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梦见扫帚是什么预兆(梦见笤帚)

梦见扫帚是什么预兆(梦见笤帚)

袁隆平: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

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90年过去,我成了正儿八经的“90后”。我大半辈子都在与水稻打交道,至今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已有 55个年头。我最关心的,就是与水稻和粮食相关的事。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大地上到处灾荒战乱,人民生活颠沛流离, 少年时我就被迫从一个城市辗转到另一个城市。虽然少不更事,但每当看到沿路举家逃难、面如菜色的同胞,看到荒芜的田野和满目疮痍的土地,我的内心总会泛起一阵阵痛楚。报考大学时,我就对父母说,我要学农。母亲听了,吓一跳,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你以为好玩儿呢?但我是真正爱上了农业,死活要学,还摆出大道理: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最后,父母尊重我的选择。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安江农校地处偏远,临行前,学校的领导告诉我,那里很偏僻,“一盏孤灯照终身”,你可要做好思想准备。当时我想,能传播农业科学知识,也是为国家做贡献!没想到,去了不久,就碰上困难时期。我当时想,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我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

一天,我看到一些农民从高山上兑了种子,担回来种,就问他们,为什么跑到那么高的山上去换种呢?他们说,山上的种子质量好一些,产得多些。他们接着还说了一句话,叫做“施肥不如勤换种”。这对我有很大启发:农业上增产的途径有很多,但其中良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从此以后,我开始自己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一路走来,有汗水和 辛酸,也有丰收和喜悦。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禾下乘凉梦,我是真做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

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则需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和努力。我清楚地记得,那是 1961年 7月的一天,我到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选种。突然,我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大,颗粒饱满。我随手挑了一穗,竟有 230粒之多!当时以为,选到了优良品种,岂不是可以增产无数粮食?

第二年春天,我把种子播下,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一眼望去,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赶得上最初的那株水稻。我不甘心,开始反复琢磨其中的奥秘,研究那一片试验田的稻株比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水稻是有杂交优势的,那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就是天然的杂交水稻。既然天然杂交稻具有这样强的优势,那么人工杂交稻,也一定有优势。当时,遗传学理论一直否定自花授粉作物有杂交优势。我对此理论提出质疑。随后,我又拜访专家,翻找资料,最终得出结论,既然自然界存在杂交稻,那么人工杂交水稻也一定可以利用。而要想利用这一优势,首先需要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于是,我又走上曲折的寻找之旅。

其中,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是,在海南岛找到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并加以利用的过程。那是 1970年 11月,我和助手李必湖、尹华奇驻守在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在当地寻找野生稻。在那里,有一位农专毕业的冯克珊,是南红良种繁育场的技术员,经常跑来听我讲课。冯克珊联想到农场附近有一种名叫“假禾”的草,很可能就是我要找的野生稻。11月23日,他找到李必湖,来到南红农场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到那片正在开花的野生稻中察看。他们发现了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野生稻穗的花药细瘦,色浅呈水渍状,不开裂散粉。这三个稻穗生长于同一禾蔸,是从一粒种子长出、匍匐于水面的分蘖。他们立即把这蔸野生稻连泥挖起,放在铁桶里拉回去,然后移栽到试验田里,等待鉴定。当时,我正在北京开会,收到助手们从海南发来的电报,连夜赶火车奔回海南岛。经过仔细检验,我们最终确认这是一株十分难得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野生稻,我给它命名为“野败”。

这真是大海捞针啊!

“野败”的发现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更是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的突破口。1973年,我们协作组历尽千辛万苦才通过测交找到恢复系,攻克“三系”配套难关,才有了新中国第一代杂交水稻。第一代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优点是不育系不育性稳定,但也有缺点,即配组的时候受到恢保关系制约,因此选择优良组合的几率比较低,难度大。自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起,我们开始研究两系杂交水稻。1995年,第二代以光温敏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稻研制成功,它的主要优点是配组自由选择,能选配到优良稻组合的几率比较高。但是,第二代杂交稻也不是完美的:不育系育性受气温和光照影响较大。我想,如果有一种杂交水稻,既兼具第一代和第二代的优点,又能克服二者的缺点,那该多好啊!2011年,我们又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这是以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已初步研究成功,该杂交水稻克服了前两代的缺点。现在,我们甚至开始了第四代、第五代杂交水稻的研制。

追求高产更高产,是我们永恒的目标。自 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起,我们开始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 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目标。近 5年又突破每公顷 16吨、17吨的目标。2017年,世界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仅 4.61吨,而我国杂交水稻平均产量每公顷达 7.5吨,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不可否认,20世纪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所以杂交水稻把产量摆在优先地位。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所以,我们也改变思路,提出既要高产,又要优质。但是必须说清楚,虽然要满足市场对优质大米的需求,但我们仍然坚持一条,即不能以牺牲产量来求优质。我始终觉得,粮食安全问题必须时刻警惕。历史也无数次告诫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提高水稻的产量。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我的另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

