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遂的意思古文及读音(遂的意思古文)

遂的意思古文及读音(遂的意思古文)

《说文解字》第269课:细说“遂”字

先奉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成语“半身不遂”(别意外,它真是成语)中,“遂”是“顺从,如意”的意思,半身不遂,就是半个身体不听使唤。就是偏瘫。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讲《说文解字》“辵”部的一个汉字“遂”,遂是现代汉语常用数字,遂字这一类的字,够复杂,用法亦多,学习起来往往相当枯燥,希望大家继续坚持。遂是需要详细掌握的重点汉字。其详情如下:

遂。读su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遂,亡也。从辵,㒸声。”形声字,本义是逃亡。未见典籍中有用遂本义的例子。后世也多不用本义。需要注意的是,遂与逐不同,遂是形声字,逐是会意字。随后逐字会详说。遂的字形发展如图:

(《字源》列遂字的字形发展)

遂在西周金文时,曾写作“㒸”“辵”符是后来加的。

遂字在本义之外,又有许多用法,举常用的说说:

(1)往,行。《广雅·释诂一》:“遂,行也。”比如《国语·晋语二》:“夫二国士之所图,无不遂也。”韦昭注称:“遂,行也。”又比如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归客遂海隅,脱冠谢朝列。”李善注称:“遂,往也。”用的都是这个意思。

(2)前进。《玉篇·辵部》:“遂,进也。”比如《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遂,进也。”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难以脱身,既不能退,也不能进。羝羊触藩后来发展为成语,用以形容进退两难。

(大壮卦上六的卦象)

(3)举荐;登进。《书·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孔传》称:忠则显之,良则进之。大意是:佑助赞扬贤德的诸侯,举荐显扬忠良的诸侯。

(4)通达。《广韵·至韵》:“遂,达也。”比如《淮南子·精神》:“能知大贵,何往而不遂?”高诱注称:“遂,通也。”如果能知晓无限宏大和无限细微,还有什么不能通达如意呢?

(5)表达,表明。比如《礼记·乡饮酒义》:“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孔颖达疏称:“遂谓申也。”来宾退出,主人拜送于门外,自始至终,礼节得以表达。

(6)就,成功。《广韵·至韵》:“遂,成也。”《篇海类编·人事类,辵部》:“遂,就也。”比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不遂,而来过我。’”大意就是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总也不能成功,你可以来我这里看看。”

(司马相如像)

(7)已成;终了。《广雅·释诂三》:“遂,竟也。”王念孙《广雅疏证》:“遂读‘遂事不谏’之遂。”“遂事不谏”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即:已成的事情不述说,终了的事情不劝谏,过去的事情不怪罪。

(8)生长。比如《汉书·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gāi草根)以遂。”颜师古注称:“遂者,言皆生出也。”春天来了,草根生芽。

(草根生长)

(9)养育。《广雅·释育》:“遂,育也。”比如《礼记·乐记》:“气衰则生物不遂。”这个话在《史记·乐书》中记为“气衰则生物不育。”时气衰微有生命之物就不能生长发育。

(10)周遍。《易·系辞上》:“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不论遥远、切近还是幽隐、深邃的事情,都能推知将来的物状事态。又比如《诗经·商颂·长发》:“率履不越,遂视既发。”郑玄笺:“遂,犹遍也。”遵循礼制决不越轨,遍加视察促进实行。

(11)久。《玉篇·辵部》:“遂,久也。”比如《诗经·卫风·氓》:“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郑玄笺:“遂,犹久也。”指结婚久了之后,男方就渐渐开始实施暴力。

(12)称心;如意。《玉篇·辵部》:“遂,称也。”《广韵·至韵》:“遂,从志也。”比如《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且看那些暴发户,不会称心得宠爱。又比如杜甫诗《羌村三首》之一:“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世事混乱处漂泊,能够生还只是偶然称心如意罢了。

(杜甫《羌村三首》诗意)

这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意义。比如:万事顺遂。你看,《红楼梦》也这样用,比如第四十六回:“天底下的事,未必都那么遂心如意的。”

