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张公瑾(张公)

张公瑾(张公)

张公十年“移山”记(4)家人曾劝阻:“干好是应该的,干不好你就是罪人”

来源:【海报新闻】

张公十年“移山”记(4)家人曾劝阻:“干好是应该的,干不好你就是罪人”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一人因跟刘邦臭味相投而得到重用,却死的太窝囊:被烹杀喂狗吃了

在郦食其的故里高阳小镇,还保留着汉代所建的纪念郦氏兄弟的墓祠。

后人曾为郦食其写下了这样一幅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郦食其,秦时高阳人,又被称为“高阳酒徒”。在成语中,“高阳酒徒”意为喜好饮酒、洒脱不羁之人,其原型人物就是郦食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酒徒”称谓是被刘邦逼出来的。

郦食其家境穷困,这辈子就两个喜好,一是喝酒、二是读书。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爱好却成就了“高阳酒徒”之名。郦食其外表儒雅,内心却极为狂放不羁,简单来说,论学识、能力,郦食其皆具备。然而,人无完人,心高气傲是他最大的缺点,以至于命丧齐国。

早年,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他一心想考取功名,报效国家。可惜,生不逢时,天下动荡,郦食其报国无门,只好隐居乡野。秦朝末期,民间不满秦室残暴统治,纷纷揭竿而起。一呼响应,群雄并起,当时比较有名气的起义势力有三股,即:陈胜、项羽、刘邦。

郦食其虽隐居乡野,但对于天下事还是了然于胸的。既然无国可报,何不追随明主建功立业呢,郦食其如此想。纵观大局,有希望夺取天下的唯陈胜、项羽、刘邦三人,论实力、名声,刘邦无疑都是最弱的,但是,郦食其偏偏最看好刘邦,并且,成为一名刘邦的忠诚“粉丝”。

听说刘邦兵驻陈留后,郦食其按捺不住内心激动,立刻起身前去自荐。不过,刘邦这等身份,地位崇高,岂是他想见就能见的,几番周旋下,郦食其找到刘邦军中当兵的老乡,请求他帮忙引荐。

然而,老乡却说:“我劝你还是打消这个念头吧,沛公最讨厌的就是儒生。有次别的儒生前来,沛公夺下他的帽子,当场朝里面撒尿,嘴里还怒骂不止,你就不怕沛公这么对你?”郦食其自信道:“老弟,这些你无需担心,尽管帮我传话就是。”

或许是怕郦食其被羞辱,又或许担心受到刘邦责罚,这个老乡并未进行传话。

郦食其守在营外许久,仍不见消息,脾气有些急了,他决定直接闯入见刘邦。当天,刘邦正在房间内与两名女子玩乐,性情高涨时,便听到侍卫报:“门外有儒生闯入”。关键时刻被人打断,刘邦气急,朝外怒骂道:“什么鸟儒生,不是天下事,我一律不见。”

这时的郦食其已来到门前,恰好听到这句话。向来自傲的他,怎能忍受这般侮辱,一把夺过旁边侍卫的剑,怒目而视道:“进去!告诉刘邦老儿,我是‘高阳酒徒’,不是他口中的‘鸟儒生’。”郦食其的声音很大,表面是给侍卫听得,实际是说给一门之隔的刘邦听的。

刘邦一听“高阳酒徒”,态度立变,忙起身将郦食其迎入,好酒好菜招待。

这倒不是郦食其名气多大,主要是两人兴趣相同,都是“酒徒”之辈,如今趣味相投,倒也从陌路成为了知己。刘邦这般款待,郦食其也不能白吃白喝,于是,就说:我和陈留县令很是要好,请您派我到他那里去一趟,让他向您来投降。“

于是,刘邦就派遣郦食其前往,自己带兵紧随其后。不久陈留果然投降,于是,刘邦赐给郦食其“广野君”的称号。

之后,郦食其就成为了刘邦的使者,往来于各诸侯之间。可以说,在汉朝的开国谋士中,郦食其稳健不如萧何,战略眼光不如张良,机智不如陈平。但他纵酒使气,疏阔狂放,跟刘邦很对脾气,很可能是刘邦最喜欢的一个。

在公元204年的秋天,郦食其提出:“要到齐地做齐王田广的思想工作,让齐王主动投降。”

刘邦有点犹豫,毕竟,齐地环境险恶,而郦食其又是60高龄,哪能经得起奔波折磨,但郦食其执意要去,最终刘邦只好同意。郦食其确实能力突出,凭借着丰富的见识与利害关系的剖析,他成功说服齐王归顺刘邦。私下,他充分发挥“酒徒”本色,与齐王田广成为酒肉朋友。

大将军韩信听闻郦食其仅凭借一张口舌,就轻而易举的收服了齐地,内心满是嫉恨。

他不愿功劳被人抢走,便率军袭击齐国。田广得知消息后,认为是郦食其里应外合,当即派人将其抓住。面对昔日的酒肉朋友,田国满是遗憾道:“郦兄,枉我把你视作知己,你竟然这样对我,未免太过阴险了吧。如果你能劝韩信退兵,我就放了你,否则,唯有烹杀喂狗处置。”

