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尚秉和简介(尚秉和)

尚秉和简介(尚秉和)

尚秉和——近代易学名师

尚秉和

尚秉和易经名家,其生于1870年,卒于1950年,河北行唐人,字节之,号滋溪老人、石烟道人。尚秉和是晚清进士出身,博学善文,精通中医,喜玩金石,工于绘画,精通易学,是近代著名的易经大师。尚秉和老年才通入易经,作了很多易精方面的书籍,其中有《周易古筮考》、《左传国语易象释》、《焦氏易林注》、《周易尚氏学》等多种易经专著。尚秉和解易考易着重于易经象的阐述和发挥,以易象来探讨易经的筮法,他着重于卦象的整理归纳和推衍,并提出了相对完整而详细地卦象解说,使之成为一家之言,开创尚氏易学之先河,对易学的发展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力。

尚秉和对易学的贡献有二:

一:其对卦象的归整和推衍,并提出相对完整而详细地卦象解说,使之成为一家之言。

尚秉和不仅认为卦象是解释《周易》卦爻辞的根本,而且更认为卦象是《周易》卜筮的根本。只有熟练地运用《周易》书中的大象来筮占,才能得春秋战国太史之遗法。尚秉和说:“占筮,《周易》者以辞为先,然辞往往与我不亲,则察象为最要矣。象者《易经》之本文,孔以前之辞居亡,不可的见,今存者只《周易》。然《周易》之辞,无一非察象得来,乃文王、孔子所以示学者以学《易》之端绪,非谓其包蕴尽于是也。故夫学筮者,于各卦易象须将古昔儒先以次所法明而推演者,荟萃之,记录之,然后能应用而不穷”,《周易古筮考~卦象考》。尚秉和此语之意,即学易者应将八卦所属之象熟记于心,并能熟练应用,方可能得到春秋战国之古筮之法的真谛。尚秉和在研究古人卜筮之法的时候,非常注重卦象的应用。他认为卦象是《周易》筮法的占断的基础,也是春秋战国时代卜筮的基本依据,因此卦象对于考证解释古人卜筮论证是非常重要的。尚秉和在解释古筮考证时不仅大量广泛运用了《周易~说卦》的基本卦象,还同时精确参考运用《左传》、《国语》、《九家逸象》、《焦氏易林》等书中所记载的各种易象卦象,从而为揭开古人的卜筮案例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使《周易》卜筮占法更加规范化,更加精确化。

二:对《周易》古筮之法的阐释和考证,尚秉和认为:“未学易,先学筮。(明空按:然也。只有懂了筮法,《易经》才算入门,不懂筮法的《易经》学者那是“纯粹的学者”!!)”卜筮作为易学的一个重要因数,在研究易学时有着重要的作用。他说:“《易》本用于卜筮,不娴筮法九六之义即不知其从何来也,而《系辞》大衍一章尤难索解,春秋所传某卦之某卦亦莫名其妙故,故学易者宜先明筮法”。

筮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由“龟卜”之法到“揲蓍法”,由春秋“大象”到“纳甲”应用五行,期间经历了一个千百年的衍化过程。尚秉和论即此衍化过程有三个阶段,1,此阶段是依据卦象来推断吉凶,就是春秋太史筮占之遗法。2,在这个阶段卦象尽略作为参考,但主要是根据卦爻辞来占断吉凶得失。3,在这个阶段卜筮主要应用依据卦象和卦爻辞,由加入了五行来综合判断福祸灾殃,到这个时候卜筮之法已经到了全面综合的阶段。

尚秉和在考解卜筮之法非常注重灵活,变通。因为,《周易》之精髓就在于变通,世界上的万物万事都在变,只要有变就有动,有动变就有新生命,“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用《周易》占卜不同的事情,可能得到相同的卦象。要在相同的卦象中推断不同的事物的不同发展趋势,只有掌握统一卦象在不同事物不同情况下所代表的不同涵义,才能推测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细微之处,才能更准确、更精细的推测出事物发展的吉凶运势。俗话“法无定法”,筮无定法,世上所有事物都在变,没有一定的法则,就不可能拘以一法也。