(13)顺从,如意。《金匮要略·中风》:“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半身不遂后来发展为成语,亦写作“半身不随”,又名“偏枯”。身体一侧麻痹,通常为中风后遗症,也有先觉手足麻木,逐渐形成者半身不顺从如意的,中医指“偏瘫”。

(半身不遂患者在轮椅上)

(14)安定。《玉篇·辵部》:“遂,安也。”比如《诗经·小雅·雨无正》:“戎成不退,饥成不遂。”《毛传》:“遂,安也。”兵寇已来,安定难得。

(15)顺应,符合。《字汇补·辵部》:“遂,顺也。”比如《论衡·问孔》:“孔子知其陋,然而犹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在,距或人之谏也。”孔子也知道那儿落后,然而还要说“有什么落后的?”是想坚持已经说过的话,拒绝别人的劝告。

(16)因循;拖沓。《荀子·王制》:“凡听,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若是,则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杨倞注:”遂,因循也。“太凡在朝廷上听取意见处理政事的时候,如果威武严肃凶猛刚烈而不喜欢宽容地顺从别人,那么臣下就会害怕恐惧而不亲近,就会隐瞒真情而不把心里话全说也来,如果这样,那么大事恐怕就会废驰,小事恐怕会拖沓。

(17)射者穿的臂衣。《仪礼·大射礼》:“袒決遂。”郑玄注称:“遂,射韝(gōu)也。以朱韦为之,著左臂,所以遂弦也。”就是古代射箭时左臂上戴的皮制袖套,后来也有用青铜制成的。如图:

(青铜韝)

(18)道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遂,道也。与術略同。”比如《史记·苏秦张仪列传》:“越王勾践战敝卒三千人,擒夫差于干遂。”司马贞《史记索隐》:“干为江旁之地。遂者,道也,于干有道,因为地名。”江边的道路。

(19)田边排水的小沟。《文汇补·辵部》:“遂,小沟也。”比如《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沟间有洫,洫间有遂。”

(田间水沟)

(20)古代一种行政区划。距王城百里以外至两百里。《周礼·秋官·遂士》:“遂士掌四郊。”郑玄注:“其地则距王城百里以外至二百里。”遂士,其实就是王城郊区护卫。有时,遂也用于泛指远郊。

(21)古代统辖五县的行政地区。《周礼·地官·遂人》:“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22)遂还用作副词,有两种用法:其一:相当于“于是”,“就”。比如《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卫灵公向孔子询问军阵,孔子答道:“礼仪方面的事,我曾经听说过;军旅方面的事,我没有学过。”次日就离开了卫国。

(孔子与卫灵公)

其二,相当于“竟然”;“终于”。杨树达《词诠》卷六:“遂,副词,终竟也。”比如《左传·文公七年》:“士季曰:‘吾与之同罪,非义之也,将何见焉?’及归,遂不见。”士季说:“我和他罪过相同,并不是认为他有道义才跟他来的,见面干什么?”一直到回国,终于没有见过面。

(23)周代诸侯国名。妫姓,舜的后裔,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地在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

(遂国的具体位置)

(24)又指古州名。汉代广汉地,北周置州。就是现在的四川省遂宁县。

(25)遂又通“隊”、“璲”、“隧”、“燧”、“邃”。各取所通字字义。为免枯燥,不再一一详列。

此外,遂还用作姓氏。《万姓统谱》有载。

遂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遂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69,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说文解字》第269课:细说“遂”字

先奉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成语“半身不遂”(别意外,它真是成语)中,“遂”是“顺从,如意”的意思,半身不遂,就是半个身体不听使唤。就是偏瘫。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讲《说文解字》“辵”部的一个汉字“遂”,遂是现代汉语常用数字,遂字这一类的字,够复杂,用法亦多,学习起来往往相当枯燥,希望大家继续坚持。遂是需要详细掌握的重点汉字。其详情如下:

遂。读su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遂,亡也。从辵,㒸声。”形声字,本义是逃亡。未见典籍中有用遂本义的例子。后世也多不用本义。需要注意的是,遂与逐不同,遂是形声字,逐是会意字。随后逐字会详说。遂的字形发展如图:

(《字源》列遂字的字形发展)

遂在西周金文时,曾写作“㒸”“辵”符是后来加的。

遂字在本义之外,又有许多用法,举常用的说说:

(1)往,行。《广雅·释诂一》:“遂,行也。”比如《国语·晋语二》:“夫二国士之所图,无不遂也。”韦昭注称:“遂,行也。”又比如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归客遂海隅,脱冠谢朝列。”李善注称:“遂,往也。”用的都是这个意思。

(2)前进。《玉篇·辵部》:“遂,进也。”比如《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遂,进也。”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难以脱身,既不能退,也不能进。羝羊触藩后来发展为成语,用以形容进退两难。

(大壮卦上六的卦象)

(3)举荐;登进。《书·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孔传》称:忠则显之,良则进之。大意是:佑助赞扬贤德的诸侯,举荐显扬忠良的诸侯。

(4)通达。《广韵·至韵》:“遂,达也。”比如《淮南子·精神》:“能知大贵,何往而不遂?”高诱注称:“遂,通也。”如果能知晓无限宏大和无限细微,还有什么不能通达如意呢?

(5)表达,表明。比如《礼记·乡饮酒义》:“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孔颖达疏称:“遂谓申也。”来宾退出,主人拜送于门外,自始至终,礼节得以表达。

(6)就,成功。《广韵·至韵》:“遂,成也。”《篇海类编·人事类,辵部》:“遂,就也。”比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不遂,而来过我。’”大意就是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总也不能成功,你可以来我这里看看。”

(司马相如像)

(7)已成;终了。《广雅·释诂三》:“遂,竟也。”王念孙《广雅疏证》:“遂读‘遂事不谏’之遂。”“遂事不谏”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即:已成的事情不述说,终了的事情不劝谏,过去的事情不怪罪。

(8)生长。比如《汉书·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gāi草根)以遂。”颜师古注称:“遂者,言皆生出也。”春天来了,草根生芽。

(草根生长)

(9)养育。《广雅·释育》:“遂,育也。”比如《礼记·乐记》:“气衰则生物不遂。”这个话在《史记·乐书》中记为“气衰则生物不育。”时气衰微有生命之物就不能生长发育。

(10)周遍。《易·系辞上》:“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不论遥远、切近还是幽隐、深邃的事情,都能推知将来的物状事态。又比如《诗经·商颂·长发》:“率履不越,遂视既发。”郑玄笺:“遂,犹遍也。”遵循礼制决不越轨,遍加视察促进实行。

(11)久。《玉篇·辵部》:“遂,久也。”比如《诗经·卫风·氓》:“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郑玄笺:“遂,犹久也。”指结婚久了之后,男方就渐渐开始实施暴力。

(12)称心;如意。《玉篇·辵部》:“遂,称也。”《广韵·至韵》:“遂,从志也。”比如《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且看那些暴发户,不会称心得宠爱。又比如杜甫诗《羌村三首》之一:“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世事混乱处漂泊,能够生还只是偶然称心如意罢了。

(杜甫《羌村三首》诗意)

这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意义。比如:万事顺遂。你看,《红楼梦》也这样用,比如第四十六回:“天底下的事,未必都那么遂心如意的。”

(13)顺从,如意。《金匮要略·中风》:“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半身不遂后来发展为成语,亦写作“半身不随”,又名“偏枯”。身体一侧麻痹,通常为中风后遗症,也有先觉手足麻木,逐渐形成者半身不顺从如意的,中医指“偏瘫”。

(半身不遂患者在轮椅上)

(14)安定。《玉篇·辵部》:“遂,安也。”比如《诗经·小雅·雨无正》:“戎成不退,饥成不遂。”《毛传》:“遂,安也。”兵寇已来,安定难得。

(15)顺应,符合。《字汇补·辵部》:“遂,顺也。”比如《论衡·问孔》:“孔子知其陋,然而犹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在,距或人之谏也。”孔子也知道那儿落后,然而还要说“有什么落后的?”是想坚持已经说过的话,拒绝别人的劝告。

