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帛的意思和含义(帛的意思)

帛的意思和含义(帛的意思)

古代穿的帛、麻、丝、罗、锦、绢都是什么?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不少的纺织品,种类特别齐全。这些纺织品在很多书上有介绍,有图片。但是,只有当你亲眼看到了,才会明白,西汉的纺织品有多么的精美,汉代的纺织业有多么发达。

素纱禪衣

辛追墓出土的丝、麻类织物还有服饰有上百件。有放在竹笥里的,也有包裹器物的,还有敛尸的。麻类的包括苎麻、大麻,丝类的有纱、绮、罗、锦,还有带刺绣的,以及有立体效果的绒圈锦。

大麻布

“麻”的种类很多,有一种比较高级的衣料叫“纻麻”,是用植物“苎麻”的纤维织成的。苎麻属于荨麻科,它的纤维又细又滑,很坚韧,有丝一样的光泽,苎麻拉力很强很有弹性。用苎麻织成的“纻”又白又轻像云一样,而且吸湿以后容易干又便于散热,所以穿起来很舒服,夏天清凉爽滑,是很高级的织物衣料。

纻麻布

汉代的时候对苎麻可以实现精细加工,做出来的高级的纻叫“黄润”,这是汉代蜀中特产,专做夏衣的名贵衣料。因为不经过漂白,有自然的黄色和像丝一样光润,所以叫“黄润”,又轻又细又柔软。这种“黄润”在汉赋大家扬雄的《蜀都赋》里提到过,说“筩(tǒng)中黄润,一端数金”,大致就是说像“筩中”这种布和“黄润”这样的纻,都是名贵的织物,大致几丈就要数个金饼的价钱,可以说是非常昂贵了。

绢地方棋纹绣

普通人穿的那个“麻”指的是“大麻”,大麻绩出的麻线织成的衣料叫“布”,这是普通人穿衣的主要原料,所以在古代老百姓又叫“布衣”。大麻的茎杆的表皮就是绩麻的原料,但是这个麻皮除了大麻纤维还含有胶质和杂质,所以绩麻之前要先脱胶。脱胶的方式可以用浸泡,把麻皮泡到水里,让它自然发酵,达到脱胶的目的。

绢地茱萸纹绣

“帛”作为丝织品的总称,或者称之为“缯”。“帛”是富贵者所穿着的,作为一个丝织品的大类,其中又有很多具体的分类。蚕茧缫成丝如果还没有经过煮练和漂洗称之为“生丝”,生丝织成的丝织品叫“绢”。白色生绢叫作“素”。“素”白而细致,除了可以做衣料,历代许多书画作品也是用“素”创作的。如果用双丝织成的细绢叫作“缣”,煮白了的缣叫作“练”。白色的“练”用作丧服,古代的丧服种类复杂,“练”是在举行“练祭”时穿的。如果平时以“练”为衣,就很俭朴了。

菱纹罗地信期绣

又薄又轻的丝织品叫“縠(hú)”,就是现在所说的“纱”类织物,“绉纱”就是縠。素纱襌衣的衣料确切地说就是“縠”,也就是绉纱。这件两千多年前的绉纱衣重量仅仅几十克,薄如蝉翼,如烟似雾。

绢地长寿绣

“织素为文曰绮”,绮是平地起斜纹花类的提花织物。绮是单色、素地,用生丝织成,织成后可以练染,就是通过煮洗的方式上色。马王堆汉墓的绮很多,纹样有写实的植物、动物,也有菱形等几何纹。“罗”和“绮”是织法不同的丝织品。马王堆汉墓出土最多的是菱纹罗,织这种罗比较难,需要两个人协作。罗也是织成后染色,也可以用罗来刺绣。

绢地长寿绣

“锦”紧密结实,用熟丝织成。织锦要先给丝染色,然后再上织机。马王堆汉墓的锦也种类很多,有平面显花的几何纹锦、动物纹锦、茱萸纹锦;还有凸纹效果的几何纹锦;还有隐纹的花卉纹锦、波纹锦、动物纹锦。比较特殊的是“绒圈锦”,它是用多色经丝和单色纬丝交织成的,表面的纹饰呈现出有立体感的环状绒圈。绒圈锦通常拿来制作袍子的领、袖缘,也可以做香囊、枕巾什么的。