郦食其闻此,淡然一笑道:“田老弟,真正干大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反正我命在你身上,怎么处置随便。”显然,郦食其无比自信,甚至,可以说自大,他认为:“田广只是口头威胁,绝不敢将其烹杀喂狗吃。”

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郦食其终归还是太自傲,根本没想到田广一根筋,真的将他扔进了油锅烹杀了,尸体也果然被拿来喂狗了。不得不说,郦食其死的有些窝囊。“高阳酒徒”的典故流传千年,历代皆有文人留下笔墨。唐代诗人李白一首《梁甫吟》: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 ...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 ...

梁甫吟,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嵲屼当安之。”

诗文描述了郦食其拜刘邦、收齐地的事迹,关于烹杀之事,李白并未提起,未免有些遗憾。不过,在1973年,我们的伟大领袖重续前作,作诗一首:

“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

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

这两位诗人笔下生辉、曲尽其妙,前后呼应间,更为世人生动再现“高阳酒徒”一生。

参考资料: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高阳酒徒郦食其》』

张公吃酒李公醉

武则天晚年,宠幸张易之兄弟,兄弟二人不仅位至公卿,还专权擅政,红极一时。

相反,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李显被废黜帝位后,虽然保住了性命,却倍受冷落。

一次,在武则天摆设的酒宴上,张氏兄弟意气飞扬,喝得兴高采烈,一杯接一杯。李显在一旁则是闷闷不乐,强喝了一、两杯,就醉得不成样子。

这件事传到民间,老百姓编出一则民谣,叫“张公吃酒李公醉”,讽刺当时张氏兄弟和李显地位的反差。

不过,记录这件事的深州人张鷟却说,民谣是“言李氏大盛也”。

我想,这种说法大概是在李显复位、武则天去世后才会有的。

不管怎么说,在当时“张公吃酒李公醉”成了老幼皆知的俗语,后来的张冠李戴、张三李四其实都是从这句话演变来的。

一般来说,“张公吃酒李公醉”是代人受过的意思——人家张公喝了酒,结果醉酒难受的却是李公。

《金瓶梅词话》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给武大郎验尸的仵作何九的兄弟何十,因为和强盗有牵连,被抓起来。何九通过王婆找到西门庆,西门庆还真给面子,第二天上堂,把强盗们押上来,不分青红皂白,打了一顿。然后,把何十提上来,直接放了。又从弘化寺抓了个和尚“顶包”,说强盗们曾经在和尚那里过夜。

这正是:“张公吃酒李公醉,桑树上脱枝柳树上报!”

不过,“断章取义”向来是中国人的拿手好戏,有时候断、取的让人拍案叫绝!

大慧宗杲是两宋过渡时期有名的禅宗大师,后人说他重振“临济”雄风,一点也不为过。

当时,禅宗公案盛行,大慧的老师圆悟克勤写的《碧岩录》风行一时,很多习禅者开口闭口都是这些公案,落入大慧所说的“文字障”中。

于是,大慧毅然烧掉了《碧岩录》的刻板。

按大慧的说法,这种“文字禅”其实是“以指为月”,只知道记诵文字,追求的是“指”,忘记了“指”所指的“月”。用更形象的话说,就是“李公醉倒街头,自是张公吃酒”。

文字、公案,不过是前人“吃酒”的记述。如果只是看这些记述,就能“醉倒街头”,岂不是太可笑了!

可以说,大慧让“张公吃酒李公醉”焕发出另一种意义!

比如,阿Q被人欺负时,总要说“我祖上如何如何”;

比如,给乞丐讲“富贵病”的危害;

再比如,明明得的是痢疾,却非要敷外伤药,甚至明明是自己得了病,却非要别人吃药;

……

所有这些,不都是一种“张公吃酒李公醉”吗?!

采自弘德新国学《国学100秒》第183期

老人张公艺,治家和睦的典范。

张公艺

张公艺,出生时公元577年,4年后隋朝立国,去世时,是公元676年,唐高宗李治已经登基27年了。

这位九十九岁的老人,无官无职,但却做了一件古往今来很少能做到的事情,九代人居住在一块。

公艺自幼有成德之望,正德修身,礼让齐家,立义和广堂。制典则,设条教以戒子侄,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和,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每日鸣鼓会食。养犬百只,亦效家同,缺一不食。

分封制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分家的传统,周朝的分封制就是最初的分家制度。乳夹之后把“孝”看得很重,但兄弟姐妹是要分家的。孟子说的“五世而斩”,本来和亲友关系联系不大,但在民间又解释出了另外一个意思,即亲戚过了五代就彻底没有了关系。

事实上,一般的亲戚关系很难维持到五代,甲有壹和贰两个儿女,两人各有一、二和三、四四个儿女,四人又有(一)(二)(三)(四)和(五)(六)(七)(八)八个儿女,之后就是1、2......15、16,那1和16的关系怎么说?他们的太爷爷是亲兄弟,爷爷是堂兄弟,父亲是......诸位看官。你们那儿怎么说他们父亲这个关系?