(16)因循;拖沓。《荀子·王制》:“凡听,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若是,则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杨倞注:”遂,因循也。“太凡在朝廷上听取意见处理政事的时候,如果威武严肃凶猛刚烈而不喜欢宽容地顺从别人,那么臣下就会害怕恐惧而不亲近,就会隐瞒真情而不把心里话全说也来,如果这样,那么大事恐怕就会废驰,小事恐怕会拖沓。

(17)射者穿的臂衣。《仪礼·大射礼》:“袒決遂。”郑玄注称:“遂,射韝(gōu)也。以朱韦为之,著左臂,所以遂弦也。”就是古代射箭时左臂上戴的皮制袖套,后来也有用青铜制成的。如图:

(青铜韝)

(18)道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遂,道也。与術略同。”比如《史记·苏秦张仪列传》:“越王勾践战敝卒三千人,擒夫差于干遂。”司马贞《史记索隐》:“干为江旁之地。遂者,道也,于干有道,因为地名。”江边的道路。

(19)田边排水的小沟。《文汇补·辵部》:“遂,小沟也。”比如《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沟间有洫,洫间有遂。”

(田间水沟)

(20)古代一种行政区划。距王城百里以外至两百里。《周礼·秋官·遂士》:“遂士掌四郊。”郑玄注:“其地则距王城百里以外至二百里。”遂士,其实就是王城郊区护卫。有时,遂也用于泛指远郊。

(21)古代统辖五县的行政地区。《周礼·地官·遂人》:“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22)遂还用作副词,有两种用法:其一:相当于“于是”,“就”。比如《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卫灵公向孔子询问军阵,孔子答道:“礼仪方面的事,我曾经听说过;军旅方面的事,我没有学过。”次日就离开了卫国。

(孔子与卫灵公)

其二,相当于“竟然”;“终于”。杨树达《词诠》卷六:“遂,副词,终竟也。”比如《左传·文公七年》:“士季曰:‘吾与之同罪,非义之也,将何见焉?’及归,遂不见。”士季说:“我和他罪过相同,并不是认为他有道义才跟他来的,见面干什么?”一直到回国,终于没有见过面。

(23)周代诸侯国名。妫姓,舜的后裔,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地在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

(遂国的具体位置)

(24)又指古州名。汉代广汉地,北周置州。就是现在的四川省遂宁县。

(25)遂又通“隊”、“璲”、“隧”、“燧”、“邃”。各取所通字字义。为免枯燥,不再一一详列。

此外,遂还用作姓氏。《万姓统谱》有载。

遂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遂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69,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文观止1: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庄公寤(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qì)请于武公,公弗许。

1、初:当初。故事中追述往事的口气 ; 2、共叔段:庄公弟,名段。“共”是国名,其逃亡的地方,今河南辉县。“叔”为兄弟排行居后; 3、窹生:逆生,倒生,即难产。“寤”通“牾”,逆,倒着; 4、亟:多次,屡次。

[译文]当初,郑武公娶申国公主为妻,叫做武姜;武姜生庄公和公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 虢(guó)叔死焉,佗(tā)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tài)叔”。

1、制:郑国的邑名,今河南荥阳县虎牢关; 2、岩邑:险要的城邑; 3、佗:同“他”; 4、唯命:“唯命是听”的省略语; 5、京:郑国的邑名,今河南荥阳县东南。

[译文] 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向庄公请求把制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的地方,可以惟命是从。”武姜又请求把京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zhì),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sān)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bì)害?”