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一个令人担忧的事实却是,全球现有 1.6亿公顷稻田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还不到 15%。发展杂交水稻不仅有广阔的舞台,更对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倘若全球有一半稻田种上杂交稻,按每公顷比常规水稻增产 2吨计算,则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 4亿—5亿人口。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不仅能提升全球水稻产量,造福人类,还能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为了实现这个梦,我们一直在努力。从 20世纪 80年代至今,我们坚持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为 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 14000多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我还受邀担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水稻。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等国实现大面积种植。2019年 6月,在长沙举行的中非经贸博览会上,来了不少非洲国家农业界的朋友,看到他们对杂交水稻充满感激和期待,更坚定了我们将杂交水稻推向世界的信心与决心。

新中国杂交水稻事业能够取得丰硕成果,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同时也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已经 90岁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要力争让我们的团队早日完成每公顷 18吨的高产攻关,做好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生产应用。我希望最终能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两大心愿。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人民日报2019年散文精选》,标题为编者所加。

梦的解析 我梦见清扫杨树叶

我是魏洪谦,作品疗遇师,解梦师。本文是我用自由联想解读自己的梦。

我梦见在操场上扫树叶子,杨树叶。我把杨树叶清扫到一堆,但是风又很容易把树叶吹散了,我害怕别人看到,觉得我做得不好。

这其中有几个意象我都挺熟悉的,属于重复梦。

在操场上清扫杨树叶

我联想起上小学的时候,每个班级都有卫生区,值日小组每天早上清扫校园卫生区。我去学校比较早,只有住在学校看门的“老干部”。“老干部”是村里人给看门老头起的外号,据说他当年上小学连续好几年“砸级”,留级的意思,所以被人称作老干部。这个事情每个小学生都知道,我现在不清楚为啥家长非要告诉孩子们这样的事情。老干部满脸通红,像有酒糟鼻,现在想来他应该是个容易紧张的人。记忆中他不怎么爱说话。我有时候去得挺早的,就从学校的大铁门中间的门缝挤进去,或者从门上爬过去。那时候我喜欢爬墙爬树,大铁门虽然光滑,也挡不住我。

我从教室里拿出来竹子扎成的大扫帚,在院子里开始清扫。那应该是初秋的早上,地上有一层湿土,好像是下小雨了,其实是晚上露水重把地面打湿了。学校的院子地面是沙子混合着细土,扫帚扫过表层被露水湿的一层,露出地面仍然干燥的。我自己在一个人扫地,这种感觉让我很舒服,我就经常早去。我为什么喜欢独自一个人扫地的感觉呢?其他同学陆续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我是除了老干部的唯一的人。我可能喜欢这样被看见。我内心演绎着某种故事。我在扫地,好像是在等待着被看见。

扫地曾经被当做惩罚措施

听长辈说以前被批斗的人会扫大街。所以在农村人看来扫地,扫大街,有一种隐隐约约的侮辱性质。我的姥爷曾经被批斗然后扫大街。但是我和姥爷不熟悉,我是听长辈说的。我扫地会被爷爷奶奶夸奖,所以我是很享受扫地的感觉。在秋天的早晨,露水中清扫学校里的大院子,我体验到另外一种扫地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印象深刻,参悟不透,所以后来经常梦到扫地。

杨树叶子夏天也会落下来

秋天的杨树叶是小孩子的玩具。杨树叶的叶梗,会被小孩用来拉筋,两人各拿一根叶梗勾在一起看谁的先被拉断,杨树叶清香发苦的味道就会留在手上。爷爷还用一节粗铁丝,一段细绳子给我当玩具,去串杨树叶玩。我拿着铁丝穿过杨树叶,用手把杨树叶串在细绳上面。这样一片一片的收集杨树叶,单调却很有趣。看到满地大大小小颜色不同的杨树叶,我会不知穿哪片好,有种狗熊掰棒子的惊喜,看着沉甸甸的杨叶串串还挺有成就感的。

梦中的杨树叶好像是被风吹的,堆起来一条一条的。我想把杨树叶堆起来有担心风给吹散了。如果清扫象征最近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清理和疏导,那么我还是在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我还是在期待被人看到我的努力。还有我不需要太努力,风也在帮我清理,这个梦提醒我注意体会风的力量,与大自然合拍。

我之前一直是自动替别人承担情绪的状态。那么这段扫地的梦,我可能在自动体会爷爷奶奶,姥爷,还有上学留级的老干部的某些情绪感受。我体会,领悟,突破。这就是创伤代际传递的逻辑。