尚秉和对于易经学问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他能广泛收集古人的卜筮案列,并加以考释以还历史卜筮之真面目。有尚秉和学生曾述,尚秉和为他人卜筮,无不奇中,尚老收录古人卜筮案例,自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凡以易筮而存有本卦者尽为抄录,并详加注释,使之史上幽深奥衍之筮辞,依然洞解。其中有名师郭璞之占龙车、占怪兽,胡宏之筮案陆阜遇冯刘得祸,千百年来无人能解其意,先生按卦冥思穷索,逐一通解。然后尚秉和很是感叹,古人所炫为神奇者,乃无一不本于易理,甚平易也。除非郭、胡神通于卜筮之道不能为此所占也,也除非尚秉和先生明易理之真髓才可为此筮案列做注解。尤其者,魏朝管辂之名筮案列之射印囊、山鸡毛、燕卵、蜂巢、蜘蛛、易书陈志皆失此本卦,至使古今最有名的射覆之术竟不相传也,尚秉和先生能从筮易之辞推得本卦,竟丝毫不差,其有功于卜筮之术可谓之最也。

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之三/尚秉和的弟子

尚秉和师事吴汝纶,为曾国藩的再传弟子。

尚秉和先生像

(一)卢松安

卢松安(1898—1978),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早年师从易学大师尚秉和,於易独辟蹊径,多所建树。尤致力於易籍的收藏,积数十载之心力,搜集古今中外易类图书一千三百余种,且多珍稀版本,为海内外藏易第一名家,并名其斋日“易万卷庐”。

“易万卷庐”,是卢松安先生的斋号,先生从青年时代起钻研《易经》并广求各家易著,藏书两万卷,其中《易经》和易学著作为其藏书和搜求的主要内容,老人不仅藏书丰富,还是造诣很高的易学图书版本专家。“文革”中卢先生受其婿刘仁同志(原北京市委第二书记)的株连而被抄家,所藏尽被掠夺。天宇重开之际,先生的家人遵他的遗嘱,将退还的全部藏书捐给了原籍的图书馆。卢松安先生一生对易经颇有研究,并以表格形式将所藏1300余种易籍图书之书名、卷册函数、版本、著者略历、成书时代(卡片外左侧)、序跋、目录一一详加著录,并於分类(卡片外右上角)、提要等项阐发自己的研易心得。其提要或只言片语,或长篇孜释,别具只眼,令人叹服。1977年春,经原中央文史研究馆孙墨佛先生和前全国方志编纂委员会董一博副主任的介绍,先生将1064部3534册易籍图书全部捐献给山东省图书馆。我馆单辟易庐藏书室珍藏,并於1986年在刘大钧、顾廷龙、王绍曾等先生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了《山东省图书馆易籍分类表》,将易庐易籍全部编目整理,制作函套对书籍加以保护。

(二) 梁容若(1904年—1997),河北省行唐县(今改灵寿县)人。中国作家、教育家,容若以全校第二名毕业于河北正定县中学,1922年入读北平师范大学,1927年至1930年曾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工作,1931年在山东省主编《民众周刊》。早年就读于北平师范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大学任教,并从事语言文学研究。1948年到台湾。历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国语日报编辑。1975年退休后到美国游学。1981年回国任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着作有《国语与国文》、《文史论丛》、《中国文化东渐研究》、《坦白与说谎》、《容若散文集》等,并为《注音详解古今文选》编着了不少文章。

1936年4月受公费资助与推荐之下,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研究中日文学史期间并翻译《日本汉文学史》与《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两书。1938年回国后在北平数所大学任教,并从事语言文学研究。1945年曾短暂在绥远省协助共产党抗日工作。1948年10月中旬到台北筹办《国语日报》,历任常务委员、副编辑至1958年。历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1958年-1969年)中文系教授。梁容若于东海大学任教末期,曾与新儒家之一的徐复观论战。论战中,徐指出抗战期间,梁居留北京任教,实已为日本吸收,并鼓吹皇民思想,并非地下工作。可备一说。1974年退休后移居美国印第安那州。1981年回大陆,任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1983年患上眼疾后赴美,1997年在美国逝世。