1、祭仲:郑国大夫,名足,字仲,春秋时期郑国著名政治家、谋略家; 2、雉:古时计算城墙长度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3、参:同“三”; 4、堪:经受得起; 5、焉:哪里。辟:同“避”。

[译文]祭仲说:“都城的城墙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wéi)之所,无使滋蔓。蔓(màn),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1、何厌之有:有何厌。厌:满足; 2、所:安置,处理; 3、图:设法对付; 4、毙:仆倒,倒下去。

[译文]祭仲说道:“姜氏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那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不仁义的事情干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您暂且等着看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1、鄙:边境上的城邑; 2、贰于己:同时属于庄公和自己。贰:两属,归两主; 3、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 4、若之何:对他怎么办; 5、与:给予; 6、庸:用。

[译文] 不久,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主,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nì),厚将崩。”

1、廪延:郑地名,今河南延津北; 2、厚:雄厚,指土地扩大; 3、昵:指亲近兄长。

[译文] 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大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土地扩大,他就能控制更多的人力。”庄公说:“对国君不义,对兄长不亲,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大叔完聚,缮(shàn)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yān)。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1、完聚:完成城郭的修筑,积聚粮草; 2、缮:修理,整治; 3、具:准备; 4、乘:战车。古代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5、启之:打开城门; 6、帅:通“率”,率领; 7、出奔:出逃。

[译文] 太叔修治城郭,集结兵力,整治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于是,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征伐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辛丑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1、书:指《春秋》; 2、弟:通悌,指顺从兄长; 3、郑志:指郑伯杀弟的意图。志,意图; 4、难:责难,谴责。

[译文]《春秋》上写道:“郑伯克段于鄢。”段不讲孝悌,所以不称“弟”。就像两国国君的交战,所以用“克”。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不加管束。这里说郑伯早有杀弟之意,不明说段出奔,都是为了责备庄公。

遂置姜氏于城颍(yǐng),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1、置:安置; 2、颖:郑地名,今河南临颍西北; 3、黄泉:黄土下的泉水。这里指墓穴。

[译文] 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之下,不要再见面了。”事后,他又后悔这么做。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

1、颍考叔:郑国大夫。颍谷:郑国地名,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管理边界的官; 2、舍:放弃。指放一旁不吃; 3、遗:赠送。指留给的意思。

[译文] 考叔当时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便借贡献礼物的机会来见庄公。庄公赏赐他食物,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我家中有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送给她。”

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yù)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jué)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1、繄:句首语气词; 2、阙:通“掘”,挖掘; 3、隧:地道。这里指的是挖隧道; 4、其:用来加重反问语气的语气词; 5、然:这样,代指黄泉相见。

[译文] 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我冒昧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庄公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他,并说自己很后悔。颖考叔说;“君王何必担忧呢?如果掘地见到泉水,挖成地道去见面,谁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庄公听从了颖考叔的话,照着做了。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遂为母子如初。

1、赋:指作诗; 2、融融:快乐自得的样子; 3、泄泄:快乐舒畅的样子。

[译文] 庄公进入地道,赋诗说:“隧道当中,心中快乐融和!”武姜走出隧道,赋诗说:“隧道之外,心中快乐舒畅!”于是,母子和好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yì)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kuì),永锡(cì)尔类。”其是之谓乎?

1、施:延及,扩展; 2、这两句诗出自《诗·大雅·既醉》。匮:穷尽。锡:同“赐”,给予。

[译文] 君子说;“颖考叔的孝行真纯正啊!爱自己的母亲,还扩大影响了郑庄公。《诗经》上说:“孝子行孝道没有穷尽,上天就永远赐福给这样的人。”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吧!”

全文如下:

初,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庄公寤(wǔ)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qì)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 虢(guó)叔死焉,佗(tā)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tài)叔”。

祭(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zhì),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sān)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bì)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wéi)之所,无使滋蔓。蔓(màn),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nì),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shàn)甲兵,具卒乘(shèng),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yān)。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tì),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yǐng),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yù)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jué)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yì)!”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yì)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kuì),永锡(cì)尔类。”其是之谓乎?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学习要点

一、积累与应用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权谓吕蒙曰(____)

A.叫作 B.说 C.对……说

(2)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

A.告辞 B.言辞 C.推辞

(3)见往事耳(____)

A.看见 B.了解 C.见识

(4)孰若孤(____)

A.第二人称,你

B.比得上,如,好像

C.这个

D.假如,如果

(5)蒙乃始就学(____)

A.于是,就 B.才 C.却,竟然

(6)及鲁肃过寻阳  (____)

