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王采玉真实身世(王采玉)

王采玉真实身世(王采玉)

为什么说蒋介石要不是母亲王采玉,肯定就没有了唯一儿子蒋经国?

1903年以后,蒋介石到县城凤麓、龙津两个新式学堂学习,接受新知识。

王采玉同时把媳妇也送到县城去和儿子伴读,为了让儿媳更好地相夫教子,王采玉并让她进入了作新女校学习文化。

这样,21岁的毛福梅开始了她的“蒙童”生涯。

1905年,蒋介石到宁波箭金学堂,从学于顾清廉,再次携毛福梅同往陪读。

这一时期,是蒋介石、毛福梅夫妻生活中最值得回恋的一段“蜜月”,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渐渐变得融洽起来。

可惜,好景不长。1906年,蒋介石19岁时,家中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事件。

这时的清政府对外屈辱于列强,对内则加重对百姓的盘剥,横征暴敛,各地无主滞纳的田赋,则责令甲首(首富)和巾户摊赔。

蒋介石家也在被索之列,乡里狡猾的富户与征收田赋的庄书勾结,欺侮蒋家孤儿寡母,特别苛派田赋。

王采玉本不该摊赋,摊上了却交不起,在不胜负担的情况下,她据理力争,结果惹怒了差役,差役跑到学堂,就把蒋介石捆拘到县里关押,勒令交纳田赋后才释放。

为了儿子的性命,王采玉被迫忍辱四处筹款,把蒋介石赎了出来。

蒋介石回到家里,母子见面抱头痛哭。

王采玉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勉励儿子要争气:“你要发奋上进,早日出人头地!”

蒋介石也深为震动,对母亲所嘱铭记于心,也就在这一年,他剪掉发辫,决意同旧社会抗争。

第二年正月,蒋介石再次回到奉化县城龙津学堂,补习日文,4月东渡日本。

蒋介石凭一时激愤,出国留学,他原打算报考日本陆军军官学校,不料清政府与日本国有约在先:凡进军校学生,均需清政府陆军部保荐。

蒋介石来到日本后,只得进入日本专为旅日学生补习日文的清华学校学习。

就在这时,蒋介石结识了对其一生影响极深的人物陈其美。

陈其美是浙江吴兴人,年长蒋介石9岁,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是中部同盟会的领导人,也是青帮大头目。

陈、蒋二人志趣相投,又是同乡,关系很快密切起来。对蒋介石来说,因为与陈其美相交,奠定了他日后政治生涯的基础。

蒋介石留学日本,并不能进入军校,而只是补习日文,并不是他所愿。

这年冬天,他接到远在浙江的母亲王采玉的家书,信中蒋母说:“妹瑞莲年下出阁,兄当回来主持其事。”

因为在日本没有合法的途径,不能进正式军校。蒋介石接到信后,也认为长久在补习学校也不是办法,不如先回国通过合法渠道再正式考回来,然后立足。

于是,就打点行装,返国回到家乡与母亲团聚。

首次留学生涯结束回国后,蒋介石先主持了妹妹的婚事,与妻子毛福梅相聚没几天,又考取了浙江武备学堂。

不久,清政府陆军部的“通国陆军速成学堂”(保定军校前身)在各省招考,他又报考。

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在浙江招收14名,报考者千人,蒋介石因为有以前日本补习的基础,结果被录取了。

第二年,清政府陆军部在保定军校里考选留日陆军学生,蒋介石本来无报考资格,经过一番努力,获准参加考试,结果入选,被破格保送去日本就读“士官预备学堂”。

结果,蒋介石又出洋留学了,其中寒暑假他回家,与妻子相聚的时日也为数不多,他又恢复了以往对毛福梅若即若离的态度。

蒋母为蒋介石娶年龄大一些的媳妇,原有早日抱孙子之心,但多年不见毛氏生育,未免有些心焦。

突然,一次暑假蒋介石回来后,毛氏终于有孕了。王采玉喜形于色,对儿媳关怀备至。

这年寒假,蒋介石又归乡探亲,夫妻关系仍是不冷不热,夫妻俩又因小事争吵起来了。一时间,蒋介石大发脾气,毛氏顶撞几句,他一时怒起,竟抓住妻子拳打脚踢。

毛氏怀胎已七八个月,被踢之后悲伤已极,倒在床上哭泣,开始不觉十分疼痛,片刻之后加剧了。

王采玉闻声赶来,大骂蒋介石,命他赶快请医生诊治。

医生赶来后,给毛福梅又是诊脉,又是服药安胎,但是一切已无效,当夜就小产了。

蒋母伤心至极,痛责蒋介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气消了之后,她又对儿子循循讲了一大通的道理。

