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洪圣大王传说凝聚华侨拼搏百年
位于悉尼的洪圣宫,被新南威尔士州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受访者供图
澳洲要明洪福堂同乡会。
来到澳大利亚悉尼市中心附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中国式红砖绿瓦牌楼——这里是静安街,传承于广东肇庆的洪圣宫已在此矗立百年。
“庙宇供奉的主神是洪圣大王,百年来香火不绝。”澳洲要明洪福堂同乡会会长吴少康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上世纪末,洪圣宫被列为新南威尔士州文物,2021年,州政府更是拨款支持其修缮工作。如今,洪圣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前来参拜,以祈求身体健康、事业顺遂。高要菜农也已自立门户,逐渐占领了悉尼人的“菜篮子”。吴少康感慨:“作为乡亲精神信仰依托的洪圣宫,代表广东民俗文化在澳大利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西合璧 宫庙融合中澳建筑特色
一百多年前,广东肇庆高要先辈远渡重洋来到悉尼种菜为生。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岁月里,澳洲要明洪福堂同乡会出资修建起这座庙宇,遵循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风水的理论,同时也融合了澳洲联邦式的建筑特色。高要同乡们将对家乡的思念、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寄托其中,也激励着一代代华人在异国勤劳奋斗。
“中国农民的精神信仰朴素而虔诚,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要将故土的庙宇搬到落脚的地方。”
76岁的吴少康祖籍肇庆高要,后移民到澳大利亚悉尼,2017年当选澳洲要明洪福堂同乡会会长,“悉尼的洪圣宫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建筑,外形酷似北京四合院,遵循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风水的理论,同时融合了澳洲联邦式的建筑特色,是中西合璧的佳作。”
正门上方,镶嵌着“洪圣宫”三个金色大字,屋顶由绿色琉璃瓦铺成,台阶下方两旁和廊前两侧的横梁上,立着四只金漆狮子。两个屋顶上装饰着精巧的瓷塑,为龙鱼、麒麟和凤凰等造型,还有数十个“人物”演绎着《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和三顾茅庐的故事。
吴少康告诉南都记者,洪圣是洪圣宫供奉的主神,也被称为“南海神”,但是人们对其由来却知之甚少。民间传说洪圣是龙王的化身,因为龙王统治大海并保护渔民。还有一种说法为洪圣是唐朝官员洪熙的神化,洪熙提倡研究天文学、地理学和数学,兴建了一座天文台,为渔民和学生提供天气预报。
“洪圣可能不是家喻户晓,但是广东高要的先辈远渡重洋来到澳洲,并繁衍生息,他们相信得到了洪圣的庇佑,因此修建庙宇表达敬意,也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吴少康说。
和国内的不少庙宇一样,悉尼的洪圣宫也有不少神奇的传说。当地华人介绍,洪圣宫曾经失火,庙中存放玉玺的盒子已经被烧焦了,但玉玺却完好无损,“这里的神明很灵,逢凶化吉,避祸挡灾”。
吴少康介绍,百年来,洪圣宫香火不绝,来此拜祭的人们大多是寄托家人身体健康、出入平安、事业顺遂等愿望。除了在主牌位供奉洪圣、关帝和财神之外,洪圣宫还供奉着土地、佛祖、观音等神位,满足更多朝拜者的需要。
乡情绵延 民俗文化经久不衰 喜庆同频共振
高要风俗之调查中记载:“(迎神)即正月十六日,是日为洪圣诞,乡人于是遂以鼓声向该庙迎神回家祭祀,兼演木头戏助兴。”
金山村洪圣诞庙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可溯至明清时期。金山村位于肇庆高要区新桥镇,洪圣大王宝诞当天,这里锣鼓喧天、彩旗招展。中午正时,宝诞筹办方在村酒堂筵开百席,进行千人围村宴,宗族乡亲共聚一堂。
中午十三时,村民按照传统习俗鸣锣开道,抬出洪圣佛祖神像绕村巡游,礼仪队、武术表演队、舞龙舞狮队在一旁助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洪圣大王宝诞的重头戏是“抢花炮”,花炮意寓吉祥福气、头彩好运。
万里之外的悉尼洪圣宫,每逢重大节日也异常热闹。“春节等传统节日的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吴少康认为,这种同频共振的喜庆背后,源于民俗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与乡亲间互相扶持的凝聚力。