A.经过 B.到,等到 C.离开

【答案】(1)C

(2)C

(3)B

(4)B

(5)A

(6)B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本题中加点的字属于一词多义,要选出正确的义项,先通晓句子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当涉猎 当之无愧

B.自以为大有所益 多多益善

C.见往事耳 往事不堪回首

D.卿今者才略 卿今当涂掌事

【答案】 D

【解析】考查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识记。A项,应该/承当,承受。B项,益处/更加。C项,历史/过去的事情。D项,都指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故答案为D。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

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D项有误,“大兄”的意思是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4.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或以钱币乞之

B.孰若孤

若毒之乎

C.及鲁肃过寻阳

人恒过,然后能改

D.见往事耳

有时见日

【答案】A

【解析】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A项中的两个“以”都是“用”的意思。B:比;你。C:到;犯过失。D:了解;看见。故选A

5.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成语:刮目相待

启示:示例: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意义的理解及阅读启示。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吕蒙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只要肯学习,什么时候也不算晚。只要你肯刻苦努力,就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还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6、学完《孙权劝学》一文后,某校七年级(1)班决定开展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下面是某同学在学校贴吧上发的帖子,请你跟帖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至少用一个例子加以阐述,60字左右。

某同学的帖子:读书可以养气。“腹有诗书气自华”,宋濂遍观群书,则有儒雅之气;苏轼饱,则有豪放之气。故多读则气足,气足则文华。

(3)假如你的妈妈平时反对你阅读课外书籍,请你写几句话劝说妈妈。(要求:用上一句读书名言,不超过100字)

【答案】(1)示例: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读好书,读书让学识变得渊博。

(2)示例:读书可以益智。多读书使人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深刻。郑樵读古今之

节,通百家之学,最终成为知识渊博的史学家。

(3)示例:妈妈,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增加我的知识,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今后你还是让我多读点课外书吧!

二、古文比较阅读,完成后面题目。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父异焉 异:

②但当涉猎 涉猎:

【答案】(1)对……感到诧异。(2)广泛阅读。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字词的含义,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2.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答案】(1)父亲认为这样做有利,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2)鲁肃大惊说:“你现在的才干,不再是吴国那个不学无术的吕蒙了!”

【解析】疏通两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利、扳、吴下阿蒙,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3.甲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伤这一主题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感伤,哀伤;天资聪颖的方仲永成为庸人,也为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邑人的无知而“伤”。

【解析】第一问考查的是词语的含义。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本题中伤:感伤、哀伤。第二问疏通全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的情感。天资聪颖的方仲永成为庸人,也为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邑人的无知而“伤”。

4.《伤仲永》中方仲永天资聪颖却终未有所成,《孙权劝学》中吕蒙战功卓著却能学有所成,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其中的原因。

【答案】方仲永虽然天资聪颖但是其父却让他四处表演挣钱,没有注意他的继续学习;吴下阿蒙虽是一介武夫,但是通过后天学习,却进步飞速。这两篇文章都是说后天的学习的重要的。

【解析】疏通两文,把握全文内容,根据题目,从文中选出句子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方仲永虽然天资聪颖但是其父却让他四处表演挣钱,没有注意他的继续学习;吴下阿蒙虽是一介武夫,但是通过后天学习,却进步飞速。这两篇文章都是说后天的学习的重要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______ (2)诣:_____

(3)就:______ (4)悉:_____

【答案】(1)经过。

(2)到。

(3)走近。

(4)全、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这里应注意“诣”应是“到”的意思;“就”应是“走近”的意思。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答案】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解析】这里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学生的断句能力,一定按内容和结构来进行划分。有时可以注意一些起断句作用的虚词,如:“盖”“夫”等一般用在句首,“而”“则”“于”等一般用在句中,“矣”“耳”等一般用在句末。此处应读为“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答案】(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

(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

【解析】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

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

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

高。这里应注意重点词语“虞”的理解。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案】示例: (1)勤奋好学;(2)勇而有谋略,识军计。