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

绢、绮、罗、锦都可以拿来刺绣。纹样最多的就是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信期绣是一种长尾小鸟;长寿绣是各种彩色丝线织成的花、叶、云;乘云绣就是翻腾的云雾,以及隐藏在云中的神兽。这三种刺绣都是当时流行的高级绣品,尤其是信期绣。

-------------------------------------------------------------

沅汰,《沅汰博物馆指南》主编,文化学者,历史作家

主要作品:《龙凤传奇》、《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高澄传》、《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系列、《汉字》字形释义、《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春秋人物故事》等。

《说文解字》第692课:成语“羽翮飞肉”的“翮”是什么意思?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羽”部的三个汉字:“翭、翮、[句羽]”。这三个字,只有“翮”是通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翭。读hóu。《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翭,羽本也。一曰羽初生貌。从羽,侯声。”形声字,本义有两个:

本义之一:羽根。即羽毛的根部。《方言》卷十三:“翭,本也。”郭璞注:“今以鸟羽本为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入于皮肉者也。”就是鸟的羽毛扎入肉内的根部。

(羽根)

本义之二:羽初生的样子。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续汉书·礼仪志》注引《通俗文》:‘细毛曰翭。’故一曰羽初生貌。”

本义之外,翭还同“鍭”。矢名。《集韵·侯韵》:“鍭,《尔雅》:‘金鍭翦羽谓之鍭。’或从羽。”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羽部》:“箭以羽为用,故矢名亦名翭,又因金镞而改从金旁作鍭。”

(秦青铜鍭)

翭的小篆写法如图:

(翭的小篆写法)

2、翮。读音有两个:

(一)hé。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翮,羽茎也。从羽,鬲声。”形声字。本义是羽毛的茎。即鸟羽茎下端中空部分。

(羽茎)

《尔雅·释器》:“羽本谓之翮。”郭璞注:“鸟羽根也。”《周礼·地官·羽人》:“羽人掌以时征羽翮于山泽之农。”羽人掌管按时向山泽地区的农民征收羽毛而用以算作上缴国家的赋税。注意,这里的羽毛数据,以按照羽茎作为统计的依据来计算的,因此是“羽翮”。《农政全书·牧养六畜·鸡》:“雌雄皆斩去六翮。无令得飞出围。”养鸡的时候,要剪去它们翅膀上的六根羽茎,使它们无法飞出鸡圈。这是古代的养殖经验,直到现代,熟练的养鸡户还会剪去鸡三分之一左右的粗羽毛。

本义之外,翮还有其他用法:

(1)鸟的翅膀。潘岳《射雉赋》:“绿柏参差,文翮鳞次。”李周翰注:“插以柏叶,使参差文如鸟翮,又似鱼鳞。”晋渊明《停云》:“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合起翅膀的鸟)

《汉书·景十三王传》:“丛轻折轴,羽翮飞肉。”即使轻而小的物件,装载多了也可以使车轴折断;轻飘的羽翼却可以托起鸟儿飞翔。这里的“羽翮飞肉”后来发展为成语,从鸟羽扇翼而使鸟的身体飞翔发展,借以比喻集轻微之力可撼举重物。

(2)鸟类。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芝英擢荒蓁,孤翮起连菼(tǎn,初生的狄)。”即一只鸟从荻丛中飞出。

(孤翮起连菼)

(3)管乐器。潘岳《笙赋》:“措纤翮以震幽簧,越上筩而通下管。”李善注:“翮,管也。其形类羽,故曰翮也。”现在我们只知道,翮是一种形状类似羽毛的民族乐器。

(二)lì。读音出《洪武正韵》。通“[鬲瓦]”。即空足的鼎。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翮,假借为鬲([鬲瓦])。”《史记·楚世家》:“吞三翮六翼,以高世主。”司马贞《史记索隐》:“翮,亦作[鬲瓦],同音历,三翮六翼,亦谓九鼎也。空足曰翮,六翼即六耳。”

