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说文解字》522课:古时候怎么称呼的马缰绳?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革”部的五个汉字:“䩛、[革爨]、[革旨]、鞁、鞥”,与上一课一样,这五个字也都不是现代汉语常用字,甚至“[革爨]”、“[革旨]”两字在GB字库中已经不再收录,是真正的生僻字。五个字的详情如下:
1、䩛。读音有两个:
(一)bì。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䩛,车束也。从革,必声。”形声字。本义是约束在车上的皮带。桂馥《说文义证》:“䩛,车束也者。”徐锴《说文系传》:“车上凡束之处。”这种说法又说是车上用皮革绑扎的地方。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指所扎之处,一种指绑扎之物,并不冲突。
(约束在车上的皮带)
(二)pèi。读音出自《集韵》。同“辔”。驾御牲口的缰绳。《切韵·质韵》:“䩛,俗用为辔字。”《集韵·至韵》:“辔,《说文》:‘马辔也。’或作䩛。”
(兵马俑中辔头整齐的马)
“䩛”的小篆写法如图:
(䩛的小篆写法)
2、[革爨]。读zuā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革爨],车衡三束也,曲辕[革赞]缚。直辕䡞(jú)缚。从革,爨声。”形声字。本义是把横木钻孔用皮带捆绑在小车的曲辕上。小车的横木钻孔用皮带束缚,大车的横木全部用皮带束缚。徐锴《说文系传》:“乘车沼为一曲辕,木为衡,又缚軶于上。乘车别钻孔缚之,大车双直辕,衡执都缚之而已,不钻也。”王筠《说文句读》:“筠案:辕与衡相著,必有凿枘,恐其脱也,以革缚之。”
([革赞]即[革爨]的位置)
[革爨]的小篆写法如图:
([革爨]的小篆写法)
3、[革旨]。读zhì。《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革旨],盖杠丝也。从革,旨声。”形声字。本义是围束在盖杠上使车盖不前倾的皮绳。徐锴《说文系传》:“盖,车盖也。杠,柄也。丝,其系系也。”
(带车盖的古车)
[革旨]的小篆写法如图:
([革旨]的小篆写法)
4、鞁。读音有两个:
(一)bèi。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鞁,车驾具也。从革,皮声。”形声字。本义是鞍辔等马具的统称。《玉篇·革部》:“鞁,鞍上被。”《国语·晋语》:“吾两鞁将绝,吾能止之。”韦昭注:“鞁,[革引]也。”汪远孙发正:“《说文》:‘鞁,车驾具也。’……鞁之所包者多,[革引]其大者,故理专[革引]之名。韦据《内传》作[革引],遂以[革引]释之。”《国语》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车上两匹马的肚带快要断了,我却能控制它。
(成套的鞍辔)
鞁也可以指把鞍辔等套在马上。《广韵·寘韵》:“鞁,装束鞁马。”唐代崔涯《嘲李端端》:“觅得黄骝鞁绣鞍,善和坊里取端端。”《水浒全传》第十八回:“(宋江)却自槽上鞁了马,牵出后门外去。”
(二)bì。读音出自《玉篇》。皮。《玉篇·皮部》:“鞁,皮也。”《大戴礼记·少间》:“凡草木根鞁伤,则枝叶必偏枯。”
“鞁”的小篆写法如图:
(鞁的小篆写法)
5、鞥。读ē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辔鞥。从革弇声。读若譍。一曰龙头绕者。”形声字。本义是马缰绳,另一义是马笼头。“弇”声,也是声中有义。弇,盖也。覆盖、覆合义。马缰绳是由几股绳覆合在一起,马笼头更是覆盖在马头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辔鞥盖古语,辔亦名鞥也。”桂馥义证:“辔鞥者,《广韵》:‘鞥,皮裹角也。’”
(马缰绳)
马缰绳与毛笼头是相连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所以“鞥”字也指马笼头。
(马笼头)
“鞥”的小篆写法如图:
(鞥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522,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