1908年,要明洪福堂同乡会买下了静安街的这片房舍,在保留原有房舍的基础上,于1910年建成了洪圣宫。洪圣宫落成时,要明洪福堂同乡会成员已经遍及悉尼、堪培拉等地。同乡会的主要职责是主持各主要节日的庆祝与祭祀活动,以及对庙宇和房舍进行维修。当时,他们还以低廉的租金将这些房舍出租给老人和新移民,帮助他们在此安居乐业。
“祖辈修建洪圣庙的过程很艰苦,一砖一瓦花的都是他们的血汗钱。例如洪圣宫的许多装饰,是他们从广东佛山运过来的,那个年代交通很不方便,水运至少需要三四个月才能到。”吴少康的祖辈最初来到悉尼当菜农,日子难捱,手头并不宽裕,“但他们还是坚持去修建洪圣宫,即使到了国外,还是有很深的故土情结,也足以见得先辈对故乡民俗文化的热爱。”
州级文物 当地政府拨款5万美元重修电线系统
黄汉元曾任澳洲要明洪福堂同乡会常务副会长,对高要人在澳洲谋生的历史颇有研究。
他向南都记者介绍,晚清时期,大批高要人被“卖猪仔”到悉尼谋生,由于受语言和资金等限制,大部分人只能以种菜为生。最初,悉尼的菜园基本由欧洲移民耕种,高要人只能替他们打工,每天起早贪黑干活也只能解决温饱。
但是高要人有着历史悠久的种菜经验,且十分勤劳节俭,多年奋斗有了积蓄后,他们慢慢摆脱了生活的窘境,有了自己的菜地,供应的蔬菜改良后更加迎合悉尼人的口味,并逐渐占据了当地蔬菜市场。
而当年菜农的聚集之处,如今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末,新南威尔士州文物保护部门开始实施保护少数民族文物计划。最终,洪圣宫被列为州文物保护单位。吴少康解释,“此后,洪圣宫不能被随意改装和破坏,每次装修都需要经过当地批准才能动工。”
2021年,澳洲要明洪福堂同乡会获得了州政府拨款资助5万美元,用于重修老化的电线系统。《澳洲新报》报道称,洪圣宫作为澳洲最长历史的中国特色古庙,被新南威尔士州列为州级文物,见证了要明先辈为华人移民奠定夯实基础作出功勋卓著的贡献。新州政府首度给予洪福堂资金支持,亦是州政府体恤华人社团需求的重要里程碑。
“现在很多当地人来参观,有出于好奇跟随华人朋友过来的,也有自行组织亲友过来拜祭的,祈求家人身体健康、事业顺遂。”吴少康表示,每逢周一到周五,要明洪福堂同乡会都安排了工作人员值班解说,周六照样对外开放。
历经百年风雨的悉尼洪圣宫,更加灿烂辉煌。吴少康说,“我感到最自豪的是,广东民俗文化在澳大利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东民俗的海外传承”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陈燕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韦娟明
洪圣大王传说凝聚华侨拼搏百年
位于悉尼的洪圣宫,被新南威尔士州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受访者供图
澳洲要明洪福堂同乡会。
来到澳大利亚悉尼市中心附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中国式红砖绿瓦牌楼——这里是静安街,传承于广东肇庆的洪圣宫已在此矗立百年。
“庙宇供奉的主神是洪圣大王,百年来香火不绝。”澳洲要明洪福堂同乡会会长吴少康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上世纪末,洪圣宫被列为新南威尔士州文物,2021年,州政府更是拨款支持其修缮工作。如今,洪圣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前来参拜,以祈求身体健康、事业顺遂。高要菜农也已自立门户,逐渐占领了悉尼人的“菜篮子”。吴少康感慨:“作为乡亲精神信仰依托的洪圣宫,代表广东民俗文化在澳大利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西合璧 宫庙融合中澳建筑特色
一百多年前,广东肇庆高要先辈远渡重洋来到悉尼种菜为生。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岁月里,澳洲要明洪福堂同乡会出资修建起这座庙宇,遵循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风水的理论,同时也融合了澳洲联邦式的建筑特色。高要同乡们将对家乡的思念、对生活的美好愿景寄托其中,也激励着一代代华人在异国勤劳奋斗。
“中国农民的精神信仰朴素而虔诚,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要将故土的庙宇搬到落脚的地方。”
76岁的吴少康祖籍肇庆高要,后移民到澳大利亚悉尼,2017年当选澳洲要明洪福堂同乡会会长,“悉尼的洪圣宫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建筑,外形酷似北京四合院,遵循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风水的理论,同时融合了澳洲联邦式的建筑特色,是中西合璧的佳作。”