(空足的鼎)

翮的小篆写法如图:

(翮的小篆写法)

3、[句羽](GB字库已不收此字,故描述字形为左句右羽)。读音有两个:

(一)qú。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句羽],羽曲也。从羽,句声。”形声字。本义是羽毛末端的弯曲部分。

(弯曲的羽毛)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从句者皆训曲。”即汉字中带有“句”部的,都与弯曲有关。

本义之外,[句羽]还有其他用法:

(1)后脚白的马。《玉篇·羽部》:“[句羽],马后足白。”

(两只后蹄白的马)

(2)同“翵(qú)”。鸟羽。《字汇补·羽部》:“[句羽],与翑同。鸟羽也。”按:《广韵·虞韵》:“翵,鸟羽,[句羽],同翵。”

(二)yǔ。读音出自《类篇》。箭羽。《类篇·羽部》:“[句羽],箭羽。”

[句羽]的小篆写法如图:

([句羽]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692,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50条常被误用的词语

来源丨“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公号、@人民日报

1.差强人意

【解释】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误用】多被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背离本义。

2.不赞一词

【解释】原作“不能赞一词”,“赞”古有参与、加入义,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加一句话。后用“不赞一词”指一言不发。

【误用】被误解为“没有一句称赞的话”。

3.三人成虎

【解释】街市上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有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误用】易被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4.美轮美奂

【解释】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美好事物。

5.炙手可热

【解释】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背离本义。

6.侃侃而谈

【解释】“侃侃”本意为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误用】现多被误用为形容聊天,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混淆。

7.首当其冲

【解释】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

【误用】常被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8.首鼠两端

【解释】形容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误用】常被误解为前后言行不一致。

9.溢美之词

【解释】过分夸赞的言辞。

【误用】常被误用为褒义。

10.蓬荜生辉

【解释】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误用】易被误用在别人身上。

11.蹉跎岁月

【解释】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形容虚度光阴。

【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2.望其项背

【解释】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误用】常被误用为“只能望其项背”。

13.抛砖引玉

【解释】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误用】常被误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14.石破天惊

【解释】形容箜篌的声音使人震惊。后多用来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误用】常误与“排山倒海”等连用,指自然力量之大。

15.不知所云

【解释】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絮乱或空洞,指说话人。

【误用】易被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16.惨淡经营

【解释】指煞费苦心地从事绘画或诗文创作,也指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惨淡,指费尽心力。

【误用】常被误解为经营不善,很萧条。

17.文不加点

【解释】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误用】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18.侧目而视

【解释】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误用】常被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19.良莠不齐

【解释】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

【误用】常被误用形容水平、成绩等。

20.明日黄花

【解释】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误用】不能被写作“昨日黄花”。

21.评头论足

【解释】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误用】常被错用于中性评议。

22.七月流火

【解释】出自《诗·幽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是星名,指大火星,即心宿。七月流火是指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误用】常被误用来形容七月的天气十分炎热。

23.弹冠相庆

【解释】指一人升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误用】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24.期期艾艾

【解释】形容人口吃。

【误用】常被误解为懦弱犹豫、吞吞吐吐。

25.无可厚非

【解释】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误用】常被与“无可非议”误用。

26.无可非议

【解释】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误用】常被与“无可厚非”误用。

27.不胫而走

【解释】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误用】不可与“不翼而飞”混淆。

28.目无全牛

【解释】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误用】易被误解为缺乏整体观念。

29.擢发难数

【解释】拔下头发来计数也难以数清(擢:拔)。形容罪恶极多,难以数计。

【误用】词语感情色彩常被忽视,用于形容好人好事等。

30.绘声绘色

【解释】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误用】常被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31.危言危行