【解析】这里考查学生联系实际与个性化感悟。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案】进步惊人,“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吕蒙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只要肯学习,什么时候也不算晚。只要你肯刻苦努力,就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还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一问,用原文回答:(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二问,详细交代对话,是因为鲁肃敬才、爱才,所以他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三问,孙权劝学后 吕蒙才识突飞猛进,令鲁肃大吃一惊。需知吕蒙原本给鲁肃乃是莽夫形象,鲁肃敬才,所以马上与吕蒙相交。古代讲究百善孝为先,拜访对方母亲与之结为好友变现为甚是在意,敬重的态度。这也从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说文解字》第269课:细说“遂”字

先奉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成语“半身不遂”(别意外,它真是成语)中,“遂”是“顺从,如意”的意思,半身不遂,就是半个身体不听使唤。就是偏瘫。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讲《说文解字》“辵”部的一个汉字“遂”,遂是现代汉语常用数字,遂字这一类的字,够复杂,用法亦多,学习起来往往相当枯燥,希望大家继续坚持。遂是需要详细掌握的重点汉字。其详情如下:

遂。读su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遂,亡也。从辵,㒸声。”形声字,本义是逃亡。未见典籍中有用遂本义的例子。后世也多不用本义。需要注意的是,遂与逐不同,遂是形声字,逐是会意字。随后逐字会详说。遂的字形发展如图:

(《字源》列遂字的字形发展)

遂在西周金文时,曾写作“㒸”“辵”符是后来加的。

遂字在本义之外,又有许多用法,举常用的说说:

(1)往,行。《广雅·释诂一》:“遂,行也。”比如《国语·晋语二》:“夫二国士之所图,无不遂也。”韦昭注称:“遂,行也。”又比如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归客遂海隅,脱冠谢朝列。”李善注称:“遂,往也。”用的都是这个意思。

(2)前进。《玉篇·辵部》:“遂,进也。”比如《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遂,进也。”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难以脱身,既不能退,也不能进。羝羊触藩后来发展为成语,用以形容进退两难。

(大壮卦上六的卦象)

(3)举荐;登进。《书·仲虺之诰》:“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孔传》称:忠则显之,良则进之。大意是:佑助赞扬贤德的诸侯,举荐显扬忠良的诸侯。

(4)通达。《广韵·至韵》:“遂,达也。”比如《淮南子·精神》:“能知大贵,何往而不遂?”高诱注称:“遂,通也。”如果能知晓无限宏大和无限细微,还有什么不能通达如意呢?

(5)表达,表明。比如《礼记·乡饮酒义》:“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孔颖达疏称:“遂谓申也。”来宾退出,主人拜送于门外,自始至终,礼节得以表达。

(6)就,成功。《广韵·至韵》:“遂,成也。”《篇海类编·人事类,辵部》:“遂,就也。”比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不遂,而来过我。’”大意就是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总也不能成功,你可以来我这里看看。”

(司马相如像)

(7)已成;终了。《广雅·释诂三》:“遂,竟也。”王念孙《广雅疏证》:“遂读‘遂事不谏’之遂。”“遂事不谏”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即:已成的事情不述说,终了的事情不劝谏,过去的事情不怪罪。

(8)生长。比如《汉书·礼乐志》:“青阳开动,根荄(gāi草根)以遂。”颜师古注称:“遂者,言皆生出也。”春天来了,草根生芽。

(草根生长)

(9)养育。《广雅·释育》:“遂,育也。”比如《礼记·乐记》:“气衰则生物不遂。”这个话在《史记·乐书》中记为“气衰则生物不育。”时气衰微有生命之物就不能生长发育。

(10)周遍。《易·系辞上》:“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不论遥远、切近还是幽隐、深邃的事情,都能推知将来的物状事态。又比如《诗经·商颂·长发》:“率履不越,遂视既发。”郑玄笺:“遂,犹遍也。”遵循礼制决不越轨,遍加视察促进实行。

(11)久。《玉篇·辵部》:“遂,久也。”比如《诗经·卫风·氓》:“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郑玄笺:“遂,犹久也。”指结婚久了之后,男方就渐渐开始实施暴力。