正门上方,镶嵌着“洪圣宫”三个金色大字,屋顶由绿色琉璃瓦铺成,台阶下方两旁和廊前两侧的横梁上,立着四只金漆狮子。两个屋顶上装饰着精巧的瓷塑,为龙鱼、麒麟和凤凰等造型,还有数十个“人物”演绎着《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和三顾茅庐的故事。
吴少康告诉南都记者,洪圣是洪圣宫供奉的主神,也被称为“南海神”,但是人们对其由来却知之甚少。民间传说洪圣是龙王的化身,因为龙王统治大海并保护渔民。还有一种说法为洪圣是唐朝官员洪熙的神化,洪熙提倡研究天文学、地理学和数学,兴建了一座天文台,为渔民和学生提供天气预报。
“洪圣可能不是家喻户晓,但是广东高要的先辈远渡重洋来到澳洲,并繁衍生息,他们相信得到了洪圣的庇佑,因此修建庙宇表达敬意,也借此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吴少康说。
和国内的不少庙宇一样,悉尼的洪圣宫也有不少神奇的传说。当地华人介绍,洪圣宫曾经失火,庙中存放玉玺的盒子已经被烧焦了,但玉玺却完好无损,“这里的神明很灵,逢凶化吉,避祸挡灾”。
吴少康介绍,百年来,洪圣宫香火不绝,来此拜祭的人们大多是寄托家人身体健康、出入平安、事业顺遂等愿望。除了在主牌位供奉洪圣、关帝和财神之外,洪圣宫还供奉着土地、佛祖、观音等神位,满足更多朝拜者的需要。
乡情绵延 民俗文化经久不衰 喜庆同频共振
高要风俗之调查中记载:“(迎神)即正月十六日,是日为洪圣诞,乡人于是遂以鼓声向该庙迎神回家祭祀,兼演木头戏助兴。”
金山村洪圣诞庙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可溯至明清时期。金山村位于肇庆高要区新桥镇,洪圣大王宝诞当天,这里锣鼓喧天、彩旗招展。中午正时,宝诞筹办方在村酒堂筵开百席,进行千人围村宴,宗族乡亲共聚一堂。
中午十三时,村民按照传统习俗鸣锣开道,抬出洪圣佛祖神像绕村巡游,礼仪队、武术表演队、舞龙舞狮队在一旁助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洪圣大王宝诞的重头戏是“抢花炮”,花炮意寓吉祥福气、头彩好运。
万里之外的悉尼洪圣宫,每逢重大节日也异常热闹。“春节等传统节日的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吴少康认为,这种同频共振的喜庆背后,源于民俗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与乡亲间互相扶持的凝聚力。
1908年,要明洪福堂同乡会买下了静安街的这片房舍,在保留原有房舍的基础上,于1910年建成了洪圣宫。洪圣宫落成时,要明洪福堂同乡会成员已经遍及悉尼、堪培拉等地。同乡会的主要职责是主持各主要节日的庆祝与祭祀活动,以及对庙宇和房舍进行维修。当时,他们还以低廉的租金将这些房舍出租给老人和新移民,帮助他们在此安居乐业。
“祖辈修建洪圣庙的过程很艰苦,一砖一瓦花的都是他们的血汗钱。例如洪圣宫的许多装饰,是他们从广东佛山运过来的,那个年代交通很不方便,水运至少需要三四个月才能到。”吴少康的祖辈最初来到悉尼当菜农,日子难捱,手头并不宽裕,“但他们还是坚持去修建洪圣宫,即使到了国外,还是有很深的故土情结,也足以见得先辈对故乡民俗文化的热爱。”
州级文物 当地政府拨款5万美元重修电线系统
黄汉元曾任澳洲要明洪福堂同乡会常务副会长,对高要人在澳洲谋生的历史颇有研究。
他向南都记者介绍,晚清时期,大批高要人被“卖猪仔”到悉尼谋生,由于受语言和资金等限制,大部分人只能以种菜为生。最初,悉尼的菜园基本由欧洲移民耕种,高要人只能替他们打工,每天起早贪黑干活也只能解决温饱。
但是高要人有着历史悠久的种菜经验,且十分勤劳节俭,多年奋斗有了积蓄后,他们慢慢摆脱了生活的窘境,有了自己的菜地,供应的蔬菜改良后更加迎合悉尼人的口味,并逐渐占据了当地蔬菜市场。
而当年菜农的聚集之处,如今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末,新南威尔士州文物保护部门开始实施保护少数民族文物计划。最终,洪圣宫被列为州文物保护单位。吴少康解释,“此后,洪圣宫不能被随意改装和破坏,每次装修都需要经过当地批准才能动工。”
2021年,澳洲要明洪福堂同乡会获得了州政府拨款资助5万美元,用于重修老化的电线系统。《澳洲新报》报道称,洪圣宫作为澳洲最长历史的中国特色古庙,被新南威尔士州列为州级文物,见证了要明先辈为华人移民奠定夯实基础作出功勋卓著的贡献。新州政府首度给予洪福堂资金支持,亦是州政府体恤华人社团需求的重要里程碑。
“现在很多当地人来参观,有出于好奇跟随华人朋友过来的,也有自行组织亲友过来拜祭的,祈求家人身体健康、事业顺遂。”吴少康表示,每逢周一到周五,要明洪福堂同乡会都安排了工作人员值班解说,周六照样对外开放。
历经百年风雨的悉尼洪圣宫,更加灿烂辉煌。吴少康说,“我感到最自豪的是,广东民俗文化在澳大利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东民俗的海外传承”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陈燕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韦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