【解释】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误用】常被误解为“危险”的意思而误用。

32.汗牛充栋

【解释】形容书籍极多。

【误用】常被用于形容其他事物。

33.振振有词

【解释】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误用】常被错用来代替“理直气壮\"。

34.休戚相关

【解释】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误用】常与“息息相关”误用。

35.不以为意

【解释】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误用】不能与“不以为然”混淆。

36.如履薄冰

【解释】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误用】常被误用于形容客观情况之危。

37.万人空巷

【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涌向某处(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误用】常被误解为巷子里空无一人。

38.瓜田李下

【解释】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39.登堂入室

【解释】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误用】易被误用为“进入屋子”。

40.如坐春风

【解释】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

【误用】与“景物”无关。

41.屡试不爽

【解释】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误用】易被误解为“没有成功”。

42.糟糠之妻

【解释】糟糠:旧时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事物。指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误用】常被误用为长得丑陋的妻子。

43.五风十雨

【解释】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

【误用】常被误用为刮风多、下雨多。

44.不忍卒读

【解释】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误用】常与不堪卒读、难以卒读混淆,误用为贬义词,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45.一文不名

【解释】名:占有。一个钱都没有,形容极为贫穷。

【误用】常误用于代替“一文不值”,指毫无价值,后指人无用。

46.求全责备

【解释】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

【误用】常被误用为“委曲求全”。

47.罪不容诛

【解释】其罪行之大,即使杀了都不能抵偿。

【误用】常被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48.师心自用

【解释】师心:以自己的心意为师,即只相信自己。常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误用】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49.不胜其烦

【解释】烦琐得让人受不了。

【误用】常与“不厌其烦”误用。

50.耳提面命

【解释】提着耳朵告诫,当面教导。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

【误用】常误用为贬义词,理解为在耳边训斥,当面命令。

静读时代,感悟生活

叹茶,瞭望微信晚间副刊

总监制丨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唐朵朵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从分封土地到发放粮钱,解读古代官吏的工资史

西汉的俸禄制非常完善,以相国、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奉常、博士、郎中令、卫尉、任尉、治粟内史等官秩大小作为发放工资的标准,由国家统一发放粟米……

俸禄,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公务员的工资。古代的官吏,为国家服务,国家自然要给他们发放工资津贴。不过与现在不同的是,现在的公务员以现金或打卡的方式,也有一些实物上的补助津贴,而古代没有现在这么方便,每个朝代都根据当时历史环境的不同,制定相应的俸禄发放方式与相应的薪酬发放标准。

周天子分封诸侯

给块地,那里面会长出财富

最早的俸禄发放方法,是夏商周到春秋时期长达两千年的“田邑制”,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三皇五帝到清末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里,始终把农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士、农、工、商”,农民是仅次于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夏商周时代实行邦国诸侯制度,天子分封天下,许多官员都被分封或大或小的田地城郭,田里不管种什么,总会长出财富来。除了上次国家政府,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官越大,分封的田地城郭越大,长出的财富就越多。而且,古代的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一代传一代,贵族们世代当官,享受那一方土地的生活。

周天子分封诸侯

“大国之师,一旅之田”,占有土地,实际是最稳妥的获得收入的办法。至于给多少土地,每个时期是不同的。姜子牙被封齐国,齐国的整个土地就归姜子牙管理占有了,孟尝君“封万户于薛”,薛地的税收除了上交政府外就都是自己的了,至于其他官员,孟子曾记载他那个时代“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各自在自己的地盘上获得财富。

发粮食,肚子吃饱了好好工作

时代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田邑制向“谷禄制”开始过渡。那个时候天下大乱,诸侯聘用了许多官员,官员下面又聘用“门客”,一级又一级,不到级别的官员,不可能都给田邑,那么给什么呢?农业大国,给粮食是最实惠的。起初以“斗”计算,后来以“石”计算,用斛称量,都是谷物的计量单位。

