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浮针辨四维:“罗盘”的诞生于航海的发展
文|郭晔旻
宋代中国在人工磁化和磁针装置两方面的突破,奠定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技术基础。很快,把指南针放置在方位盘上后,“罗盘”便应运而生了。南宋人曾三异在《因话录》里记载,“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此处的“地螺(罗)”就是刻有各个方向的罗经盘,“子午正针”是用磁针来确定地磁南北极方向,“子午丙壬间的缝针”则是以日影来确定地理南北极方向,两个方向间所夹的角度即为磁偏角。利用罗盘,人们就能比较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方位,而不再像原来那样只能了解一个大概的方向了。
具体而言,罗盘又分为“水罗盘”与“旱罗盘”两种。水罗盘的原理其实就是沈括所说的“水浮法”。罗盘碗内绘有类似“卅”的图形,碗底圈足内用墨书“王”字。使用时,先在碗内注水,放入一根穿在浮漂上的磁针,随后将碗底“王”字中的竖线对准船身中心线,如发生转向,磁针与细线间会出现夹角,可指示方向的变化。至于“旱罗盘”,顾名思义,它在使用时则无须用水。譬如以铜钉支承磁针在方位盘上自由旋转时,这种有固定支点的指南仪器形式与古老的“司南”相似,但从灵敏度上比后者要高得多。
北宋水浮法指南针复原模型
过去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水罗盘,旱罗盘则是明代中后期之后从西洋引进的。就连复原司南的王振铎也曾经认为:“明代以前中国之罗盘磁针,皆为借水之浮力而转动之被传磁之缝纫针,别无其他形制。”不过这个看法最终被考古发现证明是错误的。1985年5月,江西临川县发现了曾任福建邵武府知军的朱济南(1140—1197)之墓。墓中的瓷俑张仙人所持的罗盘有16个方位的刻度,罗盘中间的磁针形状与水浮磁针不同,其菱形中央有一明显的圆孔,表示出用轴支承的结构。以此看来,中国至迟早于欧洲200多年就在南宋初发明了旱罗盘。自古以来,中国人不管建筑什么,都先要选择地形,进而选择方向。对于需要在深山之中勘测吉地的风水先生而言,“旱罗盘”无疑是个实用的工具。
缕悬法指南针,现藏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