你们经历过没有?就是做梦梦到的场景,后来真的出现了

这个话题网上以前有人发起过,我没参与讨论,但我真是遇到过,感觉太玄幻了,真怀疑我们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被设计好的,或者说科学的尽头真的是玄学。我经历过两回,还都是上小学的时候,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一次是做梦梦见了我们班从现在的平房教室搬到了新盖好的教学楼里,学校的学年教导主任魏老师戴着一个棉帽子到我们班里站在讲台上说些什么。这个前一段是有情可原的,因为我们学校当时确实正在盖楼,可是后一段就不太可能了,因为魏老师不管我们这个年级,从来没给我们讲过课,也从来没到过我们班,这怎么可能呢?结果过一个多月的样子,我们已经搬到楼里,突然魏老师就带着他标志性的棉帽子,走了进来,站在讲台给我们开始讲学校的事情,那个画面跟我梦里的一模一样,我当时就愣住了,感觉身上冒冷汗,我跟我旁边的同学说,这个我梦到过!我同学没搭理我。这事就过去了,但我确实确定,这个是真正的发生过。

再一次就比较简单了,是我在家做梦梦见我在学校里扫除,同学过来递给我一把笤帚,我接过来,正好夕阳的余晖照射在笤帚上,仿佛涂抹了一道金光。过了几天,轮到我值日了,这个场景出现了,一模一样,我当时呆怔了一下,觉得太神奇了。

这两件事我一直记得很清楚,没有杜撰夸张的成分,是不是有个平行世界真的存在呢?

梦的解析 我梦见清扫杨树叶

我是魏洪谦,作品疗遇师,解梦师。本文是我用自由联想解读自己的梦。

我梦见在操场上扫树叶子,杨树叶。我把杨树叶清扫到一堆,但是风又很容易把树叶吹散了,我害怕别人看到,觉得我做得不好。

这其中有几个意象我都挺熟悉的,属于重复梦。

在操场上清扫杨树叶

我联想起上小学的时候,每个班级都有卫生区,值日小组每天早上清扫校园卫生区。我去学校比较早,只有住在学校看门的“老干部”。“老干部”是村里人给看门老头起的外号,据说他当年上小学连续好几年“砸级”,留级的意思,所以被人称作老干部。这个事情每个小学生都知道,我现在不清楚为啥家长非要告诉孩子们这样的事情。老干部满脸通红,像有酒糟鼻,现在想来他应该是个容易紧张的人。记忆中他不怎么爱说话。我有时候去得挺早的,就从学校的大铁门中间的门缝挤进去,或者从门上爬过去。那时候我喜欢爬墙爬树,大铁门虽然光滑,也挡不住我。

我从教室里拿出来竹子扎成的大扫帚,在院子里开始清扫。那应该是初秋的早上,地上有一层湿土,好像是下小雨了,其实是晚上露水重把地面打湿了。学校的院子地面是沙子混合着细土,扫帚扫过表层被露水湿的一层,露出地面仍然干燥的。我自己在一个人扫地,这种感觉让我很舒服,我就经常早去。我为什么喜欢独自一个人扫地的感觉呢?其他同学陆续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我是除了老干部的唯一的人。我可能喜欢这样被看见。我内心演绎着某种故事。我在扫地,好像是在等待着被看见。

扫地曾经被当做惩罚措施

听长辈说以前被批斗的人会扫大街。所以在农村人看来扫地,扫大街,有一种隐隐约约的侮辱性质。我的姥爷曾经被批斗然后扫大街。但是我和姥爷不熟悉,我是听长辈说的。我扫地会被爷爷奶奶夸奖,所以我是很享受扫地的感觉。在秋天的早晨,露水中清扫学校里的大院子,我体验到另外一种扫地的感觉。这种感觉让我印象深刻,参悟不透,所以后来经常梦到扫地。

杨树叶子夏天也会落下来

秋天的杨树叶是小孩子的玩具。杨树叶的叶梗,会被小孩用来拉筋,两人各拿一根叶梗勾在一起看谁的先被拉断,杨树叶清香发苦的味道就会留在手上。爷爷还用一节粗铁丝,一段细绳子给我当玩具,去串杨树叶玩。我拿着铁丝穿过杨树叶,用手把杨树叶串在细绳上面。这样一片一片的收集杨树叶,单调却很有趣。看到满地大大小小颜色不同的杨树叶,我会不知穿哪片好,有种狗熊掰棒子的惊喜,看着沉甸甸的杨叶串串还挺有成就感的。

梦中的杨树叶好像是被风吹的,堆起来一条一条的。我想把杨树叶堆起来有担心风给吹散了。如果清扫象征最近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清理和疏导,那么我还是在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我还是在期待被人看到我的努力。还有我不需要太努力,风也在帮我清理,这个梦提醒我注意体会风的力量,与大自然合拍。

我之前一直是自动替别人承担情绪的状态。那么这段扫地的梦,我可能在自动体会爷爷奶奶,姥爷,还有上学留级的老干部的某些情绪感受。我体会,领悟,突破。这就是创伤代际传递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