张汤

秦代和西汉时代,将“谷禄制”完善起来。秦朝实行年薪制,那个时候叫“岁俸”。当然,发放粟米,不等于只吃不穿,或着不买其他东西了,粟米可以交换布帛等其他生活用品。那个时候也有钱币,等值的钱币可以用来交换其他等值的生活用品。国君也可能赏赐大臣们金钱、实物。不过这些赏赐是偶然的,不是常态。而且,低级的官员,是无法得到皇帝的直接赏赐的。

西汉的俸禄制非常完善,以相国、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奉常、博士、郎中令、卫尉、任尉、治粟内史等官秩大小作为发放工资的标准,由国家统一发放粟米。最低的佐史年俸为96石,折合到现在年薪为五千多元钱。属于低工资的范畴。西汉的整体工资不高,汉代的名臣张汤被抄家,“家产不过五百金,皆所在,得奉赐,无它赢”。发放的工资几乎是“月光族”都花了,抄出来的家产,无非是皇帝赏赐结余而已。

粮钱各半,有吃有花报效朝廷

到东汉时,大概觉得只发粮食官员的生活不方便,改为钱粮各半制,一半粮食,一半铜钱。这样既有吃的,又有花的。值得一提的是,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有一项发明,他把公田按官员的俸禄等级赐给官员,让其自己去收取赋税获得收入,称为“职田”。这项制度也是逼出来的,汉献帝自己被军阀挟持,朝不保夕,只得从权改变统治策略。不过这项制度被后代借鉴,一直维持到明朝朱元璋时期才作废,长达千年。

大唐盛世

钱粮各半制度一直维持到唐朝中期以前,唐朝官员的俸禄分为职田、禄米、钱货三种。根据官职的大小,分职田多少,禄米几何,钱货若干。虽然分了职田,这些官员也不可能自己去种,他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转包出去,获取利润,这就是最早的土地流转;一种是雇佣农民种植,这些农民的身份就不是自由民了,而是被称为“雇农”的人,也可以叫农奴。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朝代都以粮米计算,其中也有的朝代,以帛计算,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

给钱就行,钱能买来所需要的一切

自唐朝中期以后,钱粮各半制度逐渐向完全发钱转化,因为俸料钱所占比例慢慢超过了实物,越来越多了。唐朝因为经济发达,官员的工资也越多越多,包括禄米、人力、职田、月杂给、常规实物待遇和特殊实物待遇等,工资支付方式便越来越以货币支付方式为主。到了宋代,发明了纸币“交子”,基本上发放工资完全使用纸币代替了。纸币方便快捷,解决了铜钱携带不便的弊端。

清明上河图

宋代的薪水为历朝之最,月薪最高竟达40万文,包拯那么清廉的官员,也是千万富翁。除了发银票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服装、禄粟、茶酒厨料、薪炭、盐、随从衣粮、马匹刍粟、添支、职钱、公使钱及恩赏等,所以生活在宋朝的官员是最美的。元朝只发纸币,所以俸银又叫俸钞。令元朝官员叫苦不迭的是,那时候通货膨胀比较厉害,发了纸币往往很快贬值。到了明朝,由于朱元璋是苦出身,所以给官员们定的薪资是史上最低,贪污五十两以上还要处以剥皮之刑,所以明朝的清廉官员日子过得很辛苦,大清官海瑞去世时,连出殡都没钱,还是同僚们凑钱给他发送。朱元璋私访宏文馆学士罗复仁宅院,这个堂堂的大学士,租住在一个破烂的民房里,象个民工一样正在刷墙。

清朝官员的工资水平比明朝官员有了很大进步,工资分为俸银、禄米以及养廉银,其中外官的养廉钱甚至高于正常发的俸银。养廉银的发明并没有把清朝的官员都变成清官,大贪官和珅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从夏商周到清末,官员的工资制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发田,到发米,到钱米并用,直到最后完全以货币支付,见证了中国官场的发展历程。由于一些朝代官员工资较低,官员们不得不另想办法,与地主、商人们进行权钱交易,或盘剥所管辖地盘上的百姓,于是腐败就产生了。研究古代官员的工资史,实际上也是同步研究一部反腐史,以史为镜,可以给当今治国治吏以借鉴。(陆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