梁已婚,与傅静如在1935年夏天结婚(傅于1996年辞世),育有一子(梁一成)一女(梁华)。

梁为《注音详解古今文选》编著不少文章,其中《我看大明湖》一文被列入香港中学语文课程。

作为尚秉和的高足之一,对尚秉和先生的学识、文章,其高足梁容若予以如此评价:“先生论史,步趋班、马,而亦瓣香蔚宗。论史法,以为正确、简炼、生动,缺一不可,直书史实,劝惩自见,是非自明”,“先生相与讲论之友朋,如王树楠、吴闿生、高阆仙、张鼎彝等,雅尚略同,皆能有公鉴,无姑息,谠论斧削,以比迹古人,力争上游为准的。先生虚怀采纳,损之又损,用能文省而事赅,扼要而畅达。文章诙奇隽永,引人入胜,吴北江氏谓,殆欲与左史班范相争衡。”

(三)黄寿祺

黄寿祺教授(1912-1990),字之六,号六庵,一度自号巢孙,霞浦县盐田人,祖籍宁德石堂 (今宁德市蕉城区虎贝乡文峰村)。民国元年生于清末秀才家庭。早年游学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师事曾国藩再传弟子尚节之(秉和)及章太炎高足吴检斋(承仕)等著名学者。返闽后,先后执教多所高校,曾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著名易学专家。

民国17年,他初中毕业,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级中学。翌年,赴北平考入私立中国大学文科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国学系。又四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民国24年,黄寿祺归家探亲,被地方人士留任霞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下称霞浦简师)教导主任兼文史教员。不久,因表扬进步学生陈子英在作文中敢对县长张灿等提出批评,被张枉加罪名而解聘,于是复返北平。一面担任嵩云中学国文教员,一面仍从尚秉和、吴承仕诸先生受业。

民国25年8月,爱国将领宋哲元下令考选北平、天津、保定地区各大学毕业生,培养抗日干部。黄寿祺欣然报名投考。录取后到南苑受军训四个月,被分配在冀察绥署参谋处当\"服务员\"。工余还当宋哲元创办的莲池讲学院的院外研究生。此期间,他写《南苑受训录》和与其业师尚秉和论《易》的三封信(后称《与尚节之先生论易三书》)。尤其后者及尚答两书,曾被苏联科学院院士舒茨基收为其所著《变化的书》(1978年经美国转译,易名为《易经研究》)的参考文献目录。

民国26年,七七事变猝起。宋哲元率所部南撤,黄寿祺滞留北平。先在嵩云、燕冀两中学教古文,后到中国大学国学系任讲师,直至民国30年冬。是时正值日本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组织中日学者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其师尚秉和、吴承仕等均受聘参加撰写工作。他在任教之余,除协助和代替吴、尚撰写外,还自写《易》类提要30篇,《礼》类提要60篇,并整理《易类提要目录》一册。民国29年,日本学者桥川时雄编撰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说他师事尚秉和,治《易》\"精苦刻铭\"与此同时,他还著有《汉易条例》、《六庵易话》、《六庵读礼录》、《历代易学目录考》、《尚氏易要义》、《丧服浅说》、《宋儒学说讲稿》、《明儒学说讲稿》等计42卷,以及《六庵读书札记》100余册。

民国30年冬,黄寿祺返闽。他先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下称师专)、继在国立海疆学校任副教授,后又重返师专任教授兼国文科主任,直至1949年8月福州解放。

1950年秋,师专改为学院,国文科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下称中文系)。黄寿祺任系主任。\"文革\"期间,黄寿祺被审查批判近4年,1970年2月下放周宁县农村。1972年秋,成立由师院改名的福建师范大学,他始被调回,仍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79年,升任副校长。同年兼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春,应邀赴美国考察,归来胃癌病发7月逝于福州。所著有《六庵诗选》、《易学群书平议》、《楚辞全译》、《周易译注》、《周易研究论文集》1-4辑(后三书系与人合著或合编)等专著和《从易传看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易学之门庭》等专稿。

黄寿祺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待人诚恳,诲人不倦,处事认真,操守清正。晚年身兼福建省政协(第四届、第五届)常委、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顾问、省语文学会会长及美国纽约四海诗社名誉社长等多种职务,他平时生活俭朴,不义之财不取,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从不希冀图报。所写\"愿将暮齿为蚕烛,放尽光芒吐尽丝\"、\"但期薪尽能传火,却望才良早入班\"等诗句,毕现其高尚精神。

(四)再传弟子张善文,俞长江。

尚秉和先生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