(12)称心;如意。《玉篇·辵部》:“遂,称也。”《广韵·至韵》:“遂,从志也。”比如《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且看那些暴发户,不会称心得宠爱。又比如杜甫诗《羌村三首》之一:“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世事混乱处漂泊,能够生还只是偶然称心如意罢了。

(杜甫《羌村三首》诗意)

这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意义。比如:万事顺遂。你看,《红楼梦》也这样用,比如第四十六回:“天底下的事,未必都那么遂心如意的。”

(13)顺从,如意。《金匮要略·中风》:“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半身不遂后来发展为成语,亦写作“半身不随”,又名“偏枯”。身体一侧麻痹,通常为中风后遗症,也有先觉手足麻木,逐渐形成者半身不顺从如意的,中医指“偏瘫”。

(半身不遂患者在轮椅上)

(14)安定。《玉篇·辵部》:“遂,安也。”比如《诗经·小雅·雨无正》:“戎成不退,饥成不遂。”《毛传》:“遂,安也。”兵寇已来,安定难得。

(15)顺应,符合。《字汇补·辵部》:“遂,顺也。”比如《论衡·问孔》:“孔子知其陋,然而犹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在,距或人之谏也。”孔子也知道那儿落后,然而还要说“有什么落后的?”是想坚持已经说过的话,拒绝别人的劝告。

(16)因循;拖沓。《荀子·王制》:“凡听,威严猛厉,而不好假道人,则下畏恐而不亲,周闭而不竭,若是,则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杨倞注:”遂,因循也。“太凡在朝廷上听取意见处理政事的时候,如果威武严肃凶猛刚烈而不喜欢宽容地顺从别人,那么臣下就会害怕恐惧而不亲近,就会隐瞒真情而不把心里话全说也来,如果这样,那么大事恐怕就会废驰,小事恐怕会拖沓。

(17)射者穿的臂衣。《仪礼·大射礼》:“袒決遂。”郑玄注称:“遂,射韝(gōu)也。以朱韦为之,著左臂,所以遂弦也。”就是古代射箭时左臂上戴的皮制袖套,后来也有用青铜制成的。如图:

(青铜韝)

(18)道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遂,道也。与術略同。”比如《史记·苏秦张仪列传》:“越王勾践战敝卒三千人,擒夫差于干遂。”司马贞《史记索隐》:“干为江旁之地。遂者,道也,于干有道,因为地名。”江边的道路。

(19)田边排水的小沟。《文汇补·辵部》:“遂,小沟也。”比如《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沟间有洫,洫间有遂。”

(田间水沟)

(20)古代一种行政区划。距王城百里以外至两百里。《周礼·秋官·遂士》:“遂士掌四郊。”郑玄注:“其地则距王城百里以外至二百里。”遂士,其实就是王城郊区护卫。有时,遂也用于泛指远郊。

(21)古代统辖五县的行政地区。《周礼·地官·遂人》:“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22)遂还用作副词,有两种用法:其一:相当于“于是”,“就”。比如《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卫灵公向孔子询问军阵,孔子答道:“礼仪方面的事,我曾经听说过;军旅方面的事,我没有学过。”次日就离开了卫国。

(孔子与卫灵公)

其二,相当于“竟然”;“终于”。杨树达《词诠》卷六:“遂,副词,终竟也。”比如《左传·文公七年》:“士季曰:‘吾与之同罪,非义之也,将何见焉?’及归,遂不见。”士季说:“我和他罪过相同,并不是认为他有道义才跟他来的,见面干什么?”一直到回国,终于没有见过面。

(23)周代诸侯国名。妫姓,舜的后裔,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地在今山东省宁阳县西北。

(遂国的具体位置)

(24)又指古州名。汉代广汉地,北周置州。就是现在的四川省遂宁县。

(25)遂又通“隊”、“璲”、“隧”、“燧”、“邃”。各取所通字字义。为免枯燥,不再一一详列。

此外,遂还用作姓氏。《万姓统谱》有载。

遂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遂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69,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