蒋介石素对母亲敬重,怕母亲动怒伤心,马上跪下听训。过后,王采玉又请人替儿子媳妇排流年,算子息。

1909年暑假,蒋介石由日本回国,滞留上海,王采玉亲自送媳妇前往上海,让儿媳与儿子同房。

但是,这时蒋介石喝了洋墨水,对土媳妇更加看不上眼了,整天横眉瞪眼,夫妻俩同床异梦。

为了促使夫妻俩和睦相处,王采玉长哭训子,陈以家庭痛史,但是,蒋介石当面答应母亲,晚上同房并不亲近。

第二天,王采玉一问儿媳,更是急了,最后以死相胁,闹着儿子夫妻俩不好的话,她就要到黄浦江投水。

蒋介石吓得跪地求饶,发誓不再与妻子争吵。但是,王采玉这次并不罢休,死去活来还是喊着要去黄浦江投水。

蒋介石没有办法,只好邀好友张静江、戴季陶同来劝解。最后,两人向蒋母担保:蒋介石一定留毛氏在上海居住。王采玉这才罢休,不再说要投江水了。

王釆玉回乡前夕,托付在上海乡亲,随时探询儿子媳妇相处情形。

后来,终于她得悉儿媳再次怀孕了!

这可把王采玉乐得比自己当年生子还高兴,马上启程,亲自前往上海,见到儿媳后延医诊脉,说是男胎。

结果她高兴得像重生了似的,眉开眼笑。

然而,知子莫如母,王氏怕蒋介石故伎重演,使毛福梅再次小产,于是,马上采取措施,领着毛氏回了乡。

相依为命的王采玉、毛福梅婆媳,虔诚礼佛,笃信算命先生所言:“蒋氏贵子必得原配所出”。

回乡后,婆婆视毛氏怀中胎为自己的生命,惟恐出一点点差错。

蒋氏父子【第4期】

作者简介

自小喜欢文字,小学生时,作文已常做范文。文青时期,多篇文章获奖。风雨几十年,爱好未改,喜读文史,坚持写作,欢迎交流。

晚清一尼姑,被算命先生相面:为大贵之相,还俗后产子成最高领袖

中国老话常说,好女旺三代,很多著名人物的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比如著名的岳飞之母,孟子之母,在中国近代,也有一位著名人物的母亲,对其影响很深。那就是蒋中正的母亲,为了怀念其母,他曾说:每逢母亲忌日,必不食荤。可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女性,能让其如此缅怀呢?

王采玉介绍

蒋先生的母亲,姓王名采玉,出身于同治二年,浙江省嵊县葛竹村人。她的父亲名为王有则,是个以贩卖土特产为生的商人,之后,因为战乱时期,皖南地区着急流亡之人开垦荒地,王有则也因此而发家。发家后的他在晚年时回到家乡,但是很不幸的是,他的原配产下三子一女后亡故,只会他再娶了一女,生有又生一女二子,这个女孩女就是王采玉。

只是,随着王有则的离世,原本富庶的王家渐渐衰败,加上小弟弟王贤裕患有精神病,无奈之下,王采玉也因此要做些缝补的事情补贴家用。之后王采玉嫁给了一个姓竺的男子,原本夫妻间感情和睦,但是随着时日渐长,竺某的脾气变得十分的暴躁,动辄大骂王采玉。

原本,因为第二年儿子的降生,夫妻感情变好,刻不幸的是没几个月,孩子就夭折了。紧接着,因为当时的一场瘟疫,死了很多人,竺某也没能例外。原本因此深受打击的王采玉,回家和母亲弟弟生活,但是邻居常常说她命硬,"面有克夫克子之相"。在闲言碎语的打击下,王采玉也放弃了继续守寡的念头,她决定出家。

刚巧的是,附近的一个尼姑庵的老尼姑去世,而王采玉的母亲崇信神佛,就带着王采玉去给尼姑料理后事,而原本就想出家的王采玉,见机缘巧合,就和当时尼姑庵的掌事提出了请求,掌事怜悯她凄苦的身世就同意了她的请求。但是,王采玉的母亲却新塘女儿年纪轻轻就遁入空门,反对此事没随着王采玉的请求,最后也答应了,但是,不允许她将头发剔去。

