近代研究甲骨、钟鼎、碑刻的专家,镇江人)以为此是“祡(前面课程讲过:燔烧柴祭天)”的省文;(4)黄约斋(近代语言学家,金华人)以为此是雌性动物之称,因为字从“匕(女性)”从止。这两条是从象形字角度解说。

以上说解,似乎都有其根据,仅从字形来说,我们无法准确看出“此”字的本义。其实,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汉字之中,一部分特别简单的字,后世解说往往争论很大。我们学习《说文解字》可以多了解,但却不要纠结于一定要遵从某种解说,毕竟古人不可能复生过来,所有的解说都是猜想。我们的办法是:都列出来,因为这样可以更充分地帮助大家理解这个字。

一般来说,此用作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与“彼”相对。《尔雅·释诂下》:“兹,此也。”邢昺《尔雅疏》:“此者,对彼之称。言近在是也。”吕叔湘《文言虚字·附录》:“此,这个。指人,指物,指地,指时,指事。”比如《诗经·周颂·振鹭》:“在彼无恶,在此无斁(yì)“在彼国无人怨,在此国无人厌。《史记·河渠书》:“井渠之生自此始。”在这里产生了井渠。

(陕西郑国渠)

又比如《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知己知彼,此是兵家要诀。此行是也。”也是这个用法。

此外,此还相当于“如此”、“这般”。比如《诗经·小雅·苕之华》:“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开花凌霄藤,叶子密又青。早知这样苦,不如不降生。

(苕之华,其叶青青)

明代王世贞《过长平作长平行》:“世间怪事那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世间的怪事那有这般模样啊(指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俘虏),四十万人在同一天死掉。

此还用作副词。乃;则。就。《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有了德行就有了民众,有了民众就有了国土,有了国土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就有了国用。

此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此字的小篆写法)

2、啙。啙字现代汉语部首检字归“口”部,检字时要注意。读音有两个:

(一)zǐ。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窳(yǔ)也。阙。”许慎没有对这个字做六书判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其形则从此,从吅,此亦声。”他认为是形声字。本义是窳,就是弱,劣。

《方言》卷十:“啙,短也。”《广韵·荠韵》:“啙,弱也。”《汉书·地理志下》:“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故啙窳媮生,而亡积聚。”颜师古注称:“啙,短也。窳,弱也。言短力弱材不能勤作,故朝夕取给而无储偫(zhì,积蓄)也。”大意是,因为楚地资源丰富,朝夕可以随时取用,所以楚地人成了力弱不勤的人,因此没有储备和积蓄。

后来,“啙窳”一词,常常用来形容苟且不求上进。《玉篇·此部》:“啙,《史记》云:‘啙窳偷生。’谓苟且也。”清代谭嗣同《鹦鹉洲吊祢正平》:“丈夫啙窳偷生,固当伏剑断剑死。”我们知道,谭嗣同是真正不会苟且偷生的人,所以后世纪念他是真英雄。

(谭嗣同像)

(二)cǐ 。读音出自《集韵》。有两个用法,(1)用同“呰(訾)”,《集韵·支韵》:“呰,苛也,或从吅(作啙)”;(2)用同“疵”。《集韵·支韵》:“呰,瑕也。或从吅(作啙)。”《汉书·叙传下》:“阉尹之啙,秽我明德。”颜师古注称:“啙,与疵同。”指宦官弘恭、石显等人谮毁萧望之、刘向、周堪等,使元帝杀贤傅良臣,连累汉元帝明德。

啙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啙字的小篆写法)

3、㭰(这个字部分设备不能正常显示,字形是上面一个“此”,下面一个“朿”)。㭰字现代汉语部首检字归“止”部,检字时要注意。它的读音有两个:

(一)zuǐ。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㭰,识也。从此,朿声。一曰藏也。”形声字。这个字有两个意义:(1)识。无应用实例,暂缺详解。(2)藏。无应用实例,暂缺详解。

此外,㭰另有一义:口;鸟嘴。《广雅·释亲》中又有一解:“㭰,口也。”王念孙《广雅疏证》:“《众经音义》卷一引《字书》云:‘㭰,鸟喙也。’“《玉篇·此部》也有:“㭰,口也;鸟喙也。”《广韵·支韵》则说:“㭰,同“觜(嘴)”

(鸟喙)

(二)zuī。读音出自《广韵》。石针。《广雅·释器》:“石针谓之㭰。”王念孙《广雅疏证》:“㭰者,锐末之名。”《集韵·支韵》:“㭰,《广雅》云:‘石针也。’”

(石针的样子)

㭰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㭰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22,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说文解字:“则”是“即”的分身

潘朝晖/文

最近研究汉字里有关吃的,发现“则”这个字的本义与演化值得商榷。

现代汉字“则”,传统认知都是“鼎+刂”,认为是用刀在鼎上刻画法规制度。

但据考古发现和专家研究结果,战国以前特别是西周时期,青铜铭文是铸铭,不是刻铭。所以,出现在西周早期的金文“则”是“以刀刻鼎”之意不是太站得住脚。

今天我想谈谈个人思考。

先讲讲汉字“即”。

“即”从甲骨文就已出现,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解释“即,就食也”,这是没有疑义的。

甲骨文“即”刻画的就是“食器+人”,可以是“人就食”,也可以是“就食的人”。

“人”多为跽坐,也有立姿。

“食器”种类繁多,在这里是泛指,可以是任一种饪食器。

所以,我对“立即”的理解就是“站立就食”(强调“立”),与“跽坐就食”相比,“站立就食”可随时抬腿走人一一“立即”才有“立刻、马上”之“快”意。

再看“则”,目前最早见于西周早期金文,从古至今一直被当作“鼎+刂”来演化传承。

但我认为极可能是“鼎+人”,“立姿人"被讹化成“立刀(刂)”了。

“则”应该演化自“即”。

二者的区别在于:

“即”中饪食器是泛指,所以就食者可以是任何人(包括贵族、平民、奴隶);

“则”中饪食器是特指鼎,鼎在商周时期是身份象征,是贵族专享,所以就食者是贵族。

“则”的本义应该是“用鼎(就食)的人一一贵族”。贵族是统治阶级,是制定规章制度者。“则”本义是指人一一贵族,引申为模范(贵族从小学六艺)一一以身作则,又引申为法规制度(贵族制定的)一一法则。

另外,在做连词时,“即”同“则”。

这是今天闲扯。

(图片均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原创,转载请注明:渣渣灰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