当然,这不是最关键的。最要紧的是,每个儿女都是一个家庭,各有各的伴侣,各有各的儿孙,里面的纠葛拉扯太多了。

再看张公艺,九代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从下往上说,为了直观点,就不按高祖、曾祖、烈祖之类的说法了。甲是一代,到甲的爷爷是三代,爷爷的爷爷是五代,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七代,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九代。

九代人居住在在一块,相互之间的称呼还是一个问题。当然,如果用父、祖、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还是够用的。

张公艺治家靠的是什么?礼让齐家;设条教以戒子侄;缺一不食。一是道德,二是规矩,三是落实。

再看一件事,

影视剧中唐高宗形象

唐麟德二年,高宗与武则天,率文武大臣、宫妃命妇去泰山封禅。车驾过寿张(今台前县),闻张氏九世同居,累朝都有旌表,因而也慕名过访。问张何能九世同居?公艺答:“老夫自幼接受家训,慈爱宽仁,无殊能,仅诚意待人,一'忍'字而已。”遂请纸笔,书百“忍”字以进。高宗连连称善,并赠绢百端,以彰其事。

唐高宗问他是怎么维持一个900人的大家族的,张公艺表示就是“忍”的。

忍代表什么?对个人说明是妥协忍让,对管理者说明是严刑峻法。遇事要忍,你要是不忍,大家帮你忍,因为不忍就是破坏900人的大家族。

而和张公艺有关的另外一个事情就更有意思了。张公艺怎么治家的?百“忍”字以进。

诸位知道张百忍是哪位吗?玉皇大帝的本名。所以玉皇大帝的原型就是张公艺。

再反过来说,玉皇大帝是张百忍,又符合古代“圣天子垂拱而治”的说法了,有事就忍了吧。

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解密第五十九福地之张公洞

张公洞——在无锡宜兴县,真人康桑治之。

张公洞,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兴“三奇”之一。位于江苏省宜兴城西南约22公里的孟峰山麓,距东北的无锡市60多公里。该洞具大小洞穴达72个,各洞的温度又不相同,素有“海内奇观”之称。相传汉代张道陵曾在此修道,唐代张果老在此隐居,故称张公洞。

张公洞气势雄伟、奇异天成,充满神奇传说,特别在道教文化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享有“江南第一古迹”之誉。唐代以来,名贤胜士游历者甚多,留有大量诗文石刻。

分前后两洞,厅场宏大,套洞众多,洞中有洞,洞洞相通。全洞面积3000多平方米,全长约1000 米,洞内有的海屋大场和富丽堂皇的海王厅。海王厅是全洞精华所在,洞顶钟乳累累,不计其数,厅内经常云雾缭绕,游人若置身于海底宫殿。海王厅周围有水鼻洞、棋盘洞、洞中洞、七窍洞等许多小洞,洞中曲折盘旋,奥妙无穷。大厅小洞中,还有天桥、雄狮、蓝天倒影、坐井观天、鲤鱼戏水、一线曙光等景观。

从洞内登云梯达山巅,既可俯瞰洞中景致,又可远眺太湖烟波。下洞似一座大厦,名为海屋大场。天洞以海王厅天师台为中心,洞顶朝天,故又名为朝天洞。

据道书记载,春秋时,道家庚桑楚曾在洞内隐居,并著有《庚桑子》九篇,东汉的张道陵和唐代的张果老也曾在洞内修过道。唐代开元时,唐明皇在张公洞旁敕建洞灵观,并亲自题写了观额。宋代改建为天申万寿宫,清代改为朝阳道院。

张公洞是央视版《笑傲江湖》等众多影视剧都在此取景。自春秋到清代,张公洞一直蜚声于中外,特别在道教文化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以“江南奇洞甲天下”、“华东第一道教圣地”美名海内外。洞内景观丰富奇特,石钟乳、石幔、石花琳琅满目,在灯光的映射下五光十色,可谓气势雄伟、奇异天成。历代名贤雅士,文人骚客,慕名纷至沓来,留下一篇篇千古绝唱诗文。现在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康桑,应为庚桑,即亢仓子,春秋时期陈国人,为亢桑子,又名亢仓子、庚桑子。又传说为《庄子》中的寓言人物,姓庚桑,名楚,陈国人。能视听不用耳目。隐居毗陵孟峰,登仙而去。

张公洞

乱山深处白云堆,地坼中空洞府开。

茧瓮有天含宇宙,瑶台无路接蓬莱。

金芝春暖青牛卧,珠树月明黄鹤回。

此日登临兴何限,春风吹绽碧桃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