王采玉还俗再嫁

就这样,王采玉在尼姑庵过着简单的生活,素菜淡饭,日子过得很安稳,她大有在此以了一生的念头。有一天一位算命先生来到了尼姑庵遇见了王采玉,算命先生看到王采玉额头饱满,地阁方圆,并且非常诧异她为何带发修行,于是劝阻王采玉千万不要放弃,本是大富大贵之人,未来还是大有可为。

原本王采玉并未将算命先生的话放在上。可是,王采玉的堂兄王贤东,一来怜惜堂妹年轻守寡。二来,他担任账房的蒋家玉泰盐铺的掌柜蒋肇聪,当时也因为妻子离世,而长吁短叹。所以,他一合计就打算给堂妹说媒,撮合二人。

于是,王贤东特意请了一天假去看望带发修行的妹妹,还和他聊起了婚事。只是,王采玉当时并无还俗之意,但是兄长一片好意也不能直接拒绝,就说要和母亲商量商量。而此时刚好合了她母亲的心思,原本她就不同意女儿出家,但是女儿苦苦哀求她也不忍驳回。但是为了女儿考虑,她特意要求女儿不许剪头发,也是为了还俗做的打算。

如此一来,二十三岁的王采玉就还俗了,嫁给了蒋肇聪。之后,王采玉和蒋肇聪也过得幸福,因为蒋肇聪大王采玉二十二岁,对她比较疼爱,王采玉本人也是十分的勤俭持家。就这样日子过得不错,王采玉也可以照顾母亲和弟弟。后来,王采玉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蒋中正。

王采玉再次寡居

原本日子过得不错的王采玉,却迎来了一个噩耗。在1895年,因为民国的瘟疫,蒋肇聪染病离世,这对当时近几年32岁的王采玉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但是,这个女性是坚韧的,她一人承担起照顾店铺、抚育儿女的重任。但是,不幸总是接踵而至,在接下里的四年里,她的小女瑞菊、幼子瑞青也相继夭折。

于是,王采玉认真抚育仅剩的儿子。一天,她听闻娘家葛竹聘嵊县姚宗元,在王氏宗祠设塾里读书。也是为了让儿子改变心境,她特意让孩子住在母亲家中,让母亲亲自照顾孩子的起居,可见她育儿成器的决心始终不渝。

之后,她更是支持儿子留学,在儿子决定剪掉辫子留学学习军事时,她即便心中不舍,但是也赞成儿的选择。甚至还为儿子子措资整装。之后他学成归国,也已参加了同盟会,参加反清活动。甚至,因为反袁活动被政府稽查,在儿子归家躲避之时,王采玉还千方百计资助其远避和进行活动。王采玉一生坎坷,积劳成疾。1921年6月14日上午七点,王采玉因心脏病复发,盍然辞世。享年57岁。

回顾王采玉的一生,她坚韧的抚育孩子长大,照顾母亲和身有不变的弟弟,可谓是旧时代女性的典范。也是因为这样,才让孩子时常缅怀吧。抛开其他的不谈,其孩子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还是很让人动容的。

同为平凡女子,为何曾为尼姑的王采玉能养出一代总统蒋介石?

蒋介石的母亲是王采玉,据说在她带发修行期间,曾有算命先生说她会生下贵子。

其实那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蒋介石之所以有如此的成就,跟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同时,蒋母的言传身教也影响了蒋介石的一生。

丧夫丧子,流言伤害,怒而出家为尼

王采玉出生于同治二年,即1863年,浙江奉化葛竹村。

在她19岁的时候,家道中落,家里兄弟也恶习满满,因此,一家的全凭王采玉缝缝补补赚的零钱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好不容易与竺某结婚了,次年生了个儿子,可孩子在生下来数月之后,突发急症,没有及时医治,夭折了。

屋漏偏逢连雨夜,在儿子夭折后,那年秋天,夫家附近一带霍乱流行,卷走了不少人的生命,而她的丈夫也是其中之一。

本已经伤心欲绝的王采玉,那时又遭到邻居的恶语相向,说她面有克夫克子之相。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年纪尚轻的她精神备受刺激,她再也不愿意在父家待下去了,那时便萌生了遁入空门为尼的念头,想从此青灯古佛了却一生。

她先是回到娘家生活一段时间,因为母亲信佛,那时候正巧在娘家附近的金竹庵里,一位老尼病死了,于是母亲就带上她去料理各项事宜。

王采玉抓住这个机会,向尼姑庵提出自己到此修行的要求。尼姑庵里的首事非常同情她的不幸遭遇,便答应了。

颇有远见的母亲见女儿仍然如此年轻,不忍让她一辈子这样下去,于是勉强答应她蓄发修行。

因此王采玉得以在尼姑庵里暂时逃避烦恼,过了一段安稳平静的生活。

还俗后再嫁,生下一代总统

正在王采玉在尼姑庵里修行时,她的堂兄王贤东得知她的情况,并有意撮合她与自己的老板,蒋肇聪。

蒋肇聪当时接连丧妇,总是郁郁寡欢。得知伙计王贤东有新人,便答应与王采玉再结良缘。

于是在堂兄王贤东和父母的极力劝说下,王采玉答应还俗,并嫁给蒋肇聪当填房。那时王彩玉23岁,而蒋肇聪比她年长22岁。

但年龄并不是他们之间的障碍,两人老夫少妻却无比恩爱,1887年,王采玉生下长子瑞元,即蒋介石。之后又生下两女一子。

那时候,王采玉的夫家家境宽裕,再加上她本身勤俭持家、颇有智慧,日子过得还算幸福。

谁知好景不长,过了8、9年,不幸的遭遇又来了。先是公公于1894年因病去世,第2年,又发生时疫,将肇聪也染病了,最终抛下妻子儿女以及家业,撒手人寰。

这对于年仅32岁的王采玉来说,无疑又是一场灾难。从那时起,打理家业,抚育子女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她的肩上。

虽然丈夫去世了,但是彼时的她有子女,为了子女不得不坚强起来。

可不幸的是,丈夫的大房儿子与自己反目成仇,坚持分家产,最终给王采玉只留下为数不多的家产。因此,带着4个子女的王采玉,日子过得极其凄苦。

尽管如此,她仍然尽心尽力工作,抚养子女,从未怨天尤人。

可就在4年后,她的小女儿和幼子也相继夭折了。年轻的寡妇面对接连不断的家庭变故,哭诉无门,只能咬紧牙忍着这一切,同时她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儿子和佛祖身上。

坚决把儿子送去读书,支持儿子儿媳出国留学

当她得知娘家那边设塾授课,她二话不说,让儿子调换环境,去上学。

而那时候,蒋介石在当地是出了名的调皮捣蛋。王采玉送他去读书也是为了他能够在严师的教导下,改变一下的顽性,她一直认为成大事者不能有太多顽性。

在蒋介石14岁的时候,王采玉又多次奔走,为儿子寻觅良缘。她认准了世交毛鼎和,要让他的二女儿毛福梅嫁给儿子。

毛家看在蒋介石6岁就读书,人极聪明,领悟极快,认为他必定能考上秀才举人,于是便答应让毛福梅嫁给他。

于是,1901年,19岁的毛福梅,嫁给了14岁的蒋介石。

王采玉为了培育儿子成才,煞费苦心。在儿子成婚之后,她还希望儿媳妇也能进步,于是便把她送到县城的作新女校就读,让她学文化,将来必定能相夫立业。

除了支持儿子儿媳读书以外,她还经常教导他们,要发奋上进,将来做利国利民的事业。

在蒋介石19岁的时候,反清的革命运动已经风起云涌,很多有志之士出国留学。而那个时候蒋介石也深受腐败的清政府的迫害,他怒而剪去自己的辫子,决心出国学军事。

很快蒋介石做的那些事情被至亲好友知道了,他们都认为他是大叛徒,都纷纷前来阻止。

但是王采玉并不以为然,反而十分赞成儿子的远大志向。她不顾一切阻碍,毅然决然地支持儿子出国留学。

历史也证明了蒋介石并没有辜负母亲的一片厚望,他最后成了一代总统,并且在抗战时期,给中国做了不少贡献。

结语:

蒋介石的生母王采玉,一生历经坎坷,却一直坚韧不拔,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儿子的教育上来。

而她本身也是一个聪明灵巧,敢于与命运作斗争的人。在重重逆境之中顽强奋斗,她上孝下教,治家有方,堪称一代女性之楷模。

在那个被封建毒瘤残害的时代,一个旧式女子却有着新式思想,她能接受一切的新鲜事物,并鼓励儿子也接受新兴事物,这是非常难得和罕见的事情。

可见,她本就不同于一般女子。她的高眼界,在当时看来,虽离经叛道,却也是成就一代总统的必要条件。没有她,估计蒋介石在成才的路上还要走很多弯路。

现在很多人都苦于如何教育子女,从王采玉的例子来看,有时候父母的言传身教便是给子女最宝贵的,且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

现在的年轻父母,不妨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